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新编.doc

上传人:教**** 文档编号:68532168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全国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新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年全国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新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全国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新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全国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新编.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全国2023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规定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 A )1-4A.博比特 B.麦克尼尔 C.查特斯 D.波特2.学术中心课程主张课程的( B )1-15A.相关化B.专门化C.融合化D.广域化3.“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A )1-12A.技术爱好B.实践爱好C.解放爱好D.建构爱好4.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 C )2-127A.“基础教养

2、论”B.“中间语言”C.“最近发展区”D.“居室教育学”5.旨在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所有艺术”的经典教育著作是( B )1-26A.教学的艺术B.大教学论C.实验教学论D.教育学讲授纲要6.在赫尔巴特四个教学“形式阶段”中,“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属于( D )1-39A.明了阶段B.联合阶段C.系统阶段D.方法阶段7.初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 C )1-35A.福禄贝尔B.奥苏贝尔C.裴斯泰洛齐D.拉特克8.提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是( D )2-95A.赞

3、科夫B.皮亚杰C.瓦根舍因D.布鲁纳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性是( A )2-124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具体性、学术性、范例性C.具体性、精确性、范例性D.基本性、专门性、范例性10.“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可以辨认出它的风格”这个教学目的的取向属于( D )3-152A.生成性目的取向B.普遍性目的取向C.表现性目的取向D.行为目的取向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为社会生活作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这种观点是( B )4-186A.积极适应论B.被动适应论C.互相作用论D.超越论12.

4、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相应的学习方式是( C )4-208A.探究性学习B.自主性学习C.社会性学习D.接受性学习13.罗杰斯关于学习的分类,是将学习分为( A )2-140A.无意义联结的学习、故意义的经验学习B.故意学习、机械学习C.发现学习、接受学习D.上位学习、下位学习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 C )2-141A.引领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15.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B )4-197A.呈示B.示范C.展示D.口述16.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 C )附-382A.学术性和逻辑性B.顺序性与反复性C.

5、连续性与顺序性D.逻辑性与一致性17.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 )5-220A.使人成为“自然人”B.个体经验和社会整体的连续生长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18.“人本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 C )5-226A.儿童、自然、知识、社会B.儿童、学科知识、社会C.自我、自然、知识、社会D.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19.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 C )5-234A.微型课程B.STS课程C.轮形课程D.国际理解教育课程20.最早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的国家是( C )5-242A.美国B.英国

6、C.德国D.法国21.“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包含着特殊信息的班级社会关系,这些特殊信息使维持资本主义逻辑和合理性的特殊的价值观、社会规则观、权威观和劳动观得以合法化”。这一观点属于( C )5-250A.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D.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22.隐性课程的首倡者是( D )5-249A.杜威B.克伯屈C.鲍尔斯和金蒂斯D.杰克逊23.在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是( C )6-280A.由课程专家为教师的实行而发明的B.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C.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一种人格的建构D.课程变革计划的内容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

7、中,最关注过程的是( D )7-312A.总结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效果评价D.内在评价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四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B )7-319A.描述B.心理建构C.测验或测量D.判断26.“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是( C )7-329A.差别模式B.目的达成模式C.回应模式D.外貌模式27.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视为( D )8-332A.学校材料B.学校文化C.师生的经验D.符号表征28.在教育公平的问题上,当前我们应当秉持的理念是( C )8-337A.以提高质量为主,

8、以平等为辅B.以平等为主,以提高质量为辅C.平等与高质量兼得D.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29.“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与学校课程变革中的( B )8-342A.利益关系问题B.权利关系问题C.文化关系问题D.法律关系问题30.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性是( C )8-359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

9、构性的知识。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布鲁姆等人教育目的分类学的典型特性。3-160答:这个问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 教育目的具有层级结构。第二点:教育目的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制定教育目的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操作,为了可以客观地交流与评价。第三点:教育目的超越了学科内容。32简述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本质。4-194答:这个问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教学方法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的、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环节。第二点:本质1、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的。2、教学方法受特定的

