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念奴娇、永遇乐、声声慢).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6926208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825.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念奴娇、永遇乐、声声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念奴娇、永遇乐、声声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念奴娇、永遇乐、声声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念奴娇、永遇乐、声声慢).pdf(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九课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九课教案教学设计9.19.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设计苏轼苏轼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2、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并学习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3、多角色、多种形式的朗诵这首词,以达到熟读成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

2、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1、了解豪放派宋词的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2、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导入古代许多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柳宗元游西山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领略东坡居士的人生境界。二、词二、词复

3、习有关“词”的文体常识,说说你对古代“词”这一文体的了解。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衍生于诗,独立于“词”2、词,于我国宋代形成颠峰3、词有“词牌”,就是词调,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和长短4、词常常分前后两部分,称“前片”“后片”,或者“上阕”“下阕”。词是隋唐兴起的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乐府、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等。三、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4、“宋四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2、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四、朗读四、朗读1、听朗读录音,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2、教师正音,作诵读指导。字词正音:故垒(li)纶巾(gun)樯橹(qing l)早生华发(f)还酹(hun li)诵读: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速、语调;(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3、教师范读,全班齐声诵读。五、研读词作,探究情感五、研读词作,探究情感通过有感情的朗

5、读,我们已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词作,具体探究。用简单的语言概况上、下片的主要内容。明确:上片状写赤壁之景,下片抒写人生感慨。(一)、分析上阙(一)、分析上阙1、男生集体朗读。2、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作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原因是什么?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写景和抒情结合自然,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作者描写赤壁景色,为什么用“人道是”三字?以此点明这里并非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只是借此怀古

6、抒发自己的感情。本词的上片中,作者看到了哪些赤壁景观?明确:赤壁景观: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波涛力量之浩大这三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也暗写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表现作者的豪迈奋发意气,渲染了环境气氛。.“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

7、这两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又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总结上阕,引起下阕。3学生自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总结上阕内容。小结上阕: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对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称颂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集体朗读并试背上阕。(二)、分析下阙(二)、分析下阙1、女生集体朗读。2、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作答:.下阕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回忆的是什么?感慨的是什么?明确:前五句:所忆周郎雄姿英发 风流潇洒才华横溢后五句:所感自己功业无成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对周瑜

8、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下阕中周瑜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明确:周瑜雄姿勃发,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苏轼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以上这些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补充:烘托“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人为什么只写周瑜,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又寄寓

9、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人物年龄婚姻外貌职务际遇周瑜34 岁幸福美满英俊儒雅东吴都督(24 岁)功成名就苏轼47 岁三十丧妻早生华发团练副使功业未成明确: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仅 34 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又是在慨叹自己。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与自己的“待罪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补充:映衬既是“以乙托甲”,也是“以甲

10、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下阕后五句作者是怎样抒发人生感慨的?明确:“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热诚向往。但想到自己头发斑白,空有才华,一事无成,作者用自嘲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伤感,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与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所以最后诗人以酒酹月,表现自己的伤感。下阕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明确: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从情感上看具有激奋和伤感的双重色彩。词中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对英雄人物的尽情赞颂,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奋发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人生如梦”的感慨,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郁闷

11、和忧愤。但从全诗主题看,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因而不能孤立地看成是诗人悲观失望的自白。我们应该更多地体味作者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追求。从词的意境和语言分析,这首词感情热烈,富于激情,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怀。因此“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3朗读下阕,总结下阕内容。下阕第一层描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六、探究:六、探究:俞文豹吹剑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

12、)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 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苏东坡豪放词的风格可见一斑。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七、课堂小结:七、课堂小结:这首词把

13、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示: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呢?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选择和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八、作业设计八、作业设计1、背诵这首词。2、利用本节课所学的诗词赏析法,课外多找些苏轼的词作进行阅读品味。九、板书设计:九、板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奇景写景咏赤壁大江气势抒情英雄风采咏史怀周瑜抒怀感慨9.29.2永遇乐京

