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课件.ppt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9575253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2.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课件.ppt(8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八章第八章 微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o四个基本概念四个基本概念1 1、遗传型(遗传型(genotypegenotype):):又称基因型又称基因型 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2 2、表型、表型(phenotype)(phenotype):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是其遗传型在合适环境条件下通过代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是其遗传型在合适环境条件下通过代谢和发育而得到的具体体现。谢和发育而得

2、到的具体体现。代谢,发育代谢,发育 遗传型遗传型 +环境条件环境条件 表型表型 (可能性)(可能性)(现实性)(现实性)3 3、变异、变异(variation)(variation):指生物个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即遗传型的改变。指生物个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即遗传型的改变。特点:出现几率低、性状变化幅度大、新性状稳定、可遗传。特点:出现几率低、性状变化幅度大、新性状稳定、可遗传。4 4、饰变、饰变(modification)(modification):指外表的修饰性改变,意即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

3、、转译水平上的指外表的修饰性改变,意即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表型变化。特点:出现几率高、性状变化幅度小、不可遗传。特点:出现几率高、性状变化幅度小、不可遗传。o遗传和变异是一切生物最本质的属性之一。遗传和变异是一切生物最本质的属性之一。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n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认识过程: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认识过程:达尔文时代:达尔文时代:“泛生论泛生论”。血里找不到微粒。血里找不到微粒。孟德尔时代:基因,合子中成对。孟德尔时代:基因,合子中成对。(1866)(1866)上世纪初上世纪初4040年代:染色体与基因行为一致,由

4、核酸和蛋年代:染色体与基因行为一致,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最初认为是蛋白质。白质组成,最初认为是蛋白质。19441944年后:利用微生物进行的三个著名实验,才证实核酸年后:利用微生物进行的三个著名实验,才证实核酸(DNADNA)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一、三个经典实验一、三个经典实验一)、经典转化实验(分四步)一)、经典转化实验(分四步)1、动物实验、动物实验2、细菌培养实验:细菌培养实验:平板培养平板培养 1 1)热死)热死S S菌:不长;菌:不长;2 2)活)活R R菌:长菌:长R R菌;菌;3 3)热死)热死S S菌菌+活活R R菌:长大量菌:长大量R R菌,少量(菌

5、,少量(1010-6-6)S S菌。菌。3、S菌的无细胞抽提液实验:菌的无细胞抽提液实验:S S菌的无细胞抽提液菌的无细胞抽提液+活活R R菌,平板培养:长大量菌,平板培养:长大量R R菌,少量菌,少量S S菌。菌。4、S菌各细胞成分的转化实验:菌各细胞成分的转化实验:(六组)(六组)活活R R菌菌+S+S菌成分,平板培养。(菌成分,平板培养。(19441944年)年)一)经典转化实验(分四步)一)经典转化实验(分四步)S菌各细胞成分的转化实验菌各细胞成分的转化实验S cell extract+DNase+R cell R colonies二)、噬菌体感染实验(两组)(二)、噬菌体感染实验(两

6、组)(19521952年)年)oA.D.Hershey和和M.Chase,1952年年(1)含)含32P-DNA的一组:放射性的一组:放射性85%在沉淀中在沉淀中10分钟后分钟后用捣碎器用捣碎器使空壳脱离使空壳脱离吸附吸附离心离心沉淀细胞进一步培沉淀细胞进一步培养后,可产生大量养后,可产生大量完整的子代噬菌体完整的子代噬菌体上清液中含上清液中含15%放射性放射性沉淀中含沉淀中含85%放射性放射性沉淀中含沉淀中含25%放射性放射性以以35S标记蛋白质外壳做噬菌体感染实验标记蛋白质外壳做噬菌体感染实验(2)含)含35S-蛋白质的一组:放射性蛋白质的一组:放射性75%在上清液中在上清液中10分钟后分

