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1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谢灵运用他游荡在山水间的身影指出了一个方向,即和凶险的社会相对立的和谐而可亲 近的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自然在建安诗人那里是凶恶的,是社会凶恶的陪衬和帮凶,一直 到陆机,我们看他的赴洛道中作,自然也是令人退避的,是人生险途的征兆。但在谢灵 运那里,自然却是心灵的益友了:“清晖能娱人,游子檐忘归。”不但能由迷恋而忘归,而且 还能启发心智、安慰心灵。他是第一个发现山水的美感的诗人,他虽然没有说山水“可居”, 但他指出了山水的“可游”
2、,并在山水的美感与人的心灵之间架起了第二条山水与人之间互 通的桥梁。在这之前,一些哲人也谈到过山水,如孔子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孔子的山 水往往是伦理道德的象征,孔子由此架起了人与山水相通的第一道桥梁,即山水的“以形媚 道”与人内心的道德情操之间的桥梁。在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人隐于山水,正是看中了山 水的凶恶,因为山水的凶恶恰可衬显隐者的道德崇高。山水在这些隐者那里是没有美感而只 有道德感的。他们和孔子一样,是只有第一道桥梁的。正如陶渊明不是去描写田园生活的艰 辛,而是描写田园生活的美一样,谢灵运向我们展示的,也是山水之美。虽然他不至于真正 归隐山水,但山水之美经他阐发却深入人心了。他
3、架设了人与山水相通的又一桥梁。孔子的 是伦理的桥梁,他的却是美学的桥梁。伦理的山水使我们敬畏,而美感的山水却用供我们退 避栖身。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登池上楼明显地分为三层:叙事、写景、议论。叙事乃叙进 退失据的矛盾心境,然后从远跳青山、遥闻海涛的景色引发感慨,对人生有一番彻悟。写景 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他的名句,他自己得意,后人也激赏。议论部分却给人 言不由衷之感。就全诗来看,事、景、情的结合并不十分自然。春光怡人突转伤感,是了不相关而强作 高明;自我称许,也只会让读者掩口而笑;堆砌辞藻、雕凿失真的弊病也难免。总之,就题材开创和形式创新而言,谢灵运虽差可与陶渊明比肩,但若论单篇质量
4、和总 体艺术成就,如情、景、理的圆融无碍,人格与诗格的浑然一体,他怕还不能望陶之项背。但是,撇开诗艺不谈,到和社会政治相对隔绝的山水中去寻求摆脱痛苦,逃避现实中的 纠缠,以巨大的代价来换取心灵的平静,这就是陶、谢这一代人的新姿态。由于代价巨大, 谢灵运犹豫反复,并最终被体制吞噬;也由于肯付出这一巨大的代价,陶渊明不仅赢得了自 参 *考 *答 *案 , K解 析U LB. “实现了人格与诗格的浑然一体”错误,由“但若论单篇质量和总体艺术成 就,如情、景、理的圆融无碍,人格与诗格的浑然一体,他怕还不能望陶之项背”可知,是 “还不能望陶之项背”。故选Bo2. A.“孔子认为山水正是伦理道德的象征”“
5、这样的山水常常令人敬畏”错误,由“但孔子 的山水往往是伦理道德的象征”可知,原文有限制词“往往”,且这是作者的观点不是孔子 的观点。由“孔子的是伦理的桥梁,他的却是美学的桥梁。伦理的山水使我们敬畏”可知, 是“伦理的山水使我们敬畏:B. “因为在有些隐者心目中,山水只有道德感而没有美感,所以他们常用山水的凶恶来衬显 自己道德的崇高”因果倒置,由“在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人隐于山水,正是看中了山水的 凶恶,因为山水的凶恶恰可衬显隐者的道德崇高。山水在这些隐者那里是没有美感而只有道 德感的”可知,“山水的凶恶恰可衬显隐者的道德崇高”是原因,“山水只有道德感而没有美 感”是结果。D. “其中又以个性差
6、异最明显”错误,原文是“山水诗景与情的艺术建构呈时代、个体时空 差异”,没有体现哪个差异更明显。故C。3. A.描写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体现的是萧瑟、悲凉,没有体现山水的美感。B.描绘隐居之处的景色,用山水景色衬托诗人的清高风度,不是山水的美感。C.描写初春深林之中社鼓之声不绝于耳,夕阳照耀着打渔的人家。前者喧闹,后者宁静淡然, 给人一种美感。D.描写暴雨让路途充满泥泞,污浊的石浆纵横流淌。是诗人处境险恶,内心悲愤恐怖的体现, 没有美感。故选Co.由“依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之数,会意山水诗需要了解其概念内涵的构建要素” 可知,本题的答题区间在下文。由“有些山水诗标题明示诗作内容以
7、山水描写为旨归,依此,凭标题可剥离明显与山水诗对 立的诗作”可以概括出“旨归明确的标题:由“山水诗描写的自然对象应符合存在规律,是自然山水或自然山水上附着景物”可以概括 出“符合存在规律的自然对象”。由“山水诗中所言自然山水景物词句须在整诗中居主体地位”可以概括出“占内容主体的山 水描写”。由“山水诗,必以自然山水及其景物的审美为模写目标,绝非纯指山水表象”可以概括出“以 自然山水及其景物的审美为模写目标”。4 .第一段,将谢灵运诗中的山水与建安诗人进行对比,由此引出谢灵运对山水诗的贡献 他是第一个发现山水的美感的诗人,指出了山水的“可游”,并在山水的美感与人的心 灵之间架起了第二条山水与人之
