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2745—2020 黑龙江省城镇智慧供热技术规程(黑龙江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23∕T 2745—2020 黑龙江省城镇智慧供热技术规程(黑龙江省).pdf(7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35.240.50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23/T 27452020P46备案号:JXXXXX黑龙江省城镇智慧供热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mart heating engineeringof urba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2020-12-16 发布2021-01-15 实施DB23联合发布黑 龙 江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黑 龙 江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黑龙江省地方标准黑龙江省城镇智慧供热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mart heating engineeri
2、ng of urbanin Heilongjiang ProvinceDB23/XXX2020备案号:备案号:J XXX2020主编部门:哈尔滨工业大学批准部门: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黑 龙 江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施行日期:2 0 2 0 年X X 月X X 日2020 哈尔滨黑龙江省地方标准黑龙江省城镇智慧供热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mart heating engineering of urbanin Heilongjiang ProvinceDB23/XXXX-2020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公告告第第 X
3、XX 号号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地方标准黑龙江省城镇智慧供热技术规程的公告现批准黑龙江省城镇智慧供热技术规程为黑龙江省推荐性地方标准,编号为 DB23/T XXX-2020,自 2020 年 XX 月XX 日起实施。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0 年 XX 月 XX 日4前前言言本规程根据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0年度第一批标准编制计划及哈尔滨市建设系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2号文件要求,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会同相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在规程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对城镇智慧技术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真总结了我国及黑龙江省智慧供热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及黑龙江城镇供热的基本情况,在广泛征求意
4、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技术规程。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智慧供热系统体系架构及分级;4.智慧供热系统建设要求;5.智慧供热系统验收和运行维护。本规程由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哈尔滨工业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地区在使用本规程过程中,如发现有条文不妥之处或有新的建议、意见,请直接反馈给哈尔滨工业大学标准编制组(哈尔滨市南岗区黄河路73号哈尔滨工业大学二校区2644信箱,邮编150090),以便修订时参考。本规程主编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本规程参编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中能控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太平供热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中冕智
5、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豪特热力设计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5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周志刚 方修睦 周爱兰 李大宝 姜健刘京 杨大易 刘爱国 曹体祥赵云鹏王飞 蔡宏亮 吕松海 宋焕君王博汤璐 魏存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叶德强 张建利 杨明极张 越 陈金相李保国 刘朋光6目次1总则.22术语.33智慧供热系统体系架构及分级.53.1 一 般 规 定.53.2 智慧供热系统体系架构.63.3 智慧供热系统分类及组成.93.4 智慧供热系统的评定.104智慧供热系统建设要求.134.1 一 般 规 定.134.2 智慧供热系统功能要求.144.3 数据采集及管理功能.154.4 智慧供热系统智能
6、决策功能.164.5 智慧供热系统控制调节功能.174.6 报警功能.184.7 人机接口及日志记录.184.8 智慧供热系统监视功能.194.9 趋势服务和报表服务.204.10 智慧供热系统通信.214.11 Web 发布.215 智慧供热系统验收和运行维护.225.1 智慧供热系统验收.225.2 智慧供热系统运行维护.235.3 智慧供热平台运行管理.24附录 A城市级智慧供热监管服务系统分层图.25附录 B企业级智慧供热系统参考体系架构.26附录 C数据采集类型和频次.27本规程用词说明.29附:条文说明.297Contents1General Provisions.12Terms.
