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doc

上传人:Wo****W 文档编号:69151213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doc(6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第1单元除法 第1课时分桃子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2题。【教学目标】 1.结合“分桃子”的故事情境,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计算过程的联系,感受“数形结合”思想。3。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感。【教学重点】 用竖式进行除法计算。【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123=2

2、04=244= 369= 804= 6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同学们,秋天来了,果园里的桃子该收获了,小猴子们在忙着收桃子呢。这么多的桃子,怎么分?你们能帮助它们吗?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学生观察,主动思考,夯实除法意义。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2。利用“分桃子“的情境,鼓励学生探究分法,并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夯实除法的意义.5(张)验算: 3 5 8 2 8 0 2 8 0 + 5 2 8 5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除法验算这一环节,验算的方法,我没

3、有直接告诉学生,但学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数这一方法进行验算,因为学生对乘除法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将新旧知识相联系。但是对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我给学生充分地探索和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学生不再是“工具”和“容器“,而成了学习的真正的主人。不足之处这节课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但关注学习结果却很少,学生对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掌握,再到抽象的数学思维的培养还不够。学生在做练习时出现了书写不规范,格式不正确的现象,如果练习中加入一些判断题型,就会引起学生注意,避免出现这种问题。再教设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增加评

4、价意识,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没有评价就没有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第9课时买新书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2题.【教学目标】 1.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p 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2.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观察分析p 、探究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异思维。【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教学难点】 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p 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

5、、复习准备 口算。104+32=60+28= 123+11= 19-357= 师:说一说运算顺序是什么.二、引导观察,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第一个情境图)学校图书室为同学们买来了一批新书,快去看看吧。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探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1.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猜猜看,今天老师最想请大家解决哪个问题?你能画图解决这个问题吗?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看谁的方法直观易懂,最后全班交流、展示,说一说你们的想法。2.列式计算,再和同伴说一说。你们能列式计算吗?试试看。要

6、求:先独立思考做题,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和解题思路,再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有几种方法.方法一:20_24方法二:20_(24)=1004=20_8=25(本)=25(本)3.比较算式的不同.我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20_2420_(24) =1004=20_8 =25(本)=25(本) 你能说一说连除和乘除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二)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第二个情境图左边的图)请大家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再列式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要求:先独立完成,再与小组同学交流汇报.2。(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第二个情境图

7、右边的图)同学们看看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家先交流,最后我们汇总下看看有多少种方法。方法一:964=24(只),242=12(只)或: 9642 =242 =12(只)这种方法是先求每个鸽笼有多少只鸽子,再求每层有多少只鸽子.方法二:96(42)=968=12(只)这种方法是先求鸽笼共有几层,再求每层有多少只鸽子。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8页“练一练“第1,2题。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 买新书 20_2=100(本)24=8(层)1004=25(本)20_8=25(本) 20_24 20_

8、(24)=1004 =20_8 =25(本)=25(本)当没有括号时,运算顺序是从左向右计算。当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我为了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我改变了以往解决问题单一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兴奋的状态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不足之处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还应更加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再增加些总结性的话,才能更加突出重点。再教设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增加评价意识,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没有评价就没有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第10课时讲故事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5题.【教学目标】 1.能用画图

9、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2。能正确分析p 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p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列式计算。3。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尝试用数学思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通过观察、分析p 、讨论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教学难点】 能正确分析p 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列式计算,并说说运算顺序。27242840(24)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淘气不光喜欢学习语文,对数学更感兴趣,一天,淘

10、气在语文课上轮流讲故事,用了850字,同学们约定每个故事的时间不能超过3分,但是淘气课前试讲时用了5分,淘气没有气馁,反而发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快去看看吧。(板书课题:讲故事) 师: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探究先除后乘的计算方法。1。从多角度表示情境中的数学信息.(1)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重点来解决“淘气3分能讲多少字”这个问题。(2)你能想办法表示题中的信息吗?赶紧试一试吧!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看谁的方法直观易懂,最后全班交流、展示,说一说想法。2.列式计算.(1)你们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要求

