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必修上第七单元同步测试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 是意境?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 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 实、动与静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 “想象”。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 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 意
2、想的象为虚。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 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 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 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 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 与非艺术区别开来。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 要意境?
3、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有 “境生于象外” “象外之象”等说法。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 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意境。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 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 虚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 的意味。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 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4、。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 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 今谓之宙”。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 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 活。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一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 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一(节选自徐志摩泰山日出,有删改)四、写作(60分)
5、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 亲王凯、王悦兄弟俩是黑龙江兰西县农机局汽车队退休职工。为了完成父亲的遗 愿,实现母亲的夙愿,从2007年至2010年,兄弟俩自制板车为“房车”,取名“感恩 号”,载着八旬母亲畅游中国。三人风餐露宿,磨破37双鞋,徒步30多个省(区、 市),跨越1000多个城市,517天走过3. 7万里路程,完成了母亲畅游中华的感恩之 旅。凤凰网一位创业者接受北京卫视的邀请,去参加一场类似电视路演的活动。临行前,他 收到
6、父亲的病危通知书,因担心路演临场发挥不好,他向父亲和护工交代:“万一发生 什么事千万不要打电话来跟我说。“当晚,他的父亲去世。“寻找中国创客”公众阅读上面几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以其中两到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 并合理引用或进行分析,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解析1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 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A. “象必须和形 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错误,从原文材料一 “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 的”
7、可知文中只是说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从原文材料一 “韩非子解 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可知后边韩非子中就没有象与形对比起来理解;C. “并 不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理解错误,原文材料二说“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 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 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可知高远清澹的意境,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 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D. “不应有评判标准”理解错误,从 材料二“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 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可知国画笔墨有评判标准。B正确
8、。故选B。2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 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D项“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 错误,材料一只在第三段提到了文学形象,并没有分析文学的意境美。D有误。ABC正确。 故选Do.【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等。A项“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 插”是描写一家其乐融融的干农活,是对生活的如实描写,没有“与生活拉开距离”。BCD 都有想象和联想。故选A。4【答案】意境是虚灵的、动态的,也是超越的