7、23Architecture and Rating of Smart Heating System.43.1General Requirements.43.2Architecture of Smart Heating System.53.3Classific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Smart Heating System.93.4Evaluation of Smart Heating System.94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of Smart Heating System.124.1General Requirements.124.2Fun
8、ctional Requirements of Smart Heating System.134.3DateAcquisition and Management Functions of Smart Heating System.144.4Smart Decision Functions of Smart Heating System.154.5Control and Regulation Functions of Smart Heating System.164.6Alarm Functions.174.7Human-machine Interface and Logging.174.8Mo
9、nitoring Functions of Smart Heating System.184.9Trend and Reporting Services.194.10Communications of Smart Heating System.204.11Web Publish.205Completion Acceptance and Operating Maintenance of SmartHeating System.215.1CompletionAcceptance of Smart Heating System.215.2Operating Maintenance of Smart
10、Heating System.225.3Operation Management of Smart Heating Platform.23AppendixAHierarchy Chart of City-level Smart Heating RegulatoryServices System.248Appendix BReference System Architecture of Enterprise SmartHeating System.25Appendix CType and Frequency of Data Acquisition.26Explanation of Wording
11、 in This Specification.28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2821总总则则1.0.1 为了推进黑龙江省城镇供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范智慧供热的建设,特制定本技术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城镇智慧供热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1.0.3 智慧供热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2术术语语2.0.1 智慧供热smart heating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信息技术与先进供热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基础,以安全、节能、舒适为主要目标,具有自感知、自分析、自诊断、自决策、自学习等技术特点的新
12、型供热方式。2.0.2 智慧供热系统 smart heating system由供热物理设备网、供热物联网和智慧供热平台组成的新型供热系统。2.0.3 供热物理设备网 heating physical equipment network由供热热源、供热管网、热力站、热用户及就地显示仪表和控制调节设备组成的网络。2.0.4 供热物联网 heating internet of things由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传输设备、调控设备等组成的供热信息网络。2.0.5 智慧供热平台 smart heating platform在传统供热信息系统平台的基础上叠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现海量异构数据
