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9下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9下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一).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诗词曲五首(教案一)备课素材十五从军征文本库一内容解读1.第14句:开篇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诗一开头用了“十五”和“八十”两个数字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家中有阿谁”是老兵返乡途中问乡里人的话,表现了老兵盼望归家、关心家人、喜忧参半的心情。2.第510句:远望是“松柏冢累累”,近看是“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一派凄凉破败景象,暗示家园早已荒废。如此着墨,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3.第1114句:这几句诗与上文相呼应,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他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羹饭熟
2、了却“不知饴阿谁”。连个一同吃饭的亲人都找不到,进一步表现出老兵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4.第1516句: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二 技法总结1.谋篇结构,巧妙自然。本诗围绕着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回家中出门看;感情变化为:满怀希望(急想回家知道“家中有阿谁”)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伤流泪(“出门东向看”)。2.白描手法的使用。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
3、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三主题概括本诗借一个老兵从军回家后的见闻,反映了百姓在战乱社会中的痛苦,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控诉。资料库1.作家作品。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乐府诗集是由宋代郭茂倩所编,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2.文体知识。汉乐府汉乐府原指汉代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现存汉乐府有一百多篇,宋朝人郭茂倩将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成乐府诗集(最为完备)。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对后世的许多诗人起到示范
4、性的作用,它以五言和杂言为主的形式,也推动了诗体的发展。文言知识库1.给加点字注音。松柏冢(zhng)累累(li)狗窦(du)雉(zh)舂谷(chng)羹饭(gng)饴(y)2.划分节奏。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3.参考译文。十五岁就出去打仗,八十岁才回家乡。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里人,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远远望去是你家,如今长满松树柏,里面有许多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
5、野鸡在房梁上飞去飞来。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做菜羹。菜羹和饭一会儿都做熟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面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文本库一内容解读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北地下雪的时间早,“飞”字勾画出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言边塞的风狂、雪早。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雪来得突兀、来得意外,也表明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
6、气象变化的神奇,还传达出作者赏雪时的惊喜之情。新奇的比喻抓住雪洁白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狐裘”“锦衾”“角弓”“铁衣”这些边塞
7、将士身边的用品,既表现了边塞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雪天的严寒。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描绘出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5.中军置酒饮归客,
8、胡琴琵琶与羌笛。在营帐中大摆筵席,开怀畅饮,气氛融洽,表现了送别的隆重。6.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日暮时分,大雪纷纷,作者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被冻住,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勾画了一幅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冻不翻”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还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
9、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作者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作者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为背景,以咏雪为主线,抒发了送别之情。作者善于使用细节描写,比喻新奇,将残酷的严寒写得奇丽壮美,使得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全诗有四处提及“雪”,分别是送别之前的雪景、饯别之时的雪景、临别时刻的雪景以及送别之后的雪景。四次描写巧妙转换了时空,无处抒情而处处含情,用画面展现了不可直观的别情。二技法点拨化景为情,慷慨悲壮
10、。本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显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相宜,张弛有度,而且刚柔相间,急缓相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诗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三 主题概括这首诗以送别为主旨,通过对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的描绘,衬托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从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烘托出边塞将士和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资料库1.作家作品。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擅长七言歌行。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
11、,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2.作品背景。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春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即其前任,岑参送他归京,写下此诗。文言知识库1.给加点字注音。岑参(cnshn)狐裘(qi)冷难着(zhu)辕门(yun)瀚海(hn)阑干(ln)羌笛(qing)风掣(ch)2.参考译文。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雪
12、花纷飞。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雪花飘进珠帘沾湿了帐幕,穿狐裘也不暖和,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无法拉开,他们的铁甲冰冷得无法穿戴。沙漠结冰百丈纵横交错,阴云暗淡,万里凝滞。在主将的营帐中宴请回京的人,奏起了胡琴、琵琶,吹起了羌笛。傍晚在营门外,大雪纷纷飘落,北风吹着红旗却丝毫不飘动。在轮台的东门送你离去,临行时大雪铺满天山的道路。山势回环,道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印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文本库一内容解读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是倒装句,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以问开头,表现出国土沦丧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满
13、眼风光北固楼”,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运用设问,自问自答。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上阕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歌颂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的气魄,反衬南宋王朝的昏庸懦弱。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采用设问的修辞,从千古兴亡的故事中,举出与京口有关的曹操、刘备,特别是强调了孙权的英雄形象,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懦弱无能的南宋王朝的愤懑之情。下阕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
