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doc(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吉林省吉林省 20232023 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试卷能力练习试卷 A A 卷附答案卷附答案单选题(共单选题(共 5050 题)题)1、在课堂结束时,教师组织学生活动:请以一个人、一棵松树、一只草履虫为例,列出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最后教师作出总结。这种属于结束技能类型中的()。A.悬念启下B.比较异同C.巩固练习D.拓展延伸【答案】C2、色觉异常包括()。多选A.全色盲B.弱视C.部分色盲D.色弱【答案】A3、下列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都与能量转换有关B.基质中都含有 DNAC.都有增大其膜面积的结构D.所
2、含酶的种类相同【答案】D4、炎性甲亢是由甲状腺滤泡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滤泡细胞中的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进入血液,而引起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的一种疾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神经系统的调节B.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的低C.炎性甲亢患者的机体细胞代谢快,产热量大于散热量D.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答案】C5、下列生物中,均为原核生物的一组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和支原体B.葡萄球菌、酵母菌和放线菌C.绿藻、衣藻和变形虫D.埃博拉病毒、乙肝病毒和蓝细菌【答案】A6、如果自然生长的生物种群增长率为 0,
3、可能出现()。A.种群数量增加,并出现激烈的食物和栖息地的竞争B.种群数量增加,寄生和捕食的情况增加C.种群数量会因有毒废物的积累而减少D.种群数量接近 K 值【答案】D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小组讨论,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这属于变化技能中的()。A.师生互动变化B.教学媒体变化C.教态变化D.信息传输信道变化【答案】A8、下列关于海带、葫芦藓、肾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葫芦藓可作为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B.海带有根和叶,没有茎C.三种植物都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D.肾蕨有根、茎、叶的分化【答案】B9、在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时,按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下列问题属于应用
4、水平的是()。A.什么是环境容纳量B.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怎样进行控制D.一个物种被引入新的地区后,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吗【答案】C10、下列各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A.乳酸B.H2O、Na+C.C6H12O6D.血红蛋白、胃蛋白酶【答案】D11、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利用酶生产某些化工产品,能显著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节约成本B.“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与水温、酸碱度有关,与污物或衣物的性质无关C.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症的肠溶多酶片含有多种消化酶,但嚼服后会失去疗效D.要较长时间保持酶活性,各种酶制剂都应
5、保存在低温的条件下【答案】B12、在植物细胞周期中,与染色体的运动和细胞板的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A.叶绿体和线粒体B.线粒体和高尔基体C.中心体和线粒体D.内质网和核糖体【答案】B13、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制订了教学目标:“阐明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该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目标应具备除以下哪项外的特征()A.指向性B.准确性C.可测量性D.以教师为主体【答案】D14、血浆、原尿、尿液中都含有的物质是()。A.B.C.D.【答案】D15、注射成熟个体的垂体提取液,可促进同种淡水鱼排卵。这主要是因为垂体含有()。A.甲状腺素B.雌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D.促性腺激素【答案】D16、下
6、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A.K+的跨膜运输方式不一定是主动运输B.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C.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防止质壁分离D.人的成熟红细胞主动吸收葡萄糖的过程需消耗能量【答案】D17、我们倡导中学生物学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找出问题、开展研究,旨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这样的教学研究也称为行动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A.课堂研究B.实验研究C.量的研究D.质的研究【答案】D18、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A.细胞的分裂B.细胞的分化C.基因重组D.细胞的全能性【答案】D19、下列选项中通过激素调节实现生命活动的是()。A.胆汁在肠道中乳化脂肪
7、B.光反应中 ATP 与 ADP 的动态平衡C.寒冷时动物体内细胞代谢速率提高D.血液中 HCO;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答案】C20、关于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B.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C.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答案】C21、在生物教学中,评价是日常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下列关于生物教学评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评价应遵循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形
