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收录的刘禹锡较具代表性的诗词_刘禹锡最热.docx

上传人:0****3 文档编号:68643929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线收录的刘禹锡较具代表性的诗词_刘禹锡最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在线收录的刘禹锡较具代表性的诗词_刘禹锡最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线收录的刘禹锡较具代表性的诗词_刘禹锡最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线收录的刘禹锡较具代表性的诗词_刘禹锡最热.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在线收录的刘禹锡较具代表性的诗词_刘禹锡最热 尝茶(唐)刘禹锡 生柏芳丛鹰嘴芽, 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霄更有湘江月, 照出霏霏满碗花。 暮春季节的早晨,那时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在山寺后的绿茶丛中采摘形如鹰嘴的嫩芽,让人感受到的是幻术般的露的芳香和风雅发生。 说明:得到老郎寄与的茶叶,于夜间煎饮,因月色光明,照在茶碗里,茶汤的色泽更好看,诗中有湘江两字,说明此诗作于湖南。 茶在唐代,已是一种相当普及的饮料。不仅普及,而且进展起极有特色的茶文化,并出现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陆羽的茶经,以高度审美的眼光看待采茶到饮茶的系列活动,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整理与总结。 千年之前的茶艺,虽与当今人们饮茶

2、的习惯有诸多不同,却隐含后世茶道的本质道理。真正意义上的茶艺或茶道,正是从唐代进展起来的。 制茶的原料是茶树嫩芽,天生茶芽有苦涩气,制茶时须加以抑制,此外,将鲜嫩的叶片制成可冲泡煎煮的饮品,还需经过萎凋、揉捻、烘焙等程序,目的分别是:萎凋,令鲜叶失去原本挺硬状态,变得松软;揉捻,是压迫细胞组织,令茶汁流出,冲泡煎煮时能获得更多浸出物;烘焙的目的主要是蒸发水分,干燥之后会抑制茶叶中酶的活性,以防霉变发馊。现代茶叶的制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产生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黑茶等等品类。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鲜芽采下后要尽快杀青,亦即用高温抑制氧化酶的活性,以保持鲜叶的青绿色泽。现代通行的是炒青法:把鲜

3、茶放在180200的锅里炒310分钟,利用高温抑制酶的活性,防止发酵。绿茶对揉捻的要求程度也较严格,需要茶汁流出,但又不能流出太多,以免其中的单宁成分遇到空气发生氧化反应而变红。综合考量,绿茶叶细胞的破裂率在4555最宜。揉捻之后再进行烘干,绿茶便告制成。 红茶是发酵茶,萎凋过程以晾晒为主,揉捻的程度也更重于绿茶,更多茶汁流出凝聚在叶片表面,所含单宁成分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反应,变成棕红色,之后静置发酵,令氧化更加充分,也使茶叶的苦涩味得到抑制,更加芳香。发酵之后高温干燥即成红茶。 乌龙茶是经过半发酵的茶品,制作过程中兼有红、绿茶的工艺:先将茶叶晾晒萎凋,再进行摇青茶叶放在竹筛内前后左右摇动,使

4、叶片边缘相互摩擦,茶汁流出,单宁氧化,形成绿叶红边镶,之后经过炒青、揉捻、烘焙而成。 花茶要在茶坯基础上再加工,其原料多为绿茶,少数品种为乌龙茶,茶坯经过鲜花窨制,令茶叶充分汲取花的香气,成品便既有茶叶的芳香,又有鲜花的芳香。最常见的便是用茉莉花窨制的茉莉花茶。 黑茶,属于紧压茶,前期制作工序与绿茶相差无几,惟干燥程度不同,绿茶经干燥后含水量不足10,黑茶则高达34,这样便令茶叶中残留的酶依旧保持肯定的活性,可在干燥后连续进行自然发酵过程。近年来茶类大热门普洱茶,制作过程中就借鉴了这一技术,因此普洱茶制成之后不仅不是结束,反而是品质连续优化的开端。故有越陈越香之说,未发酵的普洱生茶经过若干年的

5、陈化,可完全发酵,成为熟茶。当然,从科学依据看,普洱茶永不过期之说明显是夸张之词,但普洱茶制成之后,品质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连续优化,却是不争的事实。 再把目光转回唐代,那时的茶类当然没有这么琳琅满目,制作工艺也大有不同,依陆羽茶经记载,茶叶的制造,要经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等工序,饮茶的方式,也独具特点。下面就结合诗人语录,一一浅析之。 采摘新芽,是制茶的第一步,茶树生于南中国,冬季处于不活跃状态,但并不凋零,春季抽出新枝新芽,便是茶人最中意的春茶。 唐人对新茶是非常看重的,春来嫩芽萌生,便抓紧时间采摘制茶。刘禹锡写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仿佛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张