8、间互通的桥梁。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之处孔子的山水往往是伦理道德的象征;谢灵运的山水是山水之美。 第三、四段,列举了谢灵运登池上楼一诗,指出其优缺点,然后在第五、六段与陶渊明 山水诗进行比较,指出二人不同的人生归宿。K答ku1.B2 . C. C3 .旨归明确的标题。符合存在规律的自然对象。占内容主体的山水描写。以自然山水及其景物的审美为模写目标。4 .首先引出话题,概括指出谢灵运对山水诗的贡献。然后将谢灵运与孔子作比较,突出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展现的不是道德感而是山水之美。 最后通过与陶渊明诗歌的比较,指出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以及二人不同的人生归宿。(解析6. D. “更突显文章维护生态平衡这一
9、主旨错误,保护树林只是他们做的事 情中的其中一件,本篇文章通过大老黑、三娃子和黑姑的生活主要展现了饥荒年代陌生人之 间能抱团取暖的美好人性,并不是“维护生态平衡”。故选:Do. A. “本文开头对黑姑病容和愁容细致入微的描写”错误,依据原文“他们后面又跟着一个 带病愁容的农家姑娘”“那个面带病容的姑娘叫黑姑,是大老黑的远房侄女”可知文章开头 只是简单交代了黑姑面带愁容和病容,并没有细致入微的描写。故选:Ao.“夜间林中的蚊子蜂拥而来,向两个瘦弱的人猛烈进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夜间 林中的蚊子当作人来写,写出了蚊子之多,表现了大老黑和三娃子工作环境的恶劣。把解板 工作比作“古老的音乐”,“他
10、们就像一对壁虎,胸脯贴住地面拉锯”把大老黑和三娃子比作 一对壁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老黑及三娃子对解板工作的专注和敬业。“他们先是站着解,接着就不得不佝偻着腰他们跪着,跪在地上解胸脯贴住地面 拉锯”通过“站” “跪” “贴”等传神的动作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解板工作的艰辛。7 .依据“大老黑和三娃子赤膊赤足,纵身下水,他们舍命捞,拖回来就舍命解。他们 常常在月光下架起一个大木桩,将木料劈成方块,弹上墨线,用四只大抓钉钉住木桩。人站 着,就用那把大锯子肢解木料。大老黑和三娃子光着上身,汗涔涔的胳膊鼓起一个个肉疙瘩”“他们先是站着解,接着就不得不佝偻着腰,最后,那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他们跪着,跪在 地上
11、解。当锯子移到木头最下端时,他们就像一对壁虎,胸脯贴住地面拉锯”可知大老黑勤 劳善良、吃苦能干。依据原文“这样摘下去,日后子孙要骂娘的,我们得管一管林子”“粗大的紫血藤是森林的 恶魔,用巨藤围绕树木,吮吸树汁,严重的竟能让整座山林渐渐颓败。要锯断它!大老黑 愤愤地说。那些光占领空间但早已衰败的古树,它们承受阳光雨露,可已经停止生长,它们 横七竖八,压制嫩苗,处处作梗。要搬掉它!大老黑说。那些抵御不了大自然的打击,被 雷炸裂的,被虫蛀空的,寄生在林中的树,它们瘫痪了。要拖走它!大老黑说”中对不同 的树木采取不同的办法,可见大老黑眼光长远。依据原文“大老黑整天乐呵呵的。他会唱川江号子,唱好多好多古
12、老的四川民歌,还会说 三国水浒”“大老黑的样子很神秘,又很兴奋”可见大老黑等人在逆境中能保持乐观 的精神。原文“后来才知道两个男的是陌路相逢,乡下遭了灾,在流落途中结识的” “黑姑点着一 盏豆油灯,抖抖瑟瑟倚在门口,给他们缝衣服。大老黑和三蛙子把解好的木板拿到镇上, 换来一点粮食和现款,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这个临时家庭的经济收支是由大老黑掌 管的。他对三娃子和黑姑的吃用开销相当大方,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等展现了饥荒年代陌 生人之间能抱团取暖的美好人性。依据原文“我和他们做了邻居”苦难中“我”在和他们做了邻居后,通过相互了解“他很 喜欢我”“有一次,他背着他们交给我一笔钱,要我替他保存”“谋生
13、之余,只要稍有闲暇, 两个解板匠,我,还有我那一大群牛,都参加了这项吐故纳新的工程” “我呆呆立在岸边, 心头袭上一阵难言的惆怅,可见“我”与两个解板匠结下了真挚的友情。K答案X. D6 . A.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夜间林中的蚊子当作人来写,写出了蚊子之多,表现了 大老黑和三娃子工作环境的恶劣,把解板工作比作“古老的音乐”,把大老黑和三娃子比作 一对壁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老黑及三娃子对解板工作的专注和敬业。通过“站” “跪” “贴”等传神的动作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解板工作的艰辛。7 .大老黑具有勤劳善良、吃苦能干、眼光长远等优秀品质。大老黑等人在逆境中能保持乐观的精神。大老黑等人展现了
14、饥荒年代陌生人之间能抱团取暖的美好人性。苦难中“我”与两个解板匠结下了真挚的友情。K解 析10.翻译为:进去洞里,里面透漏玲珑,钟乳石像天花散漫一样,下垂的样子好像 要落地。“之”作“入”的宾语,“其中”引出后面的陈述,二者中间需要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天花散漫”作“如”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若是“散漫垂垂欲落”则逻辑不通, 据此排除C项。故选:Bo11. C. “本文指的是道观”错误,本文的“丹房”应该是“神仙的住所”,并非“道观 故选:Co12.B. “认为苏轼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钟,而没看到上钟山亦然”错误,应是作者认为 苏轼没有看到两座山均因山形似钟而得名。故选:Bo.“隙”,