8、成B.评价时关注学生对生物学大概念的理解和融会贯通C.评价应指向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D.评价方式应从生物知识学习和实验操作两个方面来进行【答案】D22、在精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不会变形、衰退和消失的是()。A.内质网B.线粒体C.中心体D.高尔基体【答案】B23、遗传育种中,将基因型未知的显性个体与隐性纯合体进行交配,以鉴定显性个体基因型的方法称为()。A.回交B.反交C.互交D.测交【答案】D24、高一新学期开始,某生物教师为了掌握新生的生物学基础、学习兴趣等信息,以便对学生进行分组、安排教学,于是对全班学生展开了一次测试。该测试属于()。A.配置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
9、.终结性评价【答案】A25、小学阶段的儿童主要的记忆策略包括()。多选A.复诵B.无意识记C.组织D.机械加工【答案】A26、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原理是切断血糖的来源B.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C.激素能使靶细胞中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且在发挥作用后灭活D.神经元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传递给下一个细胞是双向的【答案】C27、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多种植物激素协调控制植物生长发育B.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内发挥调节作用的信号分子C.植物激素进入靶细胞并催化细胞代谢中的特定反应D.植物激素由某些部位产生,运
10、输到特定部位发挥作用【答案】C28、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和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其原因是()。A.能产生新基因B.发生的频率高C.能产生大量有利变异D.能改变生物的表现型【答案】A29、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改变环境条件,K 值一定不变B.指特定环境所能容纳群落数量的最大值C.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答案】C30、关于少年逆反期的表现,正确的说法包括()。多选A.为独立自主受阻而抗争B.为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而抗争C.反抗的对象具有迁移性D.逆反期表明少年心理发展受阻【答案】A31、神经元的组成包
11、括()多选A.感受器B.轴突C.细胞体D.胶质细胞【答案】B32、下列关于醋酸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A.单细胞的真核生物B.能将乙醇氧化成乙酸C.没有核糖体等细胞器D.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答案】B33、从教学评价的直接目的来划分,综合入学测验属于()。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配置性评价D.终结性评价【答案】C3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答案】D35、()含有众多酶系,是细胞中含酶较多的由两层膜包被的细胞器。A.线粒体B.溶酶体C.高尔基
12、体D.内质网【答案】A36、免疫调节在维持机体稳态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属于免疫失调的是()。A.抗体与细菌毒素特导性结合B.移植的器官被细胞免疫排斥C.效应 T 细胞清除体内癌变细胞D.过敏原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答案】D37、“形成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是“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该教学目标属于()。A.知识目标B.能力目标C.过程与方法目标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答案】A38、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
13、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答案】A39、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典型特征包括()。A.有颈部,异型齿B.有羊膜卵,用肺呼吸C.体温恒定。有角质鳞片D.两心房。心室有完全隔膜【答案】B40、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为胚胎早期发育提供所需营养B.初级精母细胞、神经细胞都能观察到染色体,且细胞核均具有全能性C.人体细胞内形成 CO2 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植物根尖细胞中既能发生转录又能进行翻译的结构为线粒体【答案】D41、各种育种方法或技术都有其优劣之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14、A.传统的育种方法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有限B.通过人工诱变,人们有目的地选育新品种,能避免育种的盲目性C.杂交育种难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过程繁杂缓慢,效率低D.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的物种之间的转移,人们可以定向选育新品种【答案】B42、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A.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不会分解细胞自身结构B.真核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都离不开中心体C.内质网合成的细胞分泌物都要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D.液泡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并保持细胞的形态【答案】D43、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借助显微镜能够将早期胚胎切割成几等份,再将其转移到代孕个体的