14、朝的忧虑和讽刺。二技法点拨融典入词,寄情深沉。本词在艺术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问答入词。我们看到,全词有三问三答。这么多的问答,可以说,层层深入,层层推进,不仅表现出感情的悲怆,也可以从中看出词人不失雄壮的情怀。然后,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即景抒情,借古讽今。最后,融典故入词,寄情委婉深沉。据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辛弃疾借用此典,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在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一样的人才来扭转乾坤。于是作者末句写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据有关
15、资料记载,曹操率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于是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意思是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而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我们从作者用的这一典故来看,他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当然,也暗示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三 主题概括通过对三国时期孙权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孙权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爱国之情,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资料库1.作家作品。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现存
16、词六百多首,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世。2.作品背景。本词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或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文言知识库1.给加点字注音。万兜鍪(dumu)2.划分节奏。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17、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3.参考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他占据东南,(与敌人)不停地抗战。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生个儿子应当像孙权那样的。过零丁洋文本库一内容解读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有关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作者因科举而走上仕途;二是朝廷危难之时,作者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雨打萍”比喻
18、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用比喻写国事、身世,生动形象。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运用双关、对偶的修辞手法,第一个“惶恐”和“零丁”表示地名,第二个表示心绪。以地势的险恶来暗示作者处境的艰危,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表现出忧愤之情。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一问一答,由现在过渡到将来,由残酷现实转入人生理想,直抒胸臆,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二技法点拨慷慨陈词,以诗述志。本诗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19、。先是读经书入仕途,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作者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作者的心,使其言辞备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两个生活经历,再度表现作者因国家覆灭和已遭危难而战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躲避一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作者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
20、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诗篇。三主题概括通过追忆作者抗元的艰难经历,表现了作者的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资料库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2.作品背景。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固守崖山的将领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文言知识库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飘絮(x)lio(寥)落2.划
21、分节奏。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参考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祖国山河破碎恰如狂风中的柳絮,我身世坎坷似雨中浮萍,时起时沉。惶恐滩的兵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敌手叹我孤苦无依。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躲避一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山坡羊潼关怀古文本库一内容解读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群峰众峦像是在这里会合,大浪巨涛像是在这里震怒。该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潼关的雄伟气势和地势险要。“聚”字化静为动,表现
22、峰峦的众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气势雄伟、地势险要。“怒”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黄河水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黄河水的汹涌澎湃,表现了潼关的气势雄伟、地势险要。2.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气势雄伟、地势险要。这句话暗示潼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3.望西都,意踌躇。遥望长安,我心潮起伏,心情不快。“踌躇”一词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及对苦难人民的同情。4.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都已化作了泥土。这是国家由盛转衰的真实写照,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以及对动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5.兴,百姓苦;亡,
23、百姓苦。国家兴起,黎民百姓要受苦受难;国家灭亡,黎民百姓更是受苦受难。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受苦的都是老百姓。该句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二技法点拨写景、抒情、议论,完美结合。山坡羊是一首怀古小令,抒发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起笔一“聚”一“怒”,不仅写尽了潼关地势的险峻,而且在“聚”和“怒”的动态意象中,暗含着一幅千军聚集、万马嘶鸣的历史画卷。因此开头的三句可视为一种历史“空间”的制造和历史“意象”的再现。“望西都”,引起怀古之兴;“意踌躇”,陷入历史的沉思之中。群雄逐鹿,朝代更迭,霸秦强汉,转眼焦土。接下来笔锋一转,“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给全文定下了基调,点明了主旨。这首曲子
24、把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主题概括这首曲凭借吊潼关古迹,追忆历史,阐发议论,揭示出人民悲惨命运的根源之所在,表达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资料库1.作家作品。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题目。2.作品背景。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此曲是他上任途中路过潼关时所写,是他晚年的代表作。文言知识库1.根据拼音写汉字。宫qu(阙)2.划分节奏。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
25、/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3.参考译文。群峰众峦像是从四面八方汇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心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都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2.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并能够背诵。3.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五首诗歌中寄寓的情感。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导入一:今天老师带来