15、裂缝;“遭”,遭遇,相遇;“兹”,这;“然”,这样。译文:但凡有裂缝,风和 水相遭遇,都有噌锤鞫的声音,为什么只有这山(石钟山)是这样(命名)呢?“烛”,点着蜡烛;“气”,气候;“如。像;“许”,左右。译文:点着蜡烛攀登,地势平 坦,气候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的干燥粪便积累了一尺多。13 .结合原文相关语句“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 形论,不当以声论”可知,作者的结论是“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结合原文相关 语句“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日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日下钟山, 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
16、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 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吠锤鞫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 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 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 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 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 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 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可知,不是作者本人得出来的结论而是根 据他的亲家公
17、彭雪琴侍郎的陈述再进行总结概括出来的。K答案1. B10 .C. B11 .但凡有裂缝,风和水相遭遇,都有噌链鞫的声音,为什么只有这山(石钟山)是这样 (命名)呢?点着蜡烛攀登,地势平坦,气候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的干燥粪便积累了一尺多。 14.“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二山得名是由山的形来的。不是。彭雪琴。参考译文:苏轼的石钟山记感叹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至今游览石钟山的人,都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我的亲家公彭雪琴侍郎驻守江西时间最久,(他)对我说:“湖口县有两座钟山,一座在城西,在鄱阳湖边上,叫作上钟山;一座在城东,面临大江,叫作下钟 山。下钟山就是苏轼(游览)作记的地方。但是
18、苏轼说山石与风水相吞吐,发出的声音像音 乐演奏,这个恐怕不是这样。天下水中的山有很多,但凡有裂缝,风和水相遭遇,都有噌吠 链的声音,为什么只有这山(石钟山)是这样(命名)呢?我久住在湖口,每到了冬天水面 落下,则山下有像门一样的洞出现。进去洞里,里面透漏玲珑,钟乳石像天花散漫一样,下 垂的样子好像要落地。小路蜿蜒曲折,像龙一样。峭壁上都粘着干枯的蛤蝌,就像鳞甲似的。 洞中宽敞,左右可以通向别的(洞穴),可以容纳千人。最上层则昏沉黑暗不可辨别。点着 蜡烛攀登,地势平坦,气候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的干燥粪便积累了一尺多。旁边 又有小洞,像蛇一样爬着进入,(洞)又变得宽可以容纳三个人坐下。石壁
19、上刻着丹房两 个字,而且有很多小诗,语句都很好。比如写着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写 着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没有年代姓名,不知道是什么人作的。大概因为全 山都是空的,就像钟覆盖着地面一样,所以得到钟这个(山)名。上钟山也是中空的。这两 座山(的命名)应该以形状而论,不应该以声音来说。苏轼当天,就像从门口过而没有进入 它的室内一样K解析X 15.D.“暮春时节的典型意象”错,“梅花”不属暮春时节的典型物候。故选Do.“红叶青山水急流”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意思是,举头四望,两岸青山之 间,层林尽染,红叶夺目,只是水流迅疾,归行似箭。“急”字表面是刻画水流的迅疾,但 通
