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说课设计(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7篇).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9112677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0.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鹳雀楼》说课设计(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登鹳雀楼》说课设计(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鹳雀楼》说课设计(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鹳雀楼》说课设计(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7篇).docx(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登鹳雀楼说课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 设计17篇)2022-12-15登鹳雀楼说课设计(精选17篇)登鹳雀楼说课设计篇1一、说教材古诗登鹳雀楼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的第八课,是唐代 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 诗。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 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二、说目标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 知少等特点,确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1、启发学生看图理解诗的大致意思。2、初步学习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味,背诵古诗。3、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黄、入、海、千、更、层、楼”三、说教法、说

2、学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于教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无疑是为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指明了路子,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为 达到这个目的,本课设计我以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为主,融 入情境教学法与和谐教学法,展示一个以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 自主学习的过程。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辅以录 音、图画、游戏等形式,力求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四、说教学过程(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低年级教学中,直观性原则尤为 重要。把看上十分抽象的汉字与相关的实物或图画联系起来理解记忆, 能激发儿童的

3、学习兴趣,有利于联想和发展形象思维。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 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 “千里目”呢?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颤雀楼。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诗的后两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他意在 告诉人们要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同学们,请大家把诗的后两句写在 自己的积累本上。当然,诗人

4、王之涣他其实以边塞最为出名,我们今 天来了解一下他的边塞诗凉州词。(课件出示)1、教师简单介绍古诗的背景。2、教给学生诗的节奏和停顿。3、学生练读。4、自由背诵。其实,王之涣有一首诗也很有名,这是一首送别诗,题为送别。 出示古诗,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并背诵下来。(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 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 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 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出示: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送别杨柳

5、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学生群情激昂,背诵熟练而投入。)七、同学们,你们背得太投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唐诗是我们 中华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还能背许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 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最后老师祝大家:学习更上一 层楼!八、学生在充满期待中下课,并喊出班级口号:“我成长我快乐!”登鹳雀楼说课设计篇4教学要求.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提示课题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 四

6、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 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 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 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 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二、范读课文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要求:1 .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2 .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四、检查自学情况.认读生字。楼入穷目更层登鹳雀依1 .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五、了

7、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1 .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 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2 .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3 .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 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 远。)4指名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5 .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六、识字、写字指导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8、。目:比“日”多一横。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 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 “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1 .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2 .练习背诵。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3 .先成课后练习3O 登鹳雀楼说课设计篇5然课上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却从中收获了很多。 下面就先说说我的收获吧。一、教学以识字为主对于一年级学生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识字

9、,文本是识字的载体,识 字是文本的依托。在教学中不能孤立的把识字和理解文本分开,但也 不能重文本轻识字。所以在这节课上,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读诗,给他 们展示的机会,对于课前学习予以肯定;然后让他们将生字对照拼音 对号入座自学生字,再以老师考考你们为由引入生字的认读,从带拼 音到去拼音的词语认读,再到单个字的认读,难度一层层加深;最后 把生字宝宝送回诗句中,生字回文,做到在诗句中准确认读生字。在 认读生字的过程中,我还设计了让学生自己认读指名读小老师带读我 当小考官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二、设计情景,以图代讲一年级的孩子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古诗,如果枯燥的逐字逐句理解 诗意,学生一

10、定会对古诗失去兴趣。在教学理解诗意一环节时,我设 计了随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的情景,先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然后 在黑板上画出看到的:山、太阳、黄河等,并结合多媒体出示图片, 帮助学生悟诗意,进而引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诗句。由于低年级的学 生还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以图画吸引学生的 兴趣,避免了枯燥的讲解,在观察中发现,在图画中理解、悟情。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较好。三、写字教学不容忽视识字与写字是不容分割的,在识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工整 的书写生字,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对于本课的4个会写字,我从识记 字形、扩词运用、指导书写等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在指导书写时以学 生观

11、察、老师范写、学生书空、练写、展示一顺序进行,抓重点字指 导。以上几点是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点滴启示。当然, 在这节课中更有许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1 .生字教学中,只是一味的注重过程与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真正 的需要。这首诗中尽欲更等字比较难读,学生经常出错。在教学之口 前没有充分的预设,致使学生读音不准。此处可以改为:在出示带拼 音的词语时,这几个字制作成点击变色,让学生重点认读或拼读。2 .在检查生字认读过程中,单个学生展示机会较少,没有做到每 生必会。3 .对于诗句朗读指导,我计划以读准字音一一读出节奏一一读出 语感这一过程进行,但其中节奏朗读指导一环没有收到效果。此环节 我以