9、、神圣的;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认 真审题,把握命题角度。非连续性文本的事件、人物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包括 正面的和反面的;对陈述对象可以先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角度考查;考查的 层面也可以从表面的语句到深层的普适性的意义。其次,要紧扣原文,寻找相关线索。最 后,要客观准确。从材料一 “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可知 意境是虚灵的;从材料一 “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 景,进入无限的时
10、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 悟”可知意境是动态的;从材料一 “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 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 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可知意境是超越的、神圣的。从材料二意境是理想化了的, 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可知意境让 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从材料二“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 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可得 出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
11、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 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根据以上分析整理得出答案。5 .【答案】开头提出问题一一意境是什么;然后分析问题,通过意境与象、意象等概 念的辨析分析意境的内涵;最后建议应该用意境论重建当代的艺术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辨明文体特征是解答行文思路题的第一要 务。解答时要分析文章结构,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 渡、照应等的安排。作答时首先理解材料一每段的意思,然后给材料一分层。材料一开头 第一段提出意境是什么的问题;然后第二、三、四段分析意境与象、意象等概念的辨析, 五、六段分析意境的内涵;最后建议应该用意境论重建当代的艺术圈。通过分析可
12、知材料 一的行文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建议。根据以上分析整理答案。6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也考查学生探讨作者 的创作意图的能力。D .“已经沦落为博物馆的孑遗”理解错误,依据文本“就算某处种子 博物馆之类的地方还有它们的孑遗,它们与这个世界的交流互动也已停止”分析可知,并 非作者的肯定说法,只是一种假说而已。故选D。7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C. “文章语言明快而有表现力”理解有 误,本文的语言并不明快,而是蕴藉舒缓,抒情浓郁,引人深思。故选C。8【答案】句:作者对卑微、无力的稻子充满同情;人要懂得感
13、恩,懂得换位思考,才 能敬畏生命。句:顺着禾茬,“我”找到了回家的路,无比喜悦,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万物都有它独 特的存在形式和价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结合文中两个画线句子品味作者想要传递的“情”和“理”。“理”应该从 文句蕴含的含义入手;“情”应该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入手。第一处,“我是吃稻米的,吃下去的稻米已经成了我的一部分”,这个文句是文章第四 段的段尾句,“我是吃稻米的”含义可依据它前面的文句“稻子这种从泥地里长来的东西 是多么卑微,多么柔软无力”分析可知,作者认为,“于人类而言,稻米是不可或缺的, 也可以说吃稻米是天底
14、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但同时: 稻米 又是多么卑微,多么柔软无力”;“吃下去的稻米已经成了我的一部分”,作者是说,“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稻米之中。无处不在的稻米,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 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这两个文句表达了作者“对卑微、无力的稻子充满温情、怜 悯;同是告诫现代人不要忘记自己是吃稻米长大的,要懂得感恩粮食,人和稻米密不 可分,懂得换位思考,才能敬畏大地的生命”。第二处,“我明白了:踩着禾茬,就可以一直走到家门口”这个文句依旧是文段的段尾 句,作者回忆收割机还没有出现之前,“我”在茫然无措的时候,居然顺着“禾茬”,找 到了回家的路,故作者对“禾茬”是
15、感激的,感恩的;它好比是给人指明方向的一盏灯, 故“禾茬”不再是“卑微、被轻视”的无用之物,它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都有它独特的 存在形式和价值。9.【答案】传统方式下:干净明亮有干香;有使用价值,有尊严;现代方式下:“没头没脑”,失去名分,失去价值;任人宰割,毫无尊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结合文 本,简要分析“文章中写了两种不同收割方式下的稻草,它们有何不同”?首先,从 整体上看,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1)文章的一至四段写现代方式下的 稻草:“稻草傻傻地站在那里” “摸不着头脑”“月亮打这里过,怎么都找不到一处又软 又白的草垛
16、,好让它的光躺在上面”,轰鸣的机器对稻草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 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稻草存在的价值,使之失去应有的尊 严。作者认为机器切断了人与稻草之间的联系,对稻草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感情。(2)人工收割方式(传统方式下)的稻草:在原文第七至结尾段: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 农业时代稻草与自然万物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对待稻草方式进行对比,从稻 草身上,我们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 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稻草干净、快乐、明亮、有自己的体香(月光喜欢 躺一躺);有使用价值(牛儿可以反刍),“稻草”和万物一样