20、过“水急流”的刻画,可以想见舟行的迅疾,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 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依依不舍的心理状态。 从结构看,首句“解行舟”,第三句“人己远”,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那么,本句“红叶青 山水急流”写舟行迅急,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6 .本题具有开放性,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来解答,首先亮明观点,然后抓住特点,从艺 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等角度分析结尾句即可。如果认为许诗结尾更好,尾句“满天风雨下西楼”是一种景物描写,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 宕开写景,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相吻合。从艺术手法看,属于 以景结情式的结尾,
21、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 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如果认为贾诗结尾更好,尾句“离恨空随江水长”依依离情,却像那悠长的江水一样,绵绵 不绝。运用比拟修辞,“空随”二字似写诗人的“离恨”随行舟远去,把“离恨”具象化。一个“空”字,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而又恋恋不舍的深情。这种直抒胸臆的手法比借景抒情 更能表现离别的痛苦,感染力更强。K答案ID15. 急指“水急流”,间接写舟行迅疾。诗人目送行舟,觉得舟行太快,表达对友人的不舍。 承上启下,承接首句的“解行舟”,引出下句的“人已远”。16. 示例一:许诗结尾更好。“满天风雨下西楼”是景物描写,是
22、以景结情,比直抒胸臆(或 直接抒情)更显得含蓄委婉,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再登楼目送友人远去的不舍和牵挂之情。 示例二:贾诗的结尾更好。“离恨空随江水长”直抒胸臆,比拟,将抽象情感具象化,说“离 恨”可随江水远去,比许诗以景结情更富有感染力,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无可奈 何和痛苦难过。谢亭送别译文:唱罢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 在急急地东流.当天色已晚,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 个人独自走下了那西楼! 赏析: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 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
23、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 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 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劳歌一曲解行舟”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 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 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红叶青山水急流”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 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 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
24、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 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 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 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 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 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
25、下西楼。”句则是表明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 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 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 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 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 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 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 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
