交往实践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pdf

上传人:qwe****56 文档编号:6962448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往实践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交往实践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往实践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往实践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思想政治工作论坛交往实践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刘基,汪玉峰(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摘要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束缚了受教育者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探究理论的创新,追求民主、平等和符合个性成长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从交往实践的角度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又可以促进关怀、对话和参与等有效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关键词交往;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网络文化境域

2、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问题研究”()。作者简介刘基(),男,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汪玉峰(),男,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天水师范学院经济与社会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长期以来,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客体”的关系,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严重束缚了受教育者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反映时代内容和把握时代精神,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就首先必须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理论上的

3、创新。从交往实践的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人与人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互动中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目的。因此,只有积极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用科学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来指导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能顺应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多极主体互动中个性化发展和全面成长的需要,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回归。一、交往实践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本质理论的研究来自于实践的需要和时代的呼唤。在交往实践视域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既是对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健

4、康发展的需要。对此,只有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角的创新,才能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深入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对交往实践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本质进行界定。(一)交往实践的内涵及其特征。交往实践作为一种全新的哲学观,是近现代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所谓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或变革相互联系的客体的中介而结成网络关系的物质活动。”()在这里,交往不仅仅指物质活动,更是一种精神活动,交往实践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它是主体之间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一般而言,交往实践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其一,多极主体性。交往实践不是单一的“主体客体”两极关系,而

5、是对现实的诸主体间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互动过程的真实反映,它必然在框架上出现以客体为中介相互连接的多极主体间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其二,双重的关系性。交往实践在结构上是“主体客体”、“主体主体”双重关系的总和。“从静态结构来看,交往实践一方面作为主体改造客体的现实过程,发生“主客体关系”;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建立和改变“主体际关系”。从动态运行结构角度来看,交往实践不但发生主客体双向变换过程,而且还在主体间运转,发生双向建构和双重整合过程。()其三,框架的完整性。传统的“主体客体”框架是以主客二元对立或分离为特征的,而交往实践的“主体客体主体”框架则是以二者的统一为标志的。在完整的“主体客体主体”

6、模式框架中,“其主体所欲施加活动于其上的客体,以及实践工具系统,早已处在另一极主体实践作用的关系中。因此,主体之为主体的一切本质规定,不仅与客体相互制约,而且要与另一极主体相互制约。同样,客体也不是仅仅对单一主体来说的生成以及单方主客关系的建构,而是诸主体物质交往活动的中介”()。(二)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其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思想交流与互动的实践活动,它与人的交往密不可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正是在主体间普遍交往的基础上展开的,没有两者的相互交往,就不可能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就是指在一定的活动中,主体与主体之间以共同客体(如文本

7、、话题或活动)为中介,借助于语言或者非语言符号系统以培养和构建受教育者完满的精神世界为目标的主体际交往实践活动”()。这种交往实践的基本结构是“主体客体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个教育主体在作用于教育客体发生“主体客体”关系的同时,它还要受到其他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结成的“主体客体”关系的制约,当他们在认识和改造共同的教育客体之时,就实现了“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实践关系。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观,它突破了传统的“主体客体”二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模式的限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中确立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主体

8、,在主体间的关怀与引导、对话与沟通、参与与合作中达到相互理解与共同提高,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为一种“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成为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它的确立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内涵。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升,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与实施方法,它将仅仅停留于文本层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方法的选择,是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二、交往实践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深深植

9、根于自己时代的问题谱系或时空结构中,它是对时代问题的折射和反映,它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能及时解答时代的现实问题,而且在于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品德,净化人的思想,建设人的精神家园。以交往实践的理论来审视、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怀、对话和参与模式,在双方交流与沟通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设计,突出交往实践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受教育者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一)关怀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情感交融的纽带。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表明,成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做到以理服人,更应该做

10、到以情感人,主体间有了情感的基础,理论才容易被群众所接受和认同。而关怀模式则是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情感交融的有效模式之一。关怀模式,就是指将关怀伦理学应用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中,形成注重关怀,关心受教育者的方法模式。关怀是指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一种在精神上有某种责任感,对某事、某人的一种担心和牵挂感,因此,关怀也就具有了双重含义,一是指操心某事,一是指关注、关心某人。有了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才会珍惜彼此的情谊,从而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关怀模式的特征有:首先,关怀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行为。关怀的核心在于其关系性,表现为交往互动的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续或接触,在思想政治教育

