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课件.ppt(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u“2011计划计划”简介简介u“2011计划计划”规划规划u“2011计划计划”教育部精神教育部精神u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OUTLINE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 总体要求总体要求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 制度制度先进、贡献突出 四项原则四项原则 “坚持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引领中心建设”“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创新能力”“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认定和绩效管理”“坚持统筹指导、分层实施”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见-2012
2、.3.23-2012.3.23n 人人才才是是指指优优秀秀人人才才的的集集聚聚和和拔拔尖尖创创新新人人才才培培养的能力养的能力n 学学科科是是指指围围绕绕国国家家重重大大需需求求和和重重大大科科学学问问题题的学科集群能力的学科集群能力n 科科研研是是指指发发现现并并解解决决重重大大问问题题的的组组织织管管理理与与协同研究的能力协同研究的能力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什么是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什么是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2011协同创新中心”是“2011计划”实施的基本载体,是高等学校推动综合改革的试验区。通过中心的建设,力争解决影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
3、某些瓶颈,突破制约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壁垒,转变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式,促进高等学校与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产出一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有力地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协同创新中 心的使 命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总体要求,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协同创新重大任务为牵引,通过改革和建设,搭建一流的创新平台,汇聚一流创新团队,有效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优化创新条件和环境,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提升人才、学
4、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2011计划计划”总体思路总体思路 建设一批代表中国高校能力、具有一定体建设一批代表中国高校能力、具有一定体量规模、有效应对国家重大需求、支撑学科量规模、有效应对国家重大需求、支撑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大创新基地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大创新基地”,是,是“2011计划计划”的核心目标的核心目标“2011”计划的核心目标计划的核心目标2017年前,建设80个实施程序 2011计划实施程序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选择协同创新方向选择协同创新方向组建协同创新体组建协同
5、创新体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构建创新环境与氛围构建创新环境与氛围组织申报组织申报专家评审专家评审综合咨询综合咨询真做真改真协同限额推荐限额推荐第三方机制第三方机制按比例择优按比例择优差额投票差额投票分级负责、目标管理、分级负责、目标管理、阶段评估、奖优罚劣阶段评估、奖优罚劣前沿科学 围绕当今国际科学前沿的重大问题和基础科学发展的新方向与新要求重点推进:量子调控与凝聚态物理极端条件物质科学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科学生命过程的分子表达与调控系统生物学与遗传发育脑与认知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核心数学与应用量子计算与信息等交叉科学 围绕当前国际共同关注的人类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重点推进:
6、全球变化与灾害科学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整合生态学海洋科学计算智能材料科学重大疾病与转化医学系统生物医学现代农业生物学工程科学等科学前沿类1.经济建设 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创新驱动发展粮食安全城乡一体化建设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2.政治建设 围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重点推进:人民民主发展行政体制改革公共治理创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司法体系改革等3.文化建设 围绕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等关键问题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文化
7、“走出去”等4.社会建设 围绕民生保障与改善、社会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教育改革与教育现代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创新民族与宗教等文化传承类7.外交与国际问题 围绕维护国家主权与国家安全、发挥大国作用等战略问题重点推进:构建大国关系周边环境与外交公共外交新兴国家崛起海洋战略与海洋强国政策全球治理等5.生态文明建设 围绕关系国家永续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重点推进: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环境保护等6.党的建设 围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等关键问题重点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文化传承类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围
8、绕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的重大需求重点推进:钢铁冶金能源化工交通运输水利水电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重大装备制造农业现代化食品安全医药卫生现代纺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重大关键问题、核心技术与装备、系统集成能力等重点推进: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教育信息化等行业产业类区域经济建设 围绕区域支柱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与关键技术问题,以支撑区域创新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重点推进: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工业装备制造民用航空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海洋开发化工冶金能源与矿产资源开发现代服务业等区域社会发展 围绕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政府、公众
9、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重点推进: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城镇规划新农村建设特色文化保护与开发人口健康与医疗保障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区域发展类n强化高校主体责任,优先支持中心发展n制订配套政策措施,增强高校改革自主权n落实专项经费支持,提高经费使用效益n规范中心管理运行,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保障措施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保障措施经过4-8年的改革和建设,形成以下的主要建设成效:1.能够持续产出国际学术界公认、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始创新性成果,引领该领域前沿的部分新方向和新兴学科。协同创新中心依托的主体学科学术影响力进入国际前列,总体实力达到该领域的世界一流水平,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 2.能
10、够吸引国际化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培养出具备国际化视野、杰出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人才培养水平为国际一流大学和顶尖科研机构所认可,成为该领域国际优秀创新人才的集聚中心 3.能够开展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主办和承办该领域内国际顶尖学术会议或学术期刊,与国内外一流的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成为全球杰出科学家访问、交流最为活跃的中心之一 4.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人员评聘、人才选拔、学生培养、科研组织与管理等新模式,形成了以原始创新的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体系,构建了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营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文化科学前沿类协同创新中心 追求卓越、促进交叉、国际通行、
