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诊断制度精品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诊断制度精品资料.doc(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传染病诊断制度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现符合下例诊断标准的应诊断为传染病,并填报传染病卡.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规定管理的37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
2、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甲类传染病鼠疫 【G 1591-199】诊断标准 11流行病学线索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1.2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 121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1。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1。4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5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
3、及休克症候群。 1。2.6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2.7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1。4 患者2次(间隔10)采集血清,用PA法检测F抗体呈现倍以上增长。 2 疑似病例 具备1加1.2中任一项。 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13或1。4。4隐性感染者 有鼠疫流行病学线索,没有明显的鼠疫临床表现,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有PHA检测其血清出现10以上1抗体滴度者。 5 追溯诊断病例在有过鼠疫流行
4、病学线索的人群中,曾出现过鼠疫临床表现,没接种过鼠疫菌苗,其血清经HA检测出现140以上F抗体滴度者。 6病型6.1 确诊鼠疫病例,有.2.临床表现者,为腺型鼠疫.6.2确诊鼠疫病例,有1。临床表现者,为败血型鼠疫. 。3确诊鼠疫病例,有1。2。3临床表现者,为肺型鼠疫。 6。确诊鼠疫病例,有12。4临床表现者,为眼型鼠疫. 6。5确诊鼠疫病例,有1。2.5临床表现者,为肠型鼠疫。 6.6确诊鼠疫病例,有12。6临床表现者,为皮肤型鼠疫。6.7 确诊鼠疫病例,有1.临床表现者,为脑膜炎型鼠疫。霍乱 【GB 984-19】 1疑似霍乱诊断标准a.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
5、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b.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具有上述项目之一者诊断为疑似霍乱。2。确定诊断标准a。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01群或39群霍乱弧菌阳性;b.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1a),粪便培养1群和0139群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者;c。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检出0群或013群霍乱弧菌前后各
6、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临床诊断:具备b。确诊病例:具备或或d。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试行)1、流行病学史1。1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1.2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出现继发感染疫情的区域。、症状与体征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少许湿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注意:有少数病人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尤其是有近期手
7、术史或有基础疾病的病人。、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4、胸部线检查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部分病人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若检查结果阴性,12天后应予复查。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疑似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12条或。2+4条或2条. 临床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2+4条及以上,或1.22+4+5条,或1。2+23+4条。医学观察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2+2+3条. 符合医学观察标准的病人,如条件允许应在指定地点接受隔离观察;也可允许患者在家中隔离观察
8、。在家中隔离观察时应注意通风,避免与家人的密切接触,并由疾病控制部门进行医学观察,每天测体温.观察中的病人病情符合疑似或临床诊断标准时要立即由专门的交通工具转往集中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疑似病人的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鉴别诊断:临床上要注意排除上感、流感、细菌性或真菌性肺炎、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军团病、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肺部肿瘤、非感染性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临床表现类似的呼吸系统疾患。重症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标准中的1条即可诊断为重症“非典型肺炎”: 一、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分. 二、低氧血症,在吸氧35升/分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
9、(PO)7mmH,或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SpO2)93;或已可诊为急性肺损伤(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三、多叶病变且病变范围超过1/3或X线胸片显示48小时内病灶进展50%。 四、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 五、具有严重基础性疾病或合并其他感染或年龄5岁。艾滋病【GB 16000195】1 急性HIV感染1.1流行病学史1。1.1同性恋或异性恋者有多个性伴侣史,或配偶或性伴侣抗HIV抗体阳性。1。1.静脉吸毒史。1。1 用过进口因子等血液制品。1。 与HIVAIDS患者有密切接触史。1。5有过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性病史。1。1。6出国史。1。7 抗()者
10、所生的子女。1。1。8输入未经抗HIV检测的血液。2临床表现1.。1 有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2. 个别有头痛、皮疹、脑膜脑炎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1.23颈、腋及枕部有肿大淋巴结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4 肝脾肿大。1.3 实验室检查13。1周围血WBC及淋巴细胞总数起病后下降,以后淋巴细胞总数上升可见异型淋巴细胞。1。3.2D4CD8比值大于1。3.抗IV抗体由阴性转阳性者,一般经2个月才阳转.最长可达6个月,在感染窗口期抗体阴性。1。3.4 少数病人初期血清P2抗原阳性. 无症状HV感染2。1 流行病学史同急性HIV感染。22 临床表现常无任何症状及体征。
