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docx(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第23课孟子三章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 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 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 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 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二、故事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 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 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 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
2、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 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 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 点。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 饥不寒”。二、字词、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恒:常常。亡:灭亡。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 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 敖从海滨隐居的
3、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 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 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 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 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 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 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 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 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
4、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四、问题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 明了什么?用顶真修辞,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2 .结尾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结尾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得道”“失道”对战 争的决定意义,突出强调了 “得道”即“人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 人心所背,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强调了施行 “仁政”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中心。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围绕“天时” “地利” “人和”三个因素,作者以战争为例来证明 自己的观点。首先从进攻一
5、方来论述。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可 以看出,指的是个小国家,强大的军队占据有利时机包围一个小国, 即使围而不攻,被包围者也一定是坚持不住的,然而却没能使小国屈 服,这是因为小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接 着又从防守一方来论述。城高,护城河深,武器精良,粮食多,完全 可以长期坚守,然而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军心不稳,内部不 团结。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因素在 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富贵不能淫L品析第一句,说说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句话从“居” “立” “行”三个角度阐释真正的大丈夫是有仁、 有义、有礼、有智的。2
6、 .孟子举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言下之意是:你景 春怎么连此类常识都没有呢?从论证方法看,这句既是举例论证,又 是类比论证,以“女子”守礼教来类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3 .孟子是怎样从正面展开论述的?孟子用排比句从正面论述,“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仁” “礼”“义”,这是比喻论证,同时与上面构成对比论证;用“得志” 和“不得志”分别表明“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这又是一种对比。4 .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事例阐述大丈夫的所作所为,通过“得 志”与“不得志”的对比,分析他们对待理想、志向、人生的态度, 赞美
7、了大丈夫高洁的品质。5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是运用什么方法提出来的?结尾总结全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提出观点:“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作者开篇一下子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 样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练,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作者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 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 练,即忧患可以激人奋发有为,人才是在逆境中造就的。这也为下文 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2 .文章第2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阐明了 作者的什么观点?运
8、用排比作用分析法。运用排比修辞手 法,句式短促有力,多 方面地描写了担大任的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而突 出作者的观点:艰苦磨难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增长人担当 大任的能力。3 .“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这段文字论述了什么?由人及国,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导致亡国的原因。虽是从反面论证, 但正面的意思很清楚: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和人才一 样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磨练。4 .第3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然后从反面深 入论述国家没有磨难,安乐无忧就会灭亡。五、课文主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列举事例论证了在战争中天时、 地利和人和
9、三个要素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观点,表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论述,明确提出了孟子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述了人才 和困境的关系,明确指出了国家和人才一样,要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发 展强大的道理。课后探究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为“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 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10、这一主 张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无论做设么事都要考虑“人和” 的因素,顺应民心。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帮 助和支持越多,力量越大,胜算越大;反之亦然。楚汉之争的事例就 能有力地证明这一观点。清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 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 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 在垓下。项羽兵败,突围后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 最终的胜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 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11、;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 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 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 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 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 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 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 败,身死而国灭。二、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 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 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
12、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 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 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 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三、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 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 排比的句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 “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舜发于吠 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 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
13、形成一种无 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四、翻译下列句子。1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3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5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L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 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6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 平安无事。7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8 .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 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
14、被人们了解。9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五、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 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示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出自孟子,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大丈夫”应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一一仁里, 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一一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一一义 上。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 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 夫。第24课愚公移山 一
15、、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郑人,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 列子一书,有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 力命杨朱说符。二、故事背景本文选自列子。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 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 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 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也正是 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三、字词L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日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7)其妻献
16、疑日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损:削减丘:土堆(10)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叩:敲,凿(15)始龈龊: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交换节:季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固:顽固彻:通(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2.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三里之城:方
17、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环(huan):包围。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夫:句首发语词,不译。而:连词表递进。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是:这。也:表判断语气,“是”。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 类。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米粟(su):粮食。多:充足。委:抛弃。而:然后去:离开。之:代词,代“城二(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古义:山
18、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日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10)惧其不已也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古义:愁,担心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3 .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名作动,面向,面对着(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作动,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19、(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4 .一词多义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穷凶极恶(极端)(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许:(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四、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
20、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 河阳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 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 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 ”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 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 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 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
21、,才能往返一 次。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 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 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 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 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 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 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 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 后,冀州的
22、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五、理解性填空(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 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 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 止之”。(用原文回答)5 2) “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 不加增。(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 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 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 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 是河曲智叟亡以应。六、重
23、点语句翻译(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 屋(这两座山)怎样呢?(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译文:用箕畚装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译文: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 比不上。(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 挖不平呢?七、问
24、题归纳.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I)两座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移山的人少,且老的老、小的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1 .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如何?试结合其语言分析。持反对的态度。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例如:“甚矣, 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简直就是 讥笑愚公无能了。2 .愚公是怎样驳斥智叟的?面对智叟的嘲笑,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 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愚公在“长息