26、了一组有关战争的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来观看。声声炮响,厄运降临:流血、死亡、毁灭多少绝望,多少悲伤,多少撕心裂肺的哀号美丽的城市阴霾重重,繁华的都市废墟片片!看完了这组图片,你想说些什么?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是可怕的,它给世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导入二: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字。(展示甲骨文的“”字)这个字框里的形状像一种什么动物?(猪)对古人来说,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及安全感,因此蓄养生猪便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所以这个甲骨文是“家”字。(展示现在的“家”字)同学
27、们,家对你而言是什么?板书温暖和幸福。可是,有一天战争来临了,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战争给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十五从军征,看看战争后的家会是什么样子。导入三:在古代,频繁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花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古乐府诗十五从军征。(板书课题)二课文讲解1.解题。这个诗题告诉我们什么?【明确】十五岁被征去当兵。读了诗题你有什么疑问?十五从军?回家后是什么情景?让我们带着疑问来学习这首诗。2.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节奏(2)疏通诗意三品诗句昔日朝气蓬勃、稚气未脱的少年从军六十五年之后已是
28、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老翁了,为什么他十五岁要去从军呢?回家后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接下来让我们思考这两个问题,请大家仔细默读诗歌,然后小组交流。(1)诗歌开头就告诉我们“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为什么会这样呢?【明确】为什么十五岁就去当兵: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人遇上了战争,所以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久服役(2)这漫长的65年里,他肯定很想念家乡的亲人,这里有一个字,告诉我们他很想很想回家,哪个字?【明确】始。请读出他想回家的强烈渴望。(3)好不容易回到了家,老人心情是怎样的呢?【明确
29、】悲。(4)哪几句诗写出了他悲伤的心情?【明确】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5)他为什么悲?【明确】亲人亡。(6)他历尽艰辛,九死一生,终于回来了,可是他的亲人却不在了。他是怎么知道的?【明确】乡里人告诉他的。(7)乡里人告诉他什么话?【明确】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是啊,这样的结果有谁能不悲伤呢?阔别65年的亲人啊!如今已是“松柏冢累累”,老人怎能不悲呢?(8)家人死亡让老人深受打击,可让他悲伤的还有什么呢?【明确】家凄凉。(9)从哪里可以看出家的凄凉?【明确】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10)那到底是一片什么样的凄凉景象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明确】这就是我思念了65年的家啊,竟成了:
30、兔从狗窦入这就是我苦苦盼望的家啊,如今竟成了:兔从狗窦入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家啊,竟成了:兔从狗窦入一切已经荡然无存,剩下只有:兔从狗窦入(11)打击重重,悲上加悲,老人还悲什么?【明确】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舂谷做饭,采葵做汤,这些东西吃起来会是什么滋味儿啊。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无依靠。(12)面对这一切,老人再也忍不住老泪纵横,哭泣无声!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泣什么?【明确】老人想起他那朝思暮想的亲人;老人思念他那和蔼可亲的乡邻;老人思念他那出生入死的战友;老人想起自己的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这就是战争的残酷,这就是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啊!再次齐读诗歌,再次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四悟诗情学
31、了这首诗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虽然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战争,但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世界的文明,让和平之花遍地开放,我们的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精彩。五拓展延伸古代描写战争的诗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六 板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导入新课导入一:唐诗、宋词璀璨了历史的天空。在宋代词人中,有一人被称作“词中之龙”,他是谁呢?(辛弃疾)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辛弃疾?(生介绍)今天,我们走进他的一首登临之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起去感受他在这首词中寄
32、寓的深情。导入二: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诗中发问,在问当中,他们或感性,感伤乡愁难遣,岁月流逝,朝代更迭;他们或理性,思考人生真理、历史兴衰,追溯宇宙起源。今天,我们也来欣赏一首“词中有问,问中含情”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二初读感知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3.整体感知。(1)借助注释把词读通、读顺,划出节奏。(2)结合注释翻译。4.内容理解。上阕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下阕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朝廷的讽刺。三 研读诗句全词以三问三答构成,问答贯穿全文,以此理解词的内容。(1)一问:“何处望神州?”答曰:“满眼风光北固楼。”思考:为何
33、而问?问答中的弦外之音你能读懂吗?【明确】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何处望神州”,倒装句,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以问开头,表现出国土沦丧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2)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曰:“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思考:二问何事?问答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这是更进一步的质疑。兴亡之变该有多少?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不胜感慨,充满感伤之情。(3)第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曰:“曹刘。”思考:三问为何因孙仲谋而发?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
34、谋”一句?【明确】第三次发问,以夸张之笔标榜了孙权的英雄形象,谁配称他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暗示了对苟且偷安、懦弱无能的朝廷的不满。四分析情感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的青年英雄孙权的形象。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五课堂小结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同时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统治者无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六拓展延伸自读辛弃疾同时期所作另一
35、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一下,两首词在内容、风格和写法上有何不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七 板书设计登(空间)问神州:感慨风景不再,悼念中原故土(时间)问兴亡:凭吊千古兴亡,忧虑南宋局势(人物)问英雄:借孙权讽当朝,表达不满偏安怀第二课时过零丁洋一 导入新课导入一: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
36、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他写了一首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过零丁洋,感受他的崇高人格。导入二:同学们,翻开中国宋代的历史,我们会看到很多的伟大人物,如苏轼、陆游、岳飞等,而文天祥也是其中有名的一位。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感受他的崇高人格。(板书课题)二 初读感知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3.读准字音。4.整体感知。(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诗意。(2)结合注释翻译。三 研读诗句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2.
