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讲稿.docx

上传人:修**** 文档编号:6923516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9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财政学》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政学》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讲稿.docx(9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财政学讲稿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一、财政的产生(一)财政产生的过程。财政的产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简化为: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生产力水平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阶级斗争出现国家产生财政产生。(二)财政产生的条件财政的产生,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这是因为:第一若没有剩余产品,就不可能有独立于生产过程的财政专门机构;第二若没有剩余产品,就没有可供财政分配的对象。2国家的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如果没有国家,就没有财政分配的主体,也就没有财政。但是,由此产生了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议。实际上,国家和财

2、政的产生是一个漫长过程,从社会发展的历史看,在国家产生初期,由于政府和财政的规模小,财力上主要是由一个或少数贵族家庭支持,那时的财政实际是国王或皇帝的家庭财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和财政规模不断扩大,才使国家财政与皇家财务分离,财政部门的机构和职能逐步完善。因此,可以说,财政是随着国家而产生的。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产生时间,应放在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考察。3财政产生的根源是公共需要人类社会有两大需求: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私人需求主要由私人商品满足;公共需求则由公共商品满足。财政产生的根源在于私人部门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以满足公共需求。原因是公共商品的非排他性。公共商品的非排他性使得所有消

3、费者都不会为消费公共商品付费(免费搭车),使公共商品的成本得不到补偿。而私人提供的商品不仅要求成本得到补偿,而且通过出卖商品为其带来利润。因此,市场机制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公共需求只有通过非市场机制(主要是政府)来满足。在原始社会初期,尽管也存在公共需求,但因没有剩余产品因而不存在财政分配;在原始社会中期,出现了剩余,但由于没有国家,也不存在财政;只有到了原始社会末和奴隶社会初,一方面存在剩余产品,另一方面产生了国家,才出现财政分配。二、政府与市场(一)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市场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弱点。单纯的市场调节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失灵,也称作市场缺陷或市场失败。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

4、的缺陷和外部环境的限制,而使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状态。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1垄断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但在现实中,由于规模效益的作用使有些部门容易产生垄断,从而破坏市场机制的功能。垄断限制竞争和生产要素流动,扭曲价格,导致资源在不同部门、产业、产品上的不当分配,并降低资源配置效率。2市场信息不充分具有充分信息是保持市场充分竞争的必要条件。但实际上市场主体不可能对相关信息(如商品的需求、价格变动、生产技术等)有充分了解,影响其最优决策。如卖者与买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往往是卖者比买者拥有更多的信息,容易诱导成欺诈行为,降低资源配置效率。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又称外在性,是指

5、在市场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产生外部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的行为影响了他人,却没有为之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外部效应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是指个体带给社会的收益大于其个体收益,即收益外溢。或者给他人或社会带来利益,获利者不需要支付成本,这就是正外部效应。如修建水库使下游的居民受益,但他们并没有承担水库的投资成本。负外部效应是指个体带给他人或社会的成本及损害大于其直接成本,即成本外溢。如污染者将本该由其承担的治理成本转嫁给了受污染者,而后者又没有从前者得到好处或补偿。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决策会远离帕累托状态。如果是收益外溢,由于生产

6、者不能通过市场将收益收回,其生产规模会小于社会需要的最优规模;同理,如果是成本外溢,私人生产规模会大于社会需要的最优规模。显然,这都不是资源的有效配置。4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市场无法提供公共商品,这并非社会不需要公共商品,而是公共商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市场不能对公共商品进行成本补偿。首先,非竞争性使得增加更多的消费者不会减小公共商品的供给(牧人放一只羊与放一群所耗成本是一样的)。其次,非排他性使得每个人的受益无法准确评估,难以对公共商品定价。即使能定出公共商品的价格,并能对个人消费的公共商品进行量化,也会因排他技术上的困难或排他成本过高而不可行。最后,提供公共商品要花成本,但成本无法通过

7、市场得到补偿。由于上述原因,这种只花成本但无收益的公共商品,市场无法提供。(二)公共物品和公共需求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不同性质的产品有不同的受益人,据此可把社会产品分成两类: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是公众共同受益的物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他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间没有利益冲突。给定产品的数量,增加消费者使产品边际成本为零。如街上的路灯,增加行人数量不会增加路灯的费用,也不影响他人获得路灯的好处。这就是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是指产品的利益,不为某人专有,要将他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过高。例如,消除空气污染是能为人们带来好