7、钟后用捣碎器用捣碎器使空壳脱离使空壳脱离吸附吸附离心离心沉淀细胞进一步培沉淀细胞进一步培养后,可产生大量养后,可产生大量完整的子代噬菌体完整的子代噬菌体上清液中含上清液中含75%放射性放射性三)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三)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一)(一)7 7个水平个水平1 1、细胞水平细胞水平:有单核和多核;:有单核和多核;DNADNA集中在核(拟核)中。集中在核(拟核)中。2 2、细胞核水平细胞核水平:真核有膜,与组蛋白组成染色体;原核无膜。:真核有膜,与组蛋白组成染色体;原核无膜。3 3、染色体水平染色体水平:真

8、核生物有不同染色体数目。:真核生物有不同染色体数目。单倍体:大多单倍体:大多 数微生物、动植物生殖细胞;数微生物、动植物生殖细胞;双倍体:动植物体细胞、少数微生物营养细胞、合子;双倍体:动植物体细胞、少数微生物营养细胞、合子;部分双倍体:原核生物。部分双倍体:原核生物。4 4、核酸水平核酸水平:一般:一般DNADNA,极少数,极少数RNARNA;一般双链,极少单链。;一般双链,极少单链。5 5、基因水平基因水平:每个基因约含:每个基因约含10001000碱基对;原核生物:操纵子。碱基对;原核生物:操纵子。6 6、密码子水平密码子水平:三联密码子:三联密码子mRNAmRNA上的三个核苷酸顺序。上

9、的三个核苷酸顺序。7 7、核苷酸水平核苷酸水平:碱基水平,最低突变或交换单位。少数含稀有碱基。:碱基水平,最低突变或交换单位。少数含稀有碱基。细菌染色体细菌染色体DNA的大小和结构的大小和结构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二)原核生物的质粒(二)原核生物的质粒o质粒: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质粒: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dsDNA分子,即分子,即cccDNA cccDNA。1.1.特点特点:形态上形态上:具有超螺旋结构,分子量在:具有超螺旋结构,分子量在10106 6-10-108 8DaDa

10、间。间。遗传上遗传上:携带有核质体上所没有的基因,使微生物具有一些非生存:携带有核质体上所没有的基因,使微生物具有一些非生存必需的特殊功能。可自主复制,也可转移;可消除,也可整合和脱必需的特殊功能。可自主复制,也可转移;可消除,也可整合和脱离。离。o按其复制行为与核染色体的复制是否同步,分严紧型复制控制按其复制行为与核染色体的复制是否同步,分严紧型复制控制(stringent replication control)stringent replication control)和松弛型复制控制(和松弛型复制控制(relaxed relaxed replication controlreplica

11、tion control)。2.2.质粒在基因工程质粒在基因工程应用中应用中的操作优点的操作优点:1 1)、体积小,便于)、体积小,便于DNADNA的分离和操作;的分离和操作;2 2)、呈环状,使其在化学分离过程中能保持性能稳定;)、呈环状,使其在化学分离过程中能保持性能稳定;3 3)、有不受核基因组控制的独立复制起始点;)、有不受核基因组控制的独立复制起始点;4 4)、拷贝数多,使外源)、拷贝数多,使外源DNADNA可很快扩增;可很快扩增;5 5)、存在抗药性基因等选择性标记,便于含质粒克隆的检出)、存在抗药性基因等选择性标记,便于含质粒克隆的检出 和选择。和选择。3.3.分离与鉴定分离与鉴

