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训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专题20十八个虚词专练(一)(练习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训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专题20十八个虚词专练(一)(练习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十八个虚词专练(一)(而、乃、其、且、为、焉、以、因、与、则、者)一、文言虚词课内语句练习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答: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答: 3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答: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答: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答: 6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答: 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答: 8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答: 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答: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答: 1
2、1其真不知马也。杂说(四)答: 12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答: 1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答: 1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答: 15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答: 1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答: 1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答: 18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荆轲刺秦王)答: 1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答: 2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答: 2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答: 22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答: 2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答: 24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陈情表)答: 25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答: 26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答: 27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答: 28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答: 29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答: 30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答: 31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答: 32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答: 33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答: 3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答: 35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答: 36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答: 37于其
4、身也,则耻师焉。(师说)答: 38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答: 3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 40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答: 4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答: 4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答: 4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答: 4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答: 45今者有小人之言。(鸿门宴)答: 46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答: 二、文言虚词语境趣味练习1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
5、?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答: 2请解释下面加点的“乃”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不得已而谢。答: 3请解释下面加点的“其”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人言,蔺相如徒以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
6、归赵,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其与之。”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一二。其是耶,其非耶?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叹也。答: 4请解释下面加点的“且”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且委政非人。则李唐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且不避,卮酒安
7、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答: 5请解释下面加点的“为”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为至理,当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巫所惑。巫者,以诡为业,其所为皆为利也。故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答: 6请解释下面加点的“焉”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骄而轻敌,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焉,则必无颜世上矣。答: 7请解释下面加点的“以”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8、。”若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书卷为伴,弃夷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权贵交,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之叹。答: 8请解释下面加点的“因”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其常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
9、此亦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答: 9请解释下面加点的“与”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与!其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与也,应使众与其事,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诚能为我有与?答: 10请解释下面加点的“则”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天下如
10、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则天下名扬。当世之风,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答: 11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者”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李白者,诗仙也。为当国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答: 答案解析一、1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2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
11、“来”。3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4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5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竟(然)”。6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7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自己)”。8表示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根据语境可译为“他的”。9第三人称代词,根据语境可译为“他(她)”“他(她)们”。10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11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为“恐怕”“大概”。12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岂”“难道”。13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14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反而”。15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并
12、且”。16副词,可译为“将”“将要”。17介词,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18介词,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替”。19句末疑问语气词,可译为“呢”。20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其中”。2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22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23介词,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于”“在”“从”。24介词,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25介词,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根据”。26介词,表凭借,根据语境可译为“凭”“以身份”。27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表目的或结果,根据语境可译为“来”“用来”“以致”。28连词,用在表原
13、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29名词,可译为“原因”。30介词,可译为“由此”“趁此”。31介词,可译为“通过”“经由”。32动词,可译为“沿袭”。33名词,可译为“机会”。34连词,可译为“于是”。35介词,根据语境可译为“和”“跟”“同”。36连词,根据语境可译为“和”“跟”“同”。37连词,表示转折关系,根据语境可译为“可是”“却”。38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39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根据语境可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40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者不译。41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42助词,定
14、语后置的标志。43助词,指上文所说的人、事、物等,根据语境可译为“的人”。44助词,用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45助词,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46语气助词,用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二、1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转折,然而;连词,表递进,而且;连词,表修饰,地;连词,表承接,才;代词,通“尔”,可译为“你”;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2副词,表承接,于是,就;代词,你的,你们的;副词,是;副词,竟然,却;副词,才。3代词,作定语,他的;代词,他;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代词,他们;副词,表示商量语气,还是;指示代词,那
15、;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指示代词,其中;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助词,补足音节,可不译;代词,可译为“我”“自己”。4副词,暂且,姑且;连词,并且;副词,将,将要;连词,并且;连词,尚且,还。5介词,因为;动词,是;介词,对,向;介词,被;动词,作为;动词,做;介词,为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等到;介词,替;句末语助词,表反问,可译为“呢”。6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兼词,在这里;疑问代词,哪里;句末语助词,不译或译为“了”;疑问代词,怎么;句末语气助词,呢;代词,他们。7名词,原因;动词,认为;介词,凭借
16、;介词,把;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介词,表原因,因为;连词,表原因,因为;介词,在;介词,跟,和;连词,表界限或范围;动词,用。8介词,根据;动词,沿袭;名词,原因;介词,趁着;连词,于是;介词,凭借;介词,经由,从;介词,通过,经过;介词,因为;连词,因为。9动词,赞许;动词,给予;句末语助词,表感叹,啊;介词,和;动词,对付;动词,参与;动词,结交;动词,帮助;句末语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10副词,加强判断,是,就是;连词,表让步关系,是,倒是;连词,表推测,那么,就;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就,便;连词,表并列对举;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原来是,原来已经。11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面,起提顿作用,不译;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等,译为“的(人、事、东西、想法、做法等)”;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