11、实践活动中,一方付出关怀,另一方接受关怀,关怀关系是教育者的关怀行为和受教育者的回应共同促成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强化,是在双方交往互动的基础上共同构建起来的一种关系。关怀是主体间的一种接触与交流,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内尔 诺丁斯所认为的那样:“当我真正关怀一个人,我就会认真去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这种专注或者关注可能仅仅持续片刻,以后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但在任何关怀的交流过程中,它都是关键因素。”()其次,关怀模式注重教育者的榜样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关怀关系中,榜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会关怀并不是告诉受教育者关怀的概念、记住关怀的一些原则和方法,而是在主体间彼此关

12、系中展现教育者的关怀,其关怀的展现就是榜样,因此,“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关怀者,以一颗爱心同被关怀者来往,教师的关怀行为对学生践行关怀具有催化之功能”()。受教育者往往是依靠自己观察教育者如何关怀他人、如何为人处世而获得关怀的价值,人们常常会在一种温馨、真诚、体贴关怀的人群中自然学习到关怀的品德。关怀的品德是通过感染而习得,并不是直接教出来的,受教育者从教育者的人格和行动中学到的远远多于他所教的,在教育者的多次引导和示范下,受教育者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去关怀他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维系、巩固和提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怀关系,既要让教育者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学会

13、关怀,又要让受教育者感受到他人的关怀。因为只有当关怀被看成一种关系的时候,交往实践才可以成为主体间关怀关系的最核心的要求。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中主体间的互动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情感的交融性。(二)对话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回归的标志。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关怀拉近了双方曾经疏远的距离,主体间关系的升温有了情感的基础,对话无疑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主体间关系推进的最佳方式。对话是日常生活中一种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话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话已经超越了原始的语

14、言学意义,并且进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而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有了新的内涵。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话模式是指主体间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言谈、倾听进行的以寻求真知、创造意义和构建完满的精神世界为目标的教育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达到主体之间对知识、经验、智慧、思想和人格等方面的共享,促进个体生命质量和政治修养不断提升的方法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活动中,主体间的交流互动过程,不仅仅局限于教育主体之间狭隘的语言交谈,更是指教育主体之间各自向对方精神世界的敞开和彼此真诚的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民主和平等的精神沟通与内在交融。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话

15、模式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首先,教育主体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基于民主平等基础上的“我你”关系。在这种“我你”关系中,体现了我对“你”的尊重,每个人对于另一个人说来,始终是一个主体,双方在广泛深入交往的同时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这样,通过教育主体之间的对话,个体不仅可以摆脱以往的孤立和“独存”状态,而且还可以与他人产生感情共鸣,更好地激发创造的欲望,获得身心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其次,教育主体之间的对话关系是一种“共享”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中主体之间的对话作为一种平等的精神性交流与沟通,“实质上是一种共享关系,是教育主体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精神、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过程”()。最

16、后,教育主体之间的对话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是指我们能够进入他人的思想世界,能够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做到相互尊重、将心比心,认可和接纳他人的独特性与完整性,对于不同的观点、见解和思想具有宽容、理解与支持的态度。基于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改变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解释权和教育中的话语权绝对化的倾向,而应采取民主、平等和自由的开放式对话,使交往双方既阐明和陈述自己的观点,又虚心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意见,改变立场进行换位思考。惟其如此,对话才能真正成为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桥梁和纽带,教育者不再是思想政治

17、教育活动中话语的控制者和主宰者,而是教育活动中话语的引导者、平等的合作者,彼此才能消除身份和地位的隔阂,展开真诚的对话与交流,主体间达成真正的理解与共识。(三)参与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交往过程主体间对话沟通的现实体现。参与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被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参与,从最简单的层次上讲,是指公众或组织成员对有关其工作、生活以及某些政府方面的组织决策的介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从权力的形态和表现形式上看,它表现为一种社会管理“软权力”,其权力发挥的广度、深度,其权力运行的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教育者本身,更取决于受教育者广泛积极的参与。在思想政

18、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谓参与模式,是指在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引导和相应规则制度的规范下,受教育者以各种形式和角色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实现自身道德品质和政治修养的提高,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的方法模式。它有以下两个特征:首先,参与实质上是一个受教育者角色体验的过程,它更加强调体验者亲身实践中对扮演不同角色的深刻理解与全面认识,促进受教育者对角色转化的认同和理解,拓展了教育活动的空间,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生成与个性的发展,形成了具有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健全发展的人。其次,参与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主体间的一种互动合作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当教育或管理的

