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评价理论的介入观点看学术语篇中的互动特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评价理论的介入观点看学术语篇中的互动特征.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7卷第5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7,No.52 0 0 5年9月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Setp.2005从评价理论的介入观点看学术语篇中的互动特征张跃伟(集美大学 航海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摘要:从Bakhtin的话语多声性入手,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的介入观点探讨学术语篇的互动特征及其一系列的语言体现手段。语篇互动特征反映了语篇作者和读者间人际意义的构建,为探讨语篇中身份、亲和、权势及威信的建立及动态地研究语篇提供了借鉴意义。关键词:学术语篇;语篇互动
2、;多声性;介入;评价中图分类号:H 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2005)05-0536-04Exploration of interactive features in academicdiscourse in the perspective of engagement within appraisal theoryZHANG Yue-wei(Navigation College,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Abstract:Inspired by the notion of Bakhtins heteroglossi
3、a of discourse and drawing on the engagement ac2count of Appraisal Theory framed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ractive fea2turesof academic discourse and their multiple linguistic realizations.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interactivefeatures demonstrate the constructi
4、on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s between the writer and readers,which con2tributes to the further research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power,authority and solidarity in discourseand thus sheding light on the dynamic description of discourse.Key words:academic discourse;discoursal interaction;heter
5、oglossia;engagement;appraisal 收稿日期:2005-06-11 作者简介:张跃伟(1969-),男,辽宁 锦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研究。尽管有学者认为学术语篇是关于事实的信息性的中立陈述而具有客观的和高度名物化的特征,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类语篇不仅仅是客观的和信息性的,也是社会构建的修辞产物,体现着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1。学术作者进行学术写作时,不仅仅运用语篇可信地表达外部现实,而且致力于使用语言承认、构建和协商社会关系。在此理论背景下,Swales等学者对某些语言资源(如模糊调和语、转述动词、问句、人称代词和指示语等)从人际互动
6、层面加以研究,关注其在说服性的学术活动中所起的作用2。然而,对于作者所运用的用于表达立场以及和读者建立联系(介入)的语言资源并没有系统的分类及理论上的深入阐释。鉴于此种情形,从评价理论的介入观点入手,在分析此类语言资源框架的基础上探讨学术作者如何使用语言表达立场并和读者互动的模式及学术论证中实现这些互动的语言策略。1 关于语篇互动的多声性理论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元功能观点,语言作为表意资源,同时识解概念、人际和语篇意义3。在语言中,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一个统一体,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在语篇层次上,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语篇意义,而互动特征主要体现了其人际意义。Bakhtin
7、从语篇的对话性视角着手,提出了语篇的对话性和多声性概念,认为所有的言语交际都以某种方式指示或回应说过或写过的内容,同时也期待实际、潜在或想象的读者或听众的反应并 强 调 语 篇 中 它 性 的 存 在4。Kristeva(1986)把多种声音 的多声性概念理解成互文性,其相应地又被Fairclough理解成显性互文性,即某一语篇中其他语篇的显性存在,其下的声音指的是语篇中除了作者之外其他声音的存在5。在Volonov看来,言语互动是语言的一个基本事实,对话可以从一个更广的意义上来理解,既包括面对面实际的言语交际,也包括任何类型交际中的言语表现,其中书面话语也可以被认为是在更高层面上关于思想意识
