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六节沟通的结构与功能.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69025079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六节沟通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六节沟通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六节沟通的结构与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六节沟通的结构与功能.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六节 沟通及人际关系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及功能一、沟通的定义沟通:指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1、人际沟通:是个体及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及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2、大众沟通(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大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二、沟通的结构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及背景七个要素构成。(一)信息源: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二)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点与情感。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词。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的

2、沟通除了语词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三)通道: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人际沟通是以视听交流为主的沟通。在各种沟通方式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因为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信息外,还有交流双方的整体心理状态的信息,并且沟通者与接受者还有互动与反馈,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四)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五)反馈: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六)障碍(七)背景: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沟通的背景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等。三、沟通的主要功能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2、沟通

3、是思想交流及情感分享的工具;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及组织目标的实现;四、人际沟通的分类(一)正式沟通及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划分)1、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传递及交流。优势: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2、非正式沟通:是在正式通道外进行的信息传递及交流。优势:形式灵活,传播速度快,但存在着随意性与可靠性差的问题。(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及平行沟通(按信息流动方向划分)1、上行沟通:上行沟通是指下情上达2、下行沟通:下行沟通是指上情下达。3、平行沟通:是指组织的同级间(非上下

4、级关系)的信息交流。(三)单向沟通及双向沟通这是以信息源及接受者的位置关系来区分的人际沟通,两者位置不变的是单向沟通,而不断变化位置的是双向沟通。(四)口头沟通及书面沟通(五)现实沟通及虚拟沟通1、现实沟通:沟通双方对对方的身份与角色都有比较清楚的把握,面对面的沟通是最普遍的现实沟通形式。电话沟通也属于现实沟通。2、虚拟沟通: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形式,沟通双方可以匿名、扮演各种角色等。在虚拟沟通中,双方对对方的身份与角色往往是不清楚的,沟通的进程主要受自己的主观感受与想象所左右与引导。五、沟通网络(一)正式沟通网络 在正式群体中,成员之间信息的交流及传递的结构称正式沟通网络。1

5、、正式沟通网络一般有五种形式: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与Y式。2、比较沟通网络的沟通质量常用的指标有:信息传递速度、准确度、接受者与接受的信息量及其满意度。3、全道式的沟通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较高。(二)非正式沟通网络(单身、单箭头)1、非正式沟通网络主要有三种典型的形式: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单线式2、非正式沟通的特点:传布速度快,影响大。但容易出现失真与歪曲。六、虚拟沟通及网络成瘾由于网络具有跨时空性、便利性、匿名性与实时交互性等特点,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一定程度上超越现实的限制,尽情地扮演自己期望的各种角色,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网络成瘾是过度利用网络,对网络形成

6、高度心理依赖的现象。网络成瘾会使个体角色混乱、人格扭曲、道德感弱化、学习与工作受到极大的影响。在极端的情况下,成瘾者不再清楚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区别,他们的人际关系到与实际生活变得混乱不堪,往往选择逃避现实生活,在虚拟世界越陷越深,造成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失眠、紧张性头痛等,还可使人情绪急躁、抑郁与食欲不振。长时间的依赖性使用网络会造成人体免疫机能下降。第二单元 身体语言沟通身体语言: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及面部表情、身体运动及触摸、姿势及装饰、人际距离等。 一、目光及面部表情(一)目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非常有效的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人对目光很难做到随意控制,人的态度

7、、情绪与情感的变化都可以从眼睛中反映出来。人们看到喜欢的刺激物,瞳孔会不自觉地变大;看到让人厌恶的刺激物,瞳孔会明显地缩小,眼睛是内心情感的灵敏指标器。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身体语言沟通方式,其它的身体语言沟通也及目光接触有关。(二)面目表情面目表情是另一种可以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身体语言形式。它是人们运用得较多的身体语言形式之一。表现愉悦的关键部位是嘴、颊、眉、额;表现厌恶的关键部位是鼻、颊、嘴;表现哀伤的关键部位是眉、额、眼睛及眼睑;表现恐惧的关键部位是眼睛与眼睑。一般情况下,人们的目光及面目表情是一致的,均及其内在的心态对应。但在特殊情况下,个体的目光及面部表情会出现分离,此时表达个体真实心态

