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课件.ppt(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原生态图信息升华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供应举足轻重,发展农业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1自然条件。条件具体影响典例气候光照的强弱,昼夜温差的大小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新疆瓜果糖分含量高,品质好热量条件决定了积温和生长期,从而决定了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南稻北麦,南甘(蔗)北甜(菜);海南一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降水的多少及分配影响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能力、农业产量和水利工程投入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降水少且变化大,中低产田多,产
2、量不稳定地形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及水土保持状况,从而决定利用类型和耕地面积大小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适合发展林牧业,山地适合发展林业水源地表河湖及地下水的丰歉和稳定性决定枯水期农业产量西北内陆降水少,但夏季冰川融水和山麓地下水丰富,适宜发展绿洲农业条件具体影响典例工业基础工业生产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美国工业发展使其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交通是农业生产物资和农产品流通的保障,促进了商品农业的发展高品质农产品和时令性农产品的市场范围扩大,上市及时人口人口密度决定人均占有耕地,影响商品率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商品率高2.社会、经济条件。技术生产技术影响产量、品质和竞争力杂交水稻的产量和
3、品质高政策农业生产方向的导向,影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国农业税取消和农业补贴增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市场信息供求关系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欧洲奶酪市场大,奶酪产业规模大3.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区位表现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气候气温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较强,粮食品质好冬季寒冷,病虫害少热量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还易遭受低温冷害的影响降水雨热同期,集中于夏季,利于作物生长降水变率大,容易产生水旱灾害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形多样,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水源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肥力较高,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大面积的沼泽土需要改
4、良与合理开发工业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交通交通发达,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市场广阔的国内市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扩大农产品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人口地广人稀,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提供了条件特别提醒(1)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因此人均耕地面积广、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粮食的商品率高。(2)制约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学以致用(2013广东佛山质检)读图,有关图中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描述,错误的是()AA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是水源、光照充足BB地区发展绿洲农业,但灌溉不当易产生土壤盐碱化CC地区因临近河流
5、,水源丰富,发展河谷农业D与D地相比,F地农业发展的优势为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解析:A地为宁夏平原灌溉农业区;C地处于青藏高原,气候高寒,该地之所以发展河谷农业,主要是因为河谷地带地势较低,土壤肥沃,热量条件较好,所以C项错。答案:C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及成因特别提醒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商品谷物农业,但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相比我国是国营,而美国是家庭经营。学以致用(2012高考课标全国卷)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13题。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6、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C江汉平原 D成都平原 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积广 B生产规模大C机械化水平高 D人口较少解析:(1)根据题干的提示“耕地不断被挤占”,粮食播种面积减少,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和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对粮食增产影响不大。(2)改革开放以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太湖平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水平较高,大量耕地
7、被占用为建设用地,因而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3)河南省是我国产粮大省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大省,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人口相对较少。答案:1.B2.A3.D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方向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问题成因和危害农业耕作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土地生产力低,低产田占多数,开垦不宜耕作的土地林地和草地比重下降开荒、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几十年大力开发,湿地功能失调,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产品不适应市场,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作物品种单一,林业和畜牧业商品化程度低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层流失近半,土地生产力
8、下降,引发生态问题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产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
9、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学以致用图甲和图乙表示黑龙江省同江市(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的交汇处)湿地、耕地及人口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1)关于图甲与图乙关系的正确叙述是()A19561976年,耕地面积与农业人口增长速度最快B19562000年,湿地面积与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化呈负相关C19761986年,耕地面积是随非农业人口增多而增多D19862000年,湿地面积与总人口数量的变化呈正相关(2