13、汇聚与建模分析、供热知识软件化与模块化、创新应用开发与运行,支持供热智能决策、智能调度、智能调节、智能控制、智能诊断、智能维护、智能管理及智能服务的软件集合。可分为行业级、城市级和企业级。2.0.6 信息孤岛information isolated island相互独立的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系统,由于各系统之间相互封闭、无法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所形成的如分散、独立的岛屿的现象。2.0.7 人机接口human-machine interface人机交互操作,泛指调度中心控制系统、热力站调控系统、热网智能管控系统、建筑物调控系统等人员操作部分的界面、点按扭4及逻辑排序部分。2.0.8 智能决策系统s
14、mart decision system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供热运行人员及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的智能型人机交互式信息系统。2.0.9 边缘计算 edge computing是一种分散式运算的架构,将应用程序、数据资料与服务的运算,由网络中心节点,移往更接近于用户终端装置的网络逻辑上的边缘节点来处理。2.0.10 运行核查operation checking在实际运行条件下,对传感器的完好状态进行的检查核对。2.0.11 运行监督 operation supervision指对热源、热力站、供热管网、热用户的运行参数和环境参
15、数(室内温度、室外温度)进行的监测。2.0.12 运行调节 operation regulation指根据监督数据得出的分析结果,形成供热负荷预报、运行调节优化、热力工况优化及运行调度的优化决策方案。2.0.13 运行控制 operation control指对管网及热用户的平衡调节及控制,对能源转换设备和动力设备的优化控制。2.0.14 运行评价 operation evaluation根据优化运行结果,对设备及供热系统性能进行的评价。53智慧供热智慧供热系统体系架构及系统体系架构及分级分级3.1 一 般 规 定3.1.1 智慧供热系统应符合智慧城镇建设相关要求,应与城镇供热统一规划、建设,
16、分步实施。3.1.2 智慧供热系统的建设应包括供热物理设备网、供热物联网、智慧供热平台的建设。3.1.3 智慧供热系统应能实现下列目标:1 提高供热物理设备网的安全水平;2 提高供热系统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供热系统运行成本;3 提高供热企业的服务水平和用户的舒适度。3.1.4 智慧供热系统的物理设备网应满足下列要求:1 供热管网应设计规范,供热设备应配置合理、运转正常;2 热源、热网及热力站的调节、控制、通信设备应配置齐全,应满足供热初调节、运行调节及控制、通信的要求;3 二次供热管网设计水温不同的供暖系统,应在设计水温较低的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设置混水设备及相应的调节控制设备。4 室内供暖系统应
17、设置调节设备。实施远程调节的室内系统,每个调节单元应设置远程调节设备;实施热计量的室内系统,每户应设置具有远程调节控制功能的阀门及室温控制器。3.1.5 智慧供热平台及软件系统在满足现期目标的前提下,宜具有前瞻性。3.1.7 智慧供热平台应满足下列规定:1 应能够支持多种硬件设备和网络系统;2 应满足实时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对信息采集或指令执行具有良好的响应能力;63 应在满足系统功能及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有合理的投入产出比。3.1.8 智慧供热软件系统应操作简单、实用性高、界面友好、易维护、满足多角色岗位需求,能够支持二次开发,并且有高的工作效率,在达到原理要求和功能指标的前提下,具体功能响应
18、时间快。3.1.9 智慧供热平台应具有安全性、规范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并满足下列规定。1 应有严格的操作权限控制,能防止非法侵入,有保护用户信息、操作等多方面的安全措施;2 应具备完善的异常处理机制,有较强的容错和系统恢复能力,能够及时修复、处理各种安全漏洞,提升安全性能;3 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互联互通性;4 系统中采用的控制协议、编解码协议、接口协议、媒体文件格式、传输协议等应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5 应能判断出规定以外的输入,并有合理的处理方式;6 在规定的时间内和工况下,应具有稳定实现其规定功能的能力,有避免可能发生故障的能力;7 当发生故障时,应具有报警、解脱或排除故障的能力
