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杨浦区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一模试卷语文试卷Q2022.12-积累运用(1。分)L按要求填空。(5分)1) ) ,则足以拒秦。(杜牧)(2)知足者富,o (老子四章)(3)蜀道难中用高飞之鸟与善攀之猿的艰难表现山势高危的句子,。2) 按要求选择。(5分)(1)小杨同学听说上海有一座根据红楼梦的描写设计而成的大型仿古园林一一上海大 观园,于是便前往参观。他走进一座院落,无一株花木,只见许多异草,薜荔藤萝,味芬气 馥,初觉无味,漫步其中又倍感清雅。这最可能仿的是原著中哪位人物的居所?()。(2 分)A.黛玉B. 妙玉C.宝钗D.探春(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3分)值得注意 的是,论证省略的隐含前提往往不止一个两个,o O o,O这是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捕捉隐含前提,能够推断出许多话语背后的基本假定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是评估和改进论证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深入追问论证,有时会发现还有其他隐含前提由此可以进入文本深层,探究其深层意蕴这些前提只要有一个不成立,论点就值得怀疑A.B.C.D.二 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5分)审美经验之谜(节选)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肤浅软弱的心理现象,仅仅放任地纵容一己的悲 欢而无法判断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如果没有理性阶段的处理和提炼,审美
3、经验无助于人生 的成熟。事实上,审美经验已经隐含了强烈的或者精细的判断。即使没有停下来仔细地掂量, 我们在阅读之中就会喜欢孙悟空、敬佩武松、怜爱林黛玉、嘲笑猪八戒、厌恶曹操这些 不是判断又是什么?而且,当概念、分析、推理、综合这些理性的手段还没有抵达现场的时 候,审美经验的判断以的方式辨别忠奸善恶,判断的速度甚至比理性还要迅速,而且入木三 分。更为奇怪的是,理性与审美经验之间不一定构成对称的正比关系。我们时常遇到的情况 是,一些理性发达的人仅仅拥有肤浅的审美经验,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永远是他们的至爱。 陶渊明诗作之中大音希声的境界,契诃夫小说中深长的忧伤之情,鲁迅杂文沉重的冷峻孤愤, 许多人一直
4、到耄耋之年也难窕门径。换言之,这些人的审美经脸始终处于幼稚状态。这又是 为什么呢?目前为止,这个问题的完整解释尚未出现,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看到,社会生活的训 练是审美经验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社会生活之中积累了无数的知识、愿望和经验教 训,这些知识、愿望和经验教训由于不断地重复而沉积到内心深处,甚至潜藏于无意识之中, 这个过程如同米酿成酒一样。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感觉直接在自己 的实践中成了一个理论家。这些压缩为感觉的审美经验通常包含了能量很大的接受、排斥、 赞成、反对等种种倾向,但是,读者在作出判断之前已经无须重复那些烦琐的推理过程。当然,如同各种社会经验一样,每一个
5、审美经验的强大以及丰富程度并不相同。相对 而言,作家是一批审美经验特别发达的人。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哲学家 或者历史学家深刻思考之后得到的见解,作家仿佛凭借特殊的天赋就能察觉。遇到某种奇特 的故事、细节,即使一时还无法从理论上得出准确结论,作家已经怦然心动。他们兴致勃勃 地将这些故事、细节收藏在自己的内心进行培育,如同观察一个试管里将要发生什么。果戈 里外套的素材是一桩笑话,朋友们还在哈哈大笑之际他已经敏感地意识到这桩笑话的不 同寻常;而托尔斯泰竟然可以从普普通通的牛茅花领悟到他的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的 契机。巴尔扎克曾经将这种天赋称之为“透视力”,他甚至觉得科学也难以解释。许多
6、外人 总是对作家的奇异才能惊叹不已为什么他们能够将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叙述得如此生 动?为什么他们竟然在我们熟视无睹的地方看到了生活的秘密?答案当然是形形色色的。但 是,作家才能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显然是出色的审美经验。由于审美经验的存在,肯定有人认为,文学批评后续的分析、解释是多余的蛇足。在 这一方面,托尔斯泰说,伟大的艺术家总能将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情感充分传达出来,读者在 欣赏时自然会体验到相同的情感,只要,就; 而批评家用言词解释作品,只不过表明他们缺乏审美经验,以为别人无法直接受到艺术家的 感染。于是,托尔斯泰以文豪的骄傲作出一个结论:那些从事文学批评的人都是因为他们的 艺术感受力已经不正常
