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实施方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实施方案一、文化传承,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 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现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打造安全高效 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全面保护 传承历史文脉,打造内涵深厚、多元开放、包容和合的城市文化,彰 显齐鲁山水人文特色。二、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密切联动黄河中上游城市群,积极构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通道, 引领带动黄河流域整体提升。建立和完善黄河流域城市群发展协调机 制,共商对接国家战略的重大问题和省际重大合作事项。深化与省界 相邻城市的联动发展,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沿黄省区、国家综
2、合 运输通道间的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服务水平。三、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系统提升数字治理能力主动拥抱数字时代,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数据资源开 放共享、人民群众全面感知、发展活力充分迸发的智慧生态,提升城 镇智慧化治理能力,优化公共服务质量,促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打 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慧城市群。第一节筑牢城镇数字底座区(村居)提升工程,推动城市新建住宅小区智慧化建设,加快老旧 小区智慧化改造,2025年建成5000个左右的智慧社区(村居),2035 年基本实现智慧社区(村居)全覆盖。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提升农村 地区移动宽带网络服务质量,提高农村地区光纤宽带接入能力,实现 农村固
3、定网络接入能力和速率基本达到城市同等水平。完善面向农村 信息服务的信息终端、手机应用,加快乡村物联网建设部署,推动乡 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推动教育、医 疗、文化资源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智慧化公共服务水平。第五节构建区域创新高地落实科技强国战略,推动数据与产业深度融合,发挥企业创新主 体作用,推进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充满活力的创新城 市,为智慧城镇化植入可持续发展基因。一、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保障研发经费投入,十四五 期间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维持在9. 3%左右。建设大科学装置群,争 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装置在山
4、东省布局。到2025年,争 创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30个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左右山东省 实验室、300个以内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形成具有山东省特色的1313 基础研究平台布局。主动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5重大工程,积极参 与国家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建设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 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齐鲁科技创新大走廊和中科 院济南科创城建设。聚焦十强产业,高水平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在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 心,协同京沪高铁沿线城市打造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带。二、壮大创新型企业主力军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梯次培
5、育 更多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推动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 要发源地。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 2. 5万家和3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到50%左右。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科技资源支撑 型等不同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 特色载体。三、打造全国重要的人才集聚地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 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柔性引才力 度,支持外籍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来鲁工作,提供高效便捷的 人才签证、工作许可审批服务。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在
6、山东省 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打造一批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专 家服务基地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 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技能人 才多元化评价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 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赋予科研人员 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四、建设协同创新城市群优化数字经济生态,推进数字技术研发应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数字经济引领区。依托三大经济 圈产业布局,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引擎,引导城市间产业错位、协同发 展。超前布局人工智能
7、、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空天信息等一批 新型产业,推动数字经济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打造济南、青岛未来产 业集聚区,推动城市产业智慧转型,推动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 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培育多个具有国际影响 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级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 区,支持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积极构建工业大数据生态体 系,打造一批数字化应用灯塔工厂晨星工厂。四、深入推进双向城镇化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全方位开放布局,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加快城乡高质量融 合发展,形成更多首创式、差异化、集成性制度改革成果,全面推动 国内国外、区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产业协同发
8、展。第一节发挥内外循环枢纽功能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搭建战略性、引领性平台,增强全球资 源要素集聚配置能力,深化国内重点地区区域合作,培育发展城乡市 场体系。一、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充分发挥区位、产业、交通等综合优势,积极参与新亚欧大陆桥、 中蒙俄、中国一中南半岛、中巴等国际经济走廊建设。积极对接区域 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加强与东盟经济合作,打造中国一东盟 深度合作的重要门户、文化经贸交流新中心。推广班列+商业模式,提 高运贸产一体化水平。高水平建设临沂、胶州一带一路省级综合试验 区。二、加强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综合发挥与日韩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产业相融等优势,创新山
