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379-2021 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地质矿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Z∕T 0379-2021 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地质矿产].pdf(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 75.060CCSE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3792021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survey and evaluation for shale gas resources2021-08-19 发布 2021-11-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布DZ/T 037 92021目 次前言.in引言.N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总则.34.1 目的任务.34.2 调查手段.34.3 调查程序.35设计编审.35.35.2 设计编制.45.3 设计审查.46调查方法.46.1 野外地质调
2、查.46.2 重力、磁法、电法.66.3 二维地震.86.4 地质调查井.86.5 参数井.107资源评价与选区.127.1 目的任务.127.2 基本要求.127.3 资源评价方法.127.4 远景区优选.127.5 有利区优选.137.6 评价成果.148成果编制.148.1 报告编写.148.2 附图、附表.158.3 成果提交.159 质量控制.159.1 质量控制方式与内容.159.2 野外验收.169.3 成果资料质量要求.17IDZ/T 037 920219.4 成果报告质量要求.189.5资料汇交质量要求.18附录A(资料性)页岩气资源评价.19附录B(资料性)页岩气调查选区评
3、价.26附录C(资料性)成果报告编写提纲.34nDZ/T 037 92021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9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翟刚毅、包书景、石砥石、张宏达、任收麦、郭天旭、陈新军、边瑞康、聂海宽、张聪、陈科、庞飞、武晓玲。田DZ/T 037 92021引 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油气供需矛盾日趋严峻,为提升国内油气保障能力,优化能源结构,中国地质调查
4、局和地方资源主管部门加大了页岩气地质调查力度,发挥了引领和带动作用。为进一步推 动和规范我国基础性、公益性页岩气地质调查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在系统总结国内 外页岩气地质调查、勘查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本地质特征和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编制了本 文件。WDZ/T 037 92021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目的任务、设计编审、调查方法、资源评价与选区、成果编 制、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基础性、公益性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其他类似的页岩气调查勘查工作可参照 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
5、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GB/T 19492油气矿产资源储量分类DZ/T 0180石油、天然气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 0227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 02542020页岩气资源量和储量估算规范DZ/T 0259陆地石油和天然气调查规范SY/T 5251油气井录井项目及录井质量要求SY/T 5314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SY 5517野外石油天然气地质调查规范SY/T 5599油气探井录井总结报告编写规范SY/T 5600石油电缆测井作业技术规范SY/T 5