26、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 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 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 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前二句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二 句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笔法富于变化。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译文:在一个柳絮纷飞的时节,我告别了故乡洛阳,经过千里跋涉,在梅花开放的寒冬到了三 湘。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27、,盛衰荣辱,如同浮云一样,都是过眼云烟;可是,依依离情,却像 那悠长的江水一样,绵绵不绝。赏析:这是一首情韵别致的送别诗,一首贬谪者之歌。王八员外被贬长沙,因事谪守巴陵的作 者给他送行。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在政治上都怀才不遇,彼此在巴陵夜别,更增添了 缠绵俳恻之情。这首诗首先从诗人告别洛阳时写起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暮春时节, 柳絮纷纷扬扬,诗人怀着被贬的失意心情离开故乡洛阳,在梅花盛开的隆冬时分,来到三湘。 这里以物候的变化暗示时间的变换,深得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 来思,雨雪霏霏”的遗韵。开头两句洒脱灵动,情景交融,既点明季节、地点,又渲染气氛, 给人一种人
28、生飘忽、离合无常的感觉。回想当初被贬的情景,诗人不胜感慨,此时友人王八 员外也遭逢相同的命运,远谪长沙,临别依依,感慨万端:“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 水长J第三句所说“世情”,可包括人世间的盛衰兴败,悲欢离合,人情的冷暖厚薄等。而 这一切,诗人和王八员外都遭遇过,并都有过深切的感受。命运相同,相知亦深。世情如浮 云,更添离情缱绻缠绵,有如流水之悠长深远。结句比喻形象,“空随”二字似写诗人的心 随行舟远去,也仿佛王八员外载满船的离恨而去。一个“空”字,委婉地表达出一种无可奈 何而又恋恋不舍的深情。唐人抒写迁谪之苦、离别之恨者的诗作很多,可说各抒其情,各尽其妙。这首诗以迁谪之人送迁谪之人,离情
29、倍添愁怅,故沉郁苍凉,情致深幽。一结有余不尽,可称佳作。17.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重点字:指、迩)(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重点字:弩、何)(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重点字:省、知)K解析H A. “藩篱”的“藩”应读“fGn”; “靖山”的“靖”应读“xido”。B.,淖,的“淖”应读“nd。、C.正确。D. “范蠡”的“蠡”应读“廿”。故选CoK解 析11“群轻折轴”意思是轻的东西积多了,也能压断车轴;比喻听任小的坏事发 展下去,也能造成严重后果。结合语境“小腐败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大腐败”,符合要求。排 除AD。“瓦釜雷鸣”意思是
30、声音低沉的砂锅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 风一时。语境是“处于震源中心的比芒村”,使用不贴切,望文生义。“不蔓不枝”意思是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不芜杂,语境是 形容绘画,用错对象。“百身何赎”意思是拿一百个我,也无法把你换回来了;表示极沉痛地悼念。语境是亲人 罹难,使用正确。“首鼠两端意思是犹豫不决、动摇不定。语境是“在萨德问题上反复无常”,使用 正确。“如汤沃雪”意思是像用热水浇雪一样,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语境是一年的时间。望 文生义。错误的有。故选:BoK解 析A.成分赘余,“蝉联”就是“连续不断获得”的意思,“连续蝉联”语意重复, 去掉“连续
31、”;B.指代不明,“这一设想”指代不明,“能否利用微信报警呢”是疑问句;C.搭配不当,“产生各种谣言充斥网络”错,在“产生”后加“的”;D.正确;故选:DoK解 析122.第一空,依据后文“因为近海是造礁珊瑚的地盘,黄褐色套装是造礁珊瑚的标 配”可知,这里应填写“珊瑚”的颜色,可填:那里的珊瑚多为黄褐色。第二空,依据后文 “虫黄藻是一种单细胞海藻”可知,这里应引出“虫黄藻。可填:是其体内虫黄藻的功劳。第三空,依据后文“权当交了 房租”可知,这里应写虫黄藻对珊瑚的作用,可填:也供 给珊瑚虫生长使用。23.依据“严格说来,造礁珊瑚的珊瑚虫本身近乎透明,之所以呈现黄褐色”可概括为:造 礁珊瑚呈黄褐色
32、是因为珊瑚虫呈黄褐色。这是最直接的原因。依据“之所以呈现黄褐色,是 其体内虫黄藻的功劳”可概括为:珊瑚虫呈黄褐色是因其体内的虫黄藻呈黄褐色。依据“虫 黄藻是一种它体内配备光合色素这种光合色素呈现的颜色就是黄褐色”可概括 为:虫黄藻呈黄褐色是因其体内光合色素的颜色是黄褐色。这才是根本的原因。注意K答 案R 要按照逻辑递进的顺序组织,按照由直接原因到根本原因的顺序进行整理。此外,要注意字 数的限制。K答案.那里的珊瑚多为黄褐色是其体内虫黄藻的功劳也供给珊瑚虫生长使用22 .造礁珊瑚呈黄褐色是因为珊瑚虫呈黄褐色珊瑚虫呈黄褐色是因其体内的虫黄藻呈黄褐色虫黄藻呈黄褐色是因其体内光合色素的颜色是黄褐色.