9、东省与日韩地方对话机制,打造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立面 向日韩高水平金融开放与合作机制,推进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 示范区、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支持中韩(烟台) 产业园与韩国新万金产业园深化合作。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 不断深化东亚港口联盟合作。举办对话关西日韩山东商务周、中日韩 产业博览会、日本、韩国、RCEP区域等3个进口商品博览会、黄河流 域跨境电商进口博览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支持青岛建设中日韩消费专 区。三、推进黄河流域协同发展打破区域分割和行政壁垒,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发展空间、配置发 展要素。探索建立黄河流域跨区域产业转移、园区合作、飞地经济的 成本分担和
10、利益共享机制,发挥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支撑作用,带动 沿黄城市形成分工协作、紧密联系的绿色经济带。深度挖掘整合沿黄 科教、文化资源,构建沿黄科创、文旅大走廊。推动创新平台对接, 加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郑洛新、西安等国家自主创新示 范区的对接,实现平台共享、资源共用。四、搭建高能级开放平台高标准建设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实施自贸试验区2. 0版,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运输来往、人员进 出便利化自由化水平。高水平建设中国一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 区,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在能源资源、基础设施、旱作农业、国际产 能等方面合作,构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打造上合组织国家
11、面 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加快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培育形成国 际一流的高端产业集聚区。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建立营商环境评 价全覆盖机制。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全面实施外商投 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外商投资促进、保护和 服务体系。深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统筹规 划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与国际质量、安全、卫生、环保、节能标准接 轨。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促进商品、服务、要素跨境 自由流动。建设国际仲裁服务平台,完善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 支持济南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五、畅通城乡市场供需体系实施产品提质工程、进口替代工程,扩大优质消费品
12、和服务供给, 显著提升国内市场份额。加强城市商圈规划,支持济南、青岛打造北 方消费中心和重要国际消费目的地,打造一批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 布局城乡融合新型消费网络节点。把县域作为统筹城乡商业发展的重 要切入点,完善县乡村三级商业网络,强化县城综合商业服务能力、 乡镇区域服务能力、村庄便民服务能力,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向乡村延 伸供应链服务,优化商品供给,营造点多面广、监管有力的县域市场 环境。建设便民生活服务圈、城市社区邻里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农村社区综合性服务网点,丰富适合农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供给,打通 绿色农产品入超、优质工业品下乡最先和最后一公里。第二节加快外来人口融入城市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
13、革,不断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增强外来人口城市认同感,着力缩小户籍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一、引导城乡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实行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居民凡在城镇居住或就业的,本 人及其共同生活的近亲属均可落户城镇,促进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 定居。畅通入乡返乡落户渠道,允许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 业创业地落户并依法享有相关权益,促进人口双向流动、合理分布。 建立现代化人口管理服务制度,加快建设电子证照和电子档案,推进 户口、居民身份证办理无纸化免填单,实现高频事项全省通迁通办。二、优化完善居住证制度探索居住证与身份证功能衔接并轨的实现路径,健全以公民
14、身份 证号码为标识、与就业居住年限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稳 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常住地供给。拓展居住证功能,增加居住证所 附着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办事便利,将保障性住房(含公共租赁 房)、职工基本医保及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纳入居住证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有序提高居住证与户籍制度衔接水平,提升居住证持有者落户便 利程度。三、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创业就业质量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扩大农业转移 人口城镇就业规模,实现就业率与城镇化率同向提升,城镇调查失业 率控制在5. 5%以内。推广农民工技能储备培训模式,引导农业转移人 口持续提升技能等级,延长职业发展通道。统筹发挥企业、职业院校
15、 (含技工院校)及公共实训基地作用,不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 能培训和职业教育质量。发展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业,培育一批骨干企 业和诚信机构,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水平。四、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加快完成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 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以退出上述权益作 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探索建立农村三权在依法自愿有偿前提下的 市场化退出机制,消除农民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强化农民工工资支 付保障,稳步提高工资待遇。五、健全人口市民化配套机制 依法依规开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就业创业、住房保障等领域省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和用地
16、供给, 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水平。进一步落实人地钱挂钩机 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提高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健全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 化挂钩相关政策,科学提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资金分配中常住人 口计算比例。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办法,增强财政保障 能力,积极推进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六、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认同感倡导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营造和谐温暖的社会氛围,提高农业 转移人口的市民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鼓励其 参与社区治理,加强人文关怀。在农业转移人口集中的产业园区建设 公共文化体育空间,并提供心理咨询
