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讲义(40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68579804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学讲义(4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审计学讲义(4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审计学讲义(4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学讲义(40页).doc(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1 页审计学讲义审计学讲义-第 2 页审计学审计学第一章第一章 总论总论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一、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一)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基础我国著名的会计审计学家杨时展教授认为:“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1.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不断演进的,也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2.资源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以及管理者内部分权制,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早期形成的基本根据,也是审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3.资源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无法直接监督,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二)审计的产生奠定了审计关系人理论第一关系人依提委报约供托告审资审

2、结查料查果委托经管财产第二关系人承担受托经济责任第三关系人按照审计关系人理论,审计行为的发生必须有审计人、被审计人和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三方面关系人,他们顺次为第一关系人、第二关系人和第三关系人。其中,审计人是第一关系人,作为被审计人的第二关系人是财产的受托经管者;第三关系人即为财产的所有者。三者关系如上图所示。(三)加强经济管理和控制是审计发展的动力(四)现代科学管理为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方法和手段(五)审计的动因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动因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主要的学说包括:受托经济责任论(认为审计是在两权分离所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代理人学说(审计的出现是委托人

3、和代理人利益最大化的共同选择)、信息经济学说(审计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使市场更有效率)、保险论(审计就是一种降低风险的活动,甚至认为审计是分担风险的一种服务)、冲突论(会计报表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外部独立专家发表意见)、多因决定论(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了审计的出现)。二、我国审计的产生和发展1西周时期初步形成阶段。2 秦汉时期最终确立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二是“上计”制度日趋完善。三是审计地位提高,职权扩大。3隋唐至宋日臻健全阶段。隋唐的比部审计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较高的权威性,开司法审计之先河。宋代专门设置“审计司”,是为我国“审计”的正式命名

4、,从此,“审计”一词便成为财政监督的专用名词,对后世中外审计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4元明清停滞不前阶段。元代取消比部,户部兼管会计报告的审核,独立的审计机构审计人被审计人(受托经管者)审计委托人(财产所有者)-第 3 页即告消亡。明清设置都察院,但其行使审计职能,却具有一揽子性质。5 中华民国不断演进阶段。1912 年在国务院下设审计处,1914 年北洋政府改为审计院,同年颁布了审计法。国民党政府根据孙中山先生五权分立的理论,在监察院下设审计部,各省(市)设审计处,分别对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财政和财务收支实行审计监督。国民党政府也于 1928 年颁布过审计法和实施细则,次年还颁

5、布了审计组织法,审计人员有审计、协审、稽察等职称。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民间审计应运而生。1918 年 9 月,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了会计师章程,标志着我国民间审计的诞生。自 20 年代以后,在一些大城市中相继成立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如:谢霖创办的正则会计师事务所(1921 年,北京),潘序伦创办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1927 年,上海),奚玉书创办的公信会计师事务所(1927 年,北京)和徐永柞创办的徐永柞会计师事务所(1927 年,上海)。1925 年 3 月,我国最早的民间审计职业组织上海会计师公会成立。6新中国不断振兴阶段。1978 年以前,我国没有设置独立的国家审计

6、机关。1982 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我国建立审计制度,1983 年 9 月成立了我国国家审计的最高机关审计署,在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设置各级审计机关。1985 年 8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998 年 11 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1995 年 1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实施,在法律上确立了政府审计的地位;2000 年 1 月,审计署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2000 年 8 月,审计署发布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等五项具体准则;2003 年 12 月,审计署发布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等五项具体准则;2004 年 2 月,审计署发

7、布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准则;2006 年 2 月 28 日八届人大九次会议通过了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并予以发布实施,为政府审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审计监督体系。审计的概念、对象、职能和作用审计的概念、对象、职能和作用一、审计的概念关于审计定义的不同观点:中国审计学会 1989 年定义:“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中国审计学会 1995 年

8、定义:“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美国会计学会(简称 AAA)在 1972 年给审计下了一个广义的定义:“审计是一个客观地获取并评价与各种经济活动及事项的申明有关的系统过程,以便查明这些申明与既定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并将其结果传达给各有关利害关系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审计准则公告第一号中,给审计下了一个较为狭义的定义:“独立人员对财务报表加以检查,搜集必要证据。其目的是对这些报表是否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化情况表示意见。”二、审计的对象审计对象是指审计监督的客体,即审计监督的内容和范围的概括。(一)被

