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城市化路径的规模效益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域城市化路径的规模效益分析.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收稿日期:2012-09-15作者简介:杜辉,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李蕾,大连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副主任科员,硕士。杜辉1,李蕾2(1.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辽宁 大连116018;2.大连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辽宁 大连116023)全域城市化路径的规模效益分析摘要:本文认为全域城市化不等于大都市化,大连城市化不宜与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攀比。大连全域城市化的路径宜采取卫星城加城市群的模式。全域城市化必须坚持规模适度、集散有序;有效拓展、效益递增;地产先行、产业当家;错位发展、功能升级等集约化四原则。关键词:全域城市化;路径;规模效益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1671-6183(2012)09-0048-05城市化,作为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伴生物,推动了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然而,城市化只是一个现代化的进程,它并不表明要消灭一切农业,也不表明要取消所有的农民。它只是表明要逐步确立以现代工业和现代城市经济为主导的工、农、商、服等多种产业为一体、城乡居民比例和谐的现代经济社会。大连自2009年8月中共大连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以来,城市向北拓展,拉开了大连城市发展的空间框架。然而,全域城市化也并不是全域“水泥化”,也不是全民“被上楼”。全域城市化只是表明,在大连城市行政管辖全域境内,统筹国
3、土资源,统筹规划产业布局,以期加快实现全域范围的工业化、现代化。为此,全域城市化更为准确的理解应当是“全域谋划”。全域谋划大连的城市化进程,其顶层设计就是要本着科学发展的理念,按照规模效益递增的原则,采取集约城市化模式,合理选择城市化路径和适度规模。一、全域城市化的“适度规模”改革开放33年以来,伴随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拥有城市660多座,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正处于加速城市化的阶段。然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现象,一是过度追求城市规模化,热衷于“人口大竞赛”,所谓“千万大都市”、“百万卫星城”,造成人口过度集聚,城市建设失控,生态压力巨大,城市环境品质下降。曾在西
4、方国家出现的“大城市病”,集中显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水资源危机等“病灶”,严重影响着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二是不少地区城市化依然延续着外延扩张的模式,没有跳出“摊大饼”的怪圈,空间聚集与扩散并存,水平扩展与垂直扩展并存,造成城乡建设用地越扩张越紧张的“空间缺失”难题,耕地被侵占,新建开发区土地使用效率低下。三是盲目规模扩张造成城市特色危48机。盲目拔高城市定位,盲目提倡多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盲目进行旧城成片改造,盲目迎合小汽车交通需求。许多城市在大规模旧城改造中,历史风貌和传统肌理遭到破坏,城市识别感不强,城市形象“千城一面”。四是过度追求城市化速度,搞虚假的城市化。仍然有不少地方的城市化实
5、际上是农村人口大搬家、“被上楼”。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依靠行政途径增加城镇户口居民,或撤乡建镇增加城镇人口,忽略了城市化质量的提高,城市生活新贫民化现象不断出现。中国的城市化,究竟是应该走大都市化道路,还是走中小城镇化的道路,理论界一直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积极恢复和发展小城镇,特别是广大的农村集镇,是符合理性的,是有生命力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重点发展“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中心城市”。理由是大都市的土地资源规模效益还是优于中小城市的。当然还有第三种意见,主张走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圈为中心”城市现代化。但是大家的共同认识是,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具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根据各地
