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按照要求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擦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 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
2、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中国古代诗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许多诗论家将感兴论确定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并且赋予 了愈加丰富愈加深刻的审美内涵。感兴论并非一般的文学创作论,而是揭示了诗歌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 特殊创作规律,并且特指臻于化境的诗歌佳作从创作动因的产生到艺术表现的审美创造过程。感兴固然 包含着灵感这种审美创造过程中主体所感受到的“高峰体验”,但这绝非感兴的全部含义。具体而言, 感兴就是“感于物而兴”,指创作主体在客观环境的偶然触发下,在心灵中诞育了艺术境界(如诗中的 意境)的心理状态与审美创造方式。感兴是以主体和客体的瞬间融化也即心物交
3、融作为前提,以偶然 性、随机性为基本特征的。触遇在感兴过程中是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分析“触” “遇”作为审美感 兴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的内涵及意义,可以使感兴论研究进一步得到深化,也使它的美学理论价值得 到更为清晰的呈现。感兴的基本内涵可以用“感于物而兴”来展开表述。如果将感兴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范畴来 进行建构的话,诗学中的“感物”说是应该包含在“感兴”之中的。“感物”与“感兴”只是一体,不 可分为二端。“感物”是兴的起因和过程,“兴”是感物的效果和归结。“感兴”是诗论中对于诗歌创 作发生动因最为根本的说明。“兴”的结果或产物是什么?是诗人进入创作状态的审美情感。而“兴” 的媒质是什么
4、?是进入诗人视野的外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比兴篇中为“兴”所作的界定 是:“兴者,起也。”起什么呢?起情,即是唤起诗人的情感。而“起情”动因又是什么?即是“触 物”。“触物以起情”正是感兴最为基本的而又是最全面的内涵所在。中国诗学中大量出现的“触”、 “遇”等辞语,是中国诗学中感兴论作为诗歌创作理论的最核心的范畴的证明,同时,也说明了感兴论 才是最佳方案。C.赵匡胤御驾亲征,向拱建议迅速渡河,越过太行,趁敌人还没有集结,火速攻击,否则敌人的气焰就 更加嚣张。D.赵匡胤督军攻打泽州,超过十天没有攻下,问计于马全义,马全义与赵匡胤同时带兵合力攻城,最终 攻克了泽州。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
5、现代汉语。(1)盍归语而父,我未为天子时,任汝自为之。我既为天子,汝不能小让我耶?(2)贼意国家新造,未能出征。若倍道兼行,掩其不备,可一战而克。14 .赵匡胤在平定李筠,进入潞州后施行哪些措施?其目的何在?【答案】10.A11. C 12. D. (1)为什么不回去告诉你的父亲,我没做皇帝时,任由你自己做任何事情。我做了皇帝以后,你不能 稍微让让我吗?(2)贼人料想我们国家新成立,不能出兵征讨。如果我们加速赶路,乘着他们没有防备,可以一次战斗就 战胜他们。13 .措施:给死囚减刑,赦免流放罪犯;免去潞州三十里内地区当年赋税。目的:安定人心,安抚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解析】【分析】【10题详
6、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句译为:等到皇帝(宋太祖)派遣使者把接受禅让的事情告诉他,李筠当即就要抗拒命令。他身边的 人向他讲述帝位承继、朝代更迭的次序,他才勉强下拜,邀请使者登上台阶之后安排酒宴布置舞乐。他 马上就找来北周帝王的画像挂在大厅的墙上,不停地流泪。“筠即欲拒命”中,“筠”是主语,“拒”是谓语,“命”是宾语,主谓宾齐全,句意完整,后面应断 开,排除BC;“既延使者升阶”中,“使者”是“延”的宾语,又是“升阶”的主语,表意完整,“使者”和“升 阶”之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A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 “枢密直学土是宋辽时期设置”错,“