9、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二)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管理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审计的对象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作为提供这些经济-第 4 页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因此,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是审计对象的现象,其所反映的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才是审计对象的本质。三、审计的职能审计职能是指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的职能。(一)经济监督经济监督是指监察和督促被审计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或其某一特定方面确在规定的范围以内,在正常的轨道上进行。要使审计发挥监

10、督职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监督必须由权力机关实施;二是要有严格的客观标准和明确的是非界限。(二)经济评价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要发挥经济评价职能,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构成;二是力求评价方法先进可行。(三)经济鉴证经济鉴证是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有关经济资料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公允性、合法性的审核检查,确定其可信赖程度,并做出书面证明,以

11、取得审计委托人或其他有关方面的信任。经济鉴证职能的发挥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审计组织的权威性;二是审计组织要有良好的信誉。权威和信誉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四、审计的作用审计的作用是指履行审计职能、实现审计目标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一)制约性作用1.揭示差错和弊端。2.维护财经法纪。(二)促进性作用1.改善经营管理。2.提高经济效益。(三)证明性作用审计的证明作用是指在完成经济鉴证职能所赋予的任务后发挥出来的。审计通过审核检查,对于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相有所了解,然后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将审查结果反映出来。审计报告能起到证明被审计单位某些经济情况、经济行为、经济事实真相的作用。1证明审计工作

12、质量。2证明审计责任履行情况。审计的种类审计的种类一、审计的基本分类(一)按审计主体分类1.国家审计。2.民间审计。3.内部审计。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均是外部审计,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我国来看,两者在许多方面存在区别:1、两者的审计目标不同。-第 5 页2、两者的审计依据不同。3、两者的经费或收入来源不同。4、两者的取证权限不同。5、两者对发现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民间审计与内部审计同属于我国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区别:1、两者的审计目标不同。2、两者的独立性不同。3、两者接受审计的自愿度不同。4、两者遵循的审计标准不同。5、两者审计的时间不同。(二)按审计内容和目的

13、分类1.财政财务审计。财政财务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检查会计处理上的技术差错,这是形式上的审计;二是验证被审计单位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这是实质性审计。2.财经法纪审计。3.经济效益审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被审计单位预算、计划和预测、决策方案的效益性进行审查和分析;二是对被审计单位预算或计划执行情况的效益性进行审查和分析。二、审计的其他分类(一)按审计范围分类1审计按其业务范围分类,可以分为全部审计和局部审计。2按审计项目的范围分类,可以分为综合审计和专项审计。(二)按审计实施时间分类审计按照实施时间可以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另外,审计按照实施时间还可以分为定期审计和

14、不定期审计。(三)按审计执行地点分类审计按其执行地点分类,可以分为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四)按审计动机分类审计按其动机分类,可以分为强制审计和任意审计。(五)按审计是否通知被审计单位分类审计按照它在实施前是否预先告知被审计单位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预告审计和突击审计。(六)按审计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分类审计按照它所使用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账表导向审计、系统导向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第二章第二章 审计组织及审计人员审计组织及审计人员国家审计组织及审计人员国家审计组织及审计人员审计组织泛指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权力或职能开展审计工作的部门或机构。根据审计组织的地位和对象不同,审计组织可分为国家审计

15、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三种。在我国审计建立初期,审计组织体系表现为“一主两翼”或“一主两辅”。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审计组织体系逐步演变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各自独立、相互配合、“三位一体”的格局。一、设置审计机构的原则(一)审计机构的设置必须保证其拥有较强的独立性。(二)审计机构的设置必须保证其拥有较高的权威性。-第 6 页二、国家审计机关的隶属模式(一)立法型立法型审计机关地位高、独立性强,不受行政当局的控制和干预。(二)司法型司法型审计机关可以直接行使司法权力,具有司法地位,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三)行政型行政型审计机关依据政府法规、进行审计工作,其独立地位较低

