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一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质量评估【含答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936277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一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质量评估【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一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质量评估【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一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质量评估【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一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质量评估【含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单元质量评估(二十一)(第二十一单元)(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 此后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产生的影响是()A.贵族竞相追逐利禄B.世卿世禄制日益瓦解C.官僚政治得以确立D.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选B。根据“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可知,赏赐的标准不再重视血 缘因素,而重视功劳,说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日益瓦解,B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 现,排除;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开始确立,C错误;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材料反映 赏赐的标准不再重视血缘因素

2、,排除Do2.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 可知,这一时期 ()西晋泰普 zF日南朝宗室外戚19%38%7%19%38%世家大族49%64%78%49%64%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 .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选Bo根据材料中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代表门阀士族的世家大族在两晋南朝时期的官僚体系 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皇权与门阀势力在争夺国家权力中斗争激烈,故选B。 A、C、D不符合题意,排除。3.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 事奏裁,小

3、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A.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B.监察权力的不完整C.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D.凡事须向皇帝奏报选B。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代替皇帝作出决策”与材料中“大事奏裁”不符,故A错误;材料 中“巡按则代天子巡狩”,但“大事奏裁”说明其监察权力的不独立、不完整,实际上只是君 主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B正确;C与材料中“巡按则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不符,故错 误;D与材料中“小事立断”不符,故错误。4. 1367年,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设置了六科给事中,下表中内容 为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据表可知I,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设置()A.沿袭了唐朝三省六部制度吏

4、科监督文官的选拔、任命、考核等事项户科监督国家钱粮收支、仓储等礼科监督各项祭祀、封赠等兵科监督车事方略的制定、实施以及武官的考选、任命、赏功罚罪刑科对审判等进行监督工科监督各项建筑、水利工程的建造B.确立了直属六部的监察机关C.有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D.改变了当时的行政决策方式选C。材料中的“监督”说明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是监督六部的工作,这有利于维护封建秩 序的稳定,故选C;唐朝三省六部行使行政权而不是监督权,排除A;据所学可知,六科给事中直 属皇帝,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监察权,不是行政决策方式,排除Do【拓展延伸】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十大特征(1)御史是皇权的御用工具。(2)皇帝握有最高的

5、监察权。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4)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赏厚。历代统治者均注重监察官的遴选。(6)监察活动法律化。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监察方式多样化。(9)允许风闻言事。(10)监察权和行政职权混淆。5.(保定模拟)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出身者只有29 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土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 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A.科举是选官的主要途径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注重考察监察官员素质D.监察机构日益膨胀选Co根据题意可知明代监察御史的来源主要是进士,但不等于科举是选官的主要途

6、径,排除 A;明代监察御史的出身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排除B;根据“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 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可知当时注重考察监察官员素质,故选C;根据题意内容无法得出监察机构日益膨胀的结论,排除D。6 .(沈阳模拟)下面是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经历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文官制度改革的渐进性1805 年财政部设立了常务次官1833 年两官分途体制发物,报刊不断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1853 年提出摒弃“恩赐”主义1854 年实行任用制度1870 年进一步确定和完善录用文官制度科举制对英国选官制有影响英国选拔机制公平、公正文官制度的法治化、科学化A.B.C.D

7、.选Ao从表中内容可以看出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渐进性,故正确;1833年,中国是清朝时期, 录用官吏的做法是科举制,说明正确;公平、公正是对制的评价,材料没有体现,错误;材料 没有涉及法律,故错误。故选A。7 .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文官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 “两官分途”, 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 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 1930年占80%, 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 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8 .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C.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D.加

8、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选Co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占据美国政府的绝大部分,这种做法有利于使政府 行政避免受到政党政治的影响,保证公共行政的稳定性,故选C; “两官分途”主要是为了保证 公共行政的稳定性,并非削弱精英政治的影响,与缓和两党矛盾也没有必然关系,更不一定会 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排除A、B、Do8.日本在1885年制定文部省官制,并于1887年到1893年,颁布了文官任用令文官规贝 等,强调文官任用必须以合格为前提,对普通文官和高级文官进行严格要求。据此推知,日本文 官改革()A.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8 .由下而上逐步推动C.是列强殖民侵略的产物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选Ao

9、材料显示日本的文官改革逐步深入,不断规范,这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故A正确; 由“制定文部省官制” “颁布”等可知,文官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排除B;日本文官制 度改革是近代日本受到列强侵略后,主动学习西方、走向近代化的产物,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 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排除I)。9 .中国的儿童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形式,清朝前期在各类官学的入学人数只占到童生数的1%; 1905年以后,新式学堂学生人数以每年净增30万的速度扩大,1907年为人,1909年达到人。 在各类新式学堂中,幼稚舍、蒙养学堂、初等小学堂等初级教育占有相当比例。造成这一现象 的直接原因是()A.工业文明开始传入B.科举废除C.新