17、,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10.【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 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根据语境 作出相应调整。可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日”“也”“于是” “为” “即” 等。“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是判断句,中间应该断开,排除D; “也”后面应该断 开,排除A; “万家烟火”是固定词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L【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 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
18、、 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 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故选C。12.【答案】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这类题,需学生仔细阅读,在 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征,然后 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 分析,作出判定。B项,“进入山中六七里路”错误,原文“未至山六七里。故选B。 13.【答案】(1)来到山中,眼见两旁松树成荫,挤夹着山路,凄冷的松涛在山谷中怒吼 着
19、,风沿着陡峭的崖壁吹下,一片沙沙的声音。(2)于是我们同寺庙里的和尚一起去观赏景阳钟,那钟规模小而且声音也不瞭亮悠长,难 怪它不能长久的放在景阳楼中。【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应当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重点把握文言句子里面的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关键词:(1)句中,“至”“下” “飒”。(2)句中,“因 “不能” o.【答案】这两句写归途情景,如诗如画,“松风送人,明月满衣。,清风明月都有 情,这本是作者流连忘返,但却通过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写成风月依人,表现了作者对钟 山的恋恋不舍之情,所以有“恍若有失”之意,这种失落的惆怅,不仅是因为要离开这清 幽宁静的美景
20、,或许也有过去失去这清景的遗憾。【解析】此题考查把握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准确地指出 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语句内容,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作者怎样的 感情。“松风送人,明月满衣。”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钟山的恋恋不舍之情, 也有过去失去这清景的遗憾。14 .【答案】C【解析】文中无因“喜悦”而“醉酒”之意。15 .【答案】上阕,心情喜悦;下阕,内心忧虑。作者内心喜悦,是因为看到久旱雨后农村生机 勃勃的景象;内心忧虑,对百姓的关切,是因为看到一位老人要用没有成熟的青麦充饥,看到 了春旱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表现了词人的爱民之意,对百姓的关切之心。【
21、解析】根据上下阕内容进行对比。16 .【答案】(1)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默写能力。名篇名句的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 默写两种类型,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 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本题中,注意“藉、臾”等字的书写。17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话题 的转换;B项,表示声音的延长;C项,表示意思的递进;D项,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 1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22、。先看第三空:“每况愈下”意思是 愈下愈甚,后用来指情况越来越坏;“病入膏肓”指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 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此处说的是朱自清的身体,应选用“每况愈下”。据此排除 B、D两项。再看第四空:“捉襟见肘”意思是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时儿,形容衣服破 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左支右出”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 面又有了问题。此处是说朱自清生活清贫,常常无法应付家庭生活负担,应选用“捉襟见 肘”。故选A。20【答案】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突出强 调了人们对朱自清先生的崇敬之情,高度赞扬了朱自清先生的精神。【解析】本题考查
23、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 相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 种修辞手法。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上整齐而富有音韵美;情感 上突出了人们对朱自清先生的尊敬与缅怀,高度赞扬了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品质。21 .【答案】我国首次举办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或我国首次印刷业创新大会聚焦智能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提炼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材料的 类型以及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提供的材料是新闻,要求是“拟写新闻标题”,然后要回顾 新闻标题的构成部分,拟写标题一般是主体+事件特征(全文侧重点),接
