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详解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详解课件.ppt(10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二章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舟山医院中医科 20162016学习目标学习目标v1.1.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v2.2.熟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熟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v3.3.了解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的了解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的 属性归类属性归类目目 录录v第一节第一节 元气论元气论v第二节第二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v第三节第三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和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一般运动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一般运动规律的学问
2、。规律的学问。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包含了朴素的唯物论和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包含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思想。前前 言言主要思想主要思想元气论元气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对立统一对立统一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系统论系统论前前 言言宇宙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气化流行的世宇宙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气化流行的世界,其演化过程为气界,其演化过程为气 阴阳阴阳 五行五行 万物。万物。气是哲学的最高范畴,气气是哲学的最高范畴,气 阴阳阴阳 五行构五行构成的逻辑系统,能揭示世界万物包括生命的成的逻辑系统,能揭示世界万物包括生命的本质,并且能阐明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本质,并且能阐明世
3、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化规律。前前 言言中医学以此来诠释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中医学以此来诠释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关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元气论元气论和和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构建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中医学理论体系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的哲学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第一节第一节 元气论元气论 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根本最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华民族特有根本最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思想。的哲学思想。萌生于先秦,成熟于战国末年和秦汉。萌生于先秦
4、,成熟于战国末年和秦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一切现象都根源于气切现象都根源于气。故天地成于元气,万物秉于天地。故天地成于元气,万物秉于天地。故天地成于元气,万物秉于天地。故天地成于元气,万物秉于天地。一、元气的主要内容一、元气的主要内容v(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基本概念v(二)气的基本特征(二)气的基本特征(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基本概念v最初源于古人观察自然的最初源于古人观察自然的“云气云气”v后概括提炼为:自然界一切有形的具体事物均后概括提炼为:自然界一切有形的具体事物均由无形之气变化而成由无形之气变化而成v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
5、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本原。(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基本概念v 元气元气即原气。天地未分前的混沌(根本)即原气。天地未分前的混沌(根本)之气,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之气,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v中医学认为人体元气,发源于肾(命门),中医学认为人体元气,发源于肾(命门),乃先天之精化生,后天之精滋养,藏于脐下乃先天之精化生,后天之精滋养,藏于脐下“丹田丹田”,借,借“三焦三焦”通路敷布全身,推动通路敷布全身,推动脏腑等一切组织器官的活动,是人体生命动脏腑等一切组织器官的活动,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力的源泉。(二)气的基本特征(二)
6、气的基本特征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v存在状态即弥散和聚合(无形与有形)存在状态即弥散和聚合(无形与有形)弥散:不占固定空间、无稳定形态的存在形式弥散:不占固定空间、无稳定形态的存在形式 聚合:以聚合方式形成各种占有相对固定空间聚合:以聚合方式形成各种占有相对固定空间 具备并保持相对稳定形质特点的物体。具备并保持相对稳定形质特点的物体。v气无形与有形相互转化。气无形与有形相互转化。(二)气的基本特征(二)气的基本特征v2.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1)气的运动带有普遍性。)气的运动带有普遍性。(2)气的运动变化促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气的运动变化促成了自然界一切
7、事物的纷繁变化。繁变化。(3)气的运动取决于气自身所固有的阴和阳两)气的运动取决于气自身所固有的阴和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二)气的基本特征(二)气的基本特征v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 (1)事物间相互感应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事物间相互感应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 要的现象。要的现象。(2)气是感应中起中介性作用的物质。)气是感应中起中介性作用的物质。(3)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也是通过气的中介)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也是通过气的中介 作用实现。作用实现。(三)气化和形气转化(三)气化和形气转化 v1.概念概念 (1)气化)气化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万指气的作用所产生
8、的变化。万 物的生成、变化等都缘于气化。物的生成、变化等都缘于气化。(2)形气转化)形气转化指有形与无形、形与形之指有形与无形、形与形之 间的的相互转化。间的的相互转化。v2.形气转化形式形气转化形式 化:气渐进、缓和、不明显的运动,化:气渐进、缓和、不明显的运动,“量变量变”变:气激进、剧烈、明显的运动,变:气激进、剧烈、明显的运动,“质变质变”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v(一)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一)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1.万物万物(包括人类包括人类)的本原为气。的本原为气。2.气维持着生命活动的全过程。气维持着生命活动的全过程。3.气的运动参与了
9、精神、意识、思维等气的运动参与了精神、意识、思维等 心理活动心理活动(二)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二)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1.气构成了人体各个有形的组织器官。气构成了人体各个有形的组织器官。2.气维持各部分,形成统一整体。气维持各部分,形成统一整体。3.通过气的中介,人体与自然界万物表通过气的中介,人体与自然界万物表 现出统一性。现出统一性。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v(三)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三)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1.人之有生,全赖此气。人之有生,全赖此气。2.气充沛、协调、运行正常,则机体的
