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 第30章:扩展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 第30章:扩展知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扩展习题及名词解释1、寻租理论寻租理论的思想最早萌芽于1967年塔洛克(Tullock, 1967)的一篇论文。但作为一个 理论概念是到1974年才由克鲁格(Krueger, 1974)在她探讨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政策形成 原因的一项研究中正式提出来的。在这以后的十多年中,寻租理论长足发展,其理论影响力 已遍及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乃至为社会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亦 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这主要是因为寻租理论对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独特的创新。2、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也称财政转移支出,本意是财政资金转移或转让,主要是指上下级预算主 体之间按照法定的标准进行的财政资金的相互转
2、移。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分级预算管理体制,上下级预算主 体间、同级预算主体间的收支规模是不对称,转移支付制度就是均衡各级预算主体间收支规 模不对称的预算调节制度。3、“经济人”假设的学术文献的解释1、经济人假设是指每个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随着经济发展,农村能源需求量 不断增加,森林资源的保护直接受到威胁2、经济人假设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理性选择 假设是指个人在选定目标后对达成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根据成本和收益作出选择3、所谓经济人假设是指作为个体,无论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质是一致的,即以追求个 人利益,满足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基
3、本动机4、经济人假设是指: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 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5、X理论又称为“经济人假设”,Y理论又称为“社会人假设”.X理论认为人类本性懒 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唯一的激励办法就是以经济报酬来激励生产,只要增加金钱奖励, 便能取得更高的产量4、投票悖论投票悖论指的是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 碍或非传递性,这是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公共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设 投票是那些其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人们进行的,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 会偏好。在多数
4、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大量资源被用于挤入垄断。可见,在寻求垄断的竞争中,大量社会资源被浪费。(2)寻租者 为掩盖其寻租目的而被迫采用一种非效率的生产方法以促进财富向自己转移。以慈善捐赠为 例,假设A认为B有可能提供捐赠,他将投资使自己变成更符合B进行捐赠的对象。再说得 具体点,如一些乞丐为增加其慈善所得将故意采取自残的方式;下级政府为符合条件获取上 级补贴将敌意忽视道路的维修第二类是为阻止财富转移所花费的成本。以垄断为例,在垄断形成后,大量财富从消费 者手中转移到垄断者手中,作为消费者,当然不甘心自己手中原有的财富转移到垄断者手中, 所以他们必然有兴趣投入资源阻止这种转移。而垄断
5、者呢,由于大量打破或挤入垄断行为的 存在,他们不能不担心转移到自己手中的财富再转移,因此势必要投入大量资源阻止。第三类是寻租形成的特权导致资源利用扭曲所造成的成本。这一类成本因并非形成于寻 租过程而易被忽略。事实上,它是寻租成功的结果一一形成特权在客观上所引起的社会成本。 例如,假设某种商品的国内成本高于国外成本,如果没有关税,国内市场的这一商品将主要 由进口供给。但如果该商品的国内生产商投资游说政府课征禁止性关税,使成本高的国内生 产控制了国内市场,那么,一些原本生产出口品而今转向生产这种该国无比较优势的进口替 代品的生产商无异于放弃了富有效率的生产方法而采用无效率的生产方法,这就使生产该商