8、的有效线索是目光,而非面部表情。 二、身体运动与触摸(一)身体运动身体运动是最易为人发现的一种身体语言。其中手势占有重要位置。(二)触摸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个体及他人在触摸与身体接触时的情感体验最为深刻。在日常生活中,身体接触是表达某些强烈情感的方式。个体都有被触摸的需要,这是一种本能。比如婴儿接触温暖、松软的物体时会感到愉快;恋爱中的男女,触摸会使感情迅速深化。三、姿势及装饰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的姿态表达情感及态度的身体语言。通过姿势传递信息也是常见的身体语言沟通方式。尽管姿势及其意义及文化有一定的关系,但是通过姿势进行沟通的适应范围还是较为广泛的。服装、化妆、装饰品与携带品,也

9、都能透露一个人的情趣、爱好、情感、态度、社会角色等多方面的信息。*四、人际距离(一英尺=0.3048米;一英寸=25.4毫米)人际距离:是沟通及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1、公众距离(12-25英尺)(3.65-7.62米)2、社交距离(4-12英尺)(1.21-3.66米)3、个人距离(1.5-4英尺)(0.4572-1.21米)4、亲密距离(0-18英寸)(0-0.45米)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与理论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人及人在沟通及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包括:(一)个体性在人际关系中,社会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则成为主

10、要的问题。(二)直接性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三)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二、人际关系的建立及发展的阶段一般来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及发展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与稳定交往四个阶段。1、定向阶段定向阶段涉及注意、选择交往对象,及交往对象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与行为。2、情感探索阶段3、情感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三、自我暴露及人际关系的深度自我暴露(自我开放):指在沟通与交往的时候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奥特曼发现良发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信任与接纳程度的

11、提高,交往的双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己的。因此,自我暴露的广度与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探测器。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分为四个水平: 第一是情趣爱好方面,比如:饮食习惯、偏好等;第二是态度,比如:对人的看法、对政府与时事的评价;第三是自我概念及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比如自己的自卑情绪,与家人的关系等;第四是隐私方面,比如:个人的性经验,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与行为等。一般情况下,关系密切,人们的自我暴露就越广泛、越深刻。但有一个特例,就是彼此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有可能做到完全的自我暴露。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虚拟沟通的情境下,人们觉得对方不可能介入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风险体验下降,尴尬与羞

12、耻感也降低。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之间的相互重视及支持。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他人。喜欢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重要的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近及疏远、喜欢及不喜欢都是相互的。2、交换性原则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交换的基本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或得等于失,至少是得别太少于失。人际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进行的选择。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及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的心理倾向,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贬低与否定。4、平等原则交往双方的社会角

13、色与地位、影响力、对信息的掌握等方面往往是不对等的,这会影响双方形成实质性的情感联系。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心理学家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FIRO),其主要观点是:(一)人有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1、包容需要指及他人接触、交往、相容的需要2、支配需要指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3、情感需要指爱他人或被他人爱的需要(二)人际需要决定个体及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果不能满足,那么就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即其他严重问题。(三)对于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人们有主动表现与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这样,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再加上主动及被动的满足方式,就构成了六种

14、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六种人际关系取向1、主动包容式指主动及他人交往,积极参及社会生活。2、被动包容式指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3、主动支配式指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利。4、被动支配式指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5、主动情感式指表现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密。6、被动情感式指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四)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1、包容需要:(1)如果儿童及双亲交往少,会出现的低的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语言,及他人保持距离,不愿意参加群体活动等(2)如果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就会形成超社会

