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生物教案范文(10篇):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设计二、第十二章第五节动物的节律行为.docx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8363330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生物教案范文(10篇):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设计二、第十二章第五节动物的节律行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九年级生物教案范文(10篇):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设计二、第十二章第五节动物的节律行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生物教案范文(10篇):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设计二、第十二章第五节动物的节律行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生物教案范文(10篇):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设计二、第十二章第五节动物的节律行为.docx(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九年级生物教案(10篇)内容提要: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设计二第十二章第五节动物的节律行为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的生活环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第六章第二节昆虫的多样性教学设计第五节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教学设计示例第九章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教学设计示例第六章第一节蝗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六章第一节蝗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全文字数:36407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教学设计知识方面)使学生识记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使学生知道动物行为的特点。能力方面)通过对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通过对动物行为特点的总结,培养学生的

2、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是教学重点之一。按动物行为形成的时间,将其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从另一种角度对动物行为进行分类,并且使学生懂得,无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性行为,都具有动物行为的共同特点。动物行为的特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一方面它是在前五节教材基础上的总结、概括和提高,是知识的一种升华,所以是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对于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初中生,要真正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设计二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设计二教学设计二知识方面)识记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知道昼夜节律

3、、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知道生物钟的概念。能力方面思想情感方面动物节律行为的几个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动物在自然环境中,长期随着日、月的周期性变化而逐步形成的,是对自然界适应的结果。学生充分理解这几个概念,不仅使学生能够尝试解决自然界的一些生物现象,更重要的是对其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有积极作用。在这里潮汐节律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对这些现象不够熟悉,尤其对于离海远的甚至没见过大海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生物钟的概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生物节律行为可以说是对生物活动现象外在的观察与描述,而生物钟的概念则是从生理角度对生物节律行为进行内在剖析和本质揭示。正是这种原

4、因,它是一个抽象的、较难理解的概念。、课件。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思路第十二章第五节动物的节律行为第十二章第五节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2了解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以及主要节律行为的分类。3了解动物体内生物钟的概念。教学重点1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2动物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的概念。3动物体内生物钟的概念。教学难点1潮汐节律的概念。2生物钟的概念。教学方法讲述法结合谈话法。教学准备蝶和蛾昼夜节律实验装置。教法建议学生虽然对一般动物的节律行为有些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地理解。因此,在解决难点时,教师应在课前做些更深入细致地准备。可在

5、学生现有的自然科学知识水平和一般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配合直观教具,逐步深化,突破难点。没有到过海边的学生,对海洋的潮汐现象不甚了解,了解潮汐现象的学生也不一定了解潮汐的规律。因此,学生理解海洋动物的潮汐规律更感困难。这就需要从日、地、月的运行规律讲起,还要涉及到万有引力的常识。学生对潮汐现象及最基本的规律了解后,对动物的潮汐节律行为也就容易了解了。潮汐现象不是生物课的重点内容,使学生一般了解便可,不必占用过多时间。生物钟的概念比较抽象,也是学生感到生疏的内容。在讲述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基础上,说明动物的一切行为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由于环境中年、月、日的变化有节律性,生命活动必然也

6、会具有节律性。这种节律性像钟表一样,按照一定周期重复出现,时间很准确,但也可以延迟或提前,就像钟表一样。生命活动的节律在生物学中称“生物钟”,这只是一种比喻,应该使学生明白,动物的体内存在着类似钟表结构的器官,由它可以调节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奏性。还应向学生讲明生物钟在生物界广泛存在,每一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能反映出来。讲述动物的昼夜节律时可以演示一个实验:捕捉活的蝶和蛾各5只,1只蝶和1只蛾放入一个纸盒中为一组,共5组。讲课时相继打开每个盒盖,蝶应立即飞出,蛾应无活动。以此说明,在正常的情况下,蝶类的生活节律是夜伏昼出,蛾是昼伏夜出。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哪些动物有社群行为?与单独生活的动物有什