12、定:细胞裂解;与蛋白质、细胞裂解;与蛋白质、RNARNA、核质体、核质体DNADNA等分等分离;鉴定(电泳、电镜、离心)。离;鉴定(电泳、电镜、离心)。4.4.种类种类:五类。(表五类。(表7-47-4)典型质粒典型质粒1 1、F F质粒质粒:F F因子,致育因子,性因子。因子,致育因子,性因子。2 2、R R质粒质粒:R R因子,抗性质粒。由因子,抗性质粒。由RTFRTF质粒和抗性决定质粒两片质粒和抗性决定质粒两片段结合形成。段结合形成。3 3、ColCol质粒质粒:产大肠杆菌素因子。:产大肠杆菌素因子。4 4、TiTi质粒质粒:诱癌质粒。引起双子叶植物根癌。:诱癌质粒。引起双子叶植物根癌。

13、5 5、RiRi质粒质粒:与:与TiTi质粒相似,诱生毛状根。质粒相似,诱生毛状根。6 6、megamega质粒质粒:巨大质粒。含一系列固:巨大质粒。含一系列固N N基因。基因。7 7、降解性质粒降解性质粒:只在假单胞菌中发现。:只在假单胞菌中发现。第二节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第二节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一、一、基因突变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gene mutation)基因突变简称突变,是变异的一类,泛指细胞内(或病毒基因突变简称突变,是变异的一类,泛指细胞内(或病毒粒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粒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

14、生。突变的几率一般很低(可自发或诱导产生。突变的几率一般很低(1010-6-6 1010-9-9)从自然界分离到的菌株一般称野生型菌株(从自然界分离到的菌株一般称野生型菌株(wild type wild type strainstrain),简称野生型。野生型经突变后形成的带有新性状),简称野生型。野生型经突变后形成的带有新性状的菌株,称突变株(的菌株,称突变株(mutantmutant,或突变体、突变型)。,或突变体、突变型)。凡能用选择性培养基(或其他选择性培养条件)快速选凡能用选择性培养基(或其他选择性培养条件)快速选择出来的突变株称选择性突变株(择出来的突变株称选择性突变株(selec

15、table mutantselectable mutant),),反之则称为非选择性突变株。反之则称为非选择性突变株。(一)突变类型(一)突变类型1 1、营养缺陷型、营养缺陷型(auxotrophauxotroph)某一野生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某一野生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的能力,因而无法再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碱基或氨基酸的能力,因而无法再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的变异类型。2 2、抗性突变型抗性突变型(resistant mutantresistant mutant)指野生型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对某

16、化学药物或致死指野生型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对某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的抗性突变类型。物理因子的抗性突变类型。3 3、条件致死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某菌株或病毒经基因突变后,在某种条件下可正常地生长、繁某菌株或病毒经基因突变后,在某种条件下可正常地生长、繁殖并呈现其固有的表型,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却无法生长、繁殖的殖并呈现其固有的表型,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却无法生长、繁殖的突变类型。突变类型。4 4、形态突变型、形态突变型(morphological mutant)(morphologic

17、al mutant)指由突变引起的个体或菌落形态的变异,一般属非选择性突变。指由突变引起的个体或菌落形态的变异,一般属非选择性突变。5 5、抗原突变型、抗原突变型(antigenic mutant)(antigenic mutant)指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细胞抗原结构发生的变异类型,包括细指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细胞抗原结构发生的变异类型,包括细胞壁缺陷变异、荚膜或鞭毛成分变异等。胞壁缺陷变异、荚膜或鞭毛成分变异等。6 6、产量突变型、产量突变型(metabolic quantitative mutant)(metabolic quantitative mutant)通过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在代谢产物产

18、量上明显有别于原始菌株通过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在代谢产物产量上明显有别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称产量突变型。有两种类型:正变株(的突变株,称产量突变型。有两种类型:正变株(plus-plus-mutantmutant)、负变株()、负变株(minus-mutantminus-mutant)(二)(二)突变率突变率(mutation ratemutation rate)某一细胞(或病毒粒)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某一细胞(或病毒粒)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称突变率。几率,称突变率。(三)(三)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的特点 1.1.自自 发发 性性:各种突变都可在无人为诱变因素处理下自发