15、子宫中发育。此技术称为()。A.超数排卵B.体外受精C.动物细胞核移植D.胚胎分割【答案】D44、莱阳市是“恐龙之乡”。新中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就是在莱阳市的金岗口发掘的。下面关于化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B.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C.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和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可推断出生物进化的趋势D.与鸟类化石相比,恐龙的化石出现在较早的地层中【答案】B45、“通过对人体的各结构层次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能力”是“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节的目标之一,其中“通过对人体的各结构层次的学习”属于对教学目标()元素的表述。A.行为主体B
16、.行为动词C.行为条件D.表现程度【答案】C46、关于错觉,正确的说法包括()A.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B.只要具备产生错觉的条件,错觉就一定会发生C.只要知道错觉产生的原因,错觉是可以消除的D.错觉所产生的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答案】A47、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DNA 复制、转录、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核基因转录形成的 mRNA 需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参与翻译过程C.DNA 复制和转录都是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翻译则以 mRNA 为模板D.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答案】C48、选择正确的实验试剂是实验成功
17、的关键,下列实验能够与所用试剂对应的是()。A.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0.5g/m1 的蔗糖溶液B.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BTB(溴代麝香草酚蓝)溶液C.叶绿体色素的分离无水乙醇D.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苏丹染液【答案】B49、下列有关 DNA 和 ATP 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 ATPB.ATP 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 ATPD.ATP 中的“A”与 DNA 中的碱基“A”含义不同【答案】A50、离子泵是一种具有 ATP 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 ATP
18、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答案】C大题(共大题(共 1010 题)题)一、材料某教师在“探究空气(氧气)对小鱼呼吸频率的影响”的实验教学中,设计的实验过程和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实验准备:学生四人一组,做好组员分工和数据记录,每组一只水杯、一条小活鱼、一块玻璃板。实验步骤:1把小活鱼放进盛水的杯内数一数自然状态下小鱼 1min 鳃盖或口的开合次数。2用玻璃板把水杯盖严,不让外界空气进入杯内,
19、盖的时间长短视杯的大小和杯内水的多少而定。原则是杯子大些或杯内空气多些的应多盖一段时间。盖上盖的目的是让小鱼把杯内的空气(氧气)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3过一段时间再数小鱼 1min 鳃盖或口的开合次数。实验结果:盖上盖以后,绝大多数鱼1min 鳃盖或口的开合次数都增加。结论:水中空气(氧气)含量对小鱼呼吸频率是有影响的,一般情况下,水中含氧量高鱼呼吸慢:含氧量低则鱼呼吸快。问题:(1)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分析该探究实验方案存在哪些问题(10 分)(2)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10 分)【答案】(1)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来进行分析,该实验探究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遵循控制变量的单一性原则和设
20、置对照组实验。(2)针对本探究实验做如下改进:实验观察前选大小相等的两个容器,分别贴上“加玻璃板”和“不加玻璃板”的标签,向“不加玻璃板”的容器中注入清水,向“加玻璃板”的容器中注入等量的清水,并盖上玻璃板。试验时,选择两条活力相近的鱼,分别放人上述两个容器中,两个容器置于同样的条件下,避免因其他因素干扰而造成的实验结果误差。分别仔细观察各容器中鱼的各种行为表现并做好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鱼在“不加玻璃板”的容器中呼吸和活动比较正常;在“加玻璃板”的容器中,呼吸频率很快,并最终死亡。进而说明空气(氧气)对小鱼的呼吸频率是有影响的。二、20 世纪 50 年代,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中存在着某
21、种只允许水分子出入的通道,人们称之为水通道,但水通道到底是什么却一直是个谜。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研究了不同的细胞膜蛋白,经过实验,他证明了一种被称为“水通道蛋白”的细胞膜蛋白就是人们寻找已久的“水通道”。如何验证彼得阿格雷发现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1)实验探究:观察:发现水分子能通过细胞膜。问题:水究竟怎样通过细胞膜假设:_。(3 分)实验:把含“水通道蛋白”的正常细胞和经过处理后的_细胞放在_中。(4分)结果:前者能吸水,后者_。(3 分)结论:_。(3分)(2)为了进一步验证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彼得阿格雷
22、又制出两种人造细胞膜,分别做成泡状物,然后放在水中,结果第一种泡状物吸收了很多水而膨胀,第二种则没有变化。请指出这两种人造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的异同点:相同点:_;不同点:_。(2 分)【答案】(1)“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不含该蛋白质;蒸馏水不能吸水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2)相同点:都含有磷脂双分子层。不同点:一种含有水通道蛋白,一种不含水通道蛋白。解析:(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本题是验证彼得阿格雷发现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从而探究水究竟是怎样通过细胞膜的。因此,假设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在实验时,把含“水通道蛋白”的正常细胞和经过处理后不含该蛋白质的