19、;8 应具备良好的输入输出接口,能为各种增值业务提供接口,支撑各个组件之间互联互通,支撑与不同控制系统的应用、调用;9 应留有升级接口和升级空间,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3.2 智慧供热系统体系架构3.2.1 智慧供热系统应通过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构建,实现基于数据驱动的供热物理设备网与数字空间全面互联的深度协同,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智能分析与决策优化。3.2.2 智慧供热系统的数据功能体系应包括感知控制、数字模型、决策优化三个基本层次。1 感知控制层应满足下述规定:71)应能实现供热信息感知、供热设备识别;2)应能及时发布对供热系统及设备的控制信号及指令;3)应能按照控制信号及指令对供热
20、系统及设备进行控制。2 数字模型层应满足下述规定:1)应能实现数据集成与治理;2)应能构建数据模型和机理模型;3)应能实现信息交互。3 决策优化层应满足下述规定:1)应具有分析、描述、诊断、预测及指导功能;2)应能借助各类模型和算法实现供热数据的分析,形成对供热物理设备网当前状态、存在问题等状况的基本描述;3)应能预测供热系统的未来运行参数,指导供热系统及设备的优化运行。3.2.3 智慧供热系统的决策优化层宜满足下列要求:1 对供热物理设备网进行诊断和评估;2 预测供热系统设备的未来状态,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建议。3.2.4 智慧供热网络体系应满足下列要求:1 应能实现网络互联、数据互通和
21、标识解析;2 应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实现供热物理设备网的热源、热力站、管道、设备、用户等全要素连接;3 应实现数据互操作与信息集成。3.2.5 智慧供热网络体系宜满足下列要求:1 宜支撑多要求数据转发;2 宜提供标识数据采集、标签管理、标识注册、标识解析、数据处理和标识数据建模等标识管理功能;3 宜实现数据和信息在各要素、各系统间的无缝传输。3.2.6 智慧供热平台体系宜由基础设施层、平台服务层和应用服务层组成。81 基础设施层应满足下列要求:1)应通过构建数据中心或托管等方式,提供包括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2)应实现对供热数据的大范围、深层次采集和连接,对数据进行格式统一和语义解
22、析;3)应实现对供热数据进行数据剔除、压缩、缓存等操作。2 平台服务层应提供完整的部署环境,支持供热应用程序的所有内容;3 应用服务层应满足下列要求:1)应能定制满足单一或多用户需求的服务模式;2)应能针对全网运行、生产经营、分析决策的智能化需求,构建各类供热 PC 端和移动端应用解决方案。3.2.7 基础设施层宜满足下列规定:1 宜通过边缘计算装置,提供现场设备或传感器数据接入、转换、数据预处理和边缘分析应用等功能;2 宜在边缘侧进行反馈控制,并提供边缘应用开发所需的资源调度、运行维护、开发调试等功能。3.2.8 平台服务层宜满足下列规定:1 宜提供资源管理、数据管理与分析、模型管理和模型应
23、用创新等功能;2 宜面向海量供热数据提供数据治理、数据共享、数据可视化等服务;3 宜融合供热行业机理建模方法和统计分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据科学建模方法,实现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分析。3.2.9 应用服务层宜提供应用创新、应用二次开发集成等功能。3.2.10 智慧供热安全体系应做到信息安全、功能安全和物理安全,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 应提高现场设备、智能设备、智能装备、PC、服务器等硬件可靠性,提高软件功能可靠性,提高数据分析结论可靠性,提高人9身安全可靠性;2 应提高智慧供热系统中信息的保密性,避免有用数据或信息泄漏给非授权个人或实体,对要传送的信息内容采取特殊措施,隐蔽信息的真实内容;3 应
24、保证智慧供热系统的完整性,保证智慧供热用户、进程或者硬件组件具有验证所发送信息准确性的功能,并且进程或硬件组件不会被任何方式改变;4 应提高智慧供热系统的可用性:1)保障智慧供热系统中的通信双方应能正常建立信道;2)智慧供热系统使用者应能正常对业务中的信息进行读取、编辑等操作;3)智慧供热平台、控制系统、业务系统等应能正常运行。5 应具有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条件下无故障执行指定功能的能力:1)硬件部分在规定的时间内应能正确执行要求功能;2)各类软件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时间区间内应能完成规定功能;3)供热数据分析服务在特定业务场景下、一定时间内应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6 应能对智慧供热用户个人隐私