11、:先独立思考做题,同桌之间交流,说一说你的算式每一步的意思。(2)解决类似的问题一般要先求每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3)请大家给淘气一些建议,他想要在3分之内讲完故事,需要怎样做? (4)淘气要在3分的时间内把他选的故事讲完,他每分至少应该讲多少字? (二)用画图方式分析p 数量关系.师:笑笑参加讲故事活动,遇到一个新问题,让我们帮助她一起解决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下面的问题)师:笑笑也讲了一个故事用了4分,平均每分讲150字。如果要3分完成,每分应讲多少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左下面的图,引导学生画图分析p )预设生:我们要先算出笑笑一共要讲

12、多少字,然后再算每分讲多少字。师:怎样列式计算呢?你能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吗? 预设生:先求笑笑讲的总字数,再算3分讲完每分应讲多少字。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0页“练一练”第15题。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 讲故事 8505=170(字)1504=600(字)1703=510(字) 6003=20_(字)85053 15043 =1703 =6003 =510(字) =20_(字)【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1。数量关系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然后借助画图列表

13、、课件直观演示等方法,结合乘法、除法的意义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降低了难点.2。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读”“写”“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读图、读题、读算式、读单位名称、读答案,说图意、说算理、说方法、说步骤.注重写算式时数字要清楚完整,格式要规范整齐,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不足之处针对本节课内容既有混合运算,又有数量关系,我在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数量关系的理解上。本课教学内容有点难,所以在学生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不一定能达到并驾齐驱的水平。尤其是学生对于画图或者列表表示数学信息时,不够熟练,叙述算理时不够清楚流畅。这是我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再教设

14、计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思考乘除混合运算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运算顺序和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的提炼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语、轻声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提供说话的范例,让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同学的表述概括出班里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通过有层次的说过程、说算理,使学生自主归纳出计算的基本方法.第11课时练习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练习二。【教学目标】 1。利用图示分析p 数量关系,解决除法问题。2。估计商是几位数,巩固练习混合运算的

15、运算顺序.3.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重点】 利用图示分析p 数量关系,解决除法问题。【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1。关于这几节内容你都学到了哪些? 运算顺序,画图分析p 数量关系。2.计算.12028480(24) 二、巩固练习 第1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1)54035(2)27032(3)7001304(4)24046 =1805 =902 =700520 =9606 =900(元)=45(元) =180(个)=160(个) 第2题:培养估算试商的能力.第3题:巩固用图示分析p 数量关系和列式计算。引

16、导学生说一说,要求两个绿色的小正方形表示多少,首先需要求什么?(1个红色正方形表示的数量) 第4题: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应用,也可画图来帮助自己分析p 数量关系。第5题: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向右的运算顺序.(2)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按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顺序。(3)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第6题: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12028 =2408 =30(个) 第7题:巩固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95+100+98+105+97+99=594(人)5949=66(人) 简便算法:10

17、065-2+5-3-1=594(人) 5949=66(人)(2)一、四年级一批,其他任意两个年级一批。第8题: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810=80(元)(2)(10080)2 =202 =10(支) (3)答案不唯一.练习时可以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 练习二 1。(1)54035(2)27032(3)7001304(4)24046 =1805 =902 =700520 =9606 =900(元)=45(元)=180(个)=160(个)6.12028 =2408 =30(个)7。(1)

18、100652+531=594(人)5949=66(人) (2)一、四年级一批,其他任意两个年级一批。8。(1)810=80(元) (2)(10080)2 =202 =10(支)【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设计本课时,我以学生独立练习为目的,对新授课做补充和延续。课上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全课在我的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不足之处教学中也体现出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不够,合作意识不强,团队精神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培养、提高。再教设计练习课中对知识进行拓展挖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第2单元图形的运动 第1课时 轴对称(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题及练一