6、 品的资源实际上被非效率地使用,从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以上分析可知:第一类与第二类是寻租所带来的主观成本,第三类则是寻租所带来的客 观成本。寻租的目的是获得收益,那么寻租带来的收益究竟如何呢?对此,塔洛克指出:“当政 府为某一集团设立特权时,它只带来暂时性收益。最初收益人的继承者通常不能获得超额利 润,相反,他们还会因原有特权的取消而受损。”不可否认,当寻租者通过寻租取得特权后, 在短期内他们将获得可观的额外收益,但这必定会吸引其他人不断想方设法跻身特权者行 列,从长期来看,这会使所有的特权者失去他们本应有的优势地位而只能获得正常收益。另一方面,寻租者在获得特权后,将脱离竞争的威胁,他们所
7、在的部门作为被管制的部 门将不再密切注意消费者的需要,而创新技术、降低成本似乎也成为多余,长此以往所造成 的落后将使原本存在的租金逐渐消失,但在这种情况下,部门内部的改革将易于实现。据此,塔洛克得出结论:寻租收益是一个“暂时性收益陷阱:但即便寻租已不能再给 寻租者带来利润,他们也会努力去再次寻租以保有这种特权,这就使取消特权、放松管制变 得困难。二、寻租的政治市场塔洛克注意到政治市场的公共选择性,认为寻租支出的水平和结构将决定政府法令制造 的特定租金,政府过程本身内生于寻租过程。为此,他对寻租政治市场中的主要行为主体作 出了分析:在寻租的政治市场中,立法者是提供财富转移的经纪人。他们常常在利益
8、集团的游说下 设法通过某项法案以迎合利益集团的愿望,实现财富向利益集团的转移,立法者此举的目的 无非是为了争取到利益集团的选票。不幸的是,立法者们不负责任的行为受到选民理性无知 的保护。“对于选民,要说的第一点是普通选民拥有非常有限的信息究其原因,在于他个 人的选票对整个选举的影响微乎其微,以致于很小的信息成本都将吞噬获取充分信息投下了 解的一票所带来的预期净收益。所以,普通选民宁愿保持一种无知状态。这种无知状态使一 些有组织的,对相关问题拥有较多信息的选民得以通过游说议员进行寻租而实现其利益。所 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选民是寻租活动的主要根源之一。媒体是选民得到相关政治问题信息的主要途径,塔洛
9、克对媒体的分析主要集中于“说服 政治学”和“撒谎经济学。首先要说明的是,媒体对理性无知选民的影响不大,也无力左 右拥有充分信息的选民,它的主要作用对象是偶有信息的选民。政治家操纵大众媒体从事政 治说服,积极鼓励有利于其政治目的的宣传报道,并利用大众媒体传播政治谎言,进行伪宣 传。这一切都是为了影响偶有信息的选民投票赞成其政治纲领。因此,可以说,媒体是政治 家进行政治说服和撒谎的工具。在寻租的政治市场中,利益集团是财富转移的需要者,他们通过游说政府进行寻租,但 他们游说政府的效果(即对政府造成的压力)如何则涉及到搭便车问题。塔洛克谈到,在利 益集团中,存在一种搭便车现象(即当集团达到一定规模而使
10、集体行动的有效性不取决于某 个人的参与时,他将不参与集体行动而直接享受集体行动的收益。)当搭便车的人数达到一 定量时,集体行动将不复存在。为了克服搭便车行为,利益集团通常采用选择性激励手段, 一些小集团也可能采用策略性谈判手段,但无论何种手段,利益集团在竞争寻租上所使用的 资源量都不容小觑,“它构成经济自由的一种主要且现实的威胁”。官僚在政治市场上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官僚是政府所经营政策的执行者,他们充分利 用其地位优势,对寻租和社会财富消耗起重要作用。官僚们常和富有影响的利益集团及相关 的国会委员会勾结在一起,抵抗来自选民的各种压力,在政治市场中寻租。其结果或导致生 产过剩或导致预算膨胀(这
11、正是官僚们所追求的)和明显的偷懒及富余人员。但值得注意的 是,“官僚们通常为其他寻租者所操纵,如没有政治家们的附和,不少选民的理性无知,他 们绝不能像现在这样进行有效的寻租活动。”三、有效寻租在寻租的竞争中,大量成本被用于不成功的寻租活动,真正能够实现有效寻租的只是一 部分人。塔洛克在有关有效寻租的论述中,主要讨论了两类寻租,即超过租金耗散的寻租(寻 租支出超过可获取的租金)和租金耗散不足的寻租(寻租支出低于可获取的租金,也即有效 寻租)。超过租金耗散的寻租虽存在,但塔洛克认为有关其存在的结论还不足以让人信服,尤其 考虑到当寻租者意识到寻租竞争会降低其预期净收益时的情况。同时,如果这种寻租存在
12、, 并且寻租支出被浪费掉,那么,一个允许政府创租的社会就会陷入贫困之中,但事实似乎不 是这样。租金耗散不足的寻租可能经常出现。在塔洛克看来,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除了希尔曼和 凯茨所说的寻租者之间的风险回避和罗杰森提出的垄断性投入的比较优势外,规模报酬递增 或递减也是很重要的潜在因素。在规模报酬递增时,除非在激烈竞争之前,寻租者就采取排 他性竞价把其他寻租者排除在外,否则,超过租金耗散的结局就极有可能出现。由于这种竞 争要求反应极快,因此存在考虑不周而被误导的危险,从而使在规模经济中获得的收益极有 可能在这种风险赌博中被耗尽。在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下,规模越小,寻租越有利可图,哪 怕存在自由进入和完