7、枢密直学士”五代时就有此职,非宋辽时期才设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马全义与赵匡胤同时带兵合力攻城”错误。由“全义率敢死土先登,战士气益奋,上亲率卫兵继 之”可知,是马全义先攻城,皇帝后攻城。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盍”,为什么;“而”,通“尔”,你的;“小让”,稍微让让。“意”,料想;“新造”,新成立;“倍道兼行”,加速赶路;“掩”,乘着;“克”,攻克,战胜。【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由文章末尾“辛卯,德音:降死罪囚,流以下原之。潞州三十里内勿收今年田租”可知,措施为给罪犯 减刑
8、,免去周边地区当年赋税。由文中“建隆元年”可知,故事发生在北宋太祖赵匡胤登基的第一年,也是宋朝的第一年。北宋政权刚 刚通过战争建立,又经历了李筠反叛的战争。在战争中夹缝生存的百姓必定是不聊生的,因此,颁布政 令有利于安定人心,安抚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也能让宋朝的根基得以稳固。参考译文:建隆元年。起初,昭义节度使兼中书令李筠在任上已经超过八年了,他依仗勇武专横恣肆,招集了 一些亡命之徒,暗中设下霸道蛮横的计谋,周世宗常常宽容他。等到皇帝(宋太祖)派遣使者把接受禅 让的事情告诉他,李筠当即就要抗拒命令。他身边的人向他讲述帝位承继、朝代更迭的次序,他才勉强 下拜,邀请使者登上台阶之后安排酒宴布置舞
9、乐。他马上就找来北周帝王的画像挂在大厅的墙上,不停 地流泪。陪客的人惊惶害怕,告诉使者说:“主公酒喝多了,失去了他平常的状态,希望您不要见 怪。”北汉的皇帝知道李筠有反叛的想法,暗中用藏在蜡丸里的书信诱降李筠。李筠虽然把这件事上奏 了朝廷,但是反叛的打算已经定下了。李筠的长子李守节流着泪恳切劝说,但是李筠不听。皇帝(宋太 祖)亲手写下诏书安抚慰问李筠,接着授予李守节皇城使的官职。李筠就派遣李守节入朝,同时虢探朝 廷的动静。皇帝接见李守节对他说:“你是太子啊,为什么来这里? ”李守节非常吃惊,用头撞击地面 说:“陛下为什么说这种话? 一定有说坏话的小人离间我的父亲。”皇帝说:“我也听说你多次劝谏
10、。 现在贼人(指李筠)听你的劝谏,不再考虑顾忌,故意派你来,想要我杀掉你。为什么不回去告诉你的 父亲,我没做皇帝时,任由你自己做任何事情我做了皇帝以后,你不能稍微让让我吗? ”李守节快马赶 了回去,详细地把皇帝的话告诉了李筠,李筠反叛的谋划更加紧急。癸未,李筠派军队袭击泽州,杀死 了泽州刺史张福,占据了城池。从事邱仲卿劝说李筠说:“您凭着单独一支军队发起战事,这形势非常 危险。虽然您依仗着河东的援助,恐怕也不能得到他的助力,大梁的军队非常精锐,很难和他们争夺胜 利,您不如向西直下太行,经直抵达林县和孟县,堵住虎牢关,占据洛阳,这是上策啊。”李筠说:“我是北周的老将,和周世宗在情义上和兄弟一样,
11、禁卫都是我的故交,一定会阵前倒戈来归附我。何 况我有倍珪枪、拨汗马,还担忧什么天下呢?”丁巳,皇帝下诏书亲自带军征讨李筠。己未,皇帝从大梁出兵。壬戌,皇帝驻扎荥阳,召来西京留 守河内向拱和他谈话。向拱劝皇帝赶紧渡过黄河,越过太行山,乘着贼人没有聚集攻击他们。如果停留 十来天,那贼人军队的锋芒更加旺盛了。枢密直学士赵普也说:“贼人料想我们国家新成立,不能出兵 征讨。如果我们加速赶路,乘着他们没有防备,可以一次战斗就战胜他们。”皇帝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丁卯,前军都部署石守信、副都部署高怀德在泽州南部打败了三万多贼人的军队,抓获了北汉河阳节度 使范守图,杀死了卢赞。李筠逃进了泽州,环绕城池自己加强防
12、守。六月己巳初一,皇帝到了泽州,督促各路军队攻城。泽州城过了十几天没有攻下,皇帝召来都指挥 使马全义,询问计策。马全义请求合并军力紧急攻城并且说:“慢了恐怕又会发生变故。皇帝立即命 令各路军队奋力攻击。马全义率领敢死队首先登上城墙,战士们的士气更加旺盛,皇帝亲自率领卫兵随 后攻击。辛巳,攻下了泽州城,李筠投火自焚而死。丁亥,李筠的儿子李守节率城投降。皇帝赦免了他 的罪过。这一天皇帝的车驾进入了潞州,在行宫设宴招待随从官员。辛卯,颁布赦令:有罪的囚犯减免 死罪,流放以下的罪犯全部赦免。潞州周边三十里内不收取今年田地的租税。(二)古诗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月下醉
13、题陆游黄鹄飞鸣未免饥,此身自笑欲何之。闭门种菜英雄老,弹铁思鱼富贵迟。生拟入山随李广,死当穿冢近要离。一樽强醉南楼月,感慨长吟恐过悲。注:弹锲思鱼:战国策:“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居有 顷,倚柱弹其剑,歌日:长铁归来乎,食无鱼!要离:要离是春秋时勇士,曾为吴王阖闾行刺 公子庆忌不成,伏剑自杀。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不明说自身受饥寒的威胁,只用“未免饥”的“黄鹄”自比,用“欲何之”暗示“此身”无处可 去,可见处境之艰难。B.颔联对句用战国策冯援客孟尝君的典故,表面上是说“思鱼”和叹“富贵迟”,实际上是袒露自 己无意于富贵的心迹。