6、615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图式SY/T 5771地面磁法勘探技术规程SY/T 5772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SY/T 57 88.2油气探井气测录井规范SY/T 5788.3油气井地质录井规范SY/T 5819SY/T 5820SY/T 5867SY/T 5965SY/T 5980SY/T 6244SY/T 6293SY/T 6611SY/T 6940SY/T 6994陆上重力磁力勘探技术规程 石油大地电磁测深法采集技术规程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分类编码 油气探井钻井地质设计规范 探井试油设计规范 油气探井井位设计规程 勘探试油工作规范 石油定量荧光录井规范 页岩含气量测定方法 页岩
7、气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规范1DZ/T 037 92021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页岩气shal e gas赋存于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层段中,以吸附气、游离气和溶解气状态储藏的天然气,主体上是自生自储 成藏的连续性气藏;属于非常规天然气,可通过体积压裂改造获得商业气流。来源:DZ/T 02542020,3.口3.2富有机质页岩层段organic rich shal e section有机碳(TOO含量高于1.0%、镜质体反射率(R。)大于0.5%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层系,可夹少量 砂岩、碳酸盐岩、硅质岩等其他岩性夹层或透镜体,单层厚度不超过2 m,富有机质页岩累计厚度占层段 厚度的
8、比例不小于60%。3.3含气页岩层段 gas-bearing shal e section含气量大于0.5 m3/t的富有机质页岩层段,且其他岩性夹层单层厚度不超过2 m。3.4页岩气远景区 prospecting area of shal e gas埋深小于6 000 m,海相或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层段连续厚度大于15 m,或海陆交互相富有机质页岩 层段连续厚度大于20 m的分布区.3.5页岩气有利区 favorabl e area of shal e gas埋深小于4 500 m,海相或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层段连续厚度大于20 m,含气页岩层段厚度大于 15 m,或海陆交互相富有机质页岩层段连续厚
9、度大于25 m,含气页岩层段厚度大于20 m的分布区。3.6页岩气勘查靶区 target area of shal e gas expl oration埋深小于4 500 m,海相或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层段连续厚度大于30 m,含气页岩层段厚度大于 25 m,或海陆交互相富有机质页岩层段连续厚度大于35 m,含气页岩层段厚度大于30 m,并且脆性矿物 含量大于30%、含气量大于2 m3/t的分布区。37页岩气地质调查井 geol ogical investigation wel l of shal e gas以了解富有机质页岩分布、厚度,获取有机地球化学、矿物组分、储集性能、岩石力学性质、含气性等
10、 页岩气地质参数为目的而部署的机械岩芯钻井。2DZ/T 037 920213.8页岩气参数井 parameter wel l of shal e gas以了解富有机质页岩分布、厚度,获取有机地球化学、矿物组分、储集性能、地层压力、含气性、产气能 力等页岩气资源评价参数为目的而部署的页岩气钻井。4总则4.1目的任务4.1.1目的了解和查明工作区页岩气基本地质条件及其资源潜力,优选页岩气远景区和有利区,提出勘查靶区 建议.4.1.2任务4.1 2.1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基本了解富有机质页岩层系的分布、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优 选页岩气远景区.4.1,2.2页岩气远景区调查,了解含气页岩层段
11、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含气性特征,预测页岩气 资源量,优选页岩气有利区,按GB/T 19492执行。4.1.2.3页岩气有利区调查,了解含气页岩层段的储集性能、保存条件、可压性、含气性和产气能力,开 展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产能预测评价、页岩气开发经济性评价及环境影响评价,预测页岩气资源量,提出勘查靶区建议,按GB/T 19492执行。4.2调查手段常用的调查手段有:野外地质调查,重力、磁法、电法、地震调查,地质调查井和参数井钻探、测录井及 地层含气性测试等。比例尺:资源潜力调查为1=1 000 000-1:2 000 000,远景区调查为1=500 000 1 1 000 000,有利