13、全竞争,超过常规的收益依然存在,于是,租金耗散不足的情况也就理 所当然地存在。对于最理想的结局一一寻租成本为零,塔洛克认为在现有条件下不可能出现。四、护租、创租和抽租所谓护租,即指花费稀缺资源保护从政治市场中所获得的租金。寻租成功的寻租者在获 取租金后担心到手的租金被夺走,必然投入大量资源加以保护,这种护租行为将阻碍改革的 进行。正如塔洛克在寻租收益中所谈到的那样,寻租者会千方百计地阻碍放松管制,阻碍改 革以维护其所得。与此同时,护租行为无疑也将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不过,这一事实的存 在也许能在某种程度上使寻租者减少或放弃护租行为。对于创租,塔洛克认为,拥有政治职位的政治家们拥有与政治职位相随
14、的一种特殊产权, 他们可以利用这种特殊的产权通过立法设置某种管制措施,为寻租者创造租金从而获取收 、乙 rrft o至于抽租,它是指政治家通过放弃使用对私人经营活动进行严厉限制而使其受损的权利 来获益的行为。在塔洛克看来,抽租的收益甚至超过了创租的收益。五、减少寻租的措施既然寻租将产生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那么是否有减少寻租的措施呢?针对这个问题, 塔洛克提出了几个建议:受限制的多数票、更多使用全民公决、预算平衡、限制政府的规模 和更好地贯彻宪法等。简单多数票是寻租易于实现的途径之一,它使获胜的多数联盟的成员可以将他们所希望 的项目成本一部分强加给其他人,从而降低自己承担的费用。可以说,简单多数
15、票客观上使 寻租活动增加了。这就如同电影院的票价下降会使爱看电影的人增加去电影院的次数一样。 但是,一旦在简单多数票上增加任何一点投票规则,获胜成员承担的成本份额就将增加。例 如,3/4的多数票原则意味着获胜联盟的成员将承担他们选择项目的3/4成本,因此他们将 降低对寻租活动的热衷程度而使寻租减少。“减少寻租的另一投票变动是允许更多地使用全民公决。”尤其当全民公决限于单一问 题时,它能很好地限制寻租活动。因为此时,只有有利于大多数选民的措施才能通过,这就 使少数力量强大的寻租者无法通过互投赞成票的立法方法来为自己带来巨大好处而使公众 利益受损。平衡预算的约束使政治家不得不考虑到增加支出议案导致
16、增税所面对的攻击,从而无法 把向一些寻租者承诺的好处的部分成本通过赤字财政延至将来。所以,平衡预算的约束可以 减少寻租。由于寻租将导致政府规模低效率膨胀,因此,直接限制政府规模和它的膨胀就成为限制 寻租的又一简单措施。关于宪法,塔洛克认为,政府的三个分支机构是赋有权力捍卫宪法的独立主体,没有一 个分支机构可以凌驾于另两个分支机构之上。宪法的性质是通过政府三个分支机构之间的协 调来得到验证的,为维护宪法的性质,三个分支机构应相互独立、相互制约而又相互协调。 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反映公众利益,而非成为寻租者侵犯他人权益实现个人私利的工具。因 此,要减少寻租,就应当更好地贯彻宪法。此外,让国会议员阅读
17、要通过的法案从而使通过的法案更好地符合公众利益、电视直播 国会召开的进程从而更有利于公众监督等措施也可以减少寻租。总之,塔洛克基于经济发展的复杂现实,打破了常规科学的传统研究,注意到了非生产 性活动的作用,另辟蹊径,开创性地提出为获取财富转移所花费的资源也是一种社会成本, 为寻租理论奠定了基础,使经济学研究向前迈了一大步,也大大影响了经济学家看待现实经 济的方式。党政干部学刊2002年第4期作者:胡微微(作者单位:厦门大学)9、布坎南的理论贡献与争议布坎南突出的贡献是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经济学的基础是一个从根本上说十 分简单但却很有争议的思想一一即担任政府公职的是有理性的、自私的人,其
18、行为可通过分 析其任期内面临的各种诱因而得到理解。这一思想的主要推论是政府不一定能纠正问题,事 实上反倒可能使之恶化。公共选择学说受到许多学术界人士的抵制,因为它攻击了势力强 大的两大学术集团所珍视的观念:一批经济学家认为政府采用“福利经济学”的处方即可实 现公众利益,而另一批政治学家则认为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多元化竞争将为公众谋得利益。搞 政治报道的报界人士也倾向于否定公共选择学说。公共选择学说是有争议的,因为它推翻了 几十年来盛行的政治经济学思想,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是主流派思想的典型, 他在其1958年版的著名教材导论性分析中赞同政府调节应取代强韧的个人主义以使生 活更为人道的观点