19、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和协作者的角色,教育者不再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这样就不会把受教育者视为工作的对象,而是把受教育者视为合作的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也会从“权威与服从”演变为“交往与合作”的关系。然而,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育者主体的单一性、民主程度的有限性、获取信息的狭窄性和交往空间的局限性等方面的缺陷,这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模式并未构建起来。对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软权力”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授权给公众或受教育者,让它们参与到决策中来,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来,从而将受教育者置身于一个互动的情景之中,为受教育者提

20、供更大的创造空间,这样既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角色互换,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民主的程度,使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发挥,又可以促进受教育者精神的提升与人格的完善,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三、交往实践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现实价值关怀、对话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选择与构建,为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走向实践搭建了一个桥梁,使创新的理论得以及时地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广泛开展,增进了交往过程中主体间情感的互相融通和心灵的彼此通达,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有了发挥的机会和空间。交往实践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现实价值主要表现在:(一)关怀模式的构建,

21、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时代诉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主客”二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对受教育者的现实关怀,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和精神需要,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的疏离,尤其是不利于受教育者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的培养与形成。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对受教育者倾注更多的精力、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符合人的本性和精神成长的需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与精神互动。关怀模式的有效实施,使严肃生硬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注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需求,增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主体间的情感交流,扭转了思想政治教育一味的灌输方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

22、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为双方开展对话构筑了坚实的情感基础,适应了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时代要求。(二)对话模式的确立,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民主性、平等性的价值理念。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活动被看成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控制和训练,教育者以权威的身份主宰和控制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霸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在以教育者为中心的话语支配下,受教育者被作为“美德之袋”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的填充与灌输,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模式的构建,消除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对立的矛盾,“因为它蕴含着对民主、平

23、等的人际关系以及对其他个体开放包容心态的倡导,暗含着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对个体独特性、差异性的崇尚与尊重”()。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模式中,话语的对话方式表征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民主交往关系,双方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采取自愿、自由的方式展开对话,并且这种对话不是封闭式而是开放式的,双方都能敞开心扉进行真诚交流,相互之间更易达成真正的理解与共识。(三)参与模式建立,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对话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随着受教育者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受教育者从被动者变为主动者,从教育和管理的客体转变为教育管理的主体,从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变为管理的主人,从教育和管理的边缘进入

24、教育和管理的中心。受教育者“大量地参与社会活动,以尽自己最大责任,这不仅保证了集体的效用,而且也是谋求个人幸福,掌握日常管理社会与控制事物的权力,走向自己决定命运之道的先决条件”()。参与是一种共享,受教育者在参与教育和管理中既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又吸收其他各方的知识、经验与智慧,从而共同走向成功。在这种互动共享中,受教育者就能体会到自我的价值和他人的价值,就能激发公众的学习动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态度,发展自己的主体性,不断实现自己主体素质的重构。可以说,参与正是受教育者主体角色的内在规定。在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一样,都是主体,因此,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是他们的基本

25、权利和应尽义务,而非领导和管理者的恩赐。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如果不能保证受教育者享有充分参与的权利,是培养不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主体精神和合作对话能力的公民的”()。参考文献:任平 新全球时代与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 哲学研究,()任平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与主体性问题 兼评“主体客体”两极哲学模式的缺陷 哲学研究,()刘伟 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叶澜等 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内尔 诺丁斯 学会关心 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于天龙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张天宝 走向交

26、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美彼得斯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 吴爱明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埃德加 富尔 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上海:译文出版杜,安世遨 对话管理 大学生管理新范式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刘云华交往实践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交往实践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作者:刘基,汪玉峰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730070刊名:求实英文刊名:Truth Seeking年,卷(期):2013(12)参考文献(10条)参考文献(10条)1.任平 新全球时代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 2000(12)2.任平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与主体性问题-兼评主体-客体”两极哲学模式的缺陷 1991(10)3.刘伟 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位论文 20084.叶澜 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 20005.内尔?诺丁斯;于天龙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2003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20057.张天宝 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 20058.彼得斯;吴爱明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 20019.埃德加?富尔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197910.安世遨 对话管理-大学生管理新范式 2010 本文链接: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财经金融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