19、练第15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2。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3。经历操作、观察、想象、交流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说出下面图形的名称.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老师非常高兴。(课件出示不对

20、称的“脸谱”)师:这些脸可爱吗?(生:不可爱)师:(课件演示脸谱由不对称变为对称)现在呢?(生:可爱) 看来,人人都喜欢可爱的东西.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欣赏。(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上面的图片)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看一看,说一说,理解轴对称现象.师: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图片好看吗? 观察一下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自主回答.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谁来说一说,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或图形有这样的特点? 2.折一折,看一看,认识轴对称图形。师:同学们,把这些图形对折,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折痕的位置在哪里?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称

21、作这个图形的对称轴,这样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一) 3。认一认,说一说,找出对称轴.(1)你能找出教材第23页上面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并画出对称轴吗?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2)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想一想,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4页“练一练”第15题。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 轴对称(一) 对折两边重合折痕对称轴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1.动手操作充分,通过对各种图形的折、画,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轴对称

22、图形的特点及对称轴的含义。2.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学习知识,整个教学活动中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判断教材中第23页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中,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对称轴的意义。不足之处导入虽很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欣赏美,也很自然,但总觉得有些平淡.判断学过的几何平面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汇报时处理得过急,没有注意到个别差异。再教设计1。教师放手不够,有干预的嫌疑。在画对称轴时,有的学生因没能正确找到对称轴误时较长,教师有点心急,部分学生没能完成。2。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比如在一些环节过度时语言有些生硬,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多

23、。第2课时轴对称(二)【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2题。【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会.2.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发展空间想象能力。3。通过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4。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 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教学难点】 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或长方形)纸。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24、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 二、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些图形吗?你们想不想也亲手做出这样的图形? 预设生:想。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制作轴对称图形.师:你能用什么方法制作轴对称图形呢?想一想。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纸,按照下面的做法,做一做,看你有什么发现。师:谁愿意展示你的作品?(生相互交流彼此的剪纸作品) 请大家思考:得到轴对称图案的关键是什么? 2.想象整个轴对称图形的样子.师:大家请看,下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猜一猜,整个图形是什么? 先独立观察猜测,然后小组内交流猜测的依据,最后集体交流。师:(找

25、学生回答)他说得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拿出剪刀剪剪看.学生实际操作:沿对称轴对折后,再沿给定图形的边线剪下,打开,验证。3。通过剪出的图案,想象整个轴对称图形。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将它对折后,按老师说的位置挖去两个圆,请同学们不要展开,推想我们展开后可能是哪个图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的。师:同学们回答得真精彩。看来大家对轴对称图形的制作和识别已经非常熟悉了。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1,2题。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

26、 轴对称(二) 轴对称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形状、大小一样) 对称轴:折痕所在的直线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1.从直观引入,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具体化,学生较易理解,得到了初步感知.2.动手操作充分,通过对各种图形的折、画、剪,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对称轴的含义.3.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学习知识,整个教学活动中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了对称轴的意义。不足之处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举出身边生动的例子,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是也是最容易“乱”的环节。除了老师平时要抓好学生游戏互动

27、时的课堂常规,还可以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创设美好的生活情境,而不是乱哄哄的情境。对于学生不恰当的表现要及时制止并加以引导,师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自律的课堂氛围.再教设计学生正处于低段与高段的衔接处,其数学思维也正不断发展,但体验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只有我们俯下身来走进儿童的心灵,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撷取学生身边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设情境,才会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感悟、深刻的体验,才能最终将这感悟、体验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终生,受用一生。所以以后的教学应加大学生在折和剪方面的训练,以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第3课时平移和旋转(1) 【教

28、学内容】 教材第27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2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活动认识物体的两种常见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体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2.在探索物体或图形的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魅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认识世界。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 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教学难点】 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举例说明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那里的游乐项目好