19、。 萨缪尔森和其它经济学家把政府在试图弥补私营经济的缺陷时使 情况恶化的可能性压至最低限度。卓越的政治学家们也如此,他们认为民主政府通过利益集 团之间的竞争而反映社会的意志,尽管这种反映并不完善。布坎南认为,在民主社会中政府 的许多决定并不真正反映公民的意愿,而政府的缺陷至少和市场一样严重。 布坎南的 作品通常都挑战了学界传统上对于政治决策过程中人类追求私利的影响力的忽视。. baidu. com/view/230611. htm?fr=ala0_l_l#410、预算公开:请给出详细列表一张粗略的预算表,其里程碑式的意义不容辩驳。但公众希望看到的是细化的预算,只 有如此,才更有利于公众和人大代
20、表的监督。这几年人们一直在呼吁公开财政预算。3月30日,国土资源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 2010 年部门预算,昨日,国家财政部也在其网站公布了财政部2010年部门预算表。这是我国政 府决定“三年内公开中央部门预算”后,中央部门第一次公开部门预算。这也是继广州、深 圳、上海、北京、浙江温岭、河南焦作等地方财政预算公开之后,第一次中央部门公开预算。 中国的政务公开、财政公开迈出了有历史意义的一大步。公共财政来源于纳税人上缴的税收和公民创造的财富及国家其他收入,其所有权属全体 公民。公共财政支出应该主要用于维护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转和保障民生。公共财政的提供者 和所有人一一公众有权明了公共财政信息包括财政
21、预算信息。因为财政不透明,政府财政收入年年增加,年年大于GDP增长、大于人均收入增长,政 府工作人员的收入几乎也是年年大幅度增长。因为财政不透明,政府行政开支在20年中增 长了 87倍,其中公款吃喝、公款出国、公车消费等三大项,据称每年已达9000亿元。这 9000亿元足够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全民养老保险和全民医疗保险。要知道中国之所以不能建 立起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很大原因是公共财政缺钱。其实,许多事都是因为公共 财政不合理的运用,而这又与财政不透明有关。没有公共财政,便不成其“责任政府:因为没有预算公开的政府是不透明的政府,而 不透明的政府很有可能成为不负责任的政府。预算改革的目的就是
22、要把不透明的政府变为透 明的政府。只有透明了,人民才有可能对它进行监督。在这个意义上,预算尤其是预算公开 是一种对政府和政府官员非暴力的制度控制方法。当然,就像中国的其他许多事务一样,财政预算之所以长期不能公开,也是有许多具体 的原因和难处的,且很难一蹴而就。舆论也不能以有罪推论断定政府部分不公开其预算,就 必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不过,大方向却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公开财政预算,各地财政官员对此反应不一。有人认为,各地预算信息公开的实践 进展程度不一,沿海发达地区的进展较快,而西部地区进展较慢,不应该作统一的要求。各 地的确不同,统一推出预算信息公开恐怕是有难度,然而这绝不能作为不公开预算信息
23、的借 口。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表明,官僚们倾向于通过简化财政信息来掩盖低效的行政行为。预 算信息公开显现了公共预算应有的价值:越是公开的,越是具体的,越是透明的,越是真正 意义上的公共预算。目前各地已经作出财政预算公开,有的较细,譬如焦作的预算编制比较细致,在部门预 算支出明细表上,各单位的支出以“万元”计,并按办公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培训费、 水电费等明细全部列出。有的虽然初看十分专业,但具体细目尤其是事关政府机关官员各项 开支的细目却是没有的。至于作为第一次公开财政预算的中央部门一一国土部和财政部的预算表是很粗阔的。其 中,看不到他们的招待费,看不到官员的各种补贴。难道国土部和财政部就没
24、有公款吃喝、 公款出国和公车消费吗?或许,这些都隐藏在“国土资源与气象等事务支出”和财政部预算 表中的“一般改革服务”的大项中?这大概与年初国家财政部下发的要求地方财政信息公开 的通知有关,财政部要求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程度就是粗浅的。像国土部这样的公开财政预算虽然可以算作政府财政预算公开的第一步,但只有详细地 列出财政预算表,才是真正的公开财政预算。5、利益集团理论利益集团理论是西方公共选择学派的一个理论分支。所谓利益集团又称压力集团,就是 “那些具有某种共同的目的,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个人的有组织的实体”。利益集团 的成员可以是普通公民、非赢利性组织、公共部门组织.也可以是寻利的厂商。不
