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五四新文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五四新文学.ppt(2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五四新文学五四新文学n 五四新文学由两种形态构成,一为新文学理论,一为新文学创作。n 新文学理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n一是语言观;n一是文学本体论;n一是文学价值论。n 我们这里重点要讲述的是五四新文学的创作。概述:五四新文学五四新文学n 五四新文学是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兴起和发展的一种新型文学。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起点,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在形成过程中构建的第一座丰碑。n 它出现在中国社会转型的20世纪之初,与这一时期出现的新文化一同诞生,也历史地构成了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n 在它的思想内涵中,既直接含纳了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风潮,也表现出了与新文化相一致的
2、反传统、学西方的价值追求,从而形成了自己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品格。这正是它的“新”之所在。n 五五四四新新文文学学的的现现代代品品格格,主主要要表表现现在在思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n 五五四四新新文文学学的的思思想想内内容容,往往往往以以五五四四人人的的发发现现为为中中心心源源泉泉,致致力力反反映映和和表表现现历历史史和和现现实实中中存存在在的的人人的的命命运运、意意识识、情情感感,并并在在反反映映和和表表现现人人的的命命运运、意意识识、情情感感的的过过程程中中,直直接接体体现现五五四四时时代代精精神神,特特别别是是科科学学、民民主主和和反反封封建建的的精精
3、神神,反反映映五五四四时时代代的的重重大大社社会会现现实实,呼喊出人的解放、个性解放的时代心声。呼喊出人的解放、个性解放的时代心声。n 五五四四新新文文学学的的艺艺术术形形式式,是是在在崭崭新新文文学学思想的指导下构建的。思想的指导下构建的。n 它它一一反反传传统统文文学学“文文以以载载道道”的的艺艺术术法法则则,从从五五四四时时期期人人的的发发现现和和人人的的解解放放的的需需要要出出发发,遵遵循循文文学学是是“人人的的文文学学”、是是“人人生生”的的反反映映、是是人人的的心心灵灵表表现现的的崭崭新新观点,确立了自己的艺术方向。观点,确立了自己的艺术方向。n 在在此此基基础础上上,五五四四新新
4、文文学学又又从从有有利利于于塑塑造造人人物物、有有利利于于人人表表情情达达意意的的目目的的出出发发,抛抛弃弃了了传传统统中中国国文文学学的的正正宗宗用用语语文文言言,而而全全部部采采用用白白话话,从从而而在在最最显显在在的的形形式式方方面面与与传传统统文文学学决决裂裂,大大踏踏步步地地走走向向现现代代。与与此此同同时时,五五四四新新文文学学还还自自觉觉地地接接受受了了西西方方文文学学的的影影响响,不不仅仅接接受受了了西西方方文文 学学 的的“人人化化”原原则则,而而且且接接受受了了西西方方文文学学的的用用语语习习惯惯、表表现现手手法法、结结构构技技巧巧甚甚至至文文体体形形式式,如如 白白话话诗
5、诗,话话剧剧等等,从而在文学的形式方面全面实现了现代化。从而在文学的形式方面全面实现了现代化。n 五五四四新新文文学学主主要要由由小小说说、散散文文、诗诗歌歌、戏戏剧剧四四大大体体裁裁组组成成。在在这这四四种种体体裁裁方方面面,不不仅仅有有众众多多杰杰出出的的作作家家、诗诗人人,如如鲁鲁迅迅、郭郭沫沫若若、朱朱自自清清、周周作作人人、冰冰心心等等创创作作了了众众多多优优秀秀的的作作品品,而而且且还还产产生生了了各各种种不不同同的的流流派派,如如在在诗诗歌歌领领域域,就就有有现现实实主主义义诗诗歌歌流流派派和和浪浪漫漫主主义义诗诗歌歌流流派派,在在小小说说领领域域,则则有有“问问题题小小说说”、
6、浪浪漫漫派派小小说说、乡乡土土派派小小说说等等,它它们们从从不不同同方方面面显显示示了了五五四四新新文文学学的的灿灿烂烂风风貌貌。n 五五四四新新文文学学之之所所以以能能形形成成众众多多的的流流派派,显显示示自自己己现现代代化化的的风风采采,与与五五四四时时期期出出现现的的众众多多新新文文学学社社团团有有密密切切的的关关系系。这这些些文文学学社社团团,既既为为五五四四新新文文学学的的发发展展积积聚聚了了生生力力军军,其其本本身身也也构构成成了了五五四四新新文文学学灿灿烂烂景景观观的的一一部部分分。因因为为,这这些些文文学学社社团团本本身身就就代代表表了了一一定定的的流流派派,如如,现现实实主主