16、。三、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国家审计机关是代表政府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行政机关,它具有宪法赋予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国家审计机关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在重点地区、部门设立派出机构,进行审计监督。四、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国家审计机关是依照宪法规定建立的,实行的是法定审计,承担着繁重的审计任务,为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明确规定了其职责和权限。(一)国家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责(二)国家审计机关的权限(三)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监督活动的原则1.合法性原则。2.独立性原则。3.强制性原则。五、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17、INTOSAI。它是联合国成员国的最高审计机关组成的非政府间的永久性国际审计组织。1968 年在东京通过东京宣言,正式成立。目前,已有 160 多个国家的政府审计机关加入到这一织织。我国于 1983 年正式加入了该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内部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方式(一)受本单位董事会及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二)受本单位总裁或总经理领导。(三)受本单位主计长(相当于我国企业的总会计师,一般由主管财务的副总裁兼任)领导。(四)受本单位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和主计长双重领导。二、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及其特征(一)内部审计机构1.部门内部审计机构;2.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二)

18、内部审计的特征1.服务上的内向性。2.审查范围的广泛性。3.作用的稳定性。4.微观监督与宏观监督的统一性。三、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权限(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二)内部审计机构的职权四、国际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很快,国际交流日益增多。为此,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初就成立了国际内部审计机构。1941 年,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传统内部审计工作开始向现代内部审计发展。1944 年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加拿大多伦多设立分会,开始跨越国境开展活动。随后,1948 年又在伦敦设立分会,到 20 世纪 50 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性组织。1987 年中-第 7 页国

19、内部审计学会以国家分会形式加入该组织。从此,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成为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成员国,标志着中国内部审计步入了国际化的轨道。民间审计组织及审计人员民间审计组织及审计人员一、西方民间审计的组织形式(一)独资会计师事务所(二)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三)有限公司制会计师事务所(四)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二、我国民间审计组织及审计人员(一)民间审计组织民间审计组织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或条例规定,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注册登记的会计师事务所。2002 年 3 月,我国修订的注册会计师法对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规定,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有限责任制、合伙制、有限责任合伙制、个人执业、中外合作。但我国不

20、允许设立个人独资和股份公司制会计师事务所组织。(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在财政部领导下,经政府批准成立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组织,成立于 1988 年。其宗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引导注册会计师在工作中正确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队伍的自身建设,维护合法的职业权益,交流工作经验,沟通业务信息,增进国内外交往,促进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三)民间审计人员民间审计人员主要是注册会计师。目前在我国,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主要通过考试途径。三、民间审计的业务范围(一)鉴证业务1.审计业务。2.审查业务。3.复核业务。4.商定程

21、序业务。5.保证业务。包括:(1)电子商务保证(webtrust)。(2)保健效果评估。(3)经营主体绩效评估。(4)信息系统质量评估。(5)综合风险评估。(6)养老工作保证。(二)管理咨询业务(三)税务服务业务(四)会计服务业务(五)其他服务业务在我国,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的规定,注册会计师依法承办审计业务、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审计业务属于法定业务,非注册会计师不得承办。(1)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2)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3)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的报告。(4)办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2.会计咨

22、询和会计服务业务。(1)代理记账。(2)代理纳税业务。(3)投资咨询。四、国际民间审计组织国 际 民 间 审 计 组 织 的 名 称 为 国 际 会 计 师 联 合 会(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Accountants,简称 IFAC)。它是由各国的会计师职业团体联合署名成立的国际性会计师联盟。-第 8 页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 1997 年 5 月加入该组织。五、注册会计师管理(一)外国注册会计师管理1、英国模式实行自我管理原则,政府对职业团体不加任何影响;2、美国模式证券交易委员会有权管理注册会计师,监督会计职业;3、日本模式大藏省是日本注册会计师管理的最

23、高机构。(二)中国注册会计师管理1、法律规范注册会计师法;2、政府监督:财政部门;工商、税务部门;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3、行业自律CICPA第三章第三章 审计方法及程序审计方法及程序概概述述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检查分析审计对象、取得审计证据、据以编写审计报告、形成审计结论和意见的各种专门手段的总称。审计方法从广义上理解,泛指审计的一般方法、计划方法、报告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处理审计文件的方法等,即指审计程序;从狭义上讲,审计方法指与取得审计证据直接有关的各种基本方法和手段。一、账表导向审计(古代至 20 世纪 40 年代末期)账表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围绕被审计单位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编制

