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高等教育的主体.ppt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68704337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高等教育的主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三讲高等教育的主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讲高等教育的主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高等教育的主体.ppt(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讲第三讲 高等教育的主体高等教育的主体 第一节第一节 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特征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特征 以投入的结构和特征为例第二节第二节 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第一节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特征 以投入的结构和特征为例一、高等教育投入的系统特征一、高等教育投入的系统特征首先,精神性投入是教育投入的核心(实质)。首先,精神性投入是教育投入的核心(实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习者理性和发展他们精神的活动。教育是精神生产劳动。它不仅仅使身体(肉体)得以训练,其本质主要在于附着在不同个体身上的思想和精神(包括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个体之间的传递与流通,而不是物质的简单交换与馈赠。人

2、力在教育活动中的各种投入最主要的是情感和精力的投入。所谓教育中的情感,是指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而教育精力则是指教育者或是学习者的心神状态或精神状态。教育中的心神状态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在教育过程中,精神性投入不但不会被消耗掉,而且会得到更大的传播效应。其次,政策性投入是人力与物质相互转化其次,政策性投入是人力与物质相互转化的中介。的中介。教育的政策性投入,包括直接的教育政策性投入和间接的教育政策性投入。直接的教育政策性投入,是指党和政府投入到教育领域的基本政策和具体规范。间接的教育政策性投入,是指党和各级政府所制定的与教育发展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政策、人才政

3、策、科技文化政策、以及劳动就业政策等等。再次,物质性投入是教育投入的条件与基础。再次,物质性投入是教育投入的条件与基础。教育的物力资源,狭义地说,是指输入教育过程的物质资料方面的直接实物条件。教育的财力资源,指的是用于兴办教育事业、组织教育过程时使用的财力。它包括从社会兴办教育事业到个人参与教育过程进行学习所支付的各类费用,表现于现金或实物折算的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总之,教育过程或学习过程完全是一个发挥主体性的过程。物质性投入只是从外在提供教育或学习的条件和基础,教育或学习效果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完全取决于主体性投入或精神性投入,也即精神性投入为教育或学生习得的核心。政策性投入是人力与物质

4、相互转化的中介,它在物质性投入转化为精神性投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教育质量或学习效率的中介或桥梁。二、高等教育系统的特征二、高等教育系统的特征1从性质来看,具有生产性和消费性二重特征;2从形式来看,呈现出多样性特征;3从地区来看,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4从时间来看,具有长期性和递增性;5从收益来看,具有长效性、间接性以及多效性;6从供需来看,存在供需的矛盾性。三、认识高等教育系统结构与特征的意义第一,明确教育投入的结构与特征,可以加深对教育投入内涵的认识,从而形成新的教育投入观。第二,深入剖析教育投入的结构及特性,认识主体性投入或精神性投入的核心地位,可以更好地调动教育者和学习者直

5、接投入在教育教学活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情感、精力,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本节小结本节小结本节从教育投入的结构来考察高等教育结构的系统性。教育投入不是简单的经费投入,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投入的结构从内至外涵括三个层面:一是精神性投入,教育投入的核心(实质);二是政策性投入,人力和物质相互转化的中介;三是物质性投入,教育投入的条件和基础。从基本特征来看,教育投入具有:性质上的生产性和消费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区域上的差异性,时间上的长期性和递增性,收益上的长效性、间接性、多效性以及供需上的矛盾性。分析和研究教育投入的结构及基本特征,可以加深对教育投入内涵的认识,形成新的教育投入观;可以更好地

6、调动教育者和学习者投入情感和精力,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第二节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主体高等教育的主体一、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主体是一个关系概念,它是与客体相对应的范畴。客体是人认识、实践和改造的对象,是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只有发生了主客体关系的地方,才有主体。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主体,在于他同自然、社会以及他自身发生了主客体关系。主体性的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是主体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能动性是主体在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中的反映;创造性是主体在与自我关系中的表现。人的主体性可分为整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完整的主体性涵盖四个方面:道德主体性、认知主体性

7、、审美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以其生理和心理品质发展的成熟程度,大致可分为特征相对有别的三个阶段: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低年级是“接受性学习”为主的阶段;中年级是“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的转变期;高年级是“发展性学习”为主的阶段。从低年级、中年级到高年级,大学生在这三个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区别性、阶段性和转折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到发展性学习的阶段性,以及与此相应的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这一阶段性特征,启示我们在认真把握普遍特征之时,还要适应性地针对不同个体选择和运用发展主体性的策略。如:教学方法的运用等。二、高等学校

8、教师的素质要求二、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与角色特征与角色特征 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的内容和要求,规定其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要求。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能力结构。文化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科学基础和教育智慧;心理素质包括情感品质、意志品质、个性品质;道德素质包括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团结协作;能力结构是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三个方面。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教师,其拥有多种社会身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比德尔(B.Dele),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教师的角色界定为以下三种类型:其一,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其二,教师角色即教师的

