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 诗。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 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 运。中国诗性文化大致呈现三种面孔。一是知识面孔,如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鸟 兽之名,如现代语文教育经常提到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素养,这是诗性文化传统具有实用 性之表现。二是审美面孔,受西方文论中情感表现说的影响,这也是人们谈得比较多 的,即古诗有审美功
2、能,可以愉悦心灵。三是伦理面孔,它的大背景是现代人”应该如 何对待传统。前两张面孔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惟独这副伦理面孔,由于没有什么 实用价值,也不给人带来愉快的享受,甚至本身还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所以正在陷入 深深的遗忘中。以至于人们经常会想:读不读唐诗与宋词,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与希腊文化模式相对,中国文化模式可称为非主体化与非对象化。希腊模式的要义 有二:一是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二是字宙裂变为主体与客体两部分。那种冷酷 地压抑感性以及冷酷地征服自然的西方社会生产方式,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来的。中国模 式不同,它一方面尽力消解生命内逐渐展开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另一方面又通过限
3、制主体的欲望以尽可能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希腊模式是理性文化的代表,它完全背离了 人类最初的诗性智慧。中国模式是诗性文化的典范,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原始的诗性智慧系 统。以后的中国文化,尽管层次繁多、旁逸斜出,但都以诗性智慧为根底。所以说,中国 文化是从诗性智慧中转换生成的一种文化形态。诗性文化当然不是只有审美意义,它本身也曾是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诗性文化 与理性文化的区别,在历史上具体表现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不同。尽管中国文化在表 现形式上品类繁盛,但它们的精神气质都是诗性的。中国古典诗歌,既是诗性智慧最直观 的物化形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其中最高境界的是唐诗与宋词。当前,如
4、何才能守护中国诗性文化,最基础的工作是认识与了解它。这是不能偷懒的,只能从一首 诗、一首词的阅读与研习开始。由此可知,读诗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直接关乎着诗 者天地之心的大道。未来世界,决不只是理性文化独步天下,而诗性文化既是理性文化 最重要的批判者,同时也是人类要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另一半。(摘编自刘士林诗化的感性与诗化的理性中国审美精神的诗性文化阐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诗性文化,不仅体现在传统社会的各个门类,甚至还决定着它们的发展命运。B.人们不读唐诗宋词,这是因为读它没什么实际的用处,读它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C.西方社会生产方式的风格,是
5、受主体化对象化文化模式的影响而产生的。D.诗性文化的形成和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关,更和诗性智慧系统及工业文明的发展有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采用了分类和比较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国诗性文化的特点和形成原因。B.文章认为中国诗性文化有多种面孔,并就它们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求把握眼前事物的价值和前景,以免陷入日常生活的旋涡。我们希望了解事情的轻重缓急 以避免本末倒置。希望眼中的世界恒定如常,仿佛照耀在永恒的光束下。希望能够笑对 不可避免之事,甚至是日益逼近的死亡。希望保持完整,通过分辨和协调欲望来调整精力 分配,因为协调精力是伦理学、政治学,乃至逻辑
6、学和形而上学的基石。梭罗告诉我们: 作为一个哲学家,不仅需要具备缜密的思维或建立某一学派的能力,还要热爱智慧,循其 意旨过一种简单、独立、宽容、信任的生活。我们愿意相信,若能找到真的智慧,那我们 的生命将不再盲目。真理无法帮助我们富有,却能使我们自由。此时,某些缺乏教养的读者大概会打断我们,指出:哲学如下棋般无用,如愚昧无知般 含混晦涩。西塞罗曾经说过:没有比哲学家的著述更荒诞无稽的了。毋庸讳言,一些哲 学家具备了所有知识,唯独缺乏基本常识;而许多哲学论战亦缘起于飘渺虚幻的观点。因 此,让我们下定决心,此趟哲学旅途只停靠在光明的码头,避开形而上学的泥泞溪流,绕 过神学争端的汪洋大海。科学似乎从
7、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而哲学的领地似乎日益缩减。 但这是因为哲学接手的是一个充满艰难险阻的任务,要处理尚未如科学研究般有章可循的 问题。譬如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等;一旦某一领域的知识探索得以突破并以 公式形式准确表述,该领域即被划入科学的行列。科学始于哲学,止于艺术,始于猜测和 设想,止于完美的成就。哲学是对未知(譬如形而上学)或不尽知(譬如道德论或政治哲学)的 臆想式诠释,站在以围堵策略获取真理的最前沿。科学作为被攻克的领土,后面有稳固的 城池,是知识和艺术共建的不甚完美但精彩非凡的世界。哲学似乎一直矗立不动,满脸疑 惑;这是因为她将胜利的果实悉数留给了她的女儿们一一众科学。我们是否