19、发生;:各种突变都可在无人为诱变因素处理下自发发生;2.2.不对应性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的原因间无直接对应关系;: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的原因间无直接对应关系;3.3.稀稀 有有 性性:自发突变的几率极低,一般:自发突变的几率极低,一般1010-6-6-10-10-9-9,但稳定;,但稳定;4.4.独独 立立 性性:某一突变既不提高也不降低其他任何基因的突变率;:某一突变既不提高也不降低其他任何基因的突变率;5.5.可可 诱变性诱变性:诱变剂可提高突变的几率,两种变异株无本质差别;:诱变剂可提高突变的几率,两种变异株无本质差别;6.6.稳稳 定定 性性:是遗传物质结构上发生了稳定的变化,稳定,

20、可遗传;:是遗传物质结构上发生了稳定的变化,稳定,可遗传;7.7.可可 逆逆 性性:任何性状都可发生正向突变,也都可发生回复突变。:任何性状都可发生正向突变,也都可发生回复突变。(四)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四)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1 1、Luria Luria 等的变量试验等的变量试验(fluctuation testfluctuation test)2 2、NewcombeNewcombe的涂布试验的涂布试验3 3、LederbergLederberg等的影印平板培养法等的影印平板培养法(replica plating)(replica plating)(五五)基

21、因突变及机制基因突变及机制1 1、诱发突变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 induced mutation)诱发突变简称诱变,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诱发突变简称诱变,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凡具有诱变效应的任何因素,都变频率的手段。凡具有诱变效应的任何因素,都称诱变剂(称诱变剂(mutagenmutagen)。)。1 1)碱基的置换碱基的置换(substitution substitution)转换转换(嘌呤间或嘧啶间嘌呤间或嘧啶间)颠换颠换(嘌呤和嘧啶间嘌呤和嘧啶间)亚硝酸引起的使亚硝酸引

22、起的使A AT T转换成转换成G G C C过程的简式见下图过程的简式见下图 HNO2 A:T He:T Hk+T第一次复制第一次复制 A T Hk C 第二次复制第二次复制 G C Hk C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 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 2 2)移码突变(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frame-shift mutation)指诱变剂会使指诱变剂会使DNADNA序列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发生增添序列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发生增添(插入)或缺失,从而使该处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插入)或缺失,从而使该处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

23、框架发生改变,并进一步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生改变,并进一步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诱变剂:诱变剂:ICRICR(美国一癌症研究所名称)类化合物:(美国一癌症研究所名称)类化合物:原黄素,吖啶黄,吖啶橙等。原黄素,吖啶黄,吖啶橙等。诱变机理:至今不清。诱变机理:至今不清。结果:加结果:加3 3、减、减3 3;加(减);加(减)1 1,短距离减(加),短距离减(加)1 1;影响小。;影响小。增(减)增(减)1 1、2 2、4 4、5 5引起后面全变。引起后面全变。常见的致变剂及其致变作用常见的致变剂及其致变作用(a)(a)亚硝基的脱氨作用;亚硝基的脱氨作用;(b)(b)烷化剂和被甲

24、基化的碱基;烷化剂和被甲基化的碱基;(c)5-(c)5-溴脱氧嘧啶与鸟嘌呤配对溴脱氧嘧啶与鸟嘌呤配对(A=T(A=T变变G G三三C)C)。3)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o 某些强烈理化因子会引起某些强烈理化因子会引起DNADNA分子的大损伤分子的大损伤(macrolesionmacrolesion)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既包括染色体结构上的缺失(既包括染色体结构上的缺失(deletiondeletion)、重复)、重复(duplication)(duplication)、插入插入(insertion)(insertion)、易位、易位(translo