11、.3实验室检查2。3。1抗HIV抗体阳性,经确诊试验证实者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2。32CD淋巴细胞总数正常,CD4CD8大于。23。3 血清P24抗原阴性。3 AIDS。1流行病学史同急性IV感染.3。2临床表现3.2.1 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3.2。 持续不规则低热多于1个月。.2.3 持续原因不明的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大于1m)。3。2。4慢性腹泻多于5次/日,3个月内体重下降大于10。3.合并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弓形体病、隐球菌脑膜炎,进展迅速的活动性肺结核、皮肤粘膜的aoi肉瘤、淋巴瘤等。3。2。6 中青年患者出现痴呆症。33实验室
12、检查3.3. 抗HIV抗体阳性经确诊试验证实者。33.P24抗原阳性(有条件单位可查)。33.3CD4淋巴细胞总数小于200/m3或500mm3。3。3。4D/CD8小于1。3。.5 周围血WC,b下降。.3.6 2微球蛋白水平增高。33。 可找到上述各种合并感染的病原学或肿瘤的病理依据。病例分类4.1确诊病例41. HV感染者需具备抗IV抗体阳性,急性IV感染系高危人群在追踪过程中抗HIV阳转。4.2ADS病例:具备有3。1,3.2中任何一项和3.3中3、3。33、3.7。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B 71019】诊断标准急性肝炎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1 流行病学:发病前45天内有吃不洁食物史
13、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2症状:近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13体征: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1.14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明显异常.1。.5 HAV标志检测:血清抗HAVIM阳性或抗H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疑似病例:1。1.21。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15。1。急性黄疸型肝炎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O1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2 淤胆型肝炎2.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2。2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
14、素为主,同时伴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等明显增高,LT中度增高。3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HAV标志检测:同1。1.5。25 肝脏病理学特点:详见甲肝附录.疑似病例: 21+.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4或4加2。重型肝炎3.1 急性重型3.1急性起病,严重消化道症状,并在起病后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用ih分类法出现以上的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31. 体征:肝脏迅速缩小。.13肝功能异常,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大于171m/L,或每日升高值大于17.1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HAV标志检测:同115。3.1.5
15、肝脏病理学特点:详见甲肝附录B。疑似病例: 31.1+312+.1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4或31。2加3。15。3.亚急性重型.2.以急性肝炎起病,临床上有极度乏力,严重食欲不振,黄疸迅速加深,出现腹水及出血倾向。肝脏进行性缩小.病程在10天以上,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以mit分类法出现以上的肝性脑病)。3。2。2肝功能明显异常,胆酶分离,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2.3 HAV标志检测;同.1.324肝脏病理学特点:详见甲肝附录B。疑似病例: 321.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或32。加324。(二)乙型肝炎(HB): 【GB 90995】3.
16、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1 急性肝炎 。2。1.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L)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1)病程中HsAg由阳性转为阴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Hs阳转。(2)抗HC 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 gG阴性或低水
17、平。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乙肝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3.2 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a)。 )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7.1 ol/L(大于1m/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e)HV标记物检测:(1)病程中HsAg由阳性转为阴性,或BAg由阳性转为阴
18、性且出现抗-s阳转。(2)抗HBCIM滴度高水平,而抗HcIgG阴性或低水平.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以做肝活检,详见乙肝附录B。 疑似病例:)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3。.1。 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a)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b)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c)HBV标记物检测:抗HBcIgM滴度不高或阴性,但血清sg或HBV DN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d)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乙肝附录B。 疑似病例:)+b)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
19、d)。 3。1.4慢性活动型肝炎(简称慢活肝)a)有明显的肝炎症状。)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肿大或黄疸等(排除其他原因)。 c)肝功能检查:A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d)HBV标记物检测:抗-HBcIg滴度不高或阴性,但血清BsA或HBV 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乙肝附录。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藉助于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 疑似病例:)+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或d)e).32.。5 重型肝炎)急性重型1)既往无乙
