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人教新目标版 新版.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695288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人教新目标版 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人教新目标版 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人教新目标版 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人教新目标版 新版.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2019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高一语文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李白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一个特征是多宏伟意象。他的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气势磅礴,雄奇壮伟。李白拥有极广的胸襟和极高的视野,他蔑视权贵,睥睨一世,这体现在山水诗中,便形成了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他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二个特征便是意境开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高山随着平原的到来而逐渐隐去,大江汇入波涛汹涌的大海,这视野是何等的开阔。 “孤帆

2、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这正是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盛唐诗歌的神韵,被李白发挥得淋漓尽致。 “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指出了豪迈、飘逸是李白的一大风格。其山水诗中也有体现:“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那样美的湖水,那样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

3、人间。 ”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字字流淌出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早在青年时期,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希望登上政治舞台做一番惊天伟业,而后功成身退。他这种“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正是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他幻想“平交王侯” “一匡天下” ,仰慕鲁仲连、郦食其、范蠡,希望在风云际会中能遇上明德圣主。在过于理想化的人生当中,现实生活当然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他是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地升华了,带进了一个理想化

4、的境界。 ”李白热衷功名,但是他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他渴望摆脱束缚,融入自然,毕生追求不受约束的逍遥的境界。在山水诗中也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 2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是最直接的表白。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也称赞他的傲岸性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 “李白人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李白,他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亦充分体现了

5、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李白把盛唐气象融合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运用在山水诗的创作中,谱写了中国山水诗光辉灿烂的一页!(选自陈立群李白山水诗与盛唐气象 ,有删节)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宏伟意象是李白山水诗的一大特征,体现了盛唐气象。B. 李白山水诗中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是与他拥有极广的气度和极高的视野有关,与蔑视权贵,睥睨一世的胸襟无关。C. 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这恰好体现了盛唐气象。D. 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体现在李白的山水诗中,表现为意象

6、宏伟和意境开阔两大特征。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李白山水诗中,美的湖水,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凸显其意境开阔的风格。B. 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被李白用山水诗以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而流淌出来。C. 李白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是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而后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D. 李白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虽然现实生活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

7、确的一项是( )A.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山水诗中直接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的一个例证。- 3 -B. 李白的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的人格,既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又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C. 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在李白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D. 李白虽然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但是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他,让他谱写了中国山水诗光辉灿烂的一页。【答案】1. B 2. A 3. C【解析】1. “与蔑视权贵,睥睨一世无关的”错,也有关系。2. “凸显其意境开阔的风格”错

8、,应该是“豪迈,飘逸的风格” 。3. 是“充分”而不是“一定” 。点睛:解答“小阅读”的基本思路:泛读全文采集有效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综观历年高考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将选项的干扰点基本设置在如下十大“雷区”,只要充分了解这些“雷区”的特点,巧妙避开它们,就能大大提高得分率。 1、部分与整体;2、已然与未然;3、或然与必然;4、先期与后期;5、主要与次要;6、原因与结果; 7、言此与言彼;8、言多与言少;9、客观与夸大(或缩小) ;10、有据与凭空。二、文学类文

9、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爱心如同韭菜余显斌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他轻声说:“在医院。 ”娘说:“知道,听你爹说的。 ”娘接着哽咽着说, “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能捐献骨髓啊?”显然,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髓,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他忙说:“娘,没啥。 ”娘威胁说:“你不听娘的,娘就死去。 ”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献骨髓,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给自己捐献骨髓,自己有病。- 4 -娘一听更急了,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在医院看见了他。他坐在病床上,护士在给他量着血压。娘一见吓了一跳,问道:“儿呀,你怎么啦?”他说:“白血病。

10、 ”娘不懂什么是白血病,望着他。他告诉娘,患白血病很难治的。看娘身子一颤,他忙说,不过,有骨髓配型成功的人愿捐骨髓,自己就有救了。娘忙说:“配啊,砸锅卖铁也配啊。 ”他叹口气,说:“哪有那么容易的?两万多人中才有一对配型成功的。 ”娘坐在那儿,眼睛直了。他忙摇着手道,不过,自己很幸运,和一个女孩配型成功。娘眼睛一亮:“真的?”他再次垂下头,告诉娘,可是对方不愿捐献骨髓。娘一脸灰白,许久,点点头道:“是啊,身上的东西,哪一件不是跟眼睛鼻子一样,哪有多余的啊?多余的也不会长啊,谁又愿捐啊?”爹在旁边嘀咕一声:“听说,捐骨髓没事的啊!”他沮丧地摇摇头,告诉他们,那个女孩就是不愿捐。娘试探着问:“真没