25、数据及企业拥有的敏感数据等提供保护。3.2.11 智慧供热业务体系宜在供热现有的自动化控制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实现智能数据处理、智能决策、智能控制三大核心功能。3.3 智慧供热系统分类及组成3.3.1 智慧供热系统按业务功能划分为行业级、城市级和企业级三个级别。103.3.2 行业级智慧供热系统宜由供热规划、供热监督、专业赋能、信息发布等子系统组成。3.3.3 城市级智慧供热系统宜由供热台账、室温监管、投诉分析、应急预案、事件督导等子系统组成。城市级智慧供热系统建设宜采用附录 A 所示分层结构。3.3.4 企业级智慧供热系统
26、宜由供热运行监测系统、供热智能调控系统、供热智能管理系统等子系统组成。企业级智慧供热系统建设宜采用附录 B 所示分层结构。3.4 智慧供热系统的评定3.4.1 企业级智慧供热宜从智能数据处理、智能决策和智能控制三个维度进行评定,每个维度分成三个等级。3.4.2 智能数据处理分为数据采集信息化(D1)、数据格式标准化(D2)、数据处理智能化(D3)三个等级,各等级数据应满足表 3.4.2要求。表表 3.4.2数据分级数据分级分级各级要求数据采集信息化(D1)测点设置合理、实现供热系统数据自动采集、存储、归档,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可用性、可追溯性。数据格式标准化(D2)实现供热系统数
27、据标准化建设,采集数据符合相关数据标准,数据维度齐全,数据采集规范。数据治理智能化(D3)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实现供热系统数据治理,完成数据质量、数据主题、数据开放、数据计算、数据融合的标准智能数据体系建设。3.4.3 智能决策分为机理及经验决策(I1)、半智能决策(I2)和智能决策(I3)三个等级,各等级要求应满足表 3.4.3 要求。11表表 3.4.3 智能智能决策决策分级分级分级各级要求机理及经验决策(I1)供热运行决策自动依据机理模型及经验决策半智能决策(I2)供热运行决策依据机理模型、辅助 AI 模型进行决策,决策模型可自学习、可更新;控制模型具备可更新能力。能创造一定的增量价
28、值,可使系统综合效率提升。智能决策(I3)供热运行决策完全依据机理模型+AI 模型或 AI 模型自主决策,决策模型具备自学习、自适应、自优化提升的能力;控制模型可自学习、自动更新、控制过程精准。能创造显著的增量价值,系统综合效率逼近系统最大能效。3.4.4 智能控制分为人工远程控制(C1)、半智能控制(C2)、智能控制(C3)三个等级,各等级应满足表 3.4.4 要求。表表 3.4.4 智智能能控制分级控制分级分级各级要求人工远程控制(C1)设备具备远程控制功能,借助智能决策系统由人工下发指令,实现远程调节控制。半智能控制(C2)设备具备远程控制功能,供热设备依据智能决策系统给出的控制策略自动
29、运行;可在人工干预下实现精准控制。智能控制(C3)系统主要设备及主要传感器实现智能化,供热设备完全依据智能控制策略自动运行,控制精准。3.4.5 智慧供热系统宜根据智能数据处理、智能决策和智能控制三个维度,分为初级智能(S1)、中级智能(S2)、高级智能(S3)三个等级。每个等级的具体要求见表 3.4.5。12表表 3.4.5 智慧供热层级划分及要求智慧供热层级划分及要求智慧供热等级各级要求智能数据处理智能决策智能控制初级智能(S1)D2I2C2中级智能(S2)D3I2C2高级智能(S3)D3I3C3134智慧供热智慧供热系统建设要求系统建设要求4.1 一 般 规 定4.1.1 行业级智慧供热
30、系统应具备与城市级管理平台数据互通互融、平滑对接的能力,实现对各城市供热管理的监管。4.1.2 城市级智慧供热系统应具备与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对接、数据互通互融、平滑对接的能力,实现对供热企业的监管。4.1.3 企业级智慧供热系统各层级应能实现层级基本功能,每项基本功能中实现的具体内容,根据企业需求确定。4.1.4 智慧供热系统平台的基础支撑层应具有下列基本功能:1 应有完善的数据接口,能对平台进行管理,对信息进行配置;2 应能对每一种数据类型的处理能力和方式进行定义,实现系统数据处理,具备数据显示、分析、存储等功能。4.1.5 智慧供热系统的账号管理系统应为用户提供与身份识别和授权有关的管理服务
31、,应实现用户登录一次即可访问权限范围内的应用和服务业务。4.1.6 智慧供热系统的信息感知系统应实现对热源、热力站、热网及热用户的运行参数、设备状态参数的感知。感知设备及控制设备的设置应满足供热决策、运行调节、运行控制和供热管理的要求。4.1.7 智慧供热系统的数据监控应具有下列基本功能:1 系统应具备远程信息监视与控制调节等功能;2 应能随时接收各级调度命令信息,并传输实时工况、运行参数等有关信息;3 应具备远程参数设置、远程数据采集、传送操作控制命令、通信诊断、时钟同步等功能。144.2 智慧供热系统功能要求4.2.1 初级智能的智慧供热系统,应具备智能运行和智能管理的功能。4.2.2 初
