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同步教案2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同步教案29..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声声慢教案29雨霖铃虞美人鹊桥仙声声慢等对比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 了解词这种文学体式。粗知一些格律,并能读出词的韵律美。熟读成诵,丰富积累。2 . 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感受、品味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初步掌握鉴赏词的 基本方法和步骤,培养鉴赏能力。3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4 .感受作者情感,接受艺术熏陶,提升自身人格,陶冶自己情操。重点、难点把握词的章法,鉴赏词的意境。解决办法1 .强化背诵。学生课前熟读成诵,教师课上可作范读范背,课后要求学生熟背熟默。2 .从词的章法人手领会内容;从词的句法人手领会句意。品味层次之美
2、、语言之美。3 .以名句为主兼及全篇。精读课在篇中讲析名句;自读课重点讲析名句带动全篇。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鉴赏柳永雨霖铃教学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4 .背诵四、作业:1 .反复诵读四首词,体悟词中意境,想一想婉约词有什么共同特点。2 .熟读本课其他几首词。第三课时学习、鉴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1 .体会词人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 .情
3、与景的自然结合;2.英雄形象的塑造;3、如何理解“人生如梦”。导学探究 一、新课1、欣赏一首由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可以任自己的 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让我们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 娇赤壁怀古。2、引导学生思考:一道关于文学常识的选择题。“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苏洵、苏轼、苏辙)(由此题引出本课。)二、对词作者苏轼作简要介绍(学生回忆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生平,教师小结):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北宋中、晚期著名文学家。开北宋豪放词风。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
4、有很高造诣。“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 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苏轼坎坷的一生。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一一“乌台诗案”的背景:对王安石新政中部分措施 持反对意见,被人利用,罗织了 “毁谤君相”的罪名;苏轼才华横溢,深得神宗赏识,招致 许多朝臣的嫉妒和攻击;神宗亦欲借此机会挫其锐气,并无杀他之意,遂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 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
5、 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三、放录音范读,学生轻声跟读。四、赏析1、 学生朗读,注意气势(教师讲评)明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区别引典故以加深学生对苏词豪放特点的感悟:“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比柳词 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充分说明了苏词豪迈 奔放,坦率开朗的特点,这与低沉感伤,绮罗香泽的婉约派不同,读词时要感受。苏轼之前“词为艳科”,直到苏轼才一扫绮罗香泽之态,以
6、词言志,以诗为词,意境博大, 豪迈奔放,创“豪放”词派,朗读中注意这种气势。2、 学生再读,读出感情、气势学生表达朗读感受:豪放、大气、感伤、不平(凡涉及苏轼的感受即可)交流探究1)概括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描写赤壁之景,引出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并由此引起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追慕。 下阕:塑造周瑜形象,抒发自己事业无成的感慨。2)很多评论家都认为上阙的形容词和动词用得传神,试以“乱” “惊”、“穿”“拍”“卷” 为例,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每个人只须分析一字即可。明确:“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字 本义为“马骇也”,意即马受惊狂奔,写出
7、了江水之汹涌;“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 搏击的力度。“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3)本词上阕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呢?明确:环境描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令人想到当年赤壁 廛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为英雄的出场创设一 个广阔的背景。“长江”乃历史的长河之喻,“浪”既是长江之浪,又喻历史长河之浪。4)读词的下阕,苏轼是怎样塑造周瑜形象的?明确:1美女衬英雄,侧面表现出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小乔初嫁了”)2正面描写周瑜气概风度,表现周瑜风度翩翩,志气昂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3描写功
8、绩韬略,表现周瑜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非凡才华。(“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5)最后五句怎样写人生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感伤,是自责,慨叹岁月无情而功业无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自慰,是旷达,回首往事,恍如梦中,权且以酒酹月,借酒 浇愁,值此,一位襟怀旷达,善于自慰的词人跃然纸上。6) “羽扇纶巾”究竟写的是周瑜还是诸葛亮?“羽扇纶巾”,且不论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为赤壁之战作出的重大贡献,就是从词的艺 术角度看,也是写诸葛亮。周瑜是杰出的儒将,只有与诸葛亮在一起谈笑退敌,方能映衬其举 重若轻的英武气概。况且,周瑜“谈笑”必须有对象,而东吴将士对曹军均怀畏惧之心,不
9、可 能与决心拒曹的周瑜共语。如果“羽扇纶巾”系指周瑜,岂不成了一个人的自言自语,何能“谈 笑”?这种装束也是三国六朝时期儒将常有的打扮,苏轼用来刻画周瑜,以表现他临战的 从容镇定,且符合上下文意,上文写周瑜与小乔,下文写周瑜火烧曹军。“羽扇纶巾”是从 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对这次战争成竹在胸。7)最后一层是否含有消极成分,与前文豪壮情调相矛盾?不矛盾。“多情”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词人建功立业的 愿望。“白发”固足已使人生悲,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人生如梦”则是词人 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