14、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四、教学方法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5、(一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导入语:同学们都游历过一些名胜古迹吧?当你们去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时,会想到什么呢?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几轮互动)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感触,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词人辛弃疾游历北固亭时,想到了什么。从而板书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接下来我会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作家资料进行分享,并总结: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曾参与抗金,是词人中的英雄。重点介绍辛弃疾年轻时的事迹:义斩义端;50 骑兵活捉张安国。而本文的创作背景为,诗人 64 岁被重新启

16、用,但因作战主张与当权者相左,又被降职。本文写于第二次被降职后,行至北固亭,忧愤而作。学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读。(二二)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并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诗歌: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叫学生回答,得出如下结论:上阙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阙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2.请同学们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找一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出如下结论:上阙:孙权、刘裕;下阙: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三三)深入研读深入研读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1.“作者来到北固

17、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请同学们以语文小组为单位讨论。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刘裕: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2.“作者对两者持怎样的态度?如何看出?”请学生结合导入时的背景资料进行思考。学生自由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得出下列结论:“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尊敬和敬仰,感叹南宋当权者昏庸无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不仅尊敬和敬仰,还认可刘裕的作战方略,认为自己若是遇到刘裕

18、这样的明君,正确的政治建议就不会被忽视,自己的政治抱负就能够实现。(此处要结合刘裕建功的历史: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分的政权巩固的准备之后,用此反衬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急功近利,不听劝阻,冒进抗金。)3.“作者提到刘义隆、佛狸祠,又有何用?”指名叫学生回答,总结答案如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冒进误国,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谴责态度。“难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百姓安于异族政权统治,忘了记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积极救国的不满。4.“作者提到廉颇,又有何用?”请同学结合诗人的生平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得出下列结论:“

19、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用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5.结合全诗,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最后教师明确答案如下: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用典。用典可以使语言更加典雅和形象,深化意境的内涵,是整体表达更加有力,掷地有声。(四四)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联系上节课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小组讨论:两者有何异同点?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下列结论:相同点:表达方式上两者都是借景抒情;内容上两者均为以古喻今。不同点:主题不同:苏词感慨了年华渐去,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感慨时间流逝;辛词感慨了空有政治抱负无从实现而壮志难酬。更多

20、的是在表达自己的忧愤。(五五)小结作业小结作业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并让同学将上两者比较阅读的结论结合具体词句写成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五、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六、教学反思若想深刻了解本文内涵,把握本文情感,须对历史典故有一定地了解,在这个问题地处理上,只设置了预习任务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背景以及讲解的渗透显然是有所欠缺的,这就致使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和情感时可能不会很深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再加入一些典故的渗透环节,可以让学生来发言,互动得出。9.39.3声声慢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教学设计寻寻觅觅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寻寻觅觅”等叠词的作用。2、

21、解读词中“淡酒、黄花、梧桐”等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3、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熟读并背诵全词,体味词的声律之美。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准确把握“愁”的内涵。情感与价值观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离乱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1、背诵全词。2、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3、分析词作如何以意象传“愁”。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四

22、、学情分析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 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五、教材分析五、教材分析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多种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六、教学方法六、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七、教学媒体七、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课时八、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师:课前给大家播放一首歌曲,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幻灯片 1

23、)(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这么美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今天的课堂,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吗?生:月满西楼师:歌词化用了李清照的一剪梅,是新婚不久的她因思念远游的丈夫而作的,那咱们一起来齐读一遍这首词。(幻灯片2)师:今天我们就走进李清照,一起来解读一下被后人称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幻灯片 3)板书:声声慢 李清照要想解读这首词,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下词人的生平,以及词作的创作背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人论世。板书(知人论世)接下来,请同学简单介绍一下你所认识的李清照。(二)、知人论世(二)、知人论世(学生简单介绍李清照生

24、平,教师补充并出示幻灯片)(幻灯片 46)找同学读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文善词。18 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夫妻感情笃厚,赵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家庭美满幸福。(后期)1125 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 年)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清照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明城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

