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8篇.docx(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8篇第一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九年级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系统形成,对于道德和法治的相关内容了解也是少之又少,所以,对九年级阶段的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促进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高效进行,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引导学生学会“听”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学会高效地听讲,“听”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首要途径。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高效的听讲,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就道德与法治来说,一节课的内容会包括很多知识点,所以学生们在听新课时
2、就要将听讲的着重点放在重点、难点和易错点上面,要从第一印象上掌握这些知识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也会事半功倍。而学生们在跟随教师听复习课时,要善于听教师是如何将相关的知识点归纳得有条理、系统化。而学生们在跟随教师听一些練习课时,要善于听教师是如何灵活地运用相关的知识点来解决相应的问题的。学生们通过提高自己的听讲能力,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九年级学生即将进入高中,高中阶段的学习更加紧张,教师需要在初中阶段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经常思考,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探
3、究。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发现的能力,将知识学得活起来。九年级阶段道德与法治部分的考试更加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察,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每一个知识点该如何应用,具体的知识点应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将这些知识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够灵活地加以运用。例如,教师在讲解“正视发展挑战”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要仅仅采用“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而要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结合这部分内容,给出一系列的问题,然
4、后引导学生们去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如提出下列问题:为什么要重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最重要的国情又是什么呢?根据国情又该如何做呢?学生们跟随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们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思考探究,如果教师发现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立思考还无法解决相应的问题时,就可以适当地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相应的问题,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们的视野,打开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三、引导学生学会“记”九年级阶段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是开卷考试,而考试的内容大部分都已经在书本上
5、,这就使得部分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记笔记不够重视。其实,做好笔记对于学生的考试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记笔记、善于记笔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圈点勾画,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印象,同时,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做到有条不紊、有理可循,避免了学习中的盲目性。具体来说,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做笔记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抓住重点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抓住重点内容,要能够分清楚教材内容中的主次,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分清主要内容,重点记老师所补充的内容。2.要详略得当教师在引导学生记笔记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充分强调详略得当
6、的问题,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教师可能无法给学生们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记笔记,所以,学生在进行记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切不可因为记笔记而影响了课堂的听讲。例如,学生们可以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先记下一些轮廓内容,等课下的时间在进行详细的补充。总结来说,道德与法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来说,作为初中的政治教师,就要具备一定的使命感,真正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第二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工作,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但是
7、,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8、“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道德与法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
9、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
10、太滥。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惟师独尊不可取,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如何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
11、难以养成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难以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直气壮地讲。课堂上,教师不敢讲、泛泛讲、过多讲,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教学中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单,时机把握不好,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
12、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究竟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因此,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合作学习,必然有害无益。因此,在学习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适应社会。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第三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现在的新课标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小学思品课作为
13、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学科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和规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维方式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即学会做人,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社会化,将自然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而道德与法治更使人耳目一新,它突出的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通过一年多的教学试验,我明白了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以儿童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但使学生在兴趣、愉快中潜移默化的学习知识、培养品质,也给教师注入了更多、更新的活力。小学道德
14、与法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还未能紧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仍有些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家庭,重于“说教”,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甚至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背离的现象,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因为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现状而言并不乐观。学校教育学生,同学之间的小磨擦应文明解决,以理服人,而有些家长则对子女讲,要以牙还牙,不能吃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
15、与实际行为的矛盾。道德与法治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必须讲理。但教育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说教的弊病。学生从本性上不能接受“赤裸裸”的教育形式。这就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他们在思想上知道该怎么做,但实际行为却有很大反差。如学生知道乘车要让座的道理,但在实际乘车过程中,有几名学生能真正做到让座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这一问题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红灯停,绿灯行”。当小学生在路口碰到红灯时,他是听学校课堂上说的“停”呢?还是随人流“行”呢?不论是“停”还是“行”都对学生是一个疑问,“为什么学校里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社会上人的行为是不一致的?”这些问题,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脱离社会、家
16、庭、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说到底是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就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思考与对策。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丰富学生生活知识,提高其适应与创造生活能力,确立其积极生活态度,形成其健康人格为宗旨,通过教师的组织、参与、指导、帮助,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真正使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确立起健康向上、合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生活理念,优化其生活过程,提高其生活质量,构建起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让小学思品课教学成为回归生活的教学,让小学思品教育成为回归生活的教育
17、。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作为一名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过程中,我针对我班学生注重了以下几点:(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放心。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