10、江月”不过是要向 “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统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 二者并不矛盾。8)如何采用衬托的手法?烘托,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 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 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反衬是烘托的一种。词中有两种反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反 衬,实景是赤壁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虚景则是“墙橹灰飞烟灭”,二者相互衬托, 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以“墙橹灰飞烟灭”来反衬周瑜的“雄姿英发”,以周瑜的“雄姿 英发”来反衬作者的“早生华发”,以周瑜年青时就建功
11、立业来反衬自己的功业不成。学生 背诵本词六、总结:苏轼的豪放词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从题材来看,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 丰功伟业;2、从主旨来看,是抒发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3、景物描写来看,描 写的都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七、作业: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遇到种种挫折、打击和磨难;每个人 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的诱惑与选择,你将怎样地活着呢?每个人的一生,也都将面临着各 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的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 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请敞开你的心扉,说出你的困惑,写下你的感悟,让我们走近并且努 力走进彼此的心!第四课时学习、鉴
12、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扬州慢训练反馈一、导入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 他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南宋一百五十年,始终内 忧外患,反映于词中特别突出,其前期激于爱国热情,表现为壮怀高唱;及末期大势已去或 为亡国遗民,只有哀乐低吟。因此,整个南宋词坛,约可分慷慨愤世和感喟哀时两派。前以 辛弃疾为代表,后以姜夔为代表。二、学习、鉴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 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缕遭贬
13、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善于熔 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 有嫁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 双调,一*百零四字。2、诵读、感知这首词作于词人镇江知府任上。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执政的韩倔胄意欲以北伐巩 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 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不同意韩倔胄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他的
14、劝告,后来 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说,等于是给韩的一封“谏书”。词的上片借歌颂孙 权、刘裕表明作者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片以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史实警 告当权者不要急于用兵,显示了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3、诵读指导读这首词,作者忧愤深广,忠义之心如见,须保持豪壮的基调,特别是它的末句“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乃全词主旨所在。要读出作者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 看作悲观语或怨语。4、鉴赏:用事:这首词运用哪些典故?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人道寄奴曾住)寄奴怀念占人,表现北伐决心。(烽火扬州路,
15、佛狸祠下)一一今昔对照,不堪回首。(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刘义隆/霍去病一一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廉颇老矣)廉颇一一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用事是用典的一种方式,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辛词中用事很多,内容大 多跟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特别是这首永遇乐,除了回顾作者四十三年前南 下归宋经历那一层之外,全属用事。综观全词,用事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 及的那些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词人的思想感情也使人觉得触手可及,一 句话,它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词人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这是辛词用事的一大特点,把握这个特 点才能正确地鉴赏辛词。名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
16、风吹去。”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 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 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 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 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 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 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俯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 到
17、悲愤,很可能他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这一猜想很快就变 成了事实一一韩倔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5、赤壁怀古与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两词皆怀古,但有写人与洞事之别。赤壁着重写人,塑造了周瑜形象。京写了 三人,辛侧重于史实的濡染,词笔沉重。、两篇皆写景,但有集中与分散之别。念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 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 地方。、两词皆抒怀,但有心绪迥然之别。苏轼倾笔写周瑜,展现他词人自比古代英雄,从 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与怅惘。辛缅怀了创