25、cation)(translocation)和倒位和倒位(inversion)(inversion),也包,也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化。o转座(因)子转座(因)子:在染色体组中或染色体组间能改变自身位置的:在染色体组中或染色体组间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一段DNADNA顺序。顺序。其跳跃过程往往导致其跳跃过程往往导致DNADNA链的断裂或重接,产生重组交换、基因启链的断裂或重接,产生重组交换、基因启动或关闭,使突变发生。动或关闭,使突变发生。o转座(因)子主要有三类:转座(因)子主要有三类:ISIS、TnTn、MuMu。2 2、自发突变、自发突变o自发突变自发突变(spontane

26、ous mutationspontaneous mutation)是指生物体在无人工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是指生物体在无人工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o自发突变的原因自发突变的原因:1 1)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的诱变;)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的诱变;2 2)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产物的诱变效应;)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产物的诱变效应;3 3)互变异构效应;(配对错误)互变异构效应;(配对错误)4 4)环出效应。(发生缺失)环出效应。(发生缺失)(六六)紫外线对紫外线对DNADNA的损伤及其修复的损伤及其修复嘧啶碱基受紫外辐射后产生的衍生物嘧啶碱基受紫外辐射后产生的衍生物 (六六)紫外线对紫外线对DN

27、ADNA的损伤及其修复的损伤及其修复 1 1、光复活作用光复活作用(photoreactivationphotoreactivation)把经把经UVUV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就可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就可 出现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此即光复活作用。出现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此即光复活作用。2 2、切除修复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excision repair)是活细胞内一种用于对被是活细胞内一种用于对被UVUV等诱变剂损伤后等诱变剂损伤后DNADNA的修复的修复 方式之一,又称暗修复(方式之一,又称暗修复(dark repairdark rep

28、air),这是一种不依赖),这是一种不依赖 可见光,只通过酶切作用去除嘧啶二聚体,随后重新合成可见光,只通过酶切作用去除嘧啶二聚体,随后重新合成 一段正常一段正常DNADNA链的核酸修复方式。链的核酸修复方式。(一)(一)自发突变与育种自发突变与育种1、从生产中育种、从生产中育种如:抗噬菌体感染,如:抗噬菌体感染,“上酒白种上酒白种”2、定向培育优良菌株(、定向培育优良菌株(“驯化驯化”)如:炭疽活菌疫苗,卡介苗如:炭疽活菌疫苗,卡介苗(二)(二)诱变育种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处理均匀而分散的微生诱变育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处理均匀而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在促进其突变率

29、显著提高的基础上,采用简便、快速物细胞群,在促进其突变率显著提高的基础上,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以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科学实验或生产实践使用。供科学实验或生产实践使用。二、突变与育种二、突变与育种1、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1 1)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2 2)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original strainoriginal strain)3 3)处理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处理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4 4)选用最适的诱变剂量)选用最适的诱变剂量5 5)充分利用复

30、合处理的协同效应()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synergismsynergism)6 6)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7 7)设计高效筛选方案(筛选比诱变更重要)设计高效筛选方案(筛选比诱变更重要)8 8)创造新型筛选方法)创造新型筛选方法2 2、诱变育种中的几个原则、诱变育种中的几个原则1 1)产量突变株的筛选如:琼脂块培养法)产量突变株的筛选如:琼脂块培养法2 2)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与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有关的与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有关的3 3类培养基类培养基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补充培养基基本培养基、完全

31、培养基、补充培养基与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有关的与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有关的3 3类遗传个体类遗传个体野生型野生型(A(A+B B+)、营养缺陷型、营养缺陷型(A(A+B B-)、原养型、原养型(A(A+B B+)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应用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应用 基本理论基本理论:代谢途径、基因重组规律的标记菌种。代谢途径、基因重组规律的标记菌种。应用研究应用研究:生产核苷酸、氨基酸,工程菌株的亲本。生产核苷酸、氨基酸,工程菌株的亲本。3、三类突变株的筛选方法三类突变株的筛选方法第一步:诱变剂处理第一步:诱变剂处理第二步:淘汰野生型第二步:淘汰野生型抗生素法(细菌)、菌丝过滤法(真菌)抗生素法(细菌