10、式学堂数量增加D.近代教育体系完善选B。结合材料给定的时间“1905年”,是清政府废除科举之年,故B正确;近代工业文明早在 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陆续传入中国,故A错误;新式学堂早在洋务运动期间就开始设置并逐步 缓慢增加,故C错误;根据史实不难得知,近代的教育体系并未达到完善的程度,故D错误。【拔高训练】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获“格致科进士并在 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教育近代化起步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C.科举制度依然存在D.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选D。由材料中的“进士”和“地质学”可知I,教育体制正在改革,新旧交融,故选D。10. 19

11、16年7月20日,孙中山在沪金星公司等欢送两院议员会上的演说中提出:“我国制 定宪法之初,则尚可乘机采用,且此之所谓三权者,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固可弗论,其他二 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即尽人之 所崇拜者也。”下面四位同学对此评论正确的是()“该设想早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即已得到完整体现”A. “说明孙中山推崇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科举选官制度”C.“可见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于欧美代议制”D. “反映孙中山完成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飞越”选B。由材料“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御史弹劾”可知,论述的是孙中山的“五权 宪法”,

12、其中后两权是中国固有的制度,故B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只实现了前三个制度,排除A; 材料没有比较中西制度的优越性,故c错误;D是在192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11 . 1929年国民政府法规定,参加高等文官需要具有以下资格之一:具有教育部承认的国外 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证,或者拥有国立或经立案的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 毕业证;或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或有专门技能或著作经审查及格者。该规定()A.说明中国教育水平落后B.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c.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D.旨在应对日本侵华需要选B。由材料可知参加高级文官有具体的学历和能力要求,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故B正确;法 规定本国

13、公私立大学毕业生和教育部承认的国外大学的毕业生均可参加文官,并不能说明中 国教育水平落后,排除A; 1933年公务员任用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排除C; 题干内容与应对日本侵华无关,且此时日本尚未开始大规模侵略中国,排除Do12 .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 演变过程:即从新中国成立初的家庭出身成分(贫下中农)一一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 模、劳动积极分子)一一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一 一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一一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 A.宗法实俗操控农村民主选

14、举B.时代需要影响村干部选任标准C.经济实力决定干部社会特性D.复杂历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设选B。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村干部任用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 为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干部任用重视劳动楷模;改革开放后,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需要具备个人魅力、经济实力的人担任村干部。由此分析,时代需要影响村干部选任标 准,故选Bo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官吏选拔问题,史书称为选举。汉武帝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下了一道严令郡国 必须举人的诏书。自此以后,举孝廉制度形成并得以贯彻执行。当

15、时各郡国人口多少不一,大 郡人口多至五六十万,小郡人口只不过二十万,两者所举孝廉名额相同,事实上很不平均。名额 不均,必然引起异议,所以至东汉和帝永元之际,又改以人口为标准,率二十万人岁举孝廉一人; 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此后,和帝对于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又实行优 宽政策,规定:“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 人。”稍后又有限年之制,非到规定年龄者,不得膺选。又后复加一度之,以检核被选举人之相 当学养。如是,则孝廉二字,遂完全成为当时一种获得参政资格之名号,与原来奖励孝子廉吏之 意义,不复相应。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

16、二 自7世纪以来,中国历代统治者就已规定了文字,人们通过科举就有资格成为高级文 职官员。1901年,清政府开始废除八股文章。代替它的是要求更清楚地解说四书五经 以及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和西方政治及学术的文章,并在1902年的各省中开始实行。政府认 识到需要一种西式公立学校制度,决定把书院改建为西式学堂。为了吸引学生进入新学堂,政 府同意给予学堂毕业生文官候选人的待遇。同时决定在国外高等学校水平以上学校毕业的学 生也有资格取得进士或举人的功名,但需要按照他们回国时的成绩来决定。绅士一一文人阶级 在政府废除科举后则另辟办学堂,因为学堂也能授予毕业生进士、举人和生员的学衔。绅士家 族送其子弟入学,希望

17、以此保持他们的特权。摘编自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孝廉选举制有何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 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官吏选拔制度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6 分)第题第一问特点,由材料一 “汉武帝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下了一道严令郡国必须举 人的诏书”得出皇帝强制执行;由材料一“名额不均,必然引起异议,所以至东汉和帝永元之际, 又改以人口为标准,率二十万人岁举孝廉一人”得出名额分配方式不断调整,最后按人口比例 分配名额;由材料一 “和帝对于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又实行优宽政策”得出名额分配上向 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

18、倾斜;由材料一 “稍后又有限年之制,非到规定年龄者,不得膺选”说明孝 廉选举制不断完善;由材料一 “又后复加一度之,以检核被选举人之相当学养。如是,则孝廉二 字,遂完全成为当时一种获得参政资格之名号,与原来奖励孝子廉吏之意义,不复相应”得出孝 廉选举从注重品行到成为一种参政资格;越来越注重公平公正性。第二问历史背景,由材料一“汉武帝在元朔元年必须举人”得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增加;由汉武帝“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得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由材料一 “当时各郡国人口多少不一,大郡人口多至五 六十万,小郡人口只不过二十万”得出汉代重视地方治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结合秦选官制 得出军功爵制和贵族政