23、细胞分别放在蒸馏水中。结果发现含“水通道蛋白”的正常细胞能吸水;经过处理后不含该蛋白质的细胞则不能吸水。因此,可以说明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2)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有磷脂、蛋白质和糖类,其中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或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或嵌插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彼得阿格雷制成的两种人造细胞膜,其中吸收了很多水而膨胀的含有水通道蛋白而没有变化的则不含水通道蛋白。但它们的基本骨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三、材料:在进行“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内容的教学时,某位教师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A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及特点。B使学生知道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
24、题。C让学生尝试设计校园绿化方案。D通过了解我国植被严重破坏的状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E通过了解我国植被严重破坏的现状及危害,让同学们认识到保护植被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F通过展示校园绿化设计方案,树立全体学生的爱绿、护绿意识,并从身边做起自觉参加绿化祖国的各种活动。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目标的表述进行评价和修改。(10 分)(2)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10 分)【答案】(1)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将题目中给出的教学目标分类,并注意行为动词的使用参照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25、。(答案符合此要求即可)(2)初中生物学课程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中都有一定的发展,具体的体现如下: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四、传染病及其预防是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介绍的是传染病的定义、流行基本环节以及预防措施。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能够:(1)说出传染病是由细菌
26、、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2)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能够解释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饮食、生物媒介等;(3)列举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4)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如蛔虫病、绦虫病等;列举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如淋病、白喉、伤寒等;列举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如艾滋病、肝炎、流行性感冒、狂犬病等。本节涉及的重要概念有:“按照是否有传染性,可将疾病分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个人的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能对一生的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根据材料:(1)设计本节课的导入。(15 分)(2)简述
27、导入的结构。(15 分)【答案】(1)“传染病”是一个让人讨厌的字眼,说到传染病人们就会想到生病,想到甲型流感、艾滋病等,这种心里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不利的。因此,我专门设计了一个由忧到爱的情境:播放歌曲爱在天地间。歌中唱到:“情未了,像春风走来;爱无言,像雪花悄悄离去。彼此间我们也许不曾相识,爱的呼唤让我们在一起。在一起穿过了风和雨,在一起走来了新天地。这份情希望了人间,这份爱温暖在你我心里。”回肠荡气的旋律,把学生们带入到一个感人肺腑的情境中,正当学生们心醉其中时,顺势导人:“你知道这首歌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吗歌曲创作于 2003 年,这一年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抗击 SARS 病
28、毒带来的非典型肺炎,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是人类在和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中战胜病魔,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传染病是可防可治的,让我们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它,掌控它!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今天这节为捍卫自己的健康、民族的健康而展开的学习中来,好吗”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在教师启发下又产生了不解与疑虑,探索答案的学习欲望也由此产生。(2)导入的结构:引起注意一激起动机一组织指引一建立联系。引起注意。导入的构思与实施,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学行为上;使与教学活动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活动能迅速得到抑制。当学生“专心”于导入活动时,才能从教学之始就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应,从而获得