8、应阐述得更专业些?科学是分析式描述,哲学是综合式诠释。科学企图将整体 分解为局部,将有机组织分解为器官,将不可知转化为知识;它不重视事物的价值或者可 能的理想形态,也不关注它们的终极目标,能把事物的现状和作用表达清晰即知足。如同 屠格涅夫诗中的大自然,科学家公正不偏:一只跳蚤的腿和一位天才在创作时忍受的煎 熬对他们有着同等的研究价值。然而,哲学家不满足于描述事实,他希望得出意义和价 值;他通过诠释性的综合建立事物间的联系,尝试把被科学家们大卸八块的伟大宇宙重新 组装起来。科学一面零星地降低着死亡率,一面又用战争大规模地灭杀我们。只有真正的 智慧,才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救,什么时候该杀。对过程
9、的观察、对方法的构建是科 学,对目的的批判和协调则是哲学。如今,我们在生存手段和生存工具的发展方面取得的 成就远远超过我们对自身理想和目标的诠释和综合,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嘈杂和躁动,空洞 无聊。没有哲学指导的科学和欠缺眼光及价值的事实无法将我们从大劫难和大绝望中拯救 出来。哲学包含五门学科:逻辑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形而上学。但如此分法难免使其 丧失了原有的美感和趣味。我们追求的不应是枯燥乏味的抽象和形式,而应以天才人物丰 盈的生活为依托;我们不应只研读哲学,而更应研究哲学家;我们应该接近那些思想的圣 人和捍卫者,分享他们智慧的光辉,这样,或许有一天我们也能够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达芬 奇所谓的最
10、崇高的愉悦、理解的喜悦。(选自哲学的故事导言,有删节)(1)根据原文,下列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区别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哲学常常看起来止步不前,是因为它探索的是未知或不尽知的事物,而科学的迅速发 展,往往离不开哲学探索的成果。B.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如科学研究般有章可循,某个研究领域一旦产生了可以用精确的 公式来表示的知识,它就进入了科学的行列。C.哲学是综合解释,它不像科学那样总是分析说明,它并不说明事物的现状和作用,而关 注事物的意义和价值,及它们的终极目标。D.哲学是对目的进行批判和协调,而科学注重过程观察和方法构建,如果对科学的关注远 甚于哲学,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喧嚣而无意义。(2)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即点题,引出人类研究哲学的悠久历史,进而指出哲学于人的重要性,然后进 一步阐释哲学相对于科学的价值,最后提出研究哲学的途径。B.文章多处引用哲学家的观点进行论证,如用梭罗的话说明哲学家的终极目标,用西塞罗 的话说明哲学如愚昧无知般含混晦涩,增强了说服力。C.本文说理深入浅出,多用形象的比喻和类比,如下棋城池大自然等,显示出作者敏 捷的思维和亲切活泼的文风。D.本文作为导言,提醒我们这本书不会纠缠于形而上学的争论,也不会局限于抽象概念 和教条,而是让读者从哲学家们的生活事迹中领会他们的思想。(3)同桌将参加某大学哲学专业招生面试,想请你就哲
12、学对于人生的意义这一问题提几 点看法以备作答。请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你的看法。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文化认同是指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 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价值肯定,它主要通过民族本身的特 性、习俗以及生活方式,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流传至今,融合了人们的各种认同,从而 阻止了不同的认同之间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 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取 决于诸多因素,加深对不同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 才能有效顺利地实现跨
13、文化交际。民族优越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几乎所有的文化传统都标 榜自己的价值,所有的民族都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天然的优越感,主观盲目地认为自己 民族的文化和信仰都是正确的,并觉得自己民族的一切都优于其他民族客观存在。民族优 越主义者固守自身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他文化,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 文化背景的人。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交际一方有意忽视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与 习俗,那么双方的交际沟通就会出现障碍。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主要思维定式。每一种文化都有 自己的价值体系,不可能有一个一切社会都承认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更不能以自己群
14、体 的价值标准评价别的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容易对 其他文化产生否定反应。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承认和接纳人类的多样性,给予 不同民族、种族和文化群体平等的地位,倡导文化平等、宽容与尊重,彻底去除民族差异 和种族偏见。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个人价值因素。价值观是文化中最基本的部 分。由于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其文化思想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 思想意识中,其社会关系更强调人性化和共存化的相互帮助与协调关系,这与西方文化强 调个人潜能、个人目标和个人利益等显然不同。但交际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都是本民族价 值观的反映,因此不同的价值