7、么不同的特点。2什么是动物的语言,举例加以说明。讲授新课:引言:日、月、星球都在运动。地球因自转一天分为白昼和黑夜;由于公转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广阔的海平面总是在起伏动荡,潮水的涨落周而复始地进行。几亿年来,动物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随着地球、月亮、太阳运行的往复变比,逐渐形成一些周期性的行为,在一天中、一月中或一年中重复出现。动物的这种周期性出现的行为,叫动物的节律行为。一、昼夜节律教师:人一天的活动有没有节律?学生:有、白天活动,夜间休息,一日三餐。教师:动物也是这样,大部分动物不是昼夜都在不停地活动,有的白天活动,有的夜间活动,有的是早晨和黄昏时活动。根据昼夜活动不同的习性,可以分

8、为夜行性动物和昼行性动物。请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有哪几种夜行性动物。学生:夜行性动物有老鼠、猫、猫头鹰、蝙蝠等。教师:空中既然有飞翔的蝙蝠,这时的空中是不是还应该有其他动物在活动?学生:应该有大量的昆虫在飞舞。教师:大部分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和少数鸟类属于夜行性动物。大多数鸟类、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及少数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属于昼行性动物。有些动物,如许多种鸟类在拂晓和黄昏时活动,也有一些动物的活动没有昼夜的区分。演示实验:蝶和蛾的昼夜节律。这里有5个硬纸盒,每个盒里放着1只蝴蝶和1只蛾子。蝶类一般是夜伏昼出,蛾类一般是昼伏夜出。现在打开盒盖,看看它们的活动情况。相继打开5个盒

9、盖。应该5个盒中的蝴蝶全部飞出,蛾子全部不飞出。如果有的蛾子也飞出,教师可向学生解释这是动物的防御行为,不是节律行为。可引导学生观察蝴蝶和蛾子各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是飞出去活动还是藏匿起来了。二、季节节律以上学习的内容和看到的现象就是动物的昼夜节律。有些动物的活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周期性的行为,这叫季节节律。请同学们举几个实例,说明动物的季节节律。学生:每年的初夏布谷鸟便叫了。秋季,许多鸟飞到南方过冬,明年再飞回北方。教师:这说的是鸟类的迁徙。除去鸟类的迁徙外,还有什么动物的行为也是随着季节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学生:蛙、蛇的冬眠,鱼的洄游。教师:结合教材说一说大雁一年两次在什么时候迁徙,飞到什么

10、地方,飞去干什么?学生:每年秋季到来时,大雁便从北方飞向南方去过冬。第二年春又从南方飞回北方,进行繁殖。教师:鸟类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变更生活地区的习性,就是鸟类的迁徙行为,有迁徙行为的鸟叫候鸟。如家燕、杜鹃(布谷鸟)、天鹅、丹顶鹤等都是候鸟。候鸟的迁徙和树木的发芽、开花一样,时间较为固定,每年前后相差不了几天。像鸟类的这种季节节律行为,在许多其他动物也都存在,如海洋鱼类的洄游,温带和寒带蛙、蛇、蝙蝠、刺猬、土拨鼠(旱獭)的冬眠。有些动物只有在一定季节才发情、交配、产卵、育幼,这都属于节律行为。三、潮汐节律动物除随着昼夜、季节的变化发生节律行为外,还可以随着海水的涨落发生潮汐节律。到过海边的同学都

11、知道,茫茫大海不但有永不休止的波涛起伏,一天之中,一月之中海平面都在有规律地起伏着。海面上升,海水向岸边涌来,叫涨潮;海面下降,海水退去,叫退潮。潮汐就是海平面这种有规律的起伏变化。很多海洋生物的活动与潮水涨落的变化相适应。这种行为叫潮汐节律行为。海滩上生活着一种招潮蟹,雄性个体右边的螯肢特别大,像是拉提琴的姿势,也叫提琴蟹。落潮时,在海滩上寻找食物,海水再次上涨前10分钟便藏进洞穴中。潮汐现象有个规律,每天的涨潮、落潮总比前次晚来50分钟,招潮蟹出来活动和钻入洞穴中,每天也都推迟50分钟。有人曾经作过一个这样的实验:把这种小蟹转移到没有潮汐更迭的环境中,既看不见海水,也听不见海浪,但它们仍然