32、)、菌丝过滤法(真菌)第三步:检出缺陷型第三步:检出缺陷型夹层培养法、限量补充培养法(观大小)夹层培养法、限量补充培养法(观大小)逐个检出法(两种培养基)、影印平板法逐个检出法(两种培养基)、影印平板法第四步:鉴定缺陷型第四步:鉴定缺陷型生长谱法(生长谱法(auxanographyauxanography)营养缺陷型的筛选方法营养缺陷型的筛选方法 3 3)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梯度平板法梯度平板法:如:选育抗异烟肼的吡哆醇高产菌株如:选育抗异烟肼的吡哆醇高产菌株突变株突变株:产生了可分解异烟肼的酶;产生了可分解异烟肼的酶;能合成更高浓度的吡哆醇(多)能合成更高浓度的吡哆醇(多)

33、获突变酵母的吡哆醇产量提高倍获突变酵母的吡哆醇产量提高倍方法方法:10mL10mL普通培养基普通培养基斜放斜放凝固凝固平放平放 10mL10mL药物培养基药物培养基凝固凝固涂诱变酵母涂诱变酵母选厚药区菌落选厚药区菌落检验检验第三节、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第三节、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经过遗传分子间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称为经过遗传分子间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称为基因重组(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gene recombination)或遗传重

34、组)或遗传重组(geneic(geneic recombination)recombination),简称重组。,简称重组。o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在核酸分子水平上的一个概念,是遗传物质在分子是在核酸分子水平上的一个概念,是遗传物质在分子水平上的杂交。水平上的杂交。o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o杂交育种杂交育种在方向性、自觉性方面均比诱变进了一步。在方向性、自觉性方面均比诱变进了一步。o杂交育种杂交育种可消除一菌株长期诱产量变难提高的障碍。可消除一菌株长期诱产量变难提高的障碍。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一)(一)转化转化(transformat

35、iontransformation)1 1、定义定义: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作用。通过转化方式而形成的杂交后代,称转化现象,称为转化作用。通过转化方式而形成的杂交后代,称转化子(子(transformanttransformant)。)。2 2、感受态感受态(competencecompetence)感受态是指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感受态是指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种生理状态。o感受态因子感受态因子:胞外蛋白,膜上一组成,催化:胞外蛋

36、白,膜上一组成,催化DNADNA吸收。降解某成吸收。降解某成 分,使受体露出。分,使受体露出。3.3.转化因子转化因子:离体的:离体的DNADNA片片段,平均约含段,平均约含1515个基因。个基因。可是可是dsDNAdsDNA、ssDNAssDNA,也可,也可是质粒是质粒DNADNA(不重组,频率(不重组,频率最高)。最高)。4.4.出现范围出现范围:原核生物中:原核生物中较普遍;放线菌、蓝细菌、较普遍;放线菌、蓝细菌、真核微生物中也有。真核微生物中也有。5.5.转化过程转化过程:6.6.转染转染:用提纯的病毒核:用提纯的病毒核酸感染宿主,产生正常病酸感染宿主,产生正常病毒后代。毒后代。(二)

37、转导(二)转导(transductiontransduction)o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DNA携带到受体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由转导作用而获得部分新性状的重组细胞,现象,称为转导。由转导作用而获得部分新性状的重组细胞,称为转导子(称为转导子(tranductanttranductant)。)。1.1.普遍转导普遍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generalized transduction)通过极少

38、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DNA进行进行“误包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称,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称为普遍转导。为普遍转导。1 1)完全普遍转导完全普遍转导2 2)流产普遍转导流产普遍转导2.2.局限转导(局限转导(restricted ransductionrestricted ransduction)o指通过指通过部分缺陷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细胞中,并与后者的基因组整合、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体细胞中,并与后者的基因

