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6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941388 上传时间:2022-02-1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22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6篇.docx(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6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6篇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教学设计方案 篇1、学会文中生字新词,尤其是四字词语或成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通过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凭借课文的语文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

2、发民族自豪感。、通过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九课秦兵马俑(齐读课题)。、创设情境:年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参观秦兵马俑后留下了这样的赞词:“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交流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再一次让我们满怀自豪地读一读:秦兵马俑。二、预习汇报,交流共享、谈话过渡:从你们的朗读声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满腹的自豪。想必,课前同学们也一定作了充分地预习。咱们一起交流分享预习成果。、依次汇报,相机引导: 介绍佣及秦兵马

3、俑。 读准生字词。 圈划出文中的四字词语和成语,理解。 正确、流利地读文。 理清条理,领会第三自然段的过渡作用。三、精读课文,体悟积累、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播放录像,说说感受。 师述:走进语言文字,你会有更深的感受。 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并划出规模宏大的词句,简要写写体会。 集体交流:预设:“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二万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引导透过一系列数字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预设:“站在高处鸟瞰,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4、。”交流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示一段补充资料,师读,设问:从这段文字,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体会?再感情朗读最后一句。、了解兵马俑的多种类型,感受他们威武的气势: 过渡:如果说秦兵马俑恢弘的气势让人折服的话,那它的众多的类型、鲜明的形象,就更令人惊叹不已。 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快速浏览自然段,找一找。 在学生了解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类,认真读一读那一段,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在四人小组内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演一演某一角色,还可以用生动的解说来介绍。 出示相应的画面,集体交流。、走近兵马俑,感受每个兵

5、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 走近兵马俑,仔细端详,你会看到什么呢? 放声朗读第八自然段,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再次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兵马俑都有着什么样的神态,然后师生配合读。 扣省略号,“”省去了什么呢?还有的兵马俑会是什么样子,它们又在想着什么?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请同学们也用“有的好像”来写一段话。(出示一组画面) 交流:有感情地读一读。四、畅谈阅读感受,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师小结后,引读最后一段。、再次播放录像:利用撼人心魄的音乐和气势恢宏的画

6、面,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交流:透过画面,你又看到了什么?、总结:秦兵马俑,这沉睡了几千年的艺术瑰宝,一朝醒来,震惊了全世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拥有这颗独放异彩的明珠而感到骄傲。其实,关于秦兵马俑,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探究。此时设问:学完了课文,你对秦兵马俑还有哪些感兴趣的疑问?教者向学生推荐一些站,将学生的学习延伸至课外。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恢弘气势) (惟妙惟肖)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教学设计方案 篇2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课。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随机事件的概率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概率的入门课,也

7、是一堂概念课。不仅要学习随机事件和概率的概念,而且要初步感受概率的实际意义和思考方法,将直接影响到对后续概率课程的学习。这节课不仅是全章内容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向学生指明了概率课程的研究方向就是进一步揭示随机事件的规律性。概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分支,它真正直接地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反过来服务生活。同时,概率也是每年高考的必查内容之一,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以及生活中的随机事件的概率的计算,都是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必备的数学素养。二、教学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含义和两者的区别和联系。(2)能力目标:培养学

8、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概率的定义与性质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基石,其中也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因此,我确定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如下:2、教学重点:事件的分类;概率的统计定义;概率的性质。3、教学难点:随机事件的发生所呈现的规律性。4、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教学辅助。三、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也在初步形成中,但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思维活跃却不够冷静、严谨,因此较片面。虽然概率来源于生活,却也要深刻

9、地挖掘生活中的事例,学生会因为一点阻碍而产生厌学情绪,同时由于这堂课主要学习的是概念,学生会觉得枯燥而产生烦躁的心理。四、过程分析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更是课堂的主角。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带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尽力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知识的主动者,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走出学习数学概念的烦琐与困境。五 、教法与学法在课标的说明与建议中提出:概率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并尝试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在初

10、中教材中,已经对随机事件和概率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和分析,因此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是初、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并不完全相同,对比而言,高中教材的表述更加严谨,而且知识体系建立得更加完整,后续内容更加抽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能简单的回顾、对比,而是要打下更好、更准确、更严谨的基础。 在经历用试验的方法探究概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统计意识、发展概率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及交流与协作精神。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课前在全班同学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是:学校要举办“三分球投篮”大赛,那么你会推荐班上哪位同学参加呢?调查结果:高一(

