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两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寓言两则》.docx(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寓言两则 古代寓言两则(精选17篇) 古代寓言两则 篇1 一、教学目标 本课用两教时完成,教学目标确定为: 1、 学问目标: 学会七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力量目标:能借助解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3、情感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冲突。对事物不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应当遵守客观事实。 二、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抓住文中的关键性的话语绽开思索争论,指导同学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 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教学预备:课件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放课
2、件导入,激发爱好 (由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同学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 二、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先学矛与盾: 老师范读,领读。使同学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阅历,同样也适合初学文言文的同学。文言文的朗读特殊要留意节奏和韵味,还要特殊留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因此,老师的范读是非常关键的。) 2、同学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阅读是同学个性化行为”。个性化朗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生活中活泼的语言。老师创操性的编加插图,鼓舞同学尝试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人物的个性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
3、理解,活跃了文言文课堂!) 三、读通语句,对比解释自悟句意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解释,揣摩句子意思。 2、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全班沟通质疑。老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同学留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敏捷些,说法不必强求全都,意思不错即可。 4、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 1、小组争论: 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
4、教训;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班级沟通争论结果。老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冲突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引导同学回忆、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事实说话,既检验了同学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叙述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老师没有纠缠于字意词性,支离破裂的让同学去理解句子的意思,自始自终都是让同学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有效品尝语言,培育语感。) 2、练习背诵课文。(“熟读成诵”,同学在反复诵读中达到
5、“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读写生字。 六、板书设计 矛与盾 盾之坚:莫能陷誉?弗能应 矛之利:无不陷事实求是前后全都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简述学习矛与盾的方法。 2、这节课我们学习其次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 1、结合解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争论。 2、检查自学状况。 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信任自己的脚而信任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
6、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解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沟通:老师应在同学争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准备买一双鞋”或“有一个准备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准备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觉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信任尺码,也不
7、信任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知我们什么道理?(详细状况下应实行详细的方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作业 预备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讲故事或用演故事的形式,明事理。) 六、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度置忘 郑人不得履 反归取度市罢 墨守成规 迷信教条 不遵守客观事实 古代寓言两则 篇2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么学习寓言的?(使同学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
8、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同学知道,学习文言文要把语句读通顺,借助解释理解句子意思,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学习本课,首先要读懂、读通,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终读熟并能背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 先学矛与盾。老师范读,领读。使同学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 2 同学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三、读懂课文,对比解释自悟句意文意 1 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解释,揣摩句子意思。 2 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 全班沟通质疑。老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
9、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同学留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敏捷些,说法不必强求全都,意思不错即可。 4 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 1 小组争论:(1)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 班级沟通争论结果。老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冲突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
10、角色演读(分叙述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 2 练习背诵课文。 3 读写生字。 其次课时 一、自读自悟,读通、读懂每句话 1 学习郑人买履。同学自读课文,边读句子边看解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2 全班沟通: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同学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同学领悟,只有理解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 重点指导难句:“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引导同学留意“之”字的意思。 二、讲寓言故事,理解寓意,联系生活想开去 1 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 小组、班级争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
11、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知人们的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信任实际的人,告知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意实际。 三、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 练习读熟;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 出示课后“思索练习”其次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说句意,留意比较熟悉“之”字的不同意思。 3 练习背诵,指导写生字。 古代寓言两则 篇3 古 代 寓 言 二 则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解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
12、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解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支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许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方、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减弱,上书
13、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三、疏通字词字义 1、字音、字形 l 履 su 遂 nny heart will go on的音乐,引起同学联想,创设课堂情境。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许多的艺术创作,从面产生了很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日让我们来观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请同学简洁介绍雨果,老