7、,或者已经衰退。面对这样的观点,我们只要指出一点就够了:仅仅依靠审美经验,我们很难精确地认 识事物。我们感到一座山峰的巍峨高耸,并不意味着同时了解到它的确切高度。文学阅读也 是如此。仅仅沉湎于审美经验,我们很难明晰地阐发形象的意义,因而也很难说明为什么某 种审美经验如此强烈。中国唐代有一位批评家叫司空图,他在二十四诗品中以形象化的 语言描述人们对于雄浑、冲淡、高古、纤故等二十四种诗歌境界和风格的感受。可是,由于 缺少坚实的理论概括,人们领会这些境界和风格仍然如同捕捉微风中的游丝一样困难。中国 古代的诗话、词话之中,一些批评家在谈论写诗的体会之后常常补充一句:不可与不知者道 也。只可意会,不可言
8、传,这是古代批评家常见的一种态度。但是,这也是说明问题时力不 从心的一种遁词。以悟解悟,批评家总觉得有些问题尚未说清。的确,审美经验包含了判断, 但是,正如眼睛看不见眼睛自身一样,审美经验自身的来龙去脉还包含着许多需要进一步解 释的地方。3 .在第段的上填入一个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感性B.直觉C.强烈D.深刻4 .根据第段,不属于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过程的一项是()。(2分)A.长期积累B.不断重复C.高度浓缩D.简化知识5 .不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A.审美经验曾被误解为一种肤浅的、不含有理性判断的心理现象。B.如只喜欢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就意味着他
9、的审美经验是幼稚的。C.作家的审美经验最为发达、出色,但其中不包含武侠小说作家。D. “透视力”指借助审美经验在纷繁现象中迅速直达本质的能力。6请将第段画线处的句子补充完整,使推论过程更为充分、严密。(2分).下面附录文字是另一位学者对托尔斯泰观点的回应,请阅读本文第段与附录文字,比 较分析两段文字的论证特点。(6分)附录:文学批评是更高层次上的接受活动,其实质是批评者在阅读、感受、理解作品的基础 上,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意义阐释和价值评判,并引领读者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寻绎 蕴藏其间的人生真谛,从而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因此,批评家不同于一般的接受者之处就 在于:他必须具备一种能力,即以理性
10、反思的方式将众人都能感受理解到的作品的意义与美, 由混沌模糊的状态转化为明晰的经验形态。真正的文学批评,是一门艺术。审美是文学批评 的基本内涵,审美视野更是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基本视野。总之,审美经验不仅是文学批评 的基础,也是文学批评的具体对象之一。(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7分)蓝羽鸟贾志红我曾经站在布古尼的街头,在一块很大的牌子上识别一堆法语单词。牌子是马里国家 公路局竖起的,写着这条始于布古尼终于锡加索的待修公路的出资方、建设方、监理方等信 息。建设方写着我们总公司的名称。在内部我们被称作二。八,它是这条路的长度,也是这 条路的简称,还是一群人被喊了四年的集体姓名。老何从首都巴
11、马科的机场接我来工地,三菱越野车一进入布古尼,老何就说,到了我 们的路上了。这片土地上,除了工程设备,什么都不是我们的,天空、原野以及天空之下、 原野之上的一切都不是我们的,但我们依然用“我们的路”来称呼它。他指着路边的大牌子 说,这是起点。我第一次站在二O八公路上。这是一条坑洼不平的窄窄的路,路原本是宽的, 因为老旧,路面的沥青掉落,露出红土路基。路基塌陷,荒草丛生。曾经宽阔的公路在时间 碾压下日渐细弱,很多路段只剩路心还遗留有沥青的痕迹。西非原野上,一条路正慢慢归于 原野。其实我们的路并不经过市区,只是从布古尼擦边而过。布古尼于我们的重要性更在于 它的仪式感,在于那块立于起点的牌子。我曾对
12、着起点牌拍过无数照片,旱季的时候,雨季 的时候时间如走马的灯,各种人物在相同的背景下留下不同的影像。考察的、慰问的、 检查的,白皮肤、黑皮肤、黄皮肤。同事们几乎都和这块牌子合过影。测量工程师小段,给 我看他刚到工地的第一张照片,他俊朗、白皙,背后的牌子也是新的,还没有经过严酷的日 晒雨淋,白色的底和蓝色的字散发着新油漆的光泽。那时非洲的蓝天和太阳对小段来说也是 新的。几个月以后,我们路过这块牌子,小段再次站在牌子下,旁边跟着几个向他学习测量 技术的本地工人,他们并排站在一起,一样的白色工装体恤衫,一样剃着光头,我几乎看不 出他们肤色的差别,他们眯着眼,对着我的镜头笑,露出同样雪白耀眼的牙齿。平