11、3)班郑同学得票最高。问题1: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学选择李同学参加比赛,但是大家能确定这位同学在比赛中第一个球能投进吗?学生齐答:不能确定。师:为什么不能确定?学生齐答:因为它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师:正确。我们把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那么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随机事件的例子吗?学生1:明天会下雨。师:好,这是随机事件。那么从事件是否发生这一角度思考,除了随机事件,还有其他吗?(学生思考片刻)学生2:除了随机事件以外,还有一定发生和一定不发生的事件。比如: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这是一定发生的。掷一枚色子出现7点,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师:那么,我们把这两种事件分别称作必然事件

12、和不可能事件。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08页。(明确三种事件的概念)问题2:既然三分球的命中都有随机性,为什么大家会选择李同学参加比赛,而不是其他同学呢?学生齐答:郑同学赢的可能性比其他同学大。师:大家根据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齐答:平时比赛时这位同学的投篮命中率比较高师:也就是说大家使用投篮命中率来估计的。那么命中率是怎么计算的?学生3:是把投篮命中的次数除以投篮总次数。师: 这实际上就是频率,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用频率估计概率。在此基础上,导出课题。(二)试验探究问题3:怎样用频率估计概率?师:抛掷一枚硬币正面(有数字的一面)向上的概率是二分之一,这个概率能否利用刚才计算命中率方法通过统计

13、很多掷硬币的结果来得到呢?接下来大家一起来做试验。为了减少误差,在动手操作之前,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试验的规范有哪些?(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互换观点想法,教师巡回指导,听取学生不同观点,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鼓。最后,全班交流,得出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1。质地均匀的1元硬币一枚。2。在同一高度(以数学课本竖直放置高度为准)竖直下抛,落地不计。3。全班共分15个小组,每小组抛30次,记录正面向上的次数。师:现在开始试验。(大约五分钟后,学生试验结束,统计试验结果,填入电子表格1)表1(小组抛掷情况统计表)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做出各组频率折线图师:请同学们观察图表,你能估计抛掷硬币出现正面向上的

14、概率是多少吗?学生4:大概在0。5到0。6之间。师:那就是还不能确定具体的数值是多少。也就是说数据还不稳定。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数据更稳定,能观察出明显的规律呢?学生:(思考片刻,几乎齐声回答)多做几次试验。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把各小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表2表2(各组累计硬币抛掷统计表)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做出累计数据频率折线图师:再次观察图表,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学生5:发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0。5师:这种说法还不够严谨,认真观察图表,能说得更准确吗?学生6:应该说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0。5,并在0。5附近摆动。师:好。接下来我们利用计算机

15、进行抛硬币的模拟试验。 增加试验次数,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发现在大量重复试验下,正面向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0。5,并在0。5附近摆动。)师:历史上有许多数学家为了弄清其中的规律,曾坚持不懈的做了成千上万次的掷硬币试验。师:观察频率在0。 5附近摆动幅度有何规律?学生7:再次说明大量重复试验下,正面向上的次数稳定在0。5,并在0。5附近摆动。)师:你们认为出现的规律与试验次数有何关系?学生8:总体上试验次数越多频率越接近0。 5,即频率稳定于概率。师生共同小结:至此,我们就验证了可以用计算投篮命中率的方法来得到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问题4:为什么可以用频率估计概率?师:其实,不仅仅是掷硬币事件

16、有规律,人们在大量的生产生活中发现:对于一般的随机事件,在做大量重复试验时,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一个事件出现的频率也总在一个固定数附近摆动,显示出一定的稳定性。 由于大量重复试验的频率具有稳定性,由此可根据这个稳定的频率来估计概率。归纳: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概率m/n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P(A)=P。问题5:随机事件的概率P(A)有什么范围?对一个随机事件A,用频率估计的概率P(A)可能小于0吗?可能大于1吗?学生9: P(A)=m/n 因为0mn,所以0P(A)1。 用频率估计的概率P(A)不可能小于0,也不可能大于1。(三)巩固练习1。某射击运