10、课程内容的制约。3、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33简述课程实行与教学的关系。6-301答:这个问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课程实行与教学的区别重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课程实行在内涵上所涉及的范围要比教学来得广些。2、课程实行与教学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两者进行研究的侧重点有别。第二点:课程实行与教学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联系性。1、课程实行内在地整合了教学,教学是课程实行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2、课程实行研究与教学研究具有内在的互补性。34简述班级授课组织存在的缺陷。5-259答:这个问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班级授课组织在某种意义上是应现代工业科技文明提高效率的需求而在实践中占据统治

11、地位的,所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第二点:班级授课组织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第三点:班级授课组织容易导致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35简述课程与教学目的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3-169 147答:这个问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本质:课程与教学目的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具体化。第二点:价值:明确课程与教学目的的基本价值取向,就可以增强反省意识,提高制定课程与教学目的的自觉性、自主性。第三点:局限:1.关于目的的性质问题,即课程目的的制定究竟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抑或是价值性问题,或者更准确地

12、说,是技术性和价值性哪个更为重要的问题。2.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生长性目的和表现性目的作为从对行为目的的批判中成长起来的目的模式,无疑标示着课程目的取向发展的趋势,这就是注重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取向。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请分别谈谈对于课程开发的目的模式与过程模式的理解,并分析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2-76答:一、课程开发的目的模式1、“目的模式”( the objectives model)是以目的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的的拟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2、目的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因此,它也被看作是课

13、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3、重要代表是由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称誉的拉尔夫泰勒所创建的泰勒模式。二、过程模式1、“过程模式”(a process model)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系统确立起来的。斯腾豪斯对过程模式的建构是从对泰勒原理的批判开始的。2、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它把学生视为一个积极的活动者,教育的功能则在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自主而有能力地行动。它提倡“过程原则”,强调过程自身的教育价值,主张教育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它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教师

14、在课程开发与实行过程中不是学生行为的主宰者、控制者,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行为的引导者。3、现实意义:过程模式把学生主体性、发明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的,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的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将之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上。它突破了目的模式的工具理性落篱,把课程开发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情境基础上。这显然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一种取向。以上就是对本问题的陈述。37论述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方向。6-284答:1.把课程实行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变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我们的课程教材改革进行了许数年,但人们往往满足于开发出“新课程”、采用“新课程”。“新课程”

15、在实践中实行到如何的限度?“旧课程”是否仍然在悄悄进行?是否表面上实行的是“新课程”,但支配“旧课程”的观念仍然在沿袭?“新课程”在实行中发生哪些变化?变化的因素是什么?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理解到如何的限度?阻碍“新课程”有效实行的因素是什么?等等。对这些问题人们关注得不够,因而无法对“新课程”自身做出公正的评价,也无法调整课程改革的政策。深化当前的课程教材改革必须加强对课程实行的研究。2.课程变革应将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因素纳入自身之中,相应地,课程变革政策应具有变通性。“计划的课程”付诸实行的过程即是因应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特殊需要作出调整与改变的过程,对“计划的课程”绝对忠实地

16、实行是不也许的,也是不必要的。各种情境因素构成的谱系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这是课程变革必须充足重视并给予政策上的保证的。3.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是课程变革成败的关键。教师和学生是自己课程的开发者。当专家开发的课程可以开掘出教师和学生创生课程的源泉、使教师和学生自主走上个性发展之路的时候,课程改革才干进入新的境界。以上就是对本问题的陈述。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38.在2023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结构部分表述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设立方案,内容如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

17、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立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重要涉及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提倡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发明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成基本规定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规定,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立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

18、立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重要涉及: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行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从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互相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上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设立方案的理由。5-241答:1.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类不同的课程,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 single-subject)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

19、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3.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multi-subjects)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4.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这两类课程组织形式之间又存在着内在联系。一方面,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分科课程总包含着知识之间的某种限度的综合。另一方面,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又是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不同分科课程之间其区别是明显的,但总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5.在小学阶段,儿童处在智力发展的初期,以综合课程为主可以发展其整体素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综合课程中表现出的知识琐碎等问题表现出来,因此,要加强分科课程的比例,以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牢固。6.实践是检查理论的唯一标准,只学习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实践课程应当作为学生素质提高的必要因素,贯穿于整个年龄的课程体系中,同时,实践内容的选择要适应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以上就是对本问题的陈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