12、区调查为1:50 0001:250 000.不同地区可视已有工作程度适当调整比例尺.4.3调查程序通常按照资源潜力调查、远景区调查和有利区调查顺序开展,不同地区可根据已有工作程度确定具 体的调查任务。调查程序包括:资料收集与设计编制、野外地质调查、地球化学调查、地球物理调查与钻 探调查、资料处理与实验测试、综合研究与成果编制等。5设计编审5 1资料收集、整理与图件编制5.1.1资料收集除DZ/T 0259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应收集工作区及邻区特殊测井、压裂试井、构造和沉积相等研究 成果资料。3DZ/T 037 920215.1.2资料整理与图件编制除DZ/T 0259规定的内容之外,应利用已有资
13、料编制富有机质页岩分布略图和页岩层系综合柱 状图。5.1.3野外踏勘了解工作区的地质、地形、交通、环境条件等,确定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工作方案。具体内容除 SY 5517第6章规定的内容外,还应包括;富有机质页岩的基本特征、分布及顶底接触关系;工作区地质 构造类型与复杂程度;富有机质页岩露头分布及厚度;前期页岩气调查成果资料中存在问题的验证等。野外踏勘应在项目(课题)设计书编写前完成,以便为设计书的编制提供第一手资料。5.2 设计编制根据项目来源单位下达的项目(课题)任务书(或合同书)和规范要求,结合工作区的具体情况编制设 计书,所制定的设计书是进行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检查、验收及成果质量评价的
14、主要依据。5.2 1设计编制依据设计应依据项目(课题)任务书(或合同书)和规范要求、资料收集及野外踏勘成果,结合工作区地质、自然地理条件和富有机质页岩分布特点等情况编制。5.2.2设计书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概况、区域地质背景、以往工作程度及存在问题、目标任务与实物工作量、技术路线与 工作方法、工作部署与进度安排、预期成果、组织机构与人员安排、经费预算及说明、质量保障与安全措 施、附件与附图等.5.3 设计审查设计书应由任务下达单位组织评审,上级主管部门批复同意后组织实施,具体要求按照DZ/T 0259 执行。6调查方法6.1野外地质调查6.1.1目的任务基本了解工作区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分布、厚度、矿
15、物组分、有机地球化学、含气性等基本地质特征参 数,为页岩气资源评价提供依据。6.12路线地质调杳6.1 2.1基本要求了解工作区富有机质页岩、地质构造的发育及分布。路线部署应以控制富有机质页岩分布及其地层 序列为主要目的,并结合目的层出露情况和目标任务,具体部署地质调查路线。4DZ/T 037 920216.1.2.2部署原则应选择富有机质页岩地层出露连续性好,顶底界线基本清楚,露头区构造相对简单的区域开展调查 工作。6.1.2.3调查工作量资源潜力调查:地质资料点(含钻录测井资料)不少于1个/(100 km2-500 km2)o远景区调查:地质 资料点(含钻录测井资料)不少于2个/(1OO
16、kn/500 km2)o有利区调查:地质资料点(含钻录测井资 料)不少于4个/(100 km2-500 km2)q根据富有机质页岩出露情况,可适当调整调查精度。6.1 2.4调查成果编制富有机质页岩地层剖面草图,标注主要断裂位置;提交地质资料验证结果及相关实验测试数据。6.1.3富有机质页岩地层剖面测量6.1,3,1基本要求应根据调查阶段的工作内容和目标地层出露情况,部署实测地层剖面的数量及其比例尺。主要任务是了解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岩性、矿物组分、岩相变化、与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 等,获取有机地球化学、储集性能和力学性质等特征参数。具体剖面测量要求参照SY 5517执行。6.1,3.2
17、部署原则剖面应选择富有机质页岩出露齐全、地层层序完整、顶底界线清楚、相标志明显、构造简单的地区,尽 可能穿越主要页岩层段和各代表性相单元。6.1.3.3测量工作量资源潜力调查:盆地或一级构造单元内部署6条8条实测剖面(含钻井剖面),比例尺为1:500o 远景区调查:每个远景区部署4条6条实测剖面,比例尺为1:500。有利区调查:每个有利区部署 3条5条实测剖面,比例尺为1:200。6.1 3.4剖面测量成果提交实测地层剖面图与页岩气地层综合柱状图,主要内容包括地层层序、地层结构、沉积构造、岩性 描述、化石组合、沉积相划分、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分析、储集性能和力学性质分析等。6.1.4岩相