12、教师范读,学生发现、模仿为主,逐句进行指导。耗费的时间很 长,但是没有强调停顿节奏,导致学生的朗读没有提高。4 .写字教学进行的不扎实。本课的4个生字学生已有了认知经验, 应把重点放在如何把字写规范上。但在教学中为了突出记字方法的多 样,在教学里时耗费了大量时间。使写字环节显得很匆忙,而且没有 抓住重点。虽然预设中是指导入的书写,但在课堂上,欠缺教学机智, 完全依从学生的思路,没有准确的把握重点,使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 高。5 .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这一点也是我最值得反思的。教学 中缺少教师应有的沉稳,只是注意了教学的过程,而不能关注所有的 学生。课堂是老师的课堂,课堂更是学生课堂。只有过程

13、,而学生没 有参与或没有完全参与,都不能算是有效的课堂。在以后的教学中, 要逐步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更加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一年级 孩子正是习惯养成的阶段,有效的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 习习惯尤为重要。一节课的教学,虽然失误频频,但是我却感到欣喜,因为有失误 才会从中学习经验。我相信在一次次的磨练中,我会学到更多。登鹳雀楼说课设计篇6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 4个字。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 .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

14、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 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 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 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 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 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 么?感到了什么呢?2 .(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1 .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2 .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3 .指名读古诗,正音。三、理解诗句意思。1 .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

15、,黄河入海流)(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2 .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欲:想要。穷:尽。3 .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四、指导朗读、背诵。1 .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2 .指名读,集体评议。3 .同桌互背。4 .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1 .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2 .重点指导:入:与“人”的区别。穷:部首是“穴”(穴宝盖).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登鹳雀楼说

16、课设计篇7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登鹳雀楼这首古诗,幼儿园甚至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开始背了, 学生早就滚瓜烂熟了。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 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 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对于熟悉的古诗,他们早就没有了学习的兴 趣。俗话说越是学生熟悉的简单的东西就越难上好,他们个个都认为 自己都会了,不学了。可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却要让他们不仅仅停留 在背诵上,还要能理解诗意,体会意境。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 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因此,在教学 中,我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

17、在理解字 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 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在体会古诗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 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 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 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录像的运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 体会,诗中的画面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 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 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18、在教学中我让学生 充分结合资料去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从而感悟出古诗 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 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 突破了这个难点。在这节课中还存在不足:比如,在评价学生时,语言也显得苍白, 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这 些地方要加以改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取得更多。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 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和文化熏陶的

19、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 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 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 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登鹳雀楼 教学反思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 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 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 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1、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二年级的学生已

20、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 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 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 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 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 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 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 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 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21、 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 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 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 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 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 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3、对学生需求的调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 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 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

22、生主动站起 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 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 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 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 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 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 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 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二、寻文明像,入境悟情,积累迁移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 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

23、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 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 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 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 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 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 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 利用媒体向学生展

24、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 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 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 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 便水到渠成了。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 学习第一行诗句时,我充分运用他们已学过的课文夕阳真美中的 相关语句,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教学效果显著。此外,在本 节课中,我也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 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 句子来鼓励别

25、人取得更大的进步。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 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 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 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 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 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以上几点是我执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这节课中 还存在许多的不足:

26、比如,我这节课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组织 教学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总担心放开了会收不拢, 所以在体现学生学情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学生的学情预测得不够准 确,起点稍低了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由于还 不够老练,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 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 还有,对多媒体的操作还不够熟练。一是黄河入海流的画面本应图、 点,上课伊始,我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 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 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27、又发展 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 入到古诗的学习中。(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 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 步:1、小老师领读。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 机会,让快生吃饱,慢生吃好。2、师生背诗竞赛。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 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年级小学生对 古诗的朗读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而如果教师机械地范读, 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 神。因此我设计了

28、一个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1)教师朗读,学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优美的“秘密”。学生 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 音高等。(2)学生练习朗读,准备和老师进行比赛。(3)学生配乐朗读,与老师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背诵 的目的。(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本课除背诵古诗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认识生字。在识字 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步:1、定位联想,认识生字首先,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 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 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 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

29、自主学习。文、声立体输出,结果黄河水只闻其声,不见其景,当时我只能随机 应变,运用音乐创设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去描述,仿佛 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学生写字时我是配的优美典雅的古 筝乐,结果课件并未播放。不过,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通过讨论、试 教,我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凡事都在发展,我 也会不断鼓励自己,用取得的收获增强自己的信心,用发现的不足作 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我要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 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说课设计篇8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点击数:97以情育情,激发学习热情一一如何教学古诗登鹳雀楼语言文字训练