12、按照原来的时间钻入洞穴和出来活动,而且每次活动都比的一次推迟50分钟。除招潮蟹外,其他海洋生物有些也有潮汐节律行为。例如,牡蛎、蛤蜊在涨潮时张开贝壳在水小觅食,落潮时闭上贝壳静止不动。有些珊瑚、海生环节动物和一些鱼类,在海水达到高潮时才产卵。四、生物钟上面我们讲过的这些动物,它们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为什么在时间上会与环境中的昼夜交替、四季更迭、潮涨潮落相呼应呢?公鸡在黎明前啼叫,招潮蟹在涨潮前钻入洞穴,大雁在秋季准时迁徙,旱獭准时进入冬眠。除动物外,许多开花植物也有在一定的时间内开花的现象。以上种种事实表明,生物的生命活动存在着节律性。这种节律是一种复杂的生理活动,是生物体内化学物质变化的结果。这

13、种节律像是有一个钟表在指示着时间,生物学家就把这种现象叫生物钟。钟表可以拨快或拨慢,生物钟能不能加以调节呢?生物学家用蟑螂做了一个实验。蟑螂是一种昼伏夜出的昆虫,傍晚最活跃。把蟑螂放在实验室特制的箱子里,人为地用灯光把白天和黑夜颠倒,大约经过1周,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里活动,这时室外实际是白天,这样等于把蟑螂体内的生物钟拨慢了12小时。这个实验说明,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因素可以影响生物体内生物钟的节律。动物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节律行为都是生物钟在起着调节作用,这是动物长期生活在光照、温度或海水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环境中,适应这种节律变化的结果。节律行为对于动物获得食物和适宜的生活环境,对于繁殖和躲

14、避不良的生活条件等都有积极的意义。人们掌握了动物的节律行为,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有益的动物,限制和防除有害动物。小结:这一节我们学习了动物的节律行为。节律行为是动物随着地球、太阳、月亮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动物表现最多的是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节律行为受生物钟的调节,是动物长期适应自然生活环境的结果。可通过下面两个题目来检查学生的了解程度:1什么是昼夜节律行为和季节节律行为,举例说明。2招潮蟹每天推迟50分钟出洞寻食和进洞藏匿,这属于哪一种动物行为。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的生活环境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的生活环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的含义。2.理解生态因素的概

15、念及其种类。3.通过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讨论,建立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相互适应的辩证观点。4.在进行室外或野外的观察活动中,进一步进行观察训练,培养观察能力以及对所观察的事实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生活中会有意无意地注意或观察到一些因素对生物的生活产生的影响,但是这种观察是不系统的;同时,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缺少分析、归纳到底哪些因素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所以,在这小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不同生活环境中生活的生物以及影响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出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

16、物因素与生物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2.环境的概念也是本小节的一个难点。学生对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往往理解为生物生存的地带以及生态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比较容易忽略环境中的生物因素。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实例来建立正确的概念。教学准备挂图:浮萍,仙人掌,蚯蚓的示意图,蚯蚓的生活环境示意图。参考课时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学生室外或野外的观察作业。观察活动可以选择校园或校园周边的公园、绿地、池塘、树林、农田等不同环境,可以个人或分小组进行。要求:(1)选择两到三种不同种类的生物,对其生活环境进行调查。(2)所调查的

17、生物可以是生长在野外的生物,也可以是栽培、饲养的生物。(3)每位同学或小组所调查的生物最好包括生长在不同生活环境的生物,水生环境,如池塘、小溪、河边;陆生环境,如森林、农田、山坡;地下生活环境等。(调查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的异同,同时调查也可以使学生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的多样性,为学生学习“生态系统”一节做一个铺垫。)(4)调查时认真做好记录,以便在上课时进行讨论。(5)调查时要注意安全,并要注意保护被调查的生物。二、教学过程建议:1.关于引言。近年来,全球都在关心环境问题,“环境”这一概念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人类为什么这样重视“环境”?生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生物的生

18、存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讨论活动进入本章的课题的学习。2.本小节共三个问题,三个问题均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在组织讨论时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3.关于“环境的含义”。教师可以提出“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是什么?”从“环境的含义”开始讨论。学生会认为,环境就是生物生活的地点或生存的地点。为认识环境的含义,可以结合教学挂图,进一步讨论以下问题:(挂图浮萍、仙人掌、蚯蚓的示意图)(1)三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具体有哪些不同的特点?有没有相同的特点?(2)这些生物的生存依赖什么条件?(3)如果改变这