15、观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从而影响交际的顺 利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是生活习俗和语言行为的差异,也包括个体思想观念的差 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宜遵循文化交际原则,努力寻求一种符合各自文化传统 和价值观的跨文化交际路径。加强教育在文化认同中的培养和引导作用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选 择、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功能。提高社会交际的水平是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 西方社交礼仪既有一些共同之处,也有许多差异。交际双方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该了 解对方的民族特点、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等相关知识,并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对方的生活与 语言习惯,求同存异,实现有效沟通的目的。同时,
16、还应特别关注平等与等级观念、时间 概念、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等,以获得对方的满意和认可。(选自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有删节)(1)下面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跨文化交际包括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语言和文化背景存在着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 际。B.加深对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方 法。C.跨文化交际要遵循宽容与尊重的原则,打破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摒弃民族差异和种族 偏见。D.交际行为是本民族价值观的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冲 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论述了文化认同的含义及
17、其作用,跨文化交际的含义,以及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多 因素。B.文章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指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不良行为的矫治 策略。C.文章解读了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出寻求符合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跨文化交际路径的 观点。D.文章指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途径,如培养、引导文化认同,加强教育,提高社会交际的 水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认同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价值肯定,可以融合本民族人们的各种认同,阻止不 同的认同之间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B.持有民族优越感的人盲目标榜自己的文化传统价值,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文化 背景的人,从而阻碍了跨文化交际。
18、C.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相互帮助和协调,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 能、目标、利益,不利于跨文化交际。D.客观对待对方的生活和语言习惯,求同存异,关注时间概念、语境文化,反对等级观 念,都有助于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是反映明清之际女性诗歌教育的绝佳典范。从红楼女子的诗教,我们可以窥 探出中国古代诗教在女性身上绽放出的零星光芒。女性美德的培养是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处于矛盾 之中,虽有一些开明之士从由礼而通诗的角度肯定女子研习诗文,但只有文化素养较高 的家庭认为教女子识文断字有助于见礼明透。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正是在
19、这样的文化背 景下产生的,并体现出对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反击。红楼女子身份不同,地位悬殊, 但唯有在诗词面前,她们有了乐趣,有了美好,有了平等,有了尊严。红楼女子能接受到包括诗教在内的良好教育。元春入宫前自幼系贾母教养,贾府三春 也都有专门的塾师,黛玉在进贾府前也有贾雨村作过她的私塾老师,宝钗读书识字较之其 兄竟高过十倍。同时,贾府的读书环境和读书氛围为她们提供了良好的诗教环境。此外, 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也为她们接受诗歌教育提供了方便,尤其是牡丹亭西厢记 等优秀戏曲中的曲词诗句,更能够感染人,形成艺术共鸣。这些均可见当时富贵人家女子 的启蒙教育情况。在大观园中,诗教更是无处不在。诗歌是她们
20、的生活方式,也是有趣的学习模式。大观 园中五次结诗社;每逢节日庆祝更是要命题限韵写诗,评出魁首。这种结社做诗、联诗赛 诗活动,是宝玉和女孩子们经常拿来闲遣时光的游戏。即使是最普通的女孩子香菱也习 诗,在黛玉不愤不启不俳不发”的教导下,几日后便能谈出些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学 习切磋,实际上就是诗歌创作中面向现实、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教育过程, 对女子诗教成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红楼女子因足不出户,其诗词创作往往多是对景物情状的摹写与感慨,如黛玉的桃花 行秋窗风雨夕和宝钗的咏海棠忆菊。这些诗作往往表现出女子细腻的内心 和高 水平的审美鉴赏力。在诗歌风格上,除宝钗的含蓄浑厚温雅沉着外,整体
