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共13页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共13页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先从文体出发。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别之序,等同于临别赠言,这一文体,在劝勉激励的同时,也常常表达作者的一些感慨或见解。该文主要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作者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古代论学励志散文的名篇佳作。再说本文特点。送东阳马生序不仅于言语细节之处暗含秘妙,极为考究,更多次使用对比的写法,将宋濂之“嗜学”诠释得淋漓尽致。此外,本文涉及丰富的文化知识,可作为文言文教学文化层面的补充。学情分析:就生活经验而言,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但是痴迷于读书
2、的不多。作者讲述自己的“嗜学”经历,把学习当作人生的追求和向往,这一境界对学生而言无异于一次心灵的触动,无形中拉近了文本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思考、有反思,感悟人生。就文史知识结构而言,文中一些词语的文化内涵较丰富,如“加冠”、“执经”“先达”、“司业”、“博士”、“太学”等 ,学生缺乏一定的了解,教师可加强引导。此外,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不够,教师应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深化文本解读。从语文经验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且课文整体生难字词不多,课文注释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自行疏通全文大意。故学生可以将文意疏通放在课前自行完成,对
3、于文中的一些长句,教师可适时指导。且九年级学生具备涵咏语言的能力,课上反复诵读,以字品文,可体会文章情感。不过,学生第一次接触赠序这类文体,故对于其特点应缺乏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此外,九年级学生对宋濂其人缺乏了解,这些会对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把握和主旨的理解方面有一定干扰。教师在教学时,应拓展相关资料,亦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行搜集相关资料。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赠序的文体特点,理解“劝学”用意;3.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4.理解宋濂之“嗜学”,感受其求学精神。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2.了解赠序的文体特点,理解“劝学”用意3.学
4、习本文对比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反复对文章语言进行品味,层层深入地理解宋濂之“嗜”,学习作者勤学、乐学、专学的精神。教学创意: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2.反复诵读,比较品析。3.言文合一,一体四面。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一)了解“赠序”这一文体(二)搜集作者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三)熟读课文二、激趣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有人爱好唱歌、跳舞、下棋、旅行等等,心中有爱好,也便有了信念和坚守。有这样一个人,他叫宋濂,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他爱好读书。穿过时光隧道,我们不妨与宋濂对话,感受其求学之路,探求古仁人之心!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 送东阳马生序。(设计意图及教学
5、建议:从学生的爱好入手,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心中有爱好,也便有了信念和坚守”为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做铺垫,因为宋濂“嗜学”,他才会把学习当作一生的追求和向往。”教师在导入前可与学生对话,激发学生兴趣,引起阅读期待。)三、预习检测(一)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宋濂。教师予以补充。(二)学生介绍“赠序”这一文体。教师补充“书序”,“书序”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太史公自序等。(三)字音检测检测后,教师补充,全班齐读字词两遍。嗜(sh)砚(yn)逾(y)硕(shu)俟(s)衾(qn)烨(y) 缊(yn) 媵(yng) 葛(g)叱咄(ch du)皲(jn)裂容臭(xi) 冻馁(ni)负箧(
6、qi )曳(y)屣(x) 裘(qi)撰(zhun) 贽(zh)(四)去句读朗读1.去掉全文标点,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跟读并纠错。2.全班齐读课文。(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针对课前预习而设,旨在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对课文内容做整体上的梳理。教师在纠正字音时,可以分析错误的原因,深究字词背后的语言依据,扩充语文知识。)四、诵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分小组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课堂上展示读,老师指导。(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堂上书声朗朗,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能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的基本语感,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诵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尤其