8、的商谈6。此外,Bakhtin还区分了权威性和内在劝说性话语,并认为前者的意义被呈现为固定的而且不能和其他声音和社会语言相联系,而后者是对话性的495。在语篇多声性理论的背景下,学术语篇中其他声音和意义来源成了研究的重点,如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中声音和身份构建的研究。2 实现语篇互动的语言资源2.1Hyland对实现语篇互动语言资源的分类语篇互动由表现互动主观性立场的语言资源来实现,包括词汇语法形式不同的各种表达,如传统上的被称作归属、强化、情态、让步、归一性、传信性、模糊调和、强势语和元话语等语义类别。Hyland从语篇和人际角度提出的元话语手段包括语篇元话语和人际元话语1111-112。语
9、篇元话语以令读者信服并认为连贯的方式组织命题信息,其下包括表达句子间语义关系并帮助读者理解语用联系的逻辑连接词,明确指明话语行为或语篇边界的框架标志语,指示语篇其他部分的信息以帮助读者重新获取信息的内指标志语,作为表达某一观点来源的传信语和帮助读者领会某一概念信息的语码注释语;人际元话语使语篇作者针对命题和读者表达某一视角,影响作者和语篇及读者的亲和度或疏远度,是对某一论断态度和承诺度的表达,其下包含收回对命题全部承诺的模糊调和语、强调作者对信息确信度的强势语、明确称谓读者或和读者建立关系的关系标示语和具有亲和力的表明作者身份的人称标示语。Hyland的分类是基于语用上的对语篇互动手段的描述,
10、在范畴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而且很难对某些类型进行穷尽性的描述。因而,如果从理论高度上对这些资源作更深入的阐释和描述,可以从评价理论的介入观点入手对这些资源作更加系统的分类。2.2 介入系统作为语言资源对语篇互动的阐释探讨学术语篇的互动可以从研究评价性立场在语篇中的构建入手,因为评价性立场的构建依靠语篇中价值的表达及语篇中价值和声音的互动。其中价值的表达涉及到某人作出何种评价及语篇在多大程度上是单声的或多声的,价值和声音的互动要解决的是作者怎样在连贯的论证中包含多声价值和声音及读者怎样动态地通过语篇而被“定位”并和作者的论断相一致,而这些正是语篇互动要解决的问题。在Hunston&Thomp
11、son看来,评价作为较宽泛的术语,指说话者或作者对所谈论事件或命题的态度、立场、观点和感情7。大体上说,评价包括语篇所编码的人际意义的所有方面,起着识解立场和观点的作用。Martin将用于表达作者或说话者观点、态度和立场的语言资源称为评价系统8。作为包括价值表达的多维系统,评价系统包括态度范畴、控制价值程度的级差和引入和处理其他声音和观点的对介入的选择。其中图1是Martin&Rose(2003)关于评价的模式9。图1 评价的模式Fig.1 model of appraisal作为话语层次上的模式,评价系统由一系列的语法范畴来实现。其中态度范畴包括情感、鉴赏和判断;级差借助于调整价值的力度和焦
12、点而解决意义的分级;介入子系统借助于Bakhtin的多声性观点,用于调整说话者对所言的承诺,由互动主观性的语言手段来表达,包括省略或提及语篇对话性的语言选择,即单声性和多声性。单声性是对命题直截了当的陈述,不提及信息来源和其他可能的观点,而多声性可以使作者以多种方式(如投射)把其他声音投射到语篇中而展开事物的陈述。从语法角度来说投射包括一系列的言语过程或心理过程;从语义角度来看,投射可以由多种语法结构来实现,如名词化过程。投射把其他声音引进语篇,起着扩展多声性空间的作用,在介入网络中用来编码归属,其投射动词的选择标志着承认或疏远语篇所引进的声音的程度。White认为介入可作为对话性“定位”和互
13、文性“定位”的语言资源10。所谓对话性“定位”指言语交际应被看成实施交际过程的各个参与者之间的互735第5期 张跃伟:从评价理论的介入观点看学术语篇中的互动特征 动过程,所有的言语,甚至单语式的书面语篇,都在某种程度上考虑回答先前的言语或期待实际或潜在对话伙伴可能的回应、反应或反驳;互文性“定位”涉及的是作者(或说话者)对其他作者(或说话者)的观点和陈述、或来源于外界的命题所作的评价性立场,尤其指作者(或说话者)引述别人的思想或话语,或把自己的观点或话语归属于别人。此外,借助于多声性术语,White还认为“介入系统可以被看成打开或关闭语篇中多声空间的选择系统,为作者(或说话者)提供了调整协商话
14、语可论证性的语言资源而识解话语固有的对话潜势”11。借助介入系统下的语言资源,作者(或说话者)在语篇中以“对话”的方式表达自己,以不同的程度和方式承认或唤起与当前语篇所论述的不同观点或表达,参照图2(来源于White,2003a)11。上述对介入的分类受Bakhtin等人对话性视角的启发并以话语语义依据,这样用于表达互动主观性立场的词汇语法不同的各种表达作为语言资源就构成了一个系统。多声性介入承认其他的立场,但程度不同,表现在既可以对话性地收缩,又可以扩展其他可能的声音。在收缩范畴里,又有两个次范畴:否认和声明,前者指收缩某一命题的空间,或者通过否定关闭某一给定命题,或者通过反示关闭某一期待命
15、题,代替以某一个和期待相反的命题,而声明某一立场也可以收缩其他声音的空间,即其他潜在的命题,这可以借助于对某一给定命题的承诺或肯定来完成。需要指出的是,收缩某一给定或期待命题的空间同时也打开其他可能命题的空间,反之收缩其他可能命题的空间同时也打开了给定命题的空间。扩展范畴里包括承认可能和归属两个次范畴,前者包括具有广义情态意义的推理表达或其他情态操作词或附加语,后者指与投射相关的中立性承认某一命题可能性或使说话者远离命题。上述用于处理语篇多声性空间的网络选择系统使得许多词汇语法不同的表达可以从扩展或收缩语篇空间,即怎样引进语篇其他声音、观点或与之互动的视角来加以分析,从而成为动态处理多声语篇中
16、声音和命题修辞空间的语言资源。此外,从协商语篇多声性空间的意义程度而言,收缩范畴和扩展范畴下的选择呈现出不同意义的连续体,也就是说介入选择网络在引进语篇其他声音或与其互动的程度上是不同的。3 学术语篇互动的模式 学术语篇中的互动主要涉及的是立场的构建和多声性介入。学术作者,作为学术内部人员,致力于实现作者和读者间的对话和建立人与人之间及人和观点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追求个人和学术目标过程中作者致力于通过修辞选择来构建人际协商,平衡自己所作的断言。鉴于读者可能常常会反驳断言,在作者构建论点时具有积极的和构成性的作用,这成了作者和读者之间互动的动因。实现互动的主要方式包括:评价性立场的构建着眼于表达