8、处,要让别人不享受新鲜空气是不可能的。这项服务只要存在,它就必然会使大家都得到利益,这就是非排他性。私人物品是与公共物品相对的概念,是指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竞争性就是当某人消费该产品时,其他人不能同时消费这一产品。排他性就是使某些人无法消费这一产品。生活中的大量产品和服务都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质。如食品、服装、家电、住房等。因此,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为:排他性和非排他性;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2混合物品在现实中,有些产品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这类产品称为混合物品。混合物品分两种情况:一是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例如:

9、高速公路和桥梁。当车辆在公路和桥梁上不拥挤的情况下,增加消费者(行驶的车辆)不会损害其他人利益,这时公路和桥梁具有非竞争性;但要阻止某些车辆通过是可以的,只要设一个关卡就可以做到,因此,公路和桥梁又具有排他性。二是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如家庭院落的绿化,使房主享受了优美的环境和空气,这是内部效益;但邻居或路人也会得到一定好处,即外部效益。从内部效益来看,它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只有房主能享受到这份好处。从外部效益看,它又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过路人得到好处并不会影响你的利益,而且你也无法阻止他们享受这一切好处。因此,这一产品的部分利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部分利益具有竞争性和排

10、他性,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属性。(三)公共需要人类社会的需要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1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公共需求是指众多个人作为整体所产生的共同需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公共需要不是抽象的,它也是一种个人需要;第二,这种需要并非是单个人的需要,而是在一定区域内(如一个国家、一个村落)多数人的需要;第三,公共需要不是个人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一种整体的共同需要。私人需要是由单个人内在产生的,不依赖于他人而独立存在的。如吃饭是个人的内在需要,但张三吃饭不依赖于李四是否有这种需要,而且当张三吃饭时,也不依赖李四或他人的这种需求是否能得以满足。私人需要是人类社会所存在的最普遍的现象。在

11、现实中,个人有许多需要,私人需要多种多样,又有多个层次。个人需要的层次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1)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学家奥塔锡克把人的需要分为四种:物质需要、运动需要、与别人关系的需要和文化需要.(2)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为对生存资料的需要,对发展资料的需要和对享受资料的需要。(3)斯大林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马斯洛的人类需要理论认为,当人的生理需要满足后,就寻求安全、社交、尊重等需要。这些需要满足后,产生成就需要。人在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才会发展到高层次的需要。但高层次的需要满足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的影

12、响作用减低而已。2公共需要的特征(1)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其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它不是个人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社会整体的需要,它必须整体为每个社会成员享受。(2)不具有排他性。社会公共需要应由社会成员共同享用,某人在享用时,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的享用。(3)非等价交换关系。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时,无需付出代价或只付少量费用。(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来源只能是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因此在没有剩余产品时,不可能出现社会公共需要。另外并不是全部剩余产品都用于满足公共需要,只是从M中抽取一部分用于满足公共需要。3社会公共需要包括的范围和内容(1)典型的社会公共需要(纯社会公共需要):是指保证

13、执行国家职能的需要,包括政权职能和某些社会职能。如公安、司法、监察、防务、外交、行政管理等。(2)半社会公共需要,又称准社会公共需要:指介于公共需要与个人需要之间,性质上难以严格划分的一些需要。如高等教育。(3)大型公共设施,包括基础产业。这些属于再生产的共同条件。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共同生产条件是指处于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生产条件。直接生产过程是指单个资本的生产过程。共同生产条件则是为每个企业直接生产提供的外部条件,是社会公共资本的生产过程。公共资本是指铁路、建筑物、农业改良、水利设施等固定资本。它在使用上具有共同性的特点,它不能被单个企业独占,也不能包括在某个特殊的生产过程中,而是具有