7、是文中的长句较多,教师可指导如何停顿,不同的句式要读出不同的语气。)五、学生质疑(一)合作翻译,互助释疑小组合作逐段将文言译为现代汉语,互助释疑。(二)班级交流,质疑问难学生以组为单位提出仍无法理解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或教师指导解决。(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渗透了本课教学的核心理念“以学定教”,即教学的起点是基于“学生需要的”而非“教师能教的”。设计以上两个任务,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梳理出重点文言字词。在指导过程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勾连所学知识,提高其知识迁移能力。)六、教师小结(一)字词梳理1.通假字与古今异义(释义)2.其他新学的常用词语(释义)
8、3.同义复词(“假借”、“叩问”、“欣悦”、“慕艳”)(明确结构特点,归纳该类词的解词方法)(二)词语归类体味“加冠”“圣贤”“执经”“先达”“门人”“太学”“博士”等词的文化内涵(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是本课的收束环节,旨在让学生明晰本课所学,并积累文言词语,而词语归类则希望学生深入解读本课的文化内涵,落实单元目标的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勾连所学知识,积累文化常识。) 七、板书设计富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加冠、圣贤、执经、先达、门人、太学、博士 第二课时一、切入古人谈读书,曾有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观书好(h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宋濂开
9、篇便谈自己爱好读书。用原文回答便是?明确:余幼时即嗜学。师:“嗜”为何意?明确:爱好。师:仅仅停留在爱好层面吗?我们来看文中的三句话(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教师作为读者中的一员,也有自身对文本的解读,即“教者文本”。合理的教者文本,应不悖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能引领学生看得更为全面深入。本文以叙事起笔,讲述作者自己“嗜学”的故事。“嗜”暗含着学习成癖,欲罢不能之意。“嗜”是本文的文眼,正因为作者“嗜学”,才能勤对求学之艰,乐尝求学之苦,专于求学之志。该环节以“嗜”切入,学生刚开始对于“嗜”的理解可能仅停留爱好层面,教师勾连文章的三句话,层层深入,为之后理解宋濂“嗜学”的精神做铺垫。教师在切入“嗜”
10、时,要引导学生朗读,读出“嗜”中蕴含的情感,不可要求过高,这一环节读出爱好即可,与之后环节的朗读形成照应。)二、勤对求学之艰(一)摘录宋濂求学之艰的句子过渡:太学生和同舍生的学习条件如何?是否也如宋濂这般艰辛?请原文摘录太学生和同舍生求学条件的句子。(二)摘录太学生和同舍生求学条件的句子过渡:宋濂求学可谓艰辛,同舍生和太学生的求学条件可谓(优渥)!宋濂求学之艰辛与同舍生、太学生求学之优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此艰苦的学习条件,宋濂放弃了吗?(没有)他是如何解决的呢?(三)摘录宋濂解决求学之艰的句子过渡:求学路上,宋濂坎坷重重,可他披荆斩棘,学有所成,最后也成为了明代文臣之首。换做我们,可能多
11、半中途而废了吧。品味宋濂求学之路,总有一个细节令人感动。(四)咬文嚼字说细节。明确:本文的细节描写很多,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严冬时节抄书的艰苦。“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本义为小步抢收成熟的庄稼,后引申为小步快走。文中,宋濂为了得到名师指点,要疾走一百多里的路程,老师又很有名望,前去请教不可失礼。“趋”字是对路途遥远与求学急切的恰切反映,也道出了求学之艰。又如“俯身倾耳”,仅用四个字,就写出了作者虚心求教的情态。过渡:同学们刚才把宋濂求学的细节描摹地细致入微。相信现在大家脑海中宋濂的形象更清晰了。(五)宋濂对待学习的精神品质。明确: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
12、教,学业有成;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小结:宋濂的“嗜学”体现于“勤学”。(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文的重点即让学生从宋濂的求学经历中感受其勤学、乐学、专学的精神,从而达到劝学的目的。该环节的设计可让学生充分感悟宋濂“勤对求学之艰”。此外,“对比”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该环节分别并为学生理解宋濂求学之“勤”且“艰”做铺垫。该环节一定要小步轻迈,做扎实。学生摘录出宋濂求学条件及太学生、同舍生求学条件的句子后,可引导学生发现求学条件之差异,水到渠成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艺术手法,即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了解其表达效果。学生在说宋濂求学细节时,可能比较零散,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以字析文,如“侍”、“趋”、“走”、“行
