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docx(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11、反思备课一直以来,我的备课十分认真,这节课也一样,我把知识点备得十分详尽,按照课文的组织顺序,从作者、题目入手,一滴不漏地进行讲解。由于课文写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学生也十分爱学,刚讲完时觉得还不错,可是课后在回顾时就发现了问题,因为这一课可以挖掘出许多外延,培养他们综合探究的能力,而且,整节课也可以一线串珠地完成。在
2、知识内容的学习上,可以更多地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在教法上,也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在研究学情上,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薄弱,以至于字词夯的不实。总之,深刻地钻研一节课,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内容,这其中有很多都源于备课时的考虑欠周到。2、反思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写景的方法;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这个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习,但是,经过反思发现,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本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学习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学习如何增添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学习写景的方法;从写景中领悟作者热爱留恋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以
3、点带面,以课本为基础,跳出文本之外,深层挖掘,从文章中领悟鲁迅成为伟人的原因等。3、反思教学设计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配图片介绍作者,但是,图片没有起到作用,然后是介绍这组散文,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在就是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分析的过程也是按照由课文顺序进行。反思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检查字词这个环节,因为课文较长,所以设计时就没有想学习字词,但是,在读文章时就发现了问题,也使我明白了无论多么细小的问题,教师都要重视,学生毕竟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的。而且,介绍作者的图片也应该用上,否则,只是浪费,毫无意义。最主要的是课程的进行未必非要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重新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关联
4、的整体。而且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上,课前的考虑也不充分。总之,这节课的设计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忽略了育人功能。4、反思学情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认知水平,要切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本节课中,词语的字音和字形这个问题上,我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学情。5、反思组织教学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还算没有大的问题,但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做得更吸引学生。6、反思教法、学法的设计我的教学,没有真正做到放手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还课堂给学生。7、反思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出现了下列误区:(1)、表面热闹、一问一答,美名曰:师生互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
5、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鸟”一段的动词,这时,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挥教育机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几个学生,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只关注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
6、探究的过程。(3)、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针对以上所谈到的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再教设计,如下。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学习如何增添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分析文章写景的方法;从写景中领悟作者热爱留恋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以点带面,以课本为基础,跳出文本之外,深层挖掘,从文章中领悟鲁迅成为伟人的原因理解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看图片,了解作者(提问),他的外貌如何形容?想知道鲁迅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吗?下面让我们沿着童年的足迹,从少年鲁迅的学习过程中追寻他成为伟人的秘诀。二、解题1、文章的
7、题目为什么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2、当鲁迅四十多岁时在回忆这段生活,一定有什么令他难忘的,为什么难忘?什么地方难忘?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他晚年时又写童年。(进一步激发兴趣)我们按照两地的景、人、事来分析课文。三、赏析课文(一)1、归纳百草园的景(提示:从句式、内容、顺序上分析)。提问。2、探究:从遣词描写来看,这段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这些词语又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如果不用形容词会这样?(完成目标三)用最短的时间背诵这节文字,并把背诵方法介绍给同学们。3、理性思考:你认为这段
8、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生总结写法)4、思考:鲁迅是一位文学大家,通过这段景物描写,我们是否能够透视少年鲁迅的哪些行为习惯,对他日后成为作家有积极影响?(观察)(二)1、三味书屋内的环境是怎样的?2、三味书屋内有什么人?(三)、对比思考:1、百草园内有什么人?2、长妈妈给鲁迅讲的这个故事,鲁迅成年后是否从中挖掘出了一定的人生道理?3、从鲁迅“及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一句,你看出少年鲁迅有怎样的心理?4、闰土父亲教会了鲁迅捕鸟的同时,鲁迅是否能从中学到什么做事的道理?(耐心、细心)5、你从“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者撞着的”和“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这些内容里读到了