18、实践的机会。有的说:“我长大了,我学习了很多知识,我行的,你就让我做吧。”有的说:“我长大了,我给爸爸、妈妈倒水。”有的说:“我长大了,我给爷爷、奶奶捶背。”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让他们在旁边看着。”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2)、再现生活情景,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活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
19、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儿童的眼光看社会,努力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多样化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学会把握自己生活的方向,学会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走进生活,认识社会,健康成长。学生平日里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感受可谓丰富多样,如果在课堂上再现学生的生活情景、生活场景,学生肯定会情趣盎然,再次得到与生活的亲密接触、体验、感悟,进一步明确生活中所蕴含的做人的道理。(3)走进
20、真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实践生活。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育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作用。(4)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展开要改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
21、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不同题材的主题课程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经过这些年教学的打磨,临沂市探索出以下两种较为有效的教学对策:“历史与文化题材”教学策略和“地理与环境题材”教学策略。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有关历史与文化题材的内容,都是以某一特定的“散点”事件出现的,选取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以事带史、以人带史,折射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了解我国近代的屈辱史、抗争史以及人类的文明遗产,没有系统完整的历史事件发展脉络。对于历史知识教学,鲁洁教授认为:小学不应过于强调历史的知识点,而应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不应教给学生一个个死板的知识点,而应呈现给学生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一
22、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赞歌。蕴涵人类经验的历史要成为联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桥梁,让儿童通过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将部分地理题材的内容吸纳其中,地理题材仅涉及了一些简单的地图知识和区域地理内容,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小学品德教材中的地理应该是生活的地理,人文的地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依托,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在学生自
23、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问题探究式学习体验活动的过程。题材不同,策略不同,教学的方法就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一周吃透教材,从德育资源库中搜集必用资料,并布置学生预习,引领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提出困惑,教师适当指导探究方法。课中老师根据策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合作、探究、交流的基础上有所“感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或深化认识,提升情感进而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广阔的地理空间。(4)触动学生幼小心灵,让良好品德引领生活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
24、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因此,在上课前,我都会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个块面的活动。可以这么说,活动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它的生命所在,那么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首先活动的主题来源必须使学生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时那种学习才是有效的。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小学思品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老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地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
25、德需要、道德困惑、思想难题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添、改,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资源,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使教学内容与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材资源,而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为“社会”进入课堂奠定基础。因为老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新课程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通过生活学会生活,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让品德教学真正地突显出它的有效性。要想真正教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师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
26、之花。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是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三者密不可分。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第四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教育的指向渐渐回归学生主体。道德与法治作为德育的重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明确教学方向,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从我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中选取其中三个,来谈一谈核心素养导向下的
27、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希望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产生些许积极作用。利用乡土素材,培养人文底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理念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实,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人文底蕴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首要组成部分。对初中生来说,人文底蕴是他们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重要素养,能为学生的长久健康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精神动力。教学实践证明: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出发,结合乡土素材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跟学生更为贴近的乡土素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促使学生主动捕捉所在地
28、域内的人文气息。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乡土素材的作用,在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学生人文知识、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例如,在讲守望精神家园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笔者在课前布置了实践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本地区名胜古迹、文化名人、民风民俗等。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做了准备,在课堂展示环节可谓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有的组用手抄报展示了实业家张謇、针神沈寿、书画篆刻大师王个簃、一代名医陈实功等南通历史文化名人;有的组展示了在蓝印花布博物馆学习扎染的蓝印花布作品;有的组讲述了小时候听僮子戏的有趣经历。利用乡土素材,不仅让学生留有深刻印象,还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
29、识,亦能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素材、课中展示分享感悟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人文底蕴素养。创设情景,强化会学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制造让他们展示自己日常生活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会学习的意识。例如,在讲学习新天地时,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前录制了一段短视频。该视频的编导、演员,由学生自荐或推荐担任,整个制作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笔者对视频内容进行审核,在技术上给予一定指导。视频内容主要呈现的是两名学生学习状态的对比:一位学生早读课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上积极参与讨论,课间主动跑办公室向老师提问疑难问题,放学后自觉完成作业,并进行自主拓
30、展训练;而另一位学生早读课上抄袭作业,课上打瞌睡,课间与其他班的学生追逐打闹,放学后作业做到一半就玩起了网络游戏,直至深夜。该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后,部分学生羞涩地低下了头,明显意识到了平日里自己行为的欠妥之处,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重要。通过创设真实情景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讲,进而强化学生学会学习的素养。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责任担当责任担当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
31、为此,教师要尊重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责任担当素养。例如,在讲丰富的社会生活时,为提升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在开学前的暑假里,笔者让学生自行设计、参与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当笔者让学生谈自己所参与的社会生活以及感悟时,常听到精彩的发言。有的学生参观了革命纪念馆和家教家风馆,表示要争做爱国少年,弘扬中华文化;有的学生参加了爱心助学公益活动,表示自己感受到好心人的善良和社会的温暖,要竭尽所能传播正能量;有的学生参与了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表示自己要成为讲文明、守规则的好公民,等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素