25、同的利益 集团在其规模、资源、权利和政治倾向等方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别。m/view/3645235. htm6、用脚投票用脚投票一词来源于股市,要理解用脚投票一词得先明白什么是用手投票。用手投票: 在股份公司中,产权是明晰的,投资者以其投入资本的比重,参与公司的利润分配,享有所 有者权益;以其股权比重,通过公司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参与公司的重要决策,其中包 括选择经理层。反之,投资者还拥有另一种选择权,即选择离开,理都不理你的“用脚投票” 卖掉其持有的公司股票。现在通常用来比喻对某事的失望或抵触,从而选择离开或者 放弃。扩展资料1、简述利益集团存在的原因利益集团为什么会存在围绕该问题主要有三种
26、解释:第一种是以大卫特鲁曼(David Truman)和罗伯特道尔(Robert A. Dahl)等人为代表 的传统利益集团理论,认为集团(或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增进其成员的利益(特别是不能通过 纯粹的个人行动获得的利益),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或企业组成的集团,通常总是具有进一 步增进这种共同利益的倾向。个人可以通过代表其利益的集团来实现或增进他的个人利益。 “这实际上是个人行动的目的是追求他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经济人)命题的推广”。其直接 推论就是集团成员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一致的集体行动。该理论进一步认为,社会中的每 一个人总是归属于某一个或几个利益集团,这些目击者的各异的利益集团间的相互竞争
27、所施 加的压力汇总起来就决定了社会政治活动的进行。第二种则是以奥尔森为代表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他在1965年出版的集体行动的逻 辑一书中指出,有理性、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 益,因为集团利益的公共物品性质会导致集团成员普遍的“搭便车”行为。于此原因,奥尔 森认为集团规模大小与个人行为和集团行动的效果密切相关,小集团的行动比大集团更有 效。第三种是罗伯特萨利兹伯里(Robert Salisbur)等人提出的政治企业家理论,他们把 利益集团的组织者视作政治企业家。他们认为,集团提供给成员的利益可分为三种类型物质 利益、观念利益和团结一致的利益。奥尔森模型强调的是物
28、质利益而忽视了后两种非物质利 益。在萨利兹伯里看来,政治企业家之所以愿意作为集团行动的组织者,是因为政治企业家 不但可以从集体行动中获得物质利益,而且可以从集体行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名声和荣誉 等非物质利益。由于一个集团通常只代表整个社会中的一小部分成员的利益,所以,奥尔森认为“各种 社会组织采取集体行动的目标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争取重新分配则富,而不是为了增加总的 产出一一换句话说,他们都是分利集团(或者,用一句比较文雅的语言说,都希望坐享其成)。因此,各利益集团都会在各自的势力基础上展开分利竞争,通过各种“院外活动” 影响政府官员决策为本集团争取最大利益。2、投票悖论应用在中国,民主发展的进
29、程正在加速,关于民主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可谓丰硕,但是对于投 票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在投票的实践中也存在简单化的倾向,或者采取单一的简单多数 原则,或者人为规定领导和普通干部职工的权重等,随意性比较大。目前,在各个国家或不 同领域的民主投票中,人们探索和采取了多种不同的程序模式,比如绝对多数程序、相对多 数程序、正向淘汰程序、反向淘汰程序、两轮决胜程序、平均分淘汰程序等等。这些程序和 模式哪一种更适合人们中国国情,哪一种更有利于党政干部的选拔任用?这些都需要人们认 真研究。当前,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党建理论专家和学者应该在投票问题上投入更多的精 力,在学习借鉴西方投票理论的同时,紧密联系中国实际
30、,注意研究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生 态条件下的选民心理、投票规则,尤其要注意运用实证研究和数理分析的方法,使人们的政 策措施更加科学合理。可以说,要真正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投票问题是不能绕过的坎。投票悖论可以留待理论家慢慢研究解决,而实践中存在的一些悖论却投票悖论需要人们 尽快加以克服。比如,所谓民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人民做主”,但这里的“做主”必 须是“做自己的主”,通过投票等形式,选出可以代表自己利益的人表达自己的意愿或代行 决策和管理。选出的人或方案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选民会保持理智和负 责任的态度。然而目前的干部推荐,很多情况下推荐的是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职位和人选,在 一个