17、等服务,满足农业转移人口精神 文化需求。第三节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重塑新型城乡关系,优化城乡要素配 置,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乡村 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深化农业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完善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制度,进一步放活经营权。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房地一体的宅基地确权 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按照国家 统一部署,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允许农 村集体在符合规划用途和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通过民主程序把有偿 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
18、建 设用地入市。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比例。建立公共利益用地认 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 权能,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5年年收入10万元以上村庄占 比达到80%o二、强化财政金融投入保障建立健全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 合,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鼓励开发性、政策性 金融机构为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加大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覆 盖面和信贷渗透率,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金融服务作用。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将金融服务嵌入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形成农村金 融完整生态。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实现机制,建立农村产权抵
19、 押担保数据库,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健全农村产权信用 风险化解机制。三、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坚持适用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加大城镇通信网络、基础算力、智 能终端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全 面支撑城镇智慧化建设。一、优化城镇网络通信速率建成高质量、大规模独立组网5G网络,实现在重点企业、产业园 区、商务楼宇等场所深度覆盖以及城镇、重点行政村功能性覆盖。发 展第五代超高速光纤网络,推动城镇千兆宽带接入网络建设全面提速, 2025年年底前,布局100万个10G-PON接口,实现城镇家庭千兆接入 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加快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 部署,
20、加快济南、青岛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支持青岛建设互 联网国际出入口局,实现城镇网络通信速率全面升级。二、强化城镇基础算力支撑支持基础条件好、有实际需求的城镇,加快建设省级数据中心核 心区、集聚区。推动各市、县(市、区)结合实际布局一批普惠性超 低时延边缘数据中心,建设一批移动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全面支撑 民生应用和产业发展。支持有需求的城镇建设智能计算中心,全面支 撑人工智能应用发展。2025年年底前,建设50个以上高技术、高算力、 高能效、高安全的省级新型数据中心,在城镇布局200个左右的边缘 计算数据中心。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扩大总量、提高质量、 优化结构,加快培养农业
21、生产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 务、乡村治理和农业农村科技等各类人才。共同参与乡村人才培养。 完善涉农专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完 善农村工作干部培养锻炼制度和乡村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城市医生、 教师、科技、文化等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健全鼓励人才向艰苦地 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激励制度。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完善 覆盖乡村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分级分 类评价体系。四、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生 态补偿体系,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外溢。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 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22、,开展水流、森林、山岭、滩涂等自然 资源确权登记,健全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平台和交易规则。完善资源环 境价格机制,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全面实行排污许可 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推动受益 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第四节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融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 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一、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和整体竞争力。坚决扛牢农业大省责任,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 田控制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
23、粮于技战略,维护粮食安全。加强 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推进农业灌溉体系现代化改造,粮食综合 生产能力稳定在5500万吨。开展种源技术攻关,提高良种自主可控能 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有效降低粮食生产、储存、 运输、加工环节损耗,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推进农林牧渔循环发展。优化种植业结构,巩固蔬菜产业优势,高水 平建设海上粮仓,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二、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种植业、畜牧业、种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推动卫星遥 感、地面物联网、智能传感、大数据分析、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大 田种植、设施
24、园艺、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制种育种等领域的深度融 合应用,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打造济南、青岛、潍坊智慧农 业试验区。深度推进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大力推广应用新型智能农机 装备,推行互联网+农机作业,以农机装备智能化有力推动农业规模 化经营。持续强化农产品数字化管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周期可 追溯监管,释放优质农产品价值潜力。三、完善农村产业发展支持体系壮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农 民合作社纽带作用。培育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通过联合与合作成 立农民合作社。支持更多有条件的小农户改善生产设施条件,提升自 我发展能力。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完善产品供销体系,促进传