18、古地理调查6 14 1基本要求6.1.4.1 1充分收集整理已有的成果资料,建立相应的资料卡片和图表。对已有沉积相剖面资料进行 适当的野外调查验证.6 1 4 1 2重建沉积盆地充填史及构造演化史,刻画盆地演化过程中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时期的古地理 格局。6.1.4.1.3 了解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物特征,分析预测富有机质页岩及其顶底地层的区域展布规律。5DZ/T 037 920216.1.4.2部署原则6.1.4.2.1对于工作程度较低的沉积盆地或构造单元,应按照沉积古地理编图的相关技术要求(DZ/T 0259和SY/T 5615),开展系统的沉积相调查与剖面测量,以建立其沉积充填序列和地层格架。
19、6.1,4,2.2对于工作程度较高的沉积盆地或重要构造单元,应在部署适量的沉积相剖面实测基础上,系 统收集已有钻测井资料,并开展典型沉积相剖面资料的野外验证,以建立不同相区的标准剖面.6.1.4.2.3对于有利区带或特定的调查区块,需根据钻测井资料、钻井岩芯编录,结合地震剖面的地震 相分析,深入刻画有利目标层段或储层段的空间展布特征。6.1,4.3调查工作量资源潜力调查: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2 000 000,每个相区控制性相剖面不少于2条,辅助性相剖面 为2条3条,并应有适量路线观测点予以补充控制。远景区调查:比例尺为1:500 000-1:1 000 000,每个相区控制性相剖面不少于3条
20、,辅助性相剖面不少于3条,并应有适量路线观测点或物探(MT或地震)剖面予以补充控制。有利区调查:比例尺为1:50 000-1:250 000,每个相区控制性相剖面为3条5条,辅助性相剖面 不少于4条,并应有较多的路线观测点或二维地震剖面予以补充控制。6.1,4.4调查成果基础图件包括综合柱状图、综合柱状对比图、地层等厚图、古生物相图等。综合性图件包括岩相古地理图、沉积相演化模式图等。对于较小范围的远景区或有利区,建议编制 目的层段沉积微相图。6.2重力、磁法、电法6.2.1目的任务初步了解区域构造格局和富有机质页岩层系的地层展布与埋深,为构造带划分及页岩气资源潜力评 价提供依据。6.2.2区域
21、重力、磁法测量6.2,2,1基本要求区域重力测量初步预测主要目标层系的厚度与埋深,解译断裂体系等,具体参照SY/T 5819执行。区域磁法测量初步预测盆地基底埋深、基底断裂,以及主要磁性体分布与埋深,具体参照SY/T 5771 执行。6.2,2.2部署原则除DZ/T 0259中6.2.2.2规定的内容外,还应结合沉积盆地以往工作程度,以了解富有机质页岩层 系埋深、厚度为目的进行部署。6 2.2.3测量精度与质量要求区域重力测量精度与质量要求参照SY/T 5819执行,区域磁法测量精度与质量要求参照SY/T 5771 执行。6DZ/T 037 920216.2.3重力、磁法、电法剖面测量6.2
22、3 1基本要求初步了解盆地基底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主要目标层系厚度及埋深等,了解基底断裂的展布特征及 地下岩溶(缝、洞)发育情况。6.2 3.2部署原则6.2.3.2.1以基本了解盆地基底结构和构造、主要地层单元分布、区域断裂为原则,主干测线起止于盆 地周缘基岩出露区。根据工作区已有工作程度,可单独部署重力剖面测量、地面磁法剖面测量和电法剖 面测量,也可配套部署重力、磁法、电法剖面测量。6.2 3.2 2剖面应垂直或近于垂直主要构造走向,或以穿越不同构造单元的调查测线为主干剖面,垂直 或近于垂直主干剖面的测线为联络测线进行部署。6.2,3.2,3根据区域地质条件的不同,主干测线的线距确定为20
23、 km40 km,根据主干测线长度确定 联络测线,每个测区不少于2条联络测线。6.2 3.2.4电法剖面测量的探测深度应大于盆地基底埋深,可用于探测地下岩溶发育情况,为调查井或 参数井井位优选提供依据。6.2,3,3测量精度与质量要求6.2.3.3.1重力剖面测量点距一般确定为250 m500 m,与磁法剖面测量配套实施时重、磁测量点距 一致,与电法剖面配套实施时,点距为电法剖面点距的1/2,其仪器准备、数据采集、资料处理等精度要求 应参照SY/T 5819执行。6.2 3.3.2磁法剖面测量的点距、数据采集、资料处理等精度要求应参照SY/T 5771执行。6.2,3.3,3电法剖面测量点距一