33、K例文D做一棵有判断力的苇草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是帕斯卡尔哲学代表作思想录中的名篇,它揭示了人之所以 伟大的根本在于思想:“只有思想,才能令人真正的伟大“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然 而,人虽然具备“会思想”的天然属性和比较优势,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拔节长成“会思想的 芦苇”。“会思想”当然不是胡思乱想和吠形吠声,而是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 思想”之思想。比如,有人参与公共话题讨论时,完全不讲事实、常识和逻辑,不是“我不 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而是搞意见垄断和话语霸权;不是以偏概全 偏听偏信,以自己“选择性接受”获得的片面信息作为唯一权威结论,就是刚愎自用固执己 见,对
34、与自己不同意见发动网络暴力和秽语攻击,甚至现场动粗或约架决斗将“嘴仗”升级 为“肉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洞见:“考察一个人的判断力,主要考查他信息来源 的多样性。有无数的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的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的,颠倒的 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希特勒统治德国期间,举国陷入暴力与谎言 之中。为了维护极权,希氏施以两个手段:利用盖世太保监视民众一言一行,一旦有“风吹 草动”便将人拉入监狱,甚至很多人被秘密处死;另一手段便是动用国家机器,不断利用媒 体宣传“纳粹思想”,不断制造谎言达到洗脑目地。“纳粹喉舌”“创造希特勒的人”戈培尔 曾毫不隐讳地公开叫嚣;
35、“宣传只有一个目标一一征服群众。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 段都是好的。”无独有偶,昭和十六年(1941年),日本山梨县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笔记中, 大量记录了崇拜日本军队、崇尚侵略的内容。在那个疯狂时代,如是作文甚至命题作文要求 小学生必须完成,而且老师要检查批阅,藉此向他们强制灌输军国主义思想。在如此这般洗 脑的土壤上,谁又能长成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呢?人作为“会思想的芦苇”,一旦停滞思想,势必导致大脑虽长在自己头颅上,思想却存 活于别人大脑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者,也被称为乌合之众。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 研究一书中洞见,当个人为孤立个体时,有着自己鲜明个性特征,当个人融入群体后,其 所有个
36、性都会被群体湮没,个体思想就会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 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勒庞阐释了为何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 “狂热”“轻信”的特点,而统治者又是如何“正中下怀”利用之,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的。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外因 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作为“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拔节长成“会思想的 芦苇”,抑或夭折异化为不能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归根到底取决于自己能否于“乱花 渐欲迷人眼”中,恪守住追求真理、尊重事实、敬畏常识、讲求逻辑的为人底线,进而做到 刚正不阿、不被绑架、拒绝裹挟、