37、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3.诗的颔联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试具体分析。【明确】比喻。宋王朝的支离破碎就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和遭遇。4.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前一个“惶恐”“零丁”是指地名,后一个“惶恐”“零丁”是写心情,这是双关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叹。5.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明确】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视死如归、
38、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因此,尾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四 板书设计过零丁洋首联:回顾经历颔联:国破家亡悲壮沉痛颈联:抚今追昔悲愤忧惧尾联:以死明志大义凛然丹心映照千古正气永垂青史山坡羊潼关怀古一 导入新课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打算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处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此曲是他上任途中路过潼关所作。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散曲。二 初读感知1.文体介绍。2.整体感知。(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和节奏。(2)结合注释,翻译曲句。(3)分析结构。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
39、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三 内容解析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请你细细品味,体会用词的精妙。【明确】“如聚”不仅写出了山峦之多,而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之势。从视觉、听觉角度写出了潼关的气势雄伟、地势险要。2.“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明确】写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明确】万间宫殿都已化作了泥土,这是国家由盛而衰的写照。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0、感情?【明确】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一代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还是百姓。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统治者的谴责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四 主题思想这首散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五 布置作业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都是怀古之作,它们分别追忆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参考:南乡子歌颂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愤慨,以及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失望和愤懑。山坡羊通过作者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
41、和对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同情。六板书设计山坡羊潼关怀古写景凭吊山:峰峦如聚(视)水:波涛如怒(听)雄伟险要兵家必争怀古抒情望:西都意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做了土战争连连改朝换代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人民疾苦怀古伤今同情百姓第三课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 导入新课导入一:“离别”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我们来回顾一首送别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极富诗意的离别意境,被李白用目送“孤帆远影”渐行渐远,消失在“长江天际”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诗人岑参也有一首送别诗,描绘出了和这首诗有着相似意境的离别画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大漠
42、边关,感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导入二: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例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感受他笔下与众不同的雪景。二 初读感知1.作者简介。2.文学常识。七言歌行体是一种特殊体例,首创于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是一类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体裁,一般句数不定,而每句字数也不是固定的,可以杂以三言、五言句,但是以七言为主。3.整体感知。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43、初步感知诗意。4.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咏雪、送别。5.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咏雪的,哪些诗句是送别的。【明确】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以“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为界,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诗句。三 深入分析,赏析雪景请选择写景的诗句,细细品味,体会其精妙。(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明确】第一句写风,第二句写雪,这两句极言边塞的风狂、雪早。“卷”字与“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八月”说明北地下雪的时间早。“飞”字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2
4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什么意象来表情达意?【明确】“忽”字用得妙,不仅写出“胡天”气象变幻无常的神奇,大雪来得急骤,还传达出了诗人赏雪时的惊喜。比喻,以梨花喻冬雪,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洁白的特点,给人春意盎然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化苦为乐、积极乐观的情怀。“春风”“梨花”这两个意象把冬天写出了春意,表现了诗人的乐观昂扬。补充介绍:岑参的梨花诗。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诗人写梨花常常是在远离故乡之时,他笔下的梨花往往和思春念归、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动联系在一起。(3)“瀚海阑干
45、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天气的奇寒无比,展现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浓重的奇寒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愁,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被冻住,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从侧面表现了雪之大、天之寒。此句运用反衬手法,通过红旗被冻,反衬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四 感悟情感1.在奇冷的天气里送别友人,这本是伤心之事,然而作者描绘的边塞雪景是如此的奇异、壮美,甚至是唯美。为什么诗人能够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呢?【链接材料】唐代天宝年间
46、,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主将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明确】诗人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2.明确主旨: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明确】全诗以雪景衬托离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无限惆怅之情。五 布置作业1.背诵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