24、般为500 m或1 000 m,应根据目标任务确定,其仪器准备、数据采集、资料处理等各环节的质量要求应参照SY/T 5772,SY/T 5820执行。6.2.4资料与成果6.2.4.1区域重力、磁法测量资料与成果6 2 4 1 1区域重力测量资料与成果。包括:成果报告,主要地层单元厚度图、局部构造预测图、断裂系 统图、构造单元划分图、综合解释剖面图等成果图件,各项原始数据采集记录和质量记录等。6.2.4,1,2区域地面磁测资料与成果。包括:成果报告,断裂系统图、基底埋深等值线图等成果图件,各 项原始数据采集记录和质量记录等。6.2.4.13综合解释成果图件。包括: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埋深、厚度图等
25、。6.2.4.2重力、磁法剖面测置资料与成果包括:成果报告,推断剖面成果图,各项原始数据采集记录和质量记录等。6.2.4.3电法剖面测量资料与成果包括:成果报告,各向异性断面图、视电阻率断面图、阻抗相位断面图、定性解释图、定量解释图等成 果图件,各项原始数据采集记录和质量记录等。7DZ/T 037 920216.3二维地震6.3.1目的任务基本了解沉积盆地的结构、区域构造样式及局部重点断层或褶皱构造特征;了解富有机质页岩层系 的厚度与空间展布等特征,为页岩气资源评价与区块优选提供依据。6.3.2基本要求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地震方法试验,在确定可以得到目的层有效反射的情况下,部署二维地 震剖
26、面。完成数据采集后,结合其他物探和野外地质调查、钻井调查等资料,解译目标地层的空间分布与 构造发育特征。可参照DZ/T 0180执行。6.3.3部署原则6.3,3,1测线部署应尽可能控制盆地的主要构造单元,以揭示主要地层单元的时空展布特征。6.3.3.2主测线应尽可能垂直或近于垂直地质构造线,穿越不同构造单元;联络测线尽可能与主测线垂 直,以构成控制整个工作区的地震测网。二维地震剖面应为直测线,应通过野外踏勘选择在地表地震地 质条件较好的位置,并结合目标地层和构造展布进行部署。6.3.3.3若同时开展重力、磁法、电法等测量或实测地质剖面测量,应尽量安排在相同或相近的位置,力 求多种方法相互验证
27、。6.3,3.4施工参数应通过论证和现场试验确定,排列长度原则上不小于目的层的埋深,地表结构复杂 时,应配套低速带调查工作。6.3,3,5应优先选择富有机质页岩有利沉积相带(如深水陆棚相、深湖一半深湖相等)、构造稳定区(如 断裂不发育、产状平缓、岩浆活动较弱地区等)和富有机质页岩埋深适中(V4 500 m)地区部署二维地震。6.3.4测量精度与质温要求资源潜力调查;原则上不部署二维地震。远景区调查:部署具有能够控制远景区构造形态和目的层展布特征的二维地震测线,具体要求参照 DZ/T 0180 和 SY/T 5314 执行。有利区调查:部署具有能够控制有利区地质构造特征和富有机质页岩展布特征的二
28、维地震测线,具 体要求参照DZ/T 0180和SY/T 5314执行。6.3.5资料与成果二维地震剖面测量的成果报告:当只有1条或2条地震剖面时,应形成经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当 有3条以上地震剖面,且测线距小于4 km时,可参照DZ/T 0180的要求,编制系列成果图件如地震反 射地质解释剖面图或某构造层地震反射剖面图、工作区页岩气综合预测(评价)图等,富有机质页岩层系 埋深、厚度等值线图,富有机质页岩顶底界T。图、构造图和埋深图等。各项原始数据采集记录和质量记 录等。6.4地质调查井6.4 1目的任务通过富有机质页岩空间展布、有机地球化学、岩矿物组分特征,获取储集性能、岩石力学性质和含气
29、8DZ/T 037 92021性等关键评价参数,验证页岩含气性;同时实施地球物理测井,获取相关地层物性参数,为地球物理调查 的地质解译提供约束条件,为页岩气参数井井位优选和有利目标区优选提供依据。6.4.2基本要求6.4,2.1 钻井一般为获取页岩气地质资料的机械岩芯钻井,具体要求参照DZ/T 0227执行。6.4.2,2 录井主要有岩芯录井、钻时录井、钻井液录井、荧光录井、气测录井等,编制相应比例尺的录井综合柱状 图。基本要求参照SY/T 5251执行。6.4,2,3岩芯含气量解析基本要求参照SY/T 6940执行。6.4,2.4 测并应进行标准测井(全井段测井,比例尺为1;500),目的层
30、段根据需要选择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双井 径、双侧向、视电阻率、补偿中子、补偿声波、补偿密度、自然伽马能谱、井温、井斜,如固井应加测磁定位、声幅、声波变密度。基本要求参照SY/T 5600和SY/T 6994执行。6.4,3部署原则6.4,3,1井位选择以揭示目标地层最全,并有利于关键地质问题的解决为原则。根据地面和地下地质 条件,设计最佳的井位、井深和井身结构。井深一般为800 m2 000 m。6.4.3.2配套实施必要的录井和地球物理测井工作,确保取全钻遇地层的物性数据,为地球物理调查资 料的地质解释提供依据。6.4.4精度要求6.4.4.1调查井资源潜力调查:原则上不部署地质调查井,目的