21、上都偏 阴柔,如黛玉的葬花吟。在作诗手法上常引用或化用唐人诗句,如黛玉的青灯照壁人 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化用了白居易的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薛宝钗在 牙牌令其四中的水苻牵风翠带长引自杜甫的曲江对雨。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指出:清代学术之盛,为此前所未有,妇女也得沾余 泽。此时期女子教育的内容涉及广泛,以诗词教育最甚。其原因是女子比较感性,诗词的 艺术魅力与女性自身的心理特性相契合。据统计,专门收录清代妇女诗集的作品就有多 部,可看出清代女子诗词创作之盛。红楼是明清女子诗教一隅。纵观明清之际,虽然正统礼教观念始终压抑着女子的才情与 热情,但是思想进步的大家们,为女子读书而辩护,并亲自
22、任闺塾师,使得越来越多的女 子享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出现了大量以诗才彰显的女子,如有着林下风者之誉的黄媛 介、江南才女吴藻等,她们著作存世的背后,无疑是女子诗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选自刘娜红楼梦中的女子诗教,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教的光芒,是明清之际诗歌教育的典范。B.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依然沿用了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C.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是当时富贵人家女子接受诗歌启蒙教育最重要的方式。D.红楼女子的诗教既有贾府读书环境的影响,也有在生活中学习切磋的因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红楼女
23、子的诗教为例,文章主要论述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的矛盾。B.香菱学诗的例子证明了学习交流对女子诗教成长具有促进作用。C.文章从内容、风格和作诗手法等角度阐述了红楼女子的诗歌创作情况。D.清代女性诗人和女性诗集的大量出现是女子诗歌教育发展的重要证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女子主要以家庭成员之间学习切磋和借签前人诗作的方式来提升创作水平。B.清代女子诗词创作之盛,与女性的心理特性相关,也是女子诗教发展的必然结果。C.明清之际,更多女子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得益于思想进步的大家们所做的努力。D.红楼女子摆脱了正统礼教观念束缚,因而彰显诗才,表现出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10.阅
24、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敦煌壁画作为我国传统壁画艺术的瑰宝和精髓,对色彩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对线条有着 那个时代的理解。敦煌壁画是我国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壁画,我们从敦煌壁画的载体来 看,敦煌的石窟建筑是敦煌壁画的载体,而敦煌雕塑是敦煌佛窟的主体。敦煌的壁画对于 敦煌的建筑,起到的是一种美化或者是装饰的效果,它对于敦煌的雕塑,也起到一种陪衬 的作用,但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主体雕塑,并不能体现出当时文化的进步以及经济的繁荣等 内在的内容,所以只能够通过敦煌的壁画来体现。由此观之,在敦煌的佛窟里面,壁画所 处的位置虽然不是主体的位置,但是它可以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敦煌莫高窟从最初开发到最终的形成经历了好几
25、个朝代,而各个朝代的绘画风格和颜色 基调又各有不同,所以在壁画的色彩和表现力上也有所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各个朝 代的特点。敦煌壁画所表现的内容不仅有历史文化风貌,还有宗教信仰和宗教习俗。北魏出现的壁画属于敦煌壁画创作初期的作品,所以壁画在表现形式和基本色调上体现 出北魏时期色彩的变化,浓重而又富有变化。绘画的画家们首先用红土粗略地在墙壁上起 稿,之后再用黑色的线描一遍。画面壮美、宏大,人物采用了龟兹风的渲染手法,类似于 西方绘画。后来到北周,壁画一般都绘在经过处理的白色背景区域,使得色彩更加突出, 画面更加美观。再到隋唐过渡时期,敦煌壁画继续创新,这个时期的壁画在创作和表现形式上既承接了
26、上一代的特点,又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壁画高雅富丽,更加注重色彩的协调和搭配。这个 时期的壁画创作,在绘画手法上以平涂为主,绘画出主体后再加以修改,色调以绿、青、 红为主色调。到唐朝,壁画更加注重色彩和线条的结合,在色彩的作用上,也更加具有创 造力,不再以单元色为主,出现了许多的复合颜色。其中盛唐时期的观无量寿经变壁画, 色彩典雅绚丽,浓厚而不失庄重,线条飘逸又能清晰表现主旨,内容富有想象力又符合逻 辑。红色的廊柱,青绿色的琉璃瓦搭配和谐,错落有致,而人物的衣着服饰多用间色,朴 素淡雅。这个时期的壁画水平也达到了敦煌壁画的巅峰。敦煌壁画的晚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更替使得民族逐渐融合,中土的绘
27、画风格 和西域的绘画特点有了较多的融合,色彩也逐渐变为次要地位,壁画以表现内容为主。敦 煌壁画的晚期经历了时局动荡、艺术革新、朝代变迁、民族交融和文化的交流,使得敦煌 壁画在绘画风格上结合了中原文化的特点,在色彩上更加趋向于暖色、温和的色调,同时 壁画更加注重其内容,降低了颜色在壁画中的地位。还有部分年代的因素,和化学本身的 效果,使得壁画随着时间的变化迎来了第二次生命。(摘编自郑宇翔敦煌壁画的色彩构成2018年第04期文物世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敦煌壁画和敦煌雕塑一样重要,相互映衬,体现了当时文化的进步及经济的繁荣。B.不同朝代敦煌壁画绘画风格和颜色基调