11、事吗?”他说:“可能是吧,不过,这得问问医生。 ”正说着,一个医生从旁边匆匆经过,娘忙一把拉住,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可怜巴巴地问:“医生,捐献骨髓对捐献的人有伤害吗?”医生望望娘,摇了摇头。看娘有些不懂,医生打比方说:“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 ”农村里,韭菜不少,剪后生的更快更肥更多。娘懂了,娘脸上的灰白颜色没了,她想了想,仍拉着医生的手不放:娘有一个请求,希望医生能帮自己给那个女孩说说。医生一笑,点头答应了。四人去了另一间病房,见到了那个女孩。娘走过去,一把拉住女孩的手。娘说:“娃啊,大婶求你了。 ”娘指着他说:“我就这一个儿,请你救救他啊。 ”见女孩不说话,娘猛地想起什么似的,指

12、着医生说:“医生说了,对你没损害。如果有损害,这个要求大婶也说不出口啊。 ”女孩雪白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望望他,仍没有说话。- 5 -娘急了,说:“娃啊,大婶跪下了。 ”娘说着,准备跪下来。女孩忙一把拉住,流着泪说:“大婶,我才是病人,这位大哥是捐献者啊。 ”说着,女孩指指他,对娘说, “求大婶了,救救我。 ”娘站在那儿,愣住了。不过,娘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去吧,娘不拦你。 ”娘说:“出来了,娘煮鸡蛋给你补补身子。 ”他哎了一声,笑着望了医生和女孩一眼,忙向手术室走去。他知道,他的方法成功了,善良的娘,一旦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

13、回事,一定不会拦他的。他猜对了。六个小时后,他捐献了骨髓,走了出来。爹娘迎上来,仔细打量着他,见他没事,爹一笑,得意地道:“小子,你答应了爹的,我劝你娘来,你回去可得陪爹喝几盅的。 ”他一笑,手指一弹,嗒地一响。娘这才知道,自己被骗来,是他和老头子商量好的,回头瞪了老伴一眼道:“啥出息?几盅酒,就让儿子收买了。 ”说完,拍着他的手笑笑,得意地道, “我儿捐了骨髓,救了一条人命,救了一个家,娘受一回骗,值啊!”他望着爹娘笑了。他想,有时,爱心也像韭菜,付出越多,播撒越快越广,不但能传及家人,甚至能传及世界,让每一个人心都一片碧绿一片阳光。(摘编自思维与智慧 ,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

14、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虽只用较少的笔墨来写爹,但爹对情节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爹支持儿子捐献骨髓,为了和儿子喝几盅,还与儿子一起隐瞒真相,骗了娘一回。B. 小说以医生的话“爱心如同韭菜”为题目,不仅形象贴切,通俗易懂,可以让娘理解“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 ,也彰显了本文播撒爱心的主题。C. 开头写他在医院,说明他是用装病来让母亲理解他的做法,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事由,表明他已决定为患白血病的女孩捐献骨髓。D. 文章在写娘和女孩时都写到了脸色,写娘脸色由“灰白”到“灰白颜色没了”是为了表- 6 -现娘由失望到希望的心理变化,写女孩脸色主要是表现白血病病症。5. 小说中的娘有

15、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 作为儿子的“他”为捐献骨髓对娘采用了欺骗的方式。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答案】4. D 5. 爱子情深。怕儿子捐骨髓影响身体;得知儿子“有病”当天打车到医院,砸锅卖铁也要救儿子;为救儿子准备下跪求女孩“捐骨髓” 。善良淳朴。知道捐献骨髓没什么损害,才求女孩给儿子“捐骨髓” ;得知真相后,看到女孩脸上毫无血色,病情严重,同意儿子捐骨髓。明白事理(通情达理) 。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就不阻拦儿子捐献;虽然自己被骗,也不怪丈夫和儿子。 6. 观点一:作为儿子的“他” ,不应该欺骗娘。欺骗说明儿子对母亲不真诚;娘为人善良,可以把实情直接告知她,