10、气充沛、协调、运行正常,则机体的 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也正常。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也正常。3.气虚实之变,或运行失常,则整体或气虚实之变,或运行失常,则整体或 局部组织脏器的机能活动异常,出现局部组织脏器的机能活动异常,出现 病理表现。病理表现。4.注重调气,常有助于机体的康复。注重调气,常有助于机体的康复。这是什么这是什么?第二节第二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阴阴阳阳学学说说,是是研研究究阴阴阳阳的的内内涵涵及及其其运运动动变变化化规规律律,并并用用以以阐阐释释宇宇宙宙间间万万事事万万物物的的发发生生、发发展展和和变变化化的的一一种种古古代代哲哲学学理理论论,是是古古人人探探求求宇宇宙宙本本原原和解
11、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阴阳阳的的概概念念大大约约形形成成于于西西周周,春春秋秋战战国国时时期期开开始始应应用用于于医医学学领领域域,成成为为中中医医学学理理论论体体系系的的重重要要组组成成部部分分,是是理理解解和和掌掌握握中中医医理理论论的的一一把把钥钥匙匙。如如景景岳岳全全书书传传忠忠录录说说:“设设能能明明彻彻阴阴阳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第二节第二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究、解释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12、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断发展变化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1.1.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概念2.2.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基本特征3.3.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的属性特征4.4.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相互关系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一)阴
13、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是对自然界相关相关事物或现象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对立双方属属性性的的概括。概括。向日为阳,背日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为阴并不专门代表个并不专门代表个别具体的事物或别具体的事物或现象现象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阴阳日光向背示意图阴阳日光向背示意图阴阳象形文字示意图阴阳象形文字示意图 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山阜朝向太阳,日出则阳光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山阜朝向太阳,日出则阳光普照,温暖明亮,一派欣欣向荣为阳;而山阜背向太普照,温暖明亮,一派欣欣向荣为阳;而山阜背向太阳,夜幕日落则月光清澈,清冷阴暗,万物寂静无声阳,夜幕日落则月光清澈,清冷阴暗,万物寂
14、静无声为阴。为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p概括物质世界的两个基本属性范畴,并概括物质世界的两个基本属性范畴,并无限引申和扩大,用以研究宇宙间事物无限引申和扩大,用以研究宇宙间事物或现象存在着的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或现象存在着的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进而来阐述和推演一切一的两个方面,进而来阐述和推演一切事物变化的内在规律。事物变化的内在规律。(二)(二)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基本特征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 “向阳向阳”或或“火火”的事物或现象的事物或现象 阳阳 “背日背日
15、”或或“水水”的事物或现象的事物或现象 阴阴(二)(二)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 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亢奋的 阴 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自然界阴阳属性归类表自然界阴阳属性归类表事物、现象属性事物、现象属性阳阳 温温热热春春夏夏升升浮浮燥燥 动动 明明 昼昼 左左 外外 上上 天天 轻轻阴阴 寒寒凉凉秋秋冬冬沉沉降降湿湿 静静 暗暗 夜夜 右右 内内 下下 地地 重重人体阴阳属性归类表人体阴阳属性归类表 人人 体体阳阳 男男 背背 腑腑 气气 卫卫 体体表表上上部部外外侧侧督督脉脉功功能能亢亢奋奋阴阴 女女 腹腹
16、脏脏 血血 营营 体体内内下下部部内内侧侧任任脉脉物物质质抑抑制制(三三)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的属性特征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抽象性、相关性、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抽象性、相关性、普遍性和相对性。普遍性和相对性。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1.1.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 阴阳不是指某一阴阳不是指某一特定特定的事物或现象。的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相关事物或现象的事物或现象的范
17、畴之内。范畴之内。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同一范畴畴,同一层次同一层次或或同一交点同一交点,即相互关联的基础,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如:上。如:方位、季节、时间方位、季节、时间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三三)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的属性特征有名而无形有名而无形n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n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n上与下,是对方位而言。上与下,是对方位而言。1.1.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宇宙间的任何宇宙间的任何相互关联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都包的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相
18、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两个方面。阴阳贯穿于一切阴阳贯穿于一切相关事物相关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之中,可运用于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的分类归纳。切相关事物和现象的分类归纳。天天阳,地阳,地阴阴男男阳,女阳,女阴阴2.2.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普遍性(三三)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3.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着特定条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1)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 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
19、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三三)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的属性特征四季气候四季气候 秋季(阴)与夏季(阳)秋季(阴)与夏季(阳)秋季(阳)与冬季(阴)秋季(阳)与冬季(阴)3.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的相对性(2)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表现为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随表现为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随着划分的范围或条件的变更,阴阳的每一方还着划分的范围或条件的变更,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可以再分