31、县里兴师动众推荐出的干部,可能要到另外一个县任职;某一个处缺少了一名副职,要 由与这个处并不相关的其他处室人员通过选票定夺。这种“替别人做主”的民主不仅与民主 的基本要义相悖,而且在实践中也已经显露出明显的弊端。再比如,在一个领导班子内部, 副职是正职的助手,要向正职负责。然而,按照现行的干部管理规范,一个领导班子的正职 并没有任用班子副职的权力,整个班子都经由不同范围的民主推荐和考察,由上级任命。既 然副职的提拔使用与正职无关,那么在工作上,副职就缺乏向正职负责的动力和制约,这就 给班子内部的团结制造了隐患。同时,也可以发现这里面存在一个明显的悖论,即上级部门 任命一个干部作为正职,前提是相
32、信他能够胜任所从事的事业;然而在用人问题上,上级部 门却不能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必须替他安排好自己的左膀右臂。总之,关于民主和投票,只能说刚刚起步。有专家研究指出,当前在干部制度改革上, 既存在民主不足,也存在民主过度的问题,或许,这才是投票悖论的真正症结。r=alaO_l_l3、政府设租的类型经济学者贺卫在寻租经济学一书中,把政府创租活动分为三类,一是政府无意创租, 二是政府被动创租,三是政府主动创租。中国政府在这三个方面的创租活动都是存在的,并 且在当前,政府被动创租和主动创租活动尤其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1、政府无意创租是指政府为了良好的目标而干预社会经济,但结果是创设了租金,给寻租活动创造
33、了机 会。比如,建国初期,中国政府为了赶超英美,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了实现该战略, 不得不扭曲产品和要素的价格,这时任何部门和企业只要获得了低价格的资金、外汇、物资, 意味着在生产开始前就获得了利润,其利润量等于资源市场价格与计划价格差额与其数量的 乘积。在这种情况下,寻租活动主要表现为虚报成本欺骗上级主管部门、走后门、贿赂资源 配置部门官员以及各种各样的游说。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约束下,需要进口大量的技术 设备,政府为了应付外汇短缺,实施汇率高估政策。这一政策使得外汇价格过低,变成稀缺 资源,实际上就是对进口资本品的无形补贴,鼓励企业更多地使用外汇,滥用外汇,鼓励进 口,抑制出口。由
34、于外汇越来越短缺,政府不得不强化许可证控制和其他管制措施,如对进口品进行分 类控制。随着控制强化,取得许可证和逃避管制的利益越来越大,从而诱发大规模的寻租活 动,如虚报进口品用途、开低价发票、走私等。为了打击这些寻租活动,政府采取行动,对 外贸进行更为严格的管制,雇佣更多的人员审查进口许可申请,打击走私,设计冗长繁琐的 进口审批程序和海关报关程序。于是汇率高估政策变成了全面外贸管制的体制。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摸着石头过河,往往先进行试点,然后强制推广的改革策略。为了 鼓励改革,政府往往给试点单位以优厚的条件,于是试点单位的身价就有了额外的收益。这 时,试点单位身份就成了寻租的对象。各个方面为了获
35、得这一身份,不惜走门路、找关系, 甚至进行权钱交易,对拥有试点审批权的决策部门或官员施加影响。政府无意创租,与政府官员制定政策时知识不足是有关系的。随着知识的积累,政府的 无意创租行为会逐渐减少,但只要政府不取消对经济的干预或者管制,政府创租的行为是不 会减少的。因为即使政府不无意创租,有时候政府也会被迫创租,或者甚至是有意创租。2、政府被动创租政府创租,往往给某些寻租者带来寻租的良机,而一旦寻租者拥有了政府所创设的租金, 寻租者就组成了政府创租政策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竭力反 对进行政策变更,减少或者取消租金。这时,如果利益集团在三个层次上都实施了渗透,那 么政府实
36、际上就成了寻租性利益集团的“俘获物”。它反映了政府权威的下降,也反映了分 利集团势力的增强。比如,城乡分治,当初是为了解决粮食紧缺问题而实施的权益之计。但是,城乡分治, 却给城市人口创造了巨大的租金,生为城市人口,与生为农村人口相比,前者有巨大的比较 优势,即租金。在改革开放时代,即使政府意识到了这一点,认为要建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就需要取消导致城乡分治的户口制度,但是由于城市人口的压力,政府即使知道这种制度必 须进行改革,也难以有所作为,只能在边际意义上有所作为,如实行身份证制度、暂住证制 度等。城市户口存在着比较优势,因此在户口问题上存在着非常普遍的腐败,国家在户口管 理上也投入了巨大的