24、着要分析新闻由 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从材料来看,这条新闻一共三段,第一段中国 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报告的内容是为了引出第二段大会的召开,因为这报告是大会中提出 发布的,由此可以抓住第二段进行概括,“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首次中国印刷 业创新大会8日在京开幕,大会的主题是聚焦智能化I探寻印刷行业智能化升级发展新 路径,引领我国印刷业高质量发展”,新闻的主体是“我国”或“我国首次印刷业创新大 会”,如从“我国”的角度概括,应是“我国首次举办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如从“我 国首次印刷业创新大会”进行概括,应是“我国首次印刷业创新大会聚焦智能化”。22 .【答案】(以“云海”为例)在
25、手法上,登泰山记运用白描(描写),简笔勾勒;泰山日出则运用细致的描 写、比喻的修辞来写云海的特点。景物特点:二者都写出云海浩瀚无垠的特点,泰山日出还写出云海柔软的感觉、局部 的形状。在情感上,二者都抒发了震撼、赞叹之情。但登泰山记情寓于景,抒情含蓄;泰山 日出除借景抒情外,还直抒胸臆,震撼、赞叹之情更加强烈。【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语言,需从描写 手法、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考虑。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 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 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
26、,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登泰山记“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茄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写出出云海浩 瀚无垠的特点,语言简洁,粗粗勾勒,属于白描手法,情寓于景中。泰山日出“在朝 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需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描写细腻,不仅写出写出云海浩瀚无垠,还写出云海柔软的感 觉,运用比喻修辞,属于细节描写。”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 想”情感抒发直接。23 .【答案】示例:孝于行“孝”是一个经典的话题,无论在哪一时期,“孝”都是一个正人君子
27、立身于世的行 为准则。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孝”的真正含义不再为人们所 知,大部分的80后、90后们只知道努力工作,为父母提供富裕的物质生活就是孝。他们 所不知的是每一年的春节,这个全家团圆的时亥IJ,这些盼子女归家的父母们或拄杖门前, 或守在团圆饭前默默地等候。有的年青人总会有忙不完的工作,挣不完的工资,家庭似乎 就是一种牵绊。现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年青人会在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来临之际透过网络发 布祝福信息。也许这真的是真挚的祝福,体现了一份孝心。但是也不能排除作秀的可能 性,求赞求转发,这种虚情假意也不可能不存在。况且现今大部分的父母对于网络还是陌 生的,对于这
28、些祝福也无法切实感受,所以说靠网络祝福示孝意义并不是很大。那么究竟要怎样才能展示最美最简单的孝呢?子女的孝心孝行是需要靠行动来展示的。在现实生活中,遗弃老人与虐待父母的事件 层出不穷,这种大不孝的行为正在深受社会谴责,而这恰恰说明这个社会上有“孝”这个 观念的人是占绝大部分的。孝敬父母,既要敬又要孝,孝于敬都是动词,因此孝敬孝敬并 不仅仅是从嘴里讲出就完事的,孝敬需要付诸行动。孝,很简单,抽出时间陪父母唠唠家 常,常回家看看就是一种孝。孝需要实践,更需要理性。不仅是在物质生活中满足父母,还要去充实他们的精神生 活,或者说就是在父母面前证明你的存在感。金山银山,不如子女在一旁。这是空巢老人 们的
29、心里话,子女们提供了金山银山,验证了他们的孝行,但是母子连心,那两颗心始终 是要有所依傍的。都说家是在外游子归来的幸福港湾,心灵的皈依。父母老了,总觉得身 边少了什么,努力支撑了一个家庭那么久终于可以有份闲心安定下来了。当这两颗心回归 本位,就需要孝来维持了。孝,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经典例子,郑子鹿乳奉母,二十四孝,“香九龄,能温席”等 等例子。他们孝的共同点就是付诸实际行动。孝心和孝行的完美结合,便在中华传统美德 的史册上写下了一段段的至孝佳话。因此,我们的孝,不在于单纯地表达,而在于实际行 动。【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作文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 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
30、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 佳角度进行写作。材料新鲜,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同时这个观点可以运用到各个 方面。无论是个人生活,学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现。本题在写作的时候要理 解材料的意思,有针对性分析,准确把握。参考立意:可联系谈辩证地看待孝道,实施孝行。讲求适度原则,如果对事情没有客观、公正、 合理地评断,只一味迎合父母,很有可能导致愚孝。可联系谈父母与子女的相处之道:子女应尊重父母,让他们身心愉悦,不忤逆他们合 理的意愿和要求;父母也应该尊重子女,父母应是子女的指导者、协商者,而不是命令 者。可联系谈践行古道,言行合一,“乐其心,不违其志”的具
31、体践行,孝在行动。 可联系谈所谓“父慈子孝”,先有“父慈”,后有“子孝”。在亲子关系中,如果父 母担当的是“指导者协商者”的角色,尊重子女,平等处理亲子关系,那么就更有可能培 养出“不谀其亲”的子女。可联系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谈如何践行“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可联系谈如何理性孝顺父母。孝顺父母在于平时长久的侍奉和陪伴,而不在临终那一 刻,他日,他若事业有成,则是对亡父最大的告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 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发现法。主要用于意