6、实际情况,宜大宜小,“不同地区的城镇化道路也应各具特色”。近代人类城市化历史已经证明,城市规模不是体量越大越好。当人们醉心于大都市的繁华和人声鼎沸时,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大城市生活压力、时间成本、人文生态成本的上升已经丧失吸引力的时候,“大都市病”已经不可逆转了。最优城市规模问题,是城市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理论问题。在城市经济学文献中,托利、克瑞菲尔德和斯特拉斯蔡姆都论证过城市最优聚集效应。经济学上,规模效益曲线,通常被表示为当资源自变量逐次增加的过程中,先后经过规模效益递增、规模效益不变和规模效益递减三个阶段。资源投入规模应当停止在规模效益下降之前。城市经济理论发现,城市规模效应同样存在着一个
7、倒U型曲线的规律:城市集聚经济效益伴随人口规模增加,先是呈现规模效应递增,后是规模效应递减。城市化进程中,当城市占用的土地面积逐步扩大时,开始表现为单位土地面积容纳的人口要明显优于农业用地;然而,当城市面积扩展到一定规模,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极限时(E),单位土地面积的集约效益(R)就会发生逆转,出现规模效益递减的态势。因为,一是伴随人口(Q)集聚,城市资源成本和租金成本(Z)将超过规模效益水平;二是城市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道路资源、水资源、绿地资源、居住资源、就业资源以及生态资源等等,往往是伴随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而逐次递减。图1倒U型规模经济效益按照王小鲁和夏小林于1999年发表在 经济研究
8、上的一篇论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应用中国六百多个城市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不同规模的城市具有不同程度的聚集效应(或称正外部效应、规模收益)和外部成本(或称负外部效应)。两者均可以用对数非线性函数来表示,但前者边际收益递减,后者则边际成本递增。两者正负相抵后,处在一个广大区间的绝大部分城市都具有正的净规模收益(或称净聚集效应)。其中规模在100万至400万人的大城市,净规模收益最高,达到城市GDP的17%19%1。超过这个规模区间,净规模收益逐渐递减。为此,全域城市化不等于大都市化,不等于造超大规模的城市,全域城市化必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须坚持规模适度、集散有序的原则。大连是三面环海、
9、左右岸线呈V型临黄海和渤海的地形地貌,土地、水资源等稀缺,口岸经济区位功能鲜明。作为严重资源型缺水地区,大连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3.0亿m3,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93立方米,尚且不足全国平均水平(2100立方米)的四分之一。即使开通大伙房水库的供水,也难以支撑以石化、造船、重型机械为支柱的产业膨胀和人口快速扩张。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第一,受空间狭窄、水资源约束的制约,大连49总体人口规模上不宜与北京、上海等超千万人口的大城市相攀比,避免重蹈“大都市病”的覆辙。第二,南部主城区地域过度狭窄,不宜过度集聚人口,避免主城区摊大饼。第三,南窄北宽的地形,北部岸线发展口岸城镇组团的空间较为适宜。大连应
10、当在四大城市组团中坚持小城镇、卫星城市的发展路径。周边卫星城也切忌搞“人口大竞赛”。二、全域城市化中的反“路径依赖”“路径依赖”原本是被阿瑟用来描述技术变迁的自我强化、自我积累的性质。阿瑟认为,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报酬递增的性质。由于某种原因,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常常可以凭借占先的优势地位,利用巨大规模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技术产生的协调效应,使它在市场上越来越流行。更为优良的技术由于迟到一步,没有获得足够的跟随者,而陷入恶性循环,甚至“锁定”在某种被动状态之下,难以自拔。后来,道格拉斯诺思用“路径依赖”理论来描述经济制度的演进2。城市化发展路径,最被推崇的就是“大城市化”。因为,人们普遍感到或统
11、计上算出的,都是大城市的集聚效应高于中小城市。就连王小鲁自己测算的结果,也证明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城镇,集聚效益低。于是,大城市化的惯性思维,成为城市化的“路径依赖”。统计表明,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同样存在着一个先递增后递减的过程。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的城市“增长极”理论,就阐明了一个由极化效应向扩散效应转化的规则。佩鲁认为,一个地区的都市中心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这个增长中心就是增长极。而增长极具有两种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扩散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的扩散。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