9、什么?(残忍。要敬畏生命,不要滥捕滥杀生灵,这是我们现在最起码的生态意识。)6、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这个问题?7、说出你认为应该有怎样的儿童教育。(或谈对三味书屋生活改革的看法)8、旧时读书跟现在有哪些不同?我的这个教学设计完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并且在以教材为根本的同时,时常跳出文本之外,把整篇文章的教学贯穿起来,处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走进了课堂,成为主宰。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何收获,有失误,方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学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们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
10、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2这是开学第一节课。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寒假有所松散,所以首先让同学们猜读。猜读环节刘轲宏第一个发言,着实让我吃惊。再安排男女轮读。轮读让同学们嗓子有放松的时间,又能够保证一定的朗读训练量。导读的设计同学们觉得很新奇。老师刻意放缓提示的语速,让同学们听清要求。许是第2段是整段朗读的缘故,第7段有同学读过了头,后面就好很多了。不过朗读的语气、感情不很到位。老师示范朗读第9段,同学自由读,同学展示读。读好了第9段同学自由读11段,展示朗读。效果不错。第二段的品读同学们还是放不开。第二课时的感觉不
11、太好。教训有:一。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指向性要明确;二。考虑到学生还未完全进入状态,说话的语速有意放慢,但是事实上还可以快些;三。注意讲与练的衔接语。四。注意合理分配讲与练的时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学习本文时,学生应该把握住“我”在百百草园及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并切实体味“我”对这两处生活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要学习文中成功的景物描写。教学时,同样的问题,在一个班没有提示,直接做学案,结果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不仅费力而且效果不好,对于什么样的童年的理解只限于表面,如快乐的,自由的,开心的等,但为什么有这种理解就难以表达。而另一个班则是如是提示的:先填写什么样
12、的童年,再用“因为既可以又可以;既可以又可以”的句式,作进一步的理解,结果学生做的效果比较好,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另外,对于写景状物的把握,也用了一个排比句式: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描写生动形象,例如;恰当地运用形容词,使所写对象的特征鲜明准确,例如;多角度描写景物,让读者多角度感受景物的美妙之处,例如通过种种提示,学生理解问题时思路清楚了许多,效果也好多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4我上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样的传统教材,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对我是一个挑战,在课改专家的指点下,我有许多收获,现作以下反思:1、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我在引导学生精读“百草园”一段时,先从课文前面
13、的插图和作者笔下的描写作对比引入,然后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作者写得如此精彩。这样的问题设计得不够深入,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吩咐被动地去寻找,谈不上带着探索的热情去精读课文。学生没有能够做到主动学习,或者说他们学习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效果当然不会高。专家指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描写的文字,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们?”学生有兴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备课,考虑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比让学生学什么更为重要。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自主地学习:我在让学生精读“百草园”的精彩描写时,将已备的所有精彩要点都抛给学生,学生不会回答就自己包办。回想自
14、己以往上课,总是担心知识点没有讲透,于是经常不厌其烦地讲。专家指点,要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老师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学生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全班讨论,老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解放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想,老师要做 “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自己头脑中那种“我讲你听”的思想应该革除,换成“组织他们探讨,自己也能从中获益”的新的观念。3、几点疑问: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吗?是不是每一堂课都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呢?还有什么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
15、方法吗?老师“满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师在什么时机进行点拨,而这一点拨不会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绳子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课文,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青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本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惆怅。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有很多的解读,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本文中,作者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在我的“乐园”里,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地里捕鸟的乐趣;即使在三味书屋里,面对严厉的老师,我