7、义义的的文文学学研研究究会会、语语丝丝社社、未未名名社社、浅浅草草沉沉钟钟社社、民民众众戏戏剧剧社社;浪浪漫漫主主义义的的创创造造社社、新新月月社社、南南国国社社、弥弥洒洒社社等。等。第一节第一节 新诗创作新诗创作 新诗是五四新文学在创作领域最难突破的阵地,这是因为,中国传统诗歌的积累太丰厚,境界太高,艺术上太成熟了。唯其如此,也当然是新文学必须要占领的阵地。所以我们首先讲这一方面的内容。一、胡适 及其尝试集n n 胡适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不仅是最早倡导新文学的人物,也是最早用白话写新诗的人,而他的尝试集(1920年)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这本诗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印了四版
8、,发行了上万部(在当时是创记录的),以后又陆续再版,影响颇大,以至当时被称为“胡适之体”。它是我国新诗史上“开风气的尝试”,有拓荒之功。所以,扫描五四新诗坛,我们不能不将目光首先聚焦于胡适与他的尝试集,讲授五四新文学的新诗创作,也不能不首先讲授胡适的尝试集。n 1、尝试集的思想内容n 尝试集的思想内容较为庞杂,但基本倾向是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与“五四”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具体包括:n (1 1)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封建专制。如乐观、一颗遭劫的星等采用拟喻手法,揭露封建军阀对进步刊物的摧残,并预示新文化思潮必将战胜反动势力,迎来光明世界的美好未来。n (2 2)歌颂资产阶级革命志士的爱国
9、精神)歌颂资产阶级革命志士的爱国精神。如双十节的鬼歌赞扬辛亥革命中“威权也不怕,生命也不顾”的革命志士的牺牲精神。还有四烈士冢上的没字碑歌、死者等。n (3 3)反映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的精神)反映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的精神。如人力车夫表现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平民学校校歌歌颂劳工神圣;鸽子、乌雅(鸦)抒发了对个性自由发展的追求。n 还有批判封建文化的诗歌,如礼对旧礼教的虚伪给予了批判。n 除了这些有鲜明的五四时代意识的诗歌之外,尝试集中艺术水准较高,审美情趣较浓的诗歌是那些表达人生哲理,如上山一首忏悔诗和那些描写风情、风景,抒发友情爱情的诗歌作品,如曾经风靡一时的希望。n我从山中来,我从山中来,n带
10、得兰花草,带得兰花草,n种在小园中,种在小园中,n希望开花好。希望开花好。n一日望三回,一日望三回,n望到花时过,望到花时过,n急坏看花人,急坏看花人,n苞也无一个。苞也无一个。n眼见秋天到,眼见秋天到,n移花供在家;移花供在家;n明年春风回,明年春风回,n祝汝满盆花祝汝满盆花。n(轻巧、灵动,朴直中诗意荡漾。)n 2、诗体形式n 尝试集中的体裁大致有三类:一是白话自由诗;一是“洗刷过”的旧体诗词;一是旧体诗词(直接有旧体诗或词的形式写的,如沁园春、如梦令等)。其中,以第一类“白话自由诗”最为当时人们所瞩目。这些诗把旧诗词的长处融合于自由诗体,并且从西方诗中吸取某些养分,诗体比较自由活泼,形式
11、多样,体现了“诗体大解放”的五四新文学的艺术精神。如乐观、鸽子、希望等,而且语言清新明艳,“干干净净没有堆砌涂饰的话”,接近口语。n 不过,在尝试集中,旧诗词的格调仍然比较浓,正如胡适自己所说:“我现在回头看这五年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的妇人回头看他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胡适:尝试集四版自序(而真正开一代诗风的,是大才子郭沫若。)(但胡适毕竟是最早尝试创作新诗的人。)(完)二、杰出的抒情诗人二、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冯至 n 冯至,五四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团体浅草社、沉钟社的重要成员。n (浅草社成立于1923年;沉钟社成立于1925年
12、。两个社团成立是时间有先后,但从主要成员和基本文学主张方面看,应该说实为一个统一体。成员主要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基本文学主张是,既重视文艺的时代性,又“听从纯洁的内心指使。”正如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所说,“向外吸取异域的营养,向内挖掘自己的魂灵”,“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小说创作方面的代表人物是陈炜谟、陈翔鹤,诗歌创作方面成就最杰出的是冯至。)n 冯至的诗歌创作主要有两种类型:n 一是抒情诗;n 一是叙事诗。n 冯至在这两个领域都创作出了优秀的诗篇,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在抒情诗领域,他的成就更明显、更突出,由此,冯至被鲁迅这个很难称赞别人创作的人称为是“中
13、国最杰出的抒情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诗人。”(大系二集导言)n 1 1、冯至抒情诗的特色、冯至抒情诗的特色n 冯至的抒情诗多以歌咏爱情为主。在歌咏爱情中,冯至有自己的特点。n (1 1)奇特、峭拔的意象选择)奇特、峭拔的意象选择n 冯至不仅对爱情有独出己怀的理想,而且,他惊人而非凡的想象力,还使他在歌咏爱情时与众不同,这首先就表现在意象的选择方面。冯至选择的意象往往奇特而又出人意料。如“亭亭的孤云”、“船篷将折”的“小船”,“狂风中”“沉沦”的星球,“流入无情大海”的“小河”,“月影一般轻轻地”走过寂寞的“蛇”,以及幽深的街巷、暮雨、落花、星光、泪珠这些意象往往都涂抹上了凄清、孤苦的色彩,但往