14、师作适当补充观赏,介绍 2以竞赛形式进行:五分钟内通读全文,合上书,回答投影片上问题: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状况下动身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缘由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状况? 4)在紧急状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 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朗读,批注。 3组织沟通思索,沟通 其次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老师组织同学活动备注 1导入:这个时候,船长出现了,他挽救了大家,自己牺牲了。从他身上,你看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做批注 2组织同学发言 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发表看法 3争论:假如哈尔威
15、船长既能救人又不舍己,岂不更好?他就没有方法救他自己吗?船长死得值不值得呢?思索,辩论沟通 4雨果的原著中,有这么一句“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读完全文,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争论,沟通 第三块:拓展探究 教学步骤老师组织同学活动备注 1观赏泰坦尼克号中船撞上冰山后的片断,然后争论: 在死亡面前,最能呈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你认为有哪些人称得上是英雄,为什么?思索,沟通 2组织同学发言发表看法 3老师归纳: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灾难面前,最能够显现出人性的本色,在生死存亡关头,
16、能够克服恐惊、镇静自若为别人考虑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思索 课后学习: 阅读赵忠祥的岁月随想中的一段文字,联系本文,请你谈谈对生命的熟悉。 在我与杨澜主持的节目中,有一次涉及一个关于船长职守的问题,假如一条船遇到险情,只有一条救生艇,船长能否先离船去寻求外援。大家七嘴八舌地争论,各执一端,相持不下。这时,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两个场景:一是80年前的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的惨案,我看过依据这个海难拍摄的故事片冰海沉船,我记得最让我动心的是设计师的戏。当这艘触到冰山的客轮正在下沉,女人、孩子首先被送上救生艇时,这艘船舶的设计师,却正在船舱中缄默独坐。这时一位船员冲进来,请他上甲板,预备逃命。这位设
17、计师安静地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我没有贻笑大方。”既没有悲壮的举动,又没有感人的言语。而身外的一切惊呼惨叫、手忙脚乱、英勇与怯懦、献身与自私、镇静与心慌、大度与猥琐、名贵与卑贱,在死亡面前一一照见了原形、本质和道德修养。这位设计同这艘前无古人的豪华游轮的设计师和全部船员乘客一样,作为首批乘客曾享受过那启航时的新奇、愉悦和旅程的舒适,假如安全抵达目的地,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了一个永久值得记忆的话题。不幸的是,这个“假如”被巨大的浮冰粉碎了。幸免遇难的人,不幸遇难的人,本人与他们的亲人,都有了更复杂、更深层的回忆,而这位设计师却决心与他的宏大作品同归于尽,由于这是他的成果,也是他的生命。他不为救生艇
18、的不足,而舍己为人,我想即使大家都上了救生艇,他也不愿独生。 第7课时 寓言二则 (一) 郑人买履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理解文章的寓意并对自己有所启示。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老师组织同学活动备注 1导入,组织同学默读默读课文 2让同学质疑、合作释疑沟通疑难、释疑 3组织同学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其次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老师组织同学活动备注 1让同学看解释翻译课文看解释疏通文意 2检查状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
19、容 3评价郑人:你觉得郑人蠢吗?蠢在何处?思索、争论 4组织沟通小组推举沟通,小组互评 5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有何感受?沟通 课后学习:1、熟读背诵课文。 第8课时 寓言二则 (二) 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老师组织同学活动备注 1导入:复习背诵默写旧课背诵,默写 2组织同学默读新课默读课文 3让同学质疑、合作释疑沟通疑难、释疑 4组织同学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其次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
20、步骤老师组织同学活动备注 1让同学看解释翻译课文看解释疏通文意 2检查状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 楚人在这样的状况下还能拿到剑吗?思索、争论 4组织沟通小组推举沟通,小组互评 5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沟通 课后学习: 1、熟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争论:这些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 第9课时 诵读观赏 教学目标:1、能在熟识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课前学习:收集诗歌的相关资料,熟识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老师组织同学活动备注 1小组学习自己选定的诗歌,分派组
21、员,担当不同的工作,有专职朗诵的,有负责讲解的,有负责做背景的。朗读,思索,预备 2检查状况:同学上台朗诵诗歌,并进行解释意境。其他同学可质疑。 朗诵,解释,质疑 3 评优秀组,最佳朗诵思索、争论 课后练习:熟读背诵诗歌。 第10、11、12课时 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注意同学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会观看,学会体验,学会表达,注意自己内心感受的流露,注意通过写作与他人沟通。作为写作训练的起始单元,让同学觉得作文是自己感情流露的重要方式非常重要。所以可以让同学先进行有目的地实践再进行写作,可以进行良好的熬炼,激发同学的写作爱好。 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学写通知 课堂学习: 教学
22、步骤老师组织同学活动备注 1组织同学自学自学“附录一”的“通知” 2写作指导完成练习三 3沟通,修改沟通,修改 课后学习:1、自学“有感而发” 2、可以参观某处地方,可以为家人做自己平常不做而他们常做的事。 第九课时: 学习目标:能学习写感悟类的文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体会幸福的含义,懂得感恩。 教学步骤老师组织同学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今日我们来做一个民意测验,请问:你们最近有没有苦痛?假如有,主要有哪些方面的苦痛?沟通组织同学沟通时留意引导 2过渡:不少同学谈了对苦痛的熟悉,那么,这些熟悉是否对呢?究竟应当如何来评判呢? 请同学们读幸福是朴实的这篇文章,要求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结构
23、特点。 文章附后阅读,批注,思索 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组织同学沟通思路及结构特点思索,争论,沟通 4总结此类文章的写法规律思索,争论 5老师归纳投影 写感悟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是:由叙而议。即观看身边事,通过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进而找到引发思索的点,进行言论,悟出道理。叙是基础,议是升华,叙议要联系紧密。由景生情。即观看周边景,通过叙写景物,生发一种情感;见是表象,思是深层;所见是切入,所思是终点;所见与所思应达到水乳交融。 请同学们依据刚才的归纳总结写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 6小组沟通,总结,全班沟通 7过渡:请大家用刚才总结的模式,写一段话,可以是感受、熟悉,也可以自己命题写,时间
24、为15分钟。同学写作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十课时: 教学步骤老师组织同学活动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沟通,互改 2同学推举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老师听取各组看法指导同学评分 课后学习: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父母或亲人听。 古代寓言两则 篇14 古代寓言两则 一、教学目标 本课用两教时完成,教学目标确定为: 1、 学问目标: 学会七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力量目标:能借助解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3、情感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冲突。对事物不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应当遵守客观事实。 二、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抓住文
25、中的关键性的话语绽开思索争论,指导同学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 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教学预备:课件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放课件导入,激发爱好 (由于爱好是的老师,是同学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 二、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先学矛与盾: 老师范读,领读。使同学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阅历,同样也适合初学文言文的同学。文言文的朗读特殊要留意节奏和韵味,还要特殊留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因此,老师的范读是非常关键的。) 2、同学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
26、读流畅。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阅读是同学个性化行为”。个性化朗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生活中活泼的语言。老师创操性的编加插图,鼓舞同学尝试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人物的个性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活跃了文言文课堂!) 三、读通语句,对比解释自悟句意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解释,揣摩句子意思。 2、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全班沟通质疑。老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同学留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敏捷些,说法不必强求全都
