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二文言文阅读,遵义中考命题规律分析文言文考点聚焦年份考查篇目考点再现分值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翻译文中重要句子。3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态度和观点。2016年四知(非课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概括人物事例及品质2分2015年,满井游记(非课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2014年,捕蛇者说(选段)(非课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选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2013年,包拯(非课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分析文章主人
2、公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3分2012年,岳飞(非课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分析人物的品格,3分2017考情预测,纵观近五年来遵义对文言文的考查,选文为语文版非课标课文,题型有解释句中加点词、重点句子翻译、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人物的分析等。预计2017年遵义对文言文的考查仍将选用语文版非课标篇目,题型保持不变。,遵义中考考点突破【例】(2016遵义中考)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四知范晔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
3、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闻其贤而辟之闻:_(2)当之郡 之:_(3)何谓无知 谓:_(4)故旧长者 故:_【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一个文言虚词和三个文言实词。都属于124个要掌握的词中的词。这些词都需要平时字字落实地掌握课文。【答案】(1)听到(2)到;去(3)说(4)老朋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_(2)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_【思路
4、点拨】中考时句子翻译多采用直译,语句要通顺。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重点字词要翻译出来,特殊的句式要变为现代汉语的表达形式。第(1)题:关键词“故人”,指老朋友,老相识。这里指“我”;知,了解。“何也”,为什么呢?再一一联系起来即可。第(2)题:关键词“清白吏”,指清官;“以”,用;“遗”,馈赠;厚,优厚。句头省略了“我要”,也要补充完整。【答案】(1)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2)(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3本文写了杨震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可贵品质?_【思路点拨】要准确体会故事情节和人物品质,先要准确解读本文内容。文中叙述了两件事:
5、“当之郡”时,拒绝十金;后转涿郡太守时,拒绝“为开产业”。可看出杨震是个清正、廉洁、自律的人。【答案】拒绝下属夜怀金十斤相送,拒绝“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开产业”,表现出杨震清正、廉洁、自律的可贵品质。文言实词和虚词文言文词语分为实词和虚词两部分。(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包含的面相当广,尤其要重视掌握课文中关键实词的含义,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通假字。1古今异义词(1)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
6、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2)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3)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执,性格乖张);现在是“听
7、话、安顺”之义。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浅陋”,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4)词义转换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
8、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2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
9、”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如“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现举三例:(1)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灭亡。国恒亡。丢失。暮而果大亡其财。(2)道动词,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名词,道路。古道西风瘦马。名词,道德。伐无道,诛暴秦。名词,规划,正确的方法
10、。以咨诹善道。名词,学问。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名词,道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3)安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风雨不动安如山。疑问代词,怎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动词,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原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
11、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3)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困苦”。(5)一般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
12、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6)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7)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
13、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8)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其体肤经受饥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
14、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9)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
15、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4通假字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是本字,乙字是通假字。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1)音、形相同或相近的假借。如:A.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B.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座位。(2)音同(近)、形不同。如:A.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错”,放置。B.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16、要”通“邀”,邀请。(3)音不同、形近(部分的)通假字。如:A.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女”通“汝”,你。B.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增加。(二)文言虚词1虚词的类别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1)起指代作用,如“之、其、何”。(2)起组合作用,如“以、于、为”。(3)起连接作用,如“而、则、乃”。(4)起语助作用,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文言虚词虽然没有实在意义,但能帮助实词组成句子表示各种结构关系或语气,其类别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少,但是用法比实词灵活,使
17、用频率比实词高,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古今变化也比实词大。2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2)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3)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4)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文言文句子的翻译遵义市近5年的考题中要求翻译的句子或是译文中的重点特殊句式,或是课文下注释的句子。因而,在复习时一定要记忆课文下面注释,重点复习课文中的特殊句子。一、句子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1“信”就是要忠于原文的内容,不随心所欲,抛开原文,凭空编造。2“达”就是要通顺流畅,不要使句子
18、文白夹杂。3“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在准确传达原意的基础上,尽量使语句生动优美。二、注意特殊句式1判断句。翻译时要加上“是”。常见的句式有:者,也;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为”“则”“乃”“皆”等表示肯定判断。2被动句。文言文里,被动句中的“为”“于”常作介词,有“被”的意思。例:山峦为晴雪所洗。3倒装句。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定语后置。如:马之千里者。状语后置。如:战于长勺。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4省略句。省主语:(他们)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省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宾语:上使(之,指公子扶苏)外将兵。省量词:撤屏视之。一(个)人、
19、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三、文言语句翻译的方法主要有五种方法:1留。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不译。2补。补出省略的成分。如:帝感其诚。(“感”后省略介词“于”)3删。删去不译的词。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吾”“汝”换成“我”“你们”)5调。倒装句应在翻译时调整语序。此外,还要注意:1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如:“得无乎”译为“莫不是吧”,“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等。2意译。文言文中经常用到比喻、借代、互文、委婉、讳饰、用典等修辞格,如果直译会不准确。可意译。文意理解文意理解题大多数来自课文后的练习题或是课后练
20、习题的变式提问。如果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了文章的启示,掌握了文章的主旨,解答这类题将会迎刃而解。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首先,一定要有整体阅读意识。在阅读过程中,即使碰到个别词义或句意一时把握不准的情况,也应毫不犹豫地读下去,一遍不行,就来两遍、三遍。在反复的阅读中,原先的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其次,在整体把握了文意,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去思考阅读时产生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主旨了。2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首先,是检索性筛选。对一些比较显性的语言材料能够准确地提取信息。如在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具体是指:“_”。我们可以在“忠之属也”一句的前后,用推断的
21、方法去辨认一下,即可确定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_。稍读全文,即可检索到“故自号曰醉翁也”,顺藤摸瓜即可找到答案。其次,是理解性筛选。例如,在醉翁亭记中作者描写了出游的哪几幅画面?首先要找到此题对应的文段,然后理解文意,分清层次,找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几个画面即可。3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有的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是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式直接表达出来的,带有明显的赞颂或批评肯定或否定,从文章的要害语句中就能找到。有的文言文,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述(说明、议论)中显现出来的,其观点和态度比较隐蔽又分散在各部分之中,这就需
22、要在领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去综合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注重从选文的开头句、中心句、结尾句入手;把作者对原文中的人、事、物的评价或事理的分析的句子找出来,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醉翁亭记中作者“乐”些什么?可由结尾议论句入手再结合全文分析知作者“乐”中有乐人之乐(与民同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4分类梳理,归纳技法。(1)记人类写人的如包拯岳飞强项令。这类文章要根据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如2012年中考题“本文从哪三方面写了岳飞的品格”,归纳时就可以根据文中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答案:岳飞有孝敬父母,忠君爱国,军纪严明,爱惜将土的优秀品格。答题模式表现了人物(正
23、直、廉洁、俭朴、勇敢、刚毅机智等)的品质。(2)叙事类叙事的如捕蛇者说口技。这类文章要根据叙事的内容、文章的关键句子、文章的主旨来进行归纳。如2014年中考题“选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归纳时就可以根据“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一句得出答案:政令苛刻,赋税沉重,民不聊生。答题模式反映了(揭露、讽刺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的感情。(3)写景类写景的如满井游记。这类文章往往都是写景抒情,表达作者的郁闷、怀才不遇或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如2015年中考题“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就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答题模式表达了对(景物/季节)的热爱之情。(4)说理类说理如愚公移山秋水马说。这类文章往往归纳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或给我们什么启示。答题模式“通过写告诉我们道理”,或“通过对的描写,给我们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