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总结(3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虚词总结(30页).doc(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文言虚词总结-第 30 页初中文言虚词总结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
2、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有人对出现在中学课本上的文言虚词作过统计,共240个左右,重复出现10次以上的83个,其中最常用而又必须掌握的有40个,这40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矣、自、乃、然、已、故、乎、亦、如、是、若、将、相、焉、且、请、遂、因、虽、或、夫、及、固、莫、诸、哉、即、耳、既。这40个常用虚词中,又有25个在中学教材中使用频率最高,又有一定难度,应该逐个研究掌握。这25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自、然、是、焉、且、请、遂、因、或、夫、莫、诸、即。为便于同学们复
3、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一)之 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
4、,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1)代词,这,这个:其人视端容寂 (核舟记)(2)代词,那个:其船背稍夷 (核舟记)(3)代词,他(她、它)(的): 其夫呓语 (口技) / 并自为其名 (4)代词,其中,其中的: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5)助词,表反问,难道:其真无马邪 (马说)(6)助词,表推测,恐怕: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7)助词,加重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 (8)大概:其恕乎 (9)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三)以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
5、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 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四)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
6、: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
7、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而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
8、,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学而不思则罔(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入则无法家拂士/然则北通巫峡(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
9、(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2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
10、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九)焉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十)因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11、”。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十一)且1. 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2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十二)乃 1副
12、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 (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 蒙乃使就学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3语气
13、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十五)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
14、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 (童趣)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
15、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1. 指示代词,译为“那”。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 f,句首发语词。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丈夫。例:夫齁声起。(口技) 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十八)遂1. 副词,可译为“就”、“于是”。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转折,可译
16、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 (1)的样子:泯然众人矣(伤仲永)/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2)但是:然数年恒不一见 /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正确:吴广以为然 (4)这样,那样:谓为信然 /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二十一)故1. 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十二)苟1.连词,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17、/ 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 副词,可译为“苟且”。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 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例: 苟无饥渴。(君子于役)(二十三)会1. 副词 (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2. 动词(1)回合,聚会。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四)或1. 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2. 副词(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 。(三峡)
18、(2) 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二十五)诸(1)各个、众:其西南诸峰 (2)之、于(兼词):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二十六)及1、到、至:及目中则如盘盂 2、比得上:徐公何能及君也 (二十七)若(1)像:烨然若神人 (2)第二人称代词,你:若为佣耕 (3)至,至于:若夫淫雨霏霏 (4)假如:若士必怒 (5)比得上: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这,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二十八)为(1)做: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作为,当作:以虫草为林 (3)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4)是: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5)给,替:为人谋而不忠乎 (6)变成,成为:卒之为众人 (7)被:舌一吐而二
19、虫尽为所吞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句末语气词:夫子何命焉为 (9)心理活动:或异二者之为(二十九)与(1)给:借旁近与之 呼尔而与之 (2)通“欤”,表疑问:轻寡人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和:与余舟一芥 尝与人佣耕 念无与为乐者 天与云与山与水 (4)参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通“举”,推举:选贤与能 2.亡失去-大道以多岐亡羊(中山狼传)通 无-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丷丷)死亡-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丷丷)逃-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3.绝极点-以为妙绝(口技)停止-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非常-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5.诚诚心-帝
20、感其诚,命夸娥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确实-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6.易容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记)交换-使人遣赵王书,愿以十五城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变-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7.顾看-君臣相顾,泣下沾襟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反而-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8.举举起-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中山狼传)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全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推荐-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9.去离开-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距离-去村四里有森林(冯婉贞)10.当抵挡-非刘豫
21、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距离13.兵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伦)军队-可汗大点兵(木兰诗)战争-兵旱相乘(乘:交加),天下大屈(论积贮疏)14.度揣度-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越过-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20.道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说-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道路-会天下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居停留-不可久居(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在某种地位-佛印居右(核舟记)居住-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捕蛇者说)坐-令女居其上(西门豹治邺)11.益增加-有所广益出师表更加-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爱莲说渐渐-益习其怕,又近出前后(习:熟悉
22、,习惯)好处-满招损,谦得益19.意心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神情-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二双音节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到处 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会商议 指管理财务的人员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虽然这样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德行高尚的人 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可以把 表示许可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到达 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失败 凶狠而放肆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从此 连词,表承接关系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用来 表因果关系
23、的连词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商店等开始营业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和遗憾 深切地憎恨12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13臣不胜受恩感激 感动激奋 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三词类活用1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2狐鸣呼曰 (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怪)4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6陈胜王 (
24、王,名词动词,称王)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8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9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10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1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12保其岩阻 (岩阻,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13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北、东、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东、向西)14身率益州之众 (身,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装,用壶盛)16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17
25、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1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臧、否,形容词作动词,奖励善良、惩罚邪恶)1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事情)2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2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作名词,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2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广益,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加)23亲贤臣,远小人 (亲,名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动词作名词,效力的机会,任务)25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26临表涕零 (涕,名词作动词,流泪)四
26、一词多义1兵(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军队)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2长(1)身长八尺(身高)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长时间)(3)以君为长者(辈分大的) (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领导者)3称(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称作、叫作) (2)先帝称之曰能(称赞)4出(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发)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产生)5次(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停留)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编排)6存(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 (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抚慰、慰问)7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伐无
27、道,诛暴秦(道德)(3)以咨诹善道(道理、方法)8发(1)可怜白发生(头发)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出)(3)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9分(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分开、分裂)好(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喜欢) (2)外结好孙权(友好)11计(1)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计算)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计划)(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12将(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 (2)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 13尽(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通达、到) (2)进尽忠言(全部用出)14举(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
28、即举大名耳(成就)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15立(1)陈胜自立为将军(封) (2)复立楚国之社稷(成立、建立)(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子)16临(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面对)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17论(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讨论)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定)18明(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 (2)以伤先帝之明(英明)19命(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命令) (2)苟全性命于乱世(生命)(3)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20谋(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计谋、手段) (2)陈胜、吴广乃谋
29、曰(商量)21起(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起兵) (2)挺剑而起(跳起、站起)22塞(1)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堵塞)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边塞)23善(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 (2)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友好)24上(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上等的)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皇帝)25胜(1)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胜利) (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26食(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食物) (2)卒买鱼烹食(吃)27使(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让,使得) (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28书(1)乃丹
30、书帛曰“陈胜王”(书写) (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字)29数(1)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几) (2)广故数言欲亡(屡次)(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动词,数数)30王(1)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国王)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称王)31亡(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2)且秦灭韩亡魏(灭亡)(3)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32为(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变成) (2)陈胜自立为将军(做、当)(3)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是) (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建造)33谓(1)秦王谓唐雎曰(说、告诉)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
31、出(认为)34效(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力的机会)(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奏效)35信(1)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确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4)信义著于四海(信用、诚信)36兴(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盛) (2)若无兴德之言(发扬光大)(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复兴)37行(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38许(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赞成) (2)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39言(1)愿诸君勿复言(说) (2)若无兴德之言(言论)40遗(1)深追先帝遗诏(
32、遗留)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送给)41应(1)佣者笑而应曰(回答) (2)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响应)42遇(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遇到) (2)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43远(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与“近”相对) (2)亲贤臣,远小人(疏远)44忠(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效忠) (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忠心)背记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如:“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