19、些生物的生活地点,对他们的生存会产生什么影响?(4)如果改变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对他们的生存会有什么影响?小结:什么是环境?环境是生物生存的地点,同时更重要的是指存在于生物周围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4.关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讨论:不同环境中不同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具体条件。以小组或调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前在室外或野外观察过的生物所需要的生存条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进行讨论:各种生物生存的必需条件有哪些。讨论要求:(1)小组讨论的依据是各人或各小组的调查记录。(2)各小组将讨论结果填入以下表格内,以便参加全班的讨论。(3)分析所观察的三种或更多种生物的生存都需要的条件有哪些。

20、(4)全班讨论时,各小组对上述(2)、(3)问题说明本小组的意见。(5)全班讨论时,若某小组对其他小组的意见有不同看法,可以说明自己的观点,充分听取全体同学的观点。小结:尽管我们调查的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各种各样的,但是,生物生活环境中所需要的许多条件,如阳光、空气、温度、水分、食物等因素是相同的。此外,在生物的生活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也是生物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把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以上我们所提出的生物生活所需要的环境条件都是对生物生存有影响的生态因素。讨论:以小麦为例(教材.150图V-14),分析小麦生存的各种生态因素包括哪些?哪些是非生物因素,哪些是生物因

21、素?4.关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挂图:蚯蚓生活环境示意图。讨论:以蚯蚓为例,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小结: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以腐烂的植物和泥土为食,适应土壤这种环境的生活,改变土壤环境,会影响蚯蚓的生存。所以,蚯蚓依赖环境而生存,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同时,蚯蚓的活动又影响了通气和吸水能力,可以让土壤变得疏松;蚯蚓排出的粪便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所以蚯蚓的生活又影响了它的生存环境。由此可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适应了它们生存的环境,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在了解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之后,人类应该怎样让各种生物生

22、活很好的生存下去?小资料“生物与环境”和生态学“生态”代表着一种关系,即生物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是开放系统,它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同时生物必须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湿度的环境中。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人们很早就注意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曾描述过猫一田鼠一野蜂T三叶草的捕食关系,直接讨论了食物链的关系。但是真正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的是从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开始的。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一词,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生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所以,生态学一经提出,就不仅仅限于生物本身,而是将生物

23、与环境联系在一起,这正是它与生物学其他分科的区别。生态学研究生物体与无机环境的关系;生态学研究生物体与其他生物体之间的关系;生态学研究生物群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总之,生态学研究生物与所有环境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关系。第二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第二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古生物学的证据。2通过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原因,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3引导学生分析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学习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重点、难点分析1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之一。生

24、物进化的证据有很多,其中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化石是古代生物留下的遗体、遗物或痕迹,是某些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确凿证据,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不同地层中保留了不同的生物化石,分析比较不同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物进化的历程。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对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中的化石结构、生存环境加以比较,并将化石生物与现存生物比较,发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存年代和进化历程以及进化的规律。判断化石形成的年代对于研究形成化石的生物的生活年代是极为重要的。科学家在研究化石过程中如何判断化石形成的年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同位素测定的方法。生物进化的证据有许多方

25、面,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一点。若有时间教师也可以简单介绍一些其他方面的证据,如胚胎学的证据、比较解剖学的证据。2自然选择也是本节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自然选择是相对人工选择而言的。虽然达尔文环球考察早于他对家养动植物的研究,但是自然选择这个概念是在观察人工选择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教学中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人工选择,了解人工选择的方法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和意义。课时安排本节参考课时数为一课时。教具准备投影片(各种各样的生物化石);挂图:达尔文对饲养动物(家鸽何家鸡)和栽培植物(甘蓝)的研究工作。与进化相关的各种图片。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学生阅读教材.146148阅读材料。【提

26、出问题,引出新课】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进化演变形成的。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我们要问:(1)人类是如何获得这个结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2)接受这一观点,需要一定的依据或证据。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各种生物是通过进化形成的?(3)为什么生物会不断发展,原因是什么?即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这是这节课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一、生物进化的证据: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发现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我国宋朝的