20、肝病史.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以上的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此外并有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2)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肝功能异常,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 4)HBV标记物检测:(1)病程中HBAg由阳性转为阴性,或H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H阳转。(2)抗HBC I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 Ig阴性或低水平.但HBsAg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HBs阳性和抗-Be阳性。 )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乙肝附录B. 疑似病例:1)+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疑似病例+4)+5). b)
21、亚急性重型 1)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程在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以上的肝性脑病)。同时黄疸迅速升高,并有出血倾向。2)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全面损害,血清胆红素大于171m/或每天上升大于171mo/L,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3)HB标记物检测:(1)病程中BsA由阳性转为阴性,或HBsA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Hs阳转.()抗-HBC 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 阴性或低水平。 )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3)或疑似病例3)4). c)慢性重型 在慢活肝或乙肝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变化基本上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22、 3。26 淤胆型肝炎a)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黄疸持续个月或更长。 )临床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并能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c)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G、胆固醇明显升高.)HB标记物检测:(1)病程中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或HBs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B阳转。()抗-HBCI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 IgG阴性或低水平。 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必要时可以做肝活检,详见乙肝附录B。 疑似病例:a)b)c)。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十)或疑似病例+d)e)。(三)丙型病毒性肝炎S213-2001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23、确诊则依赖病原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1急性丙型肝炎(黄疸型无黄疸型)1 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血制品、人体成分治疗或有血液透析史者或与H者有性接触史,或携带HCV母亲所生的婴儿,或有不洁注射史。1. 症状体症:近期出现明显乏力和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且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或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1.3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1。4血清胆红素大于71ol/L或尿胆红素阳性,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1.5血清抗丙型肝炎抗体(抗CV)阳性和/或血清HCV的核糖核酸(CV)阳性。1.血清病原学排除现症架、乙、戊型肝炎病毒4感染者。1.7肝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急性肝炎改变
24、,肝组织HCVRNA检测阳性。1。8病例分类 疑似病例:1。1或.12加1.3加1。6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1。)或(疑似病例加1.),同时伴有.4者为黄疸型,无1。4者为无黄疸型.慢性丙型肝炎流行病学资料:过去有输血、使用血制品和体成分治疗史,或性伴携带HV或与H者有非常密切的接触史者。22 症状体症:长期乏力,有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或肝脾肿大有触痛或叩击痛。2.3血清谷丙转氨酶(L)升高或正常与升高反复波动持续半年以上。2.4排除现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25血清抗CV或HCRNA阳性。.肝组织病理检查为慢性肝炎特征或肝组织HCRNA检测阳性.2.病例分类 疑似病例:(2加1)或(3加2.
25、4),参考2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2。或.6。3重型丙型肝炎3亚急性重型。1。符合急性黄疸型肝炎31。2起病天以上出现以下情况者:3.1.。1高度乏力和明显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皮肤和巩膜明显黄染、重度腹胀或腹水。31.。2数日内血清胆红素上升大于7。1m/L,或每日升高值大于17 mol/L者。3.1。3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11。4意识障碍(指肝性脑病).3。.病例分类疑似病例:3。11加。(1)和(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2(3),参考。12(4).3.2慢性重型。.1有慢性丙型肝炎病史(参照2)。2。2具备3。12中各项。323病例分类疑似病例:3。1.加
26、31.()和(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参考3。2(4)。(四)丁型病毒性肝炎 【GB 159991995】5。1流行病学资料同乙肝参照B1599 3.2.1。a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之流行病学资料,或与丁型肝炎病人有密切接触史,HBAg阳性者更应注意。5.2 症状体征5。2.1 HV/HBV同时感染大多数表现为急性自限性肝炎经过1) 症状体征和急性乙型肝炎相同(参照GB1599中。21。1 b)和.2。1.1 c)急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中的症状体征),如病人有血清ALT及胆红素双相升高,更应怀疑为同时感染。少数病人表现为急性重型肝炎参照GB 15990中3.2。.5 a) 1)、2)急性
27、乙型重型肝炎之症状体征.5.。HDV/V重叠感染原来为血清Bsg阳性者(包括HsAg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病情突然活动,或进行性发展为肝硬化者,慢活肝或重型肝炎均应注意重叠HDV感染之可能.53肝功能检测同急性慢性或重型乙型肝炎之肝功能检测参照GB 15990中3。2。1。1 ),3。.3b),.2。1。4c)和3.1。5 a)中3)急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之肝功能检测.5.4 HDV感染标记物检测54.1血清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Ag)见附录A中3,必要时亦可检测肝内HDg。5。2血和(或)肝内HDVRA.5.4.3 血清丁型肝炎病毒抗体:。43。抗HIg见附录A中A1。5.4。3.抗H