39、组整合、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o低频转导低频转导(LFTLFT):):溶源菌的前噬菌体溶源菌的前噬菌体“误切误切”并并“误包误包”的缺的缺陷噬菌体(陷噬菌体(1010-4-4-10-10-6-6),感染可形成局限转导子。转导子失去溶,感染可形成局限转导子。转导子失去溶源化能力、免疫力。源化能力、免疫力。o高频转导高频转导(HFTHFT):):用高感染复数用高感染复数(m.o.i.)(m.o.i.)的的LFTLFT裂解物去感染裂解物去感染受体菌,可获双重溶源菌;其诱导可产高频转导裂解物;再用低受体菌,可获双重溶源菌;其诱导可产高频转导裂解物;再用低m.o.i.m.o.i.的它去感染另一受体菌,

40、可高频率地(的它去感染另一受体菌,可高频率地(50%50%)把受体菌转)把受体菌转导成转导子。导成转导子。大肠杆菌大肠杆菌l l噬菌体介导的转导噬菌体介导的转导(a)(a)普遍性转导普遍性转导 (b)(b)局限性转导局限性转导 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异同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异同 相同点:均以噬菌体为媒介,导致遗传物质的转移。相同点:均以噬菌体为媒介,导致遗传物质的转移。不同点:不同点:普普 通通 性性 转转 导导 局局 限限 性性 转转 导导1 1)能够转导的基因:)能够转导的基因:供体菌的几乎任何基因供体菌的几乎任何基因 供体菌的少数基因。供体菌的少数基因。2 2)噬菌体的位置:)噬菌

41、体的位置:不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不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3 3)转导噬菌体的获得:可通过裂解反应得到。)转导噬菌体的获得:可通过裂解反应得到。只能通过诱导溶源菌得到。只能通过诱导溶源菌得到。4 4)转导子的性质:)转导子的性质:属非溶源型,转导的属非溶源型,转导的 属缺陷溶源型,转导属缺陷溶源型,转导 物质主要是供体菌的物质主要是供体菌的 的物质有供体的的物质有供体的DNADNA DNA DNA。和噬菌体和噬菌体DNADNA。3.3.溶源转变溶源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lysogenic conversion)当正常的温和噬菌体感染其

42、宿主而使其发生溶源化时,当正常的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其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而使宿主获得了除因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而使宿主获得了除免疫性外的新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溶源转变。免疫性外的新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溶源转变。与转导的不同与转导的不同:1)是噬菌体基因,不是供体菌基因;)是噬菌体基因,不是供体菌基因;2)噬菌体不缺陷;)噬菌体不缺陷;3)不形成转导子;)不形成转导子;4)噬菌体消失,新性状同时消失。)噬菌体消失,新性状同时消失。(三)接合(三)接合(conjugation,matingconjugation,mating)1、定义定义 供体菌供

43、体菌(“雄性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雌雌性性”)直接接触,把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接合。新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接合。通过接合获得新遗传性状的受体细胞,称通过接合获得新遗传性状的受体细胞,称为接合子(为接合子(conjugant)。)。2 2、E.coliE.coli的的4 4种接合型菌株种接合型菌株1 1)F F+菌株即雄性菌株,指细胞内存在一至几个游离态菌株即雄性菌株,指细胞内存在一至几个游离态F F质粒,质粒,并在细胞表面着生一至

44、几条性菌毛的菌株。并在细胞表面着生一至几条性菌毛的菌株。2 2)F F-菌株即雌性菌株,指细胞中无菌株即雌性菌株,指细胞中无F F质粒,细胞表面也无性菌质粒,细胞表面也无性菌毛的菌株。毛的菌株。3 3)HfrHfr菌株即高频重组菌株。菌株即高频重组菌株。F F质粒为整合态。质粒为整合态。4 4)F F,菌株:当菌株:当HfrHfr菌株细胞内的菌株细胞内的F F质粒因不正常切离而脱离核质粒因不正常切离而脱离核染色体组时,可重新形成游离的、但携带整合位点邻近一染色体组时,可重新形成游离的、但携带整合位点邻近一小段核染色体基因的特殊小段核染色体基因的特殊F F质粒,称质粒,称F F质粒或质粒或F F