32、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 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 突破口。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 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 意发散的合理性。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 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 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
33、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 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 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 宙发生关联,这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 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 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 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 影响。(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
34、生)材料二: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 药。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 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 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 补。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 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 术的妙谛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 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
35、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 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 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 离,所以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 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 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 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艺术必须要由此及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 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一看
36、图说字。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 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 那种阴冷和潮气。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 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意境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石涛 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而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 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 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
37、或手 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 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摘编自王祥夫意境之美)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象是虚的,形是实的;象是动的,形是静的;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B.意象专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是非现实的,因为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C.高远清澹的意境,并不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而是对其官场紧张心情的互补。D.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
38、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 存在。B.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是当今艺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建意境论可能会解决这一 问题。C.只有于似与不似之间提供给人们更多联想的可能,形成由此及彼的飞越,艺术才能成 为艺术。D.与材料二谈到国画不同,材料一追溯中国美学史谈对意境的认识,但都分析了文学的 意境美。3 .下面诗句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述“与生活拉开距离”的一项是(3分)()A.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C.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D.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4依据材料内容,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意境?请简要概括。(4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二)
39、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稻子和吃稻子的人学群我开车从洞庭湖边的春风大堤上过。火车在铁路上奔驰,收割机在收割稻子。大型收 割机从田垄上开过,稻子的上头不见了,稻田一拨拨矮下去。谷粒流水一般从一根管子里 涌出,被装进一只只蛇皮袋。还有一些东西,一些跟随谷粒的叶片和穗条,打碎之后被机 器随风一口吐出。稻草傻傻地站在那里。上面那一段没有了,它们当然摸不着头脑。看看周围,那边吓 唬鸟儿的那位也没有脑袋。如今做稻草人,已经不作兴要脑袋了。它又不相亲,又不用想 事情,要一只脑袋做什么?它只要两只袖子在晃就行。月亮打这里过,它只看到收割留下的尖利,被禾茬们高举着。