14、往新颖而别致,涵义深沉峭拔。n 如如蛇蛇中的意象中的意象“蛇蛇”。n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n静静地(有的版本是冰冷地)没有言语n姑娘,n你万一梦到它时,n千万啊,n莫要悚犋。n 古今中外,没有诗人用“蛇”的意象来表达对爱情的真挚与热望的。只要冯至如此。而这一意象不仅奇特,而且涵义峭拔、深厚。蛇,是“冷血动物”,但却是高山大海也挡不住它前行的动物。有人曾经这样写蛇:为什么我的身躯如此柔软,因为我要战胜道路的崎岖与坎坷。高山大海可以挡住狮子、老虎的前进,可挡不住蛇,蛇的躯体是冷血性的,但蛇的内心是火热的;蛇的肉体是柔软的,但意志却是坚定的。在对爱情的追求中,蛇虽不善于像狮子、老虎那样发出吼叫,只是“
15、没有言语”地爬行,却显示出了更为执著、顽强的精神。n 更值得称道的是,冯至还善于将各种意象巧妙地连接起来,构造峭拔绝妙的意境,完成爱的倾诉。如满天星光:n我把这满天的星光,n聚拢在我的怀里,n把它当作颗颗泪珠,n用情丝细细地穿起穿成一件外氅,n披在爱人的身上。n 意象之间的转喻清新、美妙(以泪珠喻星光,又转化为实体的外氅);意象之间的连接新颖、自然(星光、泪珠、外氅),由此构造的意境美仑美奂,对爱的倾诉可谓细致、周详,尽善尽美了(所有的良苦用心,最后都落实在对爱人细致入微的关心上)。n (2 2)幽深、委婉的风格)幽深、委婉的风格n 爱得深,不直说;爱得热(火),不张扬,冯至善于通过意象构造的
16、意境曲折而自然地流露自己的爱与情。如我是一条小河,巧妙地借“小河”与投入河中的“影儿”之间的自然联系,写出两心相印,两情相随的爱意。n 全诗没有一个爱字,却处处洋溢着爱的情意。在这首诗中,爱情的倾诉不是平直的,而是迂回曲折的,13节写“追求”,构造了一种欢乐的情景;45节写“遭遇”、诉说“哀情”,构造了一种悲哀之境,再现了自由恋爱饱受磨难的情景。就在这种由“乐”到“悲”的倾诉中,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忠实、执著。(还有我在前面提到的蛇这首诗,也是如此。)n (3 3)艺术节制的抒情方式)艺术节制的抒情方式n 这种方式首先表现在用外观形态之“冷”表现内在情感之“热”,而表现的方式虽然百折千回,
17、荡人心弦,但却适度圆润,不夸张。是一种经过心灵冷处理后舒缓道出的热望。鲁迅曾经说过,“我以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两地书32)。将灼热状态的情感进行“冷处理”,实质是情感的升华、净化,以达到一种感情的超越与凝练,产生真正的“诗美”(我上面所列举的冯至的几首诗多是如此。)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将冯至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n 冯至诗作的艺术节制,还表现在他善于给自己深沉、含蓄的诗情寻找一个朴素的诗的外形。冯至的诗的形象单纯、明朗,如小河等,诗的语言洗炼、明净,而且诗行比较整饰,韵脚大体和谐这一切都显示了他抒情诗的特色。n 2、叙事诗的贡献n 冯至不仅为
18、新文学阵营贡献了一批杰出的抒情诗作品,也贡献了一批优秀的叙事诗作品。与抒情诗一样,冯至的叙事诗也多写爱情。朱自清先生特别推重冯至的叙事诗,尤其推重冯至昨日之歌下卷中的四首歌咏爱情的叙事长诗:吹箫人、帷幔、蚕马和寺门之外。认为,它们在“五四”新诗中“堪称独步”。n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诗歌长于抒情,短于叙事,“五四”以来的白话新诗也多重抒情、议论,以叙事为主的长诗并不多见。冯至的叙事诗的出现,给新诗坛带来了新气象、新收获,也形成了写爱情诗歌的一种新格局:于叙事中歌咏爱情。如帷幔,写200年一位17岁的纯情少女听说父母要把自己嫁给“一个又丑陋、又愚蠢的男子”,心灰意冷而遁入空门。后来,这个女子无意中
19、遇见了那个被她遗弃而决心终生不娶的男青年,这个女子发现,男青年既不丑陋,也不愚蠢,于是悔恨交加,一病不起,最后在绣完寄寓着自己苦情的帷幔后抑郁而死。那个男青年得知真相后,也削发为僧。长诗在故事的巧合中表现了对婚姻不自由而酿成悲剧的深沉的愤懑之情。n 还有蚕马则传奇、神话中,叙述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人与马的爱情悲剧。(略)n 3、具有代表性的抒情诗分析n 我是一条小河(1925年)n (1 1)本诗的特点)本诗的特点:新颖的构思,精巧的比拟(以人拟物我是一条小河),丰富优美的想象,以喜衬悲的情调。n 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13节为第一部分;45节为第二部分。13节:写“追求”,构造了一种欢乐的境界(意
20、境)。45节:写“遭遇”:我(小河)流入了无情的大海,海上风狂浪厉,击碎了我(小河)的花冠、衣裳,“你”的彩霞般的影儿也幻散了。由此构造了一种悲哀之境,诉说了诗人的“哀情”。n 通过这种追求遭遇;又乐到哀的意境构造,生动地表现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时代意识以及个性解放追求中的不幸遭遇。n (2 2)意象分析)意象分析n 全诗的中心意象是“小河小河”。n A、意象的特征:外在特征柔美、轻灵。本质特征乐而不狂,哀而不伤,含而不露,衷情深藏。n B、意象构成的特征:情景交融。n C、意象的境界:清俊而幽婉,美妙而隽永。三、闻一多及其三、闻一多及其死水死水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学者。