16、她会同意捐献的;欺骗会使母亲误解或因过于担心儿子而着急。观点二:作为儿子的“他” ,欺骗娘是有原因的。儿子考虑到母亲的情绪,才采用欺骗的方式;母亲态度坚决,用死来反对儿子捐献骨髓;母亲不懂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不能明说。【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 项, “为了和儿子喝几盅,还与儿子一起隐瞒真相” ,理解浮于表面。B 项, “小说爱心如同韭菜是以医生的话为题目”表述不当,医生的话是“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 。C 项,一开始写他在医院并不是要装病,而是后来母亲以死相逼不让他捐骨髓,他才不得不装病来让母亲理解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的。5. 试题分析

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特征。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主要从爱子情深、善良淳朴、明白事理(通情达理)等方面概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如结合文本内容“配啊,砸锅卖铁也配啊” “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 “娃啊,大婶跪下了”分析可知,娘爱子情深。其他的以此类推。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的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从情节的发

18、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从分析环境入手,- 7 -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如本题知道捐献骨髓没什么损害,才求女孩给儿子“捐骨髓” ;得知真相后,看到女孩脸上毫无血色,病情严重,同意儿子捐骨髓,小说中的娘善良淳朴。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杜甫传(节选)冯至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

19、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 “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 (题桃树 ) 。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

20、。他赞美它所- 8 -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

21、。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游览古迹的同时,

22、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选自冯至杜甫传 ,有删改)【相关链接】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 760 年,中原没有恢复,关

23、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 759 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 9 -难了吗?(冯至杜甫传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年版)7.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B. 建造草堂所需一切

24、,有的是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C. 材料特意介绍杜甫写的江村 ,表现杜甫定居草堂的初期,生活暂时安定,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寻常景象,也能引起他的诗兴。D. 杜甫作蜀相 ,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作者引用这篇诗作,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 “花果树木” “日用家什” ,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B. “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 ”这表明杜

25、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C. 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D. 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E. 杜甫总是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笔下的诗篇也大都如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心灵感受,草堂岁月里写下的诗章也依然如此。9.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记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7. D 8. CE 9. 观点一:杜甫并没

26、有“陶醉” “忘却” 。理由:他欣赏、赞叹农舍之景,只是他心灵寻得片刻宁静的表现,在并不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如此,正是杜甫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体现。从这一时期的杜诗中,读者看到的是杜甫平静心境后的报国无门的悲慨。 (言之成理即可)观点二:杜甫暂时“陶醉” “忘却”了。理由:草堂建成后,杜甫开始“有滋有味”欣赏- 10 -草堂风物,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 ”言之成理即可)【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D 项“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错。8. 试

27、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 项“以至于无暇”错误;B 项“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表述的时间错误,这种认识是在草堂建成后;D项“因此”的表述不合文意。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9. 试题分析:第一问,答没有“陶醉” 、 “忘却”或暂时“陶醉” 、 “忘却”都可。选择没有“陶醉” 、 “忘却”作答,一要说明欣赏、

28、赞美农舍之景与关注现实的关系,二要指明这时的诗作仍然以报国无门的悲慨为内容。选择暂时“陶醉” 、 “忘却” ,可从欣赏草堂风物、与风雅人士交往两个方面作答。第二问,要注意文章最后的“相关链接” ,可从开创新乐府运动、反映民间疾苦和表现形式对后世写实诗人的影响等方面考虑。四、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赵世延,字子敬。世延天资秀发,喜读书,究心儒者体用之学。弱冠,世祖召见,俾入枢密院御史台肄习官政。至元二十一年,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时年二十有四。元贞元年,除江南行御史台都事,丁内艰,不赴。十年,除安西路总管。安西,故京兆省台

29、所治,号称会府。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不三月,剖决殆尽。陕民饥,省台议请于朝赈之,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延祐元年,省臣奏:“比奉诏汉人参政用儒者,赵世延其人也。 ”帝曰:“世延诚可用,然雍古氏非汉人,其署宜居右。 ”遂拜中书参知政事。明年,仁宗崩,帖木迭儿复居相位,锐意报复,属其党何志道,诱世延从弟胥益儿哈呼诬告世延罪,逮世延置对,至夔路,遇赦。- 11 -世延以疾抵荆门,留就医。帖木迭儿遣使督追至京师,俾其党煅炼使成狱。会有旨,事经赦原,勿复问。帖木迭儿更以它事白帝,系之刑曹,逼令自裁,世延不为动,居囚再岁。中书左丞相拜住屡言世延亡