31、层大面积覆盖区可按1 口/I 000 km2部署.远景区调查:工作区地质调查并部署不少于1 口/I 000 km2.有利区调查:工作区地质调查井部署不少于2 口/I 000 km2o6.4,4,2 录并气测录井应连续测量,整米记录,参照SY/T 5788.2执行。钻时录井、岩芯录井、钻井液录井参照SY/T 5788.3执行。荧光录井应对岩芯逐层进行湿照、干照,目的层逐层取样滴照,参照SY/T 6611执行。6.4,4,3 测井标准测井:比例尺为1:500,全井段测量。目的层测井:比例尺为1:200,目的层段测量。井斜测井:比例尺为1:200,自井底测至井口。9DZ/T 037 920216.4
32、,4.4录井图件编制录井井段编制比例尺为1:500的录井综合柱状图。主要目的层段或页岩气显示层段应编制比例尺为1;200的录井综合柱状图.主要目的层段编制比例尺为1=200的页岩含气量柱状图。6.4.5资料与成果6.4,5.1成果报告主要包括:a)XXX井录井总结报告;b)XXX井钻井工程报告;c)XXX井地球物理测井解释报告;d)XXX井完井页岩气地质综合研究报告;e)XXX井页岩含气量测定结果。6.4 5.2原始资料及图件主要包括:a)钻井岩芯编录原始资料一套;b)钻井钻时录井、荧光录井、气测录井、钻井液录井原始资料一套;c)测井资料一套,主要包括;标准测井、目的层测井要求的组合测井曲线、
33、井斜测井曲线(深度比例 尺除标准测井和井斜测井曲线图比例尺为1:500夕卜,其余测井曲线图比例尺均为1:200);d)岩矿鉴定及各种分析资料数据一套;e)解析气量测定原始记录一套;f)残余气量测定原始记录一套;g)USBM直接法损失气量曲线图。6.4.5.3成果图件主要包括:a)钻遇地层页岩气地质综合柱状图(含测井曲线和含气性测试结果)(比例尺为1:500);b)目的层段或含气页岩层段录井综合柱状图(比例尺为1:200);c)页岩累积测量气量曲线图(比例尺为1:200);成果图件编制参照SY/T 5615执行。6.5参数井 6.5.1目的任务以获取工作区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地层序列、含气页岩厚度和
34、结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评价含 气页岩的储集性能、岩石力学参数和含气性(可进行地层测试)为主要目的,是页岩气有利区资源评价和 靶区优选的重要依据。10DZ/T 037 920216.5.2基本要求6.5.2.1 钻井重点以获取富有机质页岩各项评价参数为目的,设计井深一般不超过4 500 mo井位设计及地质设 计参照SY/T 6244和SY/T 5965执行。6.5 2.2测录井除执行6.4.2规定的测、录井内容外,应增加岩屑录井,必要时可增加微电阻率成像、声波扫描、元素 俘获和核磁共振等特殊测井。6.5,2,3岩芯含气量解析基本要求应参照SY/T 6940执行。6.5,2,4地层测试地层
35、测试设计、施工参照SY/T 5980和SY/T 6293执行,必要时实施微地震监测。6.5.3部署原则6.5.3 1远景区调查:根据需要,每个远景区部署参数井1 口2 口。有利区调查:每个有利区应部署 参数井1 口 O6.5,3,2井位选择应以目的层厚度大、构造简单、顶底板完整,以及地表条件相对简单的地段为宜。6.5.3.3配套实施必要的录井和地球物理测井工作,确保取全钻遇地层的物性数据,为地球物理调查资 料的地质解释提供依据。6.5 3.4压裂测试应根据钻井、录井和测井资料,结合目的层段含气性测量成果,确定是否需要开展压 裂测试工作。6.5.4精度要求主要包括:a)参数井、测录井及其图件编制
36、精度要求与调查井基本一致,具体要求参照6.4.4;b)参数井钻探以油气钻井为主,在钻遇目标地层(富有机质页岩)时应连续取芯,且取芯率不得低 于90%,岩芯总长度不小于50 m;c)特殊测井比例尺为1:200,其中目标地层微电阻率成像测井为1:20;d)主要目的层段页岩含气量柱状图(比例尺为1:200)6.5.5资料与成果6.5.5.1成果报告主要包括:a)XXX井录井总结报告,参照SY/T 5599执行;b)XXX井钻井工程报告;c)XXX井地球物理测井解释报告;d)XXX井完井页岩气地质综合研究报告;11DZ/T 037 92021e)XXX井地层测试成果报告;D XXX井特殊测井解释报告;
37、g)XXX井页岩含气量测定结果。6.5.5.2原始资料及图件主要包括a)钻井岩芯编录原始资料一套;b)钻井岩屑录井、钻时录井、荧光录井、气测录井、钻井液录井原始资料一套;c)测井资料一套,主要图件有:标准测井、组合测井、井斜测井和特殊测井曲线图;d)岩矿鉴定及各种分析数据一套;e)解析气量测定原始记录一套;f)残余气量测定原始记录一套;g)USBM直接法损失气量曲线图。6.5,5.3成果图件主要包括;a)钻遇地层页岩气地质综合柱状图(比例尺为1;500);b)主要目的层段(取芯段)或含气页岩层段录井综合柱状图(比例尺为1:200);c)特殊测井成果图件:含气页岩层段元素含量及脆性矿物柱状图、物