13、日里,试验室的技术员蕾拉姑娘走路的样子轻盈得像一朵云,白大褂飘来荡去。她 是工人中文化程度最高的,在法语之外还会英语。她还是我见过的本地姑娘中唯一不穿民族 服饰的,那些花花绿绿的裙子与她无缘,她永远穿得像个白领员工,工作服白大褂内是深色 长裤、白色衬衣或是条纹衬衣,手里也总是拿着一沓子试脸单或是一本书。李工和试验室的工人们忙着做红土的各项检测。试验仪器从国内空运来的时候,李工 高兴坏了,这是他第一次在非洲拥有自己的试验室。他拿着清单,边念边指挥工人摆放:土 工电动击实仪放这里,脱模器、压碎试脸器靠墙放,分析天平、净水天平,嗨嗨,你们动作 轻些。工期的头两年,二O八公路进行全线的土方施工。总工程
14、师老麦说,需要八十万方 土。找土,找红土,找干湿度恰好的红土,老何说过这是整个二。八的头等大事。208公里 的线路,80万方的红土需求量,至少要有不低于10个大型土场,且分布均匀。只有如此, 才能做到人力物力成本最小化。作为二O八项目中方总负责,老何难掩痛心,我们得节约、 节约、再节约。这句话是老何大会小会上的开场白,又是结束语,他常常把桌子拍得啪啪响, 唾沫星子四溅。无边的原野,找土的人是一群有目标的蚂蚁,以二O八公路的某一个点为中心,以 20公里为半径,散开,再聚拢,带着收获或者烈日下的空茫。他们真想像蚂蚁一样遁入地 下啊,地下一定有一个红土丰美的世界。那段时期,人人眼里只有红土,人人都像
15、建造家园 的蚂蚁一样,用触须去探寻红土的气息。我在某一天迷了路。从植被来看,似乎是我从未走过的路,我硬着头皮沿着这条小路 继续走,它像一条布带牵扯着我,将我引入一片林子,而后它就悄悄地松了手。林子起初稀 疏,有显著的人的脚印、牛的蹄印。可是,林子越来越幽深,人的脚印、牛的蹄印都被一只 神秘的手拂去痕迹,这只手又把形状各异的花摆放在不知名的植物上,或绚丽或幽香。沈姐 的语文课堂。我在林子里边快步穿行边紧张地竖起耳朵,鸟雀飞过,树枝颤抖。我依然不辨 方向,在开阔之地我就是路痴,在没有路的林子里更是茫然无措。像许多童话故事一样,一个精灵出现了,那是一只长尾鸟,披着蓝色的羽衣,鸣叫着, 在树枝间低飞、
16、跳跃。它的声音悦耳、镇静。它时隐时现,始终不靠近我也不远离我。结果, 什么危险也没有发生,林子静谧而安详,它善待了我这个闯入者,又平安地把我送出。我循 着树木缝隙间的光芒往边缘走,最后终于钻出林子,眼前是一片开阔地,我回到了阳光之下, 猛然而现的阳光刺得我眯着眼,提醒我已重返现实世界。童话似乎落幕了,长尾蓝羽鸟不知去向。11但是,且慢啊,另一幕童话背景在这里已安放多时,一座巨大的蚂蚁世界展现在我 眼前。我依然眯着眼,以适应阳光的强烈,也便于更细致地打量这座蚂蚁的城市。它们由错 落有致的无数城堡组成,最高的一人多高,挺拔如孩童世界的摩天大楼。每座高楼,布满针 眼般大小的蚁穴。建筑精致而牢固,像喀
17、斯特地貌的山峰,也像丹霞地貌的土林,但它们只 是蚂蚁的城堡世界,是无数蚂蚁一口一口衔土而建。而建筑材料是细润且色泽极佳的上好红 土,我当然认识,二O八的每一个人都认识质地优良的红土,那是氧化铁的颗粒在阳光下泛 出的最动人的颜色。蚂蚁们的触须就是最精密的试验仪器。结果顺理成章,各项检测数据符 合要求。红土铺在我们的路上了,铺在一条正在长宽的路上。12这段迷路的经历像一个传奇被广为传播,长尾蓝羽鸟也在传播中被描绘成了神鸟。 同事们在一遍遍的讲述中不断添枝加叶,童话故事越发完美,他们的嘴巴像一支支画笔,那 只鸟被描绘得愈发美丽,羽毛更加丰满,蓝得如绸缎、蓝得如天幕,根根闪烁着神性的光芒。13雨季将要
18、结束,天空中的云朵越来越少,它们去了远方,在另一片干涸的土地上酝 酿雨水,播撒慈悲。蕾拉辞职了,赴法国读书。离开的那天她哭了,拥抱每一个人,而后像 云朵一样飘向她的远方。她没有攒够学费,但她获得了一笔意外的资助。14我想,蕾拉姑娘,一定也看见了一只长尾蓝羽鸟吧。7 .结合文本,分析第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第段提到“同事们几乎都和这块牌子合过影”,那么作者为什么挑选出工程师小段两 次和起点牌的合影进行描写?请从选材的角度加以分析。(4分)8 .第、两段画线部分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4分).象征物的使用往往能够增强叙事性作品的艺术效果,请以本文的“蓝羽鸟”与百合花
19、中的“百合花”为例加以赏析。(6分)(三)阅读下面的作品,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唐)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完成第1213题。(8分)淮上遇洛阳李主簿(唐)韦应物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9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o (2分)A.两首诗的体裁均为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数都是五个。B.两首诗的创作原因都是因为诗人漂泊在外遇到旧游。C.两首诗的诗句都有倒装现象,且倒装之后效果甚佳。D.两首诗的创作手法相同,即意象叠加、视听觉结合。13 . “叶”与“树