11、世界一流经过4-8年的改革和建设,形成以下的主要建设成效:1.围绕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咨政建议,为科学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成为中国特色、国际知名的国家智库 2.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产出一批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成为引领和主导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 3.汇聚国内外相关领域一流人才和团队,持续培养出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开展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一流的大学、研究机构等建立起实质性的合作,成为
12、我国在该领域最高水平的人才汇聚、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高端人才交流的基地 4.建立符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员评聘、人才选拔、学生培养、科研组织与管理等新模式,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体系,构建起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成为我国该领域文化传承创新和对外文化传播的主力阵营文化传承类协同创新中心 学科前沿、中国特色、传承文明、国家智库经过4-8年的改革和建设,形成以下的主要建设成效:1.紧密围绕国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大创新任务为牵引,产出重大技术装备、重大技术体系、关键核心部件以及系统解决方案等,打破国际上的技术垄断和封锁,引
13、领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该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 2.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的产生,依托的主体学科进入国际领先行列。聚集该领域的杰出人才和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团队,为行业产业持续培养出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成为该领域高端人才培养的摇篮 3.与国家该领域的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起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形成高校与行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产业获益明显,社会贡献突出,自主发展能力强劲 4.形成了重大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评聘和有组织创新机制,建立以创新贡献和服务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体系,构建起面向需求的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模式,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间
14、的人员互动,形成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 支撑传统、引领新兴、产学融合、贡献重大经过4-8年的改革和建设,中心将形成以下的主要建设成效:1.紧密围绕区域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区域重大创新任务为牵引,产出一批具有重大带动和影响的创新成果,促进区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为地方政府提供重大战略咨询和服务,成为推动区域该领域创新发展的引擎 2.广泛汇聚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优秀人才和创新力量,培养大批满足区域发展的高端特色人才,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形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学科体系,成为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和培养的重要基地 3.充分发挥地方政府
15、作用,广泛集聚区域创新资源和要素,建设满足区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形成政府主导、依托高校、产学研用紧密协同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移新模式,产业获益明显,区域贡献突出,自主发展能力强劲 4.形成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评聘和有组织创新机制,建立以贡献和服务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体系,构建了面向区域需求的合作培养学生模式,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间的人员互动,形成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 政府主导、区域急需、创新引领、影响突出如何开展机制体制改革如何开展机制体制改革2011协同创新中心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国际力量组织管理协同研究人员协同学生培养协同科研组织协同资
16、源成果协同五项协同3.跨单位人员考评机制4.学生联合培养、学分互认5.协同研究模式7.资源配置与成果共享6.创新文化建设8.对外合作与交流1.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体系2.跨单位人员聘任管理八项改革 创新导向的转变创新导向的转变 学科为导向学科为导向 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重大需求为导向 创新组织管理方式的转变创新组织管理方式的转变 个体个体 多元、封闭多元、封闭 开放、竞争开放、竞争 协同协同 创新要素和资源汇聚形式的转变创新要素和资源汇聚形式的转变 以创新核心要素以创新核心要素人才为主体,有效汇聚各类创新要人才为主体,有效汇聚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分散素和资源,分散 集成、孤立集成、孤立 融合、低效融
17、合、低效 高效高效 创新发展的环境与政策的转变创新发展的环境与政策的转变 资源驱动资源驱动 人才核心,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政策与环境人才核心,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政策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教育部精神教育部精神三三 句句 话话 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凝练、落实、组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凝练、落实、组织完成重大协同创新任务,是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织完成重大协同创新任务,是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根本路径设的根本路径 围绕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凝练、落实和完成,通围绕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凝练、落实和完成,通过不断创新机制汇聚队伍、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过不断创新机制汇聚队伍、整合资
18、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的根本方式养模式,是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的根本方式 明确主要协同单位的资源贡献、政策支持和任务明确主要协同单位的资源贡献、政策支持和任务担当,完善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方式担当,完善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方式成都会议精神成都会议精神五五 件件 事事 凝练和落实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凝练和落实重大协同创新任务 通过评聘、考核、薪酬制度创新保障高水平、通过评聘、考核、薪酬制度创新保障高水平、多元化、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建设多元化、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建设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资源配置
19、方式和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保障通过资源配置方式和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保障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过中国特色的访问学者制度的建立和有影响通过中国特色的访问学者制度的建立和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交流促进国际化水平的提高的国际学术交流促进国际化水平的提高u 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能力提升和以往有什么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能力提升和以往有什么不同?不同?u 怎样创新体制机制?怎样创新体制机制?u 如何做到因中心制宜如何做到因中心制宜?u 经费如何使用?经费如何使用?关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几个问题关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几个问题如何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如何建设协同创新中心?3W2HWhat?Who?Why?How?How?重重 大大 需需 求求重大协同创新任务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子子任任务务一一子子任任务务二二子子任任务务三三子子任任务务四四子子任任务务五五已承担和未来要申请的科研项目已承担和未来要申请的科研项目课课题题 A课课题题 B课课题题 C课课题题 D课课题题 E课课题题 F课课题题 G课课题题 H课课题题 I课课题题 J课课题题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