37、特立独行。己的生命与本性,而且赢得了后世广泛的尊敬与向往。(摘编自鲍鹏山风流去)材料二:山水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最大分量。自先秦迄南北朝,山水诗尚处成型之中,至唐 宋则大放光彩。”原始以表末”可辨别时异,“释名以章义”须定要素,此乃山水诗研究之旨 归。人类自诞生之时就与自然山水建立了紧密关系。礼记郊特牲之蜡辞言“土反其 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人与山水景物情感关系的最早文字记载。其 后诗经楚辞中自然山水的描写愈发浓郁。汉赋夯实了山水诗基础。司马相如的子 虚赋、杨雄的蜀都赋、班固的两都赋等,皆极尽模山范水之能事。至晋末,游仙诗 为山水诗的到来开山辟道,而玄言诗以自然山水为道具
38、,为山水在诗中独立地位的获得挣得 了契机。谢灵运被公认为首位大量写山水诗者,他推动了 “理过其辞、谈乎寡味”的玄言诗 向山水诗的转换。及至谢眺,山水诗步入成熟。依“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之数,会意山水诗需要了解其概念内涵的构建要素。有些山水诗标题明示诗作内容以山水描写为旨归,依此,凭标题可剥离明显与山水诗对 立的诗作,如观书有感。有些山水诗的标题指向性不明显,需关联其他要素来定断,如 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从内容来看应归为山水诗类。山水诗描写的自然对象应符合存在规律,是自然山水或自然山水上附着景物。若“山水” 非真非实、幻化神怪者,则可排之在外。如王维的画所言山水景物与自然虽有异,但仍 合
39、自然客观山水特性,所异乃因艺术表达之故。山水诗中所言自然山水景物词句须在整诗中居主体地位。诗经中多有提及景物,但 诗篇中山水字句于全诗比重偏少。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中山水词句的文字数量也不具优 势,亦难入山水诗之列。自谢灵运后,诗作多自然山水景物,且诗中自然景物比重过半,故 其诗大多皆入山水诗。山水诗,必以自然山水及其景物的审美为模写目标,绝非纯指山水表象。王夫之姜斋 诗话中有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 中情J山水之美应以“即目所会”之感为主,无须深究侧义。如泊船瓜洲前三句写景, “即目所会”之意即绘山水之美。当然,会意山水诗还需理会其内涵美的艺术表达。
40、山水诗展现“即景会心”之美须凭借 恰当方式,美与表现美的艺术手段须相容。自然异彩纷呈,景物千差万别。艺术手段的丰富 性为山水诗必然和定然的表现。山水诗景与情的艺术建构呈时代、个体时空差异。大体而言, 唐代山水诗情景结合紧密,宋代山水诗情景结合疏密有间。(摘编自陈显锋中国山水诗意识代变及山水诗艺术内蕴探析)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灵运虽然没有真正归隐于山水,但他将自然视作心灵的益友,发现山水之美并将之阐发 得深入人心。B.谢灵运为逃避现实的纠缠而到山水田园中寻求宁静,诗歌成就可与陶渊明比肩,实现了人 格与诗格的浑然一体。C.人类很早就与自然山水建立了紧密关系,
41、山水诗意识是在时代演变中确立的,山水诗也是 在代变中发展成熟的。D.不可单就标题来判断诗歌类别,可依照内容来辨别类属,如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 应归为山水诗一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山水正是伦理道德的象征,由此架起了人与山水相通的伦理的桥梁。这样的山水 常常令人敬畏。B.因为在有些隐者心目中,山水只有道德感而没有美感,所以他们常用山水的凶恶来衬显自 己道德的崇高。C.对山水诗进行研究时,必须重视探究山水诗发展的始末,了解它的流变;解释各体的名称, 从而阐明其意义。D.山水诗内涵美的艺术表现手段丰富,其景与情的艺术建构也呈时代、个体时空差异,其中 又以个性差异最
42、明显。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中“山水的美感架设起人与山水相通的美学的桥梁”这一观点的 一项是()A.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曹操苦寒行)B.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常建宿王昌龄隐居)C.深林闻社鼓,落日照渔家。(陆游初春杂兴)D.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会意山水诗需了解其概念的构建要素。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概念的构建要素。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二)现代文阅读H (木题共1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山间解板匠凌耀忠我常常想起西双版纳密林中的两个解板匠。他们是千里迢迢从四川来的。两个中年人拾一把大锯子,锯子出奇的长,足有三米,尖 锐的三角齿