19、治的衰落,急需创新选官方式;由材料一 “对于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 又实行优宽政策”得出化夷为夏等思想的影响。第题第一问变化,由材料二1901年,清政 府开始废除八股文章。代替它的是要求更清楚地解说四书五经以及论述中国历史、 政治和西方政治及学术的文章,并在1902年的各省中开始实行”得出内容上,用中外政治、历 史和学术文章取代八股文章;由材料二“为了吸引学生进入新学堂,政府同意给予学堂毕业生 文官候选人的待遇”得出授予新式学堂毕业生文官候选人待遇;由材料二“同时决定在国外高 等学校水平以上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有资格取得进士或举人的功名,但需要按照他们回国时的 成绩来决定”得出用授予功名奖励优秀海

20、外留学生回国;由材料二“绅士一一文人阶级在政府 废除科举后则另辟办学堂,因为学堂也能授予毕、也生进士、举人和生员的学衔”得出选官途径 多样化。第二问原因,由材料二“1902年政府认识到”并结合所学得出民族危机加深, 清政府被迫改革;由材料二“政府认识到需要一种西式公立学校制度,决定把书院改建为西式 学堂”得出八股取士无法适应近代化发展需要,创办新式学堂、新式教育成为历史趋势,八国 联军侵华后制度改革呼声高涨;由材料二“人们通过科举就有资格成为高级文职官员”得出传 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答案:(1)特点:皇帝强制执行;名额分配方式不断调整,最后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额;名额分配上 向少数民族

21、和边疆地区倾斜;孝廉选举制不断完善(逐渐有年龄限制;逐渐增加考核);孝廉选 举从注重品行到成为一种参政资格;越来越注重公平公正性。(任答2点,每点2分,共4分) 历史背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增加;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重视地方治理;巩固国家 统一的需要;军功爵制和贵族政治的衰落,急需创新选官方式;化夷为夏等思想的影响。(任答2 点,每点1分,共2分)变化:内容上,用中外政治、历史和学术文章取代八股文章;授予新式学堂毕业生文官候选 人待遇;用授予功名奖励优秀海外留学生回国;选官途径多样化(从科举选官向多种方式选官 发展)。(任答2点,每点2分,共4分)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被迫改革;八

22、股取士无法适应近代化发展需要;创办新式学堂、新 式教育成为历史趋势;八国联军侵华后制度改革呼声高涨;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 固。(任答2点,每点1分,共2分)(12分)以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材料一 宋初沿用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宋仁宗时,范仲淹以参知政事主持改革,要求 在录取进士时把策论和经学放在首位,以打破考生在试题中刻意追求文辞的华丽和形式的完 美,脱离为官所需的行政能力。殿试在唐代并未形成定制,也没有出现齐备的条法规范。宋太 祖时殿试成为常制,加在省试之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最终使北宋形成了地方“发解试”、省试 和殿试三

23、级制度。为了保证科举的公正性,避免世家权贵的干扰,杜绝公荐请托之风,宋太宗时 又实行了 “锁院”制度。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开始在殿试中实行誉录,即在收卷后,由专 人誉写试卷副本,考官根据副本评阅定等。摘编自刘术永略论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材料二1870年改革规定高级文官的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 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和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 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数学和自然等n门。从内容可以看出高级文官的以人文科学为 主,以基础理论为主,与担任文官职务具有实际价值的社会学、公共行政学不在范围之内;作为 选考科目的数学和自然

24、科学均为一般的基础知识,与担任高级文官几乎无直接关系。摘编自洪忠杰试析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科举制度的新变化。(6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内容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与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对现 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2分)第题据材料一 “宋初沿用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宋仁宗时,范仲淹以参知政事主持 改革,要求在录取进士时把策论和经学放在首位”得出内容上以策论和经学代替诗赋;据材料 一 “宋太祖时殿试成为常制,加在省试之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最终使

25、北宋形成了地方发解 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制度”得出确立殿试制度和三级制;据材料一 “为了保证科举的公正性, 避免世家权贵的干扰,杜绝公荐请托之风,宋太宗时又实行了 锁院制度”得出废除公荐制 度,实行锁院制;据材料一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开始在殿试中实行誉录,即在收卷后,由 专人誉写试卷副本,考官根据副本评阅定等”结合所学得出完善科举程序,实行糊名法和誉录 法。第题据材料二“必考科目选考科目高级文官的以人文科学为主,以基础理论 为主,与担任文官职务具有实际价值的社会学、公共行政学不在范围之内”得出文官知识结构 失衡,重文轻理;据材料二“作为选考科目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均为一般的基础知识,与担

26、任高级 文官几乎无直接关系”得出忽视科技的地位。第题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过程中要 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内容不仅要注重专业科目,而且要多方面考查;人才选拔方式的 多元性和创新性,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等角度分析回答。答案:新变化:内容上以策论和经学代替诗赋;确立殿试制度和三级制;废除公荐制度,实行 锁院制;完善科举程序,实行糊名法和誉录法。(6分,任答3点即可)特点:文官知识结构失衡,重文轻理;忽视科技的地位。(4分)启示:人才选拔过程中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人才的选拔不仅要注重专业科目, 而且要多方面考查;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2分,言之 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