17、动员在同一条件下的射击成绩记录如下:计算表中相应的“射中9环以上”的频率(精确到0。 01);这些频率稳定在哪一个常数附近?根据频率的稳定性,估计这名运动员射击一次时“射中9环以上”的概率(精确到0。 1)。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1)抛一枚硬币有可能出现正面,有可能出现反面。(2)在上面的掷硬币试验中,掷一枚硬币正面出现的概率为0。5,是否连续掷两次质地均匀的硬币,一定是一次正面朝上,一次正面朝下呢?(3)掷一枚硬币正面出现的概率为0。5,所以抛掷一枚硬币16000次时,很有可能出现8000次正面朝上。问题6:频率与概率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生思考、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不能概括、归纳得完整,由

18、教师直接出示答案。(四)总结反思问题7: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教师梳理、概括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揭示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五)作业及实践活动1。请同学们下课后多注意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件。2、书本P113 练习1。2。3课堂教学设计说明(1)在初中的学习的基础上,有些学生具备了用试验的频率来估计概率的经验。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做”,缺乏思考,导致在分析问题、分析数据时会出现偏差。因此从学生熟悉的命中率入手,首先说明这种方法来源于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得出投篮命中的可能性不相等,由此引发认知冲突,导入新课。(2)选择抛掷硬币试验的原因:所需条件容易实

19、现,可操作性强;硬币试验历史上积累了大量数据,更有利于问题的说明。规范试验的条件,使数据更真实有效。合理分组,可以减少课堂时间消耗,同时在培养动手能力与探索精神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3)对图表的分析本节内容的难点,需要把对数据、图表的直观印象转化为抽象的概率定义。注重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把图形上的规律用数去描述,把数据上的规律用图形去验证,这几个图表的给出可以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地得到相关的试验数据及整理描述数据,为分析数据作准备。(4)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辨析,进一步揭示概率的内涵概率是针对大量重复试验而言的,大量重复试验反映的规律并非在每一次试验中反映出来。 反过来,试

20、验次数太少时,有时不能合理估计概率。(5)通过小结与反思,明晰频率与概率的联系与区别,渗透辩证思想,同时,深化新知,突破难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对核心思想方法有了更深的体会。 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评析:一、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根据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学习数学概念数学来源于现实世界,又反应现实世界。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对教学内容并非一无所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应当关注他们是否具备与进行的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知识与方法。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概率的概念,并且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对随机事件的大量感性认识。任课教师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三分球投篮命中率)引入

21、,创设了一个生动的学习情景,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益于学生理解随机事件意义,体现数学的本质。无论是在随机事件概念、还是在概率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都将学生带回到现实中,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身处现实问题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借助综合、概括、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对常识性材料进行精微化,向科学概念发展,达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二、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概念的本质在课标的说明与建议中提出:概率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

22、性,并尝试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决与这种方法能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掌握课堂知识,能否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锻炼思维,提升能力。学习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知识可能随时间推移,会逐渐遗忘,但能力会不断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合理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环节,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显得尤为关键。在本节课中学生动手进行抛硬币试验正体现了主动探究,建构新知的过程。学生在动手试验的数学活动过程中,自己发

23、现并感悟在大量重复实试验中,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发生的.的频率所呈现的规律性的基本事实,体会试验结果的随机性和规律性之间的关系,顺理成章的形成了概率的统计定义。三、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揭示概念的本质教师为上好这节课,作了精心的准备,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丰富的、直观、生动的信息,创设了浓厚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思考。本节课主要利用了多媒体设备的两大优势:一是强大的图表计算功能,二是计算机的可视化。在师生的共同探究过程中,利用Exel的计算功能和绘图功能,迅速统计小组试验所得数据,准确绘制频率折线图,不仅迅速、准确,能够同时从数、形两方面观察试验结果,而且有

24、效的配合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为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判断、概括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收到较好的效果。使得多媒体不仅仅表现“描述”式的数学,而且表现了需要深层思考的数学概念。教学设计方案 篇3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生字。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本课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如:拮据、梦寐以求、闷闷不乐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并结合在本册前面学过的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情感态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优秀

25、品质,初步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学习重点: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体会课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学习难点: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强调中的读音、彩的写法2.过渡导人学习课文。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轮读课文,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三、创设情境、启发疑问以感情朗读的方法,学习36自然段,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1.创设情境:体会我中彩之后的兴奋与激动,并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2.启发疑问:再读4、5自然段,试着提出