30、辜,得旨出狱,就舍以养疾。未几,帖木迭儿死,事乃释。至顺元年,诏世延与虞集等纂修皇朝经世大典 ,世延屡奏:“臣衰老,乞解中书政务,专意纂修。 ”帝曰:“老臣如卿者无几,求退之言,后勿复陈。 ”四月,仍加翰林学士承旨,封鲁国公。秋,以疾,移文中书致其事。元统三年十一月卒,享年七十有七。至正二年,谥文忠。(节选自元史 ,有修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B. 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C. 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

31、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D. 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弱冠”指男子 20 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 “御史台”是元代的中央监察机构,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C. “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D. “延祐”是元朝元仁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选文中的“元贞” “至顺” “仁宗” “至正”

32、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赵世延才华横溢,年少得志。20 岁就被世祖召入枢密院御史台学习官政,24 岁被授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B. 赵世延做官时爱惜百姓,为百姓着想。陕西饥荒,不等朝廷赈济,他以自己的身家财产担保,希望先开仓赈民,救活了许多人。- 12 -C. 赵世延为官有道,深受朝廷重视。他以年老为由多次上奏请求解职,告老还乡,但皇帝不同意,还又给他加封官职。D. 帖木迭儿多次陷害赵世延,不仅指使其党羽诬陷赵世延,更亲自向皇帝诬告赵世延有罪,直至帖木迭儿去世,这件事才罢休。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

33、,不三月,剖决殆尽。 (2)帖木迭儿更以它事白帝,系之刑曹,逼令自裁,世延不为动,居囚再岁。【答案】10. D 11. D 12. C 13. (1)前任官积压公文三千件,世延到任后,不出三个月,全部处理完毕。(2)帖木迭儿又拿其他事向皇帝诬告,世延被关进刑狱,帖木迭儿想逼迫他自杀,但世延不为所动,在狱中囚禁了两年。【解析】选自元史 作者:宋濂、王袆 朝代:明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应从语法、虚词、句式、文言知识等角度综合判断。本题正确断句为“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断句时抓住关键虚词“曰” “ 所”

34、 ,关键主语“朝廷” “ 世延” “ 省台”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 “纵” “是故” “于是” “向使” “然而

35、” “无论” “至若” “是以”“继而” “纵使” “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 “向之” “未几” “已而” “斯须” “既而” “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 “哉”后叹(!), “夫” “盖”大都在

36、句前。 “于” “而”一般在句中, “矣” “耳”- 13 -后面画圆圈(。 ) “耶” “乎”经常表疑问(?), “也” “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 D 项表述错误, “仁宗”是庙号。12.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由原文可知,题中 C 项表述有误,并不是 “告老还乡” ,而是“专心纂修”

37、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13.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既” “剖决” “殆” ;(2)“白” “系” “再岁” 。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

38、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参考译文:赵世延,字子敬。世延天资聪慧,朝气蓬勃,喜爱读书,专心

39、推究儒家关于本体与现象的学说。二十岁时,世祖召见,让他进入枢密院御史台学习官政,至元二十一年,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年仅二十四岁。元贞元年,授江南行御史台都事,由于亲丧,未赴任。十年,授安西路总管。安西,过去是京兆行省与御史台衙门所在地,号称会府。前任官积压公文三千件,世延到任,不出三个月,全部处理完毕。陕民闹饥荒,省台决定请求朝廷赈灾。世延说:“救灾如救火,应先- 14 -开仓赈济,以后朝廷如不同意,愿倾尽我的家产偿还。 ”省台听从了他的意见,救活的人很多。延佑元年,省臣奏:“近奉诏汉人参政用儒生,赵世延为适当人选。 ”帝说:“世延确实可以用,但他祖先雍古氏,不是汉人,其官职应该