28、D见附录A中A。5.5HBV感染标记物检测,参照 15990附录。上述5项中,5。5中HsA阳性,.4项中一项或一项以上阳性及5。中肝功能异常即可确诊为丁型肝炎,5。1和2作为参考。在5.及55中,如临床及病原学诊断符合急性乙型肝炎,伴HV感染标记物中一项或一项以上阳性,可诊断为HDH同时感染;如临床及病原学诊断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伴HDV感染标记物中一项或一项以上阳性,则可诊断为D/HBV重叠感染(参照G 15990附录A)(五)戊型病毒性肝炎【G 011997】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依赖病原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 急性戊型肝炎及(黄疸型/无黄疸型)1
29、.1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26周内接触过肝炎病人或饮用过被粪便垃圾污染的水或外出就餐,到戊型肝炎高发区或流行区。.2 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1周以上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状或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1.3 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1.4血清病原学排除急性甲、乙、丙、庚型肝炎。15 皮肤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B17。1molL(0m)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16病原血清学检测,抗HEVgM阳性或抗VIgG由阴转阳,或滴度由低转高,或高转低4倍以上者。临床诊断: 1。2、13加1。4.确诊病例: 1。6。注:有15者为黄疸型,无1.5者为无黄疸型。 急性重型戊型病毒性
30、肝炎2。1符合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参照1)。22起病后1天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指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者。.3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7mol。2。4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疑似病例: 21+2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2.24。3 亚急性重型戊型病毒性肝炎3.1 符合急性肝炎黄疸型(参照2。1).32 起病后1天以上出现以下情况者:a)高度乏力和明显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重度腹胀或腹水。b)血清胆红素上升171mol或每日升高值大于17molL。c)血清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d)意识障碍(指肝病脑病)。疑似病例:312)和b).
31、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参考32d)。脊髓灰质炎 【B169-196】.1疑似病例病因不明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AF),包括15岁以下临床初步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例3。脊髓灰质炎临床符合病例和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确诊病例3。2。1 病史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病人有接触史,经过235d(一般为714d)的潜伏期;或接触史不明显,有如下临床症状者。32。 临床表现3.2。1早期可有发热、烦燥不安、多汗、恶心、项背强直及腓肠肌触痛等症状。热退后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肢体(或和腹肌)不对称性(单侧或双侧)弛缓性麻痹,躯体或肢体肌张力减弱,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灭,但无明显感觉障碍。3.2.
32、2.麻痹后0d仍残留弛缓性麻痹,且未发现其他病因(后期可呈现肌萎缩).3.22。疑似病人死亡,不能提供否定脊髓灰质炎诊断依据者。3。2,2。4 疑似病人60d后失访.2。3 实验室检查.2。3。 发病后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野毒株者。3.2。.发病前6周内未服过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发病后1个月内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抗体。32。3.3发病后未再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或未接触疫苗病毒,而恢复期病人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脑脊液中特异性g抗体明显升高,血液与脑脊液Ig抗体滴度比例失常或倒置(正常值在血脑屏障无损
33、伤时,血脑脊液为004001)。脊髓灰质炎临床符合病例:疑似病例加3.1加3.2。1;或疑似病例加3。2.;或疑似病例加3.2。2。3;或疑似病例加。.2。;或疑似病例加32.3;或疑似病例加2。3.3。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3排除病例3.3.疑似病例经实验室和临床检查证据确凿为非脊髓灰质炎的病例a)格林巴利综合征(经临床或/与脑脊液蛋白与细胞检测明确诊断);b)有病毒分离或血清学依据确诊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c)横断性脊髓炎;d)创伤性神经炎;e)其他疾病(应注明诊断的病名和依据)。3。. 疑似病例麻痹后60d随访无残留麻痹,粪便标本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或麻痹后两周内
34、血清或脑脊液抗体阴性。.33 疑似病例麻痹后60d虽残留麻痹,但对病例发病两周内,间隔44h,收集两份粪便标本经和ep-2两种细胞盲传两代,均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者.3.4 疑似病例麻痹后60d虽残留麻痹,但发病四周内脑脊液或血液特异性Ig抗体阴性,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无4倍以上升高者。判断:凡符合3.3.或。3。或3。3。或。者可排除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卫生部2040205)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疾病后,可以作出人禽流感的诊断。1、医学观察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周内出现临床表现者。与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在1周内出现临床表
35、现者。、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用甲型流感病毒和H亚型单克隆抗体抗原检测阳性者.3、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RT-PCR法检测到禽流感H亚型病毒基因,且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者.麻疹【G 159831995】 3 诊断标准1 临床症状3.1.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1。2 发热(3或更高).31。3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3。4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ik氏斑).1. 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