21、n 作为诗人,闻一多是新月社早期的重要诗人。n 作为学者,闻一多被称为是我国20世纪前半叶的学术大师。n 他的诗人生涯,主要在1928年以前;n 他的学者生涯开始于1928年。我们这里主要讲的是他诗人生涯为新诗创作作出的卓越贡献。闻一多在诗人生涯中,为诗坛留下了两本影响深远的诗集:红烛和死水。两本诗集自然地显示了闻一多诗歌创作的两个阶段。在诗歌体式上,前期以自由诗创作为主,其智慧的结晶是红烛;后期以“新格律诗”创作为主,其艺术的收获是死水。在思想倾向上,前期充满爱的情怀,歌颂红烛精神,歌颂华夏文明;后期满怀悲愤鞭挞腐朽黑暗的事物。但两部诗集却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的思想。n 死水是诗人诗
22、歌创作后期的作品,也是全面体现诗人这一时期诗歌主张的优秀诗篇。这一首诗是死水诗集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作。n 创作死水时期,闻一多最著名的诗歌主张是什么呢?就是他在1926年于诗的格律中提出的“新格律诗”的主张。这个主张的核心内容就是诗歌的“三美”原则,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n 死水一诗就是这种理论下的产物。n 1 1、死水死水的创作缘起的创作缘起n (1)艺术缘起:为了实践其所主张的诗歌的“三美”原则。n (2)自然的缘起。据闻一多的朋友饶孟侃(也是新月社的一位诗人)说:“死水一诗,即君见西单(北京的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有感而作。”
23、n (3)社会的缘起。饶孟侃上面所说的“有感”,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有感于具体对象臭水沟;一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军阀统治下的黑暗与腐朽的现实。具体的对象是触发诗人对现实不满的契机,而对现实的不满,又赋予摄入诗人意识中的丑陋的事物以诗的意味。所以,社会的缘起是更为重要的缘起,它是诗人创作的灵魂。n 2 2、艺术特色、艺术特色n (1)“三美”原则的完好体现n A、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音节和押韵上。诗中每句诗都由二个字或三个字的音尺(或称停顿)构成。如:第一段:n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n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nn 第二句与第四句押韵,读来铿锵有力,而又和谐优美。n B、建筑美。全诗有整齐的外形。每行九个
24、字,每段诗四句,齐整划一,被称为“方块体”,又被戏称为“豆腐块”。n C、绘画美。本诗十分讲究词藻的色彩感。如第二段:n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n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n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n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n 这些指称具体事物的词语,引起人直观的色彩感。n (2 2)美丑对比的抒情方法)美丑对比的抒情方法n 以美的事物写丑,使丑更丑,这正是艺术的辩证法。本诗有效地采用了这一手法。如上面的第二段。从而将诗人对现实极端憎恶的情感倾向表现出来了。n (3)浪漫主义的情调,象征的技巧n 浪漫主义的情调,主要表现在情景交融中(
25、如,憎恨之情与对丑的描写相结合),表现在以肯定的描写(将丑的事物用美的对象作比)包蕴否定、批判的情感中。n 至于象征技巧的运用,更增加了诗的魅力和内涵。如“死水”。这一个象征意象至少有三重意味:n第一、现实意味:象征当时黑暗的社会(像死水一样)。n第二、人生意味:象征生活中一切丑恶的事物。如诗的最后写道: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怎样的世界。n第三、哲理意味:象征一切丑恶的观念、僵死的理论、文化。(Over)四、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四、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n 徐志摩在中国现代诗歌创作中,有重要地位。茅盾曾说:“新诗人中间志摩最可以注意。”朱自清也说:“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