16、同样能找到乐趣,新奇的追问,园内嬉戏,课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题,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设计了“各抒己见”这一环节。预设的问题是:“有人认为,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课堂上本环节是学生参与人数最多,积极性最高的一个环节。有的说三味书屋是苦屋,理由是学习内容枯燥无味;有的说三味书屋不是苦屋,因为作者也写了一些趣事,如寻蝉蜕、折腊梅枝经过学生的探究,再由教师点拨,提炼出这样一个观点:三味书屋中既有苦也有乐,应该说是一个“苦中有乐”的书屋。再联系文章的第一部分,文章的主题自然得以凸
17、现,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中的问题迎刃而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的文章,可以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用饱蘸了快乐甜蜜和惆怅忧伤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生活,文中有优美的写景,有详尽的叙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也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 首先,作者对于百草园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那景色优美的大自然,那充满诱惑的传说故事,那雪地捕鸟的乐趣,都让我们读者为之赞叹和神往。所以,在离开百草园的时候作者流露出了淡淡的失望和惆怅,这更符合一个孩子的心理特征。 其次,对于三味书屋生活的记叙,我们同样看到了作为一个孩子的好奇心,看到了他
18、对知识的渴求,也看到了一个孩子在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所有的这些描写,都让此文充满了美好和乐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课堂上问题的提出很关键。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有效性,必须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必须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学生才乐于回答,急于回答。问题必须提到点子上,课文的难点才能得以突破。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其它环节的设计不太合理,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读课文的方式有些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摸索,力求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散文。鲁迅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课文里介绍的生活场景百草园
19、、三味书屋,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陌生的。但是文章的主题思想中提及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学生而言又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好在文章里的游戏、知识等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可感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师曾说:“只要文章具有经典性和可感性的统一。学生就是可以接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文的学习还是对学生以后深入的了解鲁迅的作品有一定影响的。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学生现有的情感体验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学习前一部分百草园的时候,让学生自主学习三个问题,体会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并把如何来写百草园作为学生学习写景的重点。利用合作学习来解决,效果很好。对于第二部分的学习,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之处,尤其是学生理解学堂后面
20、的那个园也有无穷的乐趣,为什么说三味书屋是枯燥无味的呢?通过学习讨论,学生认识到,即使有乐趣,也比不上百草园的自由和快乐,更加突出了三味书屋的了无生趣。虽然在教学中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总感到有些缺乏活力,缺少激情。而课堂上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总觉得自己在扼杀了学生的热情,但是在这篇文章中又觉得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的地方就是冬天捕鸟的过程,让学生试着说一段自己做的某一个游戏过程,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练习成。所以留了一个课下作业,以炒蛋为题写一个过程,用上一系列动词。结果学生写的部分效果较好。现摘录下一段:首先将鸡蛋打碎,倒入一个碗中,在用筷子用力的向一方使劲搅拌,搅拌均匀后,把锅里
21、放上油,等油慢慢热后,再将搅拌好的鸡蛋倒入锅中,用炒菜勺不断了翻炒,最后拿出盘子,把鸡蛋盛入盘子中。从这一环节中,我想,虽然课堂的学习上不是轰轰烈烈的,只要在练习中,让学生训练语文的学习技能,也是一个真正的收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7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这是我在这堂课的目标。所以本课中,我力求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
22、围,让学生在中心的理解上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里,我让学生从自己的童年体会开始谈起。让学生在共鸣中领会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和寿镜吾老先生的深厚情感,根本用不着刻意经营,一切都在娓娓中道来。在分析第二段中结合小作文的景物描写,既对景物做了详细的分析,又教会景物描写的方法,在课后的作业中加以巩固。写景状物的描写是本课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总的来说,课堂的目标都在这两课时的内容中及时得到了落实,在学生自己的畅所欲言中得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不足的,对在三味书屋中生活的分析,对于个别难解的语句没有及时解决,而且也没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自己提问的时间。这是我在这一
