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下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九下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doc(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语文九下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第20课曹刿论战/左传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左传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二、故事背景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齐大鲁小,齐强鲁弱。齐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国内危机四伏,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即
2、位后,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公子纠被逼死。但齐桓公仍不甘心,于鲁庄公十年春天,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三、注释1.曹刿(gu):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4.伐:攻打。5.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8.谋:谋议。9.间(jin):参与。10.鄙:鄙陋,目光短浅。11.乃:于是,就。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
3、凭,靠。1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15.遍:一作“徧”,遍及,普遍。16.牺牲玉帛(b):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17.加:虚报夸大。18.小信未孚(f):(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19.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20.狱:(诉讼)案件。21.察:明察。22.情:实情。23.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
4、事。属,种类。24.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25.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26.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27.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28.败绩:军队溃败。29.驰:驱车追赶。30.辙(zh):车轮碾出的痕迹。31.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32.遂:于是,就。33.逐:追赶,这里指追击。34.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35.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36.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37.
5、再:第二次。38.三:第三次。39.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40.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41.伏:埋伏。42.靡(m):倒下。四、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
6、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
7、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五、古今异义1.齐师我 (古义:进攻 今义:讨伐)。2.齐伐我 (古义:军队 今义:老师)3.又何焉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4.肉食者,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5.衣
8、食所(古义:养 今义:安稳)。6.弗敢也(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7.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8.弗敢也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9.必以(古义:实情 今义:诚信)。10.小大之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11.必以(古义:以实情判断 今义:感情)。12.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13.忠之也 (古义:类 今义:同一家族的人)。14.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15.神弗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16.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
9、再一次)。六、一词多义1.故: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 所以(故逐之) 。2.从:跟从(民弗从) 。 跟随(战则请从)。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 (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4.以:凭借(何以战)(可以一战)。 按照(必以信) 把(必以分人)5.请:请求 (曹刿请见)。 允许 (战则请从)。6.之:助词,的 (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 (公与之乘)。7.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虚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8. 间:暗暗地,私自(又间(ji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中间,当中 (颓(tui)然乎其间(jan)者)。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n)焉)
10、。表示房屋的量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一会儿,顷刻,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断, (虽与外人间隔)。时刻, (奉命于危难之间)。偶尔, (时时而间进)。9.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兼词,于此,在哪里。(惧有伏焉)七、通假字小惠未徧:同“遍”,普遍,遍及。八、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5.下视其辙:名词作动词,下车。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大败。7.必以情:名词用作动词,(以)实情判断。九、文言句
11、式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也”,表判断。2.忠之属也:判断句“,也”,表判断。3.可以一战:省略句“以”后省略了宾语“之”。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再”和“三”后省略了宾语“鼓”。5.何以战: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6.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7.下视其辙,登轼(sh)而望之: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的主语应为曹刿十、相关成语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经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十一、课内理解1.本
12、文选自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国的史实,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2.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这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为线索,分三段,按战前、战中、战后的顺序来写。第一段,论战前准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认清作战的前提条件取信于民。第二段,叙战争经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指挥作战,适时反击和追击。第三段,论取胜原因。写曹刿分析如何把握作战时机。(反击要在“彼竭我盈”之时,追击要在对方“辙乱旗靡”之时。)3.全文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只在第二段中有少量动作描写),并在对比中刻画人物。乡人事不关己,而曹刿则执意“请见”、“入见”,因为他对统治者有清醒的认识:“肉食者鄙