26、摩和郭沫若。”在我看来,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的骄子,真正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代表着中国现代新诗在艺术上达到的最高境界。n 而要解读徐志摩和他的诗歌,我们应当特别注意一个地方与两个女人。n 一个地方就是徐志摩曾经留学的英国著名高等学府:剑桥大学。n 两个女人:n 林徽因n 陆小曼n 1 1、生平经历与创作历程、生平经历与创作历程n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海宁县一个富商家庭。5岁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11岁时,四书五经已将他美妙的童心熏陶得通体透亮。随后进入开智学堂接受新式教育。1915年夏天,已是翩翩青年的徐志摩从杭州一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也就在这一年,徐志摩与张幼仪
27、完婚。1918年,“想做一个中国的Hanmilton(汉密尔顿)”的徐志摩赴美国留学,开始系统而直接地接触西方文化。在克拉克大学徐志摩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并以一等荣誉奖毕业。n 1919年9月徐志摩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第二年即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按常规,此时的徐志摩应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对他来说,是轻而易举之事,但他没有按常规走自己的求学之路,此时他的眼光已经被远在英伦三岛的20世纪哲学泰斗罗素吸引了。于是,他“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衔的引诱,买船票过大西洋”,来到了世界著名学府剑桥大学,追随罗素开始了自己新的求学生涯。n 在剑桥,他不仅从灵府的知性到情感的
28、慧心,得到了剑桥风范的陶冶,而且,其言谈举止也深得剑桥文化之三味。也是在剑桥,1921年,徐志摩与清纯脱俗的林徽因坠入了疯狂而痴迷爱河,尽管这种爱最终未能结出生活的果实,但此段生活却成了徐志摩一生诉不完的诗兴的重要源泉,而林徽因也成了徐志摩“爱”的理想的象征。也是在这一个时期,徐志摩迎来了他诗歌创作的一个爆发期。20岁时的林徽因n 为什么这么说?徐志摩在1931年写的猛虎集序(猛虎集是徐志摩自己编辑的最后一本诗集)中曾说:“整整十十年年前前我我吹吹着着了了一一阵阵奇奇异异的的风风,也也许许照照着着了了什什么么奇奇异异的的月月色色,从从此此起起,我我的的思思想想就就倾倾向向于于分分行行的的抒抒写
29、写。一一份份深深刻刻的的忧忧郁郁占占定定了了我我;这这忧忧郁郁,我我信信,竟竟于于渐渐渐渐的的潜潜化化了了我我的的气气质质只只有有一一个个时时期期我我的的诗诗情情真真有有些些像像山山洪洪爆爆发发,不不分分方方向向的的乱乱冲冲。那那就就是是我我最最早早写写诗诗的的半半年年;生生命命受受了了一一种种伟伟大大力力量量的的震震撼撼,什什么么半半成成熟熟的的未未成成熟熟的的意意念念都都在在指指顾顾间间散散作作缤缤纷纷发发花花雨雨。”这正是徐志摩与林徽因相爱的时期。可见林徽因对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影响有多大。n 1922年,徐志摩与发妻张幼仪离婚。同年,沐浴了欧风美雨的徐志摩回到了祖国,开始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
30、文学之旅,也开始了他新的“爱”的追求。n 1925年,徐志摩的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出版,收入徐志摩19221925年创作的诗歌55首。1926年徐志摩在北京与陆小曼结婚。这一段姻缘,既是徐志摩生命中闪耀的“吻火”(kissing the fire),也是徐志摩生命中忧郁的渊薮,它也就成了徐志摩以后诗歌、散文、书信、日记中那些缤纷话语的酵母。陆小曼 从气质看,端庄清秀,又不乏妩媚美艳。从外貌看,朱唇皓齿,婀娜娉婷。从修养看,既能娴熟地运用英语、法语交际、写作,又能文、善画,舞姿超群。n 1927年春,徐志摩与胡适、闻一多等人筹建的新月社在上海成立,也在这一年,他的第二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出版。另有散
31、文集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等也相继出版。1931年8月徐志摩自己编定的最后一部诗集猛虎集出版。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在从上海返回北京的途中,因乘坐的飞机失事而蒙难。终年36岁。n 2 2、诗歌创作概观、诗歌创作概观n 徐志摩的“文名”和闻名,皆因其诗歌而来。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925年前为前期,之后为后期。n 前期的诗歌主要收入志摩的诗集中;n 后期的诗歌主要收入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中。两个时期的诗歌创作,虽然在思想倾向、情感内涵、风格追求上有一些差异,但在总体倾向,特别是在诗味、诗趣、诗美、话语方式上却是一脉相承的。n 徐志摩的诗歌世界与他的思想、生活一样,既丰富多