14、C.颈联连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李广和要离的仰慕追随之意,并借以阐明自己秉持本心、矢志报国 的不变心志。D.尾联说要对月“强醉”以解“过悲”之忧,一 “强” 一 “过”,更增辛酸之感。这与杜甫登高尾 联的内容、意旨是一致的。16 .前人论此诗,认 “闭门种菜英雄老”一句虽以“闲淡语出之”却饱含愤慨之情,对这一观点应怎 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诗人写日常“闭门种菜”,显得闲静淡泊;但诗人立志一生驰聘疆场,收复失地,常以“英雄”自居,如今年华老去,报国无门,心中自有无限愤慨。【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 “这与杜甫登高尾联的内容、意
15、旨是一致的”错。在内容上。陆诗写自己借酒解忧,杜诗却写出 了自己因病停酒的境况。【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把握作者感情的能力。“闭门种菜英雄老”意思是,将老于自己归乡种田这种境遇。诗人写“闭门种菜”,说自己归乡种田,远离尘嚣,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得的心境;这其实是用了三国时刘备以种菜掩饰自己抱负的典故,诗人一贯想为国驰驱,收复失地,常以“英雄” 自命。本是一腔热情,现在却是不受重用、只能隐居种菜的处境,诗人一腔热血将“老”于这种境况, 内心充满苦闷与愤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年一代要有宏伟的抱负,要有
16、坚毅的意志,我们可以用论语中 的“, ”两句来激励自己。(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由“有酒盈樽”而带出饮酒而自乐、欣赏庭树而愉悦的句子是,O(3)项脊轩志中,写祖母的文字简洁细腻,用“”和“”两个动 作描写,分别说明祖母怕打扰孙子用功与表达祖母对孙子的厚望。【答案】 .土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毅、觞、眄、阖、笏”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刚刚过去的中秋,以央视中
17、秋晚会等为代表的电视节目点亮荧屏。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其应有的态 度、厚度和温鼠J农郁的文化寻根意识和昂扬的文化自信风貌表现出来将国风国潮成为荧屏生力军。弘扬传统文化、表现国风国潮,要领悟和把握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厘清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与 ,洞悉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色与当代价值,选择与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的内容进行艺术加工。中华典籍里有孙子兵法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中华传说里有“嫦娥奔 月”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中华美学里有兴观群怨、澄怀味象、气韵生动的 文化瑰宝有着足够的厚度与力量,必将在影视作品中大放异彩。诸多相关的电视和网络节目,都在努力挖掘并吃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古籍里发现故事源头、在古
18、迹里寻找影像享本、在古风里艺术能量。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生命缘起相对而行浩瀚灌输B.生命缘由相向而行浩渺灌输C.生命缘由相对而行浩渺灌注D.生命缘起相向而行浩瀚灌注A.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其应有的态度、厚度和温度,表现出浓郁的文化寻根意识和昂扬的文化自信风貌, 将国风国潮成为荧屏生力军。B.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其应有的态度、厚度和温度,表现出浓郁的文化寻根意识和昂扬的文化自信风貌, 使国风国潮成为荧屏生力军。C.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其应有的态度、厚度和温度,浓郁的文化寻根意识和昂扬的文化自信风貌表现出 来,将国风国潮
19、成为荧屏生力军。D.中华传统文化使其应有的态度、厚度和温度呈现出来,浓郁的文化寻根意识和昂扬的文化自信风貌表 现出来,使国风国潮成为荧屏生力军。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D19. B.构成:由三个“中华里有”相似的句式构成,意义上紧密相连,由典籍到传说再到美学。 表达效果:内容集中,形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气势,有助于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生命缘起:生命的起源、起因。生命缘由:指造成生命发生的原因。语境为传统文化的由来,应选用 “生命缘起”;相向而行:相向