29、玩吗?是呀,游乐园里好玩的东西可多啦.现在跟着老师一起走进游乐园,好吗?请你们站起来.课件演示游乐园场景图:转转椅、摩天轮、大风车、小火车、缆车。2。这是游乐园的一角,请你大声地说出这些运动物体的名称,并用动作表示它们是怎样动的,看一看,哪位同学的声音最响亮,动作最优美。3.你觉得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一样吗?你能不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分一分类呢?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1)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运动方式。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感受平移、旋转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师:我们来看一组运动,它们是属于旋转还是平移呢?(课件出示

30、教材第27页情境图) 这6幅图都是生活中的现象,它们都是怎么运动的? 课件动画演示相同的现象,学生观察。你能按运动方式把它们分成两类吗? 2。分类观察,认识平移和旋转。(1)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这些是平移现象.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这些是旋转现象.(2)大家想一想,平移和旋转这两类运动有什么不同? (3)这些物体在运动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物体无论是平移还是旋转,本身的大小和形状都不变。3.试着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师:谁愿意上台来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学生大胆尝试,可以上台给大家展示,并说说这个动

31、作的特点。大家来判断。4.寻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师:想一想,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与同伴交流.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1,2题。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1) 平移: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了一定距离,是沿直线运动,位置变了,方向没变。旋转: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1.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动态的推拉窗、电风扇、电梯、时钟、帆船运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并用手势比划各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初步感知

32、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学生会发现数学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教材只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一小部分的“平移和旋转”的实例,同时教材又是静止的、平面的。为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和单一性,这节课我结合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更为直观,更为生动的体验。不足之处1.教师放手不够,有干预的嫌疑.学生展示时不够大胆、大方。2。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比如在一些环节过渡时语言有些生硬,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多。再教设计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合作,在理解平移和旋转的基础上,用手势比划,用肢体语言来表演平移和旋转,这样更有利

33、于学生直观的理解。2.在对重点内容的处理上,尽量选择组内交流和全班交流相结合,学生说,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不使交流仅流于形式.3.今后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制作一些实用的教学课件,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变成生动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4课时平移和旋转(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试一试及练一练第35题。【教学目标】 1。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进一步感受平移的特点。2.在探索物体或图形的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魅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认识世界。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

34、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是什么? 二、游戏导入,生成问题 1。如果我们将书放在课桌上向前推到桌子边对齐,那它又做了什么运动?动手做一做,想一想。学生拿着教材做平移运动。2.你能试着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做平移运动的物体吗? 3.这样看来,在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平移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继续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2))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移一移,描一描,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5、(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试一试第一幅图)把棋子向下平移4格。把铅笔向右平移3格.把三角尺向左平移2格.师:你们能按照要求找到棋子、铅笔、三角尺平移后的位置吗? 学生先小组操作、验证、讨论后全班交流汇报.预设生:(1)把棋子向下平移4格,描下来.(2)把铅笔向右平移3格,描下来.(3)把三角尺向左平移2格,描下来.总结发现:一个物体向某个方向平移几格,只需要观察物体中的某一点向某个方向平移几格即可。(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课件,展示把棋子、三角尺、铅笔等图形平移的过程及移动后的位置与先前的对照)师:观察拼出的图形像什么?(小旗)2.描述图形的平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实践操作,我们知道了平移的过程,那

36、么你们能说一说,铅笔和三角尺怎样才能平移到图的位置? (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试一试第二幅图)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说一说上图中图形的平移过程,后指名汇报。(课件配合展示,强化方法) 师:你是如何找出平移几格后的图形的位置的? 师:你们说得真好,我们通过铅笔和三角尺的平移知道了图形能在方格纸上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进行平移变换到我们想让它们去的地方.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35题。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2)一个物体向某个方向平移几格,

37、只需要观察物体的某一点向某个方向平移几格.平移的格数就找具体点.【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中体会平移图形的特点和画法,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感知平移探究平移-深化平移的教学步骤来组织教学。不足之处1.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情绪,虽然教学任务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学生正确率也很高,但学习气氛不活跃,今后要尝试用一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启发性、鼓励性的评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真正做到乐学、想学、学好。2.教学节奏先慢后