20、”是古诗的常见意象,有人认为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 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否则诗意寡淡。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 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9题。(19分)万斯同先生传(清)钱大昕万先生斯同字季野,郭人。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余姚黄太冲寓甬上,先生与兄 斯大皆师事之,得闻薮山刘氏之学,以慎独为主、以圣贤为必可及。会诏修明史,大学士徐公元文为总裁,欲荐入史局,先生力辞,乃延主其家,以 刊修委之。先生素以明史自任,又病唐以后设局分修之失,尝曰:“昔迁、固才既杰出,又 承父学,故事信而言文。其后专家之书,才虽不逮,犹未至如官修者之杂乱也。譬如人人之 室,始
21、而周其堂寝医涵,继而知其蓄产礼俗,久之其男女少长性质刚柔、轻重贤愚无不习 察,然后可制其家之事。若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之宜与事之习是犹招市人而 与谋室中之事也。吾所以辞史局而就馆总裁所者,唯恐众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乱贤奸之迹 暗昧而不明耳。”又曰:“史之难言久矣!而在今则事之信尤难,盖俗之偷久矣,好恶因心,而毁誉随 之,一家之事,言者三人,而其传各异矣,况数百年之久乎! ”建文一朝无实录,野史因 有逊国出亡之说,后人多信之,先生直断之曰:“紫禁城无水关,无可出之理。成祖实 录称:建文阖宫自焚,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 还白上。所谓中使者,乃成祖之内
22、监也,安肯以后尸诳其主?而清宫之日,中涓嫔御为建 文所属意者逐一毒考,苟无自焚实据,岂肯不行大索之令耶?且建文登极二三年,削夺亲藩, 曾无宽假,以至燕王称兵犯阙,逼迫自殒。即使出亡,亦是势穷力尽,谓之逊国可乎? ” 由是建文之书法遂定。康熙壬午四月卒,年六十。注:IS混:储污水的坑池和浴室。建文:朱允煌,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逊国:指 把国家的统治地位让给别人。称兵犯阙:指“靖难之役”,朱棣夺取皇位。14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先生与兄斯大皆师事之()(2)始而周其堂寝民潘().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乃延主其家,以刊修委之(
23、)A.管理B.居住C.主人D.决定(2)而在今则事之信尤难,盖俗之偷久矣()A.暗中拿走B.悄悄行动C.抽出时间D.苟且马虎15 .第段中画双直线的句子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2分) 若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之宜与 事之习是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也.把第段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吾所以辞史局而就馆总裁所者,唯恐众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乱贤奸之迹暗昧而不明耳。16 .联系文本,分析第段画曲线部分对刻画万斯同形象的作用。(4分).第段中,万斯同对野史“建文帝逊国”之说的断言为何能让人信服?请结合文本加以 分析。(5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2题。(11分)
24、游敬亭山记(明)王思任“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之赏心也。姑孰据江之上游,山魁而 水怒,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丽清矣。曾过响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 望敬亭绛雾浮,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得动。既束带竣谒事,以青鞋走眺之。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寒阴, 使人骨面之血,皆为蕾碧,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噬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厨人尾我,以 一觞劳之留云阁上。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往还”造句之精也。眺乎,白乎!归来 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予栗然不能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 可五六人围,