13、,未能远谋。”两相对比,突出的是曹刿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在讨论“何以战”时,鲁庄公认为打仗靠的是近臣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而曹刿则明确否定了这两个所谓的战前准备,引导鲁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胜的前提条件。两相对比,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正确的战略思想)。在战争过程中,鲁庄公不察敌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则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帮助鲁庄公取得了胜利。两相对比,突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战后论取胜原因,鲁庄公胜而不知何以胜,而曹刿则侃侃而谈战争之道,突出他善于把握战机的卓越的军事才能。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是贯穿全文的对比。3.中心归纳:本文记叙的是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表明取
14、信于民是作战的前提条件,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突出了曹刿强烈的爱国热情,英明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复述课文略。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有利时机,在齐人三鼓之后,也就是彼竭我盈之时,进攻敌军;在齐国辙乱旗靡之后,追击齐军。三、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如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的问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述战争胜利的原因,把曹刿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
15、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五、1. 牺牲 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2. 虽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3.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4. 再 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六、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可以看出他对国家的关心和热爱。在战前准备中,他充分肯定了鲁庄公的第三个准备,因为他知道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战则请从”
16、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在战争中,他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的胜利。总之,曹刿是一个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卓越才能的人。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战国策即由刘向编订而成。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事。善于用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二、故事背景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
17、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三、注释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纳:接受。谏(ji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修:长,这里指身高。昳(y)丽:光艳美丽。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窥(ku)镜:照镜子。孰:
18、谁。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甚:极了。及:赶得上,比得上。复:又。旦日:明日,第二天。若:如。明日:又过了一天。孰,通“熟”(sh),仔细。之,指城北徐公。私:动词,偏爱畏:害怕欲:想要寝,躺在床上。朝:朝廷见:拜见。诚:确实。知:知道。以,动词,以为,认为。于,比。方:方圆。莫:没有人,没有谁。四境之内:全国之内(的人)。蔽,受蒙蔽甚:厉害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受:同“授”。给予,付予。谤讥,指责、议论。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闻,让听到。间(jin),间或,偶然,有时候。进:进言劝谏。时时,不时,有时候。期(j)年:满一年诚:确实四
19、、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得很,徐公哪里能够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相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客人说:“我同徐公相比,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不如徐公美。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
20、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更厉害了。”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奏章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使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
21、还不时有人偶然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五、问题归纳1.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2.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语句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3.邹忌以设谕类比的方法进谏的好处是: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益于接受。4.邹忌为什么时候么会劝谏成功?邹忌能从个人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讽谏齐王,他是一位责任感强,远见卓识,能言善辩的贤臣,可见邹忌大胆含蓄的进谏是成
22、功的主要因素。另外齐王察纳雅言,知错能改,是位头脑清醒的明君,这是成功的次要因素。5.你认为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细致求实,精于思考,能言善辩,巧于讽谏,远见卓识,尽忠尽职,关心国家大事,是个贤臣。6.你认为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英明果断,胸怀宽广,明辨是非,知错能改,言而有信,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个明君。7.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齐国是怎样实现“战胜于朝廷”的。邹忌以生活小事喻国家大事,类比推理,大胆含蓄地指出了国家问题所在建筑君主售受蒙蔽;齐王胸襟宽广,接受建议,广开言路,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势强大,使四方畏服。这样就做到了战胜于朝廷。8.揣摩妻、妾、客回答邹忌时不同的
23、感情色彩。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用的是反问句,表达一种十分肯定,不容怀疑的口气;妾:口气比妻稍微冷淡点,但彡的仍是反问句,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用的是陈述句,语气更加平淡,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9.就本文最后一段的内容或写法,写出一段译注的文字:本段文字先写纳谏的政策,然后写纳谏的盛况。最后写纳谏的结果。作用:突出了邹忌的善谏;突出了齐王的从谏如流;突出了纳谏的重要意义,提示了文章中心。10.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区别在于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意味着齐王虚心纳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有振兴国家的决