25、”之后,先是斥,接着是驳,用 顶真的修辞格,显得气势宏大。3 .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于愚公形象的塑造起着 怎样的作用?试分析。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于愚公形象的塑造起着衬 托作用。更加突出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4 .如何理解本文的神话结尾?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 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有位名人说过: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 力加以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 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的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 的美好愿望。它跟宣传轮
26、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八、课文主题本文通过愚公带领家人和邻人之遗男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移 走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坚定意 志和必胜的信念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一、文学常识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 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故事背景细柳营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写的是汉文帝后元六 年(前158)的事。这年冬天,居住在北方的匈奴六万多人进攻西汉的 上郡和云中,烧杀抢掠得很厉害。汉文帝急忙调兵遣将,防守关隘。 过了一个多月,匈奴离去,汉兵又撤退了。当
27、时守卫长安附近的有刘 礼、徐厉和周亚夫率领的三支部队,分别驻扎在霸上、棘门和细柳。 为了鼓舞士气,汉文帝亲自入营慰劳将士,本文讲的就是这次劳军的 事情。三、重点字词 棘门(ji)毂弓弩(g6u)弩(nO )按辔(pei)胄(zhOu) 嗟(jie)曩者(nang)被甲(pi)车骑(ji)作揖(yi)【通假字1军士吏被甲“被”通“披”,穿着。改容式车“式”通“轼”,扶轼。可得而犯邪“邪”通“耶”,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词类活用】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介胄之士不拜介胄:名词作动词;穿戴盔甲【一词多义】(1)使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使者、使臣) 使人称谢(动词,派遣)(2)军军
28、细柳(动词,驻军、驻扎)上自劳军(名词,军队、守军)至霸上及棘门军(名词,军营)(3)诏不闻天子之诏(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使使持节诏将军(动词,宣告、告诉)(4)为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动词,作为、封为)天子为动(介词,被)(5)之已而之细柳军(动词,往,到去)不闻天子之诏(助词,的)称善者久之(音节助词,舒缓语气。)(6)以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介词,把)以备胡(介词,用来、来)将以下骑送迎(用在数量、方位前表界限)请以军礼见(动词,用、行)【古今异义】(1)将军亚夫持兵揖(古)兵器;(今)士兵(2)将军约(古)规定;(今)大约,表估计;或条约、邀请等(3)军中闻将军令(古)听从;(今)用鼻子
29、嗅(4)使人称谢是:代词,这故:所以。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凭借。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固:使巩固。国:国防。山溪:山河。险:险要的地理环境。威:威服。以:凭借,依靠之意。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寡:少。之至:到达极点。畔:通“叛”,背叛。之:意思是“到、到达”。至:意思是“极点”。顺:归顺,服从。以:凭借。(古)告知;(今)感谢(5)其将固可袭而虏(古)必定;(今)坚固,顽固四、译文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30、于是,朝廷委派宗 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 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 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接。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 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 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 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 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人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 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 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
31、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 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 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 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 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 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 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 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 侵犯吗? ”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五、重点句子(1)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弓弩,持满。译文:
32、不久,(皇帝的车队)前往细柳军营,军营的将士都身披 铠甲,(手持)磨得锋利的兵刃,挽弓搭箭,(戒备森严)。(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 壁门。译文: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手持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要进军 营慰劳三军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让皇帝的车队进来)。(3)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 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译文:先前(看到的)霸上、棘门的军队,像儿戏罢了,其将士 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获。至于亚夫,岂能被侵犯?”(说罢)连连称 赞不已。六、问题总结.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首先交代时间一一汉文帝后元
33、 六年,背景一一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然后交代了三位将领驻军 的概况。结构上总领下文,内容上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为展示 人物的性格特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1 .本文标题为“细柳营”,为什么要介绍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 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题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介绍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 为后面写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做铺垫,并与之形成对比。突出了 细柳军军纪严明,体现了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2 .表现细柳军时刻有备,训练有素的是哪句话?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弓弩,持满。3 .本文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写霸上、棘门军是为了对比衬托
34、细柳军军容肃整、军纪严明和 周亚夫的治军严整、忠于职守的“真将军”风范。4 .皇帝进入细柳营的过程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本题运用定向一分析一归纳法解答。皇帝进入细柳营的过程为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一一“上至,又不得入”一一“使使持节诏 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说明细柳军管理严格,从侧面表现出周 亚夫治军严明。5 .简析人物形象。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刚正不阿)。汉文帝:勤于政事、目光敏锐、重视人才的治国皇帝。6 .文帝对群臣说的这段话在文中有何作用?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解答。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两 处军队与周亚夫管理的军队再作对比,从而突出周亚夫“真将军”的 风范。七、课文
35、主题文章通过写汉文帝巡视、慰劳驻军的场面,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 明、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 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潺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 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陶渊明诗文感情真 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 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三、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
36、样。悠然:自得的样子。见:看见(读jiin),动词。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相与还:结伴而归。四、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 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 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 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五、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 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 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
37、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 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 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 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 隐居田园,躬耕自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 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 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 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 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
38、描写。这时我们隐隐 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 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 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所谓 “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 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 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六、课文主题饮酒(其五)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 不慕名利的高尚节操,表现了诗人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之后的恬淡 心情。春望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自称少陵野
39、老。曾任工部员 外郎之职,故世称杜工部。后世尊他为“诗圣”,其诗为“诗史”,作 品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杜甫风格沉郁顿挫, 融合众长,兼备诸体。二、故事背景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 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 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 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 首传诵千古的名作。三、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白头:这里
40、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经受,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 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四、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 安城里草木茂密。因为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因为 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 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 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五、古诗解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 林木荒芜。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
41、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 目凄然。“城春”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 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 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荒芜破败,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 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 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 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 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 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 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
42、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家 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 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也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 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 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 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诗人 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 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 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 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
43、象。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 分体现了 “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 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 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 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六、课文主题春望描写了背叛军攻陷的长安城中残破混乱的局面,抒发了 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怀,表达了处境伤神、忧国思家的 痛苦感情。雁门太守行一、作者简介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 (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 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
44、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 “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 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 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 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 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二、故事背景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 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 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 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 卷首,韩愈看后也
45、很欣赏。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三、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 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 危急形势。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 角。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临:逼近,到,临近。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故:所以。有:要么,或者。胜:取得
46、胜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 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 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 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 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
47、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 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 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 大清河。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意:信任,重用。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四、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 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