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932362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实施方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实施方案一、发展基础一、农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粮食主产区地位 进一步巩固。有效应对非洲猪瘟严重冲击,生猪生产实现快速恢复, 2020年末生猪存栏恢复到1569. 9万头,出栏恢复到2218. 3万头, 继续位列全国第十位,生猪外调653万头,外调量持续稳定在全国前 列。蔬菜面积产量稳步提升,设施蔬菜总面积86万亩,蔬菜年产量达 到1834万吨,比2015年增长了 39. 8%o水果、茶叶、水产品、禽蛋、 牛羊肉年产量分别达525. 4万吨、8. 0万吨、262. 8万吨、61. 2万 吨、17. 8万吨,与2015年相比均有不同幅

2、度增长,米袋子菜篮子量 足价稳,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九大工程和农产品加工七大行动,创新开 展绿色食品产业链建设,着力打好龙头昂起、加工升级、产业融合组 合拳,重点打造了稻米、生猪、水果、蔬菜、小龙虾等优势特色产业 链,粮食、畜牧、水产、果蔬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茶叶、中药材、 油茶均超百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打造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 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农业 农村现代化道路。第二节基本原则一、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壮大集体

3、经济,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 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切实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 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坚持乡村系统理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 全省乡村振兴一盘棋,深入挖掘多功能的乡村美丽价值,注重协同性、 增强关联性。三、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新发展阶段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 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农业 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四、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构 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

4、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五、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开放度,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 调动各方面力量优先投放农业农村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乡村 振兴,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内生动 力。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 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产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 感明显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持续提升,总产量稳定在430亿斤以上,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079 万亩;生猪

5、产能巩固提升,其他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水平。农业 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稳步提升,农业生 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科技 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 值比达到2. 8 : lo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 局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 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农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精神文化生活 日益丰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高 素质农民队伍加快建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

6、收入达到23800元左右,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比降低到2. 22 : 1。乡村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 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乡风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农村改革全面深 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农业全面升级,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更加巩固,农业科学技术、 设施装备、绿色发展、经营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 力大幅度提升,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全面进步,乡村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改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更加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乡村基本建成。农民全面发展,文化素养 和就业技能

7、显著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台阶,现代农 民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支撑力量。城乡全面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 制机制更加完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基本形成,城乡基础一体化和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主要帮扶 政策总体稳定,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 好的生活,逐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第一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 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核查

8、, 实行动态管理。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加强数据共享,充分 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监测准确性,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建立农 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走访发现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 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 返贫。对纳入监测的对象,坚持因人因户精准施策,综合实施医疗、 教育、养老、低保等各项保障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 坚持开发式帮扶,激发其内生动力,引导勤劳致富;对丧失劳动能力 或无劳动能力的,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 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二、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建立健全易致贫返贫人口快速发

9、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 入帮扶政策范围。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和联控联保责任机制,确保 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 不失学辍学。落实教育帮扶资助政策,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 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巩固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 兴战略。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农村危房改 造等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 和地震高烈度防范地区农房抗震改造,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 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巩固维护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持续加强农村 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 障水平。按照

10、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求,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 后评估系统。三、加强易地扶贫搬迂后续扶持强化后续帮扶措施,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体系,确保 搬迂群众搬得出、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 扶持,强化后续产业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积极促进安置区产 业发展,盘活迁出地农业农村资源。优化安置社区治理,落实属地管 理责任,完善资金支持、产业就业、社区管理、社会融入等一揽子政 策,推进宅基地复垦和土地增减挂、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等工作,加 强社区治理信息反馈与沟通,提升安置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将安 置社区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的重点范围,基础设施投入 优先保障安置社区。

11、促进搬迁群众融入社区,充分发挥社区作用,积 极开展心理咨询、邻里互助服务,加强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打造 社区文化室、图书馆、健身馆等文体设施,鼓励社区高效率开展形式 多样的社区服务及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活跃文化氛围。挖掘乡贤等 草根精英在后续帮扶过程中引领社会组织发展,发动搬迁群众参与热 情,培育社区公共精神。落实定期回访制度,建立关心关爱机制,定 期回访搬迁脱贫人口和同步搬迁的其他困难群众,及时帮助其解决生 产生活困难。第二节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一、推动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引导各地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突出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发 展空间大、市场前景广、带贫效果佳、适合本地发展等标准精准选择