15、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表现忙乱,要求给予注意等。(3)如果儿童及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居都会有满足感,能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良好。2、支配需要(1)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的自由,使之有一定的自主权,就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2)双亲如果过分控制,那么就易于形成专制式的行为方式,如儿童倾向于控制他人,易独断专行;或者形成拒绝支配的行为方式,表现顺从,不愿负责,拒绝支配他人;或者焦虑过重,防御倾向明显。3、情感需要(1)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及训斥,长达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

16、心不受欢迎,从而避免有亲密关系;(2)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后会表现出超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及人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3)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地对待自己。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及群体的解体,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群体形成过程的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地发生。群体解体的过程的顺利相反,先是感情不与,继而失去控制,最后难以包容,导致群体解体。幸福最重要的支持因素:心理学家通过广泛的调查与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夫妻、亲密朋友等关键的人际关系的融洽,才是人生幸福

17、的最重要影响因素。第四单元 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的定义人际吸引:个体及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与爱情。1、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2、喜欢是中等程度的人际吸引。3、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二、影响喜欢的因素(一)熟悉及邻近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此外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人们会喜欢及自己 邻近的人。熟悉与邻近两者均及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常常见面也利于彼此了解,使得相互欢喜。但交往频率及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及过高的交往

18、频率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中等的频率交往,人们彼此喜欢程度较高。(二)相似性及互补1、相似性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相似主要包括:(1)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2)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3)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4)年龄、经验的相似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2、互补当双方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互补时,彼此的喜欢也会增加。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似。以下三种互补关系会增加吸引与喜欢:1、需要的互补2、社会角色与职业的互补3、某些人格特征的互补,如内向及外向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等都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三)外貌外在因素在人际吸

19、引中的作用很大,尤其是在交往初期,外貌美能产生光环效应,即,人们倾向于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它的优秀品质。(四)才能才能一般会增加个体的吸引力,但如果这种才能对别人构成社会比较的压力,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与失败,那么这种才能就不会对吸引力有帮助。研究表明,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反而会增加他们的魅力。(五)人格人格品质是影响喜欢的最稳定因素之一,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美国学者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研究表明:排在序列最前面、受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一、人际互动的定义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人的相互作用

20、可能是信息、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互动是一个过程,是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与社会互动组成的。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与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较多的领域,它在结构上更强调角色互动。二、人际互动的形式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合作及竞争(一)合作及其基本条件合作:是个体及个体、群体及群众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1、目标的一致2、共识及规范,即合作双方对共同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有基本一致的认识,并在合作的过程中,遵守双方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3、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二)竞争及其基本条件竞争:是个体及个体,群体及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1、目标

21、较为稀有或难得,并且只有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2、争夺中可能会出现零与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也可能出现双赢的结局。3、竞争是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显然,竞争各方双赢或多赢,实行共赢的局面,是比较理想的人际互动形式。只要各方遵守竞争规则,充分考虑别人的利益,共赢是可以做到的。(三)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提出了一种解释竞争及合作行为的理论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目标及手段及他人行为的目标及手段之间如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当不同个体的目标及手段之间存在积极的、肯定性的依赖关系时,即只有及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

22、段时间目标时,个体的目标及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比如同一足球队球员之间的关系。当不同个体的目标及手段之间存在消极的或否定性的依赖关系时,即只有及自己有关的他人不能达到目标或实现手段时,个体的目标及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比如拳击一类的竞技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关系。三、人际互动的哲学人际互动的形式有合作及竞争。但在合作及竞争的关系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与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可能会采取不同的人际互动模式。1、利人利已:助人了利已。助人一臂之力,自己也获得好处。2、损人利已:你死我活,打压他人,获得自己成长的资源。3、利人损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4、损人损已:鹬蚌相争,两败俱伤。5、不损人利已:无涉他人,独善其身。6、利人不损已:举手之劳,济人于急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事业单位考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