28、各有不同,尤其在色彩和表现力上差异巨大。C.北魏时期的壁画采用了龟兹风的渲染手法,色彩浓重而又富有变化,画面宏大壮美。D.唐代敦煌壁画继续创新,更加注重色彩和线条的结合,既有单元色,也出现了复合颜 色。(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总说,然后以时间为序,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敦煌壁画注重色彩,更注重线条 运用的特点。B.文章举出观无量寿经变壁画的例子,证明了至盛唐时期,敦煌壁画的艺术创作水平才达 到高峰。C.文章从民族文化融合的角度,介绍了敦煌壁画的晚期内容和色彩的变化,结论科学,令 人信服。D.文章中心突出,论点鲜明,重点论证了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对敦煌壁画发展的
29、重要 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壁画化学本身的效应,敦煌壁画必将迎来第二次生命和中外游客的观 赏热潮。B.敦煌壁画内容丰富,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历史文化风貌,还可以了解当时的宗教信仰和宗 教习俗。C.敦煌壁画诞生于北魏时期,到了隋唐时期继续创新,在创作和表现形式上有了自身特 色。D.晚期的敦煌壁画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变化,更重视内容的表现,色彩更趋于暖色、温和的 色悯。【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 (1) B(2) B(3) D【解析】【分析】(1)B项,这是因为读它没什么实际的用处,读它是一种相当沉重的 负担错误,原文说
30、的是而惟独这副伦理面孔,由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甚至本身还 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并不是说读唐诗宋词没有实际的用处,是沉重的负担。故选 Bo(2) B项,并就它们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错误。选项信息在原文第一段, 原文谈到中国诗性文化大致呈现三种面孔。一是知识面孔,二是,审美,面孔,三是 伦理面孔并分析了它们的作用,但并没有辩证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故选B。(3) A项,强调感性欲望与主体精神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受西 方文论中情感表现说的影响,古诗有审美功能,可以愉悦心灵,不能说是强调感性 欲望与主体精神。B项,克服了人与自然的矛盾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 文
31、说的是尽可能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C项,必须发挥,伦理,面孔的功能错误。选项 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原文说当前,如何才能守护中国诗性文化,最基础的工作是 认识与了解它。只能从一首诗、一首词的阅读与研习开始,也就是说要认识与了解中 国诗性文化的,没有提到“发挥伦理面孔的功能。故选D。故答案为:(1)B;B;(3)D【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 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 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结构、论证思维的能
32、力。本题考查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 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 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3)本题考查整合文本信息、依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 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不 同。2. (1) C(2) B(3) C【解析】【分析】(1) A项,当事人抛弃传统文化遗产的作法是无可非议的理解错误, 原文中说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并没有说这种作法是无可非议的,因为这
33、种抛弃会 在无意间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B项,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理解错误,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确存在冲突,但是,尊重传承文化遗 产的特定群体或个人,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矛盾,可以解决这一问题。C项理解 正确。D项,能够解决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冲突这一说法过于绝对,于文无据。 文章中指出尊重传承文化遗产的特定群体或个人,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要求,当然亦应很好 地协调这一矛盾,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所有参与者乃至全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受 益者,而没有明确说明能够解决这一矛盾。故选C。(4) B项,分析了保护多样性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分析错误,文章从个人群体