9、社会地位;其三,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在高等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非常丰富。教师角色所指的主要是教师的行为和对教师的期望。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特征主要有: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特征主要有: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楷模;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三、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三、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现状: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现状:以教师为主导和中心;师生关系比较淡漠;师生关系有些异化。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关系理论:关系理论:1.“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论”与与“学生中心论学生中心论”以赫尔巴特

10、(J.F.Herbart,1776-1841)为代表人物的“教师中心论”,重视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视环境变化与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为一种函数关系,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支配地位,从而强调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而无视其主体地位。它的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心理学基础为行为主义。而以卢梭(J.J.Rousseau,1712-1778)、杜威(J.Dewey,1859-1952)等人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论而提出的。它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并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

11、学习兴趣,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它的哲学基础是内因论,心理学基础倾向于人本主义。以上两种观点,从主客体的角度看,“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分别对应的是“教师唯一主体论”与“学生唯一主体论”。前者把教师视为教育过程的主体,学生则是客体;后者则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主体,学生为客体。此两种观点,在实践上越来越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理论分析上也各存偏颇。2.“主导主导-主体论主体论”与与“双主体论双主体论”“主导主体论”,即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流行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明确地承认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显然,与“教师中心论”及

12、“学生中心论”相比有重大进步。但是,“主导主体论”虽然强调学生不是客体,但是仍固守着“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一传统观点。教育者仍然居于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不同之处是,教育者不再把受教育者当做“物”,而是当做“人”看待。学生是被教师当做主体来看待的,他的主体地位是教师赋予的,是“虚拟”存在的,他的主体性是要教师来培养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教育过程的主客体关系中地位不清。故而,试图调和“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的“主导主体论”,并未真正超越前者。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以课程为背景的平等、民主的交往过程时,教师和学生就是交

13、互主体地参与教育过程,二者的关系是“主体主体”,也就是“双主体”的关系。于是就有了“双主体”之说的出现。3.教育主体的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一体两面”性质性质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主要背景的交流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观念共享和思维激活的过程。从实质意义上说,双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发出主体性活动,产生主体性作用,这种主体性活动和作用体现了“主体间性”或“互主体性模式”。如果说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那么,教与学就是这种活动的两端,呈现出“一体两面”的性质,具有两面间作用的主客性、直接性、交互性和情感性等特点。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只有一个,这就是不断产生需要与满足需

14、要的教师与学生的合二为一,是教师与学生在相互关联中的合作与协同。教育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两面的统一,观念交流、思维互动与人格养成是这种统一的实质。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行为者,二者共同构成主体亦可谓“协同主体”或“关联主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应该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只是发挥的量不同而已,根本没有质的区分,不可能如同鸡生蛋,蛋又孵出鸡一般可以划分出明确的界限。认识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主体的“一体两面”教师为“教的一面”和学生为“学的一面”,具有重要意义,确立“一体两面”的教育主体观更是新时期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创设高等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调

15、动教育主体“一体两面”的积极性,一方面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应是教育主体两面教师与学生,在自由、平等、宽容、激励等前提下的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在由这种师生关系所创设的民主、平等、宽容的心理氛围中,师生共同研究、探讨问题,教学相长,以提高教育质量、发展人的主体性为最终目标。因此,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有:因此,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有:(1)民主与平等: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者同作为教育过程的不同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是主体间在民主基础上的统一,在平等基础上的交融。(2)交流与理解:双向交流是理解的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教育主体

16、双方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从相互依赖转为自主,从兴趣浅甚至兴趣索然转为兴趣浓厚,从缺乏自我意识转为有自我意识和自律,从而朝着共同的教育愿望和目标前进。(3)自由与宽容:宽容是自由的必然结果,它是承认他人主体性存在的一种深层次的主体性的品质。在自由、宽容的师生交往中,教师通过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满腔热情地承担“教”的责任,以引起与学生在情感、意识和人格力量上的沟通与共鸣,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信任感,激发对学习文化知识的向往与追求。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均构成同一教育主体。大学生的主体性已有一定发展,高等教育过程,实质上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我提高、

17、自我完善的过程,而教师的作用只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促进和激励,并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提供一定的适宜环境。教师,不仅要以一个有容乃大的胸怀鼓励学生,启发、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还要积极创设一个心灵自由、信息饱满、精神富有,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渗透力、感染力的人文环境,使大学生时时处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发展氛围之中。本节小结本节围绕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分析了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和角色特征;阐述了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历史上有关师生关系的多种不同观点;提出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调动“一体两面”的积极性,并探讨了如何营造民主与平等、交流与理解、自由与宽容的良好师生关系。真诚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