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pdf

上传人:qwe****56 文档编号:6962300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6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高立金内容提要本文利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来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发现转移的结果是引起了城市失业率的提高,说明目前向城市转移这一途径的潜力有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呈现出三大基本特征,它们是:1.经济不断增长;2.国际贸易活动日益增强;3.农业在经济系统中的地位不断下降,或称农业的小部门化发展。而且,农业占用经济系统中总劳动力资源的比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也已成为衡量经济系统发展程度的标志1。这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不断加强,农业将日

2、益表现出一种小部门化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将不断的提高,但同时其所占用的劳动力比例也将不断下降。因此,对一个从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专题研究,同经济发展专题的研究一样,受到了众多经济学家的重视,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研究。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刘易斯(A.L ew is)在1958年发表的著名论文 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是第一篇全面论述经济发展问题的专著2。刘易斯在他的论文中建立的是一个二元经济的“古典”模型,同时也提出了关于农村人口流动的模式,经费景汉与拉尼斯的补充和修正后,称为“刘易斯-费-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TheL ew is-Fei-

3、RanisM odel)”。这一模式的三个假定是:1.不发达经济分为两个部门,2.劳动无限供给,3.工资水平不变。这一模式受到不少发展经济学家的赞同,但也有人认为它的假定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不符合。鉴于刘易斯-费-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的先决条件与现实不符,托达罗(M.Todaro)在1971年提出了一个对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同时城市存在大量失业的合理解释。也就是最著名的“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式(The Todaro M igration M odel)”。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形成由来已久,不仅有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性,而且也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政治原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去向概括起来主要有:

4、1.向城市工业转移,2.向乡镇工业的转移,3.改变农业的产业结构,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上,了解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转移(农村城市移民)的因素及其各自的影响程度,对于我们对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认识,将是比较有意义的,而这也正是本文的目的之所在。本文是利用托达罗模型为基础,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简化,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研究我国农村-城市移民,也即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一、对托达罗模型的改进托达罗模型是关于农村-城市移民过程的模型。它们基本假设是,对城市部门的劳动供给是预期的城市工资和乡村工资差距的函数,其中53农业技术经济1997年第5期预期的城乡工资差距等

5、于实际城市工资乘以在城市得到工作的概率,减去平均的农村工资。因此,S=Fs(d)1.1其中,S是对城市部门的劳动力转移,也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数量。d=W-r1.2这里,W是城市的实际工资,r是平均的农村工资,是在城市得到工作的概率。再假定,在城市部门得到工作的概率与新工作创造率正相关,而与失业者数量和现有工作机会大小的比率呈负相关,即=(N)?(W-N)=(N)?U=(n)?u 1.3式中 是城市新工作创造率,N是城市就业人口,n是城市就业率,W是城市总劳动力,U是城市失业人口,u是城市失业率,把(1.3)代入(1.2)得到:d=(wn)?u-1.4如果假定当预期的城市工资等于农村工

6、资,即d=0时,移民将停止,我们可以从(1.4)得到均衡失业水平:3=(Wn)?r1.5从(1.5)中可以看到,实际城市工资的降低和农村工资的提高将降低城市的失业水平。但是新工作创造率的提高,在劳动力或移民可以自由流动和选择职业时,将刺激从农村向城市的移民而提高城市的失业水平。为了使模型的应用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中国农村-城市的移民过程中,预期的城乡工资差距作为一个吸引农民进城的重要因素,肯定是模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变量。但是转移作为一个过程来讲,从总体上看,应该有一个农村-城市移民的生活保障基金,来保证欲转移的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最低生活需要。所以模型(1.1)应改写成:S=Fs(

7、d,k)1.6式中,K为农村-城市移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基金,假定其占上一年度的农业总产值的一个固定比例,即K=M Yt-1,a。为了分析时获得数据来源以及分析时的方便,对模型作出以下假定。首先假定经济在稳定状态下,城市新工作创造率是上一年的工业生产总值和政策参数R(即增加就业的政府政策变量)的函数。则:t=f(Yt-1,i,R)1.7其次假定,城市和农村的工资水平都与其总产出成正比,且工人工资占单位总产出的一个固定不变的比例。城市工资w=Si3Pi3Yi?Li,农村工资为r=Sa3Pa3Ya?L a,式中:Si与Sa均为常数,Pi为工业产品价格,Pa为农业产品价格,Yi?L i为工业部门的劳动生

8、产率,Ya?L a为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如果工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没有变化,而且假设Pa=1,则Pi=Pi?Pa,为工农产品比价,则城乡工资差距可以认为主要来源于工农产品比价。所以d=(Si3Pi3f(Y-1,i,R)3n?u-Sa)Y?L=fd(Pi,Y-1,i,R,n?u)1.8将(1.8)式代入(1.6)式,假设n?u的变化中有部分是因为政策的作用,所以可得:S=F(Yt-1,i,n?u,Pi,Yt-1,a)1.9由于Yt-1,i+Yt-1,a=Yt-1,即表示国民生产总值被分解为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的一部分作为转移的保障基金,工业总产值的一部分用以创造城市的新工作机会。

9、如果比例固定,则式(1.9)又可以写成:S=F(Yt-1,i,n?u,Pi)1.10可以看出,如果式(1.10)的形式选择得当,就可以得出一些具体的决策支持信息。根据参数估计模型选择的一些基本原则:模型估计形式简单、参数易于识别和尽可能生成多的信息等,Cobb-Douglas函数形式将不可避免的成为首选的形式。因此,式(1.10)又可具体的写成如下形式:St=A Yt-11(n?u)2Pit3et1.11式中,A为常数项;1、2、3分别是上期产出、城市就业率与失业率之比和工农业产品比价对农村城市移民数量的弹性;为误差项。对式(1.11)取对数再求导后可得:63农业技术经济1997年第5期dsd