30、往往展示了教材的感染性。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 情感型的课文比重相当大。所以,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努 力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情,定好“情调”,以情育情,从而激发学生 的学习情绪,古诗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教师可以 对字词略加指导,便可引导学生入景动情,领略诗人登临此楼时的所 见所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 望,看见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黄河在落日余辉的 映照下波涛滚滚、汹涌澎湃地奔腾向前,气势宏伟雄奇。由静景、动 景、远景、近景构成了 一幅瑰丽的山河图,怎么不令人神往呢?然而, 黄河奔去的远方又是怎样的一幅情

31、景呢?自然地引起诗人的联想,这 里写的是诗人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而又不满足于这些美景,他要站 得高,看得更远。一个怀有豪情壮志,高瞻远瞩的诗人的形象便跃然 纸上。前两句是后两句的基础,后两句是前两句的升华。前面写景, 后面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诗人所描绘的形象和意境,不但给 学生再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景色,而且激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 追求。这样的教学,学生通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看到了课文描写的 形象,受到感染,同时又通过所感受的形象,体会语感,加深对课文 的理解。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 diyifanwen. com本文转载自;id=904&;page=2登鹳雀楼说课设计

32、篇9教学目标:1、识字8个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3、背诵教学重点:“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教学难点:认字教学方法:引导法、图示法学习方法: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教具:图片、识字卡、小黑板学具: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导学步骤:导学步骤老师学生导课授新读诗认字写字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了好 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板书登鹳雀楼放录音:登鹳雀楼出示黑板古诗指导读师范读指导画出会认的字检查的字出示生字1、山2、日抽生画“太阳的形状”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师用文具盒演示:先进入,后关门。3、板书“目”抽生画“眼睛”小

33、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抽生说齐读课题整体感悟画出节奏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生画出会认的字同桌互认给卡片排队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生用画出来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口头组词生画口头组词、说话生讨论写法登鹳雀楼说课设计篇10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教学难点、重点: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指导朗读。教学准备: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3、田字格黑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

34、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 登鹳雀楼)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二、解题、介绍作者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 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 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 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 就写下了这首诗。三、整体感知1、听录音。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四、初读课文1、要求读准字音。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

35、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五、学习理解诗意1、学习一二行。(1)指名读。(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 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2、学习三四行。(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2)说说诗句的意思。(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二(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

36、下这一千古名 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 阔。(5)指导朗读。六、想象诗情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 神态。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七、指导背诵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2、随音乐一齐背诵。八、作业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2、抄写、默写这首诗。登鹳雀楼说课设计篇11教学目标:1、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感受登鹳雀楼的旷远意境和雄浑 气势。2、认识生字。学会新笔画:竖折;学习鼻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3、学习在恰当的时候利用拼音认字。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

37、古诗的内容:“雀楼、高山、诗人、 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初步理解这首古诗词包含 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 思维,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二)师生竞赛,朗读古诗1、(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 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 下两步:)2、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机会,让快生 吃饱,慢生吃好。师生背诗竞赛。(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 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诵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但

38、如果教 师只是机械地范读,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 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师生背诵比赛的活动。)3、教师朗读,学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的优点。(学生通过自主 探究,在评价中学习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音高等。)4、学生练习朗读,准备和老师进行比赛。5、学生配乐朗诵,与老师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背诵的 目的。(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1、定位联想,认识生字。(学生闭上眼,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 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的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 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定位联想识 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

39、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2、学生合作,学习新词。(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认识也告诉同桌。(3) “开火车” 游戏给生字组词。3、识字游戏:登鹳雀楼。黑板上的简笔画“鹳雀楼”上每层都 贴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 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4、登高望远,想象说话。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想象 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四)课间休息。表演唱我爱黄河,我爱祖国(五)背诗比赛,拓展延伸。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休 息过后,进行一次背诗比赛,除了这首诗,你还会背哪些诗?比赛给 学生一个展示本领

40、的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六)课堂小结,鼓励积累。这些大诗人写出了这么多好诗,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古语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如果你会背的诗多了,你也 会写诗了,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位大诗人。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 经常举行背诗比赛。看谁能成为背诗大王!登鹳雀楼说课设计篇12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2、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同学们喜欢背诵古诗吗?说说自己背的是哪