18、立不朽功业的卓异不凡的人物。辛弃疾 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三、学习、鉴赏姜夔扬州慢1 .诵读、感知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其时词人才21岁。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到金兵洗劫,变成一 座空城。词的上片先述所见,以“尽养麦青青”勾画扬州全景,更以“废池乔木”作点缀, 使整个画面显得萧条冷落;后述所闻,以“清角吹寒”渲染空城中的凄清气氛。下片写感想, 先设想唐代诗人杜牧今日重到扬州,用“须惊”和“难赋”逐层说明扬州已被破坏到令人难 言的程度;然后着力写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凄清景象,又借“桥边红药”曲折地表现劫后扬
19、州 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词的主旨就是词前小序中说的“黍离之悲”。2 .诵读指导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 乂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都比较长。慢调与长调有 别,长调是单指字数说的,习惯上以91字以上为长调;慢调则是指曲调舒缓而言。朗读时,首先要把词中所写的那些内容全都变为自己的“视象”,才能体验出词人为祖国山 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四、鉴赏点拨.扬州慢中如何做体现“景中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 思。(1)采用拟
20、人手法将景化为情:“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 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2)采用通感手法将景化为情:“渐黄昏,清角 吹寒,都在空城”,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 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芳麦青青与废池乔木 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 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3)用今昔对比 的反衬手法来化景抒情:用“名都”来反衬“空城”;以“春风十里扬
21、州路”来反衬“尽葬 麦青青”。下片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 难排和深情难赋。(4)采用移就修辞将景化为情:“冷月无声”,月本无声,可这么一说, 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 可是现在呢? “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 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5)直接 抒情,融景入情: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开?寂寞红药,感时伤乱。1 .引用前人诗句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
22、外。引用前人诗句也有多种方式,可以借用原句或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可以只借 用其中的某些词语,可以化用诗句或整首诗的意境。这首诗属于借用词语一类,包括“春风 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四语,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七言 绝句。先将原诗抄录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 官)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遣怀)“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它们使人联想到杜牧曾写过许多赞美扬州的诗篇,并且佩服 他那出众的才华,
23、可是如果他活到今天,目睹扬州惨遭洗劫后的凄凉景象,却很难写出他的 感受来。这就表明,这景象确实使人有难言之痛。这样写,使词中意境又深了一层。2 .名句赏析“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的是拟人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 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 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 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 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 笑语喧
24、哗,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 呢? “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 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 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词人因而发出这样的感叹,进一步表达了他感时伤乱的情怀。 巩固创新五、背诵六、唐诗宋词中的杏花意象在我们这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度,梅花身上寄托着儒家太多的精神和理想。而杏花则被 赋予了活泼
25、艳丽闲逸芬芳妩媚的意味,是具有典型的人性人情的意象。梦幻理想的杏花一一杏花春雨江南、娇艳含羞的杏花一一沾衣欲风生命勃发的杏花一一小楼一夜卖杏花、热烈奔放的杏花一一绿杨杏枝头春意闹远行思恋的杏花一一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羁旅天涯的杏花一一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春残留恋的杏花一一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人家绕满怀恋情的杏花一一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接红杏蕊追求爱情的杏花一一春日游,杏花吹满头寂寞伤情的杏花一一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春满人间的杏花一一春色出墙来、诗酒芬芳的杏花一一借问酒家村词七首许多有典型情感的意象,如“杨柳”“长亭” “春水”“兰舟” “明月”“秋风”“鹊桥,“酒”
26、 “雁,“梧桐,“雨,“黄昏,“斜阳,总结它们所具有的情感意味。七、步步高习题处理。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一、词的常识: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句子 长短不一)、“诗余”、“曲”、“曲子词”(合乐歌唱)、“曲词”、“乐府”、“乐 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 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调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 “片”,从上片到下片
27、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 叫“换头”或“过变”。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 词的叫“自度曲”。词常见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 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 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 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格调高昂、取材广泛。导学质疑二、简介引入:
28、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 为歌伎填词作曲,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 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土,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 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 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 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 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
29、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 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 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他的词曾传唱 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1金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雨霖铃属婉约派作品。二、朗读并赏析:1、教师朗读或背诵以作示范,再让学生诵读。2、根据问题,自行研读。(1)、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明确:词的上片主要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词人和他的爱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 舍的情景。词的下片则写的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
30、的情景。(2) 找找看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描写了寒蝉(凄切)、长亭(晚)、都门(长饮)、烟波(千里)暮霭(沉沉)、楚 天(阔)、杨柳(岸边)、晓风、残月。从总体上看,这些景物给人以悲凉、萧瑟的气息。这也正是冷落清秋的环境描写,当然也是 为了渲染出作者与爱人离别时的气氛。(3)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合说?离别之前:寒蝉、长亭(勾勒环境)骤雨初歇(渲染气氛)一一景语实写离别时刻:都门帐饮(情事)执手相看(情态)一一情语别后想象:烟波暮霭别后去向(虚想)景语情语景情景清秋伤另U点旨晓风残月别后情景(设想)虚写良辰好景别后生活(虚想
31、)千种风合说(4)上片写了情人话别时的种种情态,似乎已将离情说尽,先想想下片该怎样写,再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明确:作者虽然在上片已经介绍了离别,但在下片作者又重点介绍了离别之后两人的羁旅之 愁,作者想象别后的生活情景,通过这种想象更加重了这种离愁别恨,使这种离愁达到了极 点。作者就是采用这一层一层的铺叙来表达这种离别的,这种写法对于我们同学的写作很有 启发。我e(5)若把全词的上下片分别看作两幅画,试着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把画面上的内 容描述出来,你也可以给你的画取个动听的名字,如:明确:第一幅画可命名为“长亭别离”:一个秋天的夜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 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
32、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宴席上有两个斟满酒 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 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止匕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工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一一,上船喽。天色月来越暗,茫茫水域里,蒙蒙雾气一片。第二幅画可命名为“羁旅长愁”;一夜漂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 依然有一道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的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 着秋风,现出一幅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交流探究三、写作特色:1、雨霖铃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抒写离愁别绪的? 多用对比,极力渲染了离愁别绪。眼前分
33、离与留恋对比:“帐饮”与“无绪”对比;“留恋” 与“催发”对比;“相看”与“无语”对比。眼前分离与别后之情对比:“今宵”与“经年” 对比;“千里烟波”与“千种风情”对比,“无语凝噎”与“更与何人说”:通过回环往复 又一气贯注的对比,抒写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2、雨霖铃分几个层次来写离愁别绪的?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 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 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 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
34、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 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 情”,如行云流水,主题突出。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个名句,好在哪里?(1)意象密集,叠加出离愁别绪的境味。“杨柳岸晓风残月”全用名词组合,创设了阔远 的意境。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几个意象又是典型的离别情味,“杨柳”、“风” “月”(“杨 柳” “晓风残月”都是惜别的意象。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 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2)从呼应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 于是借“酒
35、醒”而设问,倍增惆怅。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尽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悲 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3)从意境上看,创造了既凄婉酸楚又明丽清雅的特殊的风格色彩。诗人不但写出了离别 的寂寞,更在“寂寞”中开掘出了更为丰富“晓风明月”的阔远明丽之美,“凄情”加上了“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又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惆悦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 此种“绮怨”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的风味,难怪后人常以它们作为柳词、乃至 整个婉约词的代表句子来看。(4)从情景关系上看,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
36、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 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四、练习:步步高中的相应习题。五、歌曲欣赏雨霖铃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其意境。所谓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 能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六、背诵七、布置作业第二课时自学、熟读李煜虞美人、秦观鹊桥仙、李清照声声慢。训练反馈一、 学习、鉴赏李煜虞美人.诵读 让学生诵读。1 .补充背景: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现在 河南开封)。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 夕演奏,加上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