38、性分布图、岩石力学柱状图(杨氏模量、泊松比、地应力大小等)、岩性一构造一裂缝一应力方向柱状图等;d)页岩累积测量气量曲线图(比例尺为1:200)o成果图件编制可参照SY/T 5615执行。7资源评价与选区7.1目的任务以页岩气地质条件为基础,计算页岩气资源量,评价资源潜力,优选页岩气远景区和有利区,提出勘 查靶区建议,促进和引导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页岩气勘查开发.7.2 基本要求页岩气资源评价应按照基础地质条件分析-评价单元划分f调查程度划分f资源量计算方法选 择一关键参数确定资源量综合评价的程序进行(参见附录A);页岩气选区评价应按照评价单元划分一 基础参数研究f评价参数赋值-评价结果输出f
39、评价结果分析的程序进行(参见附录B)。7.3 资源评价方法资源评价方法参见附录A。可根据工作区调查程度,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高调查程度区主要采用 单井估算法、体积法,中调查程度区主要采用体积法,低调查程度区主要采用类比法。7.4 远景区优选7.4.1概述远景区优选是基于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的成果,在基本了解工作区地质条件、富有机质页岩层系空 12DZ/T 037 92021间分布和储集性能的基础上,采用双因素法评价优选页岩气远景区。7.4.2基础评价图件编制主要包括:a)含气页岩厚度等值线图;b)含气页岩有机碳含量等值线图;。含气页岩镜质体反射率等值线图;d)含气页岩沉积相图;e)含气页岩埋深等
40、值线图.7.4.3远景区优选指标主要包括:a)海相或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层段连续厚度应大于15 m,海陆交互相富有机质页岩层段连续厚度 应大于20 m;b)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页岩有机碳含量大于或等于1.0%;c)镜质体反射率为0.5%3.5%;d)埋深小于6 000 m。7.4.4远景区优选方法参见附录B。7.5 有利区优选7.5.1概述有利区优选是基于远景区调查评价成果,在了解远景区地质条件、富有机质页岩层段空间分布和储 集性能的基础上,采用多因素叠加法进行页岩气有利区优选。7.5.2基础评价图件编制图件包括:a)含气页岩沉积微相或岩相图;b)含气页岩厚度等值线图;c)含气页岩有机碳含量等值
41、线图;d)含气页岩镜质体反射率等值线图;e)含气页岩埋深等值线图;f)含气页岩脆性矿物含量等值线图;g)含气页岩地层压力等值线图。7.5.3有利区优选指标主要包括:a)海相或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层段连续厚度应大于20 m,海陆交互相富有机质页岩层段连续厚度 应大于25 m;b)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页岩有机碳含量应大于1.5%;13DZ/T 037 92021c)镜质体反射率一般为1.0%3.5%;d)平均含气量大于0.5n?/t;e)埋深小于4 500 m。7.5.4有利区优选方法参见附录Bo7.5.5勘查靶区优选指标主要包括;a)海相或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层段连续厚度应大于30 m,海陆交互相富有
42、机质页岩层段连续厚度 应大于35 m;b)含气页岩有机碳含量应大于2.0%.c)镜质体反射率一般应达到1.0%3.5%;d)脆性矿物含量大于30%;e)海相含气量大于2 m3/t,陆相及海陆交互相含气量大于1.5 m3/t;f)埋深小于4 500 m。7.6 评价成果7.6.1资源评价成果主要内容参见附录B中R 4和R 5。7.6.2远景区优选成果主要包括:a)成果图件:页岩气远景区富有机质页岩埋深,厚度等值线图,页岩气远景区分布图,页岩气远景 区综合评价图,平面图比例尺为1:250 0001:500 000;b)成果报告:页岩气远景区资源量计算结果、页岩气远景区预测与评价、页岩气勘探前景分析
43、等。7.6.3有利区优选成果主要包括:a)成果图件:页岩气有利区富有机质页岩层段埋深、厚度等值线图,页岩气有利区分布图,页岩气 有利区综合评价图,页岩气勘查靶区分布图,平面图比例尺为1:100 000-1:200 0001b)成果报告:页岩气有利区优选结果与资源评价,页岩气勘查开发前景分析。8成果编制8.1报告编写成果报告应按照上级要求的内容、格式、时间进行编制和提交。成果报告编写提纲参见附录C,具体 章节划分视工作性质和任务可适当调整,可参照DZ/T 0259执行。对于调查中安排的地球物理、钻井工程、测试分析等的成果报告编写,应参照相关的调查规范执行。14DZ/T 037 920218.2
44、附图、附表8.2.1基础图件基础图件是各类项目(课题)均应提交的图件。主要包括:构造纲要图、实测地层剖面图、地质综合柱 状图、地层对比图、目标层段柱状对比图、野外相关工程描绘图(如探坑、探槽素描图等)等。图件编制要 求参照SY/T 5615执行。8.2.2成果图件应与相应的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和成果报告要求一致,图件编制要求参照SY/T 5615执行。8.2.3附表包括野外调查、剖面测量、地球物理调查、钻井等相关的原始记录表;以及岩石分析测试、含气量测 试、页岩气资源评价与选区等数据记录表格。8.3 成果提交包括调查评价工作过程中获取的各种原始资料、成果报告及其附图和附表等。9质量控制9.1质量
