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教师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工智能对教师的影响.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工智能对教师的影响人工智能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教师是学校教育中的主体,教师 也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充分认识人工智能给教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利于 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1 .人工智能给教师带来的机遇(1)提高教学效率人工智能具备快速计算和记忆存储的能力,但教师会受个人精力和体力的限 制,人工智能可以在保持高效率的同时不知疲倦、辛劳的长期工作,而教师会因 繁重、重复的劳动而疲倦,难以长时间保持高效率。有学者曾指出需要重复做的事情,需要大量信息资料收集、数据积累和分析 的事情,需要精准定位的事情就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当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工智能代替教师做重复率高、创造性低的工作,就使 教
2、育变得越来越标准化。传统意义上,教师要完成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作业批 改及辅导、班级管理等工作。面对一个班的几十名学生,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 间在作业批改等重复性工作上,而人工智能能在大规模的在线教学中促进学习者 与系统的交互,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反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服务。如2016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威尔森教授,让IBM沃森项目研发的问 答系统和8名助教一起在网络论坛回答300名学生提出的10000个问题,但是直 到课程结束,仅仅一位学生对“问答系统助教”的身份产生了怀疑,问答系统的 使用既能针对学生的问题耐心回答,也能让教师找到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 方法。如清华大学
3、唐杰教授利用人工智能助手回复频繁重复、概念类、课程相关、 闲聊这四类问题,既及时帮助学习者解决相应问题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养成主动 学习的习惯,又能帮助教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如北京师范大学团队利用 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开发了 “AI好老师”智能育人助理系统,它通过了解学生的 信息,智能的判定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智能育人。如网龙华渔研发的未来教师机器人,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朗读课文、点名、监 考、收集整理资料等工作,有助于提高教师工作效率。(2)促进个性化教学教育是从思想意识到行为活动的一场运动,而人工智能让不可见的教育、可 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从行为习惯中得到可视化呈现,学习者就在
4、这样的智能化环 境中进行个性化的选择学习。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需求,人工智能技术 可以通过对学习者整个学习过程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从而为其提供个性化的 服务,如前面的唐杰教授针对学习者对概念类问题的提出,建立了算法帮助学习 者根据自身的薄弱点选择相应的内容学习。幼儿教育中智能教育机器人蓬勃发展,如科大讯飞的阿尔法蛋拥有语文、音 乐、英语等课本内容,可以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回答问题,可以实现中英文互译 进行英语启蒙,还可以通过课文朗读、字词听写进行启蒙教育,教育机器人在学 前教育阶段的运用让幼儿在玩中学习,激发幼儿探索事物的能力,促进个性化的 学习。(3)培养学生全面发
5、展马克思设想的人类未来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 发展是指人们能够控制和支配的自由时间和精力,人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和天赋。马克思也指出,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以及物 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基础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可能成为现实。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的不同对人类技能的需求不一样,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时代的烙印。随着人 工智能技术和智能机器人的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将人们从高风险、高重复性的劳 动中解放出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存技能和工作技能,帮助人类实现更高质量的 就业。人工智能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为人们提高自身 能力进行创造性劳动提供更
6、多的时间和机会。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脑力劳动和 智力劳动的比重增加,劳动力结构发生改变,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的“替代”和“互 补”作用不断深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教育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工 具和培养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方法,教育既要帮助人们快速掌握已有的知识、方法、 技能,更要充分激发人的潜能。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推 进教育不断改革创新,人工智能为教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充分的条件。(4)人机协作教学教师的教学直接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原始社会教育者的教学方式主要是 言传身教、口相传,没有课本、教材、教学设备等。随着部落的增多、分布范 围的扩大,用一种符号把语言记载下来就成为
7、客观需要。印刷技术的发明使大量 印刷书籍成为现实,教育可以不受时间、距离和范围的限制既丰富了教育形式, 也扩大了教育时空的自由度,为学校教育奠定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语言和书籍成 为了学校教育的主要物质手段,但它难以反映客观事物直观、形象、复杂的现象, 缺乏感性经验的认识,在班级授课制的推动下,直观技术开始在教育中应用。裴 斯泰洛奇提出“算术箱”直观教学理论,主张儿童应借助手指、石块等实物进行 算术数量关系的初步教学。福禄培尔提出“恩物”直观教学理论,主张利用玩具 帮助儿童认识颜色、形状、大小等。在直观教学理论的推动下,直观教具如模型、 教具、挂图、标本等直观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从整个