20、就是朝同一目标,面对面运动。在表述双方目标一致时,常用相向而行。相对而行:面 对面行进。语境强调传统文化应与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目标一致,选用“相向而行”;浩瀚:本意为水势浩大的样子,引申为广大、繁多之意。浩渺:水面辽阔,无边无际的样子。对象为 “文化瑰宝”,应选用“浩瀚”;灌输:输送(思想、知识等)。灌注:把某一感情融入某物中。语境指在古风里融入艺术能量,应选用 “灌注”。故选Do【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之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浓郁的文化寻根意识和昂扬的文化自信风貌表现出来”和前后 两个句子主语不一致,改为“表现出浓郁的文化寻根意识和昂扬的文化自信风貌”;二是
21、搭配不当,把“将成为”改为“使成为”。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构成:分析句子“中华典籍里有孙子兵法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中华传说里有嫦娥奔月精卫填 海愚公移山;中华美学里有兴观群怨、澄怀味象、气韵生动”,这是由三个“中华里有(三组)”相似 句式构成,意义上紧密相连,都属于中华文化,由典籍到传说再到美学。表达效果:三个排比句一气呵成,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集中到一组排比句中,内容集中而丰富,语言 凝练,形式整齐,读起来极富节奏之美,而且能增强语言气势,有助于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与宏 博。(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
22、字,完成下面小题。隋唐之后,()o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o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极盛。明史选举 制讲:“明制,科目极盛,卿相皆由此出。”清史稿选举制亦讲:“有清一沿明制,二百余 年,虽有他途进者,终不得与科第出身者相比。”这两段话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科举选官的鼎盛情 况。学校储才以应科举,而科举必由学校,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这种“学校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然而也要看到,随着我国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极度发展,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所以,科举
23、制的极盛之日,。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便宣告终结。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门阀势力衰落,中小地主兴起,新兴的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21 中小地主兴起,门阀势力衰落,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C.门阀势力衰落,中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D.中小地主兴起,门阀势力衰落,新兴的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答案】21. C 22.能否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是十分先进的;也是它开始走向没落衰亡之时。【解
24、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先有“门阀势力衰落”后有“中小地主兴起,排除BD;根据前文“门阀势力衰落,中小地主兴起”,后句主语应是“九品中正制”,以此对应;“新兴的科举 制”正好与下句“所谓科举制”对应,排除A。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文强调这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可见能否做官要看考试成绩,据此 填写“能否为官要凭考试成绩”;第二空,此处评价的是“学校一一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结合后文“然而也要看到”,说明 前面是对这种制度的肯定,这种选拔人才的模式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比较先进的,据此填写