24、过程所进行的一种审计方法和程序。账表导向审计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数据稽核、账簿审计、详细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和全部报表审计等阶段。账表导向审计适用于评价简单的受托经济责任,当人类社会进入 20 世纪以后,这种方法程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第一,这种审计方式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不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益;第二,即使采用有限的抽样技术,但由于对会计系统的了解不够,容易造成由于抽查原因而遗漏重大问题项目的事件;第三,由于以交易为基础的审计工作主要都是围绕着交易进行的,因此不容易发现会计工作中的程序性错误,对于会计系统中的缺陷和不合理现象也很难发现,这样即使查出了技术性错误或舞弊的情况,却不能溯源追

25、本,堵塞漏洞,避免重犯。二、系统导向审计(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至 80 年代末期)系统导向审计即制度基础审计是以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审计。它通过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进而判断财产保护和会计记录真实性上可能存在的缺陷,并对此进行详细考证、分析,以查明错弊。系统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的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审计程序的变化上:1、通过了解并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健全及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发掘重点,以提高审计效率;2、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测试,即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评价控制风险,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规划和控制;3、对改善企业管理制度和业务处理程序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在可能情况下向管

26、理当局提出管理建议书。系统导向审计程序的明显不足在于审计资源不恰当分配到低风险和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低风险审计项目的审计过量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审计不足,从而使审计为达到一定的效果而使效率较差或审计达不到效果。此外,系统导向审计还有一项更大的致命弱点,那就是基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模式没有与审计风险联系起来,没有为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供指南和-第 9 页帮助,而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要远远超出内部控制系统的作用范围。三、风险导向审计(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至今)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战略,制定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以达到审计工作的效率

27、性和效果性。风险导向审计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的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风险水平。这一方法的另一特点是,明确确认在为审计测试选择一个样本。企业开展业务的商业环境、对报表余额的真实性和公正性给予审计评价等都可能存在风险,并把这种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估上,并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审计的常规方法审计的常规方法一、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1、审计方法的选用要适应审计的目的。2、审计方法的选用要适合审计方式。3、审计方法的选用

28、要联系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二、审计的技术方法(一)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1、按审查书面资料的技术可分为审阅法、核对法、查询法、比较法和分析法。(1)审阅法。(2)核对法。(3)查询法。查询法又分为面询和函询两种。面询是审计人员向被审计单位内外的有关人员当面征询意见,核实情况。函询是通过向有关单位发函来了解情况取得证据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往来款项的查证。(4)比较法。比较法大多通过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包括指标绝对数比较和相对数比较。(5)分析法。审计分析法按其分析的技术分类,可以分为比较分析、比率分析、账户分析、账龄分析、平衡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方法。2、按审查书面资料的顺序可以分为顺查法和逆查法。

29、(1)顺查法。顺查法又称为正查法,是按照会计核算的处理顺序,依次对证、账、表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2)逆查法。逆查法又称为倒查法,是按照会计核算相反的处理程序依次对表、账、证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3、审查书面资料的数量可以分为详查法和抽查法。(1)详查法。详查法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所有凭证、账簿和报表或某一项目的全部会计资料进行详细审查的方法。(2)抽查法。抽查法是指从被审计单位审查期的全部会计资料中抽取其中一部分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推断总体有无错误和弊端的一种方法。(二)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1、盘点法。盘点法按其组织方式,分为直接盘点和监督盘点两种。2、调节法

30、。调节法是指在审查某个项目时,通过调整有关数据,从而求得需要证实的数据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结存日的(书面盘点日的结存日至盘的结存日至盘的资料日期)数量 盘点数量 点日发出数量 点日收入数量【例】某企业 2001 年 12 月 31 日账面结存 A 材料 2000 公斤,通过审阅和核对并无错弊。2002 年 1 月 1 日至 15 日期间收入 35000 公斤,发出 34500 公斤。1 月 1 日期初余额及收发-第 10 页数额均经核对、审阅和复算无误。2002 年 1 月 15 日监盘实存量为 2800 公斤。调节计算如下:结存日数量=28000+34500-35000=2300(公斤)3