20、阴阳,以至无穷。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三三)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的属性特征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离合论 上午上午 -阳中之阳阳中之阳 昼(阳)昼(阳)下午下午 -阳中之阴阳中之阴 前半夜前半夜 -阴中之阴阴中之阴 夜(阴)夜(阴)后半夜后半夜 -阴中之阳阴中之阳 阴阳阴阳所
21、具有的所具有的抽象性抽象性、相关性相关性、普遍性和普遍性和相对性相对性的特点,对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的特点,对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及其运动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三三)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的属性特征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阴阴阳阳之之间间的的相相互互关关系系 阴阴阳阳的的相相互互转转化化 阴阴阳阳的的消消长长平平衡衡 阴阴阳阳的的互互根根互互用用 阴阴阳阳的的对对立立制制约约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1.1.阴阳的相互对立(相反)阴阳的相互对立(相反)矛盾矛盾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
22、相互对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相互对 立、相互排斥的关系。立、相互排斥的关系。制约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相互制约的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相互制约的 特性,是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关系。特性,是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关系。阴阳相互对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阴阳相互对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矛盾相互矛盾和和相相互制约互制约的关系。的关系。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分为二也一分为二也阴平阳秘阴平阳
23、秘 制约太过:一方过强制约太过:一方过强 (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失失 常常 (病理)(病理)制约不及:一方过弱制约不及:一方过弱 阴胜则阳病阴胜则阳病 阴胜则寒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阳胜则热阳虚则阴盛阳虚则阴盛 阳虚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阳亢 阴虚则热阴虚则热1.1.阴阳的相互对立(相反)阴阳的相互对立(相反)阴阳失衡阴阳失衡 阴阳任何一方太过或不足,均可引起对阴阳任何一方太过或不足,均可引起对方的减弱或亢盛。方的减弱或亢盛。1.1.阴阳的相互对立(相反)阴阳的相互对立(相反)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并非平静地各不相关地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并非平静地各不相关地共处于
24、一个统一体中,而是时时刻刻在制约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时时刻刻在制约着对方。通过制约使事物取得了平衡,事物着对方。通过制约使事物取得了平衡,事物才能正常地发展变化。若制约失常,即阴阳才能正常地发展变化。若制约失常,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之间失去平衡 协调,在自然界会产生灾害,协调,在自然界会产生灾害,在人体就会导致生命活动失常而产生疾病。在人体就会导致生命活动失常而产生疾病。2.2.阴阳的互根互用(相成)阴阳的互根互用(相成)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互根互根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阴
25、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 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 的前提和条件。的前提和条件。互用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 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气血而言气血而言气(阳)气(阳)血(阴)血(阴)气气 血血血血 气气气虚气虚 血虚血虚血脱血脱 气耗气耗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3.3
26、.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消长消长 消:消减消:消减、衰减;长:增加、强盛。、衰减;长:增加、强盛。阴阳双方运动形式,或量阴阳双方运动形式,或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减弱或增强的变化之中。是始终处于减弱或增强的变化之中。消长平衡消长平衡 阴和阳之间的平衡,不是静止的阴和阳之间的平衡,不是静止的和绝对的平衡,而是在一定条件、一定限度、和绝对的平衡,而是在一定条件、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阳消阴长”之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二、阴阳学说的
27、主要内容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为消长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四季变化)四季变化)此长彼消: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此消彼长:此消彼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阴阳皆消皆长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气血盈亏)气血盈亏)此长彼亦长:此长彼亦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此消彼亦消:此消彼亦消: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消;阳随阴消消长平衡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阴阳消长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平人和病人)(平人和病人)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4.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含义含义 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
28、在一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变化的运动形式。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变化的运动形式。内在因素内在因素 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转化阴阳转化 物极必反物极必反渐变:渐变:四季的寒暑交替四季的寒暑交替 昼夜的阴阳转化昼夜的阴阳转化突变:突变:高热至极高热至极 四肢冰冷四肢冰冷 腹泻无度腹泻无度 烦躁口渴烦躁口渴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
29、容 阴阴阳阳的的动动态态平平衡衡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消长平衡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阴阳相互转化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一)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阳阳 表表 上上 左左 外外侧侧腰腰背背 背背胸胸 六六腑腑 心心肺肺 手手足足三三阳阳经经 阴阴 内内下下右右内内侧侧胸胸腹腹腰腰腹腹五五脏脏肝肝脾脾肾肾手手足足三三阴阴经经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用