6、籍也有云: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卢仝: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先春抽出黄金芽;韩:数绿醅桑落酒,一瓯香沫火前茶;白居易: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所谓火前指的是寒食节,寒食节紧连清明节,因此唐人的火前春与今日人们讲究喝明前春的习惯并无二致。事实上,自唐之后,宋、元、明、清等历代的茶道茶艺,都有这一特点,足以说明国人饮茶讲究新奇精细的习惯肇始于唐,流传千年而不衰。 茶叶采摘之后是加工,唐代流行的方法是蒸青:把新芽铺在蒸笼里蒸制,然后取出冷却,以此达到杀青目的,是为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 唐宋制茶,几乎只有蒸青一途,但后世

7、人渐渐发觉,这样对茶叶自然的芳香是很大的损害,炒青则可更好地保持香气,因此明代之后,蒸青渐为炒青所代替。 蒸青之后,把叶芽从笼内取出,经过锤捣拍压,把茶叶制成饼状,再烘烤焙干,就是可以煮饮保存的茶饼: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 讲究的茶饼要呈现光润的表面,由于这样的茶饼在制作时舂捣拍压比较到位,茶汁渗出多,而不是藏在叶茎组织内;应当呈黄褐色,由于这说明茶饼在当天就制作胜利,若拖拖拉拉,制作过程延宕,茶饼表面就会氧化成乌黑的颜色;茶叶蒸得足够软熟,拍压得又紧密,茶饼表面就会平整光滑,反之则松散、凹凸不平。 好交际的爱茶之人还常常以茶饼交换馈赠,共享佳茗友情,也成为常见的诗题

8、。如卢纶三献蓬莱始一尝,日调金鼎阅芳香。贮之玉合才半饼,寄与阿连题数行、卢仝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白居易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李群玉满火芳香碾尘,吴瓯湘水绿花新。愧君千里分味道,寄与春风酒渴人等等。 茶饼既成,饮法却不像现代人这样冲泡,而是先需要煎煮。 煮茶之前,先得把茶饼碾碎,茶饼多为圆形,故有云:山童碾破团团月,碾成的茶末越细越好,诗人咏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瑟瑟香尘瑟瑟泉,惊风骤雨起炉烟 茶碾的材质各有千秋,陆羽在茶经里

9、列举的均为木质:碾,以桔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 而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批精致的茶具,多为银质鎏金,非常精致,其中那件银茶碾,通高7、长27.7、宽5.6厘米,碾底錾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说明这件器物造于公元869年,文思院则是唐代专供皇室金银器的官方作坊。 茶末碾成,经茶罗筛细,贮存在茶盒里,煮饮时用茶则量用。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两件银匙,一件是长柄匙,全长35.7厘米,匙面小而圆,应是煎茶时搅拌所用;另一件长19.2厘米,匙面略大,匙柄略弯,就是量茶末的茶则。当然,在陆羽

10、看来,茶具远可以不这么豪华,茶经中列出的茶则,是则,以海贝、蜗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 茶末既已备好,下一步程序是煮水,煮水用的器具是茶釜,或称茶鼎,一般为铸铁制作,腹壁深而直,以免水沸出釜外,在皮日休与陆龟蒙的唱和诗中,也都提到茶鼎,只是诗语均非常写意,重在表达诗人禅心,皮诗作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立作菌蠢势,煎为潺声。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此时勺复茗,野语知逾清;陆诗则为新泉气味良,古铁外形丑。那堪风雪夜,更值烟霞友。曾过石下,又住清溪口。且共荐皋卢,何劳倾斗酒。 煮茶的水要沸腾,但又不行沸得过于厉害,陆羽讲道: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

11、为三沸,三沸之后,水老,不行食也。 唐人饮茶,讲究调味,一沸阶段要在水里放点食盐,这是后世茶道中所不常见的。 二沸时,将水舀出一勺,用竹搅动勺里的水,形成漩涡,再把茶则中的茶末倾入勺的中心,那么茶末就会顺势下沉,不一会儿,釜内的水到三沸,就把舀出的那勺水连同茶末倒回,这时水面上会浮起一层雪白浓密的泡沫,唐人称这一过程为育华,是饮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诗人赏不够的风景: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薤叶照人呈夏簟,松花满碗试新茶、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甘瓜剖绿出寒泉,碧瓯浮花酌春茗、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尘、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湘瓷泛轻花,