45、控制方式与内容9 1.1概述由项目组成员负责自检、互检,项目管理部门或承担单位负责质量检查,检查采用室内检查和野外抽 查两种方式。9.1.2室内检查内容主要包括:a)项目设计书、设计审批意见书、任务调整批复意见书、合同书以及自检互检抽检记录等技术管理 文件;b)项目原始资料(野外路线调查记录、实测地层剖面图及记录;野外工程原始地质编录资料;样品 采集记录、样品测试报告等)。项目组自检互检率100%,主要原始资料每项抽查比例应不低于 20%,其他原始资料检查比例由检查组确定。9.1.3野外抽查内容主要包括;a)有野外实物工作量的项目应进行野外抽查;b)抽查原始资料所反映的地质现象是否真实和准确,
46、评价原始资料与地质客体的吻合程度;抽查 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样品的采集质量,评价样品的代表性;c)每个项目野外抽查应不少于已完工程的15%,地球物理调查等面积性工作的检查比例按相关技 术要求执行,原则以能满足对项目原始资料质量做出整体评价为准。15DZ/T 037 920219 1 4检查结果检查结束后,检查组应形成检查报告,客观评价项目质量和执行情况等,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意见 及建议,并及时向组织检查单位报送,下发项目承担单位和抄送相关主管部门.项目承担单位应根据检 查报告提出的整改意见及时进行整改,并根据检查组的意见上报整改情况。9.2野外验收9.2.1验收内容主要包括:a)实物工作量完成情
47、况;b)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野外采集数据、记录及各类实测剖面、平面图件等;c)采集样品清单与送样清单;d)重要的地质现象和可能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地质点/剖面,需进行实地检查和验证;e)野外调查的阶段性工作总结。922 一般要求野外工作结束后,由项目主管部门组织野外验收,验收的一般要求如下:a)验收专家组应根据项目(课题)技术设计书(包括经上级批准的修正设计文件)、任务书、合同书、本文件及其他有关地质调查规范和规程进行野外验收;b)验收专家组应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野外验收意见书;c)项目组应根据验收意见书中所提出的问题,及时补做工作、修正或返工。9.2.3野外地质调查主要包括,a)设计工作
48、量完成情况;b)工作质量情况,包括路线地质调查、地层剖面测量、采样层位、样品数量和质量等是否达到技术 设计要求;c)原始记录是否齐全、准确、清晰;d)实际材料图及其他图件是否按要求编制;e)野外工作小结及各种检查记录是否齐全;f)野外验收检查点数不少于设计点数的30%。9.2.4重力、磁法、电法调查重力、磁法、电法调查的野外资料验收参照如下规范执行;a)重力按照SY/T 5819的要求执行;b)磁法按照SY/T 5771的要求执行;c)电法按照SY/T 5772和SY/T 5820的要求执行。9.2.5二维地震调查地震剖面调查的野外资料验收参照DZ/T 0180和SY/T 5314执行。16D
49、Z/T 037 920219.2.6钻井调查验收要求主要包括:a)岩芯采取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b)原始班报表(如交接班记录表、钻探班报表及简易水文观测记录等)是否真实、齐全、准确;c)井斜测量记录及纠斜记录;d)孔深误差测量与校正记录;e)井漏和堵漏记录;f)重要层段及主要取芯段的地质编录与综合柱状图;g)岩屑录井、钻井液录井记录及相应图件;h)地球物理测井记录及相应图件。9.3成果资料质量要求9.3.1图件质量一般要求主要包括;a)图件绘制目的明确,反映地质规律清晰、易懂;b)绘制方法得当、内容准确、资料可靠;c)图面整洁、美观,项目齐全;d)原始点位图与复制的点位图一致;e)报告中各项数据
50、与图件中数据一致;f)构造横剖面图、柱状剖面图、实测剖面图等图件中标示的内容应互相一致。9.3,2地层剖面图资料质量要求应达到:a)地层、岩石定名正确;b)剖面分层厚度符合精度要求;c)各项统计数据、资料齐全准确;d)重要的地层或地质现象应有横向变化资料;e)文字描述准确、简明、易懂,各项数据无涂改;D各剖面分段接层无误;g)有带地形的、反映构造的岩性剖面、插图和素描图;h)有完整的分段小结和剖面小结;i)样品采集应与剖面精度要求一致。9.3.3综合柱状剖面图质量要求应达到:a)所选实测剖面应是完整系统的,其岩性、厚度均有代表性;b)所选实测剖面应为有岩矿样品控制的剖面;c)分段截取剖面时,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