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巩固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6921226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0.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巩固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巩固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巩固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巩固练-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1宋人洪迈夷坚志里有一段记载,辽朝政府要求对契丹人进行汉文教学,契丹学童读汉文时,“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至有一字用二三字者”。比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要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生”。这种新现象表明()A契丹与汉族民族融合进程加快B契丹语与汉语可以无障碍交流C辽朝强推汉字有削足适履之感D辽宋和议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2苏轼曾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据此可知,宋朝时期()A社会人身依附关系减弱B社会救济主体是民间组织C社会基层治

2、理能力加强D社会门第观念逐渐淡化3“蔡君谟(宋人蔡襄)作荔支、茶两谱,皆极尽物理,举世皆以为当。晦叔(宋人王灼)作糖霜谱,畲闻之且久。”这些著作可用于研究当时()A程朱理学的革新B租佃关系的发展C经济作物的种植D印刷技术的进步4户口增长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据学者估算,我国古代人口数超1亿应该发生在()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5元朝时,棉花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作物蓬勃兴起,并出现“江东木棉树,移向淮南去”的景象。这种景象出现的客观条件是()A淮南地广人稀B政府大力推广C元朝统一全国D南方人口稠密6唐宋时期,商贸活动十分发达,贸易范围广大,交易额度也随之迅速上升,商业和商品的流通的扩大,客观要

3、求流通中的货币量与之相匹配。而唐朝以来产生的钱荒问题一直延续到宋朝,且北宋民间藏币蔚然成风,更加剧了钱荒严重性。此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B商人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C纸币的产生具有必然性D江南市镇经济的快速发展7北宋时,黄河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同时也为周边物资的运输提供通道;南宋时,形成了以长江为主、运河水道为辅的水路交通运输系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黄河的运输功能不稳定B南宋疆域的变动C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D长江运输量巨大8据史书记载,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这表明,宋代()A门第观念淡化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南北分卷

4、维护稳定D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9唐代之前,城乡间的经济联系大多是通过政府赋税与土地地租的形式建立的,供给城市的农产品也并不是通过市场渠道来完成交易的。唐代中叶之后,尤其宋代以来,市镇成为周围农户实现交易的场所,逐步形成了以市镇为中心的市场网络。这一转变()A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B推动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C促进了农民身份的根本转变D开启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10金史 中记载,榷场,互市之所也。(金) 熙宗皇统二年,许宋人之请,遂各置于两界。泗州场,大定间,岁获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七贯,承安元年,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可见榷场的设立()A加剧了北宋的积贫积弱B

5、增加宋金两国财政收入C促进宋金之间和平共处D颠覆了传统的华夷秩序11度牒是僧人出家的许可证,由官府颁发。北宋时,持有者须凭资获取,可免除赋役。至南宋中期,度牒逐渐成为官府用于海外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由此可以推知,该时期()A纸币供应不足B佛教日益兴盛C财政问题严重D中外贸易受阻12南宋“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当时()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13有学者指出,宋代气温下降导致北方农作物产量下降、人口减少、经济停滞,而对南方农业没有造成太大影响,气候变迁还间接推动了南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这说明()A气候变迁

6、影响南北经济发展B人口南迁导致经济重心南移C北方经济已经完全失去活力D南方经济已经全面超越北方14北宋初年,“崇尚俭素,金银为服用者鲜”。到宋真宗时,“服用浸侈”,以金银装饰衣物之风盛行,“不惟(唯)士大夫家崇尚杞,市井闾里以华靡相胜”。这反映了()A“四民”社会秩序走向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价值取向C审美观念受到理学思想影响D奢靡风气动摇封建专制统治15971年,宋太祖灭南汉后即在广州设市舶司。朝廷通过市舶“抽解”“博买官卖”等形式赚取了巨额利润。北宋中期,“皇祐中,总岁入象、犀、珠玉、香药之类,其数五十三万有余,至治平中,又增十万”。据此可知,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得益