27、,意思不错即可。 4、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 1、小组争论: 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班级沟通争论结果。老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冲突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引导同学回忆、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事实说话,既检验了同学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叙述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
28、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老师没有纠缠于字意词性,支离破裂的让同学去理解句子的意思,自始自终都是让同学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有效品尝语言,培育语感。) 2、练习背诵课文。(“熟读成诵”,同学在反复诵读中达到“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读写生字。 六、板书设计 矛与盾 盾之坚:莫能陷誉?弗能应 矛之利:无不陷事实求是前后全都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简述学习矛与盾的方法。 2、这节课我们学习其次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 1、结合解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29、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争论。 2、检查自学状况。 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信任自己的脚而信任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解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沟通:老师应在同学争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准备买一双鞋”或“有一个准备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准备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
30、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觉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信任尺码,也不信任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知我们什么道理?(详细状况下应实行详细的方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作业 预备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讲故事或用演故事的形式,明事理。) 六、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度置忘 郑人不得履 反归取度市罢 墨守成规
31、 迷信教条 不遵守客观事实 古代寓言两则 篇15 五、古代寓言两则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字词,能借助解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对比解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使同学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同学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解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32、,最终达到熟读成诵。)今日,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讨论读懂,读通每句话。 1、同学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解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讨论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沟通: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同学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同学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争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知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33、?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信任实际的人,告知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意实际。 四、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索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留意比较熟悉“之”的不同意思。 五、作业: 课后练习:一、 其次课时刻舟求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需依据状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理解课文,明
34、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学方法: 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步骤: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5分钟) 老师评点:竞赛进行得特别激烈,看来同学们学过的成语许多而且记得很牢,今后连续努力。 2.揭题: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3.同学齐读课文。 4.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 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做的什么事? (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江中有一“小舟”,舟上立一佩剑之人。他.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1.剑掉到哪里? “自舟中坠于水” 2.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焦急啊,那个人
35、会怎样做呢?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找得到剑吗? 不能。 4、为什么?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师:是啊,他这样捞永久也捞不着宝剑。可他是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谁情愿关心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续说故事。) 3.拓展: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四、作业: 1、练习:二、三 2、训练册 五、教后反思: 古代寓言两则 篇16 佚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解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
36、文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好玩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知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解释理解词句,然后思索,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也许说出即可。) 三、精
37、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争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沟通。(同学说,师生评议) 老师应讲解以下有关学问,关心理解: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同学练说) 4.沟通。(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
38、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特别结实,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特别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知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全都,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全都,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其次则寓言。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39、: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知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节课我们学习其次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解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争论。 2.检查自学状况。 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信任自己的脚而信任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解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沟通:老师应在同学争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
40、是:“有一个郑国人准备买一双鞋”或“有一个准备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准备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觉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信任尺码,也不信任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知我们什么道理?(详细状况下应实行详细的方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同学依据解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老师讲解有关古汉语学问,关心理解句意。同学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探究活动 召开一次古代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