25、统 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 流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产权交易、检验检测认证等平台,完善商贸流 通、智能标准厂房等设施。引导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深化农业科技展 翅行动。加大农业领域山东标准建设,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 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培育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四、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推进农 村电子商务发展,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农村物流服务全覆盖。推进 智慧农业发展,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产销衔接 服务平台。优化提升各类农业园区,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产业强镇。把特色小
26、镇作为城乡要素融合重要载体,打造 集聚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完善小城镇联结城乡的功能,探索 创新美丽乡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模式,盘活用好乡村资源资产。加快 推动国家、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 行区,强化典型项目支撑,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五、深入推进均衡城镇化扎实迈向全民共同富裕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城市空 间、社会、资金等领域治理体制机制,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 人口全覆盖。第一节统筹区域联动发展一体布局深度融入全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发挥山东省处于北横、 东纵的十字交汇区位优势,按照统筹协调、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集 约高效的原则,
27、围绕一群两心三圈,构建适度集聚、分工协作、功能 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一、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密切联动黄河中上游城市群,积极构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通道, 引领带动黄河流域整体提升。建立和完善黄河流域城市群发展协调机 制,共商对接国家战略的重大问题和省际重大合作事项。深化与省界相邻城市的联动发展,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沿黄省区、国家综合 运输通道间的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服务水平。二、推动济南、青岛提升能级联动发展加快提升济南辐射带动作用和青岛开放创新功能,鼓励社保转接 互认、教育和医疗资源共享,打造错位互补发展的双引擎。织密济南 与青岛之间联系通道,构建济青科创制造廊带,打造世
28、界级先进制造 集聚带。以济南为中心,辐射带动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 东营六市一体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优先打造济(南)一淄(博)、济(南)一泰(安)发展轴。以青岛为核心,聚集形成潍坊 一烟台一威海一日照一体联动发展的沿海城镇高质量发展带。三、促进三大经济圈一体发展坚决破除经济圈之间、城市之间行政和市场壁垒,加强基础设施 互联互通,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经济圈城镇体系,形成多中心、 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做强做大省会经济圈,打造全 国数字经济高地、世界级产业基地、国际医养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目 的地。全面提升胶东经济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创新中心、 对外开放枢纽和黄
29、河流域开放门户。振兴崛起鲁南经济圈,打造乡村 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和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优势互补、 协调联动、一体建设。四、提升交通网络支撑能力五、青岛为中心,烟台、临沂、潍坊、荷泽等城市为节点,构建 中心凸显、内联外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力争在十四五末期全省公 路网密度达到188. 1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4400 公里左右,市内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600公里,通用机场数量达到 30个左右,2030年实现经济圈内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城市群内城市 之间2小时通达,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城市群。第二节推动城镇体系结构
30、均衡协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 市环境,补齐城市设施短板,增强城市承载力,建设一批宜居宜业的 现代化城市。一、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疏通老城区微循环,建设文化、体育、 休闲活动场地,完善老城功能,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建设公园城市, 开展公共开敞空间、城市公园、体育公园、社区公园等城市增绿工程 建设,打造一批具有高品质景观环境的城市特色片区和魅力街区。提 升城市设施支撑能力,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三级医院和高等 院校在大中城市布局,增加文化体育资源供给,推进文化馆、博物馆、 科学馆、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布局 建设
31、,完善交通、市政等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布局合理、经济高 效、绿色便捷、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促进人流、物 流、信息流高效便捷流动。二、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充分发挥县城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作用,统筹安排生产、生活、 生态空间,优化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增加基本 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 进公共服务、环境基础、市政公用等设施提级扩能。增强产业支撑能 力,引导县域特色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在中小城市集聚,优化发展劳 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努力形成小企业、大群 体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依托产
32、业园区、 特色小镇等产业集聚区。三、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按照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培 育发展卫星镇,遴选一批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积极对接城市需求, 承接城市发展外溢红利。精心打造专业功能镇,加强对占据区位优势 或具备独特资源的小城镇的政策保障和市场化运作水平,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精深加工、交通枢纽、商贸物 流、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聚力提升综合性小城镇,引导远离城市的 小城镇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好服务乡村发展。配套完善 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 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推动大中型搬迁安置点与周边小城镇统