37、机药将他毒死。死年41岁。此词所表现的是 作者的故国之恋。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读这首 词自会明白这个道理。2 .诵读指导.鉴赏 虞美人春花秋月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对比手法:将“雕栏玉砌”和“朱颜”(另一说“朱颜”是指作者自己的容颜)对比着 写,写出了物是人非未语泪先流的凄怆。衬托手法:“春花秋月”是多美好,作者却盼“何时了”,以美景来衬囚牢之情;“东 风”就是春风,春风又来,春天又到,却反衬“不堪回首”的嗟叹;以“雕栏玉砌应犹在” 来反衬“只是朱颜改”。虚实手法:“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实景;“往事知多少”由实入虚,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含有韶光
38、易逝的感慨;“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实写,而“故国不堪回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是虚写,这是想象中的“故国”图景,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一句从客观存在 的角度看,“愁”实,“春水”是虚,若从视觉角度,则“春水”为实,“愁”为虚。比喻修辞:“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 无尽。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化虚“愁”为实“春水”,而又不言是何“愁”, 这就将个人之“愁”抽象为人类共同的体现,从而获得更为辽阔的共鸣。过去与想象情景(虚写)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
39、是)朱颜改板书:现实情景(实写)春花秋月(何时了)小楼(昨夜又)东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名句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 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 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 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 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 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 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背诵二、学习、鉴赏秦观鹊桥仙1.诵读
40、: 学生诵读。2.诵读指导3 .鉴赏:让学生诵读、感知、领悟,先意会再言传。教师相机点拨。鹊桥仙写出了什么样的故事情节?这首词又是怎样将情与景结合在一起的?开端(赴约):织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发展(约会):金风玉露一相逢,便 胜却人间无数。高潮(分别):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结局(别后):两情 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景中含情:“飞星传恨”的“恨”和“银汉迢迢暗度”的“暗”写出了相思之苦;“金风玉 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既是写“相逢”之景,更是抒“人间少有”之情;“柔情似水” 写出甜美,“忍顾鹊桥归路”写出了难舍难分。情中含景:“佳期如梦”和“两情若是久长 时,
41、又岂在朝朝暮暮”将情化为景。名句赏析:“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尽管相会极其短暂,但只要双方真挚地相爱,坚定不移,则年年必有此会,这是无尽期的 爱,永恒的爱;而人间夫妻即使朝朝暮暮形影不离,也终有生离死别之日,以此永恒的爱与 人间有尽期的爱相比,岂非“胜却无数”的吗?这就是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明人沈际飞评价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 化腐朽为神奇。”舒婷双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背诵三、学习、鉴赏李清照声声慢1.诵读 2.诵读指导这首词是李清照晚期重要的代表作,词情凄清,跟早年写愁的作品如一剪梅醉花阴 等相比,风
42、格显然不同。据南宋张端义的贵耳集所云,此词作于女词人丧夫后不久。此 说大概可信。在这首词里,作者着力地渲染了 “凄凄惨惨戚戚”的气氛,并反复诉说她内心 极度的孤寂感,其中无不隐含着她丧夫的悲痛。诵读这首词,一定要先仔细品味女词人这种 深深的悼亡之情。4.鉴赏叠字的运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个名句妙在何处?首句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 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寻寻觅觅”是外在的行为; “冷冷清清”是物 是人非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心境的共同体;“凄凄惨惨威威”则是内心的感受。傅庚生论述 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妙在有层次
43、,;妙在曲尽思妇之情。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 信,用“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去者,用“觅觅”。觅觅之终未有得, 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阁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 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 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 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 居最末也。触景生情,层层深入女词人在道出悲戚之情后,便想到了 “将息”。“将息”,字面上的意思是保养身体,而深 层意思则是要抑止自己的悲痛情绪,恢复到平静的状态
44、。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眼前 的一切景象都会使她产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念头。因此,词中在“最难将息” 一语之下 分四小层,一层深似一层地写出她那无止境的哀愁。首先,她想借酒浇愁,却不料大风忽起, 寒气硬骨,使她意绪全无,她很清楚,“三杯两盏淡酒(触景生情)难以驱散她心头浓重 的愁云。其次写她在百无聊赖中仰头望天,正值雁群飞过,这又引起了她对往事的回忆。在 往日,丈夫不在身边时,看到它们,便会产生“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而今后丈夫永远 不会再给她写信了,此恨又如何能消?再往下,转入写女词人眼前的景物:“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移情入景)这明明是说,女词人有采摘黄花装点案头的习惯, 可如今丈夫故去,她再也没有心思这么做了,只是任它自开自落。以至于“满地堆积”,一 片荒败景象!最后写女词人独自“守着窗儿”(寓情于景),只盼快些天黑,让所有这些触 动她生死殊途之恨的景物都淹没在这沉沉的夜幕里,可偏巧这时候乂下起了细雨,点点滴滴, 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打在她那破碎的心上词的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含蓄地点明了全词的主旨,意思是女词人此刻 的感情状况决非一个“愁”字所能尽,而是比“愁”要深沉、凝重得多。说它深沉、凝重, 是因为这是悼亡之情一一这是我们从词中所有的艺术细节中可以察觉到的。但女词人没有明 说,也许是不忍心说,她给读者留下了广大的想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