32、级智能的智慧供热系统的智能运行子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1 应实现数据采集规范、数据维度齐全;2 应实现对热源、热网、热力站运行参数的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和储存;3 应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建筑物热力入口及室内系统的运行参数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存储;4 应具有数据在线辨识供能,有合理的数据清洗方法及保障数据完整可靠的技术;5 应具有运行监督、运行调度、运行控制和运行评价功能;6 供热运行决策依据机理模型辅助 AI 模型进行决策,决策模型和控制模型具备可更新能力;7 设备应能依据自动下发的指令运行,在人工干预条件下,自动实现远程精准控制。4.2.3 初级智能的智慧供热系统的智能管理,宜包括业务管理、安全管
33、理、环保及消防管理。4.2.4 中级智能的智慧供热系统,应在 4.2.1 条的基础上实现下列功能:1 应在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智能数据处理;2 应实现检测数据在线核查,数据智能化;3 应部分或全部依据机理模型+人工智能模型构建智能决策系统,决策分析模型应能自动学习,控制模型应能自动更新;4 供热系统及主要设备状态应定期自动诊断;5 计量用户实现热量自动分摊、热费自动计算及用户室温智能调控;156 智能控制系统应能自动下发指令,在有无人工干预的条件下均能实现精准控制。4.2.5 高级智能的智慧供热系统,应在 4.2.4 条的基础上实现下列功能:1 供热系统主要运行
34、设备、主要控制设备及主要传感器应实现智能化;2 供热系统及设备应由智能调控系统自动控制,控制模型应具有自动学习提升能力,应实现精准控制;3 供热系统及设备的运行状态自动诊断,供热设备的一般故障应在人工干预下实现远程恢复;4 供热运行决策完全依据机理模型+AI 模型或 AI 模型自主决策,决策模型应具备自学习、自适应、自优化提升的能力;5 企业管理环节高度智能化。4.3 数据采集及管理功能4.3.1 数据采集类型及频次宜满足附录 C 的规定,数据采集应满足下列规定:1 采集的数据应全面、完整,能满足智能化要求;2 采集数据应实时可靠,数据标识应统一,采集周期应根据功能需求确定;3 应支持标准数据
35、类型的分类接入;4 应具有数据采集故障处理措施,数据采集中断时应及时报警或修复;5 现场传输的数据和平台接收的数据应对应正确、主题一致。4.3.2 数据平台应具备下列功能:1 应具有分布式数据处理能力,无信息孤岛;2 应具有数据处理功能,应能对数据进行质量校核和清洗;3 应支持数据权限,能设置不同用户的数据访问控制权限;4 应支持实时数据开放和离线数据开放。164.3.3 数据库管理应具有下列功能:1 应支持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类型;2 数据库应具有可扩展性;3 应根据提供的数据库管理工具,对数据库进行维护、更新和扩展;4 应支持历史数据统计分析;5 应具有数据备份功能;6 应具有较高的读写性
36、能;7 应具备压缩算法节省存储空间;8 应具备对一定时序数据及空间数据的处理能力。4.4 智慧供热系统智能决策功能4.4.1 智慧供热系统宜实现对系统可靠性评估、事故(故障)预测及报警、事故原因(故障)分析、事故(故障)处理方案制定;应能通过事故发生原因分析、事故处理方法的自学习,制定出合理的事故处理方案和维护管理方法。4.4.2 智慧供热系统应能对供热服务全过程的供热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应能对供热服务质量和供热效果进行评价。4.4.3 智慧供热系统的运行应实现下列功能:1 应实现对供热系统运行参数的监督;2 应实现对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3 应实现对供热系统的控制;4 应能对供热系统运行效果进行
37、评价。4.4.4 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应能实现下列功能:1 应实现对调度期内热源、热力站的供热负荷预测。对有调度要求的建筑物应实现建筑物的供热负荷预测;2 应制定调度期内热源、热力站的优化运行调节方案,对设置运行调节设备的建筑物应制定调度期内建筑物的优化运行调节方17案。有长输管网的供热系统,应制定调度期内隔压站、加压泵站等的优化运行调节方案;3 应制定调度期内热力工况优化方案,给出在保证系统不出现热力失调情况下的系统运行流量及运行水温;4 应制定调度期内设备及系统运行调度方案;制定锅炉、多热源热泵、水泵的经济运行调度方案及事故(故障)工况的优化调度方案。4.4.5 供热系统的运行控制,应能实