37、成本,在某些情况下,户籍管理部门也成了肥缺(如卖户口)等。又比如,国家对政府官员实施全面包下来的政策,并且形成了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 的习惯性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实际上为政府官员提供了不合理的保障,实际上政府也进 行了无意创租的活动。政府知道这种制度安排为官员提供了不合理的租金,不利于优胜劣汰, 更新干部队伍,也不利于提高官员的积极性,更不利于精简队伍。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政府 下了非常大的决心,不得不实行一刀切的措施,一律精简50%。但是,要抵制利益集团的 压力谈何容易,但总理的压力又雷霆万钧。其结果是不得不用“赎买”的办法,给分流官员 以优厚的待遇,比如提前退休,带工资去学校进修和学习,
38、推荐到效益好的单位,人走住房 走,没有住房的给分配住房等。这实际上是在既得利益集团压力条件下政府被动创设租金的 活动。事业单位后勤服务产业化,其阻力也是存在的。长期来,后勤服务单位在住房等服务方 面为职工免费或者低租金提供住房,公共住房就成了寻租的对象;后勤部门成了肥缺,他们 都能够有机会分到好房子。这是实物分房政策无意设置的租金。现在人们认识到,这种制度 不利于住房的发展,因此要改为货币分房。这一改革将会损害相当多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或者潜在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住房改革的进程一托再托,难以有所成就。即使有所进 展,也是一次公共资产的大瓜分而已。以前政府也许是无意设租,现在却是政府为利
39、益集团 所迫,被动设租了。3、政府主动设租政府在有些情况下是无意设租的,在有些情况下是被动设租的,而在某些情况下则是有 意设租的。政府无意设租,主要是因为政府知识不足,不知道自己的活动会设置租金,导致 寻租活动;政府被动设租,是因为政府能力不足,分利集团势力太大;政府主动创租,则是 因为政府官员本身动机不纯,其自己本身就已经成为分利集团。比如说,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规定,申办护照者必须交外文邀请信的原件和翻译 件,为了保证翻译质量,要求翻译件必须由指定的翻译公司翻译。该指定的翻译公司就是北 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服务公司,其收费是每份100元,当天取;每份40元,两个星期 取。这实际上就是
40、有意设租的行为,该服务公司因为出入境管理处的规定而取得了垄断翻译 的租金,因为只有它有翻译权,因此其价格就会高出市场价格,即使人家已经翻译好了,它 象征性地改几个字就可以收取100元,其成本只要盖一个戳;而一家三封邀请信,只有抬头 不同,盖三个戳,也是一份100元,共收300元。这是笔者的妻子于1999年11月去办护照 时亲身经历的。1997年我也去申请过护照,当时就没有这一规定,无疑这一租金是刚刚设 置的,并且他们是明白通过这一设租行为,可以赚取多少额外利润。当然,1997年去申请 护照时,护照申请表一份需耍5元,不能有错,笔者只好买了 3份,才保证没有错误。1999 年表格变成免费发放,表
41、格的审理放松了,但是翻译质量有了新的规定,新的租金又产生了。 在转型期,政府的活动往往被某些居心不良的政府官员用来设置租金,并以此吸引寻租者, 为自己捞取好处。如水、电、煤气等部门,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问需要水、电、煤气的部 门如北大要房子,要不到房子,就不给水、电和煤气。水霸、电霸和气霸就是这样形成的。 当然,政府主动设租,也可能是积极的。如建立学位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让喜欢学习的 人,能够有进取之路,让有知识的人有一个身份证,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赚取较高的工资 或者收入。但是,政府设置的这种租金实际上就是拥有学位者的价格,并且学位并非所有的 人都能够拥有,而是需要通过努力得来的,它不存在
42、额外的收益。当然,如果有人通过买卖 的方式,通过弄虚作假的手段,搞到文凭,并因此而获得好处,那么这就是一种寻租行为。4、个人、契约与宪制:关于布坎南宪政理论的分析通过对国家权力运行状况和民主制约机制效能的考察,布坎南认为现代的国家政府实际 上正处在利维坦模式和民主模式之间。在他看来,现代民主制度下的国家政府机构跟其他社 会机构一样,完全是由具有个人动机和个人利益的不同个人所组成,由这些个人组成的政府 自然也就会不可避免将个人利益掺杂到政府和政府决策中,其结果政府就很可能沦为少数人 谋取私利的手段。这就使政府本该有的“公共利益”特性沦丧为偏私、狭隘、无信。更糟的 是人们迷信民主制度中仅选举程序本