33、一规 划建设,合理引导村(居)人口向县城、小城镇周边集聚。增强城镇 发展活力,培育10个镇区人口过10万、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新 生小城市和30个大城市卫星镇,新增一批全国百强镇,打造就地就近 城镇化示范区。第三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共享以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住房保障等为重点,努力办 好民生事业,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按常住人口规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科学统筹布 局商务、产业、游憩、消费等功能和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 等场所,促进城市空间机会公平。优化社区生活服务网络,打造包括 物流配送、便民超市、家政服
34、务等在内的15分钟社区服务圈。引导社 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多元化。开展无 障碍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深入 推进公共服务信息无障碍建设,实现无障碍提供、无障碍传递、无障 碍获取,打造更具包容性的无障碍城市。二、促进教育均衡供给保障与城镇常住人口规模相匹配的学位供给和教师编制,将农业 转移人口全部纳入流入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职业 教育保障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保障范围扩大至托育服务。以公 办学校为主,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异地升学考试制 度。稳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到2025年达到n. 3年, 203
35、5年达到12. 3年。三、提升医保社保服务水平巩固提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确保农民工 随迁子女疫苗及时、全程接种,保障农民工孕产妇健康管理纳入医疗 卫生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险参保率,着力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 保覆盖面。依法为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在内的职工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 险费。完善城镇线下大厅、网办大厅、自助终端、移动APP等社保服 务系统,构建线上线下结合、上下层级贯通的社保服务体系。四、提供可负担住房保障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统筹 实物保障和租赁补贴方式,合理扩大小户型、低租金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济南、青岛租赁住房供给,
36、逐步使租 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 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将符合条件的人才住房建设项 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探索发展共有产权住房。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居 住水平整体提升,到202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40平 方米。(一)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倡导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推动建设福利平等、机会公平、全龄 友好的包容性城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城市银发经济, 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性 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鼓励社会力量举办 养老机构,持续提升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2025年、2035年
37、分别 达到60%、80%o统筹人才引进、创业就业等资金,为青年人才提供教 育、就业、创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支持济南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 支持青岛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建立健全未 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和民政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设一批社区儿童公 园、儿童运动中心等满足儿童休闲娱乐需求的公共设施及空间,在中 小学、幼儿园周边,依托绿道打造与机动车完全隔离的安全无障碍学 径网络。扩大普惠性幼儿园和托育服务供给,发展早教中心、婴幼儿三、加快城镇智能终端部署加速推进NB-IoT窄带物联网和5G宽带物联网在城镇深度覆盖, 积极部署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感知设备。建设一 批物联
38、网平台,接入摄像、射频、传感、遥感和雷达等感知单元,建 立天地空三位一体的泛在感知网络,实现物联、数联、智联,增强城 镇立体化的智能感知能力。推动城镇实体感知设备和数据的统管共用, 综合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等现代化信息 技术,构建城镇运行数据底图,探索建设虚实交互的城镇数字李生底 座。四、推动城镇传统设施改造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市政设施、管 网、城市管理等领域应用。加快城镇智慧杆柱建设,推动各类挂高资 源开放,逐步推进具备条件的电力杆塔、通信基站、路灯、监测监控 设备等多杆合一、功能整合和数字化改造。支持建设城镇智能化综合 管廊,因地制宜设
39、置改造环境感知、状态监测、信号传输、运行控制 等智能设备,建成一体化综合管廊智能管理体系。推进城镇公用设施 智能化升级,提升城镇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轨道 交通等设施设备动态感知和智慧化管理能力。大力推广多表合一,实 现电、气、热等多种能源消费信息的集中自动采集和跨行业数据共享。综合性托育服务,利用三年时间将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 数达到3. 1个。五、做好民生兜底保障健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政策。建立 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困 难残疾人分级分类保障政策
40、,确保弱有所扶。完善城镇社会救助申请 和信息公示掌上办指尖办功能,推动数字救助体系建设,加强对低收 入人口智能化动态监测,实现家庭经济状况智能核对,做到精准识别 救助。第四节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和乡镇服务农民功能,推动城镇各类基础 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开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新局面。一、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科学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村庄建设,鼓 励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优化布局 乡村生活空间,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统筹城乡基 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加大以城带乡力度,推动 市政公用设施向郊区乡村和规模
41、较大中心镇延伸。完善乡村水、电、 路、气、邮政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 用,有序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运用电 代煤、气代煤、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改善农村集中居住社区供暖条件。二、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增加农村教育、医 疗、养老、文化等服务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优化 农村学校、幼儿园布局和办学条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 水平不低于所在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建立城乡教育发展共同 体。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健全城
