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作业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作业3.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第四课第四课 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国学大师季羡林在生前曾强调:一个国家应该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之所以要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因为( )本民族传统文化是至高无上的,是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文化也就不能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 BC D2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其中蕴含着许多治国理政辩证法。“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就被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过。宣传工作,许多宣传理念和方法,也能从道德经中找到思想痕迹。由此可见( )我们应该
2、发挥传统思想的积极作用传统思想能使人们工作和生活得更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就能使事业获得成功传统文化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A BC D3中国人自古就有着团圆的情怀,所以他们会尽可能地在春节时回到家人身边。“一种叫做年夜饭的东西把他们牢牢地拴在一起,表面上是一顿饭,但实际上则是根深蒂固的精神寄托。”这说明( )传统文化具有稳定不变的特点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2A BC D4不管是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还是在其他国家的华人,每到清明都会祭祖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吃年夜饭,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3、B这是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展C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延续D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5黎族的钻木取火是古代各类人工取火术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现在已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表明( )钻木取火是黎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 BC D6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仍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
4、的共性和规律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A BC D7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楚辞有“3朕幼清以廉洁兮”之语,东汉王逸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之释,现代汉语词典把廉洁解释为“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当代共产党人正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新要求。这表明廉洁文化(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反作用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A BC D8“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5、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 BC D9中国孝文化产生于商周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展,从尊祖敬宗的宗教祭祀礼仪演化为以尊亲事亲为核心的家庭伦理,从以“事君”为核心的政治伦理演化为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实现了从“孝之为行”到“孝之为德”再到“孝之为道”的提升,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基础。这说明孝文化( )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具有传承性,既一脉相承,其内涵又因时而变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特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A BC D10“随礼”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人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
6、部分。国庆长假和元旦期间4可谓是喜事连连,这随礼的数额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不少市民感慨礼金随不起,戏称喜事请柬为“红色罚款单”。据此,下列关于“随礼”的认识正确的是( )A随礼作为民族习俗要积极响应和勇于传承B随礼作为传统文化要大胆改革和敢于抛弃C随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情感表达D随礼如能顺应社会生活变迁将促进人际关系11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C传统
7、文化影响城市发展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12目前,传统戏剧如京剧已开始进入中小学课堂。文化部将积极与教育部门协商,出台相关文件,将民歌、民乐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将剪纸、年画纳入美术课,将传统技艺纳入手工课,使中小学生认识、了解和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述材料主要强调了( )A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B中小学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C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唯一形式D学校教育的全部功能就在于传承传统文化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对于重大节日是否取消燃放烟花引起了网友的热议。观点一认为:不能取消,燃放烟花是重要的民族习俗,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观点二认为:应该取消,燃放烟花会导
8、致空气污染和资源浪费。材料二 5每年秋冬季,我国多地持续出现严重雾霾天气,PM2.5成为社会热词。许多地方陆续出台政策禁止或减少燃放烟花爆竹,以减少PM2.5的排放。而春节承载着亲人团聚的幸福和深厚的文化因子,春节放鞭炮是中国的传统习俗。面对这种情况,不少人在“要民俗要年味”还是“要蓝天要健康”上产生了纠结心理。(1)结合材料一,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春节等中华民族重大节日是否应取消燃放烟花爆竹。(可以任选一种观点论述)(2)结合材料二,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角度谈谈你对这种过年纠结心理的认识。6第四课 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传统文化继承的理解和识记,只有正确对待传
9、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小项体现了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应选;小项表述错误,不选。2C 【解析】 我国传统文化经典道德经中一些理论为今天社会发展服务,体同;传统思想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传统思想能使人们工作和生活得更好说法错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是事业获得成功必要非充分条件,错误。3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理解。相对稳定不等于稳定不变,错误;中国人对春节的特殊情怀体现了;民族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要弘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摒弃民族文化中的糟粕部分,错误。4A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B混淆了传统节日与传统习俗;C中“各个
10、方面”、D中的“行为方式”不符合题意要求。5D 【解析】 此类选择题四项选择三项,最好方法用排除法,排除一项即可选出正确答案。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说法错误,排除。正确。6A 【解析】 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通过比较传统戏曲、古典诗词、书法,得出共性的结论,说明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题中强调体现一脉相承的气质,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故入选。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观点是通过比较传统戏曲、古典诗词、书法,得出共性的结论,并没有涉及纵向上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同时本题通过比较,找出传统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强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故排除。7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传
11、统文化。不能说廉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排除。廉洁文化传承至今,并且有了新的时代要求,可见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故正确。此题没有强调廉洁文化的作用,排除。不同历史时期对廉洁的要求不同,新时期又有着新的内容,可见其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故正确。8C 【解析】 混淆对传统文化继承与承袭。文化继承是批判继承,而文化承袭是原封不动,照扩搬照抄。混淆二者含义,就错误选。本题考相“尊古而不泥古”体现了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反对守旧主义,“创新而不忘古”体现了着眼于发展而又不失根基,符合题意;错7误,与题意无关。9C 【解析】 孝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符合题意;孝文化在发展中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
12、,体现了;孝文化只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夸大了其作用;孝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观点片面。10D 【解析】 对于民族习俗要批判继承,对于能顺应社会生活变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要加以继承,反之则应剔除。题中A、B说法是错误;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C观点错误。11A 【解析】 “古城复兴”属于文化继承,扬州通过古城复兴,“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体现出文化继承是推进城市发展的前提,因此选A。B、C、D三项与题干联系不够紧密,应排除。12A 【解析】 将京剧、民歌、剪纸、年画等纳入中小学课程,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方式传承传统文化,
13、可见,材料旨在强调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定功能,故答案选A、B、C、D三项观点错误,应排除。13【答案】 (1)示例一:不能取消。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习俗应该得到继承。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烟花是传统节日符号之一,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不应该被禁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重大节日燃放烟花爆竹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春节等民族节日燃放烟花,有利于集中表达民族情感,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也可。)示例二:应取消。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
14、文化应该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空气,必须禁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应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采取一些新的庆祝方式来继承传统节日。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空气,我们要剔除这种习俗,取消燃放烟花爆竹。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有利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培育文明社会风尚。(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也可。)(2)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是亲人团聚幸福情感的表达,是中华民族春节文化的展示。传统文化具
15、有相对稳定性,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虽然燃放烟花爆竹会污染环境,但是人们还是想享受年味。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8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空气质量的改善和环境保护,这就产生了要年味还是要健康的纠结心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春节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应该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以促进春节文化的继承。【解析】 第(1)问,如果回答反对取消,应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果回答赞成取消,应从传统文化的作用、文化创新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等角度加以分析。第(2)问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明确,春节是我国重要的民族节日,所以应回答民族节日的作用;其次要明确,虽然人们纠结,但过年的方式是会保持基本稳定的;再次,要从传统文化的作用角度,明确“纠结心理”所折射的过年方式的社会影响;最后,要从传统文化的继承角度,说明对待这种“纠结心理”的正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