24、心。11.文中三写进谏的效果,告别是人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通过列举人数的变化,暗示弊端已经彻底根除,齐国政治日益清明。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概括出齐王纳谏除弊的深远意义。12.、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积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要与别人交流,使自己的见解被别人接受,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要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如果都能像邹忌那样生动形象地说理,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13.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历史意义:邹忌敢于善于进谏,使齐王能够从谏如流,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大,齐国大治。现实意义:1)一个人在受蒙
25、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所以要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3)提出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的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的效果。4)作为领导者应该介质清醒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杀菌剂和缺点。14.文章开头用了哪些语句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表现他什么特点?“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说明邹忌外形魁梧美丽,“朝服衣冠,窥镜”说明邹忌自觉自美,流露出自我欣赏的心理。15.原来邹忌认为自己是齐国最美的人,事实上他
26、并不如徐公美,那么他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的妻子偏爱他,他的妾惧怕他,他的客人有求于他,所以都告诉我他比徐公美。16.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类比的手法。可以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把复杂变简明,把逆耳变顺耳,委婉、含蓄而又有较强的说服力。1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中的“之“指代什么事?齐王纳谏使齐国政治修明。18.邹忌巧妙地进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齐王欣然纳谏,并采取了有效措施。群臣争相进谏,国内政治修明。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不通过武力即可战胜他国。19.从文中可见“妻”“妾”“客”判断美的原则是什么?邹忌判断美的原则是什么?由此你在生活中应该如何看
27、待别人对你的赞美?妻、妾、客:利益。邹忌:实际情况。启示:要辩证地、理智地、客观地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赞美,万不可被赞美声冲昏了头脑,迷失了自己。20.创作与本文有关的对联。1)邹忌敢谏乃忠臣,齐王纳言是明主。2)邹忌讽喻进谏以小见大;齐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3)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4)思君主治乱,邹忌推已及人,勇讽谏;谋社稷安危,威王虚怀若谷,勤纳言。六、课文主题本文写邹忌有自知之明,从生活小事领悟到深刻道理,他用切身的体会劝谏齐威王,使威王纳谏改过并取得了巨大成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邹忌与徐公比美,分别问妻、妾、客(三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
28、公孰美?”,分别得到不同的回答(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由此邹忌深深地思考:“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三类比),“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进行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讽谏齐王除蔽纳谏。写齐王纳谏而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因为有了三种赏赐,所以有了三种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29、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最终达到“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大治局面。二、邹忌入朝见威王首先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 私”“畏”“欲有求于”他,都说他“美于徐公”,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法委婉进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切以国家利益为中心,成功地说服齐威王。启示:充分尊重对方,语言委婉含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让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三、1. 哪一个,谁;同“熟”,仔细。2. 认为美;美丽。3. 朝廷;朝见。第22课陈涉世家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公元前87)约58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10岁“诵古文”, 20岁开始游历,到处考察风俗,采集
30、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公元前108年)继承他父亲司马谈的官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他博览皇帝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后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他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二、故事背景 公元前209年,一群以陈涉、吴广为首的贫苦老百姓被征派到大泽乡去驻守。当时天下大雨,耽搁了他们前往的时间,按秦朝的律例,误了时间要斩首,陈涉、吴广于是鼓动大家揭竿而起,陈涉封自己为王,建立了张楚政权。天下百姓一呼百应,纷纷杀死秦的贪官酷吏,以相应陈涉的起义军。三、注释1.世家:史
31、记传记的一种,主要是为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陈胜虽出身雇农,但他首事反秦,功大,又曾建立“张楚”政权,故给予他重要的历史地位,列入“世家”。2.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陈胜、吴广起义军3.阳夏(ji):今河南太康县。4.尝与人佣耕: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佣,被雇佣。5.辍耕之垄上: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之,动词,去、往。6.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怅,失意,不痛快。之,语气助词,不译。7.若:代词,你,指陈胜。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燕雀,麻雀,这里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天鹅,这里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9.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
32、亥继位,称为二世。10.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闾左,指贫民,古时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适,通“谪”。适戍,发配去守边。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11.皆次当行(hng):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当行,当在征发之列。12.屯长:戍守队伍的小头目。13.亡:逃跑,逃走。14.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举,举行,实行。下文的“举大名”意思与此相同。15.等:同样。16.死国:为国事而死。17.苦秦:苦于秦(的统治)。18.以数(shu)谏故: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数,屡次。谏,古代下级对上级提意见或建议,劝诫。19.上使外将(jing)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上,臣下对皇帝的尊称,
33、指秦始皇嬴政。20.项燕:战国末年楚国著名将领,项梁之父、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曾大败秦将李信。21.怜:爱戴。22.诚以吾众:如果把我们的人。诚,果真,表假设。23.唱(chng):通“倡”,倡导。24.宜多应者: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宜,应当。25.足下:指对方,古人对于别人的敬称。26.卜之鬼乎: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卜之鬼,就是“卜之于鬼”,“于”字省略。27.念鬼:考虑卜鬼的事。念,考虑、思索。28.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ng)”: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丹,朱砂。这里是“用朱砂”的意思。书,写。王,称王。29.置人所罾(zng)鱼腹中: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