40、居右。 ”于是授中书参知政事。第二年,仁宗驾崩,帖木迭儿又居相位,他极力报复世延,叮嘱他的同党何志道,诱导世延的堂弟胥益儿哈呼诬告世延有罪,逮捕世延并指对,至夔路遇赦。世延因病到荆门并留下就医。帖木迭儿派使者强迫他至京师,并让他的党羽罗织罪名,陷世延于罪。适逢有旨,终于赦免,不再问罪。帖木迭儿又拿其他事向皇帝诬告,世延被关进刑狱,帖木迭儿想逼迫他自杀,但世延不为所动,又被囚禁了两年。中书左丞相拜住屡次说世延无罪,得旨出狱,回家养病。不久,帖木迭儿死,这件事才罢休。至顺元年,诏令世延与虞集等人纂修皇朝经世大典 ,世延多次上奏:“臣衰老,请求解除中书政务,专心纂修。 ”皇帝说“:老臣中像你这样的人

41、才没几个了,求退的话以后不要再说了。 ”四月,仍加翰林学士承旨,封鲁国公。这年秋天,因病给中书省写信谈辞去官职的事。元统三年十一月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至正二年,谥号文忠。(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小题。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14. 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一大早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图画。B. 颔联写诗人从早走到中午,没有听见道士敲钟的声音,只见树丛的深处,不时有麋鹿

42、出没。这两句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为最后两句设下线索。C. “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D. “飞泉挂碧峰”一句,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魅力。E. 本诗构思精巧,曲折有致,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诗句中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 15 -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15. 说说诗中诗人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答案】14. BE 15. 诗人的心情由上山时欣赏山景的愉快惬意和对朋友即将相见的期盼喜悦。变成到达后却不

43、遇到士的失望和焦虑。前两联是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的耳闻目睹,把道士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写出来,表现出诗人穿行在山间心情愉快惬意;第三联是写道士处所的近景,写野竹、飞潭,形成一种宁静优美而壮观的奇境。表现出诗人心情兴奋激动。最后一联写诗人访道士未遇的失望,在等待中,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解析】14. 试题分析:B 项, “线索”不对,是“伏笔” ;E 项, “曲折有致”不对,本诗情节简单,并不曲折。15.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情感“愉快惬意” “期盼喜悦” “失望和焦虑”的变化。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

44、具体的分析。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歌的景物特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精神的句子是:“_,_。 ”(2) 诗经氓中, “_ ,_”两句用比兴手法,借桑叶的变化

45、来表现女主人公青春的逝去。(3) 沁园春长沙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_。 ”【答案】 (1). 风萧萧兮易水寒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 桑之落矣 (4). 其黄而陨 (5). 万类霜天竞自由【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萧” “陨” “竞”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 16 -诗句的意思。五、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从托举女童的“最美路人”到拾金不昧的“最美的哥” ,从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到救患者的“最美医生” ,这无不彰显着从善如流的道德风尚。当前

46、,党和政府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应该说,作为寒窗七载的研究生毅然去创业,无可非议,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的作风。成都市政府近年来安土重迁,拨给搬迁的农民一笔拆迁费,帮助他们在建设新家园后,还有足够的生活费用。新世纪初,某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走向诺贝尔奖”文学丛书,丛书囊括了当代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的作品,真可谓蔚为大观 。男人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这几十年的中国大学院校,象钱老这样有良知,不为金钱名利所动,一心做学术研究的真正学者专家实

47、属百里挑一 了。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善如流: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好像流水向下,形容迅速。 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对象错误。无可非议: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正确。安土重迁: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 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望文生义。蔚为大观:蔚:茂盛;大观:盛大的景象。发展成为盛大壮观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正确。玲珑剔透:玲珑,精巧细致;剔透,孔穴明晰。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正确。百里挑一:一百个当中就挑出这一个来。形容人才出众。不合语境,应该为“凤毛麟

48、角”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线教师时薪过万的消息自从引发社会关注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意识到,如何与力量巨大的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问题。B.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 17 -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C. 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D. “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语序不当, “自从”应置于句首

49、。C.成分残缺,可在“各种乱象”后面加“开展的” 。D.句式杂糅, “以围绕为重点”可改为“以为重点”或“围绕的重点” 。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 。中国人 走到哪里, 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 。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 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 全世界, 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 ,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A都和或可所以B无论都或甚至但因此C无论也或以至因此D也和或但所以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