31、、观察法。4、鉴定法。审计抽样技术审计抽样技术一、审计抽样概述所谓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一种技术方法。在审计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任意抽样、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三种类型。(一)任意抽样(二)判断抽样(三)统计抽样现代审计广泛采用计抽样有其合理的理论依据:一是有充分的数学依据。二是有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依据。三是有合理的经济依据。统计抽样的意义在于:(1)统计抽样能够科学地确定抽样规模(2)统计抽样中总体各项目被抽中的机会是均等的,可以防止主观的判断;(3)统计抽样能计算抽样误差在预先给定的范围内其概率

32、有多大,并根据抽样推断的要求,把这种误差控制在预先给定的范围之内;(4)统计抽样便于实行审计工作规范化。(四)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1、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样本量越大,抽样风险越低。(1)审计人员在进行控制测试时,应关注属性抽样风险:1)信赖不足风险。2)信赖过度风险。(2)审计人员在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应关注变量抽样风险。1)误受风险。2)误拒风险。2、非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或因误解审计证据等而未能发现重大误差的可能性。产生这种风险的原因主要有:(1)人为错误,如

33、未能找出样本文件中的错误等。(2)运用了不切合审计目标的程序。(3)错误解释样本结果。二、属性抽样属性抽样是指在精确度界限和可靠程度一定的条件下,为了测定总体特征的发生频率而采用的方法。运用属性抽样的方法,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步骤:(一)确定预计差错发生率预计差错发生率与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核算质量有密切关系。如果内部控制制度无效、会计核算质量差,则预计差错发生率就要高,那么抽样的规模势必要大,抽取的样本就更多一些;反之,则抽取的样本就可以少一些。因此,差错发生率与样本数量是正比例的关系。(二)确定精确度精确度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审查重要项目时,应提高精确度,对差错容许界限严

34、加限制,审查一般项目则可放宽一些。精确度的高低与抽取样本的多少成反比例-第 11 页的关系。(三)确定可靠程度可靠程度,又称置信度,是测定抽样可靠性的尺度。可靠程度就是表明样本性质能够代表总体性质的可靠性程度。可靠程度与风险度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二者互为补充。可靠程度越高,样本量也就越大。(四)确定样本数量确定了差错发生率、精确度和可靠程度之后,就可以通过确定样本容量的统计表来确定样本数量(五)选择随机抽样方法1、随机数表法。所谓随机数表、亦称乱数表,就是任意组成五位数字,同时把这五位数字完全随机地纵横排列所构成的一种表格。2、系统抽样法。系统抽样法又称间隔抽样法,亦称等距抽样法。3、分层抽

35、样法。分层抽样法是按照一定标准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次,然后对每一层次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4、整群抽样法。整群抽样法是先将总体项目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群,然后使用随机数表抽样或系统抽样法抽样,整群地抽取样本项目的方法。(六)评价抽样结果,推断总体特征(1)样本差错率与预计差错率大致相同,说明样本规模符合抽样要求;(2)样本差错率小于预计差错发生率,说明样本规模较大。但这时样本都已审查完毕,缩小样本已无必要;(3)样本差错率大于预计差错发生率,说明样本规模过小。这时就应以样本差错率代替预计差错发生率重新确定样本规模,并抽取和审查新增的样本项目,重新计算样本差错率,直至样本差错率等于或小于计算样本规模时

36、所使用的预计差错发生率为止。评价抽样结果后,样本实际差错率等于或小于预计差错发生率,审计人员便可接受样本结果,结束测试,并进一步做出推断。属性抽样的审计结论,通常是以一定的可靠程度确信总体差错率不超过某一百分比,这个百分比就是样本差错率加上精确限度所形成的精确度上限。在属性抽样中,只要根据所确定的可靠程度、已审查的样本规模和在审查样本中发现的差错数,就可直接从样本结果评价表上查精确度上限百分比。三、变量抽样审计人员用来估计总体金额的统计抽样称为变量抽样。(一)平均值估计平均值估计是利用样本平均值估计总体平均值,然后对总体的金额进行推断估计的一种变量抽样方法。平均值估计的步骤如下:1、确定审计总