41、一首?会背的同 学一起背诵。(评价:同学们背得真好)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其中有许多描写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一千多年以前,在黄河岸边有一 座三层的阁楼,因为时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飞到这里休息,所以人 们称之为鹳雀楼,(板书:鹳雀楼,标注拼音)。谁来读读这座楼的名 字?(指名读、齐读)2、鹳雀楼刚建好时不怎么有名气,到了唐代,有位叫王之涣(板 书)的大诗人登上这座楼,作了 一首诗记录他的所见所想(板书:登), 从此以后,鹳雀楼也就名扬四海了。这首诗也被后人广为传诵。这就 是登鹳雀楼(指名读,齐读)3、诗中究竟写了些什么?就请大家打开书本的第114页,自由 读一读这首诗吧!二、初读古诗1、学生

4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刚才大家读得非常认真,请大家找出诗中哪些字的读音需要 特别注意的。(生自由说,相机评价)课件展示:登、雀、楼、依、入、欲、穷、目、更(指名读,开 火车读,齐读)2、扫清了生字障碍,读起诗来也会觉得轻松自如了。请一位同 学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相机纠错和评价)3、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起劲儿,老师也想来读,同学们仔细听, 老师读得怎么样?诵读古诗一定要掌握好节奏,要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请同 学再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度,指名读、齐读)三、精读古诗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读一首古诗的时候,脑海里 要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同时在欣赏如画的风景时要联想到与

43、之相关 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出示插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 你看到些什么?(生自由说,相机指导。)白日指的是夕阳;依是指依靠、依偎;尽是指没有了、消失了。远处的青山郁郁葱葱、连绵起伏,夕阳伴着余辉映红了天边的云 霞渐渐西沉,消失在群山之巅。多美的夕阳下图啊!(板书:夕阳西 下)诗人情不自禁地吟诵道:白日依山尽(齐读)2、(出示视频)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生自由 说,相机指导)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奔腾不息。请找出诗句读出你看到的黄河 水雄浑的气势。(指名读,相机评价,板书:黄河入海)诗人当时和 你们一样见到脚下滚滚流淌、生生不息的黄河水凭借势不可挡的力量, 奔腾咆哮一泻千

44、里,一直向东汇入浩瀚无垠的大海。他又情不自禁的 高声吟诵道:黄河入海流(齐读)3、你还能想到那些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诗句吗?(生自由说)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4、眼前壮美的景象已经让诗人陶醉,他有没有感到满足呢?(没 有)从哪一个词看出来了?欲是想、要的意思;穷的意思是穷尽;千里目指千里之外、目之 所及的风景。诗人并不满足所能看到的景致,他还想领略更加遥远更加壮美的 风景,于是他登上了鹳雀楼的最高层,尽可能让一切美景尽收眼底。 于是他高声吟诵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齐读)大家一定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吧,小松虽然长得矮 但能看到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他拖起来的呀!(齐

45、读)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就能看得远。(板书)这首诗的最后两句 正是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因此也成了千古名句。大家还会在什么地方听到别人对你说这样的话呢?(生自由说, 相机启发指导)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也要记住站得高就能看得远的道理,在取 得一定的成绩时,千万不能骄傲,要为自己制定更为远大的理想,并 为实现这个理想不断努力奋斗。因为我们要坚信一一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5、今天同学们表现非常棒,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优美的音乐, 相信大家在这段音乐的帮助下一定能读得更好。(点击音乐)让我闭 上双眼静静聆听,想象着如同诗人一样,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夕阳西 下的静美、黄河奔腾的壮观,再次美美地吟诵

46、登鹳雀楼。四、总结今天,我们循着诗人王之涣的足迹,诵读了他的经典诗作,领悟 到登高望远的道理,最后从每位小朋友一句祝福的话:祝你们身体健 康,学习进步。板书设计登鹳雀楼夕阳落山见黄河入海想 登高望远登鹳雀楼案例分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堪称唐诗中的 珍品,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 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 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 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 的意境,显出诗人博大的

47、胸怀。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 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 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作为二年级的孩子大部分应该比较熟悉了,所 以这节课的设计之初,我就考虑到以学生为主题,课堂上指导学生通 过朗读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接受文化熏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 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 刻的体会。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 楼已很熟悉,多数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 形式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根据以往的经验,学 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 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 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 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2、学生合作,学习新词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认识也告诉同桌。(3)开火车游戏给生字组词。3、识字游戏:登鹳雀楼黑板上的简笔画“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