34、和整个世界 两个方面分析的是保护多样性文化差异的有效做法。故选Bo(5) A项,是件不可能的事情说法错误,原文中指出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既 然是矛盾的事情,是可以通过想办法来解决矛盾的。B项,大胆舍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 体说法错误,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原文中指出意识到 它本身(指主体的存在)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而不是大胆舍弃主体。C 项说法正确。D项,就能消除已有的矛盾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说这样可以很好地协调 矛盾 而非消除矛盾。故选C。故答案为:C;B;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看,注意把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 较。读通文本的
35、内容,在文本中找出选项的信息,分析比较两者推出答案。本题考查的是论证的分析能力,注意在文本中找出论证的片段。了解论证的相关内容, 阅读文本,找出论证的片段,仔细阅读分析选项。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疏通文本,概括文本的 每段内容,把选项放到原文中,比较它们的不同点选择答案。3. (1) A(2) C(3) D【解析】【分析】(1)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 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 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 区分选项表述与文
36、中内容的差别。题中A项,直接指斥君王错误,直接一说于文无 据,原文第一段只是说史记中到处可以看到司马迁大胆地进行历史批判,他指斥王 侯,贬抑权贵,但并没有说直接。故选A。(2)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 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 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 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C项,明确地表达了司马迁对这些人物的态度说法错误,明确 错误,原文是这样的书法正是不说话的批判,说明作者是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态度。故选 Co(3)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37、。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 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 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 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 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中D项,选项前后句的 内容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强加因果;记述的严谨难免不足,于文无据,无中生有。故 选Do故答案为:Q)A;C;(3)D【点评】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 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
38、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 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 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 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 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 中内容的差别。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 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 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
39、,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 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 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4. (1) B(2) C(3) D【解析】【分析】(1)B项,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错误,原文中说在 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故选B。(2) C项,类比错误,应是对比,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 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C项阐述的差异性。故选C。(3) A项,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错误,文学并不能直接 引发人对生命本原的思考,而是要经由审美活动;B项,文学作品使节日成
40、为中华民族 文化重要标识强加因果,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C项,完全过于绝对。故选D。故答案为:(1) B; (2) C; (3) D;【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 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 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 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 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 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