17、语篇声音或语篇社团承认的个人特性,可以理解为态度层面的包括作者如何“定位”自己、表达判断、观点和承诺方式等语言特征,主要以作者为取向;多声性介入指的是作者关于语篇提出观点而与读者建立联系。这是一致层面,作者承认并和他人建立联系,承图2 协商多声性空间的语言选择网络Fig.2 network of options for negotiating heteroglossic space835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图3 语篇互动实现的模式及主要语言资源Fig.3 model of academic interaction and the key resources认读者的存在及不
18、确定性,把他们当作语篇参与者吸引到论证中引导他们理解语篇,并满足读者学术参与的期待和被给予学术亲和的需求。如图3(来源于Hyland,2005)12。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语篇互动模式的分析可以从立场和介入来入手,但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学术语篇互动的两个方面,统一存在于语篇构建的人际层面。实际上,区分二者是很难的,因为一方面作者提出论断表明立场进行论证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其真实性作出评价而表明观点,另一方面,从互动视角来看,作者也要引入其他声音、分配给相应的声音角色而动态地“定位”作者和读者,即语篇作者利用语言资源和语篇性的修辞策略来互动性地构建语篇。从这个意义上说,语篇互动就是语篇中各种声音的互
19、动。4 结 语上面论述从评价理论的介入观点出发探讨了表达互动主观性立场的语言资源,即具有情态、传信性、模糊调和、让步、强化和归属意义的语言资源。以话语语义为基础,从Bakhtin的对话性视角出发可以把这些词汇语法各异的语言类别看成作者针对语篇所引述的各种观点而构建立场的语言方式及语篇声音和语篇所“激活”的其他声音或观点实现互动的语言手段。这样,着眼于话语人际功能对学术语篇互动的描述揭示了语言怎样识解社会角色和关系及语言怎样修辞性作用于语篇中相互联系的信念、态度和价值。互动视角为从知识社会构建的角度研究语篇提供了框价,为探讨语篇中身份、亲和、权势和威信的构建提供了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 Hyla
20、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Academic WritingM.London:Longman,2000.14-15.2 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2search Setting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0.43-45.3 Halliday,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 Grammar.2nd editionM.London:Edward Arnold,
21、1994.4 Bakhtin,M.The Dialogic Imagination:Four Essays(ed.M.Holquist,trans.C.Emerson and M.Holquist)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6.91-92.5 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Cam2bridge:Polity Press,1993.10.6 Voloinov,V N.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trans.L.Matjka and I.R.T
22、itunik)M.London:Routledge,1995.139.7 Hunston,S.&Thompson,G.Evaluation in Text:Au2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M.Ox2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22-23.8 Martin,J.R.Beyon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 inEnglish A.In Susan Hunston and GeoffThompson(eds.)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23、 Stance and the Con2struction of Discourse C.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0.9 Martin,J R and D Rose.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2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Continuum,2003.10 White,P R R.Appraisal:An Overview OL White,P.R.R.Beyond modality and hedging:A dialog2ic view of the language of intersubjective stance J.InText,Special Edition on Appraisal,2003a,23(2):259-284.12 Hyland,K.Stance and engagement:a model of interac2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J.Discourse Studies,2005,7(2):173-192.责任编校:张小波935第5期 张跃伟:从评价理论的介入观点看学术语篇中的互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