29、良好的学习效果。激起动机。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即求知欲。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些了解,但知之不多,因此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能滋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可提出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说明学习这部分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的社会意义,才能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发出学习的极大热情,表现出听课学习的坚毅精神组织指引。导入要给学生指明任务,安排学习进度。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定向思维,使学生有目的,有意义地开展学习。要提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方法,例如,说明本节课是先要使问题具体化,接着做实验,再共同归纳、订正最后结合新问题进行练习、运用。使学生对学习程序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
30、程中,教师要不断设法保持教学重点,沿着重点环环相扣地完成教学目标。建立联系。导人的设计,要充分了解并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要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佳的结合,就能以较少的精力和时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设计提问问题,学生逐步解答随着答题的深入,旧知识和新知识建立了联系,从而引出新课。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概括描述和启发之后,讲新课。五、材料某教师在“探究空气(氧气)对小鱼呼吸频率的影响”的实验教学中,设计的实验过程和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实验准备:学生四人一组,做好组员分工和数据记录,每组一只水杯、一条小活
31、鱼、一块玻璃板。实验步骤:1把小活鱼放进盛水的杯内数一数自然状态下小鱼 1min 鳃盖或口的开合次数。2用玻璃板把水杯盖严,不让外界空气进入杯内,盖的时间长短视杯的大小和杯内水的多少而定。原则是杯子大些或杯内空气多些的应多盖一段时间。盖上盖的目的是让小鱼把杯内的空气(氧气)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3过一段时间再数小鱼 1min 鳃盖或口的开合次数。实验结果:盖上盖以后,绝大多数鱼1min 鳃盖或口的开合次数都增加。结论:水中空气(氧气)含量对小鱼呼吸频率是有影响的,一般情况下,水中含氧量高鱼呼吸慢:含氧量低则鱼呼吸快。问题:(1)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分析该探究实验方案存在哪些问题(10 分)(2
32、)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10 分)【答案】(1)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来进行分析,该实验探究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遵循控制变量的单一性原则和设置对照组实验。(2)针对本探究实验做如下改进:实验观察前选大小相等的两个容器,分别贴上“加玻璃板”和“不加玻璃板”的标签,向“不加玻璃板”的容器中注入清水,向“加玻璃板”的容器中注入等量的清水,并盖上玻璃板。试验时,选择两条活力相近的鱼,分别放人上述两个容器中,两个容器置于同样的条件下,避免因其他因素干扰而造成的实验结果误差。分别仔细观察各容器中鱼的各种行为表现并做好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鱼在“不加玻璃板”的容器中呼吸和活动比较正常;在“加玻
33、璃板”的容器中,呼吸频率很快,并最终死亡。进而说明空气(氧气)对小鱼的呼吸频率是有影响的。六、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站在生态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之间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描述出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自特点:能理解并说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通过阐述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
34、分析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答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站在生态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之间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描述出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自特点:能理解并说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通过阐述各种生态系统之间
35、的联系,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七、材料:“DNA 是遗传物质”的教学片段一、课件展示很早以前,大家一致认为,被视为生命中心分子的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理由是蛋白质一方面对于生命是极其重要的,另一方面蛋白质不仅有二十种基本组成单位,并且形状和大小多样,简单地说,蛋白质是复杂的,这正是作为遗传物质的必要条件。直到1928 年,英国的医学细菌学家格里菲思发现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为人类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奠定了基础。二、教师呈
36、现问题 1.分析教材,格里菲思的实验最重要的是哪一步?为什么?2.格里菲思是否已经找到遗传物质的证据?为什么?三、教师展示格里菲思实验,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四、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组 1:我们认为第四组实验最重要,因为这组实验中,无毒性的 R 型菌与已杀死的有毒性的 S 型菌混合,可以转变成有毒的 S 型活菌,是本实验的最大发现。组 2:我们也认为最重要的是第四组实验,因为这组实验说明已杀死的有毒性的 S 型菌体内的遗传物质还有活性。组 3:我们同意前两组的意见。同时,我们认为,R 型菌由于某种原因稳定地转化成了 S 型菌。五、教师归纳总结,进行追问师:大家说的都是有道理,格里菲思当初做这个实验时也发
37、现了这个现象,他认为已经杀死的 S 型菌里的某种因子促使 R 型菌转变成了 S 型菌,他把这种物质称为转化因子。格里菲思认为只要找到了构成转化因子的化学物质,也就等于找到了生物的遗传物质。他找到了吗?【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阐明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过程与方法: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 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2)本课教学难点:肺