38、快,不稳定。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平移特点所花时间过多,导致拓展延伸部分显得急促,主要原因在于我没有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再教设计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他们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时的情绪和态度.第3单元乘法 第1课时找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5题。【教学目标】 1。探索两个个位都是0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解释计算的过程和方法。2.在数学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发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3。能

39、根据运算规律从已知算式推出未知算式,发展运算能力.【教学重点】 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并会应用.【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乘法算理。【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口算,并说出口算过程。5004=670=907=8600=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能将下面这首儿歌继续说下去吗?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师:如果我们继续说下去,数会越来越大,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母n来表示数量,说成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是不是很有意思?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乘法。(板书课题:找规律)三、自主探究,掌握规律 1.(课件出

40、示教材第30页的算一算)算一算,并说说你是如何计算的.(1)学生口算结果,随机显示主题图片.(2)强调“5010,3020,1240,12040”的计算,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师:5010表示50个10相加,看数位表是500.5010=5025=1005=500 5010=10105=1005=500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分组出示有规律的算式。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发现的规律吗?现在让你来计算“15030”,你想怎样算? 2.试一试。问题一:你能根据所给的算式按照规律写出几个算式吗? 63=154=182= 师:通过写算式我们发现,可以依次在第一个因数的

41、后面添0,或是在第二个因数的后面添0,也可以同时在两个因数的后面添0。问题二:根据163=48,你能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630=1603=16030=16300=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的?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15题。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 找规律 51=532=6124=48 510=50320=601240=480 5010=5003020=60012040=4800 先把乘数中末尾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

42、添上几个0.【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1.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相互借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环节宽松,学习兴趣浓厚,在课堂上乐学、敢学,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教师为各个层次的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自己、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3。营造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围。教师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这样一种氛围,独立计算-自由观察小组合作交流-集体探究规律,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平台上尽情地发挥,给学生足够空间和时间,让

43、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不足之处1。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比如在一些环节过渡时语言有些生硬,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多。2.算法比较单一,不够多样。再教设计再设计时,两位数乘两位数应该让每个学生都算一算,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都不同,故所使用的方法也会是多样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第2课时队列表演(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5题.【教学目标】 1.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境,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2.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3.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横式笔算,并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4.

44、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使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重点】 掌握横式笔算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横式笔算计算方法的算理。【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口算。40120=5040=412= 2030= 3040= 14020= 15030= 1030= 5080=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情境图) 师:学校准备秋季运动会,需要举行一个12行、每行14人的队列表演,应该有多少人参加队列表演?你能列出算式吗?想想算式的意思。预设生:因为有12行,每行14人,就是有12个14,所以可以这样列式:1412=或121

45、4=(教师板书)师:今天的算式和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队列表演(一))三、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1)借助点子图探讨直观运算方法.师:怎样计算1412呢?让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吧! (引导学生利用点子图算出1412的结果)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本上.然后小组交流,分组汇报。(2)借助列表计算。师:这个表格你能看懂吗?观察点子图、算式和表格,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表格)下面的方法你能看懂吗?结合点子图说一说。引导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再组织集体交流。师:你们说得对,列表算法是点子图算法的抽象,用列表代替点子图,

46、可以避免画点子图的麻烦.2.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算一算)算一算。15112312 师:这两道题你会算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展示各自的方法。方法1:我把15拆成10和5,1011=110,511=55,110+55=165;把12拆成26,2326=466=276。方法2:我是这样算的:把15拆成5+5+5。 5 5 5 11 55 55 5555+55+55=165,或553=165。把12拆成4+4+4。 4 4 4 23 92 92 92923=276。方法3:我是这样算的:1511 10 5 10 100 50 1 10 5 100+50+10+5=1652312 20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