14、广泛的外部经济效益,因而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4社会公共需要是共同的,历史的和特殊的公共需要是共同的是指,任何社会形态下都存在社会公共需要,不会随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所谓历史的,是指社会公共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主要表现为统治集团的需要。所谓特殊的,是指公共需要总是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中,它是具体事物而不是抽象的东西。(四)政府的经济作用1政府的经济职能政府职能是适应国家的根本目的而形成的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内容。具体说,政府介入和干预市场的手段或政府经济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1)行政、法律手段。即制定市场规则;制定发展战略,制定经济政策,调节经济运行;如规定产品价格、实行公共

15、管制、命令污染厂商停产或限期治理等。(2)组织公共生产。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的工商企业和单位。按广义的概念,即包括生产有形产品和服务的工商企业,也包括提供无形产品和服务的医院、学校、文艺团体以及政府机关和国防部门。(3)财政手段。财政并不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而是以税收、收费、国债等形式筹集收入,又通过投资、公共支出、补贴等形式形成支出,并通过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的运行。2政府机制的缺陷和干预失效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长期采取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却导致滞胀局面。中国及前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折干预和管制,几乎使经济到了崩溃边缘。这种由政府内在机制

16、导致经济出现低效率的现象,被称为政府失效。政府失效有多方面,主要有:(1)政治制度失灵。这是最严重的失效,其造成的效率损失是任何市场失败都无法相比的。(2)权力滥用,使各级政府和部门试图谋取本级政府或部门的预算,增加其自身利益。(3)成本高,浪费大,寻租普遍。公务人员通过工资外的收入扩大私人利益。(4)官僚主义严重,机构膨胀,效率下降。(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由于市场缺陷和政府缺陷的存在,单纯的市场或单纯的政府都无法实现理想目标。因此现代经济是混合经济。在这种经济中,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部分由私人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部分由政府通过计划机制来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

17、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政府发挥配置资源的调控作用。政府主要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并且对市场缺陷进行政府干预,通过宏观调控使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三、财政概念(一)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学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同时又是经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被视为经济学在财政领域中的应用。它又被称为政府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所以财政学是一门经济学科。但由于财政行为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加之经济与政治是不可分的,所以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另从财政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国家必须从社会收入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于是就产生了财政这种与国家紧密相联的经济

18、行为。(二)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国家历来是阶级统治的国家,因而财政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财政又具有鲜明的公共性。这是因为:(1)国家或政府本身具有公共性;(2)财政是为国家或政府执行其职能提供财力的,属于公办,自然具有公共性;2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财政不遵循自愿原则,它是依据国家政治权力进行的强制分配。政府行为一旦发生,参加者都要接受,无法选择。例如政府对公民征税,个人必须交纳。任何形式的拒税都是违法的。这与市场机制不同,个人可以通过交换的方式退出。强制性是政治性集体行为的必然形式。财政无直接偿还性与其强制性相关。例如,国家征税之后,税收即归国家所有,不向纳税人付出任

19、何报酬。但从财政支出过程来看,税收具有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财政的运行过程就是财政的收支过程,因此,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构成财政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收支是否平衡构成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它反映政府和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反映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当然,收支绝对平衡几乎是不存在的。有时收大于支,有时支大于收。只要收支大体相等就是可行的。(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的方式和主体由计划配置为主转向市场配置为主。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财政也成为一种

20、资源配方式,而且两者有着明确的分工。市场通过均衡价格和等价交换实现资源配置,而财政是政府行为,通过财政收支实现资源的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GDP分配的起始阶段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要素分配或功能分配,然后才是在要素分配基础上形成的再分配。(四)财政的概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简单地认为,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收支活动,或者说,财政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并使它们相协调,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四、财政职能(一)财政职能的含义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一定经济模式下客观上固有的功能,是财政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21、,是财政本质的具体体现。财政职能有如下含义:1财政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和自身固有的。只要存在财政,其功能就不会消失。但是,固有的不是不变的。财政职能要依托一定的经济条件。当经济条件发生改变,财政职能也随之变化。如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职能与今天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职能就不同。2财政职能只是表明政府会对经济生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财政职能发挥得好,对经济起促进作用;反之可能阻碍经济发展。因此,财政职能和财政作用是有区别有,财政作用是财政职能运用的结果,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3以政府与市场关系为基本立足点。离开这个基本立足点,既不可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概念,也