12、 主导产业,注重质量优先,通过扶持建设产业基地,做大做优主导产 业。打造提升带动主体,稳定带动主体培育数量,加强龙头企业、农 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致富带头人等主体的建设管理,发挥对脱贫人 口的带动增收作用,实现利益联结机制稳定。优化保障产业扶持资金, 保证财政扶持资金投入,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优化调整信 贷资金投入,落实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强化风险防范,支持脱 贫人口通过生产稳定增收。持续强化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的运维管理,确保发电效率稳定,规范电站发电收益分配,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 经济,通过设置公益岗位、开展小型公益事业和实施奖励补助,稳定 支持带农增收作用。二、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

13、业强化稳岗拓岗,通过特色种植业、规模养殖业、乡村服务业、休 闲旅游业等业态带动就业;加大劳务输出组织力度,切实稳定外出就 业;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支持脱贫地区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 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基础设施等涉 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吸纳脱贫人口就业务 工;延续支持就业帮扶车间的优惠政策;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 护林员和公益性岗位政策;规范公益性岗位管理,健全按需设岗、以 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强化就业服务。建立送岗 下乡、现场招聘、线上线下信息发布、点对点输送对接等服务体系, 确保脱贫人口就业、务工、转岗信息畅通,重点保

14、障失业人员及时就 业。强化就业信息监测。完善就业监测系统,加强就业信息常态化管 理,定期监测就业务工信息,及时更新维护信息;重点做好易返贫致 贫人口就业失业情况的监测,完善动态管理台账,健全定期跟踪调度 制度,及时落实帮扶责任。加强就业培训服务。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 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就业技能、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创业等培训,切实提高脱贫劳动力就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建 立健全就业稳岗长效机制,引导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和返乡人员就业, 鼓励其自主创业,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补贴。三、改善脱贫地区发展条件加强脱贫地区交通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脱贫地 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15、重点谋划建设一批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 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加快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项目建设,进一步提 升脱贫地区对外交通通行能力。推进县道提升和通村公路建设。推进 脱贫地区水、电、物流、通信网络建设。加强脱贫地区农村防洪、灌 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支持脱贫地区电网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 电力保障能力。巩固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覆盖质量。进一步完善脱贫地 区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提升农村寄递物流服务水平,实施快递 进村工程。推动脱贫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按照乡村建设行动 统一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在脱贫村开展美丽 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推动脱贫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厕所 革命、

16、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巩固健全脱贫地区村庄 环境常态化长效管护治理机制。第三节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供养人 员、农村低保边缘及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 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 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各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 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 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早发现、早干 预、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对有劳 动能力的农村

17、低收入人口,有针对性地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 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提高劳动收入。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农 村低收入人口,以现有保障体系为基础,继续保持兜底救助类政策稳 定,提高救助水平,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二、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加大对脱贫县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在脱贫县中选择乡村振兴重点 县,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一批基础薄弱的村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以 乡村振兴重点县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平 台和纽带,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 之坚,在资金、人员、机制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在产业发展、就 业升级、环境优化、消费促进、基础设施建

18、设等方面,优先保证相关 政策供给,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五、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健全农业农村优先 发展体制机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第一节深化农村制度改革一、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 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加强农村承包地日常管理服务, 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在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 的基础上,放活承包土地经营权,加强土地流转监管服务,妥善化解 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加强农村承包地确权

19、登记颁证成果转化应用,建 立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和承包经营管理应用平台,持续开展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地押云贷金融试点。二、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善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 闲置农房政策,积极稳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 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 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落实一户一宅、户有所居要 求,严禁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禁城镇户籍居民利用农村宅基地建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900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20. 7亿元,比2015年增加961. 6亿元,增幅33. 6%o三、科技驱动能力持续攀升

2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 2%,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 99%,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 31%o智慧农业123+N平 台平稳运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入库生产经营主体7. 6万余家,益农信息社14800家,覆盖全省近88% 的行政村,数字农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1139元提高到2020年的 16981元,年均增长率为8. 8%o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底的 2. 38 : 1降至2020年底的2. 27 :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五、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省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21、十三五的305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现行标准下281. 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 贫摘帽,全省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消除了绝对贫困。产业发展 扶持的贫困户达92. 4%,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 5419元增至2020年的12877元、年均增幅11. 43%,贫困户人均收入 由2014年的2654元增至2020年的12626元、年均增幅30%。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乱占耕地 建房行为。建立健全宅基地管理机制和信息系统,加强部门协作配合, 探索设立村级宅基地协管员。总结推广余江宅改经验,提升宅基地规 范管理水平,做好房地一体宅