38、现下列功能:1 应能根据调度要求和系统特点,分别实现供热首站、隔压站、热力站、锅炉房等位置的能源转换设备的优化控制;对设置运行调节设备的建筑物应实现建筑物的优化控制;2 应能根据调度要求和系统特点,分别实现对循环水泵、补给水泵、中继泵、加压泵、分布泵、混水泵等动力设备的优化控制;3 应能实现从热源系统到热用户室内系统的水力平衡及调节;4 对有控制要求的热用户,应能实现室内用户的室温控制。4.4.6 供热系统的运行评价,应实现下列功能:1 应能对换热设备、锅炉、水泵等设备的运行效率进行评价;2 应能对供热系统补水率、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及调节、室内温度达标率、耗电量、耗热量等指标的运行水平进行评价
39、。4.5 智慧供热系统控制调节功能4.5.1 智慧供热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1 应具备远程数据采集和控制指令发布功能;2 应具有支持自动控制设备、模型反馈自优化、模型再学习的能力;3 应具备应急一键关停功能。4.5.2 智慧供热系统宜具有下列功能:1 宜具备完善的系统工作状态诊断机制;2 宜在数据采集和状态监测基础上,预设决策参数或决策模型;183 宜在数学模型支持下,完成对被控设备多种优化控制。4.5.3 调度中心人员可对热力站及有控制要求的建筑物或建筑物内用户的人机接口设备进行远程操作,完成对单机/多机设备的控制与调节。4.5.4 设备的控制应能按照工艺要求,根据调度中心所发出的命令及时准确
40、地执行,并将现场的工作状态反馈给智慧供热平台,控制方式要安全合理。4.6 报警功能4.6.1 智慧供热系统应能提供热源、热网运行安全报警,宜通过状态和规则进行设置,实现对设备故障、数据异常等情况的报警。4.6.2 智慧供热系统应通过创建报警服务,对运行的关键测点和设备工作状态进行报警监视;应能对运行的关键数据输入信号提供可变的报警限值;应支持多权限用户的报警限值和死区设置。4.6.3 系统报警显示应满足下列要求:1 应能按报警摘要信息、报警发生时间、报警点、报警说明等报警信息进行列表显示;2 报警信息应按工艺信息名分类显示,报警方式应能灵活设置;3 报警信息应能自动及时发布,可进行声光报警;4
41、 应具备报警锁定/解除功能;5 应具备报警信息存储功能,支持多种方式查询,结果可导出。4.7 人机接口及日志记录4.7.1 智慧供热系统可通过接口设备完成系统工艺画面监视、打印制表、设备参数设置及操作控制等人机联系功能。4.7.2 智慧供热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1 热网系统图应显示热网走向及热力站分布状况等内容;192 热力站系统图应显示热力站主要设备的工艺关系、实时运行参数、运行状态及操作命令;3 事件报警画面应能查看系统报警内容,应能进行报警查询及报警确认;4 应能方便查看温度、压力、热量、流量等参数的实时或历史趋势曲线;5 应能方便查看所有站的总体报表及各个站的历史报表,并可进行报表查询及
42、打印;6 应能对一些限值报警及运行参数进行设定和修改;7 监控系统应根据登录人员的口令自动给予相应的操作权限。4.7.3 智慧供热系统通过创建日志记录,可以按时间顺序跟踪记录系统上所有运行和操作发生的具体时间、内容、以及人员等信息,并以列表的形式显示。4.8 智慧供热系统监视功能4.8.1 智慧供热系统应能对全网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各级监控系统应对本级系统内所有工艺测点进行组织和工艺维度的实时监控和综合管理。4.8.2 智慧供热系统应实现对系统设备运行管理和状态监视。4.8.3 智慧供热系统宜具有下列功能:1 支持对全网及各级工艺的总貌、分组及单元显示;2 具有各级主辅设备运行状态图;3 支
43、持历史趋势显示、动态流程显示、多窗口显示;4 支持多种呈现方式;5 显示事件报警及事故处理信息;6 给出系统操作及事故处理指导;7 提供系统运行操作日志;8 提供各类维护管理报表等。204.8.4 智慧供热系统宜根据功能需求,建设多媒体视频图像监视系统和大屏幕显示系统,完成对关键的生产过程、工艺现场和设备运行状态以及其它需要监控场地的监视、录像等。4.8.5 智慧供热系统设备运行管理宜包括下列内容:1 设备运行、备用、检修的累计时间;2 被控设备操作动作次数累计及事故动作次数累计;3 运行参数及经济指标。4.8.6 智慧供热系统状态监视宜具有连续动态地监视外围设备工作状态的能力,监视现场自控系
44、统的运行状态、网络通信状态等,并自动记录监测结果。4.9 趋势服务和报表服务4.9.1 趋势服务应具有下列功能:1 应支持磁盘文件方式存储历史数据、多类型数据的可视化存储;2 应支持大空间历史数据存储。4.9.2 趋势服务宜具有下列功能:1 宜对模拟量点和开关量信息进行趋势采样记录;2 宜提供实时趋势和历史趋势显示,支持多组趋势窗口显示。4.9.3 报表服务应具有下列功能:1 应具有对各种文件的处理能力,实现对各类数据、文件归档,对历史数据记录、处理、裁剪、分析和统计,对运行数据和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查询;2 应能根据采集的运行数据及分析结果制作各类报表;3 应具有图形、文件、报表导出打印等功能。