7、于政府对经济的主导C突破传统经济结构D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趋势16有学者称:“(元代)从文人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演变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一种抚琴对弈、佐诗入画的雅物,转变为百姓日常生活饮食中离不开的一项元素”,这一转变()A反映出茶饮风尚的世俗化B推动海外贸易的高度繁荣C得益于边疆地区的开发D使茶叶成为主要的农产品17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材料二:北宋前期,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8、。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材料三: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一所引谚语,宋代哪两个地方已成为重要的粮仓?(2)材料二中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哪一地区?纸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中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是什么?18辽宋夏金元是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阅读表格,回答问题。民族政权相关制度建设汉宋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台谏并行;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契丹辽实

9、行制度西夏基本模仿北宋,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女真金沿袭唐宋制度,同时推行制度蒙古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材料二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钱穆理学与艺术(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处的内容。(2)结合所学知识,为表格内容拟定一个主题。(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试卷第5页

10、,共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C【详解】根据材料“宋人洪迈夷坚志的表述”并结合所学可知,契丹系出东胡,其语言与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接近,与汉语的亲属关系极远,语音、语法、词汇均大相径庭,强用汉字,不免有削足适履之感,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契丹学习汉语,不能代表民族融合进程加快,排除A项;契丹语与汉语是有很大区别的,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确定是否是在“辽宋和议后”,排除D项。故选C项。2A【详解】从材料中“置庄田,招佃农”“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等信息可知,宋代租佃关系日益发展,租佃关系相当普遍,社

11、会人身依附关系减弱,A项正确;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排除B项;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材料没有反应社会基层治理的水平,排除C项;材料与门第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C【详解】根据材料“蔡君谟(宋人蔡襄)作荔支、茶两谱,皆极尽物理,举世皆以为当。晦叔(宋人王灼)作糖霜谱,畲闻之且久。”可知,荔支、茶是宋朝时期蔡襄撰写的描述写荔枝和茶的两部著作,说明在北宋时期对经济作物的种植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和科学的概括,C项正确;程朱理学的革新,与材料中主旨不符,排除A项;租佃关系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印刷技术的进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4B【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北宋末年,我国实际人口数量已超过了一亿,B项正确;唐朝时期,我国人口并未超过一亿,排除A项;元朝和明朝时期,均非我国古代人口数量过亿的开始,排除CD两项。故选B项。5C【详解】随着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南北动乱,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因此棉花种植由江东向北移动至淮南地区,C项正确;淮南地区并非地广人稀,排除A项;B项是主观原因,排除B项;南方人口稠密只能解释棉花种植在南方的情况,不能解释棉花种植范围北扩,排除D项。故选C项。6C【详解】根据材料“商业和商品的流通的扩大,客观要求流通中的货币量与之相匹配。而唐朝以来产生的钱荒问题一直延续到宋朝”,可知,

13、纸币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纸币的产生具有必然性,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商人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江南市镇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7B【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北宋时,黄河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同时也为周边物资的运输提供通道;南宋时,形成了以长江为主、运河水道为辅的水路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可知,北宋时水运交通主要依赖黄河,南宋时因为丢失了北方的疆域,黄河的运输作用不复存在,遂形成了以长江为主、运河水道为辅的水路交通运输系统,这样的变化反映出南宋疆域的变动,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黄河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同时也为周边物资的

14、运输提供通道”信息可知,“黄河的运输功能”并非不稳定,排除A项;材料中的“形成了以长江为主的水路交通运输系统”信息与“南北经济的交流日趋频繁”无关,排除C项;“长江运输量巨大”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8D【详解】宋代政府除了办理法律手续、收取交易税,不再干预土地买卖和典当等活动,表明封建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宋代门第观念淡化,排除A项;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与政府放宽经济控制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科举制南北分卷的做法对社会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9A【详解】根据材料“唐代之前,.供给城市的农产品也并不是通过市场渠道来完成交易的。唐代中叶之后,.市镇

