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如何去读懂诗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如何去读懂诗歌.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如何去读懂诗歌从应试的角度看,我们该如何去读诗歌。既然是考试,就要求必须读懂诗歌,而这个读懂并不是你随心所欲地去读,而是要求通过阅读你能够读到这首诗歌的共通情感。什么是共通情感?就是无论这首诗歌是什么时代、什么人写的或者写的什么内容,你通过阅读可以认知到里面跨越千年仍然被人们认可的那种情感,这种情感具有共通性。比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歌,这首诗是诗人听说友人(王昌龄)左迁(贬官)后,诗人表达了对友人左迁之后的一些情感。这个情感,我们今天也是能够感受到,为什么?因为当我们自己听说自己的朋友遇到困难后,也会想要对自己的朋友表达自己某种情感。这种情感从古到今都是
2、有相似性的,或者我们说共通性。只有你能明白这种共通性,你才能真正的读懂诗歌。那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歌,诗人对友人的感情到底什么呢?我们通过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句话可以知道,“愁心”是诗人对友人前路漫漫的担忧之愁。“明月”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在我们当今社会是不是也是能够体会到的?那么,这个读诗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从整体上,学会读诗1. 先看标题,找出题目中的题眼。 你真的知道题眼是什么吗?那么请你告诉我,杜甫的月夜,这首诗的题眼是“月”还是“夜”呢?想一想哦。想到了吗?是“月”!为什么?因为夜也许是平常一夜,但是因为有了“月”而不同。所以,“
3、月”具有区别特质的特点,那么“月”就是题目的题眼。 用实例巩固一下,认真地找出题眼。咏素蝶诗 题眼是什么?为什么?题眼是素蝶因为素蝶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同时也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鹊桥仙七夕 题眼是什么?为什么?题眼七夕因为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题眼是什么?为什么?题眼寄因为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2. 再看作者,知晓生平,能够做到知人论世。(高考时,不太清楚作者的情况,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有关作者的生平,这个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积累。作为高中生,你
4、了解杜甫吗?他的诗歌不是都是忧国忧民,苦闷的。他曾今在四川成都生活过,度过了他人生最美好的四年。也发出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样的话。那么,你了解李白人生吗?知道苏轼的贬谪吗?感慨过辛弃疾的不易吗?由于一言难尽,在这里,我没有办法详解。但是,在这里,需要你有一定的基本文化常识。3. 看注释。要明白注释中所暗含的信息。作为一名出题老师,我想悄悄地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注释,所有地注释都有老师的用意在里面。比如:2013年的高考题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注释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出题人在这里做了一个注释,意图是告诉你,吴淞是江,诗人漂泊在江海上,所以诗人是一个在外羁旅
5、漂泊的人。那么,我们就明确了这首肯定有羁旅漂泊之情和思乡之情。4. 不是读诗歌,而是读诗歌的选项。其实由于古今的差异,我们有时候真的很难读懂一首诗歌。在这个时候怎么办?读诗歌的选项,因为诗歌的选项只会出现一个错误(按今年全国新课标卷来说),而且这个选项还是按照诗歌一联一联来解释的。就算是有错误选项,这个错误选项和正确选项是有冲突的地方。那么你自己在阅读选项时,大概就能感觉到错误的地方。要么设错的地方,属于无中生有或者偷换了手法,并不影响诗歌的大意。所以阅读以后,就能大概知道这首诗歌写得是什么。例如:全国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6、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
7、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我们把每一个选项读完,在不读诗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知道几点:i. 苏轼兄弟声名显赫。在A项和D项都有体现。ii. 苏辙要出使外地(契丹)。在C项和D项都有涉及。iii. 希望苏辙不要承认家世,否则可能被契丹国君扣押。一切小心为妙。C项和E项都有体现。那么,我们就可以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诗了。读完之后,我们会明白,苏轼实际上是为苏辙担心,因为自己的兄弟是凤毛麟角,杰出人才。在冒风雪到达契丹后,千万小心,不能被契丹君主留下。所以读完,你大概就知道
8、这道题选:BD。B项无中生有,并没有说到中原人才济济,苏辙不敢称第一。D项,并不是为了表现谦谦君子,而是让苏辙小心为是。5、开始认真的读诗,并且能够读诗,明白作者的一些情感。例如:苏轼的这首送子由使契丹,你读完之后要能够感受到:苏轼和苏辙之前深厚的亲情;苏轼对苏辙的赞赏之情;苏轼对苏辙的担忧之情。从细节上,学会品析正文(诗歌的主体内容)当我们知道了具体做法之后,你也许确实能够读懂部分。但是我们如果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首诗歌,就需要在读正文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方面。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方法上还是有以下两点很关键:1.懂得结构章
9、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思路: 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试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帮助。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
10、,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题目了。感悟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你能说出这首诗的构思脉络吗?请仔细想想老师前面的提示,你会发现这首诗歌是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其实,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继续从色彩
11、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如果分阶梯、有侧重地把握这四个结构特点,不仅可以把握诗的具体内容、层次,更可以把握全诗的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思想感情,为准确解题奠定基础。a.“起”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感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
12、赏析。答:_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b.“承”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有:承上启下,铺垫下文。感悟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答:_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13、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映地为天色”是从“色”的方面写出山泉之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是从“声”的方面写出山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势,同时为最后两句的称赞做了铺垫。c.“转”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
14、折。抓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感悟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望湖楼晚景苏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第三句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说说它的作用。答:_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d.“合”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感悟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答:_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问,而是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朦胧、沉寂、荒无人烟的莽莽平沙,气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余味无穷。其实这些方法是一步一步地告诉你,怎么去理解诗歌,理解诗歌的什么。我们对每一联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诗歌不会那么难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