12、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突破城市化的“路径依赖”,必须科学总结国内外城市化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卫星城、城市群的发展路径。实际上,为了解决“大都市病”问题,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中小“卫星城”为组团城市群似成为不少大城市的恰当选择。理论上,城市租金水平Z和生活成本是按照中心区郊区卫星城距离M,分布为高中低的。由此形成的城市群落,可以形成产出率与城市生活成本的有效配比(Z/M)3。图2城市租金与中心距离的反向关系目前,国内外城市化已经呈现了两种趋向:一方面大城市中心区有向近郊区、远郊区扩散趋势,呈现出由高度集中向适度分散的变化,城市活动由核心区不断向外围蔓延,转变为组团式发展;
13、另一方面,城市发展由单体发展,独立为先,向群体、多样化发展模式转变。目前,我国已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等三大城市圈为主体的全国多元化、多层次的城市空间布局,出现了一批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这种以中小城镇建设为基础,以“卫星城”为模式,构建城市群,可以成为化解“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这些中小城镇和卫星城,与中心城市直线交通不超过2小时,就业人口、交易范围、生活半径可以在周边卫星城实现。抛开国外城市规模不说,就国内大城市来看,北京、上海、天津都已经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些省会城市也正逼近千万人口。为了解决“大都市病”的问题,北京等城市正通过打造“卫星城”的方式,缓解城市
14、规模效益递减的压力。2001年 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 对北京市十四个卫星城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选择了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通州、昌平、亦庄、黄村、良乡、顺义六个卫星城进行重点开发建设。对于大连来说,主城区工业和城市建设密集,人口密度达到2144人/平方公里,造成交通、医疗、50所谓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集约的原意就是指农业上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现代意义的集约化经营的内涵,则是从前苏联引进的。1958年苏联经济学家第一次引用集约一词,解释其义为: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
15、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城市化中的集约发展,既体现在新建城区的集约化,也体现在老城区的集约建设。全域城市化,不可避免要通过外延的扩张,扩大城市的发展空间,包括主城区的扩容和新建城镇的面积扩大。不过,这种城市空间的扩展,切忌演化成为“跑马圈地”运动,切勿成为填海劈山扒楼造地的大竞赛,要避免超越城镇实际承载能力。为此,全域城市化必须坚持“空间集约四原则”。第一,规模适度、集散有序的原则。如前所述,大连的城市化要避免“大都市化”,避免“人口竞赛”,应当走中小城镇化和城市群的发展道路。第二,有效拓展、人均城市资源递增的原则。
16、这一原则就是:在城市空间拓展中,人均城市资源增长速度超过空间拓展的速度,实现规模效益递增。要努力实现新建拓展区单位面积投资强度、产出强度、植被覆盖率、人均水资源、人均卫生资源、人均教育投入、人均就业机会、人均道路资源以及人均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等超过原有城市水平,避免“摊薄”整个城市的人均生活资源,降低城市生活质量。2012年3月16日,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的意见 提出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投入产出水平为着力点,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拓展符合资源国情的建设用地新空间,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加强节约集约
17、用地评价考核,教育等公共资源紧张;新市区、黄海组团与渤海组团,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人口密度仅为437人/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尚不能满足该区域作为全市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重要区域的发展要求。伴随全域城市化步伐,特别是为了满足北部新区开发建设的劳动力需求,主要人口供给将依靠农业人口转移和外来人口的迁移。不过,即使是通过卫星城或城市群的方式来实现全域城市化,也应当综合考虑辽南的土地、水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避免脱离实际和违背规律盲目放“人口卫星”。我们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用30多年集聚50几万经济人口的历程来看,北部城市组团,一方面,人口集聚必须依据产业开发进程循序渐进;另一方面,必须根据新区产业结构特征