22、不能准确地概括财政的职能。(二)财政职能的界定财政职能取决于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责的基本领域,是在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满足市场不能解决的社会公共需要。一方面要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对市场配置的缺陷进行调节和弥补。(三)资源配置职能1资源配置的含义。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对现有人、财、物等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获得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完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但是,市场并不是完美的,完全竞争条件难以满足。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国家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运用财政配置手段,克服市场

23、失灵,提供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商品。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基于市场经济的,因此也应符合市场效率原则。在理论上常用帕累托效率来判定一国是否实现了其资源的优化配置。20世纪70年代,美国数理经济学家德布罗用严谨的数学方法,证明了帕累托最优与完全部分市场条件的等价性。而现实经济生活中完全竞争条件难以满足,存在着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意味着帕累托最优不过是理想化的状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实践中向这种状态逼近。一些经济学家用次优理论来确定财政资源配置的目标函数。即如果能使得者所得大于失者所失,就是可行的选择。这表明财政资源配置的结果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2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1)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24、政府职能,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确定财政支出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符合高效的资源配置原则。(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也就是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如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比例,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比例等。(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科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投资整体效率。(5)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四)收入分配职能1收入分配的含义。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实现公平分配。国民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实现的,它按照效率原则进行,社会财富被以工资、利润和利息等形式分配给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由于

25、初始条件的不同,初次分配会导致不公平。再分配由政府(财政)进行,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进行再分配,以校正市场的初始不公。由于公平是一种主观价值判断,含有历史、道德的因素,在经济学界至今尚未有一个一致认同的公平定义。公平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对所有社会成员参与经济活动的资格都一视同仁,所有社会成员都按同一规则参与经济活动,按照其对生产的贡献份额获取相应的收入即机会均等,又称经济公平。这种均等,实际上遵循的是市场原则,属于市场公平。市场公平体现市场效率的要求。二是强调劳动成果在分配上的均等,这种均等是遵循道德准则,属于社会公平。社会公平不是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而是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各阶层可以容忍的范围内。

26、在市场经济中,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经济主体拥有的要素(如劳动力、知识、资本、自然资源等)的数量,又称为资本禀赋,它取决于先天继承和后天积累;二是这些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价格。如凭借劳动力获得工资,凭借资本获得利润 ,凭借土地获得地租等。但在竞争中,有许多不公平的因素影响市场机制决定的分配格局。由于要素拥有水平和市场价格水平的差异,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之间及其内部会产生极大的差别。例如,人的出生是无法选择的,但出生地、家庭的贫富影响到个人今后的教育及择业机会,以及他在市场体系中可以获得的收入。人们也存在天份上的差异,有的天生残疾,根本无法提供劳动,因而也无法获得收入。可见,在市场体系中

27、,每个人获取收入的机会是不均等的。收入过分悬殊被社会认为不公平。若任其发展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因此,政府必须出面干预,缓解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整体、长远的利益。要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就要了解收入的差异状况。个人收入差距一般用基尼系数来测量 。基尼系数是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计算的。洛伦兹曲线反映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但是,家庭财富中还包含有很多非货币因素。洛伦兹曲线只统计了货币收入,忽略了许多对经济福利而言很重要但又难以量化的因素。此外,该曲线并没有解决哪种收入分配方式更好的问题。2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1)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如征收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等,把资金从那些较富的

28、人手里征集起来,缩小个人收入差距 ;通过征收财产税、遗产税和财产与税调节财产分配状态。(2)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的生活状况,提高其实际收入与福利。(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福利事业,提高生活质量,这也可缩小个人收入差距。(4)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有效途径。(五)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1经济稳定的含义。经济稳定包括以下三方面含义:(1)充分就业它是指有工作能力且愿意工作的劳动者能找到工作。就业是指一切用自己的劳

29、动维持生存的活动。但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100%的人都就业,而是指就业率(已就业人口占全部应就业人口的比率)达到了社会认可的比率,比如95%、97%等等,这是考虑到季节性和磨擦性等因素后的就业。一般认为,就业率在97%以上为充分就业,95%左右为一般就业。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一国资源配置处于相对合理状态,人、财、物得到了充分利用。如果一个国家存在大量失业,则表明该国的人力资源存在巨大浪费,也表明该国的物力和财力资源配置出现了严重问题。大量失业会影响社会的安定,破坏经济稳定。总之大量失业对社会经济运行构成威胁,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和社会动乱。据估计,美国在20世纪7、80年代停滞时期,因高失业率造成的