27、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谈到他在太行山和其他地方看到的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根据太行山山崖上的化石,沈括认为太行山曾经是海滨。什么是化石?生物化石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化石有很多种,有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遗体化石,如骨骼化石、贝壳化石等;有保存植物叶片痕迹的印痕化石;还有遗迹、遗物化石等。为什么化石能够说明生物的进化?地球的地层形成有早有晚,不同的地层中有不同的生物化石。根据存在于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判断生物类型和生存的年代。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分析比较

28、发现:(1)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化石。(2)从大约39亿年前的地层中开始发现生物化石。(3)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4)古老的地层中水生生物的化石较多;晚形成的地层中陆生生物的化石较多。讨论:科学家的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小结】(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提问】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推动着生物向前发展?二、生物进化的原因:最先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的是英国的

29、博物学家达尔文。讨论:达尔文是怎样提出科学的进化理论的?(根据学生读过的阅读材料进行讨论)(1)从小热爱自然,喜欢观察并不断地提出问题。(2)科学考察,发现许多与“上帝造物论”不一致的问题。(3)观察研究人工选择。(4)提出自然选择理论。对于来自各方面对进化学说的攻击,达尔文持有什么态度?1人工选择:利用挂图向学生介绍达尔文对饲养动物(家鸽和家鸡)和栽培植物(甘蓝)的研究工作。介绍时需要解释什么是品种?品种是怎样获得的?达尔文认为,在不同的饲养或栽培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人工选择

30、是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的选择形成生物新品种。达尔文由人工选择的实例联想到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的形成。在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选择作用是怎样进行的?2自然选择:提出问题与学生讨论自然选择是怎样进行的。(1)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例:1株1年生的植物只产生两粒种子,21年后会有多少后代?大象寿命一般在100岁。一对大象一生可生6只小象,740750年后一对大象的后代可以达到1900万头。这样的现象称为过度繁殖。提问:过度繁殖会带来什么问题?(2)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即要保证生物必需的食物和生存的空间。生物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提问:为了生存,生物在这个有限的生存条件

31、下会出现什么现象?生物之间为了获得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的斗争,称为生存竞争。(3)生存竞争总有胜败。什么类型的生物在生存竞争中容易取胜或者失败呢?实例:长颈鹿的进化。(4)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谁在进行选择?小结: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各种生物大多是适应环境的。自然界的环境有各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环境对生物的差异进行选择,形成了适应不同环境的生物,同时,也产生了生物的多样性。提问:生物进化的历程是否已经完成?如果还在进行,我们为什么不易发现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的进程十分缓慢。

32、生物界的丰富多彩是经过许多亿年的选择形成的。【本课小结】根据人类已经得到的证据可以证明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通过不断进化形成的。自然选择学说能够较合理的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但是关于生物的进化,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问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还需要人类不断的研究探索,进行完善。第六章第二节昆虫的多样性教学设计第六章第二节昆虫的多样性教学设计(下载:)第五节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教学设计示例第五节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教学设计示例(下载:)第九章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教学设计示例第九章第四节人类的神经调节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概念;2.掌握条件反射的建立,并理解其意义;3理解人类

33、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特征。能力目标:通过实例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说明:知识目标3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明了:人类恃有的语言功能是使人类具有特殊条件反射(对言语。文字信号发生特有反应)能力的生理基础。为此需要在认识上能够区别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并掌握建立条件反射的一般规律,理解条件反射作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使动物和人类具有适应环境的更强能力的生理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循认识的递进规律,要从反射调节的特殊范例中首先抽提出二种不同性质反射的概念,然后强调对两类反射性质的理解,再来分

34、析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最后提出人类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什么。课时安排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教具准备吃梅、看梅、谈梅的投影片或者挂图。实验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幻灯片的形式)难点、重点分析1难点:条件反射的建立。分析: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是使无关刺激经过多次同非条件刺激结合之后,通过高级神经活动转化为条件刺激的过程。怎样结合才能实现转化?认识这一问题,需要对无关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引发的非条件反射现象及其意义有所领悟之后,再分析二种刺激结合的具体方式才能有一定理解。但是在举例说明上述问题时,由于学生个体经验的差别以及对教材或教师讲述的事例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情景想象,这就给总结规律、