43、身就能约束政府行为,而事实上,与日渐膨胀的权力相 比民主制约显得极脆弱。另一方面,由于对多数决策规则的片面化理解,人们将多数决策规 则等同于民主,而实际上民主制度中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强制被默许。在阿罗看来,民主表决 不产生一种“社会选择。而且不足全体一致的、选票交易的存在已经使民主决策制度违背 了不强加的标准。基于上述问题的思考,布坎南建构了一种终极性的宪政观,这种宪政观 由两方面构成:其一方面是强调规则限制。另一方面是主张非规则限制。规则限制的理论主 张将“立宪”作为“民主”前置,其中“立宪”思想涵盖的是以“元规则”为依托的规则体 系,布坎南认为政治行动包括法律之形成是按一定的规则或元规则展开
44、的,规则所具有的约 束力依赖于它对元规则的符合。而元规则因获得同意而有效。公正即意味着对规则遵从。此 外,布坎南还强调那种认为单凭选举过程就足以约束自行其是的政府的假设是极其脆弱的, 于是他将宪政视角覆盖到非选举手段上,这种非规则限制的手段有两个一一征税权和财产 权。布坎南中强调财政约束实际上是可以替代选举约束,也就是说,即使在选择约束失效时 它们仍然有效。财产权的宪政性的意义在于:个人赋予了从市场关系中退出的自由以绝对的 价值一一这种退出因私有权的存在而成为可能。私有权使得个人能够退出因交换一一市场所 形成的相互依赖关系,而迈向宝贵的自给自足的状态;财产所有权成为每个人躲避权力垄断 的最后堡
45、垒。就目前的论述而言,所呈现的是关于布坎南的一种“静态”的宪政观,止匕时, 有必要去了解布坎南的宪政理论范式,它衍生了布坎南所有的宪政命题。他的宪政理论范式 包含“公共选择理论”和高级阶段的“宪政经济学”两部分,“公共选择理论”的宗旨是要 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模式。而 “宪政经济学”是讨论制度规则的选择理论。它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表明对于制度规则 的讨论,是在最一般的层面上展开的,并不针对特定的制度;另一方面表明个人在制度规则 的形成上的最终权利,之所以说是最终权利,在于要说明制度规则尽管并不是人设计的产物, 但制度规则的形成却是要通过一致
46、同意的检验。更具意义的是布坎南将一致同意原则作为调 整或修改这一元规则的标准。布坎南宪政理论的基本内核由三部分构成:方法论个人主义、 契约主义与全体一致同意原则。方法论个人主义是其宪政理论的基石,有关他的宪政思想都 几乎由此而展开,在布坎南看来若为建构一种与近代西方民主精神相符的理论就须以此为 基,方法论个人主义表达的是这样一些思想:只有个体才是选择和行为的唯一和最终的实体, 任何关于社会互动过程的理解都必须建立在对过程参与者行为分析的基础上。个体的个人作 为最终意义上的主权者是一个自由的社会秩序的正当性的依据。布坎南的“契约主义”模型 意在提供一种规则选择的对话基础和立宪语境,且契约主义建构
47、是以方法论个人主义为前 提,在布坎南看来,契约主义这种制度设计最有助于表达个人价值,他所坚持的契约主义的 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始终确保个体的个人作为社会治理规则的主权者的身份。布坎南格外 强调政治交易中“同意”的重要性,考虑到决策协议之达成以及协议实施之效果,布坎南认 为在群体决策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成本一一决策成本与外部成本。通常因为决策成本的高昂, 理性的个人会权衡取舍,而选择按照某些不足全体一致的同意决策的规则来组织这些活动。 就集体决策而言,布坎南提请人们注意不要光着眼于决策成本的考虑,这将致使集体决策失 之偏颇,因为决策成本并非越低越好,决策终须现实地执行,这就要面临布坎南所谈到的集 体
48、决策中有关外部成本的问题。布坎南和塔洛克对外部成本的引入有效说明了集体决策为何 要支付决策成本,并由此贡献了民主决策中另一向度的问题。布坎南批评正统的理论家往往 过于武断地将全体一致当作多数规则或少数规则的一种可能替代而予以抛弃,这极可能造成 多数人对少数人进行强制的危险。他将决策分为多个层次。越是涉及到基本人权和产权的层 次,越需要更大比例的多数同意,直至一致同意。最高层次就是宪政层次,这个层次的主要 任务,就是对规则进行选择。很显然,它也可以决定较低层次的决策规则,从而这些层次的 “非一致同意规则”有了 “一致同意规则”的合法性基础。最后,布坎南认为民主政治可以 实行多数决策规则,而不是一
49、定要“维克塞尔式”的“全体通过”,但这种多数决策规则应 该或者必须是从共识性的某种契约主义逻辑中引申出来的。且多数人所做的任何抉择都应一 视同仁地适用于一切社会成员,而不能对少数人采取歧视。以上可认为是布坎南对“阿罗 不可能定理”的回答以及就现代民主制度的弊病所做的宪政理论建构的一种努力。作者刘明玉学位类别法学硕士作者单位202法学院指导教师马新福专业方向法学理论时间 2006. 05. 17关键词 民主 宪制 方法论个人主义 契约主义 全体一致同意98. 25. 8:8080/was40/detail?record=2346&channelid=354505、政府失灵的主要类型(1)短缺或过剩。如果政府的干预方式是把价格固定在非均衡水平上,将导致生产短 缺或者生产过剩。如果把价格固定在均衡水平之下,就会产生短缺。反之,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