36、经过。2 流行病学史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天。3实验室诊断3。3.1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lgM抗体。3。3 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3。3. 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附录A),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4病例分类3.4 疑似病例具备1。 加3.1.2条者,或同时伴有3。1。条者。3.4.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1.4条或3。5条或3。2条。3。.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3.1条或3。条或。3。3条。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加3。.条或3。2条或3。33条。流行性出血热
37、【GB 156-19】3。1 流行病学史发病在疫区及流行季节,或病前两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病前两月内有与鼠类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间接接触史。3.2 临床表现。2。1 早期症状和体征:起病急,发冷,发热(3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束臂试验阳性。32.2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前三期可有重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病例。.3实验室
38、检查33。1 血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病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332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显微血尿、管型尿。.33 血清特异性Ig抗体阳性,见附录A.3。3。4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见附录A。3. 从病人血液白细胞或尿沉渣细胞检查到EHF病毒抗原或HF病毒RN。3.4病例分类3。4疑似病例:具备3。1及3。2.。.4。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2.2,3。3。,3.2。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加3.33,3.4,3.3。5中的任一项狂犬病 【GB 14997】3。1 流行病学史
39、有被犬、猫或其他宿主动物舔、咬史.2 临床症状3.1 愈合的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麻木发痒、刺痛或蚁走感。出现兴奋、烦躁、恐惧,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3.2.2 “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多汗、心律快、血压增高),继而肌肉瘫痪或颅神经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齐)。3 实验室检查。1 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抗原: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32 存活一周以上者做血清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抗体、效价上升者,若曾接种过疫苗,中和抗体效价需超过1500。3。33死后脑组织标本分离病毒阳性或印片荧光抗体染色阳性或
40、脑组织内检到内基氏小体。3.4 病例分类41 临床诊断病例:具备3。1加3.2。1或3。2。2。3.42 确诊病例:具备34加3。的任一条流行性乙型脑炎 W2120131 流行病学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在蚊虫叮咬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天内在蚊虫叮咬季节到乙脑流行地区旅行。3症状和体症3。2.1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可伴有脑膜刺激症状。3.2急性起病,发热2天3天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昏迷、惊厥、抽搐、肢体痉挛性麻痹等中枢神经症状或发展至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3。3脑脊液:压力增高,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外观清亮,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10/,
41、早期多核细胞为主,后期单核细胞为主.3。2。4一个月内未接种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I抗体阳性。5 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gG抗体或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 3。2.脑组织、脑脊液或血清中分离乙型脑炎病毒阳性.3。病例分类疑似病例:3.1加。.1或3.2。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23。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3。2.4或。2。5或。2.。登革热 WS21-20011 流行病学资料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地区或15d内去过流行区,发病前59d 曾有被蚊虫叮咬史。3。2 临床表现3。2。1 突然起病,畏寒、发热 (46h内达394,少数患者表现为
42、双峰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32.2 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以及肌肉、关节和骨骼痛。3.23 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3.2. 表浅淋巴结肿大。32。5 皮疹:于病程57d 出现为多样性皮疹( 麻疹样皮彦、猩红热样疹)、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d5d。3.2。6 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3。2 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腹腔出血。2. 多器官大量出血.3。9 肝肿大。32。10 伴有休克。3。 实验室检查3.3。1 末梢血检查:血小板减少(低于10109/L)。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计数相对增多。33。2 血红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3。3 单份血清特异性IG抗体阳性(见附录A)。33。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见附录A)。3。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见附录)。6 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血细胞层或尸解脏器中分离到或检测到DV抗原。 3。4 病例分类3.4 疑似病例:具备3.1、3.2。1、3.22,以及3。2.33.。之一以上者。3.4.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1(登革热流行已确定)或再加33。3(散发病例或流行尚未确定)。3。4.3 确诊病例: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加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