23、课文教学的遗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8应教育局的要求,我们学校本学期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其实说起“课改”我们都很观望,一旦说本校要进行,大家是议论纷纷,套用一句俗语就是“鹅一声,鸭一声”。其实这也不怪大家,课堂改革是一个方向性的庞大的工程,有几个人能有自己的思想和完整的理论推行改革。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是要教育局先拿出一个方案,然后大家根据其思想在本校施行,但一句“百花齐放”把这项沉重的工作挪移到了各个学校里。我校是在原先学习杨思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思-练”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的思想就是要简化课堂的教学程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本课是我在尝试用新的教学模式上课的第一节课,为了这节课
24、我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去备课。这堂课下来我的感觉是,只有精心备课,我们对课堂的掌控和把握能力才能提高,减少课堂中的随意性,提高课堂的效率。但这堂课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虽然感觉也是按照几个活动模块下来,过程很简洁,思路也很清晰,但是就是感觉时间不够用,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是很多,并没有保证十分钟的练习时间。课后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一、课堂中教师的话语还是太多;二,在学生反馈阶段对时间的控制很困难,学生回答的多了,时间不够,学生回答少了,又怕问题不能讲透。三、对问题的设计还是不够细致,不能很好从某一角度切入。在下一节课中将试着从这些问题入手,使自己的课堂效率得到提升。从百草园到三
25、味书屋教学反思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诵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念去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与回忆童年生活,感受到童年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美好和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同时通过在课堂上对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体会到是百草园乐园,三味书屋也不是苦屋,一般教学都是通过二者的对比批判封建社会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而忽视了教育就是要有要求、规矩。通过引导学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而发现各有滋味。百草园
26、生活无拘无束,三味书屋生活是有限制的、有安排的、有引导的,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必须学习和经历的。学生从中领会到我们为什么要到学校学习,在学校学习生活如果没有限制是不好的,人由小到大是要是要学好守规矩的。激发学生认同学校生活,抛弃厌学思想。我想对现在的留守学生还是有用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10这是开学第一节课。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寒假有所松散,所以首先让同学们猜读。猜读环节刘轲宏第一个发言,着实让我吃惊。再安排男女轮读。轮读让同学们嗓子有放松的时间,又能够保证一定的朗读训练量。导读的设计同学们觉得很新奇。老师刻意放缓提示的语速,让同学们听清要求。许是第2段是整段朗读的缘故,第7段有同学读过
27、了头,后面就好很多了。不过朗读的语气、感情不很到位。老师示范朗读第9段,同学自由读,同学展示读。读好了第9段同学自由读11段,展示朗读。效果不错。第二段的品读同学们还是放不开。第二课时的感觉不太好。教训有:一、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指向性要明确。二、考虑到学生还未完全进入状态,说话的语速有意放慢,但是事实上还可以快些。三、注意讲与练的衔接语。四、注意合理分配讲与练的时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11本学期伊始,我们就学习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
28、入。1、反思备课一直以来,我的备课十分认真,这节课也一样,我把知识点备得十分详尽,按照课文的组织顺序,从作者、题目、体裁、选自篇目入手,一滴不漏地进行讲解。由于课文写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学生也十分爱学,刚讲完时觉得还不错,可是课后在回顾时就发现了问题,因为刚开学,小组合作探究我利用地不好,有些应该交给学生解决地问题,我却没有放手。比如:第二段的写景为什么吸引人,从这你觉得鲁迅先生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另外,我不知道其他老师怎么处理长妈妈讲的故事的,我是一语带过的。在研究学情上,我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薄弱,尤其是刚开学,有些同学还没有从假期的懒散中调整过来,以至于字词夯的不实。总之,深刻地钻研一节课
29、,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内容,这其中有很多都源于备课时的考虑欠周到。2、反思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 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这个目标符合单元教学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习,但是,经过反思和课后阅读发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主要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批判的成分和目的不明显,所以,教学目标定位“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并不合适,最后我把它改成了对私塾教育稍有不满。3、反思学情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认知水平,要切实了解学生掌
30、握知识的情况、在本节课中,词语的字音和字形这个问题上,我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学情,应把对词语的掌握加入教学目标。课后我做了补充,分别在练习本和练习册上听写了本课字词,巡视中发现好多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好像放了一个假就忘记了怎么写字了。4、反思组织教学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5、反思教法、学法的设计我的教学,没有真正做到放手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还课堂给学生,是我怕影响教学进度,不敢放手 。另外,在教学中,我把对比的写法割裂开了,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现在想来,在设置前置性作业
31、时,应该这样设计,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色有何不同,那里的人物有何不同,作者对此的情感又有何不同,而我在教学中是讲完了百草园、讲过渡段,再讲三味书屋,这样对比的意味就不突出了。6、反思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出现了下列误区:(1)表面热闹、一问一答,美名曰:师生互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鸟”一段的动词,这时,师生一问一答,课堂