32、材便可源源不断地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自行感知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结束语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需求。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应该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教学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将学生打造成合格的社会公民。参考文献1孙瑞彦.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J.中外企业家,2019(23):215.2张亚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科學咨询(教育科研),2019
33、(8):180.3许晓杰.聚焦核心素养,努力打造道德与法治新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75-76.第五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开放性教学摘要:在课改全面推行的今天,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凸现出了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弊端,那就是“重说教”、“轻实践”,因而造成学生“知”“行”脱节、“说”“做”不一。其实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紧密结合的学科,作者旨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开放性导课,开放性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形式四方面着手,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真正实现知行的统一。
34、关键词:开放性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一、注重导课的开放性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品社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1、音乐渲染。针对小学生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容易被新异的刺激吸引这一特点,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导入新课,能很快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劳动光荣一课,教师可播放劳动光荣的歌曲让学生欣赏并跟唱,在学生受到美妙的歌曲感染之后,教师可顺势揭示课题。2、实验操作。运用
35、实验操作法有利于学生在动手、动脑操作中,很自然地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3、趣味游戏。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教师通过设计学生容易参与、趣味性浓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入课堂学习。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利用电教媒体、讲述故事、实物演示、小品表演、猜测谜语等,如果教师能在趣字上做文章,在开放上下功夫,就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告诉我们,各种导入方法各有各的特点,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条件与学生实际,灵活,交替地运用,才会使学生感到新鲜,使新课充满活力,从而达到开放性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二、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
36、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提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1、教材内容向生活开放事实证明,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真实、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期望目标。因此,只有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切合点,巧妙地选取学生的事例整合教材,才能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2、教学内容向社会开放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这说明只有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
37、活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形成。因此我本着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的思想进行教学。三、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德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品社课是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更应以德育人、以情感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应有充分的情感交流,以心灵撞击心灵,以心灵赢得心灵。为此,笔者认为教者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种和孩子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坦露一切,把个性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要实施开放化、活动化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1、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台
38、上台下式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妨改为茶馆式,即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团团围坐,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推选出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活动成果;也可改成组与组竞赛的对垒式。2、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让每个孩子的思维都被激活,让每个孩子的情感都受到激发,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茶馆式教学模式就为人人参与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四、尝试开放性的品德评价机制对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进行评价是品社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评价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特别是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测试效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
39、问题。近几年我在评价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和改革,通过尝试开放性的品德评价机制,明显提高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1、调整评价目标教师对学生在思品活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评价时,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关注生活和社会程度。2、充实评价内容在思品活动中,评价学生对道德认知的掌握,侧重于再认、再现能力;评价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能力侧重于合作能力及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评价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正确与否侧重于平时活动中的态度、真实表现及是否关注社会。3、尝试开放性品德成绩测试所谓开放性是相对于闭卷测试或开卷测试而言的,即测试内容
40、、测试时间、测试地点都开放。它无须教师或其他人员监考,不要求学生在教室或统一地点答题,测试时间长达一天。一天内若因调查、了解或实践活动影响了答题,时间还可延长,直到做完为止。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的开放性,必将引起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变化,从而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真正实现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强育人教育。当然,开放的内涵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地去探索。第六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道德与法治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
41、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道德与法治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一、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由于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
42、确定后,道德与法治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道德与法治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道德与法治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
43、的生活实际,违背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道德与法治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道德与法治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
44、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4、教学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氛围浓。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很少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
45、实践能力没有,更没注意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体验了哪些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统测试卷,并同教师经济利益挂钩。这些现象导致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常常被占用,三至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上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应试教育氛围浓。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道德与法治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二、应对现状的基本策略。1、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提高认识,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从思想上重视,加强道
46、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安排专门的教师从事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让道德与法治课,同时更要求任课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让道德与法治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笔者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我说:“确实,我们在生
47、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作用。2、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农村小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要改变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推行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渠道,以主体参与贯彻始终,以提高品社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笔者认为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