25、“是十分先进 的”;第三空,前面谈到这种选拔人才模式的弊端,后面说“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便宣告终结”,可见 科举制的极盛之日,也预示着它从此开始走向没落,据此填写“也是它开始走向没落衰亡之时”。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2年,植物学家钟扬在复旦大学校刊上,发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中写道,在一个适宜生物生 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达到了生命的高度。然而, 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以换取整个 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先锋者敢为人先,不断攀登,虽可能失败,但对成
26、功者来说, 仍有意义和价值;成功者以先锋者为基石,他们的成功是对先锋者最好的回馈。当然,成功者与先锋者 的身影往往是重叠的。以上关于“先锋者与成功者”的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题目内容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分别阐释“成功者”和“先锋者”在不同情况下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价 值,达到各自生命的高度;后一部分主要阐释“成功者”和“先锋者”的辩证关系。前者可以视为后者 的铺垫,后者是
27、前者的深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考生审题立意的基础和出发点。考生在审题 立意时要紧紧围绕“成功者”和“先锋者”的辩证关系来展开思考,不能仅仅只关注“成功者”或者 “先锋者”本身。关于“先锋者与成功者”的深入思考应具有思辨性。如先锋者不一定成功,但往往为成功者奠定基础; 先锋者既是先驱、先行人、探路者、引路人,也可能是成功者;成功者往往是先锋者,先锋者更易成 功;先锋者没能等到成功的时刻,但他们敢为人先,勇于为群体做出有益的探索,从此种意义上来说, 他们也是成功者。材料要求就“先锋者与成功者”谈启示意义,所以不能脱离此情境空谈“生命的高度”。材料既肯定成 功者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也肯定先锋者
28、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先锋者和成功者一样都可以达到生命的高 度。具体写作时可以概述材料,亮出观点:作时代的先锋者,为成功之路奠基。第一部分写成功者固然可 喜,但做先锋者何尝不值得点赞?可以李大钊等革命先驱为例论证;第二部分写面对不同的人生观、价 值观,对于“成功”的理解和看法大相径庭,先锋者同样属于成功者,可以攀登珠穆朗玛峰为例论证, 正是先锋者不断探路,付出巨大代价,才为后人登峰开拓了路径;第三部分写作为青年人,既要做成功 者,必要时更要做先锋者,这才是对生命意义的正确认知。立意:L先锋者是成功者的基石。2 .先锋者与成功者同样值得尊敬。3 .没有先锋者哪来成功者?4 .用成功向先锋致敬。在诗学
29、发展中不断丰富深化的轨迹。“触”与“遇”并非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意义颇为相近的辞语。因其在感兴诗论中经常同位使用, 而且表达的意思也非常相近,故而连带论之。实际上,触和遇的用法还是有所差异的。中国诗学中的 “触”,并非心理学中的触觉之意,不是身体某部位和物体的直接碰撞。触更多的强调以情触物,指向 主体与外物的直接感官(耳目等)接触;遇则是睹物生情,强调主体与客体双方的邂逅相遇的偶合性 质。触遇有时分用,有时连接,但都是用来说明感兴的起因所在。“物”作为相对于主体的客体,更多 的是指事物的外在形貌。所谓“触物”,指诗人的耳目等感官直接感知的外物形态,进一步要指出的 是,所谓“触物”之物,更是指由大
30、自然的运化规律而形成的外物形态的变化,尤其以四季轮回的物态 变化为常见。即如陆机所说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赋)钟嵯所说的“若乃春风春 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诗品序)都是诗人所感知的四季轮 回带来的景色变化而触发了诗人的情感波动。(摘编自张晶触遇:中国诗学感兴论的核心要素,有删改) 材料二:感兴鉴赏就是一种侧重呈现作家创作感兴并唤起读者相同感兴的鉴赏方式。从作者的兴发感动传达 出并赋予语言形式,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同样地唤起内心的情感与诗意,二者相互应和便能够体会诗歌所 表达的蕴意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在于作者情感意志的抒发,是作者个人独特生命的体验