35、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造成一定困难。突破难点的方法,一是要使实验范例的呈现和介绍生动、直观,二是要对刺激形式出现的时间规律加以强调,使学生对建立条件反射实验的情景有较明确的了解。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教师介绍小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实验:(1)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刺激引起的非条件反射);(2)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铃声是唾液分泌反射的无关刺激);(3)先有铃声,再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如此重复多次);(4)在实验(3)之后,只给予铃声,狗也分泌唾液(铃声已成为食物的信号,即成为狗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教师按如上步骤介绍实验的同时,配合以图像资料,最好使图示活动起来,使铃声真的

36、响起来。然后教师可提问题:铃声在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时,对狗的意义是什么?启发学生理解,铃声作为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能引起唾液分泌是为进食做好准备的反应。再进一步提出,如果先喂食物,后给铃声刺激,是否还能建立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呢?这样来启发学生认识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是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2重点:两类反射的主要区别和人类具有对语言刺激建立条件反射能力的特征。分析:本节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是理解条件反射。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语言功能在形成人的特有条件反射中的重要意义。比较和鉴别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心理过程。因此,突出重点就要特别强调:(1)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特点加以比较;(2)

37、将人的语言性条件反射与一般的具体刺激信号条件反射加以区别。教学过程:1引人新课:教师可以指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但不同的反射,反射弧上的具体神经结构是不同的。特别是神级中枢,从脊髓到大脑,由低级到高级的中枢结构,在整体的神经调节管理功能上,应该是具有等级区别的,越是高级中枢参加的反射,越应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整体性。我们人类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发达程度是十分突出的,那么在认识我们反射的不同方式上、在认识我们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上,有些什么更值得注意的本质问题?由此便引出本节的课题。2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景:教师:“我请两位同学前来,帮助我完

38、成一项实验。”“义义同学,请你闭上眼,向前伸出你的手臂。”教师拿出一个课前准备好的“刺激盒”给另一个同学看:盒是鲜红色的,两面颜色一样,只是有一面上露出由里刺出的几枚按钉尖。然后将有刺尖的一面对正被试学生手指,举在距指尖2030cm处。“义义同学,现在请你慢慢向正前方走,手臂要伸平。”当被试同学手指无意碰到盒上的刺尖时,他会突然缩回手臂并睁眼察看情况。这一切被旁观者们看个明白。这时教师间大家“发生了什么?”然后请被试者看一下有刺尖的红盒子。但注意不要让他看到另一面。教师对被试同学:“现在,如果我让你睁开眼睛,再伸直手臂,我用这有刺尖的盒子再碰你的指尖,你会怎样呢?“现在我们就来试试。”这次教师

39、只让另一位同学看清,使用盒子没有刺的一面来继续做实验。教师对被试:“你不用紧张,我并不用力,只是轻轻地”然后突然用刺激盒敲向被试同学的手指。于是引起他再次缩回手臂。但可能盒子还没有碰到手指。“现在大家又看到了什么?”然后,教师请另一个同学将他看到的情况一一介绍给全体观察者。现在教师可以提出:“我们从刚才的实验中看到了义义同学两次缩手反应,让我们分析一下,这先后两次缩手的反应,在刺激方式。反应规律、生活意义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吗?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概括出,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性调节:一类是先天就会的,一类是后天学会的。学会的反射是在本来就会的反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前者被称为条件反射,后者则叫

40、做非条件反射。3分析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教师提出,建立条件反射有什么规律呢?下面,就来分析教材中介绍的训练狗建立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见“难点分析”内容)。然后总结出:(1)首先要使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适时地结合;(2)在(1)的基础上实现无关刺激向条件刺激的转化;(3)条件刺激可做为非条件刺激的信号时,单以条件刺激即可引出相应反射性反应。并且着重强调,建立条件反射具有提高人和动物适应环境能力的意义。所能建立的条件反射水平越高,适应环境的生活能力也必然越强。由此再进一步提出,我们人类在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上比所有其他动物都强。在这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4分析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力:教师可