10、)与1976年相比,2000年同江市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是()A劳动力短缺 B低温冷害更严重C人均耕地面积减小 D洪涝灾害更频繁解析:(1)根据两幅图的变化关系,可以看出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湿地面积在减少,两者呈负相关。(2)湿地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湿地的破坏会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更加频繁。答案:(1)B(2)D命题规律高考中选择题、综合题两种题型都有出现,选择题一般考查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的条件或因素,综合题一般考查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特点并据此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该部分知识在历年高考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我国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这部分知识也将成
11、为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例】(2013上海卷)低山丘陵区综合开发是我国南方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浙江北部低山丘陵区农民常在山坡开垦小块的水稻梯田,这是为了()扩大耕种面积增加农作物熟制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A B C D(2)浙江北部低山丘陵区常见自下而上分布的农田、茶园、竹林所形成的立体农业景观。发展立体农业的益处是()减轻低温寒潮影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缓解农业劳力不足A B C D解析:(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开垦梯
12、田是对地形条件的改造,可以扩大耕地面积,保持水土。所以本题选择B项。(2)低山丘陵区坡度较小的平地发展种植业,丘陵地区种植茶树和竹林,可以发展多种农业经营和保持水土,所以发展立体农业可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能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所以本题选择D项。答案:(1)B(2)D区域农业类试题的解题思路结合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分析区域农业开发的条件,评价区位条件的优劣。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类型;同一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也可能会存在差异,适合发展多种农业。要根据区域的优势,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分析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
13、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措施。【例】(2013上海卷)根据上海第一产业有关数据与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完成(1)(2)题。200020082009 农业人口(万人)25.4012.5011.70耕地(万公顷)28.5920.5020.23农业产值(亿元)216.50280.35283.15种植业(亿元)61.84106.07114.29牧业(亿元)80.7563.5060.04渔业(亿元)36.5355.2351.39农业服务业(亿元)8.208.49(1)20002009年上海农业产值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种植业科技投入增大渔业产值有增有减农业服务业有所增强农业人口持续减少A B C D(2)
14、根据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图表数据,上海农业发展的趋势可能是()耕地面积保持稳定牧业产值将持续下降从业人口有所减少农业产值比例将上升A B C D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数据分析:20002009年上海农业人口减少,耕地面积减少,但是农业产值却呈现上升趋势。农业产值的不断增加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也促使了农业产值的增加。所以本题选择A项。第(2)题,根据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分析,上海第一、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降低,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上升,上海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所以将使大量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15、将导致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农业从业人口继续减少,牧业产值将持续下降。农业产值的增长低于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所以农业产值的比例下降。所以本题选择B项。答案:(1)A(2)B【例】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其得名于横穿境内的七虎林河,是满语的音译,意思是“沙鸥云集之所”。结合右图,完成(1)(3)题。不会分析区域农业的发展问题(1)下列有关虎林的叙述,错误的是()A河流冰封期长,有春汛B冬季寒冷而漫长,无霜期较短C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D土层深厚,土壤肥沃(2)虎林市天蓝、地绿、水清,其出产的大米具有晶莹剔透、口感香甜、营养丰富的优良品质。影响虎林市大米生产的特殊区位因素是()A气温的日较差小 B
16、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C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D绿色无污染的自然环境(3)虎林市“把绿色水稻变成方便米饭、米粉,把大豆变成磷脂,把原木变成家具”。这反映了虎林市农业发展的方向是()A向机械化方向发展B向专业化方向发展C推进农业生产优质化、高效化D推进产业化生产经营,促进产业链条延伸解析:(1)虎林位于黑龙江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故选C项。(2)根据材料中的“天蓝、地绿、水清”可知,影响虎林大米生产的特殊区位条件是绿色无污染的自然环境。故选D项。(3)由题目可推断出虎林市农业发展的方向是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故选D项。答案:(1)C(2)D(3)D错因分析:该题组出错的主要原因有以下
17、几方面:一是粗心大意,如(1)问的是哪个选项是错误的,许多同学没有看清,根据习惯性思维选择了正确的说法;二是没有把握住题干的主旨,没能领会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如(2)容易错选A、C两项,题干中有明确的表述“虎林市天蓝、地绿、水清”,这才是其大米生产的特殊区位因素;三是对产品深加工的知识不理解。警示:低温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但冬季低温不利于病虫的越冬,使该区域病虫害较少,利于绿色农业的发展;同时低温有利于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积累,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的发展。拓展:知识迁移要学会“类化”。“类化”是指将问题纳入相应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并从这个结构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转换问题的情境后,根据转换后的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联系,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类化”这个新问题。所以平时就需要注意教材中各个案例的实质,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活用或者进行一些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