32、气氛表面上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挥教育机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几个学生,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只关注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3)提问的语言不简洁,爱重复。那么,我的教学就没有优点吗?不是的,在作业的设计上,我分别布置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景,用一连串动词写事,用我和鲁迅比童年写童年趣事。这些作业效果还是不错的。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收获,有失误,方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及时记录,及
33、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的教学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12本文教学是开学的第一篇文章,有好的开头上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仍然坚持用“生本”的方法。经过一个假期,学生是否在学习中又不适应?是否还能够用生本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来迎接新的学习?为此,我这样来处理:第一课时,我将“前置性作业”放在堂内进行,向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独立去完成。我则不断巡视,及时给予个别指导。第二课时,我重点解决两个问题:(1)整体感知。(2)交流阅读体会。在解决第一个问
34、题时我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先口头,后笔头,纠正学生个在表达上的不足。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我尤其关注学生在“引读”方面的功夫做到没有,同时也引导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赏读文章。总的感觉,学生在赏读批注方面还可以,使上学期生本语文教学的成果得到巩固。但在“引读”上学生还是很欠缺的,尤其是材料不丰富。因此,我应该借此来引导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样才能积累到丰富的材料,才可以使得“引读”的角度更广,使学生的思维有深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13在讲授这篇课文的三味书屋那部分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童年鲁迅的眼里,百草园充满了无限的趣味,那么相比较下,三味书屋是不是就是枯
35、燥无味、没有丝毫的乐趣呢?”学生都很积极,纷纷举手回答,大家一致认为就算是读书生活也是有一点乐趣的,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跑到后园去折桂花,捉蚂蚁喂苍蝇;二是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在下面做戏或者画画。在整篇文章结束后,我又提示道:“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鲁迅通过这篇文章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中的第三小题,请你静静的思考一下,看看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出你的理由。”五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作答,大部分学生都赞成第三种观点,即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但也有同学赞成第二种观点,即用百草园自由快
36、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我问他们的依据是什么,他们说老师拒绝回答怪哉这个问题就是很好的依据。我再追问还有没有时,他们都摇头说没有了。这时周睿哲举起了手,他的依据是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同窗们在下面做戏或者画画。他的话刚一出口,其他同学都纷纷指责他,说他是胡说,明明前面已经说了 这是读书生活中的一点乐趣,怎么又变成了枯燥无味的依据呢?我摇手制止了其他学生,我让周睿哲说一下他是怎样理解这个地方的,他说了很多,但一直没准确的表达出来(他平时的成绩不是很出色)。看着他那着急的神情,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意思,我
37、说:“请你听我说,看看你想表达的是不是这个意思?你的意思是如果老师教授的知识很有趣的话,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话,学生就会全神贯注的读书,就不会偷偷的玩游戏了。是不是这个意思?”他面露感激的神色,连连点头。其他同学听后也很是赞同。我表扬了周睿哲并鼓励其他同学以后也要多动脑筋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后,我一直在想,如果当时我按照优差生的观念来否定他或者直接忽略他举起的手,那么我和其他同学不就失去了这么精彩的一个观点吗?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平等的空间,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是多么的重要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1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上完了,回忆刚刚结束的两个课时的授课情况,我感触颇深。
3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的文章,可以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用饱蘸了快乐甜蜜和惆怅忧伤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生活,文中有优美的写景,有详尽的叙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也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首先,作者对于百草园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那景色优美的大自然,那充满诱惑的传说故事,那雪地捕鸟的乐趣,都让我们读者为之赞叹和神往。所以,在离开百草园的时候作者流露出了淡淡的失望和惆怅,这更符合一个孩子的心理特征。其次,对于三味书屋生活的记叙,我们同样看到了作为一个孩子的好奇心,看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也看到了一个孩子在单调的学习和课
39、余时偷乐的兴奋。所有的这些描写,都让此文充满了美好和乐趣。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走近作者。但是,在学习第二课时内容时,还是有不少学生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提出了质疑,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回忆他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吗?没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我知道学生之所以会这么问,就是因为他们联系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还有一直以来,各种资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