40、怎么都找不到一处又软 又白的草垛,好让它的光躺在上面。风来到田间,不见了往日的玩伴。露水来了,没有一 片带绒毛的叶子可以把它托起。萤火虫打着灯笼,找不到回家的路。人们早就习以为常。这一点谁也无法改变。我是弯着腰在稻田里割过稻子的人。一个 割过稻子的人,不会不知道腰酸背胀的滋味。我想说的是机器收割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力, 那种君临众稻之上的力,那种话语方式。在钢铁的轰鸣之下,稻子这种从泥地里长来的东 西是多么卑微,多么柔软无力。我是吃稻米的,吃下去的稻米已经成了我的一部分。我想起以前我们割稻子。每一株稻子都知道。从河姆渡那里,或者更早,它们就知道了被收割的命运。等到上 面抽穗灌浆,等到饱满的颗粒压下
41、来,它们就弯起了腰。弯起的稻杆,是多么适合拦腰抓 握,是多么适合收割。顺着禾稻弯斜的方向,人的手把它们拦腰收作一握,稻根露出来, 另一只手把禾镰端平了,一下从根处划过,稻子的一生就到了人手上。稻子弯着腰送上它的一生,人去接受,同样弯着腰。一根稻子弯着腰所承受的,也会 来到人的腰背上。说来也巧,那些用来收割的禾镰也弯成新月的模样。那时候,老人们都 相信,这一年的新月是从收稻子开始的。一根稻草,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稻草。稻子的意义,好像都集中在那根稻穗上。直到谷 粒离穗。好比一个人退休了,不再去上班,不再是这个是那个。稻草是在这时才开始成为 稻草的。这以前,阳光在春天照过,夏天照过。这一次是单单把它们
42、作为稻草来照耀。秋天的 阳光一照,一根稻草的一生就都来了,从头到脚干净明亮,还带着草的干香。想来这些事 情,月亮是知道的。月光一来到稻草上,就变得这样鲜亮。就这样躺在稻草上。即便是黑 色的夜,到了这里也会停下脚步,把稻草的地方,留给稻草。我至今记得昭大哥的拖拉机拖了一车稻草,我们搭他的拖拉机回家去。我们躺在上 面,用一车稻草摇晃着镇上的房子和路灯。到后来,连天上的星子和银河都被一齐摇动。 一天夜里,我在山上走迷了,下山看到一堆稻草。顺着稻草往下看,田里的禾茬带一点亮 色一直排过去。我明白了:踩着禾茬,就可以一直走到家门口。谷粒不在了,稻草是稻草。牛是懂得这一层的。稻草吃下去之后,它们在反刍。那
43、时 候,稻子收了,稻草还是完整的。稻草身上还留存着做稻草的尊严。现在不同了,上面那 一段没有了,下面还在禾茬上,它是做稻草呢还是做禾茬?稻草也好,禾茬也罢,它们只 好没头没脑地待在稻田里。直到冬晴时,种田的人过来放一把火,烧了的就烧了,没烧尽 的就黑乎乎留在那里。看来,稻草存在的意义,是跟着谷粒一起收走了。那么谷粒呢?蛇皮袋装上之后,一 小部分大概会留在主人家里做米饭,其余的就都进了市场。种子要从种子公司来。两头都 在人家手上,它们只管从身上长出稻子来。稻子一旦长成,收割机就来了,它们生存的努 力随之被没收。收割机的专横粗暴,其实也意味着对稻子之为稻子的否定。开收割机的人,想来是不会拿起禾镰去
44、收割了。杂货店也已经不卖禾镰了。稻田当然 还会种上稻子,是种子公司来的杂交种。杂交产量高。以前那些稻种,已经从地面上消 失。就算某处种子博物馆之类的地方还有它们的孑遗,它们与这个世界的交流互动也已停 止。我开着车在大堤上走。大堤在下面,收割机在收割。远处靠山的地方,火车在铁路上 奔驰。上车下车,人们都按照火车时刻表,把自己装进去,把自己卸下来。(有删改).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不相亲”也“不想事情”的稻草人无需“脑袋”,如今的它们已经成为纯粹的工 具化产物,相比以前的稻草人少了一些传统的味道。B.现代人已经习惯了稻子的机械收割方式,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45、趋势,但在作者 的内心深处,仍有着对旧时收割方式的怀念与留恋。C.文章写轰鸣的收割机对稻子不再怀有敬意,只留下了喧腾和暴力。那不可一世的态度 不仅颠覆了稻子的生命意义,也否定了稻草的价值。D.文章写随着大机器时代的到来,人们搁置禾镰、种杂交稻子,而以前的稻种不能再在 土地中“生生不息” 了,已经沦落为博物馆的孑遗。6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中“一拨拨矮下去”“被机器随风一口吐出”等细节描写,刻画出机械们生产 “君临众上”的霸气,为后文写稻子的卑微弱小铺垫。B. “我想起以前我们割稻子” 一段,承接上文作者对机械化收割的不喜欢与稻子的同 情,引出下文
46、传统收割方式中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情。C.文章语言明快而有表现力。如“摇晃着房子和路灯”“星子和银河被摇动”等句,形 象表现出乡下生活独有的自然情趣及人与稻草的和谐。D.文章构思独具匠心,作者将对稻草与人、传统与现代两组价值的思考贯穿在“稻子” 的“前世”和“今生”中,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8 .散文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作者想要传递的“情”和“理”,请简要理解文中两处画横线的 句子。(4分).文章中写了两种不同收割方式下的“稻草”,它们有何不同?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游钟山记清顾宗泰衡、庐、茅、蒋为天下名山,而蒋山实江南之冠
47、。吴为蒋子文立庙,日蒋山;又以南 齐周氏隐此,日北山;山时有紫气,则又日紫金山。统而名之,为钟山。余于是山,向一 至焉,未尽其胜。今鼓兴而往。未至山六七里,峰崂蔽亏,藏云障日;水泉激涧,净细可爱。至山,松阴夹路,寒涛 吼空;风自绝壁而下,其音飒然。自晋以来,刺史罢还,栽松百株,山故多松也。沿山五里,遂抵灵谷寺。寺故在独龙阜,梁武帝为宝志禅师建塔;宋改太平兴国寺; 明初徙山之东偏,名灵谷。龛镂壁绘,不及往时,惟无量殿宝公塔独存。因偕寺僧观景阳 钟,规小而音短,不能必为景阳楼中物也。至宝公塔礼焉。问三绝碑,已毁没矣。南为琵琶街,履之若有声。由塔循山而左,为安石读书所。其说法台旧址旁,为八功 德水。
48、藤葛纠纷,求所谓清泠者不可得。由是为太子岩,此山之最高者。余乃升高而望,豁然四空。西瞰覆舟、鸡鸣诸山,黛 螺缭绕,后湖隐见,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 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紫盖黄旗之气犹有可想见者,而虎踞龙蟠,江山如故。独慨然于齐 梁递迁之主,而叹其销沈于是。历岩而下,日已薄暮。朝阳洞、商飕馆、周氏草堂、羲之墨池,诸境最僻,俱不得 访。别僧而归。归则松风送人,明月满衣。流连清景,恍若有失,不知路之幽且杳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 大江/苍然极浦/B.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 大江/苍然极浦/C.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 大江/苍然极浦/D.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 大江/苍然极浦/11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