13、”等,并创设情境。品味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情感,如学生朗读效果不佳,老师可范读。)三、乐尝求学之苦过渡:宋濂的“嗜学”只体现于“勤学”吗?勾画文中体现“余”乐在其中的语句明确: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小结:嗜学的宋濂乐尝求学之苦,宋濂的“嗜学”体现于“乐学”。(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即让学生从宋濂的求学经历中感受其乐学的精神,宋濂的“嗜学”不仅指“勤学”,还有“乐学”之意。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以字析文,如“卒”、“得”、“遍观群书”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情感,如学生朗读效果不佳,老师可范读。)四、专于求学之志过渡:宋濂的“嗜学”除体
14、现于“勤学”、“乐学”,还体现于何处?师:请大家抓关键词(一)解读“专”1.学生初步解读。2.教师补充一则材料。“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学生再次解读。小结:“专”即“用心一也”,从一而终,不改志趣,一心向学。宋濂的一生都专注于读书,读书也是他一生的志向。宋濂的“嗜学”还体现于“专学”。这就是宋濂的“嗜学”,勤学、乐学、专学。也是因为“嗜学”让宋濂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最后学有所成。(二)解读“嗜”1.学生用拆字法解读“嗜”。过渡:现在请大家尝试着用拆字法解读一下“嗜”?生:“口意味若很对我的口味,即我的兴趣爱好之所在
15、:日代表我每天都要去行动有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执着:老是矢志不渝的信念不会中途变节,更不会随意改弦更张。”2.教师补充说文解字中的解读。许慎说文解字:嗜,嗜欲,喜之也。终生喜好的口味。小结:宋濂的“嗜学”不仅停留于喜欢层面,还有对学习执着的追求,持久的向往,嗜学如命之情。正因为嗜学如命,他才能勤学、乐学、专学。3.全班齐读“余幼时即嗜学”。(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即让学生感悟到宋濂的“专学”,即一生都专注于读书。且通过“勤学”、“乐学”、“专学”的解读,让学生重新感悟宋濂“嗜学”的精神,嗜”字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喜欢,更是持久的向往,有嗜学如命之情。解读完“嗜”后,学生再读“余幼时即嗜学”,回扣
16、开头的朗读,深化对“嗜”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痴迷和持久的向往之情,如朗读效果不佳,教师可范读。)五、感悟赠言之心(一)探讨作者劝学的主旨1.刚才我们已然感受到了宋濂的“嗜”。他道尽自己的经历,有何用意?明确: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彼时“我”在京师做官,在太学读书的马君则以同乡晚辈人的身份来拜见我,面对眼前这位“辞甚畅达”、“言和而色夷”的青年,我思绪翩翩,感觉有许多话要说,于是写下这篇记述“为学之难”的文字告诉他,希望他能专心攻读,使“业精”而“德成”。2.为什么写给马生?马生与宋濂有何共同点吗?明确:马生是一位善学的青年。前面学的把相对的放一起比较叫反比,那把相近的呢?我们可以称之为“正比
17、”。宋濂认为马生与自己是同道中人,很是欣赏,故想指点一二。过渡:但仅仅写给马生吗?不是,还写给当时的读书人。仅仅写给当时的读书人吗?还写给我们,以及未来的读书人。(二)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感悟启发学生各抒己见(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明确赠序的文体特点,明悟作者的“劝学”主旨。另一方面,借此引导学生谈启发,观照现实生活。此外,该环节还穿插了“正比”的设计,可让学生了解宋濂对马生的欣赏。教师在引导学生谈启发时切忌假大空,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总结:同学们,千年前宋濂为马生写序,道尽“嗜学”经历!今天,吾心激动,千言化作一句:一路求学,道阻且长;以“嗜”为伴,一路阳光!六、板书设
18、计教学反思:本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先充分领会了单元教学目标中“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与“了解古代诗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方式,体会这些方式在表现作品思想、观点、情感等方面的作用”、“积累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用法,持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课文中用到的文化常识,培养学生对古代作品深度解读的能力”等要求,结合助学系统所提“对比”与“文章的细节描写等”等,确立了“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赠序的文体特点,理解“劝学”用意”;“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理解宋濂之嗜,感受其求学精神”。可以说,既尊重了编者的意图,也突显了文本的价值。在教学环节的设计
19、上,第一课时是注重预习,以落实单元目标;其次是坚持诵读,加强断句、翻译练习,注重积累和落实。一方面这是文言文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本单元教读课文需要指导的阅读方法。第二课时以“嗜”切入,抓文中的关键句,深入解读文本。分别是勤对求学之艰、乐尝求学之苦、专于求学之志,水到渠成深入理解“嗜”字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喜欢,更是持久的向往,有嗜学如命之情。最后,把握赠序的文体,感悟赠言之心,观照现实生活,立足于现代借鉴。总体而言,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基本都围绕目标的达成。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课基本上实现了编者、作者、教者、学者四维文本的互动,充分利用了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得到了“语言的训练”、“情感的体验”、“文化熏陶”和“精神的启迪”,达到了文言文教学的一体四面。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二二年四月五日2022年4月5日星期二1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