40、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等说法,可以说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诚然,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觉者的敏锐,有思想家的责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国家的贫弱,对于民众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来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回忆以及回忆中的快乐和忧伤。因此,当他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因此,面对学生的问题,我给他们讲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再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
41、最后,学生们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踊跃发言,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此时,我感觉学生们真的走进了文章,走近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许这才是我们可敬的鲁迅先生写此文的初衷吧?总之,当我和学生一起再读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我非常感谢鲁迅先生能留给我们后人这么优美的文章,不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语文知识,而且让我们了解到了他作为一个伟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时让我们能再次回忆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15上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和各听课老师的评论、指导,让自己感受颇
42、深,对某些问题有了较深的思考。首先,语文课是语言课。记得刚开学的序言课上,我是这样对学生阐释“语文”的涵义的:语=言+吾,是我说,我想说,我要说。“文”在古语中同“纹”,意为雕饰,目的是增加美感。所以“语文”的涵义应该是:我要说,而且要把话说得漂亮。所以这堂课立足于体验,联系课文,激发学生曾有的体验,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所以学生有话可说,也想说,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在评课的时候,曹明老师问我,在冬季捕鸟这一环节上,为什么要安排五个学生发言。我想说的是:首先,这不是安排,这是满足学生想要表达的愿望,其次,我所要立足的不仅是分析课文,课文只是一种媒介,通过这种媒介,来激发学生某方面的能力。
43、现在学生想要表现自己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与作者相通的感受并且想与大家分享,我为什么不满足他们呢?自己一直在追求一种活泼、踊跃的课堂氛围,也明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因为老师才是激发活力的源头,教师自身必须有这种意识:让你的学生想要开口说话,并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在这方面,李阳英语给了自己一些启发,他之所以疯狂,就是表现在说,充满活力的说。在这种大声说的过程中,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以及自信,都能较大程度的被激活。联想到外教给学生上课,课堂里总能听到一浪高过一浪的朗读声,可以想到此时学生们兴奋的神情,语言课就该有这样的氛围。自己接下来要做的是不仅激发学生想说,而且得慢慢引导他们会说,怎样说得有条理
44、,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明确,怎样把语言说得再美一点,包括表达自己时的仪态、表情。自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相信不断地坚持,总会有收获。其次,语文课不能疏忽情感的培养。课后,曹明老师指出,在学习冬季捕鸟的内容上,老师疏忽了一点,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培养学生是非观,和敬畏生命意识的机会。老师如果是个有心人,只要捎带一句,提醒学生不要滥捕滥杀生灵,这是我们现在最起码的生态意识。事后再细读课文,觉得所言极是。当第二天引导学生重学这一内容时,学生从“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者撞着的”和“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这些内容里读到了“残忍”。这又让我忽然想起了龙应台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的,魏
45、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那些描写战士们与敌人血拼后的场面,其实是极血腥和暴力的。显然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理解会发生偏差,但是不管怎样,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责任在情感领域更积极的引导学生,这不是对老师的备课的要求,而是对老师自身情感,性情的要求。我这样认为。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论就课文的结构安排,篇幅比例,还是思想立意,“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二者的描写比重,都有着严格均衡的对照作用。而且,作者写百草园中的自然之美、自在之趣、自由之态,大多是为了衬托三味书屋中毫无生命力的封建启蒙教育,借以表明作者严肃的批判态度,因此,从作家的创作意图分析,全文的描写重心在于“三味书屋”。但是,由于当
46、代中学生和年轻的语文教师对旧式私塾教育方式与内容的陌生,也由于鲁迅对百草园景象与生活的依恋更容易引发中学生活泼的兴致,因此,通常采用的教学安排都有重前轻后的偏向,即重点阅读分析百草园一段的描写,对三味书屋的重头描写则一带而过,这种处理方法表面似乎突出了重点,但却有避重就轻的偏向。只要我们略微深入地想一下便不难发现,百草园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表现的是一种直观的感受,切近孩子的生活与心理,学生一读便能理解,教师反复讲解分析实在不很必要。作家对三味书屋内毫无生气的学习生活描写,则并非单纯的记实,而是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和批判态度的深刻表露。不突破这个教学难点,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就无法讲透。况且,鲁迅先生
47、行文中的批评态度表现得十分含蓄、深沉,其中也不乏幽默,最具“鲁迅风格”,如果不领会三味书屋一段的深刻描写,抓住全文的对比和照应关系,进而领悟鲁迅散文独特的批判精神和艺术风格,那么势必舍本逐末,降低了这篇精典散文在思想与知识两个方面的教育功能。要深入领会三味书屋一段描写中所蕴涵的丰富意味,教师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细致把握描写中隐伏、照应的多重细节联系。何为“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由此可知,私塾的主人寿镜吾先生将私塾命名为“三味书屋”,本意是要创立一种最佳的教育境界。但是,正如封建没落时期的其他精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