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说课稿(共13页).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880514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说课稿(共1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说课稿(共1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说课稿(共1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说课稿(共13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说课稿白土窑乡寄宿制学校 刘春茹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我的说课流程是: 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法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六、说得失。一、 说教材(一) 教材地位开篇,承上启下。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局面,它上承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启繁荣与开放,统一的唐朝。隋唐时期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与鼎盛时期,更是中华文明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辉煌时期,

2、是一个对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时代,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这一时期无疑是重中之重。(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知道隋朝的统一和隋朝灭亡的原因;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2、 联系比较隋朝和秦朝的相同之处,培养比较、归纳相同历史问题的能力。3、 通过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培养客观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 按照“建立统一灭亡”这一线索,梳理隋朝历史。2、 通过本

3、课具体知识的学习,学会运用要素法、数字法、读图法、图示法、比较法等方法整理大运河、科举制等基本史实,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归纳秦朝于隋朝的相同之处。3、 通过主题学习,研读有关大运河、科举制度的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及证据意识。情感 态度 价值观1、 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明白暴政亡国,勤政兴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认识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2、 通过隋朝大运河、科举制度的学习,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与巨大创造力的结晶;科举制的创立

4、实现、创新的表现,用考试办法选拔人才是世界首创,对后世影响深远,增强民族自豪感。(三) 学习重点、难点1、 学习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2、 学习难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二、 说学情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经过半年的历史学习,对历史不再陌生,对学习历史的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学生普遍对古代史有兴趣,他们喜欢了解各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乐于与同学和老师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是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归纳概括的能力较弱。因此,教师需要准备大量直观、生动的材料,如视频、图片、地图、文字等引导学生感受和分析。教师还应当对学生循循善诱,不断进行有效提问,为

5、他们提供一个思考的平台。三、说教法、学法1、 历史要素法:细化关于隋大运河、科举制的基本要点,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2、 读图法、图示法:结合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找出中心点、起止点、四段名称和连接的五大水系,并动手绘制大运河的简易示意图。3、 联系比较法:通过联系比较隋朝与秦朝的历史,归纳二者的相同点,并从灭亡原因中得出共性认识。4、 基于史料的问题探究法:提供针对性史料进行研读分析,进一步理解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科举制度及其作用,并形成必要的历史感悟。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播放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中评论的是隋朝

6、的大运河和隋炀帝。那么,隋朝时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为什么它仅存在30多年就灭亡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课题并板书)(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迅速地进入新课的学习)(2) 学习新课1、 隋朝的统一(1)多媒体展示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迅速瓦解,北方度陷入分裂和混乱。420年,刘裕建宋,东晋的灭亡,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与此同时在北方并立存在着一些政权,称北朝。 4世

7、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后北魏分裂,先后出现了四个王朝:东魏和西魏, 后来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历史上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为北朝。 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设计意图:巩固知识,掌握知识间的联系)(2)隋朝的建立教师: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宇文阐年仅八岁,隋国公杨坚手握北周的最高权力并且还是小皇帝的外祖父。此时的杨坚不仅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而且还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平定了北周在地方的势力后,又杀北周宗室诸王,尽灭宇文氏家族,控制了北周,建立了隋朝。(板书隋朝的建立)大家请看课本第一页正文第一段的前两句话。请大家

8、回答:学生回答:隋朝建立的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3) 隋的统一 教师:隋朝在长安定都,此时,在南方还有另外一个王朝:陈。与之对峙。因此这时国家并没有统一。这时的陈后主整天沉迷酒色,不问政事。江南人民也早已是怨声载道。南北统一已是大势所趋。同学们看书,告诉我隋统一南北的时间和灭陈的领导者。学生:589年,隋炀帝(板书)(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深入,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巩固知识)教师:在南北统一过程中,为什么是隋朝灭陈,而不是陈灭隋?(讨论)学生回答。原因:(板书)陈后主腐朽的统治。多媒体展示“胭脂井”的故事加以说明陈后主的腐朽。隋文帝励精图治。隋

9、文帝杨坚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本人励精图治,重视对官员的管理,同时他也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隋文帝十分崇尚节俭,隋文帝及皇后的内衬是带补丁的,。因此在隋朝初年,整个社会节俭之风盛行。通过课本上的含嘉仓一图,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隋朝初年国家财富的积累。国家长期动乱,人民渴望统一(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要全面)教师:隋朝统一后,经济繁荣,(多媒体展示经济繁荣的表)离不开统治者的措施,请同学们看书,告诉我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是什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论从史出的能力)(4) 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学生:措施: 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