37、体范围2、拟定所需精确度和可靠程度,并将估计总体所需精确度换算成单位平均精确度。3、估计总体标准离差。总体标准离差是指各个数值与总体平均数的平均偏离程度。4、根据要求的可靠程度确定标准正态离差系数。5、计算所需样本容量。6、选取样本。7、审查样本的各个项目,计算审定样本的实际平均数.8、以样本的平均数作为总体平均数的估计,对总体的总金额进行区间估计。9、做出审计结论。(二)差异估计差异估计是利用审查样本所获得的样本平均差错额,去推断总体差错额或正确额的一种-第 12 页统计抽样方法。它适用于能获得书面记录值,并且被审总体中存在较大差错的情况。差异估计的步骤如下:1、确定审计总体范围。2、拟定所

38、需精确度和可靠程度。3、确定总体标准差。4、计算所需样本容量。5、审查样本项目6、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第四章第四章 审计准则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概述审计准则概述一、审计准则的涵义审计准则是审计工作应遵循的规范和尺度,是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规则。二、审计准则体系的结构(一)不同的审计主体应有不同的审计准则(二)不同性质的审计业务应有不同的审计准则(三)不同层次的审计行为有不同层次形式的审计准则三、审计准则的作用(一)审计准则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尺度(二)审计准则是确定和解脱审计责任的依据(三)审计准则是审计组织与社会进行沟通的中介(四)审计准则是完善内部管理的基础另外,审计准则的颁布也为解决审计

39、争议提供了仲裁标准;审计准则还为审计教育明确了方向,为审计专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确定了努力目标。第二节第二节审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审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一、审计准则产生的背景从 1917 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制定的第一个关于审计范围的权威性公告 统一会计 开始,到 1947 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颁布的第一部审计准则审计准则试行方案公认的重要性和范围的问世,审计准则的开发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美国民间审计准则产生的诱因-麦克森罗宾斯公司舞弊案,对审计职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职业界开始思考如何保证审计人员具备起码的专业素质,并在实施审计工作中有明确的指南可资遵循,以便保证审计质量。于是,审计准则的制定便成

40、为民间审计职业界的迫切任务。二、审计准则的演进(一)产生阶段1917 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制定了第一个关于审计范围的权威性公告,题为统一会计,标志着审计准则的演进进入了产生阶段。(二)初步成型阶段1947 年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审计准则试行方案公认的重要性和范围的专题报告。1954 年对该报告进行了部分修订,发表了 公认审计准则其重要性和范围,其中增设了第十条审计准则。审计准则试行方案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审计准则的初步成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从 1939 年到 1972 年间,该委员会共发表审计程序说明54 辑。1972 年该委员会更名为审计准则执行委员会,发表了审计准则说明书第一辑

41、。1978 年该委员会正式定名为审计准则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审计准则说明书的制订。-第 13 页从 1972 年到 1990 年间共发表审计准则说明书63 辑。这些审计准则说明书与十项公认审计准则一起合称公认审计准则。(三)发展完善阶段在民间审计准则初步成型的同时,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也开始逐渐认识到制订统一审计准则的重要性,它们纷纷效仿民间审计准则的框架和内容,结合自身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制订了自己的审计准则,不仅适应了各自的工作需要,也使民间审计准则的内容得以扩展。(四)全球扩展阶段1977 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成立,其下设的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负责发展和发布关于公认的审计实务准则和审计报告

42、内容、形式的准则。到目前为止,该委员会已陆续颁布了三十一项国际审计准则和一系列相关业务的国际审计准则及其审计的国际公告。从 1947 年开始,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成立就已进入了酝酿和筹备阶段,到 1968年该组织正式宣告成立。1984 年该组织成立了审计准则委员会,并于 1989 年通过了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审计准则。该准则突出了国家审计独具的特点,并适应了国家审计向绩效审计发展的趋势。1941 年在美国成立了内部审计师协会,协会的发展十分迅速,到 1944 年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内部审计师协会。1974 年协会建立了职业准则和责任委员会,负责制定内部审计准则,并于 1977 年完成了内部审计

43、实务准则。经过不断的修改,1978 年协会正式发表了内部审计准则,并从 1983 年开始发表了一系列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说明,为内部审计师的工作提供了指南。国家审计准则国家审计准则一、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审计准则概述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审计准则是依据利马宣言、东京宣言、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各届大会上通过的声明和报告,以及联合国专家小组会议就发展中国家的公共会计和审计问题提出的报告而拟定的,并征求了广泛的意见后形成的。国际组织制定该准则的目的,在于为确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包括计算机系统审计)时所必须遵循的程序和做法提供一个框架。该准则由政府审计的基本要求、政府审计的一般准则、政府审计的现场工作准