43、像要刺破青天。他们后面又跟着一个带病愁容的农家姑娘。我和他们做了邻居。开头我认为这是一个家庭,后来才知道两个男的是陌路相逢,乡下 遭了灾,在流落途中结识的。年长的叫大老黑,年轻的叫三娃子,那个面带病容的姑娘叫黑 姑,是大老黑的远房侄女。那一年雨季来得早。从澜沧江分解出来的支流像脱缰的野马,山洪洗劫森林、田野,狂 风肆虐,将百年老树连根拔起,又随心所欲地抛入大河。毗邻小镇的孔雀河里漂满了从上游 滚滚而下的大树。它们淤塞河道,撞拦行船。大老黑和三娃子赤膊赤足,纵身下水,爬上这 一匹匹狂奔的“野马”。他们站在大树的躯干上,用长竹钩把它们引导到岸边。小镇的居民 远远地站在岸边,朝波涛里的两个人影指指点
44、点:“这两个解板匠像有两条命。”他们舍命捞, 拖回来就舍命解。他们常常在月光下架起一个大木桩,将木料劈成方块,弹上墨线,用四只 大抓钉钉住木桩。人站着,就用那把大锯子肢解木料。大老黑和三娃子光着上身,汗涔涔的 胳膊鼓起一个个肉疙瘩。夜间林中的蚊子蜂拥而来,向两个瘦弱的人猛烈进攻。他们纹丝不 动,他们不敢让这种古老的音乐有一刻的停顿。他们先是站着解,接着就不得不佝偻着腰, 最后,那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他们跪着,跪在地上解。当锯子移到木头最下端时,他们就像 一对壁虎,胸脯贴住地面拉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呵!夜阑更深,山间的淙淙流水伴着 他们的解板声,一切显得那么沉重,压抑,令人窒息!黑姑点着一盏豆
45、油灯,抖抖瑟瑟倚在门口,给他们缝衣服。三更天了,她嗫嗫嚅嚅对他 们说:“睡觉吧,明儿再解。”“今夜要解完,明天等着换米吃。”黑姑哭了,泪珠落在满是补 丁的肩上。大老黑和三蛙子把解好的木板拿到镇上,换来一点粮食和现款,维持最低水平的 生活。大老黑整天乐呵呵的。他会唱川江号子,唱好多好多古老的四川民歌,还会说三国 水浒,他很喜欢我。黑姑手很勤,什么事都会干,两个男人的吃喝穿戴靠她一人操持。她常常随我一路进山。我放牛,她在林中采蘑菇,打竹笋,挖野菜,掘山药。她告诉我,她 爹妈都死了,大黑叔把她带出来逃荒。这个临时“家庭”的经济收支是由大老黑掌管的。他对三娃子和黑姑的吃用开销相当大 方,而他自己却省吃
46、俭用。有一次,他背着他们交给我一笔钱,要我替他保存。大老黑的样 子很神秘,又很兴奋。那年代,森林保护法早被遗忘了。人们放火烧山,滥砍乱伐,农场的推土机每天都在奋 力拓荒,一座座山林被摘掉了翠绿的衣冠。生态失去平衡,西双版纳下霜了。大老黑懂这个道理。他说:“这样摘下去,日后子孙要骂娘的,我们得管一管林子。”他 带着三娃子,有时叫我也去,我们的足迹踏遍了孔雀河方圆百里的森林。粗大的紫血藤是森 林的恶魔,用巨藤围绕树木,吮吸树汁,严重的竟能让整座山林渐渐颓败。“要锯断它!”大 老黑愤愤地说。那些光占领空间但早已衰败的古树,它们承受阳光雨露,可已经停止生长, 它们横七竖八,压制嫩苗,处处作梗要搬掉它!
47、 ”大老黑说。那些抵御不了大自然的打击, 被雷炸裂的,被虫蛀空的,寄生在林中的树,它们瘫痪了。“要拖走它! ”大老黑说。谋生之 余,只要稍有闲暇,两个解板匠,我,还有我那一大群牛,都参加了这项吐故纳新的工程。秋去冬来,他们不得不走了。就在这时,黑姑的婚事闪电般地决定了。那是大老黑热心 撮合的,黑姑和农场的一个退伍军人订了婚。大老黑当着三娃子和黑姑的面,把我替他保存 的钱取出,整整三百块。大老黑喜滋滋地捧着钞票递到黑姑手里,他说是给黑姑办嫁妆的。大老黑和三娃子依旧孑然一身。他们扛起那把大锯,登上一只渡船要走了。船到河心时, 黑姑朝河边奔来。大老黑他们是瞒着她走的,叫我不要告诉她,怕她伤心。黑姑凄
48、厉地喊着 两个解板匠,嘶哑着喉咙不停地喊着。她木然地踩进河水,向帆影拼命摇手。她不顾我的劝 阻,依然那么执着地摇着,喊着。我呆呆立在岸边,心头袭上一阵难言的惆怅(节选自萌芽)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黑姑是大老黑的远房侄女,父母双亡后大老黑带她出来逃荒。她勤奋能干,这个临时“家 庭”中两个男人的吃喝穿戴全靠她操持。B.大老黑不仅会唱川江号子,唱好多好多古老的四川民歌,还会说三国水浒,可见大 老黑多才多艺。C.为给黑姑置办嫁妆,大老黑背着三娃子和黑姑让“我”替他保管三百元钱,并热心撮合了 黑姑和农场的一个退伍军人的婚事。D.文中写“农场的推土机每天都在奋力拓荒”,在歌颂小镇居民勤劳本色的同时,更突显文 章“维护生态平衡”这一主旨。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头对黑姑病容和愁容细致入微的描写,为下文揭示灾荒这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