26、问题,初步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提问。3.学法尝试:以第6自然段巧妙过渡,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边读边想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提问。四、渗透学法,边读边想以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学习7-8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1.学生自己阅读,尝试解决在上一阶段读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父亲到底面临怎样的难题?.2.针对学生阅读中的困惑,师生交流读书方法,帮助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3.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自己阅读,边读边想,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4.学生再读书,并大胆质疑,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五、布置作业认真读课文,并通过上网或读书等途径查找资料,为下节课深入

27、学习做好准备。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二、抓住重点句深入探究,在师生共同读书学习辩论的过程中,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解决上节课学生遗留问题,并深入思考父亲有没有理由留下这辆车?为什么又没有留?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认真读书,在学生思辩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是道德难题,从而充分认识父亲的高贵品质,理解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和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含义。(向学生推荐三次逃票五次、七遍等小故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诚信,理解重点句的含义。)三、想象写话: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说一说,再写下来。四、

28、学习生字(重点是字形)如:德:用十四人一条心的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强调心上有一短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创编记字口诀,使学生快乐识字、写字。五、课外延伸: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关于彩票的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组合,通过查找资料、采访等方式,展开研究性学习。板书:中彩那天开车 道德难题 留?不高兴 ? 还?教学设计方案 篇4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并想像1970年5月1日,人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飞越北京上空时的情景,知道我国航天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2、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

29、能比较熟练地,根据词语确定字义。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想像人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东方红1号飞越北京上空时的情景,体验人们欢乐、自豪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课文第4自然段,特别是有关人造卫星和我国航天技术成就的词语理解。三、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掌握第1、2、3自然段中的新生词语。学习用原来把上下文连起来。2、读通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3自然段。3、想像人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东方红1号飞越北京上空时的欢乐情景。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20xx年11月我国成功发射神

30、州一号无人飞船,这次成功发射,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3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上天之梦迈步坚实的一步。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的情景。3、板书课题,学生读题。(二)检查家庭预习情况1、 自告奋勇朗读课文句子或段落就,其他同学点评。2、 交流识字、学词。(1)学生起立朗读本课生字,并挑选认为自己学得最好的或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告诉大家识字的方法。师随机进行正音或分析字形。(2)出示顿时、预定、返回等词语及带点字字义,训练学生给带点字据词定义。(3)指名朗读课文。(三)讨论课文第13自然段。1、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怎么分。(学生读,并在书上做记号。)2、

31、交流,分层次。3、研读课文1-3自然段。(1)朗读课文1-3段,边读边发现:从这三段课文中,你了解了东方红1号哪些情况?(2)自由交流。(东方红1号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于1970年5月1日晚飞越北京上空;东方红1号从太空向地球发回东方红乐曲-)(3)除了写卫星,课文中还写了许多人的活动,仔细读写人的句子,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出了什么?(4)指导朗读有关句子,指导用原来把两句话连起来。句子一:顿时,广场上响起了一片欢呼声。句子二: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正经过北京上空呢!读两个句子,想想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用哪两个词语把两句话连起来的?练说,把句子补充完整:

32、1970年5月1日晚,人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原来-人们看到一颗明亮的星星,在夜空中缓缓移动,原来-从收音机中传来东方红的乐曲声,原来-(5)讨论:人们为什么如此激动?(6)有感情朗读。(四)作业 本作业 1、2、3题。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 :1、学会第4、5自然段中的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4、5段,默写第5段。3、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体会顿号和叹号的用法。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1)复习生字新词并听写。(2)指名朗读课文1-3段。2、研读4、5段。(1) 自由朗读课文第4段,找找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哪些令人骄傲的成绩。(2) 交流汇报。(卫星种类多,发射的卫星数量多,卫星研制时

33、间只有20多年,时间短;技术高,能按预定轨道返回地球-)(3) 指名有感情朗读第5段,尝试背诵。(4) 完成作业 本第6题;默写课文第5自然段。(5) 背诵第4自然段。3、作业 本作业 4、5题;背出课文。教学设计方案 篇5一、教学任务分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34、。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二、学生分析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三、教学目标1. 能够当堂背诵课文.2.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3. 掌握

35、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四 、教学过程、安排(一)导入 新课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二)正音正字祗(zh?) 骈(p?an) 一石(da) 食(s)马者 其真无马邪(y)(三 )朗读课文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