22、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分类规范逐步 解决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注重稳步有序,不图快,只图稳,既要解 决问题,还不造成社会影响。三、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 度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 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 抵押、担保、转让、继承等具体办法,探索村民委员会事务和村级集 体经济组织事务分离的具体办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政策,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扩大农村 集体经济组织农权贷试点,健全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制度,增强农 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

23、成员能力。四、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主体和权能。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 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允许农 村集体依法收回农民自愿退出的闲置宅基地、废弃集体公益性建设用 地使用权,按照规划用途直接入市。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增值收 益分配制度,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合法权益。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 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健全城乡统一 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审批实施程 序、节余指标调剂及收益分配机制。第二节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一、优化

24、农业补贴政策落实完善扶持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巩固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成果, 推进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政策与农民保护耕地责任相挂钩,充分调动 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产粮大县 奖补政策。优化农业补贴体系结构,将绿色生产与补贴挂钩,建立健 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在农业科研和推广、高标准农 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病虫害防治、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产业结构 调整等方面加大补贴支持力度。二、健全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建立农业农村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保障 的重点,确保财政投入与农业农村现代目标相适应。完善涉农资金统 筹整合长效机制。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

25、比例的考核办 法,确保按规定提高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加强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 业农村资金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农投入之间的统筹衔接。创新农村金融 保险服务。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金融 投入。加大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 保持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做实大型银行三农 事业部,鼓励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 的内设机构。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 用信息数据库。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品范围,发展农机具和大棚设施、 活体畜禽、养殖圈舍以及农业商标、保单等抵质押融资。积极发放农 户小额信用贷款。推进农村普

26、惠金融服务站建设,引导移动支付便民 工程向乡村下沉。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完善财政惠农 信贷通工作机制,支持财政出资设立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体系建设, 依法完善乡村资产抵押担保权能,改进、加强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和 服务,深化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推动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特色农业 价格(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试点。有效运用期货及其衍生品工 具,扩大保险+期货应用试点,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管理。第三节畅通城乡要素流通渠道一、创新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 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乡村招才引智制度,创新城市人才服务乡村机 制,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

27、允许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 创业地落户并享受相关权益,建立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 制度。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 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 口全面融入城市。二、保障农业农村发展用地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鼓励盘活存量农村建设用地,各地 消化存量所得建设用地指标,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原址恢复林地用途的畜禽养殖场异地重建时,依法依规优先使 用林地定额。根据乡村休闲观光、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工厂化育秧等 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点状供地等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机制。 规范设施农用地使用和管理,完善永

28、久基本农田补划程序。三、推动城市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改善乡村营商环境,鼓励工商资本投入农 业农村发展,开展现代农业、乡村产业、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务 服务建设。定期发布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引导城市金融和社 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 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重点,拓展乡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引 导大中型银行进一步下沉服务中心,优化县域网点设置。创新投融资 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农业农村。四、推进城乡融合试点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 源合理配置为重点,持续推进鹰潭市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萍乡 市、新

29、余市等6个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率先建立起城乡融 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 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 经验。第四节协同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 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综合平台。深入推进农垦垦区集团化、 农场企业化改革,加强农垦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打造具有市场 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继续深化 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绿色美丽乡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行绿色生产生活 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30、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生态系统更加稳 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第一节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一、推动部省共建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 牌强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江西省得天独厚的生态环 境和农业资源优势,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的保数量、保 多样、保质量的要求,聚焦推进两个三品一标和建立促进农业高质高 效机制,推动绿色有机特色产业全面发展、产品质量全面提高、生产 环境全面改善、产品品牌全面提升、质量监管全面加强,计划5年内 将江西建设成为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江西现代林业产业 示范省,江西绿色有机农

31、产品成为生产规范、质量过硬、品牌知名、 消费推崇的代名词,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提供江西样板。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实施稻米、蔬菜、果业、畜牧等农业产业发展标准提升工程,构建涵 盖产前、产中、产后的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开展农业标 准化示范创建,强化标准实施,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推进绿色有机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主要绿色有机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检验检测、 包装标识等方面有标可依,立足我省生态优势,打造江西绿色生态品 牌,推进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链。探索建立江西绿色生态团体标准制定、 发布、评价机制,在农业领域创制、推广、评选一批江西