10、度量衡制度;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多媒体展示“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和隋朝疆域图加以说明,隋朝统一采取巩固措施的作用。教师过渡:隋文帝统一隋朝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列有效措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之为“开皇之治”。605年,隋炀帝即位,也是在同一年隋炀帝开始开凿大运河,历时6年完工,就是历史上乃至今天都在起着重要作用的隋朝大运河。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个内容:2、开通大运河(1)教师:播放视频隋朝大运河,同学们观看后,回答以下问题:学生回答:目的:加强南北

11、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概况时间:605年人物:隋炀帝起止地点: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五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大运河记法:12345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材料,进一步说明大运河的作用。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梳理知识,巩固知识。由大运河功能的变化延伸到价值体现,适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2) 多媒体展示隋朝大运河简单示意图让学生加深印象,并请学生在黑板上手绘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设计意图:加深对大运河的理解)(3) 论讨: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

12、北的大运河?答:1、隋文帝在为20多年里,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2、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3、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材料:(2016年)当地时间6月22日上午10时许,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46个项目。问题:1、想一想申报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有什么现实意义?2、说一说,当今国家进行民生工程建设应注意什么?答案:1、颂扬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传承运河文明保护大运河,发展运河沿岸城市文化特色。2、要依据国情以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为目的,要有充分的科学论

13、证。(设计目的:注重古今的联系,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史为鉴。)教师过渡: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享誉中外。隋朝留给世人的不仅是有形的实体工程,还有无形的制度。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个内容: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秦汉以来,官员的选拔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在汉代推举的对象多是公卿或郡县的属吏,或者是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魏晋以后,选举之权更是逐渐被地方上的士族门阀所把持,庶族子弟多受排挤。材料二:科举取士不重家世门第,一律取决于考试,意在为大批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门路。科举制度实行后,用人之权收归中央,并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

14、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探究问题:(1) 根据材料一写出秦汉至魏晋以后官员选拔采取的主要方式。材料二反映的社会现象开始于哪一朝代?学生:推举;隋朝。(2) 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官员选拔方式有什么变化?对选举权有什么影响?根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学生:由推举到考试;选举权由地方转移到中央,扩大统

15、治基础。教师展示问题: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谁开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学生回答: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教师:多媒体展示材料四: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都是从我们国家学过去的。 孙中山材料五: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大英百科全书探究:(1) 材料四、五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学生:考试制度源于中国;说明

16、科举制影响世界。(2) 谈谈你对现在考试制度的认识。学生:当今考试制度是选拔人才和官员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具有公平性。教师提问:隋文帝开创科举制,科举制正式诞生于何时?它有何影响?学生回答:隋炀帝;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教师过渡:隋朝初年积累了如此多的财富,又通过开通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来巩固政权,为何仅存在38年就灭

17、亡了呢?接下来我们学习第四个内容:4、隋朝的灭亡教师:学生看书找出隋朝灭亡的原因和时间。学生回答: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618年隋朝灭亡教师:多媒体展示隋炀帝残暴统治的表现和隋灭亡的情况。(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知识的构建;展示历史材料,使学生更清晰的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课堂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秦朝与隋朝比较表,学生填写。(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比能力)(三)课堂总结:隋朝建立于581年,589年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统一,结束了自西晋(公元316年灭亡)短暂统一后270多年以来的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隋朝开凿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

18、、经济、文化交流,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制度建设方面屡有建树,创立了诸如科举制等一系列影响后世的重要制度;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新的繁盛时代。隋朝后期因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于618年二世而亡,其教训为唐朝统治者所吸取,改变了治国策略。可见,隋朝是一个繁盛一时、继往开来的朝代。(四)当堂检测五、说板书设计581年 杨坚 取代北周(1)建立:隋朝的统一与灭亡589年 开通大运河 创立科举制 (2)统一:唐朝建立618年 隋炀帝残暴统治(3)灭亡六、说得失整个教学设计能基于内容、课标、教材、学情分析确定相关学习目标与重难点,学习目标与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落实与体现。但是运用了太多的史料对于七年级的孩子理解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