18、,有区别地引进专业技能劳动力,避免过度引入“养老移民”和“房产投资移民”。三、全域城市化的“集约化四原则”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域城市化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集约化模式,一种是粗放模式。前者重视城市化发展质量,后者重视城市化发展规模。在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条件下,全域城市化不应被理解为单纯的空间扩张,更不应被误读为“摊大饼”。全域城市化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理念,选择集约化模式。表1全域城市化两种模式:集约与粗放集约粗放发展重点城市质量城市规模城市规模适度贪大城市空间极化与扩散摊大饼城市规模效益递增递减人均城市资源递增递减人口集聚缓步、讲究质量盲目引进、注重数量城市环境注重生态环保、拥堵、污染
19、、51促进各项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实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保障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第三,地产先行、产业当家原则。城 市,应 当 是“先 有 市 后 有 城”。“市”,就是产业,就是市场;“城”就是楼盘。换句话说,就是先有产业集聚、市场交易,才有人口集聚和城市诞生。这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如今的新建区,少不了地产商的打头阵,搞些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地产先行”切忌演变成为“地产单行”。楼起来了,产业荒了,新区产业空洞化。花了巨大土地、时间代价,建起了“鬼城”。尤其是沿海和旅游景区,要特别警惕“旅游地产”带来的难以估量的后果。要警惕开发商的噱头和造势,开发商的过度包装和超前包装,往往成
20、为诱导地方政府过度批地的陷阱。这种“地产单行”只有一个赢家,那就是地产商。其后果,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岸线资源和土地资源,也使新区产业开发丧失了可贵的发展空间,使新区管委会失去了后续可持续的财务能力。坚持地产先行、产业当家的原则,有必要隆重诠释“产业地产集成”这一概念。所谓“产业地产集成”,就是相对于原有的“地产单行”,相对于地产开发与产业开发脱节而言的。它强调推动产业开发与地产开发的集成,是全域城市化新区集约开发的新思路。它有至少两重含义,一是指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厂房、商铺、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建设,而非单纯的商品房开发;二是指以产业开发为基础的整体地产开发。在此基础上,还演化出一种村屯小城
21、镇化的新模式。即以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建设为牵引,以产业园区的配套成片地产开发为依托,快速催生新城的城镇化模式。这种“产业地产集成”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地产单行”带来的土地资源的无效使用,可以有效推进乡村城镇化的进程。大连庄河等地有关案例表明,一些乡镇正在寻求通过引进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加工农业等产业项目,集成配套楼宇规划,逐步形成新型小城镇。第四,错位发展、功能升级的原则。全域城市化的空间集约统筹,总体上要坚持以空间资源战略性优化为核心,具体包括:一是开发类型上,要按照国土规划原则严格区分优化发展、重点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四种国土开发保护格局。要大力破除“GDP崇拜”。区分不同
22、城区的空间特点,考核重点逐步转向就业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民生指标。主城区为建成区,既要提升单体街区和楼宇的产出效率,又要避免过度拆迁重置。要摆脱“扒座楼有GDP,再建个楼还有GDP”的怪圈。新建区要严禁打擦边球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低密度别墅区项目。二是区域分工上,要坚持错位发展、差异化经营、避免产业同构化。主城区、新城区、渤海城市组团和黄海城市组团,以及19个重点建设新区,切忌一拥而上,上石化、造船、重型机械等传统项目,切忌到处建码头建港口,切忌不顾国际国内市场空间一味挤进风电、光伏等领域,不能再搞“捡到筐里都是菜”的招商。要选资优资,必要时“腾龙换鸟”。三是主体功能区作用上,必须突出主体功能
23、优势、功能归位。切忌“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等先导区历来是我市区域经济的龙头。在辽宁沿海经济带42个重点园区中,大连占了19个,所占比例达到45%。我们在坚持先导示范同时,也要注重板块联动。以积极申请集高新区、开发区、保税区、加工出口区、自由贸易区概念为一体的国家级新区为契机,采取非常举措,将主体功能区板块作用推向新高潮。当前,尤其要注重发挥开发区产业培育、高新区的创新集聚、保税区的保税高地的独特功能,做实主体功能区的主业,避免“创新区无创新、产业区无产业、智慧城市无智慧”。参考文献:1 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10).2 孙兴杰.中等收入陷阱与路径依赖N.天津:新金融观察报,2012-09-03.3 孟祥林.逆城市化趋势及城市规模扩展机制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6).责任编辑:姜卉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