32、彩,并不时表现出矛盾,又相对单纯,并始终表现出童稚似的浪漫。希望与绝望、生活与梦想、诅咒与礼赞、苦恋与反叛、进取与颓唐、乐观与悲观、正义与糊涂、严肃与随意在他的诗歌世界中排列组合成多样的形态,显露出多样的色彩。他既发出过,“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喟叹,也激昂地号召人们“冲破这黑暗的冥凶,冲破一切恐怖,迟疑,畏蒽,苦痛”,顽强地向“最理想的高峰”前冲;他既讽刺过“花尽开可结不成果”的“主义”,又在梅雪争春中表达过对为反抗暴力而牺牲的烈士的敬意与悼念;n 他既用人道主义的思想将下层不幸人们的生活熔炼成叫化活该等诗篇,又无可奈何地“独自沉思这世界的古怪”;他既悲观地吟唱出“但自己又何尚能支使
33、运命”的诗句,又乐观地写下“苦痛是短的,是暂时的;快乐是长的”的格言;他既一往情深地写下“康桥再会”,又十分潇洒地在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既在诗歌中赞美“光”,又在诗歌中沉思“夜”;他既用不多的篇什写出了神州大地哀鸿遍野的惨景,又用清秀、飘逸的笔调画出了美的自然、美的人、美的情n 他的确有点复杂,但他又总是那么单纯。他的思想和艺术的眼光,虽然投向外部世界的各个地方,在欧洲大地上寻找诗思,在中国的山川、乡村、城市中寻觅意象,但他却始终忠实于他自己的个性,恪守他灵魂中宝贵的性灵,并总是用真诚、动人的歌喉,歌咏性灵,表露美与爱的心曲,在美与爱中升华他虽然虚幻,但却真挚、高远的理想,
34、写下了一系列主观色彩浓厚,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色的诗篇。这些诗歌,是徐志摩诗歌中生命力最强的,也是影响最大的诗歌。n 如: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黄鹂、杜鹃、东山小曲、幻想随便就可举出一大串。在这些诗歌中,风云与四季,光色与声乐,情与智,意与象,人与自然,生与死,爱的神奇与凄苦都被他用诗人的灵气灌注得意趣生动,将真善美的芬芳撒向四面八方。n 它们构成了徐志摩诗歌世界的主体,有如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了20世纪中国诗歌的经典。虽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遭遇了来自有意和无意的各种批评,受到了种种苛刻、反复的阅读、审视,它们却如金子一样,被岁月的风雨洗涤得更加明亮,而且,随着社会审美意识的发展
35、,随着人文精神的醇化、美化、大众化,它们的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将日益被人们所认识。n 在这些诗歌中,徐志摩集中地展示了自己横溢的才情。他用艺术的辩证法驾御语言的魔方,写出了,也写活了汉语的神采和魅力,“一一掠掠颜颜色色飞飞上上了了树树”(黄鹂),一句话,动态、静态全写出,几个词,色彩、性灵相辉映;他将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追求与西方诗歌的情理原则有机融合,一首月夜听琴,既有中国诗仙李白的神奇,又映照出19世纪英国浪漫派诗人的灵气;他既依循情感表达的需要,自由地调遣各种手法、形式为自己服务,又以诗歌“三美”的原则为形式的规范,追求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构造了富丽而整饰的艺术大厦;n 他既注意在
36、情绪的张力场中,凸现、强化各种情绪,又常常追求用美的背景衬托各种离愁别绪的艺术效果,再别康桥最集中地体现了徐志摩在这方面圆熟的技巧;他既善于用细腻的手法写出情感微妙的喜怒哀乐,描摹出美的生动形态,也善于用象征的手法寄托自己真的感受,善的情怀,美的理想,沙扬娜拉的最后一首是前者的代表,为寻找一颗星是后者的代表。n 总之,在徐志摩的诗歌中,我们很难找到在艺术形式上完全相同的两首诗,这是因为,他诗歌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尤其在那些以抒发性灵为主的诗歌中,更是如此;同样,在徐志摩的诗歌中,我们也很难发现,在遣词、造句、笔调、意境、手法等方面完全相同的两首诗,这是因为,他是一位堪称“技巧专家”的杰出诗人,
37、是一位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新异、追求创意的才子。n 另外,在徐志摩的文学创作中,他的散文也是十分出色的。杨振声先生在与志摩最后一别中甚至认为:“他那跑野马的散文,我老早就认为比他的诗还好。那用字,多生动活泼!那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那联想的富丽,那生趣的充溢!尤其是他那态度与口吻,够多轻清,多顽皮,多伶俐!而那气力也真足,文章里永不看出懈怠,老那样像夏云的层涌,春泉的潺 爰!他的文章的确有他独到的风格,在散文里不能不让他占一席地。比之于诗,正因为散文没有形式的追求与束缚,所以更容易表现他不羁的天才吧?”杨振声先生的评说,已描摹出了徐志摩散文的神采和地位,事实上,徐志摩的散文的确是有独到之处的。n
38、 在散文中,徐志摩不仅尽显了他在诗歌中的才情,而且,将他的诗思、诗情灌注于散文中,构造了流丽清脆的风格,在中国现代散文中自成一家。周作人先生在徐摩纪念中曾如是说:“据我个人的愚见,中国散文中现有几派,适之、仲甫一派的文章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好像西瓜之有口皆甜,平伯、废名一派的涩如青果,志摩可以与冰心女士归在一派,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清脆,在白话的基本上加入古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成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这就是单从文体变迁上讲,他是很大的一个贡献。”徐志摩的书信、日记,也都是优美的散文。3 3、徐志摩的代表诗作:、徐志摩的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再别康桥n 再别康桥既是徐志摩的