25、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相不及,峭崂斗突,逼嵌其中,榜日:“敬亭”,又与予 所游者异。嗟乎!昼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长,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 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注: 王思任:明文学家,1575年1646年,1602年任安徽当涂县令时游览敬亭山,并写下本文。南 齐谢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中句。姑熟:当涂古称。杳然生翼:意思是有羽化升仙的感觉。 党结:聚集。唐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中句。牛山:牛山:即“牛山叹”,典出晏子春秋,比 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蕉鹿:典出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 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
26、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后世称“梦幻”。 霭空:云霄。17 .第段口中应填入的虚词是()。(1分)A.也B.则C.乃D.而18 .结合文本,赏析第段画线句。(4分).结合全文,具体分析作者在“游”中寄寓的情感。(6分)三写作 (70分).当下,一边是网络新词频频诞生,而另一边是人们时常缺少合适的话语来表达,某网站 “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经常出现的提问是“怎么形容这种青春和夕阳结合的感觉”“怎么 形容学校里大片的马鞭草开了” “如何表达大学毕业了对学生时代的不舍”“如何形容刚看 完一本书或一部电影之后心里的惆怅感”对于这个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 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
27、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一积累运用(10分)1 .按要求填空。(5分)(1)使六国各爱其人 阿房宫赋(2)强行者有志(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2按要求选择。(5分)(1) C (2 分)(2) D (3 分)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5分)3. B (2 分)4. D (2 分)5.C (3 分)6. 有审美经验 会知道这种感染力是不需要言词来解释的(2分)(6分)答案示例:从论证过程看,本文作者从审美经验的不足入手进行反驳,审美经验 无法精确地阐发作品之“理”的,如果精确阐释的文学批评缺席,那么文学传达只能在审美 经验高度发达的人
28、群中发生,从而导致一般人无法欣赏文学作品。而附录文字则从文学批评 与审美经验的关系进行立论的层次差异入手,提出文学批评的层次高于审美经验。而且重点 否定了托尔斯泰认为批评家缺少艺术感受力的观点,提出批评家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感受力, 而且更具有将感受力由含糊转化为清晰的理性能力。文学批评涵盖了审美经验。从论证方法看,本文作者先破后立,还运用反证法,用司空图的例子证明批评时使用清晰言 词的重要性。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司空图的例子也否定了托尔斯泰认为批评家缺少艺 术感受力的观点。而附录文字则立中含驳,没有使用例证法,而是采用理论论证,对涉及的 重要概念、范畴、关系进行清晰阐释。从论证的语言看,本
29、文的语言显得通俗、生动。而附录文字语言更多使用学术术语,显得严 肃、严谨。(选择两方面,加以分析即可。)(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7分)(3分)答案示例:高度的简化,从物到人的信息都减缩在一个数字“208”里,抹去了路 的破旧不堪、重建工作的艰难以及建设者的色彩。平实的叙述,却让抹去的一切徐徐展开。 放在开头,引出下文,全景式,引出阅读兴趣。从句式结构看,把路与人联系在一起,为下 文讲述建路人的故事。7. (4分)答案示例:极具典型性,用个人的变化表现208所有中国员工群像。身份的典型: 小段是测量工程师,是现场修路的重要建设者。外貌的变化具有代表性:从刚到工地的俊朗、 白皙,到几个