41、以问同学们:“谁吃过杏?”“我们请义义同学说说他吃杏的体验。”“现在哪些同学有了分泌更多口水的反应?”“我这有两枚杏,”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教具两只真的杏或仿真模型,“一只红杏,一只是青杏,哪只杏更会使你流口水呢?”教师示“杏”给学生们看。“我敢说,现在有好多同学看到这么好的杏已经流了不少口水了。”“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吃杏时流口水,看到杏也流口水,甚至听说杏也流口水。这三种唾液分泌反射有何区别?”学生应指出,不同唾液分泌反射的刺激性质有何不同,神经中枢参与的范围、水平可能有何区别。然后总结出,人的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对语言这类抽象信号的刺激能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最后,可以讨论教材中“动动脑”部分

42、的三个思考题。通过对类似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及时反映一下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指导学生讨论中的思想发展。比如在讨论“怎样训练小鸡到一定地点吃食?”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你愿意选择什么刺激做为后来的条件刺激方式?”“训练的第一步你打算怎样做?”“喂食的时间、地点等因素,你认为是否会影响训练?”等等。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第六章第一节蝗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六章第一节蝗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2)掌握昆虫的主要

43、特征。(3)知道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2能力方面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思想情感方面(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教学难点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因为:蝗虫是昆虫的典型代表动物,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节肢动物的基础。通过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学习,对节肢动物的

44、主要特征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2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一是幼虫的“龄”,即“龄虫”,对于初一的学生不能立刻弄明白。龄是指在一定龄期中的具体昆虫幼虫的虫态。所谓龄期是指昆虫幼虫在连续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其二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其三是世代的概念,所谓一个世代是指昆虫由卵开始,到成虫产生后代为止,个体发育经过一个周期。世代的长短,因昆虫的种类而不同。3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运用昆虫三个共同特征来判断哪些节肢动物是昆虫,哪些节肢动物不是昆虫。4蝗虫的口器和呼吸是本课的另一难点,各种昆虫因食性

45、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和虹吸式等不同的类型。其中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其他类型都是由咀嚼式演化而来。观察蝗虫的口器的顺序不能搞乱。蝗虫的呼吸方式是学生不知道的,其结构也不易观察到。教具准备活蝗虫、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活蚂蚁(或蟑螂)数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胶水、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蝗虫发育过程标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实物导人设疑启动引出课题T观察蝗虫标本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T通过生理实验和观察实验理解其主要器官的功能T观察并记录,归纳昆虫纲的主要特征2教学过程的说

46、明:(1)导言的设计。由实物引入:教师课前将罩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虫或蝗虫标本放在学生实验台上的解剖盘里,上课后直接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解剖盘里的是什么动物吗,它是害虫还是益虫?等等,学生这时已经按捺不住了,这样的引言干净利落,直接将本课的主题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就讲蝗虫。同时从观察实物开始,会使学生将注意力很快集中到眼前的蝗虫,兴趣油然升起,这是一种既突出主题又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较好的引入方式。把教材前的四种节肢动物的共同特点放在其他节肢物动中讲解。其他引言方式:按教材顺序引入,先导出章的题目再导出节的题目。这样比较麻烦也耽搁时间。设疑导入和录像导入也比较好,但没有实物导入节省时间

47、,因为本节课内容多实验量大,所以要选一种比较节省时间的方法。(2)关于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部分的教学。教师应该本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要节省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先用一定的时间学生自己观察和解剖蝗虫,搞清楚蝗虫的各部分结构,然后再通过两个生理小实验和两个观察实验,解决蝗虫各主要部分的生理功能。在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时,教师在大屏幕或(投影仪)上出示观察提纲:看一看,蝗虫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结构特点?身体分哪三个部分?通过学生观察,教师用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进行整合。接着观察蝗虫的头、胸、腹三部分,教师出示观察提纲:头部有哪些结构?胸部有几对翅?几对足,各有什么特点?腹部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结构?要求学生分部观察,由前到后、由表及里,边观察边填写观察记录表,两个同学配合好,教师要适时出示蝗虫模型(或大屏幕)给予指导。最后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