41、方法。(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 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 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5.(1)根指动漫文化拥有了一大群欣赏观众,并且在学生时代热爱动漫的观众,如今长大。(2) B(3) C(4)更加理直气壮的依据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哲学系教授孟旦证明,人生下来,本能 地就有利他的倾向;威尔逊证明,人类的道德倾向是具有遗传性的;脑神经认知科学最 新发现表明,对造成他人痛苦的厌恶感和公平感,是大脑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两 大先天情感;人类学家也早就发现,人类社会的起源,即人的社会性形
42、成,善是开端。 二十一世纪渐渐清晰起来的一幅新的人性图景中,雅也是人性图景中的一部分,这不 仅可以反思我们如何利用转化人性负面的固有思路,而且可以以真启美、美善合力。(5) 重新认识是指作者之前把性善当成了一种后天的信仰,而后通过研究作者认为 性善是一种人性的真实。人身上不单单有深藏的恶,还有天然的性善,这不仅可以反 思我们如何利用转化人性负面的固有思路,而且可以以真启美、美善合力,更加理直气壮 地强调人性正面价值的文化主导力量,而且可以启发我们重新省视当代的文艺、文学以及 文化固有的思想框架。【解析】【分析】(1)依据第段约二十万观众来看,不仅吸引了各地的年轻人,欣赏 人口创新纪录,而且,那
43、一群在学生时代热爱动漫的人,如今长大,成为新一代消费主 力,可知根指动漫文化拥有了一大群欣赏观众,并且在学生时代热爱动漫的观众,如今 长大。(2) 人总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更感到亲和,对亲人、朋友更痛痒相关,更愿意分享一 些好东西、好信息这句话很明显属于第段所说的亲亲之爱;依据第段威尔逊证明 了亲亲之爱,建立在亲族选择即基因的自然选择基石之上,以及第段威尔逊还 说:在多种有证据的遗传特性中,最接近道德趋向的是对他人之不幸的移情,以及婴儿与 其保护人之间的某些情感过程。可以为道德趋向的遗传性再提供大量的历史证据,可见威 尔逊意在通过亲亲之爱来表达人类的道德倾向是具有遗传性的。故选Bo(3) A项
44、,雅化的文化思想成为主流于文无据,原文只说这一新的变化,不仅可以反 思我们如何利用转化人性负面的固有思路,而且可以以真启美、美善合力,更加理直气壮 地强调人性正面价值的文化主导力量,而强调人性正面价值的文化主导力量不能等同于 成为主流。B项,互相促进说法错误;应该是抑制随俗,促进雅化。D项,发掘 不属于人性图景。故选C。(4)文章第段说,种种跨学科研究的合力,渐渐地正在拼合为一幅区别于蝇王的 新的人性图景。这一新的变化,不仅可以反思我们如何利用转化人性负面的固有思路,而 且可以以真启美、美善合力,更加理直气壮地强调人性正面价值的文化主导力量。那么 种种跨学科研究在文中指代什么呢?往前看,我们可
45、以发现:第段,美国密歇根大学 哲学系教授孟旦,通过现代社会生物学的成果,揭示了在人的自然本性和遗传中有互惠和 利他的先天倾向。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本能地就有利他的倾向;第段,脑神经认知科 学最新发现表明,对造成他人痛苦的厌恶感和公平感,是大脑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 的两大先天情感;第段,人类学家也早就发现,人类社会的起源,即人的社会性形成, 善是开端。这些就是“种种跨学科研究的合力,它们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新的人性图景,这 个图景可以让我们更加理直气壮地强调人性正面价值的文化主导力量。(5)“重新认识”是指作者之前认为“凡提升、发明、转化、美化人性中的自然性,皆为雅 化的,如儒家之性善说,可见作
46、者之前把性善当成了一种后天的信仰,而非人性中的 自然性,而后通过美国密歇根大学哲学系教授孟旦的研究和社会生物学研究者爱德华威尔 逊的说法,作者认为性善是一种人性的真实。蝇王等作品呼吁人们要正视人自身的 残酷和贪婪的可悲事实,医治人对自我本性的惊人的无知,其实人身上不单单有深藏 的恶,还有天然的性善,这不仅可以反思我们如何利用转化人性负面的固有思路,而且 可以以真启美、美善合力,更加理直气壮地强调人性正面价值的文化主导力量。这不仅可 以教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文化几千年前的性善、仁爱、雅化、守正等观念,而且可以启发我C.文章从主客二元关系层面比较了两种文化模式,对诗性文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评价。D.文章第
47、三段中论述了诗性文化载体、如何守护及价值等问题,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受西方文论的影响,诗性文化的审美面孔比较强调感性欲望与主体精神。B.与强调征服的西方不同,以诗性智慧为根底的中国文化克服了人与自然的矛盾。C.要保护中国诗性文化,必须老老实实地阅读作品,发挥“伦理面孔的功能。D.读诗看似是小事,其实既是对中国文化的本体把握,也是对理性文化的批判。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 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但是,站在全人类文 明史的宏观角度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 情。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应将之封闭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要尊重非物质文化的 传承者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中的自由选择意志。当地民众往往希望摆脱传统的“包 袱,希望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 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 价值,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