45、214.10 智慧供热系统通信4.10.1 智慧供热系统内外部各级系统间的通信应符合行业规定的标准通信方式,通信能力应满足系统的最低要求,各级通信系统应实现在线监督、诊断、安全机制,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稳定、通畅。4.10.2 智慧供热平台与各子系统数据通信的内容及格式应标准化、规范化,应满足实时性、可靠性要求,以确保系统获得所需数据的有效性。4.10.3 智慧供热平台与外部系统通信时,应结合系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4.10.4 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需要永久停止运营的,运营方应提前通知服务用户。4.11 Web 发布4.11.1 智慧供热系统应具有 Web 功能,
46、支持 PC 端和移动端用户访问。4.11.2 智慧供热系统应具有身份认证、安全识别功能,为登录用户差异化分配权限和业务。4.11.3 根据系统建设水平,客户端应可呈现工艺画面、运行数据、消息公告等信息,其内容应与服务端保持一致,且不影响系统的动态性、实时性和交互性。225 智慧供热智慧供热系统验收和运行维护系统验收和运行维护5.1 智慧供热系统验收5.1.1 智慧供热系统建成后,应分别对智慧供热系统和智慧供热平台进行验收。5.1.2 满足下述条件的智慧供热系统可进行验收:1 硬件设备及附件应满足智慧供热系统调节控制要求;2 热源、热力站及建筑物系统的运行调节控制装置经过单机调试和分系统联调;3
47、 智慧供热平台经过测评,平台功能满足本规程中基础设施层、平台服务层和应用服务层要求及供需双方约定;4 智慧供热系统经过联合调试,试运行期间系统运行稳定、可靠。5.1.3 智慧供热系统验收,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项目建设合同或项目计划、供需双方约定的验收依据文档,对整个系统进行测试与评审。5.1.4 应依据智慧供热平台的项目开发合同或项目开发计划,对建成的智慧供热平台的功能性、信息安全性、维护性、易用性、可靠性、性能效率、可移植性、智能性等特性进行测试和评价。5.1.5 智慧供热平台软件应通过计算机软件测评机构的测评,应有完整的需求说明书、软件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测试报告、操作说明书等材
48、料。5.1.6 智慧供热系统验收应对智慧供热系统的智能数据处理、智能决策、智能控制三个维度进行验收,应对系统的能力提升水平或节能效果进行评价,应有完整的验收报告或评价报告。235.2 智慧供热系统运行维护5.2.1 智慧供热系统投运前,应对传感器进行运行核查,经首次运行核查合格后方可投运。投运后的智慧供热系统应定期对感知设备进行运行核查,运行核查不合格的传感器应及时分析原因,并应及时处理。5.2.2 传感器的运行核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 传感器的工作条件;2 传感器的技术性能;3 传感器终端显示数据与现场显示数据的一致性。5.2.3 运行调节控制装置运行中,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并应对发现的故
49、障及时处理。5.2.4 供热企业应保障物理设备网完好、调节控制设备功能有效、物联设备信息传输通畅、智慧供热平台工作正常。5.2.5 供热企业应根据热用户的用热需求,合理组织智慧供热系统运行。5.2.6 供热企业应热用户要求对室内供暖系统及感知控制设备进行维修时,应事先向热用户明示维修项目、收费标准、消耗材料等清单,经热用户签字确认后实施维修。5.2.7 智慧供热系统管理单位,应建立智慧供热系统运行管理制度、维护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5.2.8 智慧供热系统应具有完善的设备和软件系统技术文件档案。档案和技术资料应齐全、数据可靠,并应由专人保管。5.2.9 传感器应定期检测,检定证书、运行核查报告应
50、保存至传感器更换 5 年后。超过保存期的记录应进行审核,经批准后方可销毁处理。5.2.10 智慧供热系统应由专职人员进行维护,应有完整的日常维护及维修记录。5.2.11 智慧供热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人员应进行岗位技能和安全培训,并应经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245.3 智慧供热平台运行管理5.3.1 应依据智慧供热平台的运行规程和管理制度,对其在隐私保护、使用权限、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5.3.2 应健全运行规程、完善业务流程、明确管理职责,并确定与对接平台相互协作的业务流程与运行机制。5.3.3 应明确运行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处置权、隐私权等内容:1 数据所有权涉及政府、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