39、代表作,也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诗歌的杰作。n “康桥”(Cambridge),现通译为“剑桥”,是英国的一个城镇,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剑桥大学”就座落在这里。n 1、再别康桥创作的背景n 这一时期是徐志摩与陆小曼感情发生危机的时期(简单介绍)。n 为什么要介绍这个背景?这是因为,以前人们总将这首诗与诗人的政治理想结合,认为是徐志摩在自己所信奉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尤其是英国似的民主理想破灭后写的,反映了诗人政治理想的破灭。事实上,徐志摩没有如此强烈的政治倾向,这首诗的主要背景是个人性的,而且,与徐志摩的爱情生活有直接的关系。徐志摩从本性上讲,作为一个诗人,他是一只夜鹰
40、,只有当他在爱的追求中,或者在爱的失意时,他才唱出最动听的歌。尤其在与陆小曼的关系中,更是如此。n 2、诗歌的思想、感情内涵n 有人说,此诗流露了徐志摩对自己所信奉的的资产阶级理想的幻灭之情。我认为,此说虽也可以找出一些根据但总的看太牵强。徐志摩不是那种政治倾向很鲜明的人物,他既不赞成共产主义,也对国民党的所作所为不感兴趣,他是一位自由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n 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内涵,主要是徐志摩自己对人生的一种感悟,有社会、人生意义,但政治意义不明显。n 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n (1)童稚的纯真与老者的苍凉构成的感情的意向:n 一方面追求美妙、奇幻的爱心与纯情(如23段:“
4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n 另一方面,又伤悼逝去了的甜蜜与美好的理想(如,4段中所说:“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n (2)名士的潇洒与才子的灵智构成的感情境界。n 在这种境界中,诗人徐志摩参透了情感的奥妙:沉默与悄悄(如: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多潇洒!在诗人看来,这种“沉默与悄悄”是感情呈现的最佳境界,含蓄地告诉我们:只要播下了快乐的种子(徐志摩在剑桥曾有过快乐的生活),超越人生的
42、“俗累”与辛劳,就会有一林的玫瑰妆点生命的阴郁。(用诗中的句子就是有“一船”的“星辉”妆点生命的阴郁。)n 3、艺术特色n (1)优美的意境。全诗紧扣一个“别”字来写,以舒缓、秀美的笔调写出了别离的心绪与对昔日美好生活的怀念。巧妙地将气氛、感情、影象三者融汇在一起,构造了清俊的意境。n (2)圆熟的技巧:整饰的章法,和谐的音节,富丽的色彩,完好地体现了“三美”的原则。加上活泼、韵雅的比喻(如,金柳比新娘,我比小草),轻俏、柔美的词语,使诗歌的美锦上添花。n (3)自然、隽永、细腻的风格。(over)n 五、湖畔诗人五、湖畔诗人四位专心致志做四位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年轻诗人情诗的年轻诗人n n “湖
43、畔诗人”因湖畔诗社出版的诗集湖畔而得名。这个诗社的成员是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尽管后来又有别的诗人加入,如魏金枝、楼适夷等加入,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他们为“湖畔四诗人”。n “湖畔诗社”成立的过程很简单。1922年春,应修人从上海来杭州与浙江第一师范的学生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会晤。白天,他们四人在西湖堤岸散步、写诗,夜间,相互观摩诗作,整理诗稿。同年4月,他们以“湖畔诗社”名义自费出版诗集湖畔,于是,一个小小的诗社就诞生了。9月,汪静之出版蕙的风,次年12月,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三人合出了春的歌集。这三本诗集是这四位诗人诗歌的代表作。n 他们的诗,描绘田野美景,赞美友谊和母爱,歌
44、唱青春的欢乐,表达对人间丑恶的不平但,他们写得最多的是爱情诗。n 四位年轻诗人的爱情诗各有特点。n 1、应修人的爱情诗带有少年男子初恋的羞怯与细腻。n 如那时候:“捻着枝榴花忽然面红;想靠着你肩头又靠不拢:那时候你觉得不喉咙底喧嚷着我爱你!却没有勇气嘴里跳出!”(羞怯)。n 又如到邮局去:“异样闪眼的繁的灯,一样醉心的轻的风。手指近于信箱时,再仔细看看信面字。”(怕写错或寄错了。多细腻。)n 2、冯雪峰的爱情诗情趣活泼,想象丰富。n 如山里的小诗:“鸟儿出山去的时候,我以一片花瓣放在它嘴里,告诉那里住在谷口的女郎,说山里的花已开了。”不过,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冯雪峰的诗,“笑中可也有泪”,如落