30、阴阳概括生理功能(二)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阳气(阳)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阴阳失调失调阴盛阴盛阴阳阴阳偏胜偏胜实寒证(阴胜则寒)实寒证(阴胜则寒)伤阳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盛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实热证(阳胜则热)伤阴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31、)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阴虚阴虚阴阳阴阳偏衰偏衰虚热证(阴虚则内热)虚热证(阴虚则内热)不能生阳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外寒)虚寒证(阳虚则外寒)不能生阴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阴不制阳阳不制阴阳不制阴(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阴必阳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阳必阴 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正常正常虚热证虚热证虚寒证虚寒证实寒证实寒证实热证实热证(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四)用阴阳来
32、指导疾病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于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因此,在临床上,只有分清阴,因此,在临床上,只有分清阴阳,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阳,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辨证。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阳阳阳阳阴阴阴阴色泽色泽色泽色泽 鲜明鲜明鲜明鲜明 晦暗晦暗晦暗晦暗 声息声息声息声息 高亢宏亮高亢宏亮高亢宏亮高亢宏亮低微无力低微无力低微无力低微无力 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33、热、动、燥热、动、燥热、动、燥热、动、燥 寒、静、湿寒、静、湿寒、静、湿寒、静、湿 脉象脉象脉象脉象 数、浮、大、洪、数、浮、大、洪、数、浮、大、洪、数、浮、大、洪、迟、沉、小、细、迟、沉、小、细、迟、沉、小、细、迟、沉、小、细、病变部位病变部位病变部位病变部位 表、外、上表、外、上表、外、上表、外、上 里、内、下里、内、下里、内、下里、内、下 概括疾病证候概括疾病证候概括疾病证候概括疾病证候表证、实证、热证表证、实证、热证表证、实证、热证表证、实证、热证里证、虚证、寒证里证、虚证、寒证里证、虚证、寒证里证、虚证、寒证阴阳属性归类阴阳属性归类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四)用阴阳来指导疾
34、病诊断(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1.1.确定治疗原则确定治疗原则(1 1)损其有余)损其有余:阴或阳一方偏胜但未损及对方,此为阴或阳一方偏胜但未损及对方,此为 实证,应损其有余,即实证,应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实则泻之”。阴盛阴盛阴阳阴阳偏盛偏盛实证实证实寒证实寒证 寒者热之寒者热之(热性方药)(热性方药)伤阳伤阳兼阳虚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酌加温阳药)阳盛阳盛实热证实热证 热者寒之热者寒之(寒性方药)(寒性方药)伤阴伤阴兼阴虚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酌加养阴药)泻泻其其有有余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返回本节
35、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虚阴虚阴阳阴阳偏衰偏衰虚证虚证虚热证虚热证 补阴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阳虚虚寒证虚寒证 补阳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补其其不不足足(2 2)补其不足)补其不足:阴或阳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为阴或阳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为 虚证,应补其不足,即虚证,应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虚则补之”。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 3)阳病治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病治阳 阴虚不
36、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阴虚内热”,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阳虚外寒”,治宜补阳以制阴,此即,治宜补阳以制阴,此即“阴病治阳阴病治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明明张景岳张景岳 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阴阳学说在中
37、医学中的应用2.归纳药物性能归纳药物性能 寒、凉属阴,寒、凉属阴,一般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一般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热象。除疾病的热象。温、热属阳,温、热属阳,一般温性或热性药物,能减轻或消一般温性或热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除疾病的寒象。(1)归纳药性)归纳药性: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气)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气)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2 2)分析五味:)分析五味:五味五味 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滋味不同,药效不同滋味不同,药效不同辛、甘辛、甘属阳属阳;酸、苦、咸酸、苦、咸属阴属阴以药物之性纠
38、正机体阴阳之偏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3 3)升降沉浮)升降沉浮具有升阳发表,祛风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多上行功效的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向外,其性升浮升浮,属,属阳阳。具有泻下、清热、利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多下行向内,其物,多下行向内,其性性沉降沉降,属,属阴阴阴阴阳阳四四 气气寒、凉寒、凉热、温热、温五五味味酸、苦、酸、苦、咸咸辛、甘辛、甘(淡)(淡)
39、升降升降浮沉浮沉沉、降沉、降升、浮升、浮(六)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六)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若能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若能保持与天地间自然界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就保持与天地间自然界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就能够却防病延年。能够却防病延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四气调神大论第三节第三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五行:五行: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 形成:形成:战国至两汉时期战国至两汉时期 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现象、探求大自认识世界、
40、解释世界现象、探求大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前言前言l 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 五材五材l 维系和推动客观世界事物的运动变化维系和推动客观世界事物的运动变化 生克制化生克制化l 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方法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方法 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 人体与外界环境人体与外界环境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五行行学学说说的的主主要要内内容容 五五行行学学说说的的基基本本概概念念 五五行行的的特特性性事事物物的的五五行行归归类类与与推推演演 五五行行的的生生克克乘乘侮侮返回本节返回