30、损失在1万亿美元。所以,要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就必须解决失业问题。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把充分就业放在首要位置。(2)物价稳定它是指维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意味着物价不变。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即使在正常时期,物价也有缓缓上升的趋势。但只要物价上涨的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3%以下,即可视为物价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它是指一国在进行国际经济交往时,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支大体保持平衡。由于一国的国际收支同国内收支是密切联系的,国际收支会平衡会破坏国内经济均衡;反之,国际收支平衡是稳定国内经济的一个杠杆。经济稳定要求国际收支不出现大的逆差和顺差。但由于经济周期的更替、经济

31、结构调整及货币供求的变化等因素会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如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会造成货币紧缩、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大幅度减少,经济萎缩。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又会导致国内货币投放扩大,物价上涨,通货膨胀。2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经济稳定是指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稳定,即保持一定增长率。经济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如果没有经济稳定,国民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根据马克思的一般原理,生产决定分配,但分配又反过来影响生产。经济发展体现着社会生产的提高,是最具根本意义的事项,而财政分配可以促经济更快发展。3财政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内容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关键是要实现

32、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供求平衡是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如果总供求保持平衡,物价总水平总是基本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也是适度的,充分就业也可实现。财政调节总供求,就是通过财政收支分配,来矫正微观经济主体的分散活动所形成的不利结果。在这方面,预算收支起到杠杆作用。国家预算收入代表可供国家支配的物资量,是社会供给总量的一部分,而国家预算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需求总量的一部分。根据各时期供求总量的变动状况可采取不同的预算政策:当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实行财政的紧缩政策。当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时,财政可以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的适度放松的政策,即积极财政政策。在社会供求总量

33、大体平衡时,应采取预算平衡的中性政策。通过制度性安排,让财政在经济中发挥自动稳定器作用。在税收方面,体现在累进所得税上。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需求扩张,收入上升,纳税人收入适应更高级次的累进税率,从而使税收自动增加,使个人可支配收入相对减少,于是税收对高涨的经济起平抑作用,防止经济过热;当经济处于萧条时,需求疲软,收入锐减,个人收入适用较低税率,税收数额自动减少,使个人可支配收入相对增加,于是形成对消费、投资需求的刺激,促进经济复苏。自动稳定器在支出方面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支出。在经济繁荣时期,人们收入增加,接受救济的人减少,政府救济支出相应减少,从而减缓消费需求的增长;在经济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增

34、加,收入减少,接受救济的人增加,政府的救济支出也相应增加,从而增加个人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和经济回升。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的最优结合。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和平的、安定的环境。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一、政府与公共物品的提供(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公共物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如果通过市场交换来提供公共物品,人们不会付钱去购买。因为不管他买还是不买,他都能消费这一产品。他不付钱购买,并不是不需要,他只是想让其他人来承担这一产品的成本,而自己

35、坐享其成。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出现的这种情况,被称为“搭便车”,它使得公共物品的提供量远远低于公共物品有效配置的数量。通过市场来提供公共物品并不意味着公共物品的提供量必然为零。原因之一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乐于为他人做好事。例如,有人自愿为社区绿化义务劳动,有人愿为社区的公共娱乐设施捐款;原因之二是,当某种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低于某一个消费者从这一产品得到的边际效用时,这个消费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会自己承担成本,从而提供一定量的公共物品。例如,某个人拥有较大规模的船队,为了保障自己船只航行的安全,他可能会在这些船只经常通过的地方建造灯塔,尽管这灯塔也会给过往的他人船只带来好处。但必须

36、说明的是,私人主动承担公共物品的成本可能会增加公共物品的供给。但数量不可能满足资源配置的要求。因此,公共物品由市场提供将造成巨大的效率损失。所以,公共物品主要由政府通过无偿征税来提供。也即是说,市场只适于提供私人产品和服务,对提供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活动的领域,是政府的职责。(二)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混合物品是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它可以采取公共提供方式,也可以采用混合提供方式。混合物品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具有非竞争性同时具有排他性的物品;一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物品。1、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混合物品的提供。假定有座桥梁,其成本可通过两种方式来补偿:

37、一是由政府通过税收来筹集资金,以补偿桥梁成本,而桥梁完全免费使用,也就是说采取公共提供的方式;二是向车辆收取过桥费来补偿,这是市场提供方式。我们所要分析的问题是,这种混合物品是公共提供好,还是市场提供好?我们知道,建造和维护桥梁是需要花费成本。如果这座桥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该桥的成本只能通过征税来弥补,在征税过程中会发生两项成本:一是税收成本,即为了征税而耗费的资源;二是税收的效率损失。为了补偿该桥梁的成本就要征税,而征税使社会福利受到损失,这种福利损失也是该桥梁公共提供的成本。因此,这一桥梁给社会带来的净效益就等于消费效益扣除生产成本 、税收成本以及税收的效率损失之后的余款。即公共提供的社会

38、净效益=消费效益生产成本税收成本税收的效率损失.如果市场提供,由于该桥梁的使用具有排他性,因此可以向过桥车辆收费,用收费来弥补桥梁的成本。由于收费要有人管理,还要必要的收费设施,因而要付出收费成本。也就是说,收费会使社会损失一部分消费效益,这种损失被称为收费的效率损失。社会净效益为消费效益扣除生产成本、收费成本和收费的效率损失后的余款。即市场提供的社会净效益=消费效益生产成本收费成本收费的效率损失。可见,社会净效益大小取决于:是税收成本和税收的效率损失大,还是收费成本与收费的效率损失大。但值得指出的是:在税收成本和税收的效率损失既定的情况下,这类混合物品选择公共提供还是市场提供,还要考虑该项产

39、品或服务收费管理的难度以及它的需求弹性。难度越大,弹性越大就越适合于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反之,则应采用市场提供方式。2、具有外部效应的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市场提供与公共提供的效率损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产品外部效应的大小。如果该产品外部效应大,市场提供的效率损失就很大,而公共提供的效率损失就小。当外部效应非常大时,这种产品应当公共提供(如基础科研成果)。可见,政策选择的关键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三)公共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方式有两种:私人生产和公共生产。私人生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源于信息不灵。而生产者的盲目性会损害生产效率,是私人生产者自身无法克服的。公

40、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按广义的生产概念,既包括生产有形产品的工商企业,也包括提供无形劳务的部门。按狭义生产概念理解的公共生产,就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可分为竞争性与不完全竞争性两类,不完全竞争性企业又分为基础产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对不同性质的企业,改革措施也不一样。二、财政支出的公平与效率(一)公平与效率的含义1、公平的含义。概括地说就是规则公平(又称为经济公平)、起点公平(又称为机会均等)和结果公平(又称为社会公平)。规则公平认为,经济活动由所有社会成员参与,竞争规则必须公平。对于各社会成员是统一的,所有的人都遵循同一规则参与经济活动。各人

41、的收入与他的贡献相一致就是公平。起点公平是对规则公平进行补充。不仅竞争过程公平,而且竞争的起点也应该公平。但人们参与竞争的起点是不等的。有的人出身于富裕家庭,可接收大量遗产;有的人出身贫寒,身无分文;有的人具有某些天赋,而有的人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参与竞争的起点不一致。起点公平强调在起点一致条件下的规则公平。结果公平,强调分配结果的均等,强调社会成员之间所拥有的收入份额相等。从结果公平的观念看,贫富差距就是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就促进了公平,而理想的公平则是平等分配。显然,结果公平是对规则公平的否定,不管一个人的贡献大小,他的收入份额应与他人相等,至少差距不能过大。财政学将结果公平作为理想状态

42、。因为规则公平实际上主张以交换的方式来进行收入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它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因此它不构成效率之外的独立目标。起点公平介于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之间,但从实质上看,它只能归于结果公平。只有结果公平才能够形成与效率并列的一个独立的评判标准。对公平的衡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贫困指数,另一种是吉尼系数。贫困指数是指处于贫困线下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要将某一个收入水平定为贫困线。贫困指数越大,说明贫困者越多,也就越不公平;反之,则越公平。用贫困指数来衡量公平有两个缺陷:首先,如何确定贫困线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通常人们以满足基本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收入来作为贫困的标准。但