45、花等。n 3、潘漠华的爱情诗则满溢凄苦。n 据冯雪峰说,潘漠华“爱了一个礼教和世俗都不许他爱的女郎”,而潘漠华的哥哥“只因和情妇说了几句话,便被恶徒们捆到戏台上去示众”,最后含愤去世。这些遭遇反映在潘漠华的诗歌中,有的描写情人的坟墓,有的写残破的美梦。在深夜抄诗寄妹妹中潘漠华写道:“我狂写我底诗,来狂画我俩爱情的云山;我希望我俩在我底诗里,交流我俩爱恋的苦情。”当然,有时,诗人也会在苦恋、苦情中表现反叛与追求的勇气,如,寻找生命去等。n 4、汪静之的爱情诗写得直率而大胆,有股泼辣、粗犷的味。n 正由于汪静之的情诗写得“大胆”,所以,当时的“道学先生们”就看不惯了,于是汪静之的情诗一面世,他们就
46、进行攻击。例如,汪静之的过伊家门外(伊:她。当时一般都用“伊”指女她。后来,刘半农先生造了她、它、他三个字,才有了“她”字。)“我冒犯了人们的指摘,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我怎样欣然而胆寒阿。”道学先生们就指责说,诗中的“瞟”就是嫖,是轻薄,是不道德。(简直乱附会!)n 又如,汪静之的西湖小诗之十一:“娇艳的春色映进灵隐寺,和尚们压死了的爱情,于今压不住而沸腾着了,悔煞不该出家啊!”此诗一出,道学家们就攻击说,这首诗污蔑尽了天下的和尚。(好笑)n 面对这些道学家们的攻击,新文学的先驱们,如鲁迅、周作人拍案而起给予了反驳,并高度评价了汪静之这些情诗的价值。鲁迅在诗歌之敌一文中说:“诗歌是本以发抒
47、自己的热情的”,“纵使稍稍带些杂念,即所谓意在撩拨爱人或是出风头之类,也并非大悖人情。”鲁迅认为,汪静之的诗歌,“情感自然流露,天真而清新,是天籁,不是硬做出来的。”(全集7第238页。)周作人专门写了情诗一文一方面反驳道学家对汪静之诗歌的攻击,另一方面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分析了汪静之情诗的合理性,也给予了很中肯的评价。n 鲁迅的上述评价是很准确的。应该说,四位年轻诗人的情诗都是“天籁”。如果说,胡适为了使新诗“跳出旧诗的范围”,很费了些劲,而他的诗还是像“裹过脚的女人”的话,那么,“四位年轻诗人”的诗,则是“天足少女”,他们几乎随随便便就跳过了前辈们倍感艰难的旧格律的障碍,而像“开一代诗风”的
48、郭沫若一样,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n 同时,四位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专心致力于写情诗的诗人(比冯至还早)。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曾经指出:“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坦率的告白恋爱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更是没有。”从中国文学史的角度看,“湖畔诗人”的情诗,改变了中国文学的这种历史状况,这些“情诗”,用“爱情”的激流冲破了灵魂的牢笼,表现了五四时代特有的青春气息与人的解放的意识。这,正是湖畔诗人诗歌重要的历史价值之一。(over)n 六、李金发的诗歌创作n 李金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象征诗派的鼻祖。他于1920年开始写诗,1925年后相继出版了微
49、雨(1925)、食客与凶年(1926)、为幸福而歌(1927)等诗集。1919年,李金发曾赴法国留学学习雕刻,这一经历直接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n作为一个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的诗歌有自己的特点:n 1 1、把一系列灰色的意象入诗。、把一系列灰色的意象入诗。n 李金发不像初期白话诗人那样歌咏潺潺流淌的“小河”、美丽的“湖畔”,也不像徐志摩那样在异国他乡注目于“金柳”、“星辉”,他的笔下绝少春水、流云一类色泽明亮、充满生机的意象,充斥的是残缺丑病的意象,如,死尸、枯骨、寒夜、荒野、落叶、夕阳、残月、泥泞、污血等。他率先把西方象征主义表现丑恶、死亡、梦幻、恐怖的主题引入新诗坛,其中自然交织了诗人自己对“
50、丑”与“恶”的人生的悲观感伤以至颓唐的情绪。n 而注重构制“丑病”意象,以忧郁感伤为美,正是西方象征派诗人的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如,波特莱尔的诗。李金发也如此仿效,如他的里昂车中一诗:“细弱的灯光凄清地照遍一切,使其粉红的小臂,变成灰白”等。这类情感化了的意象固然新奇、独特,但由于充满了颓废的世纪末的情绪,且缺少反省,因此,影响了他诗歌的境界。n 2、通过象征性的意象来表现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印象、感受和种种复杂的内心情感。n 如,微雨卷首的弃妇一诗可作为代表。弃妇不仅是一个被遗弃的妇女,弃妇自身又是一个象征体,其中隐寓、凝聚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和人生感慨。全诗将“弃妇”的隐忧、哀戚、烦闷等化入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