32、绿色生态产 品和服务。加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推进地理标 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到2025年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效认证 数达6000个。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范围,强化基层检验检测队伍建设,推 进基层检测设备更新迭代。积极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 建,以点带面推动建立责任明晰、监管有力、执法严格、运转高效的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农产品追溯体系,扩大农产品质量安 全追溯覆盖面。实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基本解决禁限用药物违法使用问题,有效遏制常规农兽药

33、残留超标问 题。四、提升绿色发展支撑能力到2025年,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200个,全省绿色有机农产 品基地面积达到2300万亩,打造产地清洁、生产规范、质量过硬、品 牌知名、消费者推崇的国家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重要基地。开展国家 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探索不同生态类型、不同主导品种的农业 绿色发展典型模式。在丰城、万载、泰和3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 区试点县(市),集中连片开展绿色种养技术应用试验,探索建立绿 色农业技术、标准、产业、经营、政策、数字等体系。强化绿色导向 的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突破一批高效节水、减肥减药、废弃物资源化 利用等关键技术。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引导生

34、产 经营主体开展绿色生产。到2025年,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 0. 57以上。五、推动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种植业减排固碳,优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降低稻田甲烷排 放。推广优良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降低农 用地氧化亚氮排放。实施畜牧业减排降碳。推进品种改良,推广新型 绿色环保饲料和精准饲喂技术。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提升畜禽养 殖废弃物处理综合利用水平。开展渔业减排增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减少池塘甲烷排放。提升 农田土壤碳汇,推动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人工种草 等措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35、增加温 室气体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依托现代农 业产业技术体系,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一批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 依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等,加快农业农村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开 展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围绕农业种植、养殖和农业生产用能等,建立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监测指标、关键参数、核算方法。第二节加强产地环境保护治理一、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以鄱阳湖周边地区为重点,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深 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推广肥料高 效施用技术。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 和技术,加快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大中型植保机械,不断提高

36、农药利用率。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规范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 产使用。二、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坚持种养结合,持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实施畜禽粪 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和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 示范建设试点等项目,加强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推进粪污 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建 设。深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因地制宜推进秸 秆还田,加快培育一批万吨以上规模化市场主体或高附加值的利用企 业。加快推广使用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地膜,鼓励和引导使用生物 可降解农膜,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机制,减少白色 污染,推动农产品

37、主产区建立废旧农膜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 到2025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大于80%、力争达到90%,秸秆 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三、强化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继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改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为核 心,以推动耕地分类管理为主线,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源头预防,抓 实关键环节,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进区建设,强化严格管 控区耕地管理,因地制宜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实施农产品 产地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提供可靠 的数据支撑和有效的科学手段。继续加强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用途管 理,对重度污染耕地实行严格管控,引导农民实施结构调整种植棉

38、麻 作物等非食用农产品或退耕还林还草。第三节保护修复农村生态系统一、强化农业资源保护发展节水农业,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量水而行、以水定产的农业用水制度。坚持轮作为主、休耕为辅,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快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体系。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六、绿色生态优势不断彰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 配套率达98%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不断完善,病死猪无 害化集中处理率达78%以上。秸秆综合利用与农膜回收率分别为 95. 1%, 86. 49%,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五年负增长,与2016年相比 减幅分别为3. 85%与18. 57%O主要食

39、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 稳定在98%以上,成为全国首个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长江流域 提前一年实现全面退捕禁捕。七、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99%的行政村纳入农村生活 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逐步提升,全省农村卫生厕 所普及率达到94. 09%o打造了 248条美丽宜居示范带,在全国率先全 面启动五定包干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创新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5G+长 效管护平台。八、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省农村承包 地确权到户面积3691万亩,颁证率达97. 31%o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三 权分置,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农

40、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率达50. 3%o农启动实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开展动植物种质资源普查,建设以江西本土物种为基础、以同纬度物种为补充的生物资源保护基地。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行动,在赣南山地源头区、 赣中丘陵区、赣北平原滨湖区等特色生态单元,探索打造不同类型、 各具特色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区。强化河湖长制,持续推 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完善提升林长 制,健全林业生态补偿,落实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天然商品林 停伐补助,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开展乡村森林公园、小微湿地保护建 设。三、推进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巩固提升长江流域重点水