41、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行”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五行五行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 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整体、系统整体、系统(二)(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尚书尚书 洪范洪范(二)五行(二)五
42、行的特性的特性1.1.木曰曲直木曰曲直 木的特性: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木”。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2.2.火曰炎上火曰炎上 火的特性:火的特性: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火火”。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二)(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3.3.土爰稼穑土爰稼穑 土的特性:土的特性: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性的
43、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土土”。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二)(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4.4.金曰从革金曰从革 金的特性:金的特性: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金金”。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二)(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5.5.水曰润下水曰润下 水的特性:水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水”。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二)(二)五行的特性五行
44、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虽然来源于虽然来源于对金木水火土的具体观察,对金木水火土的具体观察,但古人已将其运用于对一切但古人已将其运用于对一切事物属性的总概括,它早已事物属性的总概括,它早已超脱了其各自意义的本身。超脱了其各自意义的本身。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二)(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广泛广泛 抽象含义抽象含义(三)(三)事物的五行归类与推演事物的五行归类与推演1.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象在某方面的相似相似或或类同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从而认为两者
45、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推测被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方法。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方法。方位:东(日出之地,富有生机)方位:东(日出之地,富有生机)木木 南(气候炎热,植物繁茂)南(气候炎热,植物繁茂)火火五脏:肝(喜舒展条达,主升)五脏:肝(喜舒展条达,主升)木木 心(推动血液,温煦全身)心(推动血液,温煦全身)火火2.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自然界有许多事物无法以直接归类法纳入五自然界有许多事物无法以直接归类法纳入五行之中,因此古人运用间接推演法。行之中,因此古人运用间接推演法。秋秋 金金 燥燥 肝肝 木木 胆胆 筋
46、筋 目目各种事物和现象不同各种事物和现象不同功能属性功能属性的的总概括总概括有有合理性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有的一面,同时也有局限性局限性一面一面(三)(三)事物的五行归类与推演事物的五行归类与推演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归类表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归类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时五味五色五谷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华五志五液五神五声角平旦酸 青 麦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爪 怒 泪 魂 呼徵日中苦 赤 黍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舌 脉 面 喜 汗 神 笑宫日西甘 黄 稷 化 湿 中 长夏土 脾 胃 口 肉 唇 思 涎 意 歌商日入辛 白 谷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47、鼻 皮 毛 悲 涕 魄 哭羽夜半咸 黑 豆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耳 骨 发 恐 唾 志 呻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四)(四)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的生克乘侮1.五行相生五行相生相生: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 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相克: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 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相胜)具有
48、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相胜)五行相克规律和次序:五行相克规律和次序:2.2.五行相克五行相克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四)(四)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的生克乘侮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土 水克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五行生克示意图五行生克示意图图2-3 五行生克示意图3.3.五行制化五行制化 制,是制约、克制;化,是生化、变化。制,是制约、克制;化,是生化、变化。五行制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l 生中有制生中有制木木火火土土生生生生克克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49、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四)(四)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的生克乘侮制中有生制中有生 金金木木土土 任何一行,都有任何一行,都有“生我生我”、“我生我生”和和“克克我我”、“我克我克”四方面关系,任何一个事物都四方面关系,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受整体调节控制的,而本身又影响着整体。是受整体调节控制的,而本身又影响着整体。克克克克生生4.相乘、相侮相乘、相侮相乘、相侮是五行在异常情况下的相克变化,相乘、相侮是五行在异常情况下的相克变化,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反常现象。相乘: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相乘的次序同相克相乘的次序同相克(异常相克关系
50、)(异常相克关系):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乘原因:相乘原因:一是五行中某一行本身不足一是五行中某一行本身不足/不及,如不及,如土虚木乘土虚木乘二是五行中某一行过度亢盛二是五行中某一行过度亢盛/太过,如太过,如木旺乘土木旺乘土三是既有被克的不及,又有克方的太过,如三是既有被克的不及,又有克方的太过,如木乘土木乘土木木水水金金土土火火乘乘(四)(四)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的生克乘侮返回本节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知识点相侮: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又称反克。又称反克。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