44、则和政府审计的报告准则四部分组成。二、我国国家审计准则2000 年 1 月,审计署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总则1.明确了制定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的目的、内容和适用条件;2.审计机关办理审计事项必须由合格的审计人员承担,并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实施审计;3.审计机关行使审计监督权时应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二)一般准则1.一般准则是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资格条件和职业要求;2.为保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时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应遵循的一些具体规定,诸如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行政或经营管理活动,回避制度,保密性要求,继续教育要求,专业技术资格考评制度,人员

45、聘用制度等。(三)作业准则1.作业准则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审计准备和实施阶段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2.明确了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确定、审计小组的成立,审计方案的编制方法与程序;3.明确了审计通知书的送达时间和主要内容;-第 14 页4.明确了审计人员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内容和程序;5.明确了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的具体要求。6.明确了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方法和内容,以及对工作底稿进行检查和复核的要求。(四)报告准则1.报告准则是审计组织反映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报告以及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2.明确了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报告的程序和时间;3.明确了审计报告的内容;4.明确了审计报

46、告的复核和审定程序。(五)处理、处罚准则1.处理、处罚准则是审计机关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违反审计法的行为,给予处理、处罚,作出审计决定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2.明确了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处理的主要程序;3.明确了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的主要内容;4.明确了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处理和处罚的具体形式;5.明确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时申请复议的程序;6.明确了审计机关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上一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对上一年度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报告。民间审计准则民间审计准则一、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国际审计

47、准则(ISA 是在 1991 年 7 月 10 日由过去的国际审计指南易名而来)(一)一般准则一般准则是审计人员资格条件和执行为准则,主要包括:1.审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学历、实践经验、职业培训和工作能力;2.审计人员必须坚持超然独立的态度,在表达意见时持公正客观的态度;3.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水平。(二)现场工作准则现场工作准则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遵循的准则,主要包括:1.对规划审计计划所作的规定,包括审计计划的可行性研究、审计的工作程序、审计人员及工作的分工等;2.对确定审计范围所作的规定,包括审核财务报表、评审内部控制系统、确定扩大或缩小审查的时间和范围等;3.对收集审计证据所

48、作的规定,包括收集证据的方法、重要性和风险评价、为表达审计意见提供合理依据等;4.对实施审计所作的规定,包括实施审计的必要条件和手续、应实施的审计业务等。(三)报告准则报告准则是审计人员编制审计报告,表达审计意见和记录必要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准则,主要包括:1.对审计报告应记载事项的规定;2.对表达审计意见的规定;3.对补充记载事项的规定;4.对审计报告报送对象和报送时间的规定。二、美国民间审计准则(一)十条公认审计准则-第 15 页(1)审计工作应由经过充分专业训练并精通审计实务的人员担任;(2)审计人员执行审计工作时,须保持充分的独立性;(3)执行审计工作及编写报告时,须保持适当的职业谨慎。

49、(1)审计工作应充分计划,如有助理人员应予以适当督导;(2)审计人员在制订审计计划时,应取得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了解,以确定实施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3)审计人员应通过凭证检查、观察、函证、询问,取得具有充分证明力的证据,为所审财务报表表达意见提供合理基础。(1)审计报告应说明财务报表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原则;(2)审计报告应说明本期所采用公认会计原则与前期不一致的情况;(3)审计报告如不作任何说明,可认定财务报表信息揭示是充分、合理的。(4)审计报告对财务报表整体表达意见,或声明不能表达意见。若不能表达整体意见,应说明原因。在任何情况下,审计人员签署审计报告时应明确说明所作检查工作的性质和承

50、担职责的范围。(二)审计准则说明书三、我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一)制定独立审计准则的组织(二)独立审计准则的目标与框架1.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的目标主要有:(1)建立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业务的权威性标准,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促使注册会计师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有效地发挥其鉴证和服务作用。(2)促使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按照统一的执业准则执行独立审计业务,提高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3)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执行责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投资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4)促进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标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协调,使中国注册会计师按照国际通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