8、过程可以 发现,因技术发展的限制,教学过程主要为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讲授,缺少辅助 人员和技术的支撑,教学的整个过程大致由教师独立完成。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 智能机器人、虚拟教师、VR技术等不断出现,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教师呈现 教学内容的方式得以改变,学生可以在教师构建的智能化学习环境中沉浸式学习, 机器进行简单、重复的教学活动,教师进行有创造性、有情感的教学活动,人机 结合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提升了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2 .人工智能给教师带来的挑战当我们为人工智能给教师带来的机遇欢欣鼓舞时,也不要忘了正视其需要面 对的挑战。目前,人工智能对教师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消解了教学参考书
9、曾经赋予教师掌控知识的特权知识与教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既是一个具备知识的人,也是学生与知 识之间的纽带。对于知识而言,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知识的传播、延续以及创新教 师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工业社会分工和大机器生产的需要,人才培 养模式逐渐标准化,教师成为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并由相对固定的人员担任的工作。 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教师作为专职教育人员在知识传播中起着无可替 代的作用。但是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知识增加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18世纪 需要150年、19世纪50年、20世纪30年代30年、50年代10年、70年代以来 缩短为5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到1年原有知识就陈旧过时了
10、。互联网的使用使知识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广泛传播,单独个体、群体、甚至国 家都无法垄断知识。传统教师的权威建立在对知识垄断的基础上,现代社会知识 的更新速度加快,教师独占知识的局面不复存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加快了教学资 源的交融、互动,在这种环境下人人都是学习资源的生产者、传播者、共享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可以打破时 空界限随时随地获取其想要的学习内容。但是在知识海量增长的同时也给学生获 取真正需要的知识带来挑战,因为知识无序的存在一定的环境中,当环境内的知 识量增加,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就越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处理能力有限,那么 借助智能技术适应环境就无比
11、重要。当互联网开始与传统的课堂争夺学生,知识 的爆炸式增长让获取有效信息更加困难,这就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2)部分替代教师职能人工智能时代还需要教师吗?各种声音弥漫在耳边,悲观派认为人工智能直 接或间接的对未来教育产生了影响,对教学模式、教育目标、教育资源、教学内 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师身份和角色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学校消亡论(学 校被学习中心替代)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下的教师将不再存在。乐观派认为教育含 有“教”和“育”,“教”这个字偏中性停留在技术手段和外在的表现形式,“育” 则偏价值层面的意义获得,人工智能技术能在“教”的层面发挥作用,但是教育 的目的终归是借助“教”这一手段达
12、到“育”的目的,如果把教育看作是知识的 训练和传授,那人工智能基本上能完全取代教师,但是如果把教育视为人性教化 的事业,那么人工智能处于教育的边缘位置,扮演协助教师的辅助角色。有学者 认为技术不能取代教师,人类具有道德、哲学与审美、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等特 质,一旦教师发挥关键作用,人工智能就很难在教育领域创下一片天地。李政涛认为:首先,教育本身不会变。无论是学校或学习中心或社区等载体 形式的改变,教育始终存在,有教育则有学生,有学生则有教师;其次,是教育 木质不会变。教育的本质诚如叶澜教授所说“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在于 育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育的本质并不会发生变化;最后,学生可以借助人
13、工 智能技术开展独立自主的学习,但是学生能力的养成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赵勇认为机器不能发现问题只能解决问题,机器不具备社会、心理属性,故 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更无法取代教师。总体而言,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是不可能取代人类的 地位的,人类拥有的同情心、想象力、社交能力等特质是机器无法取代的,教师 仍将存在。但是人工智能可以将教师从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替代教师 的部分职能,因此人工智能可部分取代教师智能,但不能完全取缔,今后将进入 人机协同的新时代。(3)对育人角色的诉求首先,由于现代化分工和生产的需要,教育目的偏向功利化的需求,教育目 的偏离起点后,教师的职责也发生了相
14、应的偏离,而依托人工智能的优势,教师 将从繁杂的教学事物中摆脱出来,打破时空的束缚,使个体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这就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角色应返璞归真,贴近培养完整的人的 教育目标,教师应回归育人者的角色。其次,肩负生命关怀和伦理呵护。传统的 课堂教学中,学校中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人与人,教育主要依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进行,教师主要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生命关怀和伦理呵护。而在人工 智能时代,人机关系将成为教学中的主导关系,学生将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在机 器的相处上,然而,机器始终是无生命的,它能对数据进行推理演算,但是无法 对学生进行关怀。虽然科学家正在发展人工智能的情感,但其仍然无法真正扮演 人的存在,因此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主动肩负对学生进行生命关怀和伦理呵护 的重任。最后,肩负学生的个体社会化教育。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培养社 会性的人,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知识学习和人际交往促进个体的社会性发展, 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机交互的混合式学习将成为学习的主要形态,学生面对的 学习伙伴更多的是机器,学习时间、地点的多变带来的知识学习方式的变化以及 师生、生生人际活动的减少,都会影响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因此,人工智能时代, 教师要深刻意识到学生个体社会化教育面临的困境,回归自身的育人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