31、与展现。换言之,也就 是作者对外物世界的感发,借助于诗歌的形式传达出来。所以钟嶂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 性情,形诸舞咏。”世界外物的气的运转变化,感动世界生命的运转变化,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切 的生发变化引起诗人内心情志的变化,故而借助于诗词的形式外化出来。由此来看,中国古典诗词的起 因来源于世界万物的生发变化。故礼记有云:“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外物的变化包含了世间 两种形式的变化:第一种是大自然的生发变化,第二种便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诗人因自然界的事物变 化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兴发感动,由此而创作诗词。那么,我们在鉴赏经典诗词时就应该注意诗人的 兴发感动以及事情的起因缘由,体
32、会诗人的兴发感动,体验诗人的情感与意志。在感兴鉴赏古典诗词的时候,读者需要具备积极活跃的心境,才能够与作者的感兴进行碰撞,才能 更好地体会诗词所传递的诗意与情感。读者需要以一种活泼生动的心灵去体会诗人的诗意与情志,宋人 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言“大抵看诗,要胸次玲珑活络”,便是这层意思。读者的内心不能僵死,要用 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意象,反复涵泳和体认诗词的妙处。而诗歌必然会带给读者一种兴发感动,我们学 习和鉴赏古典诗词也是为了保持这样一种心灵的活泼玲珑,能够以读者的“兴”唤起对作者“兴”的鉴 赏。(摘编自王军“感兴”: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式,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3、)A.感兴论揭示了诗歌的特殊创作规律,因而成为中国古代诗论家关于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 B.感兴并非是创作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有意寻找和特意选择,它具有偶然性、随机性的基本特征。 C “感物”与“感兴”只是一体,不可分为两端。也就是说,“感物”即是“感兴”,含义完全相同。D. “触物以起情”指外物触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起点是起情,终点在触物,这是感兴最基本而全面的 内涵所在。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灵感”包含于感兴,因而通过对“灵感”的研究,我们可以部分地窥见感兴论的内核。B.如果能够体悟乃至把握由大自然运化规律而形成的物态变化,我们就可以理解诗人的情感波动。C.基
34、于诗歌是诗人个人独特生命的体验和展现这一认知I,可以推知诗人们所感或同,所兴或异。D.中国古典诗词是诗人内心情态的外化形式,是因自然界的事物变化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兴发感动 的。3 .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触遇”中“遇”的一项是()A.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4 .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 .苏轼蝶恋花春景上片有“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 处无芳草。”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作为读者对此词感兴欣赏的要点。【答案】1.B2. B 3.D4.第一段,厘
35、清“感兴论”和“感兴”的概念,指出分析“触遇”对研究感兴论的重要价值,第二段,阐 释“感兴”的基本内涵,指出“触遇”与“感兴”的紧密关联;第三段,分析“触” “遇”的异同,阐明 由“触遇”至U “感兴”的发生机制。5关注苏轼感兴的来由,即残红等外物;以积极活泼的心灵反复涵咏苏轼笔下春景图之美;唤起内 心对春景的喜爱之情,借以真切体悟苏轼的内心情志。【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成为中国古代诗论家关于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过于绝对。原文表述为“许多诗论家将感兴论确 定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并不是所有古代诗论家;“因而”前后强加因果。原