42、乡医疗卫生服 务体系,完善医联(共)体运行机制,建设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优 化中心村卫生室、一般村卫生室和村卫生室服务点建设布局,积极推 行村卫生室产权公有。统筹城乡区域养老产业发展和设施布局,建立 多层次、广覆盖、城乡互补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力推进乡、村两级综 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三、建立全周期资金平衡机制四、县(市)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对省内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等提供有效转移支付。深化预 算管理制度改革,以绩效为导向优化支出结构,建立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城市财政资金支出制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市政工 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
43、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 灾、民生保障等领域补短板项目。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 基金(REITs)健康发展。支持引导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长期投资者 加大配置力度。完善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制度体系,持续推动 投融资市场化、规范化。第五节聚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积 极拓展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增收空间,鼓励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辛勤 劳动、创新创业实现增收致富,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健全城乡居民稳定增收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中间大、两头小
44、的橄 榄形社会结构。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 理增长机制。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完善由市场评价贡献、 按贡献决定报酬的制度体系,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健全再分配机制, 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公益慈 善等调节力度,提高精准性。探索建立先富帮后富、推动共同富裕的 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估体系。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确保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地方生产总值增速、农 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二、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落实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改善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环 境。健全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机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
45、营主体和服 务主体,开展家庭农场培育行动。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 民变股东,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农村居民 财产性收入。推广订单收购十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增强农民参与 融合能力,让农民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充分利用直播等新媒体 平台,鼓励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普通农户 等组织共同营销,开展农产品销售推介和品牌运作,推动农产品网络 零售收入持续增长。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到2035年,城乡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下降到1. 8左右。三、强化农村就业创业服务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开展生产托管、农技指导、信用评价、 保险推广、市场预测、产品
46、营销等服务,为农民参与产业融合创造良 好条件。选择一批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和物流园区等 作为基地,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服务。重点扶持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 的产业和企业,高水平建设农村就业基地,积极支持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鼓励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主要帮扶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 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第六节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协同高效坚持重心下移、科技赋能,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不断提升城乡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 人享有的城乡社会治理共同体。一、优化行政区划设置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47、化要求,以提高社会治理效率 为原则,遵循城镇化规律,科学优化行政区划设置,进一步增强中心 城区承载力和辐射力,稳步优化县级行政区划设置,加快建设区域副 中心;依法依规开展乡镇级区划调整,支持重点镇、改革试点镇建设, 合理实施乡、镇(街道)规模调整。二、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着力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 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为全面依法治省奠定坚实基础。加强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村(居)民会议和村(居) 民代表会议制度,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化、程序化。推动社会 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进审批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向基 层延伸,增强社区统
48、筹资源调配自主权。在城市社区居委会普遍设立 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督促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履行职责, 改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提升乡镇和村为农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农村 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三、构建社会力量全面参与的社会治理新局面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 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培 育规范行业协会商会、公益慈善组织、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加强财政 奖补、购买服务、税收优惠、人才保障等政策支持和事中事后监管。 支持和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提升城乡社区工作者 专业化能力,搭建更多志愿服务平台
49、,壮大志愿者队伍,健全志愿服 务体系。六、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 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 发展格局,紧紧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 总航标,坚持六个一的发展思路和六个更加注重的策略方法,以推动 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业转移 人口市民化为重点,以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为方向,深 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健全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好发挥山东半岛 城市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在新型城镇 化进程中走在前列,为新时代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