25、病身亡,留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殆尽、再婚却遇人不淑又离婚,身边没有任何亲戚朋友。中晚年的李清照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学生总结后期的人生际遇:国破家亡,夫死财散,贫病交加,韶华已逝。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新明丽。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声声慢就是她后期词的代表作。(三)、美读(三)、美读(现在大家就自己揣摩情感,有感情的读这首词)1、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诵(加以点评: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凄凄怨怨)。2、对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读得更妥当完美些?3、放录音,听名家的示范朗诵。(幻灯

26、片 7)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幻灯片 8)(四)、整体感知(四)、整体感知师:读完这首词,你感受到词人是怎样的心境呢?(请用一个字概括一下)(幻灯片 9)生:愁(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李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大家找一找哪些是直接抒情的句子?(幻灯片10)直接抒情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开头结尾 2 句直接抒情,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是入愁,入即进入,李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

27、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呢?这丢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别的什么。“寻寻觅觅”写词人的神情、动作,反映了她内心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找到了吗?没有!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这般的寻觅不但没找回失去的东西,反而只能感到四周的冷冷清清。“冷冷清清”写的是环境的“冷清”,更是处境心境的“清冷”。所以此时的词人只剩下这凄凉、惨淡、悲戚的情感了。(幻灯片 11)这组叠词的作用是什么呢?学生总结,教师明确。这七组叠词,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内心世界,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

28、基调 这正是李清照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之相呼应,使全文都笼罩在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中,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多为名词。李清照在抒写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的。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幻灯片 12)师:1、作者在词中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幻灯片13)(学生: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29、 细雨)2、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词人选择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和词人表达情感有什么关系?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四个人为一小组)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探讨明确:1)、三杯两盏淡酒列出有关“酒”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问:为何喝酒?借酒浇愁,不足为奇,

30、但这里的“淡酒”说明什么?愁浓。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联系自己排解愁绪的方法谈谈体会:谈琴、散步。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柳永: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应该常想一二。2)、“怎敌他晚来风急”列出有关“秋风”诗句:(“秋风”意象略讲)“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列出有关“雁”诗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得

31、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怀乡之思 音信之盼。(教师点拨:提到雁我们会想到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曾经寄来丈夫赵明诚的信,而现在大雁虽在,爱人已去,抛下她一个人在孤寂中打发冷清时日。同时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略析“黄花”意象)列出有关“黄花”诗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得出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教师点拨:当日与之共同赏菊的爱人已去,憔悴损的只是菊花

32、么?更是词人自己。女人好比一朵花,年轻时鲜丽娇嫩,嫁作他人妇,爱情滋润更是娇嫩异常,而后来世事变化,国破家亡,爱人已去,晚年孤寂,千万愁绪无人倾诉时,再娇嫩的花儿也憔悴不堪了。略讲“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词人是位感情丰富的女子,这样守着窗儿,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如此孤独难耐惨淡愁苦可怎么捱到天黑呀!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列出有关“细雨”诗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得出结论

33、: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6)、“梧桐”意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幻灯片14)3、小结: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幻灯片15)淡酒 秋风过雁 黄花 冷清凄美的意境 传递出孤寂愁苦的心境梧桐 细雨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孤寂的意境中不能自拔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但却言尽而意无穷,欲说还休,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

34、自己慢慢咀嚼了。(幻灯片 16)(六六)、为何生愁?这里的愁具体指什么?、为何生愁?这里的愁具体指什么?(幻灯片 17)明确: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七)、总结(七)、总结(幻灯片 18)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通过描写词人南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词人的悼亡之悲、怀旧之哀,以寄寓家国之痛、故土之思,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但是在这国家与个人灾难性的打击下李清照依然不屈,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倾注笔端,化成这凄美的诗句,或许就是这极端的幸福与苦痛造就了旷世才女李清照。(八)、作业(八)、作业(幻灯片 19)1、广泛搜集李清照的其它词作,深入了解词人的精神世界。2、背诵声声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