30、月后变成黑皮肤、白牙齿、光头的跨度极大的外貌改变。表现出中国建设者在 艰苦的援建工程中吃苦耐劳、不惧艰辛的精神风貌。第二张合影是典型场景:前一张照片只 有小段一人,第二张照片小段带领向他学习测量技术的本地工人,也表现出中国工程师愿意 向落后的西非地区传授技术的开阔胸怀。8. (4分)答案示例:第段用优美、抒情的书面语描写“我”初见208公路时它的残破不 堪,表现出当地的贫穷落后。第段用诙谐、调侃的口头语刻画208中国建设者面临的多种 困难时的言行,表现出建设者一定会克服困难的精神信念。语言的节奏也不同,前者舒缓, 后者快速有力。n. (6分)答案示例:作为象征物都凝聚了丰富的内涵:“蓝羽鸟”能
31、引领我走出荒林,既 表现出西非大草原神奇的自然力量,又是208建设者解决难题的坚定信念的象征,人生道路 的新拓展还在继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奋斗,自然的伟力善待人类。“百合花”,是 抗日战争时期,农村新妇借给小战士的被子上的图案,象征着军民之间纯洁无暇的情感。 对文本主旨都有“点睛”作用:蓝羽鸟作为叙事性散文,情感寄寓于琐碎、平凡的建路 过程中,百合花作为小说,情感寄寓于美好军民故事和残酷的战争情节中,“蓝羽鸟” 和“百合花”以自身鲜亮的色彩,将文本表达丰富情感从暗色调的叙事中提领出来,给予阅 读者以鲜活生动的情感触动,起到点睛的作用。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3题。(8分)C (2
32、 分)12. (6分)答案示例:“树”相对于“叶”具有整体、直立、高大等特点,树一旦群聚则有 宏大、阔远的效果;而“叶”相对于“树”具有零散、轻薄、绵密而小的特点。孟诗颔联中 的“叶”不能改为“树”,因为风在树间和风在叶间吹出的声音效果不同,树间的风猛烈, 而叶间的风凄厉,根据诗上下句,诗人远离故土,孤身一人,在相思明月的朗照下,在猿声 四起,江水急流声的包围下,内心凄楚无比,已经到了男儿落泪的真伤心地步。“叶”的形 象更符合孤单、弱小、飘零的诗人感受。相反,韦诗颔联中的“树”则不能改为“叶”,“树”的整体感与前一句的“人”正好相对, 有互文效果,人与树都进入萧瑟的衰老之境。而人之将老与颈联中
33、的孤独、尾联中难得老友 相聚时对过往的回忆,融为一体,使韦诗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9题。(19分)(2 分)(1)像对待老师一样/把他当做老师一样要落实成状语(2)走遍/走一圈/绕一圈/环绕/兜一圈(2 分)(1) B (2) D(2 分)若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之宜与事之习/是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也 一处一分,多划倒扣分(4分)我辞去明史馆的职务而到徐元文家中居住的原因,只是害怕众多修史官员分别 撰写历史事件,相互割裂,让一代的治理与变乱、贤人与奸臣的事迹昏暗而不能清楚地显现 罢了。13. (4分)段画曲线部分是万斯同对官修史书杂乱弊病提出解决方法,
34、要求史官长期专注 于某段历史时期,对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了解这段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风俗礼仪、人 物性格,这样才能避免。刻画出万斯同是一位既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又能能有效解决问题 、的史学家。这一段以类比的方式说出,不古板的史学家。(同时,将积弊已久的治史方法 讲得浅显生动,与第段对野史直言驳斥形成有效互补,共同塑造了一位专注修史、才能卓 越、勇求真实的史学家形象。)(5分)万斯年断言建文帝非让位出逃,而是自焚而亡。不是依据主观判断,而是依据实 证,万斯同首先研究地形特点,否定野史中建文帝从水路逃出的记载;其次,依据实录,但 对实录中的可疑点一一质难辩驳,如对内监的所属身份、搜索范围的命令等
35、;最后,从历史 事实/从建文帝主观意图上反驳野史对“逊国” 一词的乱用。不是“好恶因心”,而是追求 实证与推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2题。(11分)C (1 分)14. (4分)夸张(“千绕”极写山径曲折)、视觉听觉、侧面描写(用人面肤色映成碧色 写山中绿意极其浓郁,从听者茫然表现,辨不清声音来源,写鸟语之多),表现出整座敬亭 山的富于生命的活力,语言给人以新鲜感。也表现出作者入山实地游览时兴奋心情。15. (6分)首段,作者远望敬亭山,因山色秀丽无双而产生羽化登仙的想法,却因苦于有 吏卒在旁而作罢,作者用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游敬亭山的强烈的向往之情,也表现出被现实所 限的无奈;第二段入山之后,作者一面传达对敬亭山的生机与活力喜爱,一面在登顶之后, 引用李白诗句表现只能友于古人,“世无知音”孤独感/对俗世的厌弃感。最后一段,用画 面让人恐惧的“梦游敬亭山”,短暂的超脱又回到现实,表现人生的孤独感/对时间、生命 难以把握的失落感/对人生得与失的迷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