41、域禁捕退捕成果,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持 久战,落实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安置保障政策,统筹推进五河干流天 然水域禁捕退捕。加强禁捕水域市县渔政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 强化渔业资源管控与养护,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实施中华 鳄、江豚拯救计划,推进全省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保护修复。在 瑞昌、湖口、彭泽等长江流域县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氮磷流 失。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对水土流失严重区及赣南地区崩岗开展综合治理,稳步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以南岭山脉与武夷山脉南段交汇地区等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多措多举,保护生物多样性。七、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和支持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到科技园区落户,

42、鼓励高等 学校、科研院所、重点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和资源整合,发展产学研、 农科教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积极争取和运用国家和省内优 质资源,推进井冈山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升级建设。统筹推 进生物农业、设施装备、农产品加工、智能农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 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与应用示范。到 2025年,新增10个左右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争创1个国家农业高新技 术产业示范区。各地依靠现有各类园区,整合农民工返乡创业园资源, 强化财政扶持和金融服务,为特聘农技员、科技特派员、乡村大学生、 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群体创新创业提供孵化服务,按照标准建设 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

43、服务周到的农民众创空间和农民创新创业 示范基地。资料参考:江西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村宅基地改革稳慎推进,基本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 点工作,基本消除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二、规划背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 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 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三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 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第一节发展基础一、农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粮食主产区地位 进一步巩固。有效应对非洲猪瘟严重冲击,生猪生产实现快速恢复, 2020年末生猪

44、存栏恢复到1569. 9万头,出栏恢复到2218. 3万头, 继续位列全国第十位,生猪外调653万头,外调量持续稳定在全国前 列。蔬菜面积产量稳步提升,设施蔬菜总面积86万亩,蔬菜年产量达 到1834万吨,比2015年增长了 39. 8%o水果、茶叶、水产品、禽蛋、 牛羊肉年产量分别达525. 4万吨、8. 0万吨、262. 8万吨、61. 2万 吨、17. 8万吨,与2015年相比均有不同幅度增长,米袋子菜篮子量 足价稳,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九大工程和农产品加工七大行动,创新开 展绿色食品产业链建设,着力打好龙头昂起、加工升级、产业融

45、合组 合拳,重点打造了稻米、生猪、水果、蔬菜、小龙虾等优势特色产业 链,粮食、畜牧、水产、果蔬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茶叶、中药材、 油茶均超百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 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900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20. 7亿元,比 2015年增加961. 6亿元,增幅33. 6%o三、科技驱动能力持续攀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 2%,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 99%,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 31%o智慧农业123+N平 台平稳运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入库生产经营主体7. 6万余家,益农信息社14800家,覆盖

46、全省近88% 的行政村,数字农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1139元提高到2020年的 16981元,年均增长率为8. 8%o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底的 2. 38 : 1降至2020年底的2. 27 :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五、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省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十三五的305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现行标准下281. 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 贫摘帽,全省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消除了绝对贫困。产业发展 扶持的贫困户达92. 4%,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 5419元增至2020年

47、的12877元、年均增幅11. 43%,贫困户人均收入 由2014年的2654元增至2020年的12626元、年均增幅30%六、绿色生态优势不断彰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 配套率达98%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不断完善,病死猪无 害化集中处理率达78%以上。秸秆综合利用与农膜回收率分别为95. 1%. 86. 49%,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五年负增长,与2016年相比 减幅分别为3. 85%与18. 57%O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 稳定在98%以上,成为全国首个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长江流域 提前一年实现全面退捕禁捕。七、农村人居环境明显

48、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99%的行政村纳入农村生活 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逐步提升,全省农村卫生厕 所普及率达到94. 09%o打造了 248条美丽宜居示范带,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五定包干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创新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5G+长 效管护平台。八、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省农村承包 地确权到户面积3691万亩,颁证率达97. 31%o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三 权分置,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率达50. 3%o农 村宅基地改革稳慎推进,基本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 点工作,基本消除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

49、下的薄弱村。第二节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 五年,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 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新 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塑造农 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我省提出加快打造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 略支点,将进一步推进城乡区域经济循环,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并为充分发挥全省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实现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拓宽市场空间。二是新一轮政策支持将夯实农业农村发展新支撑。随 着三农工作重心的转移,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将逐步转向支 持乡村振兴,新时期三农投入将大幅增加,并带动更多社会工商资本 投向农业农村领域。三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