45、因子。因子。F质粒的整合质粒的整合(四)原生质体融合(四)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借以获得兼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体进行融合,借以获得兼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程,称为原生质体融合。由此法获得的重组子,称为融合子程,称为原生质体融合。由此法获得的重组子,称为融合子(fusant)。o种类种类:细菌、放线菌、酵母、霉菌;动植物细胞。:细菌、放线菌、酵母、霉菌;动植物细胞。o范围范围:菌株间,种间;属间,科间;或更远缘。:菌株间,种间;属间,科间;或更

46、远缘。o重组频率重组频率:很高,有些已大于:很高,有些已大于10-1。(诱变。(诱变10-6)o操作步骤操作步骤: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杂交杂交:指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的一种遗传重组方式。:指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的一种遗传重组方式。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方式:方式:有性杂交:有性杂交:两性细胞间发生的接合和随之进行的染色体重组;两性细胞间发生的接合和随之进行的染色体重组;准性杂交:准性杂交:同种而不同菌株的体细胞间发生的融合,导致低同种而不同菌株的体细胞间发生的融合,导致低 频率基因重组;频率基因重组;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融合: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

47、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 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原生质体进行融合;遗传转化:遗传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片段而获得后者部 分遗传性状。分遗传性状。一)一)有性杂交有性杂交(sexual hybridization)一般指不同遗传型的两性细胞间发生的接合和一般指不同遗传型的两性细胞间发生的接合和 随之进随之进行的染色体重组,进而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技术。行的染色体重组,进而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技术。操作步骤操作步骤:(以酿酒酵母为例以酿酒酵母为例)1.1.产子囊及孢子产子囊及孢子:甲、乙亲本产孢子培养基

48、培养;:甲、乙亲本产孢子培养基培养;2.2.单倍体菌落单倍体菌落:水洗,破坏子囊,离心,涂平板;:水洗,破坏子囊,离心,涂平板;3.3.双倍体有性杂交后代双倍体有性杂交后代:不同性别单倍体密集接触;:不同性别单倍体密集接触;4.4.筛选筛选:找出双倍体;选出优良性状的个体。:找出双倍体;选出优良性状的个体。二)准性杂交二)准性杂交(parasexual hybridization)(parasexual hybridization)准性生殖准性生殖:是一种在同种而不同菌株的体细胞间发生的融合,:是一种在同种而不同菌株的体细胞间发生的融合,它可不借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它可不

49、借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自发的原生质体融合现象自发的原生质体融合现象)1.1.准性生殖过程准性生殖过程:1 1)菌丝联结;)菌丝联结;2 2)形成异核体;)形成异核体;3 3)核融合或核配;)核融合或核配;(10(10-5-5-10-10-7-7)4 4)体细胞交换和单倍体化,形成单倍体杂合子。)体细胞交换和单倍体化,形成单倍体杂合子。准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比较准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比较 1)选择亲本;)选择亲本;2)强制异合;)强制异合;3)移单菌落;)移单菌落;4)检验稳定性;)检验稳定性;5)促进变异。)促进变异。2.准性杂交育种准性杂交育种:第四节基因工程第四节基因工

50、程一、一、基因工程定义基因工程定义基因工程(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又称遗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指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理,是指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自觉设计、操纵、改造和重建细胞的遗传核心论和技术,自觉设计、操纵、改造和重建细胞的遗传核心基因组,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定向变异,以最大限基因组,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定向变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度地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这是一种自觉的、可人为操纵的体外这是一种自觉的、可人为操纵的体外DNA重组技术,是重组技术,是一种可达到超远缘杂交的育种技术,更是一种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