36、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7学生齐读。(四)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1)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3)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5)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6) 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讨论明确: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37、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2翻译课文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名词 鞭子 代词 代词 s 动词 通饲喂策 其 之 助词 食作动词 鞭打 语气词 动词 sh 名词 食物3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1) 同桌间互相听读(2) 男女生比赛朗读(3) 全班齐读(五) 研读课文,品味意境。1 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2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

38、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3 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怀才不遇,愤懑不平)4 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5 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6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六) 拓展延伸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五 教学检测反馈设计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六 自我评价我以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有三:1.导入 新颖.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非常爱看,以之导入 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

39、.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大声读、小声读、男生读、女生读、个人读、齐读,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当堂成颂。像马说这样的经典名篇能够背诵,从长远观点看,这是最使学生受益的。其三就是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讨论,而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作出选择,这样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直奔主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马戏动画片入手,让学生把自己特想亲眼看小动物表演的心情用一句话说出来,从而引出李丹特想看马戏这一心理活动,然后抓住重点句李丹为什么事犹豫了?直插文章的重点。二、理解课文,读中感悟引导学

40、生抓住李丹与爸爸的对话,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李丹在两件事不能兼顾时矛盾心情。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自由展开讨论:李丹到底该怎么做?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辩论、理解,培养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重点抓住李丹内心想法的句子进行朗读体会,使学生在朗读体会中受到教育,明白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讲信用,否则就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补充词语,揣摩人物内心,自主阅读,产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制造矛盾,激活发散思维,升化认识。文后的问题是: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是怎样做的?这样的问题,会使孩子们的思维受到课文的影响,大多

41、会说自己和丹丹一样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李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师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悟出:李丹是什么样的孩子?可老师觉得这样的选择对李丹来说多少有点遗憾,聪明的你能为她想一个既能看马戏又能为爷爷奶奶表演的办法吗?制造矛盾,激活发散思维后,则需在引导哪些办法(推迟表演的、请假等)失信了,哪些办法(用录相机拍马戏、请爷爷奶奶看马戏表演等)守信,哪种办法是最合适的?最后回归到我必须去不能对老人、同学失信的主题已在孩子心中播种下了讲信用的种子。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1、讲守信故事,使学生明白怎样做人,在辩论中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2、读诚信格言,使学生从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学知识,学做人。3、推

42、荐同题文章岩石上的小蝌蚪,读后谈感受。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升阅读能力。评析这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课文,教师扣住诚信教育,通过学文,重在明理。值得肯定的是,通过读文,教师将一个两难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争论,这种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引起感情的共鸣,学生在自由的表达中,展示自己的价值倾向,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这一争论的过程本身为学生情感态度提供了提升的平台,这是本节可最大的意义所在。最后,通过拓展练习,联系生活实际、朗读诚信格言和阅读课外读物,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为人守信道德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很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语文素养的提升在积累中形成,在训练中形成。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激发学生

43、兴趣的马戏表演引入,在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后,教师没有马上转入正文,而是利用学生的关注点,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当学生说了几句之后,教师进一步提出,几个人都用了非常这个词,能换个说法吗?。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环节,正体现一名语文教师的特有素养,学生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语言能力的训练。新的教学理念提倡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得到体现。去敬老院还是看马戏,两难的选择交给学生,在这种融情与理、个人与他人、享受与责任交织在一起的矛盾中,学生需要在思考、辨析、选择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态度。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下,学生没有受外在因素影响,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来选择,提出不同意见。争论

44、中,学生提出给人欢乐自己也快乐具有较高价值判断的结论,实在是精彩之笔。在争论不下之中,教师引导学生,站在敬老院爷爷奶奶立场上想一想。引导学生从另外角度思考问题,这本身就是思维方法的训练。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有无两全其美的办法。这一开放性的启示,使学生提出不少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最后,教师用一句李丹是怎么想的呢?及时将学生的视野引到课文内容。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争论,重在争论的过程,在争论中引发思考提高思辩能力。教师不必过于追求统一的答案。另外,拓展应建立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是课文内容的有机延伸。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掌握,应建立在有效反馈的基础上来判断。缺少这个过程,拓展的衔接就缺少自然之感。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9页 共39页第 39 页 共 39 页第 39 页 共 39 页第 39 页 共 39 页第 39 页 共 39 页第 39 页 共 39 页第 39 页 共 39 页第 39 页 共 39 页第 39 页 共 39 页第 39 页 共 39 页第 39 页 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