36、文提到的“许多诗论家将感兴论确定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和“而是揭 示了诗歌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特殊创作规律”是两个单独的句子,并无因果关系。C 感物即是感兴,含义完全相同”错误。由原文“诗学中的感物说是应该包含在感 兴之中的”可知,感物只是感兴的一部分。D.起点是起情,终点在触物”错误。由原文而起情动因又是什么?即是触物”可知,起点 是触物,重点是起情。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前后两个分句之间没有逻辑联系。前一个分句在材料一 “所谓触物之物,更是指由大自然的运化 规律而形成的外物形态的变化,尤其以四季轮回的物态变化为常见” 一句中,是解释“触
37、物”的含义; 后一个分句在材料一 “都是诗人所感知的四季轮回带来的景色变化而触发了诗人的情感波动” 一句,是 列举触物的实际例子。两者没有逻辑联系。故选Bo【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由原文“遇则是睹物生情,强调主体与客体双方的邂逅相遇的偶合性质”可知,“遇”是指见物抒情。A.该句作者是通过听觉感受到“杜鹃声”,是主体与外物的直接感官(耳目等)接触,符合“触”的概 念;B.该句通过“泪”可知,是现有悲伤的情绪,再“问花”,不符合“遇”的概念,是携情寻物。C该句写了送别时的景色。是作者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起了依依不舍之情,因而赋予了帆船情感,是携情 寻物。D.该句是看到“杨
38、柳色”后,起了 “悔”的情绪,符合“遇”的概念。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首句讲述了中国古代诗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的现象一一“许多诗论家将感兴论确定为诗歌创作 理论的出发点,并且赋予了愈加丰富愈加深刻的审美内涵”;第二句话阐述了 “感兴论”的涵义;三一 五句话阐述了 “感兴”的内涵。最后一句话,阐述了 “触遇在感兴过程中是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 分析清楚他们之间的内涵,有利于研究感兴论。由此可概括:第一段厘清“感兴论”和“感兴”的概 念,指出分析“触遇”对研究感兴论的重要价值;第二段第一句阐述了感兴的基本内涵,二一十四句先区分了 “感物”和“感兴”之间的
39、区别,认为 “感物是兴的起因和过程,兴是感物的效果和归结。感兴是诗论中对于诗歌创作发生动因最为根本的说明”最后阐述“触遇”与“感兴”的紧密关联一一“中国诗学中大量出现的触遇 等辞语,是中国诗学中感兴论作为诗歌创作理论的最核心的范畴的证明”。由此可概括:第二段阐释“感兴”的基本内涵,指出“触遇”与“感兴”的紧密关联;第三段第一句先阐述了 “触”与“遇”并非一个概念,紧接着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又通过“触遇有 时分用,有时连接,但都是用来说明感兴的起因所在”一句,阐述了 “触”“遇”之间的相似之处,以 及由“触遇”到“感兴”的发生机制,并通过文赋诗品序等例子举例说明。由此可概括:第三段 分析“触”
40、 “遇”的异同,阐明由“触遇”到“感兴”的发生机制。【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原文“世界外物的气的运转变化,感动世界生命的运转变化,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切的生发变化 引起诗人内心情志的变化,故而借助于诗词的形式外化出来。由此来看,中国古典诗词的起因来源于世 界万物的生发变化” 一句可知,“感兴”来源于外物,据此可以分析苏轼感兴的来由,而词中“残 红,“青杏,“燕子,等景物正是外物。由此可概括:关注苏轼感兴的来由,即残红等外物; 结合原文”读者需要以一种活泼生动的心灵去体会诗人的诗意与情志” 一句,可分析为:用活泼生动的 心灵去体会苏轼笔下的美景,由此可概括:
41、以积极活泼的心灵反复涵咏苏轼笔下春景图之美;结合原文“我们学习和鉴赏古典诗词也是为了保持这样一种心灵的活泼玲珑,能够以读者的兴唤起 对作者兴的鉴赏”可概括:唤起内心对春景的喜爱之情,借以真切体悟苏轼的内心情志。(二)现代文阅读H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野渡袁良才一道河、一只船、一个老头儿、一条狗,构成一方天地。老头儿很老了,脸上的胡须比河滩里大片大片的芦苇花还要白,腰身佝偻得像晒成酱紫色的一只老 虾米。谁也说不清老人有多大年纪了,在这里风里雨里摆渡历经了多少个春夏秋冬。似乎自有了这个渡 口,有了这条河,老人家就在这两山夹一河的地方当摆渡工了。人力 1通1里有多艺
42、遇也 老头儿身上就有多少故事。老头儿没文化,扁担倒了也不认得是个一字,却有一个很雅气的名字,叫梅玄印,不知是哪个土秀 才取的。靠水吃水,别人家以捕鱼捞虾为生,梅家则成了摆渡世家,送走了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 到梅玄印从爹手里接过竹篙时,已是民国年间了。那时候梅玄印一人吃饱全家不饥,摆渡不过勉强混个肚儿圆,当然是劳苦大众,游击队就争取他, 梅玄印一不小心成了地下交通员,多次送同志们过河,也多次传递过情报。本来,他完全可以奔个好前 程。可是,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叫俞娟,生得那真叫一个俊,一次她带着Y鬟过河赶观音庙会。梅玄印的魂 一下子就被摄走了。船到河心,一股怪风冷不丁