38、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材中,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及过程,而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并明确了问题,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进行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合作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大家共同学习后的结果,即可以学习到相关知识,又能收获更多不同的思考方法。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进行总结,根据上一个实验本身存在的缺陷而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实验。从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就是 DNA。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自然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八、(材料)材料:
39、某教师关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一课的教学思路片段如下:为了解决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植皮问题,需从烧伤病人的皮肤上取下细胞置于培养液中培养,推测培养瓶中应该加入哪些培养物质才能让细胞活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身体里的活细胞要存活是否也需要这些物质引出课题: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教师弓导学生查阅食物营养成分表,对比分析不同食物中共有的营养物质,据此推测细胞生活需要的营养物质。教师提供皮肤细胞培养液的配方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际培养细胞时,添加的物质和前面推测的物质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回顾摄入的食物归根结底来自组成这些生物体的细胞,使其体会细胞从外界吸收的物质具有构建细胞和生物体的作用。教师提供
40、细胞各种结构成分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应注意的事项。(10 分)(2)结合材料:举例分析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计划培养学生的哪些思维能力。(10 分)【答案】九、“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的课程标准要求为:“概述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内容包括:氨基酸结构和种类;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蛋白质分子多样性;蛋白质功能。(1)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设计一个合作学习的学习活动。【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种类;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过程与方法:尝试建立氨基酸结构通式的球棍模型(模仿水平);使用球棍模型演示脱水缩合、肽链形成具有空问结
41、构的蛋白质的过程(独立操作水平);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相关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初步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活动目标: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氨基酸的结构,故设计球棍模型模拟氨基酸结构的合作探究活动。特别是要形成对氨基酸空间结构的认识,为下一步理解肽链的空间结构做铺垫。活动用具:桔红色球氢原子,黑色球碳原子,绿色球氧原子,蓝色球氮原子,小铁棍化学键弹
42、簧棍碳氧双键。一十、家蚕细胞具有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能力。将人干扰素基因导入家蚕细胞并大规模培养,可以提取干扰素用于制药。(1)进行转基因操作前,需用_酶处理幼蚕组织,以便获得单个细胞。(2 分)(2)为使干扰素基因在家蚕细胞中高效表达,需要把来自 eDNA 文库的干扰素基因片段正确插入表达载体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若要检测干扰素基因在家蚕中是否表达,可分别采用_、_的方法逐步鉴定。(6 分)(3)通过 PCR 技术可大量获取目的基因,该 PCR 反应体系的主要成分包含:扩增缓冲液(含 Mg2+)、水、4种脱氧核糖苷酸、模板 DNA、_和_。(4 分)(4)利用生物反应器培养家蚕细胞时,贴壁生长
43、的细胞会产生接触抑制。通常将多孔的中空薄壁小玻璃珠放入反应器中,这样可以_,增加培养的细胞数量,也有利于空气交换。(3 分)【答案】(1)胰蛋白(2)分子杂交;抗原一抗体结合(3)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taq酶);DNA 引物(4)增大表面积解析:(1)动物细胞培养时,因动物组织细胞聚合在一起,需要用胰蛋白酶进行处理,水解组织中的蛋白质,以便获得单个细胞。(2)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可采用分子杂交技术,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可采用抗原一抗体杂交法。(3)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用于扩增特定的 DNA 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 DNA 复制。PCR 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 DNA 大幅增加。采用 PCR 扩增目的基因时,其体系主要包括:扩增缓冲液(含 Mg2+)、水、4 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模板 DNA、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taq 酶)和 DNA 引物。(4)细胞增殖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互相挨在一起的时候,糖蛋白识别了这种信息,就会使细胞停止继续繁殖这种现象就叫作接触抑制。通常将多孔的中空薄壁小玻璃珠放入反应器中,这样可以增大表面积,增加培养的细胞数量也有利于空气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