10、t1s=1dYt-1dt1Yt-1+2d(n?u)dt1(n?u)+3dpidt1pi+t1.12上式左端为农村城市移民增长率,可利用在城镇就业人员的增长率减城市人口的就业增长率,在正常情况下,假定城市人口就业增长率等于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应该是合理的。二、结果分析本文利用式(1.12)的模型形式,结合我国1985-1995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表1模型回归系数和结果检验变量及检验系数或检验值上一年GDP的弹性系数0.565(2.20)城市就业率?失业率的弹性系数-0.418(-2.08)工农产品比价的弹性系数0.597(1.32)A djustedR20.78回归标准差

11、3.65D-W检验值1.27F-检验值16.53从表1中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1.上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对于促进农村城市移民有较强的贡献,如果,上一年GDP增长1%,就一般的情况来讲,将会使农村城市移民增加0.565%。2.对于工农产品比价对农村城市移民的弹性系数为0.597,对移民数量的影响程度要稍大于GDP的作用,即实际的城乡工资差距仍是农民进城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工农产品比价的增长率为1%,那么对将促进下一年的农村城市移民增加0.597%。3.城市的就业率?失业率对农村城市移民的弹性系数为-0.418,即如果城市中就业率相对增加,那么将意为,农村城市移民数量的减少,这一点似乎与托达罗的

12、观点不符合,托达罗认为,农村城市移民与城市中新工作创造率成正的相关关系,而与城市中失业率?现有工作机会的大小成负的相关关系。但是托达罗这一观点的前提是在均衡的经济状态下,在均衡状态下,这是完全可能的。而本文所考察的对象和时期决定了这一研究结论的特殊性,在中国,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应该是中国农民大量进城的时期,历年的“民工潮”和“春运紧张”的现象说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就业的政策因素,增加新工作创造率和就业机会方面有利于城市就业率的增加和失业率的减少,但同时,这一政策措施也将引起大量的农村城市移民的发生,增加城市中劳动力的供给。因此,如农村城市移民的供给弹性大于城市新工作创造率对

13、劳动力的需求弹性,将会不可避免的引起城市失业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城市就业机会的政策将可能增加城市的失业水平,导致城市陷入“高水平失业均衡陷阱”,即提高城市就业机会将使得城市的就业率降低或失业率的增加。这一结果也表明了在目前的农村城市移民过程中,这一途径将增加城市的失业率。因此在城市中还存在大量富裕人员的前提下,意味着向城市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有限。三、结论性建议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隔离,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这使得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具有明显的后发性和累积性,因而解决的难度相对也就更大,形势也更严峻。主要在于:1.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绝对量惊人,1990年末达1.5亿;2

14、.工业产业中的劳动力过剩问题也日趋严重,许多大中型企业因此而活力不足,效益下降;3.农村和城市都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存在,这使得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受到抑制,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快慢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劳动力就业的增长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因而经济的低速增长解决不了中国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如果以降低劳动生产率的办法解决就业,就只能陷于多就业低劳动生产率73高立金: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低经济增长狭小的劳动力人口需求容量多就业(实际相对缩小)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决途径,如上文分析的结果显示,向城市工业转移由于城市本身也拥有较多的失业人员,

15、将会造成城市失业率的提高,在尽量降低城市失业率和解决城市工业富裕人员的政策下,这一途径的潜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目前向乡镇工业转移和加大农业产业内部的吸收将成为转移的重点途径。具体的讲:1.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点主要放在农村工业和乡镇工业的发展上,但是要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其次要注意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集中性,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离土不离乡”和“进厂不进城”的人口转移形式。因为这一形式导致了特别分散的人口集中,这样失去了城镇的宏观规模效应和城镇规模对企业外部效应,一方面使得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增加了劳动力转移的成本,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

16、费,同时使得城镇中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也缩小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并降低了转移速度。因此,当前应采取加强企业建设的规划工作,适当的集中建立工业区等多种措施,来加强乡镇企业吸收劳动力的附带效应。2.改变过去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能吸收更多劳动力的农业部门,如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草食性动物的饲养等。3.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这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的耕地中有三分之二还是中低产田,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可以改良耕地,提高单产水平;另一方面,能够吸纳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可以错开农忙季节,缓解农村劳动力使用中的季节性结构失衡的矛盾。4.农村剩余劳

17、动力的产生一部分来源于生产率提高而释放出来的,另一部分来源于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因此,在转移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坚决控制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另外,值得指出的是,上述建议只是根据目前的现状提出的一些解决措施。但从长远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结构。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使得城市中的劳动力可以到农村去,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来开办企业,把城市中的资金和信息优势与农村中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有效的结合起来,多方面开拓就业的空间。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可以进城工作或投资,与城市进行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参考文献1、孙中才著.农业经济增长.气象出版社,1995

18、2、陶文达著.发展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3、英A.P瑟尔瓦尔著,金碚、李扬等译,增长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4、周天勇著.劳动与经济增长.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陈吉元等.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研究,1994(4)(上接第34页)参考文献1.Hayam i,Y.and V.W.Ruttan.A gricultural De2velopment:A n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Thr JohnsHopkins U niversity Press,Balti more and London,19852.He

19、nry,C.M.Econom ics of A doption of A gricul2tural Technology:The Case of The Guyana R ice Subsec2tor.Hansib Publishing,London,19893.黄季昆,Scott Rozelle.技术进步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动力:水稻生产力增长的分析.农业保护.技术进步.效益农业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北京,19834.金善宝主编.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农业出版社,北京,19835.林世成、闵绍楷主编.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906.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中国水稻品种资源目录.农业出版社,北京,199283农业技术经济1997年第5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财经金融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