43、刮来,渡船打摆子似的颠簸起来。俞小姐惊叫连连,右 手腕上的一只祖传翡翠玉镯滑脱掉水里了。Y鬟嗔怪梅玄印,你怎么摆渡的?玉镯就是我家小姐的命, 你赔!你赔!小伙子着了慌,纵身跃入河中,游到河心处脑袋就不见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小伙子 的脑袋迟迟不见重新冒出来。俞小姐这下急了,埋怨Y鬟多嘴,言语太刻薄。忽听“哗啦”一声,梅玄 印手里举着玉手镯钻出水面,兴高采烈地划回岸边。人们说,都是玉镯惹的祸,这一来俞娟死活要嫁摆 渡佬。俞家从上到下没一个同意的。一天夜里,俞小姐偷跑出来,哭着央求梅玄印带她私奔到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隐姓埋名到白 头。梅玄印毕竟是有组织的人,他犹豫再三,推开了泪人儿,劝她回去,
44、找一个称心如意的郎君,还流 着泪说,我俩是有缘无分啊!梅玄印哪里会想到,她偷偷折返回来投了河!梅玄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才把俞娟的遗体打捞上岸。俞家半点儿不领情,反把梅玄印打个半死,在床上躺了三个月。伤愈后,梅玄印还是在这条河上摆他的渡船,游击队再也没叫他送过信了。白天渡客来来往往还好 些,到了晚上,梅玄印一个人待在渡口附近的窝棚里,只有一条狗趴在他的脚下,一阵阵心痛胜似刀 绞。他哭,他吼,夜风把他凄厉的声音带出很远,很远。第二天早起,梅玄印像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 过,照常摆渡。一道河、一只船、一个人、一条狗,构成一处野渡的风景。按祖传规矩,渡一回河,每名渡客给一个铜板。一天,一个老乞丐带着一个
45、年少的女乞丐乘船过 河。老乞丐拿不出钱,扯过女乞丐对摆渡佬说,收留下她吧,给你洗衣、做饭、生儿、添女。梅玄印 说,我有老婆了。在哪里?老乞丐问。在水底。梅玄印一指河心,脸颊上淌下两行泪来。接着,幽幽地 说,我这辈子哪里也不去了,就陪着俞小姐,日日夜夜,生生死死。解放了。一道河,一只船,一个男人,一条狗,依然是这里的似乎永恒的风景。一天,梅玄印见到 了两位渡客。男的穿中山装,器宇不凡,女的碎花破袄,土里士气。上了渡船,女的边哭边骂,姓刘的,你逼我离婚哩!不晓得被哪个狐狸精迷上了。这时船到河心,没见刮怪风,渡船却猛地摇晃起来,正喝斥女人的男人“扑通”掉到了河里。他是 个旱鸭子,边喝水边喊“救命”。
46、悔玄印没事人似的站着没动,只见那土里士气的女人却不管不顾地跳 进冰冷的激流里,救起了男人。梅玄印继续撑他的船,自言自语地大声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 共枕眠啊!到了岸边,男人站了好一会儿,忽地搂住女人,我逼你离婚是跟你开玩笑呢!女人破涕为笑,小拳 头在男人身上擂得山响,梅玄印却别过脸去,泪水朦胧了双眼。一道河、一只船、一个老人、一条小狗,构成一方风景。风景依然年轻,老人却老得不能再老了。 已经没有人坐他的渡船了,因为渡口上已横空架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如一道绚丽的彩虹卧在两山之 间。但老人似乎什么也没看见,和以往无数个日月一样,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隔一个时辰,他 就将渡船撑到对岸,再
47、过一个时辰,老人又把渡船撑过来。来来回回,乐此不倦。终于,有一个大腹便便的男人上了渡船,对老人说,梅老,我要渡河。老人什么话也没说,艰难地 撑开了渡船。船到河心,男人准备跳河,却被老人一句沉甸甸的话按住了,汤局长,你别跳,跳下去我 也会把你捞上来。汤局长孩子似的呜呜哭起来。人失足落水不可怕,呛了水还不肯把脏水吐出来,就真的没救了。老人把男人送回岸边,男人向他 深深地鞠了一躬,转身向县城方向走去。野渡,只剩下一个垂暮的老人,和一条似乎不会叫唉的小狗(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4期,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玄印没有文化,名字却非常雅致,一辈子做着摆渡生计。他本该拥有美好的前程,却被自己生生地 断送了。B.老乞丐带着年少的女乞丐乘船过河时,梅玄印拒绝了迎娶女乞丐的请求,他心里只有俞小姐,即使人 早已离世。C.像没事人一样的梅玄印,看到刘姓男子搂住妻子时,却别过脸去,泪水顿时模糊了双眼,显然内心深 受触动。D.渡口上现代化大桥建成后无人摆渡,但梅玄印仍在野渡“来来回回”,践行着“这辈子”“就陪着俞 小姐”的誓言。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了叙述者的“全知视角”,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场景等无不处于其调度之中,比如 老人的“前世今生”。B.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