15、成为周围农户实现交易的场所,逐步形成了以市镇为中心的市场网络。”可知,唐朝之前,农产品不是通过市场渠道来交易,唐中期以后,以市镇为中心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形成以市镇为中心的市场网络,说明唐朝中期以后,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发展明显,A项正确;推动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促进了农民身份的根本转变,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开启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0B【详解】根据材料“榷场,互市之所也。”“泗州场,大定间,岁获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七贯,承安元年,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并结合所学可知榷场是设置在两国边界进行

16、商业贸易的场所,通过互市,促进了宋金经济贸易的往来,密切了两国之间的联系,增加了两国的财政收入,B项正确;榷场的设立与北宋的积贫积弱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信息是榷场的设立增加宋金两国财政收入,无法得出促进宋金之间和平共处,排除C项;榷场的设立与颠覆传统的华夷顺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时代背景为宋朝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到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经济衰退。作为僧人出家许可证的“度牒”,其持有者可免除赋役。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两宋时期,这意味着“度牒”等同于一定价值的货币,且“度牒”是由官府颁发的,南宋中期官府把“度牒”用于海外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是无可奈何之举,说

17、明官府财政困难,C项正确;纸币尚不是两宋的流通货币,且与题干史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佛教日益兴盛可能导致“度牒”颁发数量增加,但并不意味着“度牒”可以作为货币流通,排除B项;题干史料信息并未体现中外贸易受阻,排除D项。故选C项。12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BD项。故选C项。13A【详解】根据材料“宋代气温下降导致北方农作物产量下降、人口减少、经济停滞,而对南方农业没有造成太大影响,气候变迁还间接推动了南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18、”,说明宋代以来,北方气候日趋寒冷,导致北方农作物大受影响,从而间接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进而波及商业,而南方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所受波及较小,气候变迁还间接推动了南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说明“气候变迁影响南北经济发展”,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气候变迁”不是“人口南迁”,B项偷换概念,排除B项;北方经济已经“完全”失去活力的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南方经济已经全面超越北方”,排除D项。故选A项。14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初期用金银做衣服的只是少数人,到宋真宗时“以金银装饰衣物之风盛行”,这是因为北宋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故而人们对服饰的审美发

19、生了变化,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士、农、工、商的社会秩序,排除A项;崇尚奢靡与理学宣扬的价值观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人们崇尚奢侈对封建统治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5A【详解】根据“赚取了巨额利润”“皇祐中,总岁入象、犀、珠玉、香药之类,其数五十三万有余,至治平中,又增十万”可知,宋代对外贸易增加了政府的收入,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宋朝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排除B项;宋朝仍然是传统的自然经济,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16A【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喝茶由文人雅事成为普通百姓的生活所需,反映出饮茶的世俗化,A项正确;材料与海外贸易的高度繁荣无关,排

20、除B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喝茶由文人雅事成为普通百姓的生活所需的这种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与茶叶是否是主要农产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7(1)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地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2)地区:四川。原因:商品经济的繁荣。(3)机构:市舶司。原因:政府重视和鼓励;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发展;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等。【详解】(1)变化:根据 “苏湖熟,天下足”可得出南宋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地方:根据“苏湖熟,天下足”。可得出是指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2)地区:根据所学,北宋在四川出现了交子。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出原因是商品经济的繁荣。(3)机构:宋朝鼓励海外贸

21、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原因:根据“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有政府重视和鼓励;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发展;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等。18(1)党项;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谋克制度。(2)各民族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作出重大贡献(制度创新是各民族政权的共同特征)。(3)政治上:宋代科举制发展,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兴起;自晚唐两税法改革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文化上:宋代理学诞生,儒学思想进一步走进广大平民的日常生活;世俗文化流行。【详解】(1)内容:依据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统治分析,得出党项;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谋克制度。(2)主题:依据材料“民族相关制度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各民族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作出重大贡献(制度创新是各民族政权的共同特征)。(3)理由:从政治制度层面分析,得出政治上,宋代科举制发展,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从经济层面,结合商品经济发展和赋税制度分析,得出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兴起;自晚唐两税法改革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从文化层面,结合理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得出文化上,宋代理学诞生,儒学思想进一步走进广大平民的日常生活;世俗文化流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