34、肚子里。罾(zng),鱼网,这里作动词,是“用鱼网捕”的意思。30.固以怪之矣:自然就诧怪这件事了。以,通“已”,已经。31.间(jin)令:暗使。间,私自,偷着。32.之次所旁丛祠中: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次所,旅行或行军时临时驻扎的地方。丛祠,树木荫蔽的神庙。33.旦日:明天,第二天。34.往往语:到处谈论。35.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36.将尉:押送(戍卒)的军官。37.忿恚(fn hu)尉:使尉愤怒。38.笞(ch):用鞭、杖或竹板打。39.剑挺:拔剑出鞘。40.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41.公等:你们诸位。公,对对方的敬称。42.藉第令毋斩:即使能免于斩刑。“藉”
35、“第”“令”都是“即使、假若”的意思。43.十六七:十分之六七。4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宁,难道。45.受命:听从(你的)号令。46.袒右:露出右臂(做为起义的标志)。47:祭以尉首:用两(尉)的头祭天。48.蕲(q):今安徽宿州南。49.符离:今安徽宿州。50.徇:指率军巡行,使人降服。51.铚(zh)、酂(cu)、苦(h)、柘(zh)、谯(qio):秦时地名,铚、谯,在今安徽。酂、苦、柘,在今河南。52.行收兵: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53.比:等到。陈,秦时县名,今河南淮阳。54.守令皆不在:郡守、县令都不在。秦时,陈县属于砀郡,是郡府、县府所在地,所以有守有令。
36、55.守丞:守城的当地行政助理官。56.谯(qio)门中:城门洞里。57.三老:封建社会里管教化的乡官。豪杰,指当地有声望的人。58.被(p)坚执锐:披着铠甲,拿着兵器。比喻亲自投身战斗,冲锋陷阵。被,通“披”,穿。坚,指铁甲。锐,指武器。59.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后来社稷就用来做国家的代称。60.号为张楚: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即复兴楚国之意。一说定国号为“张楚”。61.刑其长吏:惩罚当地的郡县长官。刑,惩罚。四、译文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胜年轻时,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说:“如果有谁富贵
37、了,不要忘记大家呀。”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戍守队伍的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么?”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
38、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于是二人就去占卜(来预测吉凶)。占卜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意图,就说:“你们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
39、对这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间提着灯笼,作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大喊:“大楚将兴,陈胜为王。”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第二天,士兵们中间议论纷纷,只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 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将尉拔剑出鞘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利剑杀了将尉。陈胜帮助他,一起杀了两个将尉。(于是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来也会有十分
40、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部属的人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愿望。个个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巡行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胜,被人杀死了,起义军才
41、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乡绅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乡绅都说:“将军您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不义的暴君,消灭残暴的秦朝,重建楚国的江山,按照功劳应当称王。” 陈涉于是自立为王,定国号叫张楚。在这时,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五、问题归纳1.文章为何一开始就列出吴广?突出陈胜是本文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为下文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埋下了伏笔。2.为什么文章要先安排这一段,可不可删去?先写这段主要是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义
42、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3.陈胜在起义前对当时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是怎样分析和估计的,请简要述之。“天下苦秦久矣”指出人民与统治阶级矛盾激化之深,显示了起义的正义性、必然性。指出项燕、扶苏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可假借他们的名义,发动起义,就可以一呼百应。这都是起义的有利条件。从中看出陈胜的政治远见。4.陈胜、吴广是怎样为起义制造舆论准备的?对这种做法你是任何评价的?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利用人们的迷信思想制造舆论,树立威信,为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从中看出他们的斗争才智。5.陈胜为何杀尉后才“召令徒属” (反映了他们什么精神?) ?其目的是什么?计划周密,机智勇敢,富有谋略,以防不测。晓之利害,
43、坚定起义信念。6.“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7.“世家”是司马迁记王侯的,为什么他却把出身低微的陈胜列入“世家”呢?陈胜“首事反秦,功大”,也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说明司马迁肯定他首先发动反秦起义的历史功绩及引领全国反抗斗争的精神。体现司马迁看重功业,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立传思想。8.理清全文思路,课文是如何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的,思考:文章哪些内容是详写?为什么?哪些内容是略写?为什么?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对陈胜、吴广“并杀两尉”、发动
44、群众等都详细描写,并把叙事和对话结合起来,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农民政权则略写,省去了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描写,因为从上文看来这已是情理中的事。六、课文主题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第23课出师表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二故事背景223年,刘备病死于白帝城,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此
45、时蜀汉伐吴惨败,元气大伤。诸葛亮施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同时与孙吴通好,平息南方叛乱,稳定了蜀汉的政治局势。于是227年,诸葛亮决定抓住时机北上伐魏,临行之前考虑到后主不懂得治理政事,遂上书,以期他能稳定国内政局,不被小人所惑,使北伐无后顾之忧。三理解词义注释出:出征。师:军队。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先帝:指蜀汉开国君主刘备。先:称已死的人,多用于尊长。创:开创,创立。业:统一中原的大业,基业。未:否定副词,没有。而:表转折,却、但是。中道:中途。崩殂(c):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益州:这里指蜀汉此:这。诚:确实,实在,果真。之:结构助词,的。秋:时刻。然:表转折,但是。侍:侍奉。卫:守卫懈:懈怠,放松。于:在。忠:忠臣。内:指宫廷内。外:指宫廷外。士:将士。忘身:舍生忘死。盖:副词,表示整句系解释原因,原来是。追:追念。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欲:想要。报: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