12、涤尽昏渴神、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 在线收录的刘禹锡较具代表性的诗词【篇二】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全文赏析 此词作于开成三年(838),以太子来宾分司东都(洛阳)时。题下原有自注:“和乐天(即白居易)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第一首词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不写人惜春,却从春恋人着笔。杨柳依依,丛兰洒泪,写来动听有致,耐人寻味。最终“独坐亦含颦”,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增加了全词的抒

13、情颜色。该词抒发了惜春、伤春之情。引其次首词写的是惜春伤春之情。开篇发出了“共惜艳阳年”的感慨;其后写见到春天已过、桃花飘落在流水上的情景,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心情;后两句写借酒消愁,不惜醉倒在酒杯前,却盼望能等到雨过天晴的时候。词中既有伤春之意,又表现了珍惜流年的情怀。这两首词构思新奇,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爽流畅、含思动听”的艺术特色。清代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评价说:“唐贤为词,往往丽而不流,与其诗不甚相远也。刘梦得忆江南春去也云云,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近代学者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提到:“作伤春词者,多从送春人着想。此独言春将去而恋人,柳飘离

14、袂,兰浥啼痕,写春之多情,别饶风趣,春如同此,人何以堪!”引在线收录的刘禹锡较具代表性的诗词【篇三】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全文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谈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孤独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亮,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颜色,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忱赞美秋天,

15、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赛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详细生动地勾画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呈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移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游览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概,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或许,诗人是以“鹤”自喻,或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丽的情境心中那激荡澎湃

16、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假如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亮,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呈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概雄浑,意境壮美,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

17、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珍贵的精神财宝。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与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剧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珍贵的是,诗人在患病严峻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愿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在线收录的刘禹锡较具代表性的诗词【篇四】 刘禹锡:堤上行二首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

18、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全文赏析 堤上行大约写于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到长庆四年。堤上行是刘禹锡依据梁简文帝的大堤曲创制的乐府新题。古今乐录曰:“清商西曲襄阳乐云: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梁简文帝由是有大堤曲,堤上行又因大堤曲而作也。”这组诗描绘了江边居民的生活图景和码头上商船来往不绝的富强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唐时期发达的商业经济和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 在线收录的刘禹锡较具代表性的诗词【篇五】 刘禹锡:秋江早发 轻阴迎晓日,霞霁秋江明。草树含远思,襟杯有馀清。 凝睇万象起,朗吟孤愤

19、平。渚鸿未矫翼,而我已遐征。 因思市朝人,方听晨鸡鸣。昏昏恋衾枕,安见元气英。 纳爽耳目变,玩奇筋骨轻。沧洲有奇趣,浩然吾将行。 在线收录的刘禹锡较具代表性的诗词【篇六】 刘禹锡:淮阴行五首 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好日起樯竿,乌飞惊五两。 今日转船头,金乌指西北。烟波与春草,千里同一色。 船头大铜镮,摩挲光阵阵。早早使风来,沙头一眼认。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隔浦望行船,头昂尾幰幰。无奈晚来时,清淮春浪软。 在线收录的刘禹锡较具代表性的诗词【篇七】 刘禹锡: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全文赏析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

20、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突然而至的特征。进一步推寻思索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 “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结合前两句诗,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

21、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假如“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一般作品了。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

22、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孤客最先闻”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孤客最先闻。”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假如联系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转变而为岁月消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

23、“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示意的。如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只有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别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缘由。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这些评语都赞扬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从全诗看来,却必需说“不行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像,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比之下,可悟诗法。 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

24、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写作背景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作于被贬期间。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有感而作。 在线收录的刘禹锡较具代表性的诗词【篇八】 刘禹锡: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全文赏析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闻名的古迹在何处,诗人徘徊寻找,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芜的景象。它仿佛告知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

25、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傍晚时分,征虏亭孤独地耸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喧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迹。尽管亭子与夕阳照旧,但人事却已全非。诗在开头两句奇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宏伟漂亮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诗人说: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

26、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旧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次于蔡洲。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最终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但曾几何时,东晋仍旧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今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变异,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亮,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

27、入谈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隐秘,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供应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此化出。足见谈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尽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并没有被后世记取。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示意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8、。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之音。诗含蓄地把鉴戒.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脱胎于此。 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刘禹锡这首诗就是这样,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示意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谈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这种手法,用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颇为高超的。 写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敬宗宝历三年(827年)。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首诗可能写于次年初春,也许与金陵五题写于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