43、基本生活水平又怎样确认?若把贫困线定高一些,贫困指数反应的实际公平程度就会降低,若把贫困线定低一些,就会使人感到收入分配状况变好了。其次,贫困指数对收入分配状况变动的反应不敏锐,甚至包含着一些武断的因素。衡量公平程度的另一种方法是吉尼系数。计算吉尼系数需要将各社会成员从低收入至高收入进行排列,然后将人数与其对应的收入分别逐个相加,算出这些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以及这些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一般情况下,吉尼系数的取值总是在0到1之间。其数值越小,收入分配就越公平,反之,则越不公平。需要指出的是,以吉尼系数表示的公平,是结果公平。它不反应社会总收入或个人收入绝对额的大小,只反应个人收入之间的相对关

44、系。如果社会总收入增加了一倍,每个人的收入也增加一倍,只要个人收入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不发生变化,吉尼系数就不会有任何改变。2、效率的含义。效率实质上是指劳动生产率。即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把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以获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经济活动也是人参与的活动,只有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才能实现高效率。效率原则是经济生活中一条最重要、最普遍的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效率是以投入产出比来计量的。高效率总的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分配上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二是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联系,也存在矛盾。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是经济管理者和经济

45、理论者不断追求的目标。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因为只有重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利益,保持收入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效率。第二,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只有提高效率,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从而为公平分配提供物质来源。2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的矛盾。如果过分地强调效率,就会对社会公平产生一定损害。比如要刺激效率增长,必然要拉开收入差距,扩大了贫富差。相反,如果过分强调公平,又会弱化利益刺激对效益的促进作用。比如征收过高的个人所得税,虽然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但又会产生工作闲暇,从而妨碍效率的提高。3解决公平与效率之间矛盾的途径。解决二者矛盾,采取牺牲效

46、率或是牺牲公平的极端做法都不妥当,合理的办法是力求协调二者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内在联系说明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统一的。一方面,我们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使劳动贡献大的社会成员能够取得较多的收入,以促进效率;另一方面按效率原则,对社会贡献大的人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也实现了公平分配。因此协调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二财政支出效率。财政支出效率与财政配置职能密切相关。谈到资源配置的效率,首先需要选定一个可行的效率标准:即社会净效率(或净所得)最大化标准,当改变资源配置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所失,其差额越大越好。财政支出应当符合上述效

47、率标准,财政支出所取得的各种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计,应当大于取财过程中对经济所形成的代价或成本,也就是要取得效益剩余或净效益。资源配置的组合是在民间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进行。如书中图示:用Z表示社会总资源,X表示民间部门配置的资源,Y表示财政部门配置的资源,则Z=X+Y。从图中可知,资源配置存在着各种比例的组合(X/2*100%,Y/2*100%),如果公众期望的配合点在A,那么,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又恰好落在A点,此时,便达到了一项社会均衡的资源配置,公众的个人需求与社会公共需求均可以获得满足。如果公众期望的组合点在A点,而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在B点或C点上,则预示着公众的期望未能

48、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处在非均衡点上。从理论上来讲,实现社会资源在财政部门与民间部门的合理配置,就必然要求:用于财政部门的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益(指企业出售额外一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益的增量,用公式表示就是:MR=TR/Q,式中TR表示总收益,Q表示销售量)应等于该资源用于民间部门时取得的边际效益,则表明可以增加对公共部门的使用;反之,则减少对财政部门的资源使用。(三)财政支出公平。是指通过财政支出,对市场的初次分配,进行有效的再分配,以求得个人和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能够实现机会均等,使社会受益具有普遍性。因为在受市场调节的初次分配中,需要利用利益机制拉开收入差距,刺激效率。因而市场调节形成的收入初次分配,可能不令人满意,这就需要通过政府的财政再分配手段,改变初次分配的状况,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公平与财政的转移支付密切相关,转移支付使社会成员之间对GDP的占有份额和收入差距保持在社会可容忍的范围内,不致于引起剧烈的利益冲突。三、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一)财政支出效益及其意义。财政支出的效益,是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效益是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关系。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就是要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取得盈利;对非生产性支出来说,就是少花钱,多办事。需要说明的是,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企业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